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的反套路题型+_第1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的反套路题型+_第2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的反套路题型+_第3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的反套路题型+_第4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的反套路题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反套路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反套路考情分析什么是反套路:

不按常理出牌却又在情理之中,就是反套路。

举个浅显的例子:

【套路】英雄救美,美女以身相许。【反套路】英雄救美反被倒打一耙,诬陷讹钱。

在近年的高考题中,小说阅读主要考查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考生和老师也总结出了“3+2”(即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旨、读者)的答题套路,行之有效。

但近几年反押题反套路思路明显,因此,考生需要学会如何破解反套路的小说阅读题。“反套路”是为了防止考生押题、套路答题,更是为了让考生真正读懂文本,回归语文的本质。小说反套路考情分析一、文本多元化,组合多元化

1、文本多元:科幻小说《微纪元》、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一种美味》《归去来》、历史小说《江上》《故事新编》

2、文本组合多元化:小说+散文、纪实作品+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文学理论等。小说反套路考情分析二、依体设题,随文设题,消解模式

1、【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分析。(6分)2、【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小说反套路考情分析三、细化切入口,强化内容理解,倒逼回归文本【2022年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202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沈从文《社戏》】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2024年九省联考范小青《牵手》】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5分)小说反套路考情分析4、增强试题开放性;引导多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①文体特点:文本一是小说,具有虚构性/艺术性;文本二是纪实文学,具有真实性。②情节方面:文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叙事过程较具体;文本二叙事情节简约。③人物塑造方面/手法方面:文本一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塑造老胡的形象;文本二通过回忆录结合采访的形式真实记录陈毅的经历。④环境方面:文本一有较为细致的环境描写;文本二缺少环境的烘托渲染。⑤语言方面:文本一重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文本二叙事平实,语言简洁。小说反套路考情分析5、掺入课本、生活等灵活因素,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陈村《给儿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人,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小说反套路——怎么办1、尊重文本,真阅读(核心)2、尊重题面,能变通(关键)3、尊重套路,不依赖(助手)4、尊重教材,会迁移(考向)小说反套路考情分析

因此,掌握反套路答题思路,尤其是学会从题干中寻找答题角度,变得至关重要。

小说反套路考情分析——题干中寻找答题角度【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关键——人物改写——渔夫形象变化

原:义士——救人、拒剑、自尽——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改:普通人——渡人过江——朴素、善良拓展思考——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复仇逃亡/散淡处世

文本风格——惊险,刺激、传奇的风格减弱,变得相对平淡

文学主题——内心冲突小说反套路考情分析——题干中寻找答题角度【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③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抗战期间对普通的“人”的发现,含有人民本位的思想,借历史“故事”的“新编”呈现历史中真正的创造主体,即人民。01《老人和鸟儿》这个山城,在两年前的一场洪水里被淹了,三天后水一退,一条南大街便再不存在。这使山城的老年人好不伤心,以为是什么灭绝的先兆,有的就从此害了要命的恐慌病。但是,南大街很快又重建起来,已经撑起了高高的两排大楼,而且继续在延长街道,远远的地方吊塔就衬在云空,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一仄耳就听见了。新楼前都栽了白杨,一到春天就猛地往上抽枝。夜里,愈显得分明,白亮亮的,像冲天射出的光柱。鸟儿都飞来了,在树上跳来跳去地鸣叫,最高的那棵白杨梢上,就有了一个窠。从此,一只鸟儿欢乐了一棵树,一棵树又精神了整个大楼。老人与鸟儿

贾平凹

老人是躺在树梢上的那个窗口内的床上。长年那么躺着,窗子就一直开着;一抬头,就看见远处的吊塔,心里便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免不了咒骂一通洪水。老人在洪水后得了恐慌病,住在楼上后不久就瘫了。他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也看不到更高的天,窗口给他固定了一个四方空白。他就唠叨楼房如何如何不好:高处不耐寒,也不耐热。儿女们却不同意,他们庆幸这场洪水,终于有了漂亮的楼房居住。他们在玻璃窗上挂上手织的纱帘,在阳台上栽美丽的花朵,阳光从门里进来可以暖烘烘地照着他们的身子,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走着,笃笃笃地响,浑身就有了十二分的精神。“别轻狂,那场水是先兆,还会有大水呢。”老人说。“不怕的!水还能淹上这么高吗?”“我要死了。”他总要这么说。“爸爸!”儿女听见了,赶忙把他制止住。“是这场洪水逼死了我啊!”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种叫声,一种很好听的叫声。什么在叫,在什么地方叫?他从窗口看不到。这叫声天天被老人听到,他感到越发恐慌,一天天消瘦下去,眼眶已经陷得很可怕了。叫声又起了,瞿儿瞿儿的。“那是什么在叫?”儿女们趴在窗口,就在离窗口下三米远的地方,那棵白杨树梢下的鸟窠里,一只红嘴鸟儿一边理着羽毛,一边快活地叫。“是鸟儿。”“我要鸟儿。”“要鸟儿?”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要鸟儿。”老人说。儿女们为了满足老人,只好下楼去捉那鸟儿。但杨树梢太细,不能爬上去。他们给老人买了一台收音机。“我要鸟儿。”老人很固执。有一天,鸟儿突然飞到窗台上,老人看见了,大声叫着,但儿女们都上班去了,鸟儿在那里叫了几声,飞走了。老人把这事说给了儿女听,儿女们就在窗台上放上一把谷子,安了小箩筐,诱着鸟儿来吃。那鸟儿后来果然就来了,儿女们一拉撑杆儿,鸟儿被罩在了箩筐里。他们做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把鸟儿放进去,挂在老人的床边。那个窗子从此就关上了。老人再不愿意看见那高高的塔,终日和鸟儿做伴,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咒骂着洪水给鸟儿听。鸟儿在笼子里一刻不能安分,使劲地飞动,鸣叫。老人却高兴了,儿女们回来便给他们讲了好多他童年的故事。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的恐慌病又犯了,彻夜不敢合眼,以为大的灾难又来了。天明起来,一切又平静了,什么都不曾损失,只是那个杨树梢上的鸟窠,好久没有去编织,掉在地上无声地散了。老人的病好些了,还是躺在床上,不住地用枝儿拨弄笼中的鸟儿。“叫呀,叫呀!”鸟儿已经叫得嘶哑了,还在叫着。儿女们却庆幸这只鸟儿给老人带来了欢乐。(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尊重文本,真阅读(核心)1—3:在洪水的影响下,“山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楼建起,街道翻新。4—10:老人住在高楼之上,不久又瘫痪在床。老人犯了心病,终日恐慌。11—25:一只鸟儿闯入老人的生活,被儿女捉来为“老人”作伴。26—30:老人终日与鸟儿作伴,鸟儿叫声嘶哑。从老人的角度:洪水→盖楼→老人恐慌→捉鸟慰藉自身→老人和儿女皆大欢喜(不开心→开心)从鸟儿的角度:洪水→盖楼→栽树→鸟儿安家树上→鸟儿被捉→鸟儿旧巢被弃→鸟儿嘶哑地叫(开心→不开心)。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两年前山城发洪水淹没南大街,有人从此得了恐慌病,为全篇定下悲剧的基调。B.“我要鸟儿”,老人重复这句话的句式和语气,颇像孩童,写出了老人近乎病态的心理。C.老人终于得到鸟后,“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看似爱鸟,实是害鸟。D.结尾部分写到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犯病,而天明后“一切又平静了”,引人深思。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段景物描写渲染白杨树生长之快和树上鸟儿之乐,烘托了老人住上楼房的高兴心情。B.表明美好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精神的愉悦作用,引发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C.正式引出故事的两个对象“老人”和“鸟儿”,为下文老人“要鸟儿”、儿女捉鸟作铺垫。D.文章结尾写风雨后鸟窠“无声地散了”,与此处鸟儿“有了一个窠”形成照应,有暗示意味。8.有人说文中的“老人”是一种“双重性”的存在,他既是“受束缚者”,又是“束缚施与者”,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思路分析:①“受束缚者”——受什么束缚,为什么受束缚?受束缚的状态如何?②“束缚施与者”——束缚了什么?为什么束缚?束缚后的状态是?文本依据:从老人的角度:洪水→盖楼→老人恐慌→捉鸟慰藉自身→老人和儿女皆大欢喜(不开心→开心)从鸟儿的角度:洪水→盖楼→栽树→鸟儿安家树上→鸟儿被捉→鸟儿旧巢被弃→鸟儿嘶哑地叫(开心→不开心)。尊重题面,能变通(关键)8.有人说文中的“老人”是一种“双重性”的存在,他既是“受束缚者”,又是“束缚施与者”,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思路分析:①“受束缚者”——受什么束缚,为什么受束缚?受束缚的状态如何?②“束缚施与者”——束缚了什么?为什么束缚?束缚后的状态是?文本依据:从老人的角度:洪水→盖楼→老人恐慌→捉鸟慰藉自身→老人和儿女皆大欢喜(不开心→开心)从鸟儿的角度:洪水→盖楼→栽树→鸟儿安家树上→鸟儿被捉→鸟儿旧巢被弃→鸟儿嘶哑地叫(开心→不开心)。8.①他是城市建设浪潮中的“受束缚者”:“洪水”的发生,“高楼”建起,身体“瘫痪”,“老人”有了更体面的住宅,却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如同笼中鸟,心中压抑,不得安宁;(2分)②他又是囚禁“鸟儿”,转嫁压力的“束缚施与者”:他向往旧日生活,要儿女“捉鸟”,把“鸟儿”束缚在笼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却让“鸟儿”失去自由。(2分)9.这篇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思路分析:丰富的意蕴——多方面的启示哪些意蕴——什么方面的启示意蕴——主题——主题分析路径①主要人物本身②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③情节④环境⑤借助选择题的帮助9.这篇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尊重套路,不依赖(助手)9.这篇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