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8100字(论文)】_第1页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8100字(论文)】_第2页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8100字(论文)】_第3页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8100字(论文)】_第4页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81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摘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激发农业生产活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吉林省政府不断加大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使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发展,但其调整力度还不足以充分发挥农、林、牧、渔各产业的潜力,促使农业各产业的生产能平衡较快的发展。因此,本论文基于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吉林省自然资源和经济状况进行全面考察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按照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引导作用、调整产品结构和深化农业产业链,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资源目录TOC\o"1-2"\h\z\u一、相关概念 1(一)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 1(二)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及评价标准 1二、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2(一)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基础条件 2(二)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3三、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4(一)龙头企业产业带动功能不强 4(二)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6(三)政府的协调组织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6(四)农业科技发展缓慢 6(五)农业产业化内部尚未建立健全的利益制度 7四、促进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对策 7(一)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建设,加大扶持力度 7(二)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8(三)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 8(四)加快科技创新 9(五)强化农业产业化运行调节制度 9注释 11参考文献 12一、相关概念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农业产业结构也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吉林省或地区或农业企业)范围内农业各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简单地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及评价标准1.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一个吉林省或地区的农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的概念。动态性是从时间角度而言,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市场需求变化,农业产业结构需要不断作出调整,从而使其与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相对性是从空间资源角度而言的,合理化是建立在当地农业发展条件之上的,所以没有理想状态下的合理,只是相对于特定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而言是否合理。2.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判断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1)合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农业是直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产业,受自然条件限制最为明显。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应充分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挥相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时,应充分考虑耕地、热量、水资源、光照等资源条件,走专业化农业发展之路,发展特色农业;在经济资源的利用上,以扩大政策性投资,加强吉林省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来发展现代化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否则便是不合理的。(2)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物质保证,优化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益,提高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为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在农业生产中,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掠夺式开发模式要坚决禁止。围湖造田,增加了耕地面积但破换了水域环境,水系功能损失严重;毁林造田,同样造成森林资源流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骤减;过度放牧,过度养殖等等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行为最终只能得不偿失,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造成环境恶化,不利于人类生活。(3)满足农产品种类和品质的社会需求发展农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满足各种社会需求。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追求质量的趋势。这就需要农业生产各部门及时收集市场信息,调整产业结构,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种类和品质的需求。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具有良好的市场弹性和反应能力,通过结构调整,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二、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一)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基础条件1.农业自然资源(1)气候资源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省全年平均气温在4-7℃,全年日照时数为1900-2800h,全年降水量达到400-800mm。这种气候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制,是吉林省能够出产优质粮食的基础条件之一。(2)水资源吉林省境内有名称记载的河流2000余条,流长在30公里以上的有221条,100公里以上的有38条。松花江、辽河、图们江、鸭绿江和绥芬河5个水系都有河流分布。充沛的淡水资源和种类繁多的水产品,为吉林省发展渔业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3)生物资源吉林省是林业资源大省,到2016年末,林业用地面积为929.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为828.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为9.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3.8%,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同时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著名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主要产地。已知野生植物种类389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900多种,药用植物多达870余种,可食用的植物2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445种,列为吉林省重点保护的有76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陆生野生动物有20余种。2.农业劳动力资源2016年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846.16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751.4万人。在乡村从业人员中,从性别看,男劳动力为417.9万人,占55.6%;女劳动力为333.5万人,占44.4%。从教育程度看,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占9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5%;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占11.1%。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比重为77.2%,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比重为10.8%,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重为12%。可见,吉林省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都在乡村从事第一产业。(二)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1.吉林省种植业结构吉林省是吉林省主要的粮食产区,盛产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就种植的面积大小来看,2016年,吉林省全部的种植面积约531.52万公顷,占到了我国总种植面积的3.3%。而这些农作物中粮食种植面积约462.03万公顷,几乎是吉林省总种植面积的全部,占其比例89%;从种植面积结构来看,粮食基本上是吉林省最重要的产业组成,而其中玉米、水稻、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产品。除此之外,油料以及蔬菜的种植范围也很大。吉林省具体的种植业产业机构如表1所示。表2.1个产品种植面积比例种类面积(公顷)占总种植业面积比例(%)油料26.763.3%蔬菜13.744.5%烟叶2.500.5%瓜果5.111.0%水稻70.1213.2%玉米328.4361.8%高粱12.682.4%大豆234.3%薯类8.191.5%2.吉林省林业结构2015年,吉林省林业用地面积为848.73万公顷,占全国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8%。其中森林面积736.57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8%;活立木总蓄积量为8.82亿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5.9%;森林蓄积量为8.44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6.1%。可见,吉林省林业资源充沛,应有效开发利用。同时,2012年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8.9%,比全国森林覆盖率20.4%高出18.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是中国林业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3.吉林省畜牧业结构吉林省畜牧业总产值不断上升,由2014年的683.7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30.36亿元,是2014年水平的近1.7倍。在吉林省畜牧业结构中,牲畜饲养的产值比重有所上升,由2012年的21.2%上升到2015年的35.9%,而家禽的饲养呈现窄幅波动,猪的饲养产值比重则趋于下降,由2012年的43.1%下降到2015年的32.4%。这说明,吉林省畜牧业不再是以猪的饲养为主,内部产值结构开始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4.吉林省渔业结构2015年,吉林省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29.44万公顷,比2014年增加了6.51万公顷,增长了28.4%;吉林省水产品产量达到18.21万吨,比2007年增加了3.05万吨,增长了20.1%。2016年,吉林省渔业总产值为34.14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15.85亿元,增长了86.7%,占全国渔业总产值的0.4%。可见,近年来吉林省渔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占全国渔业产值份额依旧较低。三、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一)部分龙头企业产业带动功能不强吉林省主要的农业企业规模较小,加工能力弱。根据一些领先企业观察来看,长春大成集团每一年都要消费近300万吨的玉米,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加工企业,德大等几个农产品公司在我国农业企业中也处于领先的地位,只是,龙头企业的实力还有所欠缺。吉林省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之首,加工能力仅居全国中、低水平,所以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粮食加工行业约占总数的85%,而玉米加工主要集中在淀粉和酒精的加工这两个主要的部分,但是这两个部分投资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不是很可观。吉林省农产品总产值在生产资料中占40%,农业产值占比为11%,生产加工和流通附加值占加工能力的20%,水平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农业长期投入虽高,但效率较低造成,也因此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吉林省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够,销售渠道狭窄。据统计,吉林省农产品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93%,在2016年全省市场中消费品占比来分析,本省的产品只占到了市场的6%,有高达94%的都是来自于其他的省市。就当下的情况看,吉林省的猪肉制品主要出口销往俄罗斯以及与我国接壤的朝鲜地区,其他的出口渠道十分的有限,几乎是空白。国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占比3%;乡镇企业出口不到2%,大中型城市食品消费市场所占的份额连30%都不到,往外销售的生猪占到省内总数的24.3%,与山东省进行比较的话,相差了将近9.1%。在国内市场上的鸡肉占有外也有所下降,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中期比较,鸡肉的出口下降了12.8%,出售到省外的连10%都不够。(三)政府的协调组织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覆盖面很宽。由于各地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政府在指导上,注意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梯次发展、这步提高。[1]但有的部门却搞一刀切、一律化,盲目发展致使产业化大起大落。对不同类型的经济区没有不同的安排和要求,更没有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经济区确定发展重点。在重点项目的命局上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依然存在,因此造成了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四)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在技术的支持上严重短缺,农业科研投资在2010年到2016年这几年里平均下来仅仅只有总产值的0.45%,比起2005年调查显示的0.27%,这个数值还要高出0.18%,90年代的国际平均水平在那个时代仅仅只有0.55%,连1%都不到。而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最低也是2%,由此可见这个标准还相距的比较远。显然,吉林省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很低,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缓慢,吉林省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发展形成的资金来源,运行于国家企业作为行政技术进步的主导系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农业技术进步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主要局限所在。首先,科学和技术机构在经营管理、人事、外事、鼓励系统由于缺乏自主性,行政主管部门对科研机构在管得太多太小。其次,领导农业科研系统不集中,没有标准化的领导科学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很少制定投资计划根据科研投资的效果,从而影响科研投资的经济效果。因此,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机制使得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缺乏创新。(五)农业产业化内部尚未建立健全的利益制度一些龙头企业和农民,没有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基础。这是农民的龙头企业的一部分,使致力于农民和基地利益的保护,也没有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和农民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个简单的市场交易关系,有效的制度是不成立的。企业没有稳定的资源供应,没有“龙头”的主导作用,有时双方遭受损失。农村经济组织是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的系统的农村工业化,其实质是对一个或多个相关项目和农产品的生产,许多组织都参与到加工、销售过程中,以此逐渐形成新的产业体系。经济效益是行业管理体制、各行业之间的联系。没有必要对每一部分的技术指导进行生产和销售产后管理,服务也要及时的跟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有效的农民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法规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影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四、促进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对策(一)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建设,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大、高、外、新、多型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建立不仅可以消耗丰富的农副产品原材料,拓展市场渠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农副产品的增值。还可以通过规范化的契约关系和以股份制形式为主的产权纽带关系,使得农户和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必须做出互惠互利甚至是让利的办法来安排组织生产,建设龙头企业,就要坚持规模大、带动面大、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向型、新产品、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建立一批基础雄厚、辐射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二)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结果有待市场的检验,吉林省的经济目标,在各级政府组织领导干部和农民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2]在市场制度建设应注重优势的整体水平,财政部门应大力支持和促进市场体系的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配套建设,完善各类市场、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在市场作用的范围内,我们不仅要关注国内和国外的市场焦点,还要发展城市的同时同时照顾到农村的发展;除此之外消费者不仅要促进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专业市场的建立,以及区域和市场,还要逐渐形成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农村市场作为电网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出发点的体系。同时,完善税收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加强税收的调节作用,使市场行为趋于进一步规范、高效、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的形成,加速商品流通,使农业产业一体化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除了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生产市场等生产要素,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等竞争条件。(三)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

制定有利于构建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的政策,需要政府从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强有力的保护、政策支持。目前,完全摆脱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各级计划经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引导、支持、保护和控制”,在农业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农业服务的额外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机构,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生产形势和价格走势,信息市场需求趋势,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克服盲目生产,帮助农民解决各种面临的问题,减少农民在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做统一规划,一方面,选择的主要产品能够有效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产业选择和结构优化的产业化进程,加强高技术含量的发展。因为这是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增长行业的朝阳产业,促进和改善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政府要纳税信用,提供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引导投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再开发新产品。政府应积极干预信息、科技发展和推广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四)加快科技创新1.深化农业科技制度改革,改革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制解决结构冗杂、课题重复分散,以及突破性的关键技术少、成转化率低等问题。按照经济面向市场的要求,推动一批科研机构由科研型向科研服务型改变,形成主要从事成果转化与应用研究、成果引进与消耗吸收、科研咨询与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科持服条体系。2.多渠笼靠咨金增加投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工商企业、外资、外商和民间组织投资农业科技开发。在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内部改革经费拨款制度,实行基金管理、项目公开招标、项目管理制,使得项目收益与参与人员的利益直接挂钩,形成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约束制度。3.建立充分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要走出有农业科技体系的圈子建立一支各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部门、企业为骨干的农业科技产业队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兴起的各种各样的龙头企业、个体工商企业等都可以成为新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有生力量,完全依靠市场制度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政府只在政策上给与鼓励和支持,并创造条件。4.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优化农业科技市场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市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坚持把科技推广应用与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把新技术、新成果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领域,不断促使得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产业化要求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这就要求农村推广机构应依靠其科技优势与农户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之间靠利益制度结成联合体,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关系,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政府自身也要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利用和转化的监督仲裁机构。(五)强化农业产业化运行调节制度1.建立利益分享制度农户和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都有权获得自己应得利益,这要求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和农民建立关系,龙头企业要采取发放预付定金、扶持金、赊销等方支持农业生产,改变那种企业享人头、农户担风险的不合理局面。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无论发育到什么时候,都存在着自然风险、经营风险。对待风险应该从一开始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构筑风险防御体系,将风险化解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第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化保险制度路低生产新球的风险和宽恋损失。第二,是要设立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基金,既要从龙头企业利润中提取,也要从县、乡财政和农民交售产品价款中共同提取,特别是在市场旺盛时,也可以从农民利益中筹集。第三,则是要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股份制,使得股份额度不但成为利益分配的依据,也成为承担风险份额的依据,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法律保障制度。2.企业要与农民利益平等交易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必须在自由、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定具有法律效经济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得双方行为受法律约束,双方利益受到法律保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以现有企业为依托,吸收农民入股入社,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心联利的合作经济组织;以供销社为依托吸收农民入社入股,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立经济组织,优化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内部运作制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生机与活力。注释[1]李一晗,刘继伟.吉林省支柱产业发展态势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2月第8期,第21页。[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级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三版,第110页。参考文献[1]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二版。[2]吴敬琏,马国川.重启改革议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第三版。[3]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4]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5]龙飞.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3.(41).[6]白瑞雪,翟珊珊.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4).[7]达捷.产业转移与四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当代经济.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