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课件_第1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课件_第2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课件_第3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课件_第4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

级改革派的政治思想内容提要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出现龚自珍的更法改革主张林则徐的反侵略思想魏源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一、鸦片战争时期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出现

1、清代文化专制主义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迁

(1)清王朝建立后,封建专制主义在各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不仅在政治上极端专制,而且在思想上对人民的箝制与超越了以往一切朝代,实行了空前的文化专制主义;(2)提倡理学,独尊程朱;(3)大兴文字狱,消灭异端。(1)风起云涌的人民反清抗斗争惊醒了沉睡中的士大夫,使其对国计民生和时事政治问题再也不能不闻不问了;2、鸦片战争前后士林风气的变化(2)西方列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入侵及中国的战败促使一批忧国忧时之士不能不考虑应对时局之策。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

改革派主要分为两大类:3、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出现

统治阶级上层中的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陶澍、黄爵滋等;官职卑微或未登仕途的士大夫:如龚自珍、魏源、包世臣等。二、龚自珍的更法改革主张1、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

“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蹷。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餮菸草……取诛戳,或冻馁以死……承乾隆六十载太平之盛,人心惯于泰侈,风俗习于游荡,京师其尤甚者。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西域置行省议》2、经世致用、更法改制思想

(1)“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敦若自改革?……易日穷则变,变则通。”

——《乙丙之际议第七》(2)政治方面:主张适当限制君权,提高臣属权力,理顺君臣关系;(3)经济方面:抑制土地兼并。

“龚自珍……喜为要渺之思,……讥切时政,诋诽专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诸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清代学术概论》3、梁启超评论

三、林则徐的反侵略思想1、严禁鸦片、反抗侵的爱国思想

鸦片“迨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奏稿》第601页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集·公牍》第60页(1)组织编译外国书报

《四洲志》《澳门月报》《澳门时报》《华事夷言》2、了解西方,学习西方

(2)初步提出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查英吉利在外国最称强悍,诸夷中惟米利坚及佛兰西足与之抗衡,……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

——《林则徐集·奏稿》第769页四、魏源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经世致用主张

(1)“言学则尚致用而崇今文,言治则崇变法而非泥古。且其学也,即所以为治也;其言治也,即所以利民也。”

——魏源《默觚下·治篇五》

(2)编纂《皇朝经世文编》,成为其经世致用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2、“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自述《海国图志》之写作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2)“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四夷者,外夷制之。”

——《海国图志》内容提要洪秀全及其《天朝田亩制度》洪仁玕及其《资政新篇》一、洪秀全及其《天朝田亩制度》

1、洪秀全的反清思想(1)与冯云山、洪仁玕创立“拜上帝会”;(2)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三原);

(3)将封建势力斥为“阎罗妖”:“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最作怪多变,迷惑缠绕捉凡间人灵魂。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

——《原道觉世训》

(4)强调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家自古传”;“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所生”;“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2、《天朝田亩制度》

其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纲领性文献,被公认为太平天国思想的总纲;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发展的历史产物,作为封建土地制度的对立面,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其所宣扬的平均主义思想及实施在客观上包含了为中国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的因素;其作为平均主义的纲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空想性。3、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二、洪仁玕及其《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1)主张仿效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体的近代化社会经济体系;(2)主张改革政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与“民心公议”相结合的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政治体制;(3)主张破除旧的习俗和思想观念;(4)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中外和平交往。

内容提要洋务思潮的发动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张之洞与“中体西用”论

1、洋务运动及其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洋务思潮的发动

(1)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加剧;(2)农民起义的巨大冲击——封建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程朱理学开始式微;(3)师夷制夷思想的发展:从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冯桂芬“采西学”、“制洋器”;从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洋务思潮的代表人物

(1)当权的洋务派官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他们倡言于庙堂和官场,纵论于上。

(2)关心时局的知识分子冯桂芬、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他们通过条陈、著述或报刊、文字,横议于下。

(3)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上述两部分人汇流,社会上形成了所谓“朝野交哄,皆以通达洋务为能事”的局面。二、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1、“自强”、“求富”

(1)论时局:“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议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筹议海防策》(2)论自强:“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

——《复刘仲良中丞》“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

——《复朱久香学使》“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同治朝筹办洋务始末》卷25(3)论求富:“今日当务之急,莫若借法以富强,强以练兵为先,富以裕商为本。”

——《李文忠公全集》卷首“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39(4)论培养新式人才:“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益。”

——《同治二年二月初十日江苏巡抚李鸿章奏》

“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实能持我短长,无以扼其气焰。”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52、“力保和局”的外交思想

“洋人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自周秦以后驭外之法,征战者后必不继,羁縻者事必久长。今之各国又岂有异?”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0三、张之洞与“中体西用”论

1、“中体西用”思想的源流

(1)冯桂芬:“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2)薛福成:“今诚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

(3)王韬:“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西学西法,非不可用,但当与我相辅而行可也。”

(4)郑观应:“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

(5)李鸿章:“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顾经国之略,有全体,有偏端,有本有末。如病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92、张之洞的《劝学篇》与“中体西用”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政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劝学篇》

“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

——《劝学篇》内容提要戊戌维新思潮的兴起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与“大同”理想

梁启超的变法思想和“新民”说

严复与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一、戊戌维新思潮的兴起

1、戊戌维新思潮形成的历史条件

(1)甲午战败的刺激及洋务运动的破产

“自甲午战事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之不可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强学会、《时务报》大呼于天下,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内矛盾的激化

“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不足恃,人无固志,奸究生心,……加以贿赂公皆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二、康有为的“托古改制”与“大同”理想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1)《新学伪经考》的基本内容

其一,认为自东汉以来被奉为经典的古文经学是刘歆为迎合王莽篡权而造的“伪经”,它阉割了孔子始作经书的真谛;其二,认定惟西汉时的今文经学才是孔子创作的“微言大义之真经”。

(2)《新学伪经考》的影响

“第一,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动摇,第二,一切古书,皆须从新检查估价。此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3)《孔子改制考》的基本内容其一,认为孔子既是“创法立制”的“素王”,又是“托古改制”的鼻祖。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孔子改制考》

其二,阐发“通三统”、“张三世”的社会进化历史观。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德自命,欲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翼教丛编》卷6

(1)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采法俄日”,“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

——《上清帝第六书》

2、康有为的维新变法主张

(2)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以工商立国

“凡一统之世,必以农立国,可靖民心;并争之世,必以商立国,可侔地利。易之则困敝”

“古之灭国以兵,人皆知之;今之灭国以商,人皆忽之。以兵灭人,国亡而民犹存;以商灭人,民亡而国随之。”

——《上清帝第二书》(3)文化上,主张

“废八股”,

“兴学校”,

“养有用人才”3、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1)《大同书》

“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参中西之新理,穷天人之赜变,搜合诸教,披析大地,剖析今故,穷察后来……安身立命,六通四壁,浩然自得。”

——《康南海自编年谱》

(2)《大同书》的主要内容批判封建剥削制度:“君主专制其国,鱼肉其臣民,视若虫沙,咨其残暴”;“夫之专制其家,鱼肉其妻孥,视若奴婢,咨意凌辱。”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之弊端:“工业之争,近年尤剧,盖以机器既创,尽夺小工,……而小工无所谋食矣。而能作大厂之机器者,必具大资本家而后能为之。”

“一厂一场,小工千万仰之而食;而资本家复提操纵轻重小工之口食而控制之或抑勒之,于是富者愈富,贫者愈也。”设计大同社会:废除私有财产;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取酬;政府机关实行民主管理;消灭家庭,消灭阶级,人人平等;

(3)对《大同书》的评价毛泽东:“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恩格斯:“主著作界的小贩们去一本正经地挑剔这些现在只能使人发笑的幻想吧,让他们自己的严谨的思维方式优越于这种‘疯狂的念头’而自我陶醉吧。使我们感到高兴的,倒是处处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而这些却是那班庸人所看不见的。”三、梁启超的变法思想和“新民”说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爱国论三·民权论》

“宪法者,何物也?立万世不易之法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信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姓不离其宗者也。”

——《立宪法议》

郭沫若评价梁启超:“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他是生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冲丰破了的时候,他负载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习气都好象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少年时代》四、严复与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1、译介《天演论》

“赫胥黎氏之此书之旨……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译天演论自序》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象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在演’、‘物竟’、‘淘汰’、‘天择’等术语,却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

——胡适《四十自述》

2、阐发政治思想

变法自强:“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则必亡是已。”

——《救亡决论》

“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原强》

“吾未见其民之不自由者,其国可以自由也;其民之无权者,其国之可以有权也。”

——《原富》卷下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彼西人之言曰:‘惟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其杀人伤人及盗蚀人财物,皆侵人自由之极致也。”

——《论世变之亟》内容提要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勃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章太炎的反满思想和民主思想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

一、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勃兴1、社会历史条件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革命派组织的建立。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观(1)反帝爱国思想(陈天华与《警世钟》《猛回头》);(2)民主共和思想(邹容与《革命军》):推翻清朝皇权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实行议会制度;参照美国制定宪法和法律;实行地方自治;实行平等的外交政策。(3)反封建思想:破除天命观;破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提倡妇女解放(秋瑾)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1、三民主义的形成

1893年《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1894年成立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903年创办军事学校(东京青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06年阐述三民主义。2、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1)民族主义(2)民权主义(3)民生主义(1)民族主义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军政府宣言》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而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我们并不是恨那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翻满洲政权,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2)民权主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必须用武力予以推翻。

“本党进行程序分作三个时期:一、军政时期。此时期为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二、训政时期。此期以文明法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三、宪政时期。此期俟地方自治完备之后,乃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宪法。宪法颁布之时,即为革命成功之时期。”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即时下底社会主义。诸君想想,兄弟提倡民生主义是在什么时候?今日国人才出来讲社会主义,已嫌迟了。但是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

“平均地权”,“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列宁:“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着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空话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变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

——《列宁选集》卷2第424页三、章太炎的反满思想和民主思想

1、反满、反帝

“诚如(中国)地大物博,非须臾所能摭拾。四分五裂之后,兵连不解,则兵实匮而内乱生。其言保全,非为人亦所以皖耳!不然,庚子联军之役,四方和会,师出有名,而虏酋亦已播迁关右,不以此瓜分中国,乃待日本胜俄之后乎?”

——《中华民国解》2、主张民主共和

“若夫民族必有国家,国家必有政府,而共和政体,于祸害为差轻,固不得已而取之矣。”四、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

1、主张政党政治

主张政党政治:“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大多数席位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检致力于选举运动。”

——《宋教仁集》下第456页

“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席位,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他有所惮而不敢不为。那么,我们的主义和政纲,就可以求贯彻了。”

——《宋教仁集》下第456页2、主张责任内阁制

“今我国之现行制,责任内阁制也,然有责任内阁制之名,而无责任内阁制之实,故政治因之不善。吾党主张将来宪法上仍采用责任内阁制,并主张正式政府由政党组织内阁,实行担负责任。凡总统命令,不特须阁员副署,并须由内阁起草,使总统处于无责任地位,以保其安全焉。”

“盖必使国会占多数政党组成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而完全政党内阁制度采取此法不能容易成立也。故吾党主张宪法中规定国务总理由众议院推出,以促责任内阁之容易成立。”内容提要辛亥前后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泛滥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一、辛亥前后无政府主义

在中国的流传1、无政府主义的谱系

外国:霍德文;施蒂纳;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中国:刘师培、何震与《天义报》;吴稚晖、张静江与《新世纪》;刘师复与“晦鸣学舍”、《晦鸣录》(《平民之声》《民声》)

“凡无政府党无不以反对强权为职志”;2、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主张

“吾人以为社会主义当向社会谋解决(即所谓“只能依靠人们的自治能力和人类的天性”),不当向政治谋解决(即所谓“不依靠政府的力量”),以社会问题而乞求灵于政治,是自失其社会主义之价值,故目之曰半面的社会主义。”2、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

在中国的泛滥

(1)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主要社团

实社;奋斗社;学汇社;互助社;民钟社。

“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我们不承认政治家的强权,我们一样的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强权这东西早就该‘伸腿’”;

(2)无政府主义主张

“如果在一人团体之内,有两派的意见,造成的可以执行,反对的就可以退出,造成的既不能强迫反对的一定去做,反对的也不能阻碍造成的执行,这岂不是自由吗?”

我们“反对布尔札维克的理由,不因他的革命,却因他那不彻底的革命,须知不彻底的革命,和‘改良’相同”。“他们主张按各人劳动的多寡来定酬给,那么强有力的将享最高的幸福,能力微弱的,将至不能生活。能力微弱的缘故,可关乎生理,非其人懒惰的罪,而结果如此,还说什么幸福呢?”

——黄凌霜《马克思学说批评》胡适的实用主义和改良主义中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内容提要一、胡适的实用主义和改良主义

1、实用主义的外国谱系查理皮耳士——詹姆士——杜威“一个观念的意义完全在于那观念在人生行为上所发生的效果。凡实验不出什么效果来的东西,必定不能影响人生的行为。……除掉这些效果之外,更无别种意义。这就是我所主张的实验主义。”

——查理·皮耳士

(1)实用主义的实在论:“总而言之,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在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2、胡适对实用主义的宣传

(2)实用主义的真理论:“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他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他们‘真理’的美名的。我们所谓真理,原不过是人的一种工具。”(3)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3、胡适的社会改良主义主张

“1919年6月中,陈独秀被捕,我接办《每周评论》,方才有不能不谈政治的感觉。那时,……国内的‘新分子’闭口不谈具体的政治问题,却高谈什么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我看不过了,忍不住了——因为我是一个实验主义的信徒——于是发愤要想谈政治。我在《每周评论》第31号里提出我的政论导言,叫做《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我的歧路》

“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那么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

——李大钊4、“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

——李大钊二、中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1、几种主要的“新思潮”互助论;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

王光祈与“菜园子生活”:“我们在乡间半工半读,身体是强壮的,脑筋是清楚的,是不受衣、食、住三位先生牵制的,天真烂漫的农夫是与我们极表示亲爱的;我们纯洁青年与纯洁农夫打成一气,要想改造中国是很容易的。”

——王光祈2、工读互助主义:

“工读互助团是新社会的胎儿,是实行我们理想的第一步,……若是工读互助团果然成功,逐渐推广,我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渐渐实现,那么,这次‘工读互助团’的运动,便可以叫做‘平和的经济革命’”。

——王光祈3、工读互助团的实践和失败:

“我想我们有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之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我想我们两人如果决行,何叔衡和邹泮清或者也会加入。这种组织,也可以叫做‘工读互助团’”。

——毛泽东致周世钊新文化运动与反孔思潮东西方文化之争科学与玄学论战

内容提要一、新文化运动与反孔思潮

1、《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

国故派:辜鸿铭;刘师培;林琴南等;学衡派:胡先彇;梅光迪;吴宓等;东方文化派: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杜亚泉等。2、旧派代表性人物二、东西方文化之争

1、论争的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期间

陈独秀《敬告青年》论中西文明之差别: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引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例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中国以安息为本位,西方以战争为本位;中国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配合,西方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

伧父(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论中西文明之差别:“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

李大钊《东西文明之根本之异点》;“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们来超拔他哩!”2、论争的第二阶段:五四运动以后

梁漱溟《东西文明及其哲学》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我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现在世界文化正在开始变化,“即由西洋态度变为中国态度”;“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三、科学与玄学论战

张君劢:“我所欲言者非科学本身问题,乃科学的结果。西欧之物质文明是科学上最大的成绩。……物质有限,人欲无穷。谓如此而可为国家之安计,为人类幸福计,吾不信焉。”

——《科学之评价》

张君劢:“应将管子之言颠倒之,曰:知礼节而后衣食足,知荣辱而后仓廪实,吾之所以欲提倡宋学者,其微意在此。”

——《再论人生观并答丁在君》

丁文江:“科学不但无所谓向外,而且是教育和修养最好的工具。因为天天求真,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的人不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无论遇见什么事,都能平心静气去勇于研究,从复杂中求单简,从紊乱中求秩序,拿论理去训练他的意想……了然于宇宙生物心理种种的关系,才能够知道生活的乐趣……”

——《玄学与科学》

邓中夏:“东方文化派是假新的,非科学的;科学方法派和唯物史观是真新的、科学的。现在中国思想界的形势,后两派是结成联合战线,一致向前一派进攻、痛击。”

——《中国现在的思想界》20世纪20年代胡适等人提倡的“好政府主义”大革命失败后的罗隆基等人对“人权”的倡导40年代后期的自由主义思潮和“中间路线”内容提要一、20世纪20年代胡适等人

提倡的“好政府主义”

“我们以为现在不谈政治则已,若谈政治,应该有一个切实的、明瞭的、人人都能了解的目标。我们以为国内的优秀分子,无论他们理想中的政治组织是什么,(全民政治主义也罢,基尔特社会主义也罢,无政府主义也罢),现在都应该平心降格的公认‘好政府’一个目标,作为现在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我们应该同心协力的拿这个共同目标来向国中的恶势力作战。”

——胡适等:《我们的政治主张》

“今日政治改革的第一,在于好人须要有奋斗的精神。凡是社会上的优秀分子,应该为自卫计,为国家社会计,出来和恶势力奋斗。”

——《我们的政治主张》“好人内阁”(王宠惠内阁)的出台和垮台:“现在做中国政治有力因子的是军阀和外国帝国主义,北京政府尤其是显然为他们操纵;在这种情势之下,就是较王博士强干而有棱角的来做‘好人努力’,也逃不脱高压在当头的势力利用,何况庸弱的王博士,而他的上台已就是出于这些势力的捉弄呢!在一种自己做不得政治主动的情形之下,想以‘好人努力’的方法将政治整理向宰制势力利益的反面,这不是傻小子的梦想,便是骗子手的许诺。”

——君宇:《王博士台上生活应给“好人努力”的教训》二、大革命失败后的罗隆基等人

对“人权”的倡导“人权是衣、食、住的权利,是身体安全的保障,是个人‘成我至善之我’,享受个人生命上的幸福,因而达到人群、完成人群可能的至善,达到最大多数享受最大幸福的目的上的条件。”

——罗隆基《论人权》

“宪法的大功用不但在于规定人民的权利,最重要的是规定政府各机关的权限。立一个根本大法,使政府的各机关不得逾越他们的法定权限,使他们不得侵犯人民的权利——这才是民主政治的训练。”

——胡适《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有宪法》“二十世纪政治上的行政,已成了专门科学,二十世纪的政治行政人员,要有专门知识,换言之,二十世纪的政治,是专家政治。”

——罗隆基《专家政治》三、40年代后期的

自由主义思潮和“中间路线”

1、论自由主义(1)关于自由主义理想:“自由主义是一种理想,一种抱负,信奉此理想抱负的,坐在沙发上与挺立在断头台上,信念得一般坚定”。

(2)自由主义“代表的是一种根本的人生态度”,“自由主义者对外并不拥护十九世纪以富欺贫的自由贸易,对内也不支持作为资本主义精髓的自由企业。在政治在文化上自由主义者尊重个人,因而也可以说带了颇浓的个人主义彩色。在经济上,鉴于贫富悬殊的必然恶果,自由主义者造成合理的统制,因而社会主义的色彩也不淡”。

——《自由主义者的信念》,上海《大公报》1948年1月8日

(3)主张多党政治:任何一个“有革命抱负的政党稳握政权后十后二十年,可有把握不走上腐化途径?而那时不满现状的人们能不再而革命?于是,革命不已,流血不已。这个连环套要到哪年为止呢?”

——上海《大公报》1948年1月8日

(4)反对独断主义:“对于独断主义或反动思想的背叛或痛击,实为自由主义者为自由主义者的根本条件”;“怀疑乃至批判异己的(不必是反动的)思想,实为自由地思想之必然结果”;自由主义者“有批判他人的勇气,他也得有接受他人批判的勇气。”

——郑伯奇:《自由主义·批判·批判的态度》,载《时与文》第1卷第24期(1947年8月22日)

2、论民主政治

(1)“民主”不同于“民本”:民本政治下,“治理者是不变的,人们只是希望治理者于治理中能为老百姓着想,老百姓无权过问。”(2)民主政治下,“治理者是可变的,常变的,民主主义的精神是新陈代谢的精神,治理者应该为老百姓服务,如果他不为老百姓服务,凡百设施,不为老百姓着想,老百姓可以过问,而且可以罢免他。”

——谢东平:《民本政治与民主政治》内容提要抗战时期文化复兴思潮的高涨钱穆的中国文化“开新”论冯友兰的“中国文化转型”论梁漱溟论“中国文化的改造与复兴一、抗战时期文化复兴思潮高涨

1、历史条件

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民族团结、共赴国难局面的形成,有力推动了文化复兴思潮的发展;国、共两党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道德和文化的认同,推动了人们对复兴中华文化的探索。

2、文化复兴思潮的特点涌现出了五指颇有影响的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出现了开展现代“新儒学运动”的纲领性文字。“中国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时代。……民族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其主要的潮流,根本的成份就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儒家文化的复兴。”

——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二、钱穆的中国文化“开新”论

1、论中国文化的特点(1)就政治论,中国数千年来常一个大统一的和平局面之下,其对外问题常没有对内问题那么重要,因而中国人的态度常常是反身向着内看的,这样便成为自我一体浑然存在;(2)就经济形态论,中国文化是建筑在农业上面的,因此中国常采用一种近代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的政策”,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机械生产时时加以禁止或阻抑,以致科学与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方;(3)在人生观念和人生理想方面,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因而常将人生和社会视作浑然整然的一体,其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4)就宗教而论,在中国人看来,世界只有一个,其不看重并亦不信有所谓另外一个天国,因此中国人要求永生,希望永远在这个世界上,追求“不朽”。这种“不朽”观念则发展成道德、伦理。

中国文化“可大可久”、“虽老尚新”。“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知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为未来精神尽基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2、中国文化的开新与贡献“承认有‘天地之化育’是宗教精神,要求尽物性是科学精神,而归本在‘尽己之性’与‘尽人之性’两项下面,则是儒家精神了。”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今再剀切言之,孔子的教训,实已把握了人生的基本大原……人生进于禽生与兽生,已不限于肉体与生命,而别有心的生命。所谓人生,即在人类大群心之相互照映中。……孔学论之,人生即在仁体中。人生之不朽,应在此仁体中不朽。”

——钱穆《孔子与心教》三、冯友兰的“中国文化转型”论

1、论东西文化之差别

“严格地说,在中国还未曾有过近代哲学,但是一旦中国实现了近代化,就会有近代中国哲学”。由此看来,所谓东西文化的差别,实际就是中古和近代的差别;“中古和近代的差别实际上是社会类型的差别。”

——冯友兰《在接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仪式上的答词》

“中国人之所以是‘愚’‘贫’‘弱’者,并不是因为中国人是中国人,而是因为中国人是乡下人。”“英美及西欧等国所以世界中城里人的地位,是因为在它们先有了一个大改革,这个大改革即所谓产业革命。”中国要“想得到解放,惟一底办法,即是亦有这种底产业革命。”

——冯友兰《新事论》“一时代之哲学家之哲学,不是全新底,所以是‘上继往圣’。但其哲学是较新底,其力量是全新底,所以可‘下开来’。”

——《新理学·绪论》2、复兴中国文化的努力

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道》、《新原人》、《新知言》):“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生活的反思。而激起这种反思的‘狂风’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第573页《新原人》中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新理学》中四大观念:理;气;道体;大全。四、梁漱溟论“中国文化

的改造与复兴”

1、论中国当前的问题是文化失调

“我们的问题就在文化上极严重失调。……

若没有对整个文化问题先有其根本见解,则政治问题的主张是无根的。……要对整个文化问题有全盘打算,又必须把中国固有的那一套和眼前世界上两大派文化相比较,深明其异同之故,而妙得其融通之道。”

—《政治的根本在文化》

“此其表见者,莫非人事之优胜。……

而于社会人事见其丰亨优裕者,大约皆不外是理性了”;中国民族精神“就在富于理性。”

——《理性与理智之分别》2、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富于理性“儒家假如亦有其主义的话,应该就是‘理性主义’”。“儒家所尊崇的不是天,不是神,不是君主,不是国家权力等,并且亦不是多数人民(近代西洋要服从多数)。只有将这些(天、神、君主、多数)当作理性的一个名词用的时候,儒家才尊崇他。

——《理性与理智之分别》“理是最能打动中国人心的东西,中国人之革命率以趋赴真理之态度出之;其革命势力之造成,乃全在知识分子对于一道理之确信与热诚的鼓荡。”

——《理性与理智之分别》

3、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之贡献“中国文化里所缺漏的这两件东西——团体组织、科学技术,而恰是西洋人近代对人类文化所创造所贡献的东西。我们现在就是要吸收西洋文化之长处优点,补充中国文化之短处缺点;我们要发挥中国文化的固有精神,将团体组织与科学技术建立在人类理性上,形成人类正常形态的阐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