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及维护个人权利的乌托邦设想-简析诺齐克的“最弱意义的国家”概念_第1页
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及维护个人权利的乌托邦设想-简析诺齐克的“最弱意义的国家”概念_第2页
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及维护个人权利的乌托邦设想-简析诺齐克的“最弱意义的国家”概念_第3页
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及维护个人权利的乌托邦设想-简析诺齐克的“最弱意义的国家”概念_第4页
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及维护个人权利的乌托邦设想-简析诺齐克的“最弱意义的国家”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录一、我国缓刑制度的现状…………1

(一)适用缓刑较多的几种罪名…………………1(二)适用缓刑与罚金刑挂钩……………………1

(三)适用缓刑对未成年人犯罪较普遍…………1二、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2(一)缓刑适用条件的问题………2(二)缓刑适用程序的问题………2(三)缓刑考察制度的问题………2三、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3(一)缓刑适用条件的完善………3

(二)缓刑适用程序的完善………4

(三)缓刑考察制度的完善………6

结束语………………7参考文献……………7

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论述我国实施缓刑制度的现状及在适用上、考察监督上存在的种种具体问题和弊端,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司法的公正性。针对我国缓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从缓刑的适用条件、适用程序和考察监督制度等方面提出规范完善的建议,有效地抑制对缓刑的滥用,使缓刑的意义充分发挥出来。关键词:缓刑制度;适用条件;适用程序;考察监督

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它的特点是在判刑的同时宣告暂不执行刑罚,但在一定时间内保留执行刑罚的可能性。我国现行缓刑制度在司法\o""实践中,一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推动我们刑罚的\o""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缓刑的具体实施及如何去实施、如何监督等等方面还存在着种种具体问题,往往使该适用缓刑的却未适用,不该适用却适用,导致缓刑的目的无法实现,甚至有些法官、有些地方使缓刑成为有钱、有权人的避难所,大大破坏了罚当其罪的立法原则,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因此有必要完善缓刑制度。

一、我国缓刑制度的现状

缓刑制度是我国一项特殊的刑罚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权制度,它体现了我国刑法惩罚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o""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我国刑法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法院对公诉案件判决时适用缓刑的比例逐年增加,据某市法院\o""统计:2002年缓刑适用人数与判决人数的比例为8%,

2004年则为15%,2005年为31%,这样快速提高比例,未免有滥用之嫌。

(一)适用缓刑较多的几种罪名

1、职务犯罪。据统计,恩平法院在此类案件的宣判上,90%以上案件适用了缓刑。

2、交通肇事罪。交通肇罪犯罪属于过失犯罪,大部分犯罪分子主观恶性较小,且犯罪后又能及时报案、积极抢救被害人和赔偿其\o""经济损失,具有明显的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危害\o""社会,有利于维护被害人亲属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判决后群众认同度高,占缓刑案件总数的25%。

3、故意伤害罪,缓刑适用率也很高,法院在进行宣判时,同民事赔偿挂钩,并决定着是否去适用缓刑。

4、其它的侵犯财产罪,像犯盗窃罪等侵犯财产犯罪的被告人,盗得的数额没有达到巨大时,法院也经常会有宣判缓刑的。

(二)适用缓刑与罚金刑挂钩

罚金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其本身与适用缓刑无必然的\o""联系,但不少审判人员将罚金的数额大小及其到位率作为决定适用缓刑的条件。有时也会误导一些不懂法的人认为违法犯罪不要紧,只要交钱就不用坐牢,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主要是地方\o""财政差,法院依靠罚金上缴后返还使用来弥补经费不足。

(三)适用缓刑对未成年人犯罪较普遍

2006年上半年,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的案件占未成年犯罪案件的70%,比往年未成年犯罪案件适用缓刑大大地上升了。未成年人犯罪是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司法实践中减轻处罚的较多,如果再有自首、从犯等从轻情节,法院一般都会判处缓刑。在适用缓刑的未成年人犯罪中,法定刑在三年以上但由于具有法定减轻情节而适用缓刑的,也有一定比例。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o""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相信以后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的判决会继续上升。

总之,缓刑是我国重要的刑罚制度之一,正确适用缓刑制度,不仅能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减少社会矛盾,而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滥用这项制度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从我国目前缓刑制度适用和执行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问题和缺陷,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缓刑适用条件的问题

缓刑适用条件过于笼统,难于操作。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期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缓刑。”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缓刑的适用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必须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罚。(2)不是累犯。(3)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o""社会。刑法的这一规定,对缓刑适用的具体情节、罪犯的悔罪表现、是否不致再危害社会等等方面,均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什么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o""实践中不好掌握,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缓刑的适用。有使司法机关在适用缓刑的问题上实际是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很可能会致使法官在考虑是否对犯罪人适用缓刑时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同时又容易误导法官过度滥用刑罚的自由裁量权,而且也极有可能为一些徇私枉法者提供了借口,这不符合量刑标准的统一和公开、公正,容易导致对一些本不该适用缓刑的罪犯适用缓刑,对一些应当适用缓刑的罪犯却没有适用缓刑。

(二)缓刑适用程序的问题

程序公正是做到实体公正最有力的保障。程序公正可以排除在选择和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不当意向,而且还能保障法律的准确适用。我国虽然有一些司法解释对缓刑适用的程序性内容有所提及,但我国缓刑制度上没有设置程序性规范,极大地影响了缓刑裁量的公正性,从而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

1、缺少透明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分子是否判缓刑,须通过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讨论评议,讨论犯罪人是否符合缓刑适用的三个条件,随后才作出适用缓刑的判决,但其合议庭和审委会的讨论决定过程是秘密进行的,而且,谁也不知作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标准是如何预测的,这点使人难以信服,同时使社会也难以理解。以至于形成了“暗箱操作”。

2、缺少有效的监督。缓刑适用的取决权只在法院,它是法院审判权的一个方面。但任何权力都应当受到有效的监督,若则必然导致腐败。检察机关虽然可提起抗诉,但检察机关对缓刑的适用认识比较模糊,极少就那种可与不可适用缓刑的案件提起抗诉,故这种抗诉权对缓刑的适用并不是有效监督。

3、缺少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发言权和社会的参与权。在司法实践中,判适用缓刑前缺少了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发言权和社会的参与权、监督权,只是单纯的就案办案,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就判缓刑,对一些无\o""经济来源闲散人员、平时表现不够好的被告人也判缓刑,社会效果不好,不利于对缓刑犯的监管改造。

(三)缓刑考察制度的问题

对缓刑犯的考察,1997年《刑法》规定是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o""组织予以配合。这种考察和\o""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

1、监督考察的组织不健全。我国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但实际上,由于公安机关的人员不足,\o""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尚未建立缓刑考察机构,对缓刑考察无暇顾及。往往由法院代行公安职能对缓刑犯进行走访考察。另外,缓刑犯所在的单位及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它们并不清楚自己有协助执行的义务,甚至对罪犯的判刑情况和需要考验也不清楚,还认为罪犯被无罪释放,使得缓刑考察几乎成为空白地带。

2、交付监管脱节。法院在缓刑判决后,只送达执行通知书给公安机关,而不负责将执行落实到位;有的作出判决后,让缓刑犯自行到所在地派出所报到;有的在判决生效后迟迟不交付监管文书送达执行机关;还有的缓刑犯有意或无意不去报到,而外出打工,造成缓刑犯事实上的脱管。由于监管手续未能很好的衔接,在实践中基层派出所未能全面及时掌握本辖区缓刑犯的情况,影响了监管和考察工作的开展。

3、现行的考察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现在流动人员犯罪日渐突出,原来以户籍、粮籍、工作单位为手段的社会控制机制已经无法有效地实现对缓刑犯管理、考察、帮教等职能。

三、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一)缓刑适用条件的完善

1、缓刑适用条件要详细、明确、具体。缓刑适用条件,即具备哪些条件就可以适用缓刑,这在判处刑罚时对是否适用缓刑起着决定作用。目前我国刑法规定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于再危害社会是我国缓刑适用条件。

犯罪情节是指在犯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对他人的攻击性,以及由于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客观危害和损失,因而在决定是否适用缓刑时应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如果犯罪人的主观恶性较深而且造成了较大的客观危害,仍然对其适用缓刑,则可能丧失法律的公正性。故在决定是否适用缓刑时,考察犯罪情节的主要内容是犯罪人主观恶性以及犯罪所造成的客观危害程度。基于这一标准,成为对犯罪人是否适用缓刑时的考察对象有:(1)能够理解和宽容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比如,因经济困难而盗窃的犯罪人主观恶性要小于出于贪图享乐和敛财为动机的犯罪人。对于前者可以更多地去考虑适用缓刑,但对后者考虑适用缓刑时,则须慎重考虑适用缓刑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2)过失犯罪。过失犯其实其主观上并不想犯罪,其并不支持危害结果的出现。因此可以相信即使不对其实际执行刑罚,其也不会再去实施犯罪行为,对此类犯罪同样可以更多地去考虑适用缓刑。(3)因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而造成的犯罪。因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而构成犯罪的,其行为人本身主观恶性较小,适用缓刑一般不会对\o""社会产生危害。(4)犯罪中止、犯罪预备和某些犯罪未遂。中止犯虽然是在故意心态的支配下实施了犯罪行为,但是,他在犯罪过程中,心态已经发生转变。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表明犯罪造成的客观危害不严重,同样可以考虑去适用缓刑。悔罪表现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心态的外在反映。犯罪行为是已经客观存在的事实,犯罪行为人对这些事实持何种态度,这是刑事审判活动中定罪量刑的一项重要依据。只有犯罪行为人真正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并有消除这种危害性的愿望和表现,才能够说明犯罪行为人已经从中汲取了教训。悔罪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类:(1)以积极的行为减少因其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如对其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积极进行协助抢救、退赃、消除影响、恢复原状、积极赔偿等等;(2)愿意接受处理、积极配合侦查\o""工作。这包括主动投案自首、揭发同案犯、提供犯罪线索、协助公安机关破案等情形。

在考察了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后,还应考虑到若对其适用缓刑,将来是否会危害社会。社会危害性是判定罪与非罪的标准,将影响到犯罪行为人应负何种刑事责任和刑罚执行方式,对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的预测结果关系到缓刑的适用。所以,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缓刑预测制度,内容应包括:(1)犯罪历史。(2)个人经历。(3)生活\o""环境。(4)对犯罪人适用缓刑可以期待到的效果。如果是真正想通过得到缓刑机会来痛改前非,这种犯罪人一般都会十分珍惜缓刑这样的机会,约束好自己的行为,改过自新,努力去证明自已可以洗心革面,重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故可以期待对这类犯罪人适用缓刑能取得较好的效果。(5)一贯品行。(6)犯罪人身体和精神条件。像患病或残疾而丧失犯罪能力的犯罪人,可以多考虑适用缓刑。相反,那些\o""心理变态、情绪难以自我控制,以及具有某方面瘾癖的犯罪人,则容易在不正常心理和情绪的驱使下,或者在某方面瘾癖(如吸毒、酗酒)的控制下再次犯罪。

2、明文规定应当适用缓刑和不得适用缓刑的情形,以便有法可依。我国刑法应当作出适用缓刑和不得适用缓刑的规定,以便法官在考虑是否适用缓刑时做到有法可依,笔者认为,对我国刑法“可以适用缓刑”的情形改为“应当适用缓刑”的情形,详细表述如下:“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初犯,若真诚悔罪,对其适用缓刑不危及社会秩序的,应当适用缓刑。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初罪,若其真诚悔罪,且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其适用缓刑不会危及社会的,应当宣告缓刑:(1)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人;(2)属于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险而造成犯罪的;(3)犯罪中止的;(4)犯罪后自首并有立功表现的:(5)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6)丧失危害社会能力的聋哑人、盲人及其他病残者。不得适用缓刑的情形:(1)累犯;(2)缓刑或假释期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3)同时犯数罪的;(4)惯犯、教唆犯及团伙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和屡教不改者;(5)犯罪性质严重或影响极为恶劣的。(6)犯罪后拒不认罪的。

3、支持、鼓励法官依法适用缓刑。“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这一刑法规定的适用缓刑标准,实际上是由法官根据各方面因素作出的主观判断。作出宣告缓刑的法官,极有可能要面对被判处缓刑的人以后再次犯罪,若因此就归咎于法官的判断失误,就可能会影响到法官对犯罪人宣告缓刑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缓刑功能的发挥。因此,鉴于这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应当支持、鼓励法官有足够的事实依据令其相信对犯罪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即使被判处缓刑人在缓刑考验期间因再次犯罪而被撤销缓刑,也不必追究原判法官判断失误的责任。另一方面还应规定,法官若不按照刑法规定的适用缓刑的条件对犯罪人进行审查,在犯罪人不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情况下宣告缓刑,致使被判处缓刑的人在缓刑期间再次危害社会的,就应当追究原判法官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的责任。这样可以监督法官滥用缓刑,增强法官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可以鼓励法官依法大胆地去适用缓刑。

(二)缓刑适用程序的完善

我国刑法有必要增设缓刑适用程序的规定,把人民法院的缓刑裁量权、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发言权、社会的参与权都置于阳光之下,现笔者提一些粗浅的建议:

1、提高缓刑适用的透明度。凡判决缓刑的案件,审判人员应从犯罪情节、犯罪危害、社会影响、主观性等在判决书中全方位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综合论证,结合公安机关、公诉机关及受害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在法律的准绳下将证据列举分析论证适用缓刑的理由,杜绝暗箱操作。

2、采取有效监督制约机制。法院各级领导要重视缓刑案件的审判工作,制定有关适用缓刑案件的监督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加强\o""管理,强化监督。既要加强对个案审理的监督、指导和把关,确保个案质量,也要强化宏观\o""管理,切实控制好缓刑案件的总量和质量。不但要接受检察院的监督,同时还要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发挥本院审判监督庭的职能,对缓刑案件定期进行复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增设缓刑听证制度。经开庭审理后,合议庭评议认为被告人可适用缓刑的,应举行缓刑听证会。引入缓刑听证制度,使与案件有关的被害人、公诉人、侦查人员及被告人单位、学校、社区管理人员、村民居委会等参与人能够充分\o""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他们与被告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被告人平时的表现甚至犯罪的基本情况都比较了解,对被告人能否适用缓刑的意见也比较客观,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缓刑适用的参考,能提高缓刑适用的客观性和依据性。缓刑听证参加人来自被告人辖区的不同地方,是各种不同意见的代表者,他们可以在对法律负责的前提下,按照自己意愿如实发表意见,这样可能做到有理当面讲,极大地保证程序上的公平公正,进而可以保证实体上的公平公正,使法官作出的裁判更加客观公正,也更能体现民意。再次,尊重了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对缓刑犯的考察。一方面,通过缓刑听证,使被告人所在辖区的公民知道了被告人适用缓刑与否的原因,极大程度地尊重了公民知情权;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被告人所在单位或者基层\o""组织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地参与到对缓刑犯的考察\o""工作之中,从而改变过去对缓刑考察不好执行的窘况,是对缓刑制度的有益完善。对缓刑听证程序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参加人员。包括合议庭组成人员、案件的公诉人、公安机关辖区派出所的民警、受害人及其家属、被告人及其家属、被告人所在单位代表、被告人单位、学校、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等有关人员。上述人员除公诉人外,并非法定参加人,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法院的邀请参与听证没有法律上的保证,是否参加听证会应当由其自行决定,因为对被告人是否适用缓刑提供证据并非其法定义务。笔者认为,听证人员不需要固定模式全部参加,可以根据案件的需要,案件的关键人员能够到场即可,如伤害案件的被害人、被告人的单位和住所地的管理人员等,公诉人到庭时可以征求其意见,侦查人员和其他有关的人员,如果不能到场,可以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意见。听证方式可以灵活掌握。但听证人员必须是与被告人“相关”的人。

(2)听证内容。应当围绕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社区改造\o""环境、缓刑考察期间的义务能否得到切实履行等进行核实,并确认对犯罪分子缓刑考察期间的监督责任能否落实。(3)听证的程序。首先,由法官支持适用缓刑;其次,由各方发表同意或者反对的意见,并可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必要时法官可以主动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法庭上公开;再次,由被告人作陈述,表明对自己适用缓刑的态度和在缓刑考察期间的义务如何去落实等。(4)听证结束。听证后,合议庭应根据各方的意见综合考虑,作出适用或不适用缓刑的判决。

(三)缓刑考察制度的完善为了充分发挥缓刑在感化挽救犯罪人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缓刑适用的\o""社会效果,现行刑法关于缓刑考察制度的规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设立监督考察组织。在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设立专门的缓刑监督组织和专职从事缓刑监管工作,制定规范的考察管理制度,具体负责对缓刑犯的监督考察工作,并通过立法加以规定。对具体缓刑的考察,可由县级考察机构直接委派考察人员,专职负责考察工作,并加强与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的\o""联系,积极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对缓刑犯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考察、\o""教育和管理,如定期向罪犯原所在单位或居住地的居委会、村委会了解其表现情况,联合组织对辖区内的缓刑犯进行法制教育等。另外,还定期向法院提交缓刑犯的考察\o""报告。

2、加强对缓刑执行的监督。缓刑犯交付工作之所以脱节,主要是缺乏监督所致,因此,应尽快完善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检察机关对缓刑犯监管工作的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自身要对缓刑执行的监督高度重视,对公安机关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并将此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列入对监所部门的考核范围。

3、完善交付执行的衔接机制。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百五十五条的规定,在交付执行前对在押的缓刑犯采取监视居住或者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以确保交付执行前对缓刑犯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建立执行回折制度,在法院送达的执行文书上附加执行回折,此回折不是为了证明执行文书是否送达,而是让执行机关将缓刑执行是否落实的情况及时以回折的形式回复给法院,法院收到此回折,确定执行已经落实后完成执行交付手续。另外,应制定制式协助执行通知书,缓刑犯有工作单位的,发到缓刑犯工作单位请其协助执行,没有工作单位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发到缓刑犯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请其协助执行,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加强对缓刑犯的考察和帮教。

4、在缓刑犯所在地进行公示。将缓刑犯的罪行、判决结果、悔罪表现在被告人的工作单位、居住地进行公示,说明缓刑犯应当遵守的监督\o""管理规定,发动当地群众协助对缓刑犯的监督和帮教。并在缓刑犯\o""工作单位、居住地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便于随时了解群众意见。

5、建立考察联动机制。对经过批准外出的缓刑犯,执行机关应当及时通知其目的地的公安机关予以继续考察,以确保缓刑考察的连续性。另外,采取户籍\o""网络登记,即将缓刑犯的基本信息登记在公安系统的人口信息网络,全国共享,对其进行联网监督。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缓刑制度适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司法\o""实践中缓刑适用的盲目性大,有些司法人员对犯罪人适用缓刑的原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与法治的要求相差太远。另一方面,有些司法人员对缓刑适用的冷淡态度令人忧心。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缓刑适用以及缓刑考察方面进行谈论,对我国缓刑制度提出完善见解,细化缓刑适用条件,规范缓刑适用程序,设置专门的监督考察机构,建立健全缓刑考察制度,充分体现缓刑制度的功能,使公、检、法都

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对\o""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好地发挥缓刑的真实效用。参考文献:

1、高铭暄:《刑\o""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

2、高铭暄、赵秉志:《新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总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

3、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4、王作富:《刑法完善\o""专题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5、万选才、李海荣:《不断更新缓刑观念,依法扩大适用范围》,《法庭》2004年第1期;

6、赖达军:《适用缓刑须防误区》,《法庭》2003年第8期;

7、阮方民:《对改进我国缓刑制度的两点思考》,《法学》2000年第10期;

8、冉容著:《设立我国缓刑保护观察制度的构想》,《人民司法》2002年第12期;

9、赵小丽:《浅论缓刑的执行》,《江门审判》2004年第10期;

10、郑占杰:《对缓刑人员管理的调查与思考,》《江门审判》2006年第5期。

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维护个人权利的乌托邦设想——简析诺齐克的“最弱意义的国家”概念学号:姓名:年级:专业:哲学系别:哲学系学院:哲学系指导教师:教授完成日期:维护个人权利的乌托邦设想——简析诺齐克的“最弱意义的国家”观念【内容摘要】诺齐克作为“新古典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其国家观始终是以个人权利为道德的边际约束。本文即试图阐述诺齐克是如何在不侵犯个人权利的情况下对其“最弱意义的国家”的形成、功能及其可欲性进行论证的。同时,本文将尝试指出诺齐克的“最弱意义国家”所存在的逻辑漏洞。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最弱意义国家的起源、最弱意义国家的正义观、对最弱意义国家的评价、结语。【关键词】个人权利;最弱意义的国家;乌托邦“个人权利”和“公共善”何者优先的问题是当代政治哲学最重要的争端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显示出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对立,而且也暴露出自由主义哲学思潮内部的分歧。诺齐克作为当代新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最典型的代表,他对个人权利的理解不仅与社群主义相对立,而且也与以罗尔斯为代表的福利自由主义相左。这充分体现在他所写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中。充分体现诺齐克政治哲学思想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的产生,直接针对的就是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罗尔斯在书中主张一种“福利自由主义”,致力于推广提高最小受惠者境遇的“差别原则”。诺齐克与之针锋相对,他以极端的个人权利为道德边际约束,认为罗尔斯的理论无异于使富人为穷人打工,侵犯了个人权利。而诺齐克又非无政府主义者,他主张建立国家,只要国家的产生符合他的条件。诺齐克的任务“既要回击福利国家,重塑自由国家;他又要诟病无政府主义,指出最弱意义的国家完全可以以一种不侵犯个人权利的方式自然出现的可能性。”文长春:《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在诺齐克那里,个人权利是逻辑在先的。他推崇康德式原则,即:个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他们若非自愿,不能够被使用或被牺牲来达到其他的目的。这里的个人权利是一种否定性的约束或限制,任何一种行为都必须以此为道德约束。有了个人权利这一标准,诺齐克即构想了理想国家的产生:自然状态——保护性社团——支配性社团——超弱意义的国家——最弱意义的国家,并通过乌托邦的重构来表明最弱意义的国家即是乌托邦,从而解决最弱意义国家的可欲性问题。用诺齐克的话来说,在整个过程中,“国家将通过一系列不违反任何道德约束的步骤产生,或者它的产生将是一种改善,这就提供了国家存在的一个合理基础,这一理性基础就将证明国家为正当的。”[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诺齐克不赞成契约论,他认为最弱意义的国家是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机制下产生的,他力求“那种乍看起来是某个人有意设计的产物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由任何人的意向带来的,”[美]罗伯特[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目前我国对诺齐克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数研究主要着眼于诺齐克与罗尔斯的自由与平等的比较上,而对诺齐克的国家观念研究不足,尤其是缺乏对其政治哲学理论的完整理解。本文将以诺齐克的“最弱意义国家”产生为线索,试图以此把握其以个人权利为逻辑前提的政治哲学思想,并就其政治的正义性进行评价。最弱意义国家的起源如上所述,诺齐克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诺齐克专家沃尔夫这样评论道:诺齐克像塔克一样,相信政治哲学从这样一个前提开始:“个人拥有权利,有些事情是任何他人和团体都不能对他们做到(做了就侵犯了他们的权利)”,但是,与塔克不同的是,诺齐克认为无政府主义并不是其必然的结果。[英]乔纳森.沃尔夫:《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黑龙江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1-2页诺齐克以无政府主义者认同的自然状态为开端,试图通过一种不侵犯个人权利、具有道德合法性的方式推导出国家的产生。这一过程包括五个阶段:自然状态、保护性社团、支配的保护性社团、超弱意义的国家、最弱意义的国家。“新古典自由主义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规则先于国家,市场先于规则,因此,市场原则就是无规则或前规则。”罗克全:《最小国家的最大值——诺齐克国家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由此在上述过程中,“看不见的手罗克全:《最小国家的最大值——诺齐克国家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1.自然状态阶段自然状态是诺齐克式国家产生的起点。之所以是自然状态,诺齐克认为,政治的基本问题不是平等与自由的问题,而是国家存在的正当性问题。无政府主义者坚信,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非国家的自然状态,同时完整地保留自己的权利。而国家的产生只能是人的权利向国家的权力的妥协,这一过程必定会侵犯到个人的权利。因此,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国家就是恶,其产生是反道德的。针对国家与无政府间的选择,诺齐克认为,为达成共识,最恰当的方法就是探讨人们一般都赞同的无政府状态,从而通过探讨其性质和弱点来决定是否应当拥有国家。此外,他认为,出发点的设定离国家越远,越不像国家,其证明性就越强。相反,如果从一个最初显然离国家很近的点出发,就不会加深我们对国家的理解。“个人”在他的政治哲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诺齐克探讨自然状态就是从个人开始的。在这里,诺齐克参照了洛克的自然状态理论。他认为在洛克的《政府论》下篇中,人是处于这样的自然状态中的: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毋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页诺齐克同意洛克的说法,自然状态不等于放任状态,人只需受到自然法的约束。任何人违反了自然法,僭越了界限,对他人造成了损害,其他人即可以起而反抗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然而,面对这种冲突,自然状态无法为每种偶然情况都提供解决的方案。这样,就会出现个人私自强行权利,偏袒自己一方的利益,忽视弱小者的权利,同时又没有可靠的争端解决机制,这样,只能导致无休止的报复和索赔行为,并导致世仇和宿怨。如此,自然状态弥漫的是恐怖、冷漠的气氛。2.由自然状态到保护性社团自然状态中的人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麻烦呢?诺齐克认为,团结就是力量,自然状态中的人自然而然地会选择联合起来。最初,人们通过联合建立起来的可能是简单的相互保护的社团。此时,他们所选择联合的对象或者是朋友,或者是乐于助人的人等。然而这样也会带来种种不便,因为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会随时应召,同时又不能排除同伴为了报复某人的恶意呼吁。随着这种不便的产生,诺齐克认为可以通过劳动的分工和交换来处理。这样,就会有人提供保护性生意,有人愿意购买这种保护,不同的保护被标以不同的价格以供人们的选择和购买。有学者认为,此时的保护性社团就体现出了“镖局”的特征。详见: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而当两个私人保护性机构对于裁判罪行和索取赔偿的问题发生争议时,他们会倾向于将裁判的权利交付给另一个较为中立的一方,这个裁判者必须普遍地被人们尊重且详见: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在保护性社团内部,委托人所受到的保护,是必须以放弃个人报复的权利为前提的。因为委托人的保护行为会引起另一机构或个人的反报复,而该保护性组织并不想为这种个人强行的报复行为买单。“在这种保护性社团中,个人强行权利被降至很低,这一阶段实质上为诺齐克论证国家的强制力垄断,反驳无政府主义个人的无限权利作了初步的理论铺垫。”文长春:《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3.由保护性社团到支配的保护性社团随着地域的扩大,当不同机构的委托人之间发生冲突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通常不同的机构会做出不同的判断。通过分析三种不同的情况,诺齐克指出,最终的结果就是大社团吞并小社团,由此保护性社团就推进到了支配的保护性社团。此时居于同一块地域的人们都处一个机构的支配之下。这样某种类似于最弱意义国家的实体就从无政府状态中产生。但在这里,支配的保护性组织并不是国家。首先,在支配的保护性社团阶段,社团中由于存在独立者强行权利而不具有独占性,其次,它的保护对象仅是出钱购买保护的那些人,且这种保护是分不同等级以供购买的,这样,就不是对所有人的保护。因此支配性机构不能被称为国家。4.由支配性社团到超弱意义的国家我们看到,支配的保护性社团并不具有独占性,它允许独立者的存在。当独立者认为自己受到侵犯时,他便会对支配性社团的委托人实施惩罚、赔偿的权利,这样,委托人实质上是处于独立者的“冒险行为”的危险之下的。保护性社团必须对此进行制止以保护其委托人的利益,但是,如何使得保护性社团禁止独立者自助强行的自然权利变得合法呢?这就涉及到超弱意义国家的产生。诺齐克设定了不可侵犯的程序原则:“如果别人试图对一个人采用一种不可靠或不公平的裁决程序,这个人可以进行抵制。”[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页同时,诺齐克认为程序必须具有公开性。每个人都有权得知自己将接受的程序是公平和可靠的,并可以抵制那些不熟悉的程序来保护自己。而独立者对委托人强行正义的程序是隐性的、不可靠的,这也是他的行为是“冒险行为”的原因之一。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之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委托人,支配性保护社团即声明它将惩罚任何对其委托人实施不公平程序的人。因此,当支配性的保护社团发现独立者侵犯其委托人程序权利的行为时,它将惩罚这些独立者。这样,基于程序权利,诺齐克使得禁止独立者强行正义的行为合法化。保护性社团禁止任何人对其委托人采用不可靠或不公平的程序,它只承认自己的程序,[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页将问题更进一步:保护性机构可以撇开其委托人是否有罪的问题而惩罚那些采用不可靠程序的独立者吗?诺齐克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使用不可靠程序并按其行动的人,不管这一程序是否在其中起了作用,他都会给别人带来危险,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的话,将带来普遍的社会恐惧。他以小偷为例,假定任何人都有从小偷那里拿取其盗窃物的权利,如果有一个人从小偷那里拿取了一件偷来的东西(他不知道是偷来的),那么即使证明他确实有权利拿取那件东西,然而由于他不知道这个权利的实际存在,此人的行为也是不正当的。因此,这里,诺齐克构想出了他的“越界行为的认识论原则”:“如果某人知道若不是达到条件C,做A就要侵犯Q的权利,那么,如果他处在确定C是否达到的可能有的最佳地位上,却仍没有确定这一点,他就不可以做A。”[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换句话说,独立者可以对保护性社团的委托人进行惩罚,然而这种惩罚必须遵循前提条件C,这里的C就是社团所承认的正当的程序。当通过一个合[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这样,虽然支配性的保护社团也认为任何人都有抵制陌生和不可靠的程序的权利,它并不是这一权利的唯一所有者。然而,它反对它自认为有缺陷的程序,认为只有自己的程序才是可靠和公平的,所以它向它的委托人运用并强行这一权利,支配性的保护社团所拥有的力量使其成为唯一的越界强行一种特殊权利的行动者,并阻止他人错误地实行这一权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支配性保护社团强行的独占权,已由它所保护的委托人扩展到了外部的独立者,这就过渡到了“超弱意义的国家”。5.由超弱意义的国家到最弱意义的国家超弱意义的国家排除了个人强行正义的行为,实现了对所有强力使用的独占权,然而它仅对那些出钱购买保护的人提供保护和强制实行契约的服务,因此不是对所有人的保护,并不满足诺齐克式国家的条件,超弱意义的国家势必会继续向前发展。最弱意义的国家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守夜人式的国家,诺齐克认为这种国家与超弱意义国家的逻辑联系就在于“在超弱意义上的国家之外,再加上一种(明显是再分配的)弗雷德曼式的由岁收在财政上支持的担保的计划。”[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此时,所有人都享有以税收为基础的担保。因此国家也就[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然而,这里的守夜式的国家就涉及到一些人为了另一些人的受保护而出钱的问题,也就是诺齐克所反对的“再分配”。诺齐克认为“再分配”就是在用一些人的时间来为另一些人服务,是对这些人劳动的无偿剥夺。然而,当这种再分配是为了对所有人的保护时,它就变得合法化了。这样,诺齐克就将再分配的问题演变成了为何要赔偿以及如何进行赔偿的问题。“赔偿是把一个人应得的东西归还给他,而再分配是把一些人的东西无偿转移给另一些人,此处的赔偿不能当做分配来理解,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前者比后者更拥有道德性。”文长春:《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诺齐克举例说,癫痫病人被禁止开车,仅是由于他们有开车撞人的可能性,这一冒险行为会给社团带来普遍不安。但事实上,他们可能终生也不会伤害任何人,这样他们所遭受的损失就必须受到赔偿。对于独立者来说同样如此,独立者自主强行的权利被禁止,然而他们的活动可能不会给社会带来任何实际的危险后果。诺齐克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从社团的禁令中收益的人必须对独立者进行补偿。而赔偿独立者最省钱的方式就是对他们也提供保护服务,以抵消他们与委托人之间因冲突而产生的损失。因为比起任由委托人权利受到侵犯,然后再付款给委托人以弥补权利的损失来说,社团在投入上要节省很多。按照诺齐克的说法,禁令的获益者为独立者提供赔偿金,独立者是无偿获得服务的,那么,这是否会导致人们离开支配性的保护机构以便免费得到其服务呢?诺齐克认为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首先,相比于委托人来说,独立者所得到的保护仅是低层次的,诺齐克认为没有人会放弃更高等级的保护而甘愿去做独立者。其次,被社团保护的独立者是相对于委托人而言的,而独立者之间产生了冲突是无法得到保护性机构的服务和赔偿的。同时我国学者罗克全也总结道:“逃票者越多,国家利益下降,迫使它不与独立者有任何来往;而另一方面,随着逃票者数量增加,他们相互间的冒险系数在增大,”罗克全:《最小国家的最大值——诺齐克国家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综合这些因素,诺齐克断言罗克全:《最小国家的最大值——诺齐克国家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在诺齐克看来,支配性保护社团要成为国家必须满足两个关键的条件:“一是它拥有一种必要的在这个地区对使用强力的独占权;一是它保护这个地区内的所有人的权利,即使这种普遍的保护只能通过一种‘再分配’的方式来提供。”[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页而现阶段已经满足了独占权和对所有人的保护两个条件,因而此时的保护性社团就已然成为诺齐克意义上的“最弱意义的国家”。这样,在“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之下,以个人权利为道德边际约束,最弱意义的国家[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页最弱意义国家的正义观1.持有正义理论诺齐克认为,“最弱意义的国家是能够证明的功能最多的国家。任何比这功能更多的国家都要侵犯人们的权利。”[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他将通过分析那些被普遍认为最有份量、最有影响的理论的不足之处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里,他转向了分配正义的代表人物罗尔斯,通过分析其代表作《正义论》,集中批判了他的差别原则,认为这是无视个人权利,强行正义。通过历史原则阐述,他认为罗尔斯的理论是结果正义而非过程正义,只有自己的持有正义的三原则(获取原则、转让原则和矫正原则)才是最可取的。“正义的问题不再是‘怎样分配’问题,而是如何尊重个人的‘权利持有’的问题,正义的出发点不再是‘分’的正当与否,而是‘有’正当与否,正义的规制与约束不再是基于‘国家’而是基于‘个人’成的。[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1)权利理论的具体含义总的来说,诺齐克的持有正义观有三个论点组成:第一点是对无主物的最初获得,即获取的正义;第二点涉及到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持有的转让,即转让的正义;第三点针对过去持有不正义的矫正,即矫正的正义。诺齐克将他的持有正义归纳为:①一个符合获取的正义原则获得一个持有的人,对那个持有是有权利的。②一个符合转让的正义原则,从别的持有拥有权利的人那里获得一个持有的人,对这个持有是有权利的。③除非是通过上述1与2的(重复)应用,无人对一个持有拥有权利。分配正义的整个原则就是说:如果所有人对分配在其份下的持有都是有权利的,那么这个分配就是公正的。[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具体说来,获取的正义原则是诺齐克权利理论的逻辑起点,它涉及到无主物是如何被合法的持有的,这种持有需要经过哪些程序等等。因为诺齐克认为,只有符合正义获取原则的持有才是正当的。他是通过阐述洛克对无主物的获取理论来进一步探讨自己的获取正义的。洛克认为对无主物取得所有权是通过对其施加劳动而得到的。例如他说“谁把橡树下拾得的橡实或树林的树上摘下的苹果果腹时,谁就确已把它们拨归己有。”[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页因为他的劳动已经与无主物不可分离的混合在一起了。然而问题在于,如果私人宇航员在火星上扫出一块干净的地方,那么他就能够占有整个火星吗?如果我将一罐番茄汁倒进大海,使其分子均匀融进整个大海,这样我是拥有整个大海呢,还是仅是愚蠢地浪费了一罐番茄汁呢?为什么这不是我失去我所占有的东西,而是得到那个东西的方式呢?到底一个人的劳动会渗透进其对象到什么程度呢?洛克给出了他的条件,即还留有足够的和同样好的东西给其他人共有,这就意味着不至于使其他人的情况变坏。“诺齐克想建立自然、无限的财产权,即使是在稀有的情况下亦是如此。”[英]乔纳森.沃尔夫:《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黑龙江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123页不同于洛克,诺齐克认为一个人的占有使得另一个人的状况变坏存在有两种情况,一是别人失去通过一个特殊占有来改善自己状况的机会,一是使别人不再能够自由地使用(若无占有)他先前能使用的东西;应当禁止的是第二种情形,而不是第一种情形。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他所举的例子中得出:假设一个人Z,现状是没有足够和同样好的东西留给他,原因是他之前的Y的占有。由于Y使得Z的状况变糟,根据洛克的条件,Y的占有是不被允许的。而倒数第二个占有者X又使得Y的状况变糟,因此X的占有也是不被允许的。依此类推,第一个占有者A的占有行为就是不道德、不被允许的了。然而这从常理上和实践中都是说不通的。他将[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页[英]乔纳森.沃尔夫:《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黑龙江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123页转让的正义即涉及到一个人怎样将自己的持有转让给别人和一个人怎样正当地从持有人那里获得物。诺齐克以推理为例,我们可以从正确的前提出发,遵循推理的正确规则,最终就可得到真理,并且这样的过程不论如何重复,结果都不会改变。转让正义也是如此,通过转让原则使得从一状态到另一状态始终是公正的。“任何事实上从一个公正状况通过符合这一原则的重复转让产生出来的状况,本身都是公正的。”[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它要求的是一个公正的前提、过程和手段,例如被盗者能够将其持有物送个窃贼,但这并不表明窃贼实际上盗取该物的行为就是合法的。[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矫正的正义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不是所有的持有现状都符合获取的正义和转让的正义。有些人的持有可能是通过盗窃、奴役等侵犯他人权利的非道德手段产生的,“过去的不正义以各种方式塑造着今天的持有,”因此就需要措施来矫正这些不正义。然而,关于这一原则,诺齐克并未深谈,他也意识到了这一原则实施的困难性,例如,受益者或受损者是他们的后裔,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对于历史的不正义的清理又应追溯多远呢?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原则理解为,诺齐克是为了完善前两个原则所作出的理想化表述。(2)作为基础的历史原则和非模式化原则如前面所提到的,分配正义的权利理论是历史的,也就是说该理论关注的是现状的形成的过程,即正义是如何演变过来的。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持有物,从最初获取上来说是正义的,在转让过程中是正义的,那么我们就满足了历史原则,对该物就是拥有权利的。与此相对立的是即时原则,也被称为目的-结果原则,这种分配正义只关注事物现在是如何分配的。不论是以幸福最大化为标准的功利主义者,还是在平等与幸福总额间走平衡路线的人,他们追求的都是即时原则。按照这种原则,一个人只需注意显示分配的矩阵,而不用费心思在矩阵背后的具体过程;他们会认为两个结构相同的分配都是同等正义的,然而事实上“我有十份你有五份的分配与你有十份我有五份的分配是不同的”。正如对于关在监狱中的犯人,我们不会说,为评价社会内分配的正义而只关注这一刻这个人现在有什么,相反,我们还必须探问某人是否因为做了某事而与其分配发生关联,从而导致现状。这样就反驳了仅关注当下的即时原则为了更好的阐释权利理论,诺齐克提出了非模式化原则,这主要是针对模式化原则而言。模式化的分配方式的任务就是“按照每个人的()给予每个人”,或者“按照每个人的()从每个人那里给出”详见[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第165页的公式去填空,这种分配方式总是按照某一自然之维进行,它要么只是追求单一的模式,要么将生产和分配完全分开,看做两个孤立的环节。诺齐克反对道,物品是带着权利来到世界上的,并非天上掉下来的“吗哪”,而上述观点则似乎是将物品看作是来自乌有之乡。诺齐克认为,他的权利理论不是模式化的。因为此时的持有要么是一些人收到他的边际收入,要么是一些人赢了一场赌博……产生这些持有系列并不是模式化的。“每种持有都可能通过某种模式来解释,但整个社会的持有不是一个可预先设计的统一过程,而是一个分散的自然过程,从而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能解释所有的分配和持有。”详见[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第165页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按照每个人所选择的从每个人那里给出,按照每个人的下列情况给予每个人,即被给予者本人正致力于此(也许有别人的契约援助),别人也愿意对他做这件事,愿意给他们以前一直(按这个公式)给予他的、而现在又尚未用掉或转让的东西。[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166页诺齐克将其总结为“按其所择给出,按其所选给予”。接着,诺齐克举了著名的张伯伦的例子说明“自由如何搅乱模式”。假设在模式化的分配原则下人们得到分配D1。张伯伦是能吸引很多门票的球星,他与球队签订协议,从每张门票的票价中抽出25美元分给他。假设有一百万人观看了比赛,那么张伯伦就得到了25万美元,这要远远高于平均收入。我们称这一新分配为D2,那么我们可以说D2是不公平的吗?诺齐克认为当然不是。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D1分配都是赞成的,现在他有权利将钱或者花在看电影上,或者买糖果上,而这一百万人却愿意拿这笔钱购买球票,来换取观看张伯伦的篮球比赛。D1是公正的分配,D1到D2的转换也是自愿而公正的,那么D2不就也是公正的了吗?同时,在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社会里,张伯伦有权利为了争取额外收入或者其他原因去打篮球。这表明如果不去干涉人们选择的权利,那么任何单一的模式都不是长久的,终将被人们的自由行为所打乱。同时,对于模式化的分配方式,其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接受者的身上,专心地考虑某人应得某物及其原因,却完全忽略了给予。这样的理论是接受者的理论而忽视了拥有者的权利。也正是由于此,模式化就必然要求进行再分配,而这是权利理论所坚决反对的,认为那是侵犯到人的权利的严重事情。因为劳动所得税与强制劳动是等价的,从这个人那里拿走几个小时的劳动所得跟强迫他为另一个人工作几个小时是一样的。诺齐克认为,有人愿意工作时间长些,以得到更多的收入或单纯为了工作时间长些,而有人则喜欢将空余时间放在凝视落日上,此时如果这两类人都得到了快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对他们一视同仁呢?为什么要实施从一类人那里拿走某些物品的税收制呢?这显然是有失公平的。(3)反驳罗尔斯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诺齐克的国家理论起之于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诺齐克在书中肯定了罗尔斯论证的深刻、有力,然而,他很不认同罗尔斯的分配理论,认为这是侵犯了个人权利。下面就来谈谈诺齐克对罗尔斯的正面反驳。首先涉及到罗尔斯的社会合作问题。罗尔斯认为分配正义源于社会合作,在社会合作的状态中,每个人的收益都会大于非合作状态,因此,每个人都会选择生活在社会合作中。然而在这种合作状态中,每个人都想取得较大份额,这样就必然要求正义原则进行调节和分配。详见: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诺齐克对此并不认同,他举例说,如果有十个鲁滨逊生活在相互隔绝的荒岛上,工作两年后通过之前的发报机知晓了别人的存在和命运,那么此时他们是不会通过正义来指责别人,要求分享他们的成果的。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此时起作用的是权利理论,谁对这种持有拥有权利是十分清楚的事情,而恰恰是社会合作把混水引了进来,使得对物体的权属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详见: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其次,罗尔斯基于其社会合作理论提出了差别原则。首先他假设人们处于“原初状态”中,没有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位置、阶级、自然资质等,由此使人们在“无知之幕”下选择了正义的两个原则,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诺齐克对差别原则提出了质疑:原初状态的人基于何种原因选择了一个关注群体而非关注个人的原则呢?“诺齐克认为,罗尔斯的作法实质上在置换命题——这一原则将把评价社会制度的问题还原为最不幸的受压迫者如何发展的问题,并且这种还原是仅关注群体而避开个人的。”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并且即使是群体应受到关注,那么究竟应是哪类群体呢?是酒鬼、瘫痪病人还是其他?同时,在罗尔斯看来,每个人的福利都依赖于社会合作体系,因此条件较优者要想继续保持福利现状,就必须使较差者得到更大的利益,得到他们的支持,以保持普遍的社会合作现状。诺齐克反驳说,这些话同样也可以由提出任何别的原则、包括提出最大限度地提供才智较高者状况的原则的人们来对那些才智较低的人们说。才智较高者通过技术发明、新工艺等,使社会合作产生了巨大的利益,此时才智较低者才得以从普遍合作体系中获得了甚至高于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接着,涉及到自然资质的问题。罗尔斯认为人的持有不能依赖于自然资质,因为按照资质的分配在道德观点看是任意的。诺齐克对其进行了反驳,他从权利理论出发,认为只要个人权利不侵犯他人的利益,那么就是符合道德的,天赋即是如此。他举例说,如果一个后来成为我妻子的女子,因为我的相貌、智力等天赋因素而拒绝了另一个求婚者,那么这并不说明我必须为这个求婚者做美容手术或智力训练而付费。因为这只能叫做不幸,而不幸不等于不公正,不幸不等于不道德。诺齐克反对罗尔斯将天赋作为集体财产,认为那样无异于是在暗示着人头税的合法性。这无疑是侵犯个人权利的。2.政治正义——乌托邦理论诺齐克论证了最弱意义的国家是以不侵犯个人权利的方式产生,从而具有存在的合法性。然而,就其可欲性而言又如何呢?诺齐克从乌托邦理论出发,“以人人都向往的乌托邦为其最弱意义的国家的附魅,因为诺齐克知道,完整而严密的论证只能说明在法理上我们应该接受它,但不能说明在情理上我们也同样应该接受它。”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1)反驳传统乌托邦理论首先,诺齐克认为,如果将我们所希望的所有条件都加到乌托邦上,这显然是矛盾的。因为传统乌托邦理论必须符合所有人的希望,然而对我来说最好的世界,未必对你是最好的。那么,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人们可以创造一个世界,然后不满意而离开它,继而再创造另一个世界,依次循环,那么这个过程可能会无限延续下去,无法达到一个稳定的世界。其次,诺齐克指出,想象的模式与这一模式向现实的投影,这两者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别,想象的模式本身即是理想的,而到现实就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了。现实无法提供乌托邦所提出的理想目标,因为这些目标通常都是严重脱离于它们所依赖的社会条件的。诺齐克肯定传统的乌托邦精神,那是值得追求的,而前提是必须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改造。我国著名学者姚大志总结道:“诺齐克的新乌托邦与传统乌托邦的基本区别在于:后者作为理想是唯一的,而诺齐克认为乌托邦理想应该是多元的。”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2)元乌托邦反驳了传统的模式化的乌托邦理论,诺齐克提出了自己的乌托邦路向,由此提出“元乌托邦”概念。首先,诺齐克指出了元乌托邦得以存在的原因。①人的有差别的。即人在气质、兴趣、理想等方面的追求都各不相同,这客观上就要求我们不能强求一种单一的社会环境。对于所有人,什么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生活——乡村还是城市?排场阔绰还是严格简朴?诺齐克以他惯用的设问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人是如此的迥然不同,而那种认为存在一种特定的生活模式,人们可以在那里很好的生活的观点是令人难以置信的。②如果所有的善不能同时实现,那么至少要让它们的机会相等。诺齐克认为,由于各人的价值体系的不同,各种不同的共同体就会分别选择符合自己价值体系的对象,对于强行命令的普遍同意,诺齐克认为这是没有道理的。③人们都是复杂的,由此建立的各种联系也都是复杂的。由于多种多样的欲求、才能等,在这些莫测的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下,即使存在一个雄伟的蓝图,我们也不能确信它会被好好的拟定和执行。那么一种元乌托邦理论该如何实现呢?诺齐克提出了两种方法:即设计手段和过滤手段。设计手段是通过某种程序建构出来的一个社会模型,它是人们坐下来经过思考而描述出的结果。而正如我们上述所言,由于人的复杂性的客观事实,想要设计出一个美好的社会蓝图并确保实施,这是不现实的,与传统乌托邦理论无异。这样我们就要求助于第二条路径,即过滤手段,它是一个将许多对象不断排除出选择范围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相反,它是人们通过支持自己所倾向的条件和价值,建立起一个过滤装置以拒绝那些侵犯者,“他们批评一些,排除一些,修正另一些,知道达到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一个社会。”[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页人们对各种观念进行尝试,这样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共同体。人们就会选择在其中生活去发现它们的优缺点,接着就会产生一些共同体将[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页由此,诺齐克得出结论说,只有一个共同体或者只有一个生活方式,在乌托邦中是不存在的。相反,这样的乌托邦将是由各种乌托邦组成的,而不论它们在性质上是否相悖。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地选择所喜欢的社会制度,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加入或退出一个乌托邦。简单的说,诺齐克的乌托邦理论其实是一种元乌托邦理论,它是各种乌托邦的结构,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乌托邦的试验。诺齐克一方面主张共同体性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把那些性质固定不变的描述下来。他希望描述结构具有的一个性质是“它容有各种各样的试验自由。”诺齐克认为,元乌托邦理论包含了所有现在及未来乌托邦思想家的梦想,与所有特殊的乌托邦理论都是相容的,从而,他认为所有的乌托邦理论家都会全心全意的支持他的理论。由此,不同于传统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的国家与乌托邦的相互对立,诺齐克将两者统一起来,宣布了这种乌托邦就等于最弱意义的国家。学者姚大志总结说“国家位于政治体系的一极,另一极是个人。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共同体’。”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对最弱意义国家的评价诺齐克专家沃尔夫认为:“诺齐克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将权利的概念坚定地放回政治哲学争论的中间。”[英]乔纳森.沃尔夫:《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黑龙江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160页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诺齐克的所有理论都围绕着一个硬核,即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在他的政治哲学中,相对于国家,个人权利永远居于更优先、更根本的地位,国家的活动只能在个人权利之外进行。然而,既然称之为理论,就必然有其矛盾与不合理之处,下面本文就将试图对诺齐克的国家理论[英]乔纳森.沃尔夫:《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黑龙江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160页1.关于自然状态诺齐克理论的起点是洛克的自然状态。依据洛克的理论,政府是自然状态中人们通过契约产生的,而政府产生后又不可避免会对人的否定性行为进行惩罚,这便是沃尔夫指出的洛克理论的困境:“似乎我们不可能有那种不侵犯人的自然权利的国家,但有了国家我们的生活确实会过得更好,”[英]乔纳森.沃尔夫:《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黑龙江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41页作为一个反契约论者,诺齐克认为不论在自然状态中人们达成多大程度的一致,总会有少数人的权利是要被忽略或侵犯的,这种契约论的民主只能是“多数人的暴政”,侵犯个人的权利,这在诺齐克那里是绝不会被允许的。由此诺齐克另辟蹊径,他认为国家的产生不是人们不放弃自然权利的结果,而是国家与自然权利的和解。自然状态是允许惩罚这种现象的发生的,而当这些方法在被使用的时候,人们会发现,他们已经处于最弱意义的国家之中了。这一转变的过程是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之下进行的,在人们并没有建立国家的意图的情况下,国家已经悄然产生。在这一过程中不存在权利转让的问题,因为权利的转让与遗失是并存的,这样就违反了权利的道德边际约束。[英]乔纳森.沃尔夫:《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黑龙江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41页然而,对于这种无政府的自然状态的开端,沃尔夫表达了他的担心。因为无政府主义者可能会反驳说,“问题不在于在某种假设的状态中将会发生什么或将不会发生什么,而是在于实际上发生了什么。”[英]乔纳森.沃尔夫:《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黑龙江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53页纵观历史,国家多是在动乱或战争之中产生,这种以暴力为基础的政府显然是不合乎道德的。那么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所产生的国家,只能作为想象中的理论应当,而在实际中却毫无用处。诺齐克似乎并没有向无政府主义者澄清,为何他们关于国家实际起源的[英]乔纳森.沃尔夫:《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黑龙江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53页2.关于支配性保护机构让我们假设诺齐克的自然状态是合理的。由自然状态产生的是支配性保护机构,这种机构通过收取费用,向委托人提供服务,以保护他们的权利不受侵犯。但此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如何保证支配性机构不会利用其地位而收取不合理的费用呢?因为即使存在竞争,根据大鱼吃小鱼的原则,支配性保护机构会取得垄断地位,而诺齐克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论证来说明此时的支配性机构会依然按照原初的轨道行事;其次,如果我们的上述担心成为现实,那么人们就会对支配性机构产生不满,后悔当初“曾放弃他们的独立”。沃尔夫做了一个有趣的类比,在我骑自行车的时候,会很羡慕开汽车的人。而当每个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的时候,会突然发现交通变得拥挤不堪,那么此时人们就会开始怀念骑自行车的日子。人们有自由选择进入到支配性机构,那么同样有理由因为后悔而离开,然而诺齐克似乎并未对此进行过多的考虑。沃尔夫试图弥补诺齐克的不足,他希望重新设定机构和委托人的关系,即委托人不再是单纯的从机构那里购买保护,同时也要参与到其中,像持股者一样通过自己的力量干预机构的决定。但我认为沃尔夫的弥补并不成功,因为他的这种想法类似于我们当代的民主政治机构,如此极易出现的是“多数人的暴政”,同样会威胁个人权利。3.关于独立者在向最弱意义国家迈进的过程中,独立者是诺齐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为独立者会强行惩罚权从而威胁到委托人的权利。诺齐克的解决方案是给予支配性保护机构以强行正义的权利,即禁止独立者的冒险行为。作为条件,委托人必须对未被允许使用自然权利的独立者进行赔偿。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诺齐克对于独立者的处置有欠妥之处。首先,对独立者强行正义的行为进行禁止,原因就在于,诺齐克将这些行为界定为冒险行为,而它们与人们的程序权利是相抵触的,必须加以禁止。然而,“冒险行为在道德上并不等同于权利侵犯,然而这却是诺齐克予以禁止的唯一理由。”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诺齐克禁止癫痫病人开车,仅因为其存在开车伤人的危险,即使这种危险事实上并没有发生。他的理由是,潜在的危险会威胁更多人的生命安全,禁止其开车是必要的,只要我们对他们给予赔偿。然而此时诺齐克就已经陷入了他所竭力回避的权利功利主义的陷阱之中。诺齐克一直主张权利是作为边际约束而存在,为了更广泛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其次,这也是多数研究诺齐克的学者都会进行质疑的一点,即程序权利是自然权利吗?这就涉及到程序权利的道德性和绝对性。因为在独立者实施惩罚权与尊重程序权利之间存有冲突,显然,在诺齐克的逻辑中,程序权利是略胜一筹的。然而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程序权利属于自然权利,那么在自然权利的若干选择中,为什么程序权利能够脱颖而出,惩罚的权利要受到程序权利的制约呢?在诺齐克的逻辑中并不存在各个独立权利的位阶问题。况且,这样的话,自然状态中的人们完全可以根据已有的可靠的程序权利来惩罚那些罪行,就不会存在诺齐克所设想的那么多的争端了。相反,假使程序权利不是自然权利,那么它只能是后期人们约定成俗的权利,以约定的权利去禁止自然权利,这无疑是违反诺齐克的权利观的。再次,退一步讲,我们接受诺齐克的程序权利理论。然而支配性机构将自己确立的程序作为唯一的标准却是我们不得不质疑的。诺齐克似乎认为机构可以强行这一权利,然而,有强力这样做并不等于有权利这样做,当支配性机构强行这一权利时,最弱意义的国家离霍布斯的“利维坦”就很近了。因为我们不能保证当委托人与独立者发生冲突时,机构会不偏袒自己的委托人,而漠视独立者的程序权利。接着,诺齐克所有的思考都是站在委托人一方,让我们转换角度,独立者是否愿意接受委托人的赔偿呢?既然个人的权利是如此的重要,又有什么诱人的理由会驱使独立者放弃自己的权利而甘愿受程序权利的制约呢?自由主义是独立于赔偿原则的,没有理由要求人们必须接受赔偿原则。最后,让我们来转向赔偿原则本身的合理性问题。面对独立者的冒险行为,支配性机构到底有没有禁止的权利呢?“如果你有,你不必赔偿;如果你没有,你必须不去干涉。”[英]乔纳森.沃尔夫:《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黑龙江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74页而支配性机构既禁止独立者的冒险行为,又对其进行赔偿,其理论依据不禁让我们困惑。当然,即便[英]乔纳森.沃尔夫:《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黑龙江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74页4.关于持有正义观最弱意义的国家不得不面临一个急迫的实际问题:分配。诺齐克是极其排斥再分配的,认为那是利用一些人的时间和精力为另一些人谋福利,属于强迫劳动。然而分配又是一个国家不得不面临的领域。面对这种困境,诺齐克巧妙的将两者结合起来,认为最弱意义的国家也能实现分配的正义,由此导出他的持有正义观。首先涉及到获取正义。罗尔斯关心东西如何分配,而诺齐克关心东西如何获得,两人分别关注的是结果正义与过程正义。如上文所提到的,诺齐克选择了洛克的弱条件来作为获取正义的标准,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物品可以供他人使用,不至使情况变坏,那么这种获取就是正当的。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首先,对东西的占有不会使他们的情况变坏,那么这个变坏的基线是什么呢?假使A购买B的土地来开工厂,并雇佣B在其工厂内做工。此时B显然要比自己耕种土地时获得的收益大,但若B没有卖土地给A,而是自己的建立工厂,此时B的收益又要比给A打工的收益多。那么诺齐克所说的情况变坏的基线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呢?诺齐克对此并未说清楚。其次,根据洛克的弱条件,后来者显然对于先到者的占有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这种先占为主的原则会促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