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及其禅宗思想_第1页
王维及其禅宗思想_第2页
王维及其禅宗思想_第3页
王维及其禅宗思想_第4页
王维及其禅宗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诗学经典导读王维及其禅宗思想摘要:佛教宗派中,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最大,到了唐代,禅宗已经建立起来,并且广泛流行,山水诗的创作也达到空前的水平。本文主要讨论山水诗魁首王维的诗作。对其诗歌创作的研究,不能忽视禅学的深刻影响。禅意渗透,使王维形成安心无为、形随运转、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王维诗作的的艺术特色也正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他不仅创造了空寂的意境,而且从意境的空灵向禅境的空幻发展。尤其是在他中后期的诗歌中,表现禅趣佛理成为主要内容之一。关键字:王维禅宗思想空寂意境化静为动

在我国文化史上有一派非常特殊的现象,即禅学。印度佛教是没有禅宗这个宗派的,所以说禅宗是中国佛教独有的宗派,它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的中国化。从文字上讲,禅是“禅那”的简称,它的意思是禅定,不受外界干扰。其中国化的过程,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文化的吸收、融合过程。禅与诗都重视内心体验,追求言外之意,也许由于它们的相通之处,自禅宗在唐代确立以来,便与诗交融互补,结下不解之缘。唐代的许多重要诗人,如李白、杜甫、王昌龄、孟浩然都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号称“诗佛”的王维,禅宗思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王维所处的时期,禅宗南北两宗都十分活跃,所以他并不恪守某家的宗旨,而是接受多派思想,还将其与儒道的思想糅合。其母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和弟弟王缙都是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菇荤血。”王维对禅宗思想的接受,无形中对其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正如清朝诗论巨擘沈德潜所说,王维诗句多是“不用禅语,时得禅理”。禅宗自然观的美学品格,首先是自然的心相化。这里就要联系到禅宗的“空观”,即色即是空。眼前看到的是“色”,但要看空世间的一切。从“空”的思想着手,研究王维受禅宗的影响是十分合适的。张节末说王维“长于以空的直观来感受这个世界,《王右丞集》收古近体诗441首,共出现‘空’字84次,平均每5首有一个,这个频率是相当的高了。”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165页以《山居秋暝》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76页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既点了“山居”,亦点了“秋暝”。在此,地点是一座空山,节令是秋季,时间是晚上。这时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变得格外清新,凉风也分外宜人,整个山庄在秋夜的掩映下,显得出奇的寂静空灵。这里的“空山”二字意味深长,既描绘了秋雨初霁、夜静山空的实景,又点明了诗人此时宁静闲适、恬淡自如的心境。可以说“空山”二字笼罩了整首诗。四句诗,首尾注重写行色,中间偏于写动静。“空山”还出现在《鹿柴》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300页一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寂静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语,幽深的密林里偶尔照到青苔上的一缕夕阳,给我们一种远离尘嚣的无比清幽的意趣。王维的诗中还有很多“闲”字,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人之闲、夜之静来衬托山之静;再比如《答张五弟》:“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61页而“闲”其实代表焚香,禅诵,入定,悟空的意思,这样看来它就与“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165页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76页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300页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61页总之,空观下的自然赋予人的就是“闲”的感性心里,使诗人对自然的静谧极其敏感,所创作的诗歌总有一种空寂的境界。如《竹里馆》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301页“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鹿柴》一诗,也是这种意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寂静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语,幽深的密林里偶尔照到青苔上的一缕夕阳,被诗人信手拈来,给我们一种远离尘嚣的无比清幽的意趣,使人回味无穷!王维善于将禅意融入诗情画意之中,又与清秀空灵的山水景物融为一体。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301页李哲良,《禅的人生与艺术》,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1月第二版,第154页王维的诗歌有两个中心观念,那便是“空”和“静”。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宗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7页“空”前文已经详述,下面来谈谈“静”。王维表现“静”时,总是先写自然界的“动”。这就是我们平常总说的以静写动、动静相生。比如《酬张少府》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67页:“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向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和《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些诗中,主人公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静止:他弹琴、啸歌;自然界也并不静止:松风吹,山月照。但我们可以感到主人公远离尘嚣,与自然亲近后的清静。他越是写自然界的生趣,就越让人感到他去除尘累的“静”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宗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7页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67页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在此,倡导无我和注重个人经验为一的其中奥妙,正在于佛教解脱的识心自度。”萧驰,《佛法与诗境》,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第109页如《戏赠张五弟湮》云:“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待衣巾。”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38页佛教无我的思想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庄子,北京:中华书局,第285页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子·人间世》庄子,北京:中华书局,第72页:“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经典释文》:“(晋)司马(彪)云:‘室,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用以形容清净的心境。王维的另一首诗《山中示弟等》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90页,更是将佛、道二教融合在一起,表现了无我的境界:“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吾丧我”乃《庄子·齐物论》庄子,北京:中华书局,第23页中南郭子綦的话。“广成子”则典出《庄子·在宥》庄子,北京:中华书局,第187页,唐陆德明、成玄英等人均认为“广成子”乃老子的别号。“缘合”、“性空”均为佛学术语。《大般若经》云:“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缘合谓生,缘离谓灭。”《华严经》道:“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与此相类似,王维还有一首《酬黎居士淅川作》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41页:“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着处是莲花”,即着意于求佛法。“变杨柳”出自《庄子·至乐篇》庄子,北京:中华书局,第187页:“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变杨柳,体现着自然的化迁。“无心变杨柳”,意思是忘却自我,顺从自然;与“着处是莲花”正好合拍。对禅家“无我”萧驰,《佛法与诗境》,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第109页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38页庄子,北京:中华书局,第285页庄子,北京:中华书局,第72页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90页庄子,北京:中华书局,第23页庄子,北京:中华书局,第187页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41页庄子,北京:中华书局,第187页禅宗是一种追求自我拯救或解脱的宗教。“自心成佛”是它树立的一面,超脱世俗烦恼而成佛是它破除的一面。禅家一切行为的动机,始终在向上一着,探求生死不染、去住自由的境界,并且不肯泛泛地去走迂回曲折的道路,而要直截了当把握到成佛的根源。这个根源,在他们所认识到的,即是人们的心地,也可称为本心。这种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很充分,如《酬张少府》中:“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少年活动于诸王贵戚之间,二十一岁时就以进士擢第,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贬为济州(今山东省茌平县)司库参军。约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回到长安,得到丞相张九龄的提拔,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对张九龄“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王维《献始兴公》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36页)的贤明政治,表示了明显的支持。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王维晚年,不满李林甫执政,贬官在外,但始终没离开官场。吕慧娟、刘波、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第184页但这首是他能说出“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这样的话,全唐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236页吕慧娟、刘波、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第184页禅宗思想还在王维的绘画中有所体现。禅宗的美学品格除了自然的心相化,还包括将自然现象作任意的组合。这一点就在王维著名的《袁安卧雪图》有所体现。他在图中将一丛芭蕉画在雪中。这幅图的美学意义重大,以结构和重构的方式,成功的导入禅宗精神及其思维方式。其实王维的这一画法是有其佛学出典的:其一,雪山童子,佛入雪山修行,故称为雪山童子;其二,芭蕉之身,《涅磐经》云:“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沫,芭蕉之树。”又云:“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王维将两个典故合二为一,以雪中芭蕉的形象与卧雪之人,形成某种内在的联系。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172页从此,意象是可以写实的,在自然界有其范本,同样也可以是喻象的,在自然界中没有其范本。“雪中芭蕉”成了绘画、艺术史上的千古绝唱。没有人能超越它的境界,也少有人敢于蔑视它的境界。而如此成就不得不归为禅宗思想对王维艺术创作的启发,正是禅宗使得王维看待事物的眼光与角度与他人不同。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172页享有“诗佛”美称的王维,禅宗思想在其创作中起到巨大影响。他中晚期留下大量带有禅境的诗,将幽微、朦胧的霎时情境,化为心灵对空灵光景的感觉。他以自己画家的洞察力和修禅的生活体验,将自然山水在他眼中的样子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他的诗具有禅学的独特气质,开创了中国古代诗学新的审美与立美方式。他诗中所表现的空寂境界,更使读诗的人感同身受。在佛教禅理的作用下,王维将中国古典诗歌创造含蓄隽永、生趣盎然的意境的艺术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参考文献:[1].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