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名校2023-2024届高三高考考前语文保温卷一(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名校2023-2024届高三高考考前语文保温卷一(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名校2023-2024届高三高考考前语文保温卷一(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名校2023-2024届高三高考考前语文保温卷一(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名校2023-2024届高三高考考前语文保温卷一(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名校2023-2024届高三高考考前语

文保温卷(一)(解析版)

2023届语文保温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I(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

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蕴藏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

随着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的“出圈”,大

美中国色点燃了时下的“色彩新潮流”,也体现出以悠远、深厚中华

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

中国色的“出圈”,近年来其实有迹可循。周杰伦流行歌曲《青

花瓷》里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

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爆款电视剧《延禧攻略》带火的“延禧色系”

温柔又高级,那正是浓淡皆宜、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的一整套中国传统

色系。在全国多地巡演上百场的舞剧《只此青绿》,用千古名画《千

里江山图》中那抹独特的青绿色,唤醒了中国人的审美体验。

大众对于中国色的追捧,甚至跨越千年,对接时下的日常生活。

频频卖断货的国风口红,其郎窖红、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

无不来自中国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

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兔年新春,“小红书”上热搜

的去处,很多都指向雍容大气、年味满满的宫墙红,北京的故宫、杭

州的德寿宫、上海的广富林、成都的武侯祠等皆如是。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看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

来。“一方面,一批高质量影视文艺作品、文博艺术展览发挥着重要

的引导作用,它们无不塑造了以国色为基调的安宁典雅、蕴藉丰厚的

审美,润物细无声地释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身处快时代,

越来越多善于内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

直入人心的。”审美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

色最耐人寻味之处。

追捧中国色时,我们应当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单从视觉上看,众

多中国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胡建君指出,

中国色的独特性其实更在于色彩观念承载的文化内涵。只有置身于文

化史上,中国色彩艺术方能获得完整的意义。原来,有别于西方三原

色的分类法,中国古色遵循的是“五色观”。这种色彩观念结合“阴

阳五行说”等要素逐渐整合发展而来,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可对应

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小到个人

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

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

“中国色”网站收录的中国色多达526种,丰富程度远超人们的

想象。其中很多颜色颇为微妙,呈现出含蓄而清雅的高级感。文化学

者郭浩、李健明在《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中揭秘

了384种中国古色的由来。例如,“苍葭”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

“月白”是月光洒下的一片青白,“窃蓝”是立秋之起色、秋天晴空

的一点蓝,“海天霞”是海霞灿烂里云朵和天空被染上的那层浅红。

由此可见,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服古

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古往今来,中国色也从流转的自然定格在器物、绘画和建筑中,

让更多的人得以捕捉这样的美感。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

包含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对此,马未都在《瓷之色》一

书中有过详述。盛唐最神秘的瑰宝一一秘色瓷,是唐朝皇亲贵戚专用

瓷器,如美人罩上面纱,其工艺至今是谜。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

件秘色瓷中,就有“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秘色之青。

(摘编自范昕《大美中国色,绽放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

赤、黄、青、黑、白。在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

色”的概念。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将

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

宇宙的自然力。春秋时期,将五色与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称为“五

色观”,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

的颜色搭配。

春秋战国,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

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

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

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

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在这种哲学

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一一民间色彩和宫廷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大胆夸张;宫廷色彩

奢侈豪华,以富贵为美;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

脱俗,以典雅为美。

道家哲学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

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道家的哲学思想在

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

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这种色彩观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

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

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

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

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赤”,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

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春过

年用大红纸写对联: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

为“红运”,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

穿朱衣,表示地位身份,等等。

(节选自崔向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色的分类结合中国古代哲学观念“阴阳五行说”等要

素提出了“五色观”,与西方提出的“三原色”分类之说不同。

B.中国色多达526种,其中很多颜色含蓄而微妙,但从视觉上

来看,这些颜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C.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启

蒙阶段,并推动着“目观为美”的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发展。

D.中国水墨画的出现是中国哲学的一次选择,是对色彩理解的

一种深化与提炼,它对部分色彩放弃是符合科学色彩学精神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中国色的出圈来谈文化自信,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

爆、日常生活的对接、顺应天地万物的智慧等角度来论证,让人信服。

B.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著书揭秘中国古色的由来,以大量例

证充分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中的颜色有着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

C.材料二中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论证,揭示出

古人对色彩内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

D.两则材料均提到了中国色的“五色观”,材料一以此强调中

国色与西方色分类的不同,材料二以此来强调中国古色的哲学内涵。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

征意义”的一项是()

A.京剧中的“唱白脸”“白脸奸雄”等,说明''白"这种颜色可

以象征奸邪、阴险。

B.古人认为黄色为土,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象征中央,故将黄

色确定为天子的服色。

C.黑色代表庄重肃穆,还能给人威严、高贵之感,在古代常成

为祭祀大典的主色调。

D.“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将美人脸色与桃花色比较,相映

成趣,成为千古绝唱。

4.马未都《瓷之色》一书中曾描述过景德镇的一种瓷器,在洁

白如玉的高岭土上施以透明釉,让其白里透白,对此,马未都评论道,

“声名远播的永乐甜白釉,妙在一个‘甜'字"。请结合材料一的内

容,谈谈你对这句评论的理解。

5.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见黛玉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

了,便张罗着让王熙凤为她换窗纱:”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

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

绿纱糊上,反不配。”贾母在“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

四样颜色的“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换上了。你认为,黛玉

心里会接受这种新换的窗纱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

了解,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A2.C3.D

4.①“甜白釉”中的“甜”字是对瓷器颜色的一种形容,颜色

属于视觉,而“甜”是一种味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命名颜色,包

含了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意义,命名显得精妙;②“甜”这完全是一

种主观感觉,减去一切可能影响颜色的杂质,充分体现出古人对颜色

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命名显得很巧妙。

5.示例1:不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

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

地万物之气象”。林黛玉生活习惯好静,这种红色过于热闹,不适合;

②材料二说到,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

性格张扬”,对于林黛玉来说,性格显得娴静而细腻,红色的张扬与

之完全不合。

示例2: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

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

万物之气象正如贾母所说,潇湘馆环境是绿色,再用绿窗纱明显

与潇湘馆的这片天地万物不配,林黛玉心思玲珑剔透,应该能想到贾

母这是为她着想;②材料二说至U,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

义,其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对于林黛玉来说,寄居外祖母家本

来就让敏感的她有点自卑,旧窗纱更显寒酸,换成新的窗纱,会有新

的心情;红色传递出来的喜庆吉祥更能冲淡寄人篱下的清冷。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国色多达526种”属于缩小了范围,原文中的表达是“中

国色”网站收录的颜色有526种,不一定只有这个数字。

C.进入启蒙阶段的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其标志是“以儒道

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

D.“对部分色彩放弃”错,文中表述为“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

彩放弃”。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对比论证”错,材料二写到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不是在进行

对比论证,而是举例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哲学内涵,“导致了

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更是张冠李戴,材料二是说“在这种哲学

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

格”。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诗句出自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用“人面”“桃花”

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春天桃花开

时)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

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

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用的就是本义而

非象征义。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包含文学、美学、哲

学等诸多意义”可知,“甜白釉”中的“甜”字是对瓷器颜色的一种

形容,颜色属于视觉,而''甜”是一种味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命

名颜色,包含了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意义,命名显得精妙;

结合材料一“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

佩服古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可知,“甜”这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

减去一切可能影响颜色的杂质,充分体现出古人对颜色的感知力与想

象力,命名显得很巧妙。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题,考生可以答接受,也可以认为不会接受。

不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

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

象”。贾母在四样颜色的“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黛玉潇湘

馆换上,这种红色过于热闹,而根据林黛玉的生活习惯与喜好,林黛

玉生活习惯好静,才学横溢,有浓郁的诗人气质,所以不适合;

②材料二说到“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

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

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

行”“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古人对色彩赋予了

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性格张扬”,对于林黛玉来说,性

格显得娴静而细腻,红色的张扬与之完全不合。

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

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

象”。正如贾母所说,潇湘馆环境是绿色,再用绿窗纱明显与潇湘馆

的这片天地万物不配,选择红色窗纱是为整体环境考虑,林黛玉心思

玲珑剔透,应该能接受;

②材料二说到“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

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

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

行”“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古人对色彩赋予了

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对于林黛玉来说,寄

居外祖母家本来就让敏感的她有点自卑,旧窗纱更显寒酸,换成新的

窗纱,会有新的心情;红色传递出来的喜庆吉祥更能冲淡寄人篱下的

清冷。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论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

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

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

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

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

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

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勰魂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

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

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

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

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

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

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

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

也。弩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

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

使鹫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

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艘袤与鹫给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

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鳞,镁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鹑到之劲翩,加强弩之

上调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兜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

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

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

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

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荤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

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

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

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生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

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

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铮之佐来。此数

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

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

吾不信也。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共3处)。

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

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特未知其故也”的“故”与课文《鸿门宴》里“故遣将守

关者”中的“故”意义不同。

B.“及其引重车”的“引”与课文《兰亭集序》里“引以为流

觞曲水”中的“引”意义不同。

C.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敲,短者为扑,与课文《过

秦论》里“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的“敲扑”意义相同。

D.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等六国联合与秦抗衡,与课文

《谏逐客书》里“遂散六国之从”中的“六国之从”意义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君主对人才任用存在三种偏见,而这三种偏见

所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即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才。

B.王安石认为古时的君主明白要按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于是

他们仔细考量人才的才能并谨慎使用,做到因材而用。

C.王安石认为当下社会形势严峻复杂,一定要先寻求人才来使

用,这样才可能廓清乱世纷繁,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

D.王安石从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他的人

才观,充分表现了这位矢志改革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9.把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

乱危辱。

(2)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

以异于人者也。

10.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与《答司马谏议书》在行文构思上的相

同点。

【答案】6.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

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7.C8.A

9.(1)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对国家太平或混乱的运数没有补益,

所以任意(安然)地放纵(展开)我的志向,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

动乱、危亡、耻辱的结局。

(2)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

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原因。

10.①两文均采用了驳论式论证思路,即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

并在驳斥敌论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

②《答司马谏议书》敏锐地抓住司马光五点责难实质,点明其为

名实之争(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逐条反驳,论证改革派变

法的正确性。

③《材论》开篇提出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然后并

从在实践中考察人才、量才为用、人才应运而出等三个角度层层递进

地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世在位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

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盖”表揣测,一般放在句首,故其前面要断开;

“也”在此处为句末语气词,故其后断开;

“而坐曰"翻译为“而只是说……”,并不是具体引用谁的话,

故其后不断;“亦……而已矣”,翻译为“也不过是……罢了”,故其

前面断开。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故”:原因。句意: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

“故”:……原因,之所以。句意:之所以派遣将领守(函谷)关。可

见,两句中的“故”意义不同。

B.正确。“引”:拉。句意: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引”:引导,

引来。句意:(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可见,两句中

的“引”意义不同。

C.“长者为敲,短者为扑”错误,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

者为扑,短者为敲;“意义相同”错误,“敲扑”:敲打。句意:用它

来敲打。/“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扑,短者为敲。句意:

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D.正确。句意:六国实行合纵政策。/句意:于是瓦解了六国合

纵联盟。可见,意义相同。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错误,“此三蔽者,其

为患则同”翻译为“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危害是相同的”,而非“原

因”;另外“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才”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这三

种偏见可以探讨其中失误的原因,就是认为天下没有想要的人才”,

而不是说作者认为“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才

故选Ao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补于治乱之数”,状语后置句,“于治乱之数无补“补”,

补益、好处;“数”,运数;“偃然”,安然或任意;“肆”,放纵或展开;

“卒”,最终。

(2)“治”,能处理好;“画策”,出谋划策或谋划;“安利”,使

动用法,使……安定;”异于人”,状语后置,“于人异”;“此其所以

异于人者也”,判断句。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王安石在《材论》中先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

偏见,然后分别加以驳斥,表达了“索天下之才而用之”的政治改革

家的宏图大略。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

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

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可见,两文均采用了驳论

式论证思路,即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并在驳斥敌论中树立起自己正

确的观点。

《答司马谏议书》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

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批驳司马光的

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文章逐条驳斥

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司马光之流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

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材论》开篇就指出“是有三蔽焉”,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

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这三种偏见也正是作者在《材论》中要分别驳

斥的三种错误观点。从“精察之、审用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

而已”“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可知,然后并从在实践中考察人才、

量才为用、人才应运而出等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

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

参考译文:

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

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

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

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

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

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

患,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对国家太平或混乱的运数没有补益,所以任意

(安然)地放纵(展开)我的志向,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动乱、危亡、

耻辱的结局,这是一个失误。又或者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

吸引国家的能人,他们的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我可以骄

傲地看着国内的能人,而他们都将依附到我身边”,则也会最终使国

家进入失败混乱受辱的危机,这也是一个失误。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

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忡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那

么最终同样会陷入败亡混乱危险屈辱的境地,这也是一种偏见。这三

种偏见,它们的危害是相同的。不过,当中的用心不是不好,而且还

可以讨论失误的原因的,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那种吧。他们心中并

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他们遇到事

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

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原因。所以,在位者如果不仔细地考察他、

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如皋、夔、稷、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

能使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比不上他们的呢?世上目光短浅

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

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

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

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牙齿,从此之中寻

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

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晃一晃,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

当这时候,如果让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得车轮倾斜、缰绳断掉、筋

累骨伤、昼夜不停追赶,还是远远的赶不上,这样良驹和劣马才能分

辨出来了。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

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试用人才的方法,就

是让他们做适合他们的工作罢了。

南越长长的竹子作箭杆,用百炼的精钢作箭头,用秋鹦的劲翩作

箭尾,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即使是凶猛

的犀牛,没有不立刻被射穿而死的。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武力决定

胜负的法宝。但是如果使用不恰当,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

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

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

理,于是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

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既然这样,那么愚昧浅陋

的人也能用尽他们所掌握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何况那些才德

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

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

To

有人问:“古时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的,然而你只

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律

制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

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能够恢复先王的法律制

度,那么天下的小事也会像先王那个时代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

大事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

哎!如今天下忧患没有人才啊。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

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

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t争的人才

来辅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名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如今君

王想要找人才,而人才担心不被君王寻求和任用。天下之大人才众多,

却说没有人才,我不相信这种说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是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动画从无到有、

从短到长、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手绘到数字化设计,

在继承传统和①中,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文化,弘

扬着中国精神。

1922年,由万氏兄弟制作的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

字机》上映,开启了中国动画百年序幕。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

长片《铁扇公主》问世。作为中国动画萌芽与发物时期的经典之作,

该片至今仍为观众②,激励了无数动画人在民族动画创作的

道路上砥砺前行。

进入新世纪,观众审美的多样化,流行文化的冲击,一些人对中

国动画产生了能否坚守民族风格心怀疑虑。其实,传统与流行从不矛

盾,而民族风格也并非③。过去这些年,中国动画人坚持守

正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用情用

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

1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1.①推陈出新②津津乐道③一成不变

12.观众审美的多样化,流行文化的冲击,让一些人对中国动画

能否坚守民族风格心怀疑虑。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由“100年来,中国动画从无到有……数字化设计”以

及“继承传统”可知,此处是说中国动画的发展,且要与“继承传统”

相照应,由此可推断填写“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

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第二处,结合“作为中国动画萌芽与发物时期的经典之作”,可

知《铁扇公主》这部动画的影响广泛,从“至今”“仍”可知应填写

表示该片至今仍受到观众喜爱的成语,由此可知,此处可填“津津乐

道”。“津津乐道”,意思是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第三处,结合“其实”“也并非”可知,此处是说民族风格也是

在不断变化中的,“并非”是否定词,所以可以填写“一成不变”等

成语。“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

变通。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中途易辙,”观众审美的多样化,流行文化的冲击”会

怎样,句子表述未完却中途易辙,让“一些人”作了主语,可在“一

些人”前加“让

第二处,“产生了能否坚守民族风格心怀疑虑”结构混乱,可改

为“产生了……的疑虑”或者删去“产生了”。

故句子修改为:观众审美的多样化,流行文化的冲击,让一些人

对中国动画能否坚守民族风格心怀疑虑。

(二)语言文字运用n(n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至于乡下香客,他们的办法却更饶有佳趣。他们三个一帮,五个

一团,他们用一只大柳条篮子携着他们的盛宴:有白酒,有茶叶,有

煎饼,有咸菜,有已经劈得很细的干木柴,一把红铜的烧心壶,而“快

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这泉子就在“快活三里”的中

间,在几树松柏荫下,由一处石崖下流出,注入一个小小的石潭,水

极清冽,味亦颇甘,周有磐石,恰好作了他们的几筵。黎明出发,到

此正是早饭时辰,于是他们就在这儿用过早饭,休息掉一身辛苦,收

拾柳筐,呼喝着重望“南天门”攀登而上了。我们则乐得看这些乡下

人朴实的面孔,听他们以土音说乡下事情,讲山中故事,更羡慕从他

们柳篮内送出来的好酒香。自然,我们还得看山,看山岭把我们绕了

一周,好像把我们放在盆底,而头上又有青翠的天空作盖。看东面山

崖上的流泉,听活活泉声;①;②。我们是为看山而

来的,我们看山然而我们却忘记了是在看山。

13.下列句子中的“自然”和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相同的

一项是()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

自然而然地凋落了。(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C.怜悯心是一种自然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

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D.所以当超过了“外头工人”(普通的自由劳动者)忍耐的最大

限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起一种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所该有

的力量。(夏衍《包身工》)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描写了乡下香客休息的场景,显得趣味

盎然,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15.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文

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合理,句式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致。

【答案】13.D14.①多用短句,明快活泼,节奏感强,写

出了人物的兴致盎然;②运用排比句式,柳篮内的物品单独成句,强

调突出乡下食客早饭之“丰盛”和“我们”的羡慕之情;③口语新鲜

生动,“三个一帮,五个一团”“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

活泉’”;④大词小用,“盛宴”一词起到了强化渲染的效果,显得风

趣幽默。

15.示例:①看北面绝顶上的白云,品云淡风轻;②看西面深谷

的银雾,感朦胧之美。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

A.“自然”是指与束缚本性的俗世相对而言的田园生活。

B.“自然”是指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C.“自然”是指天然的,本性的。

D.“自然”和文中的“自然”都是指理所当然,犹当然。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中,“三个一帮”“五个一团”“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

咸菜”等,多用短句组成分句,读起来给人朗朗上口、明快活泼、节

奏感强的感觉,而“三个一帮”“五个一团”的人物状态,则生动地

写出了人物的兴致盎然。

“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有已经劈得很细的干木柴,

一把红铜的烧心壶”一句,连用五个“有……”,详细罗列了他们出

游时“用一只大柳条篮子携着他们的盛宴“,所带的丰盛物品,由此

可见,柳篮内的物品单独成句,运用了排比手法,强调突出乡下食客

早饭之“丰盛”和“我们”的羡慕之情。

语句中,“三个一帮,五个一团”“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

个‘快活泉等充分运用了人们常用的口语,以口语的生动活泼,

展现了乡下食客成群结队出游的盛景。

此外,作者用“盛宴”一词来说明乡下食客所带之早饭,而实际

上的“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却并不完全符合“盛宴”

之意义。因此,可见作者大词小用,“盛宴”一词起到了强化渲染的

效果,显得风趣幽默。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分析原文画线句“看东面山崖上的流泉,听活活泉声”可知,句

子以动词“看……”领起句子,表达作者“我们是为看山而来的”这

一态度。因此,若仿写句子,则在形式上也可以以“看”开头,选用

与''看”这一行为有关的其他内容,从而与前面句子形成排比;而根

据前后文可知,此处所写之“看”的内容必须与“山”有关。因此,

可以从上下左右不同角度出发,思考“看山”还能看到些什么,比如

可以抬头看到山顶的白云,远眺看到山崖的泉水、树木,低头看到山

谷的溪流等等。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世界是青年的,长江后浪催前浪,譬如积薪、后来居上。”

----毛泽东

②“书本很重要,电脑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电

脑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一一袁隆平

③“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

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

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一一钟扬

④“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

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

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一一屠呦呦

作为时代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两

则或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生命的意义

钟扬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为国为民、泽被后世的伟大事业之中,

只要事业有后继者延续,只要所做的事有意义,他便无惧死亡。因为

生命的意义在于做正确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做有价值的事,做为国

为民的事。我辈青年,应承前辈风格,将这种生命的意义撒向人间,

如钟扬采集的种子一般,开出绚烂多姿的花朵。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命的

意义在于活出人样。

人是万物之灵长,占据着生物链的最高端,俯瞰群生,就应该以

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行走世间。青年作为世界未来的主导者尤应如此。

有一类人,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却浑浑噩噩,碌碌无为,无欲无求,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硬生生将自己活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这样的人

活着,毫无意义,与死去何异?也有一类人,斯人已逝,早已作古,

却青史留名,流芳百世,永生不灭,活脱脱把生命变成了一种长生不

老。这样的人死去,影响犹在,与活着无异!我们青年一代,生而为

人,即便不能活成流芳百世,但也要昂扬向上,活出一个人的精气神,

这才是正确的,这才是我们芸芸众生最基本的生命意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的意义在于活

出分量。

泰山战然不动,屹立千载;鸿毛轻若无物,毫无依托。生命终将

终结,但人活一世,总归要活出点意思,活出点重量。苏武,富贵不

能淫,威武不能屈,一介汉人,震得整个匈奴心怀忌惮,束手无策,

如泰山般立住了一个大写的人。李存勖,身负家仇,一雪国恨,如泰

山般立住了一个国,但是很快安逸享乐,宠幸伶人,大失人心,又如

鸿毛般轻易被人灭了国。到底是选择生命能承受之重,还是选择生命

不能承受之轻,意义的祛码就在我们青年人自己手中。要知道,活得

有分量,才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至

高至大,丹心为民。

回首历史,彪炳史册、照耀千古的生命至今鲜活如初:屈原心系

家国,初心不改,自沉汨罗,以死明志;文天祥,毁家纾难,身先士

卒,一身正气,大义凛然;邓稼先,投身科研,身受辐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或许这些人身材并不高大,但是却丹心无我,只有家国,

倾心付出,为国为民,无怨无悔,赋予自己生命以至高至大的意义,

像巨人般屹立在史册中,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路。

所以,青年朋友们,大千世界,既然有了你我的一席之地,那就

应该让自己做正确的事,活成一个人样;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活

成一个有分量的人;做为国为民的事,活成一个脱离低级趣味、胸怀

天下的人。我想,生命的意义就应该是这样地递加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四句名人的话构成。第一句是毛泽东的话,强调世界是青

年的。第二句是袁隆平的话,指出书本、脑固然重要,但是实践更重

要。第三句是钟扬的话,指出生命终结不可怕,因为自己的探索之路

有后来者延续,自己采集的种子也可能在几百年后完成很多人的梦想。

第四句是屠呦呦的话,指出科研不是为了争名争利,需要科技工作者

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信心十足,不懈努力。

可见,材料中的四句话各有侧重点,但又彼此关联,分别涉及青

年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生命的意义、价值追求

等。毛泽东的话,强调了青年在世界上的主导作用。青年是世界的创

造者和引领者,他们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继往开来,具有开拓性和

创造力,是世界的中流砥柱,承前启后,推动世界的发展。袁隆平的

话,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书本上的学问,电脑上的知识,

毕竟只是理论上的东西,只有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地产生

作用,发挥效力,否则便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钟扬的话,突

出了生命的意义。任何一个生命都有限,都有终结的一天,但只要我

们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是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是能够持久发挥作

用的,我们的生命就是有价值的,就是既有宽度又有长度的,就是持

久的。屠呦呦的话,强调的是我们个人的价值追求。事业的成功不仅

需要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更重要的是要保有一颗赤子之心,脚

踏实地,摒弃名利,心无旁鹫,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奔赴。所

以我们可以追求成功,但追求成功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是

脚踏实地真正为国为民做一件事,坚定不移地实现一个目标,让自己

的人生价值最大化。题目要求考生结合两则或三则材料,表达自己的

思考和认识,考生要注意寻找所选材料之间的共同点、关联之意或衔

接之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从“思考和认识”可知,文体更倾向于议论文。以①③④组合为

例,考生可以用层进式结构,谈生命意义由浅入深的几个层面。或者

运用层进式结构,谈生命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理解,新时期的青

年学生应该如何践行这种生命意义。还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生命

意义最佳的几种体现形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①②)

2.生命的意义在于如花般绽放。(①③)

3.不畏名利遮望眼,只缘心在最高层。(①④)

4.我辈青年,不要让生命的意义定位于眼前的得失,而要让它行

稳致远。(①③④)2023届语文保温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I(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

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蕴藏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

随着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的“出圈”,大

美中国色点燃了时下的“色彩新潮流”,也体现出以悠远、深厚中华

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

中国色的“出圈”,近年来其实有迹可循。周杰伦流行歌曲《青

花瓷》里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

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爆款电视剧《延禧攻略》带火的“延禧色系”

温柔又高级,那正是浓淡皆宜、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的一整套中国传统

色系。在全国多地巡演上百场的舞剧《只此青绿》,用千古名画《千

里江山图》中那抹独特的青绿色,唤醒了中国人的审美体验。

大众对于中国色的追捧,甚至跨越千年,对接时下的日常生活。

频频卖断货的国风口红,其郎窖红、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

无不来自中国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

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兔年新春,“小红书”上热搜

的去处,很多都指向雍容大气、年味满满的宫墙红,北京的故宫、杭

州的德寿宫、上海的广富林、成都的武侯祠等皆如是。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看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

来。“一方面,一批高质量影视文艺作品、文博艺术展览发挥着重要

的引导作用,它们无不塑造了以国色为基调的安宁典雅、蕴藉丰厚的

审美,润物细无声地释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身处快时代,

越来越多善于内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

直入人心的。”审美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

色最耐人寻味之处。

追捧中国色时,我们应当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单从视觉上看,众

多中国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胡建君指出,

中国色的独特性其实更在于色彩观念承载的文化内涵。只有置身于文

化史上,中国色彩艺术方能获得完整的意义。原来,有别于西方三原

色的分类法,中国古色遵循的是“五色观”。这种色彩观念结合“阴

阳五行说”等要素逐渐整合发展而来,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可对应

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小到个人

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

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

“中国色”网站收录的中国色多达526种,丰富程度远超人们的

想象。其中很多颜色颇为微妙,呈现出含蓄而清雅的高级感。文化学

者郭浩、李健明在《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中揭秘

了384种中国古色的由来。例如,“苍苣”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

“月白”是月光洒下的一片青白,“窃蓝”是立秋之起色、秋天晴空

的一点蓝,“海天霞”是海霞灿烂里云朵和天空被染上的那层浅红。

由此可见,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服古

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古往今来,中国色也从流转的自然定格在器物、绘画和建筑中,

让更多的人得以捕捉这样的美感。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

包含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对此,马未都在《瓷之色》一

书中有过详述。盛唐最神秘的瑰宝一一秘色瓷,是唐朝皇亲贵戚专用

瓷器,如美人罩上面纱,其工艺至今是谜。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

件秘色瓷中,就有“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秘色之青。

(摘编自范昕《大美中国色,绽放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

赤、黄、青、黑、白。在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

色”的概念。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将

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

宇宙的自然力。春秋时期,将五色与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称为“五

色观”,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

的颜色搭配。

春秋战国,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

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

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

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

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在这种哲学

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民间色彩和宫廷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大胆夸张;宫廷色彩

奢侈豪华,以富贵为美;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

脱俗,以典雅为美。

道家哲学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

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二道家的哲学思想在

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

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这种色彩观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

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

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

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

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赤”,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

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春过

年用大红纸写对联: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

为“红运”,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

穿朱衣,表示地位身份,等等。

(节选自崔向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色的分类结合中国古代哲学观念”阴阳五行说”等要

素提出了“五色观”,与西方提出的“三原色”分类之说不同。

B.中国色多达526种,其中很多颜色含蓄而微妙,但从视觉上

来看,这些颜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C.以儒道两家为代表古典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启蒙

阶段,并推动着“目观为美”的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发展。

D.中国水墨画的出现是中国哲学的一次选择,是对色彩理解的

一种深化与提炼,它对部分色彩放弃是符合科学色彩学精神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中国色的出圈来谈文化自信,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

爆、日常生活的对接、顺应天地万物的智慧等角度来论证,让人信服。

B.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著书揭秘中国古色的由来,以大量例

证充分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中的颜色有着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

C.材料二中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论证,揭示出

古人对色彩内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

D.两则材料均提到了中国色的“五色观”,材料一以此强调中

国色与西方色分类的不同,材料二以此来强调中国古色的哲学内涵。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

征意义”的一项是()

A.京剧中的“唱白脸”“白脸奸雄”等,说明“白”这种颜色可

以象征奸邪、阴险。

B.古人认为黄色为土,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象征中央,故将黄

色确定为天子的服色。

C.黑色代表庄重肃穆,还能给人威严、高贵之感,在古代常成

为祭祀大典的主色调。

D.“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将美人脸色与桃花色比较,相映

成趣,成为千古绝唱。

4.马未都《瓷之色》一书中曾描述过景德镇的一种瓷器,在洁

白如玉的高岭土上施以透明釉,让其白里透白,对此,马未都评论道,

“声名远播的永乐甜白釉,妙在一个‘甜'字"。请结合材料一的内

容,谈谈你对这句评论的理解。

5.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见黛玉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

了,便张罗着让王熙凤为她换窗纱:”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

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

绿纱糊上,反不配。”贾母在“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

四样颜色的“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换上了。你认为,黛玉

心里会接受这种新换的窗纱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

了解,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论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

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

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

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

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

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

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龈^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

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

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

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

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

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

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

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

也。鹫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

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

使弩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

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腰袤与弩船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

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薛,镶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翳到之劲翩,加强弩之

上调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兄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

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

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

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

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荤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

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