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及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_第1页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及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_第2页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及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_第3页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及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_第4页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及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摘要]主要立足于有关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态势,针对我国软件产业存在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其战略进行研究。[关键词]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

目前全球软件业的从业人员已经达到数百万人,软件企业也以数以万计。1994——1998年世界软件业的发展尽管受到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在此期间软件业仍然以平均14%左右的速度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产业发展的特别快,它们往往所瞄准的就是软件产业领域中的某一个产品种类或某一个软件产品的细分市场。此时,我国的软件产业发展则不尽如人意。鉴此,本文主要就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进行探讨。有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概况如果说发达国家软件业的发展之快还不足为奇的话,那么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势头对于我们来说则不可忽视,仅在亚太地区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业的发展都表现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强劲的势头,比如在亚洲地区东南亚和南亚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软件产业发展的高度竞争时期,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在此期间都不甘示弱正当印度准备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出口国时,印度尼西亚则提出将准备建成亚洲最大的软件产品的集散地或交易市场。这里我们仅以印度而言,据有关统计,截止1999年其软件业的从业人员已经超过30万人,1998——1999年软件业的销售额达到近40亿美元,其中软件出口就达到26亿多美元,说明印度的软件出口的比例在软件贸易领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印度仅软件收入就占国民收入的一个百分点,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实是不容易的。2、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我国的软件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由发展到初步的规模化经营与运作。最近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和计算机世界市场研究中心联合发表了题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状况》报告,该报告对我国软件产业自90年代以来大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其中主要分别就中国软件产业结构和中国软件市场规模等进行了概括分析,在所涉及的要素方面,软件产业结构主要包括软件产品制造业、一般软件业、软件领域中的营销与服务,以及软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等;在中国软件市场规模方面主要包括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和应用软件等。根据各自项目的要素,对各相关要素的数量、比重和要素地位进行比较研究,比如在中国软件产业结构的制造业、一般软件业和软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等从各方面所具有的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等方面比较。在中国软件市场规模方面主要对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和应用软件各自的销售比重进行比较。具体情况见下表表1中国软件产业情况表[1]中国软件产业结构中国软件市场规模类型企业数(个)员工(万)类型销售比例1992-99平均制造业100016系统软件76.8%13%软件业20001.5支持软件159.6%21%营销与服务1600021.5应用软件459.3%66%研究与开发500.5*表中数据是依据上述《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状况》有关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出的。表中显示的结果是1992年到1999年的总情况。裴成发,1959年生,副教授,山西大学信息管理系《计算机世界》第35期E3版(2000/9/11)可见,我国的软件产业从1992年到1999年在软件产业规模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软件产业结构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在软件产品的类型方面,尽管应用软件增长的幅度比较大,但系统软件和相关的支持软件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弱势。在软件产业的产业结构方面,真正的软件生产厂家还比较少。尽管目前看来有2000余家,而在这2000余家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真正的生产厂家,却是委托加工、组配的企业。所以在软件产业领域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状况。影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看,影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在于:一是人们对软件产业发展观念的影响。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情形,即重视信息产业的硬件产业的发展与建设,而忽视或不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对信息产业的宣传、政策引导等方面存在偏差。比如在对信息产业的宣传方面,我们通常强调最多的是计算机产业和电信产业等,而很少强调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包括理论界有关人士在对信息产业的认识方面,往往也将硬件业作为对信息产业主要理解。这就导致了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方面的偏差。二是由于观念上的偏差,从而导致了整个信息产业领域出现了重硬轻软的局面。人们特别关注和投资与硬件产业的发展,致使软件产业一开始就与硬件业没有处在同一个平台上。使得软件业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大制约。三是软件产业的研究开发的深度的影响。如果说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硬件业的起步是靠销售硬件产品的话,那么软件产业的发展可以说至今还处在以销售产品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初级阶段。然而正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样,软件产品的销售往往又依赖于硬件产品销售。从这一点出发,软件产品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一种附属品。基于此,人们又特别注重对硬件产业的开发与研究,而对软件产品的开发与研究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对软件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大、对软件产业的政策支持不明显、软件业的从业人员对软件产业发展的信心不足,以及软件产业中的高层次的程序编制人员的数量不足等。四是由于上述一系列原因的影响,使得软件产业至今尚有一大批企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还处在作坊时期,即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经营和运作。对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如果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那将不可能持续发展。此外,影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还有政策因素,投入不足与技术落后等因素。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针对上述情况,我国的软件产业要具备可持续发展性,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4.1政府的引导与扶植如果要使我国的软件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或者使其能对国家信息产业起到支撑和互补作用,那么政府行为的正确与否则将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政府行为并不是人们平常所理解的政府的行政干预行为,而是政府对软件产业的引导、扶植等行为,以及政府对软件产业关注的程度等。政府的这些行为则又主要表现在国家信息产业长远发展规划中对软件产业地位的确定、软件产业对信息产业整体发展的长远影响等方面。4.2开发研究注重特色在开发与研究方面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我们的优势和不足,也就是说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否则很难进行国际竞争。这一点在美国软件产业发展里程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诸如美国的软件业采用独特信息产品的销售方法,即捆绑式的开发与销售。从而使得其软件产业几乎形成垄断世界市场的态势。据此,我们个人认为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首先应该特别注意与汉语有关的软件产品的开发与研究,正如北大方正开发的汉字输入系统等,由于汉语可以说是别人不具备的东西,这些产品一旦开发成功,那么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被占领。李国杰院士指出,我们至少可以先将“X——86芯片和Windous类型操作系统的开发放在有所不为之列。”因为“X——86芯片和Windous操作系统主宰世界的局面行将改变。”[1][1]李国杰.发展我国计算机高技术产业的几点看法.中国信息导报,2000,6:15——15,434.3规范行为自主发展在研究我国软件业发展战略的同时,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即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措施,但最根本的应该是为国家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发展空间。美国的软件业发展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在软件业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相关的社会保障支持。具体表现:一是在90年代初美国政府明确提出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时,特别强调要以软件业为主,以此来拉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二是政府不仅给予了政策方面的支持,而且也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资本及其相关方面的投资;三是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鼓励、培养和扶植软件领域中的骨干和龙头企业,比如美国早期在对硅谷及其有关的大型研究与开发基地的建设方面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从而确立了以硅谷为核心、以西雅图等为关联的特大型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基地,并且明确提出又以此来带动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根据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和计算机世界市场研究中心联合发表的《国内外软件产业发展情况比较》[1]文章中指出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将其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国家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对软件出口额占销售额80%以上的企业免征全部企业所得税;二是建立激励软件人才的分配制度(如在1998年的政府预算案就曾经宣布了软件公司的雇工享有股票优先购买权);三是创建有利于软件企业融资的风险投资机制;四是银行为软件企业实行优惠的贷款政策;五是建设推动软件出口的软件技术;六是实施权利支持软件出口的政策。由此可见,印度近年来软件产业发展比较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为软件产业的发展确实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这些均值得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1裴成发.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比较分析.情报学报.2001,(2)2裴成发.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情报学报.2000,(2)3左美云.知识经济的支柱——信息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摘要:介绍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从基础设施、信息化标准等方面分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关键词:水利信息化;信息化标准;专项业务应用系统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1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1.1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区)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建设了400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市、区)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1.2保障环境建设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于2003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信息技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1.3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10大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包括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数字化图书馆。10大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近期(2003年—2005年)目标以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初步满足业务应用需求;中期(2006年—2010年)目标为进一步完善已建系统,全面开展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水利数字化图书馆,基本建成10大水利业务应用;远期(2010年—)目标以全面实现水利业务应用信息化为目标,全方位提高水利综合服务能力。其建设现状总结如下:(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工程的龙头工程,目前在前期工作中已经完成了22个地区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建设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实施了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汛办与7个流域机构的异地会商系统建设,该系统在2003年6—7月间的防总会议、2005年全国水库安全度汛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各级雨情实时监测系统、防汛信息查询系统、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系统正在全面建设之中,这些系统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水情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和水利现代化水平。(2)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初步设计于2004年9月2日通过审查。目前水利部已完成了水利电子政务一期项目,实施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实现了部机关与在京主要直属单位的内网互联,建成了水利部网站和水利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各流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也已初步实现以网上公文传输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部与流域机构间、流域机构与省(市、区)间的联网办公也在积极推进之中,(3)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依托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建立包括7大流域和31个省(市、区)分布式的水资源数据库系统及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水资源数据的实时查询、评价与预测、优化管理和调度、统计分析和决策、水利电子政务等提供支持,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一些流域机构和地区部门建立了相关的系统,如黄河下游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邯郸市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长江委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则处于建设过程中。(4)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快速便捷的数据采集、处理、发布和共享体系,实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科学评价防治效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了加强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利部办公厅于2004年7月16日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005年6月,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项目通过了初步验收,(5)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经过水利部水环境行业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建成了基本覆盖全国水系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水利部、各大流域、省、地区水质中心可定期发布水质公报,对全国水系水质进行评估,这些建设成果为我国水资源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现有的水质信息系统在监测站网、水文水质数据共享、信息发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为了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与评价、提高水环境管理水平,有必要在实现全国水质数据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开发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在全国173条主要水系及其省际断面上建设5218个水质监测站和30个供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全国7大流域、31个省(市、区)重点建设250个水质分析实验室和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中心实验室。(6)水利数字图书馆。由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水利数字图书馆试验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经过3年多的建设,目前已完成项目任务书所规定的任务,于2006年1月10大业务系统中的其他4大系统是中期建设目标要实现的系统,目前正处于准备或开始启动阶段。2水利信息化建设趋势(1)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和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可为防汛抗旱、政务、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各种水利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传输平台。经过2004年的重点建设,水利信息网络已成一定规模,并发挥了效益,在今后的建设中必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建成的水利信息网络,实现对各种水利信息资源快捷、有效、全面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将成为建设重点。(2)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标准化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标准化的有效运用可使建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水利部2003年出版的《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出后续的水利信息化标准编制计划,以进一步规范建设标准。(3)应用系统的建设将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应用。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的传输得以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因此在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中将会更加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的利用,以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业务系统的技术更新、功能升级留有余地,促进水利信息化水平登上新台阶。(4)安全体系的建设将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