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墨法的艺术赏析8400字(论文)】_第1页
【刘墉墨法的艺术赏析8400字(论文)】_第2页
【刘墉墨法的艺术赏析8400字(论文)】_第3页
【刘墉墨法的艺术赏析8400字(论文)】_第4页
【刘墉墨法的艺术赏析84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墉墨法的艺术赏析目录引言 3一刘墉书法艺术中的墨法特征 41.1刘墉书法艺术成就及师承 41.2刘墉书法艺术中墨法的时代性 6第二章刘墉浓墨的成因 72.1明末清初社会背景、政治状况及艺术氛围对当时书法的影响 72.2工具载体的特征对刘墉墨法的影响 82.3家族现境对他的影响 11第三章刘墉墨法对笔法及章法的技术层面的要求 123.1墨与笔的不可分及笔墨的转换 123.2浓墨与章法、字法的关系 13第四章刘墉墨法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164.1 对伊汀州书法影响 164.2对沈曾植书法影响 17第五章总结 18参考文献 18引言在我国刘墉墨法的论述中,著名碑学倡导者之一的包安吴对墉的笔法深感敬佩,写到“近人邓石如,中截无不圆满遒丽,其次刘文清,中截近左处亦能洁净充足,此外则并未梦见在也”。对墨法评述“以浓用巧,以燥用巧”。包的一个“巧”字对其评论恰到好处。刘墉自身的用笔与墨法及字法章法的关系,对帖学、碑学书家对用笔、用墨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的书写临摹创作当中。刘墉墨法,虽以“肥”为特征,但绝非一味丰肥,而是肥瘦兼用,且对比强烈,晚年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刘墉写字,横划较细,而竖划肥厚浓重,联带之笔划极其瘦劲。另外一与众不同之处是把撇划写得浓重,而捺划却写得轻细。再有,常把字的某些偏旁写得肥大紧凑,另一部分则较松散,一般是上重下轻、左重右轻,做到静中有险,静中有变,不失为高明的艺术手法。刘墉以善书闻名,康南海称集帖学之大成也。书法艺术在其广泛吸收借鉴古代名家的基础且师古而不拘泥,独树一帜,风格个性,享誉当时。由于身处庙堂之中位高权重,官方正体书法的庄重影响。其书法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更是为清代帖学书法开辟一种新的境界。现今对于《刘墉墨法初探》这一课题,前人大多是从其书法特征及书风的角度进行评述。而且每家的论述基本上是对历史背景、书法风格、为官处世及家境及等方面进行思考与研究。对其用墨只是少有提及寥寥数语不成体系。一刘墉书法艺术中的墨法特征1.1刘墉书法艺术成就及师承刘墉(1719~1804),山东诸城人,字崇如,号石庵、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日观峰道人等。他与纪晓岚、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名臣,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家喻户晓。乾隆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陕西按察使、吏部尚书,直隶总督至体仁阁大学士。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享年85岁。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刘墉博通经史百家,为官清廉遵礼,为人正直。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宰相刘罗锅”更是家喻户晓。刘墉以善书闻名,康南海称集帖学之大成也。书法艺术在其广泛吸收借鉴古代名家的基础且师古而不拘泥,独树一帜,风格个性,享誉当时。由于身处庙堂之中位高权重,官方正体书法的庄重影响。其书法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更是为清代帖学书法开辟一种新的境界。现今对于《刘墉墨法初探》这一课题,前人大多是从其书法特征及书风的角度进行评述。而且每家的论述基本上是对历史背景、书法风格、为官处世及家境及等方面进行思考与研究。对其用墨只是少有提及寥寥数语不成体系。就本专题而言主要从其墨法(浓墨)方面来论述研究,论述刘墉的墨法与字法笔法及怎样上追古人意境的关系,结合书法作品与前人书法理论来进行论证,分析墉在学书各个阶段受到的影响。使书家进一步理解墨法意识促进个性化的形成,更进一步的理解黑与白,理解书法艺术的‘道’,进而引起人们对中国哲学——阴阳关系的思考。在其书法艺术研究当中对刘墉的研究大多数从其整体艺术特征、作品的考释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也有部分人对其刘墉墨法的论述,但那都是在一个专题中的一小部分只是略有提及却并不详细。著名碑学倡导者之一的包安吴对墉的笔法深感敬佩,写到“近人邓石如,中截无不圆满遒丽,其次刘文清,中截近左处亦能洁净充足,此外则并未梦见在也”。对墨法评述“以浓用巧,以燥用巧”。包的一个“巧”字对其评论恰到好处。主要是墉对古人传统用笔、用墨的继承并学古而不泥古,并能够在吸收借鉴古人书法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新。雄浑、厚重的用墨虽厚却不板滞且浓而不僵对书家的启示。刘墉自身的用笔与墨法及字法章法的关系,对帖学、碑学书家对用笔、用墨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的书写临摹创作当中。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刘墉的书法被誉为集帖学之大成,推为海内第一,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与当时的翁方纲、成亲王、铁保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另与王文治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称。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在诗词文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但被其书名所掩,著有《文清公文集》、《石庵诗集》传世。董其昌是一个习古之集大成者,他的作品都是“圆劲苍秀,兼有颜骨赵姿”。康熙皇帝很喜爱他的书法,所以一时朝野的书法都被他所笼罩。刘墉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学习董其昌之风日盛的时代,他深受其影响,倾心学习之。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刘墉书法风格的变化,确实吸取了董其昌书法中的趣味。在这个时期,刘墉主要写楷书,行书不多。1.2刘墉书法艺术中墨法的时代性刘墉晚年书法吸收了北朝碑版的写法,体气“拙”“厚”是其最大的特点。尽管刘墉“远绍太傅”的自许遭到了包世臣的否定,但他的字“以拙胜”确是实情。如果撇开“远绍太傅”这一自许的落实情况,这句话至少反映了他的主观意向:学习锺繇,追求“拙趣”。事实上,他自己也承认很少见到可靠的锺繇书法作品,很少从锺繇的书法中汲取到自己需要的养料,但对北朝碑版的熟稔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使其晚年作品达到了“拙厚”的艺术境界。在这一点上,包世臣又一次表现出了非凡的洞见。他说“盖山东多北魏碑,能见六朝真相,此诸城之所以或过华亭也”,可谓的评!”。第二章刘墉浓墨的成因2.1明末清初社会背景、政治状况及艺术氛围对当时书法的影响刘墉是深受清廷倚重与百姓爱戴的清官,但相较之下,刘墉的书法成就则更上一筹,他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喜用硬笔短毫,书法丰腴淳厚、笔短意长,其用墨浓厚扎实,不露锋芒;字体丰满,外柔内刚,貌丰骨动,别具一格,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刘墉书法受苏轼和颜真卿的影响较大。颜真卿是唐代大书法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是除二王以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书法家。苏轼是诗文大家,也是书画大家。在文学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是“宋四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是有名的保守派,但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则是创新派。苏轼曾讲:“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及“握笔无定法”,可见他追求的是天真、随意的境界。这与刘墉“本不求形似,也无一笔似”是何其相似的理念。元朝人郭畀在评论苏轼书法时说:“东坡中年爱用宣城诸葛丰鸡毛笔,故作画稍加肥壮。”可见苏轼书法肥壮是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有“墨猪”之称。刘墉书法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以“墨浓”、“体肥”闻名,故也有“墨猪”之诮,从中不难看出苏轼书法对刘墉的影响之深。晚年的刘墉转而学习碑版。清代中期,碑学兴起,今天看来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当时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贴学虽日益衰退,但其势力仍很大,许多达官显贵,著名书法家,都极力想维护贴学的地位。以贴学为正宗,对碑学持排斥态度。而刘墉不仅肯定碑学,且从中汲取营养。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曰:“诸城刘文清相国,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其实,刘墉对南朝的优秀碑版也认真学习。近人马宗霍在《岳楼笔谈》中有“尝见文清临《瘗鹤铭》,具廊庙之度,而兼山林之气,知其小真书之妙,盖深有得于此”的记载,便是证明。通过对碑版的临习,刘墉的书法则由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刘墉善学前贤吸取众家之长,但师古而不拘泥,不受古人牢笼而富有创造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面貌。2.2工具载体的特征对刘墉墨法的影响这并不是说为达到自己预先设想的效果,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去落墨。它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和感受,通过精密的思考,在笔法娴熟的前提下不断实践才能实现。图1:刘墉笔法表现各种墨法的关键:书法的墨法表现技巧十分丰富,用水是表现各种墨法的关键。《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称,实有至理”。另外,用墨的技巧还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纸质的优劣密切相关。一幅书法作品的墨色变化,会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当然,墨法的运用贵有自然,切不可盲目为追求某种墨法效果而堕入俗境。

学习了我国古代用各种墨法写字的经验,有一定书法基本功力以后,可以根据个人的艺术趣味,进行各种尝试,不必强调一律。但是有人喜欢用淡墨,淡墨写字,显得清逸淡泊,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有其独特的墨趣。“用墨须使有闰,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清代的上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作品疏秀占淡。浓墨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掌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古人有“用墨皆取黑,尤浓黑似漆”之说。这即是说,墨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苏东坡用墨如糊,并要求“湛湛如小儿目睛”。浓墨色彩深沉,光彩黝然,写在白纸上,黑白分明,极其醒目。浓墨又会使字迹清晰饱满,加之墨色发亮,更使书作神采外耀,故历来为书家所喜用。观东坡书法,多以浓墨书写,浑厚朴茂之中更显空灵。与浓墨相对,淡墨能给人以醒彻空灵、清疏淡远之感,其特有的清远淡雅的灰色调,别有一种味道。古之书者也不乏“淡墨高手”,最典型的便是董其昌。其书法崇尚天真平淡,墨法更是以善用淡墨而著称。其自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淡,造就了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意境。不论浓墨还是淡墨的运用,实际上与书者对自己所书字体以及全篇作品所表达情调的准确把握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墨法的灵活运用还依个人的爱好和习惯而定,如清人刘墉喜用浓墨,而王文治却善用淡墨,两人分别被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墨法实际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可言。筋骨血肉是靠水墨技巧的运用所表现的。《翰林要诀》指出:“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又言:“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说到底,书家对水墨技巧的成功运用和把握,实际上是对“水”的直接控制。与国画相比,书法中的墨法虽较为简单,但若书家对水的控制能力较强,对水墨技巧能够熟练掌握、恰当运用,必会使作品水墨调和骨劲肉匀、血脉连贯、风神洒落。相反,如果不懂用墨,只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那便不成其为真正的书法艺术了。因而,书家要提高自己在用墨过程中对“水”的控制能力,使水墨技巧的发挥能得心应手。这需要我们在不同书体的创怍实践过程中去总结经验。一般来说,作楷宜用浓墨,然不可太干,作楷最忌燥;行草则可燥润相间:大草作品,如果加以涨墨效果,又会给人以墨气淋漓、畅然痛快之感。除此之外,国画中的水墨技巧也可适当借鉴,用于书法创作当中。与古人用墨相比,我们今天用的墨汁大都是已加工好的,这既有利处,亦有其弊端。利处是便于携带,用来方便:弊端是假冒伪劣的墨汁充斥其中,难辨真伪,一旦被其所骗,就会影响所书作品的质量。所以,要想充分发挥墨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所用水、墨、砚保持纯、新、净,正如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中所说:“池宽面细,每夕一洗,则水墨调匀,血肉得所。”这即是悦所用水要纯净而没有杂质,必须是新取之水:墨须新磨的墨汁,而不是隔夜的宿磨。磨墨时,应注意不要用热水或茶水,用力要保持平衡,不宜猛,要徐缓而平稳,磨到墨汁浓度适宜即可。如果用现成的墨汁,也要注意加水调匀后方可书写。这是用墨的先决条件,临池者不可不知。2.3家族现境对他的影响刘墉书法涉猎广泛,对“二王”、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进行过临摹,对其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刘墉开始学习书法,并未当作是一种艺术,而是科举考试的手段,刘墉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清顺治朝进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祖父刘棨:清康熙朝进士,历任陕西羌州知州、四川布政使等职。父亲刘统勋:清雍正朝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职,乾隆年间宰相。在刘墉父辈人中有三人中进士、五人中举人,可以说是书香门第。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刘墉最重要的目标和心愿当然是金榜题名,步入仕途,光宗耀祖了。为此,刘墉拜鹿莘、王万里为师,这两人都曾中过举人,不仅满腹经伦,且能写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因此,在教授刘墉学业的同时,也教其书法,让刘墉苦练“馆阁体”,以备应试。其父刘统勋是著名的书法家,刘墉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受家庭的影响、熏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积累,刘墉逐渐认识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并对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产生了兴趣,而且下了很大功夫。赵孟頫的书法,以遒媚著称,处处透出雍容华贵的风彩,这对才华横溢,出身名门的刘墉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从刘墉的传世作品看,其早年作品中,临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很多,也很形似。但总有一种秀媚有余而遒劲不足的感觉,可以看出年青时的刘墉对赵孟頫书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第三章刘墉墨法对笔法及章法的技术层面的要求3.1墨与笔的不可分及笔墨的转换我们在书写实践中不难体会到,要真正使水墨调和匀适,最终还须通过毛笔的灵活挥运,才能使浓淡、枯湿、燥润的艺术效果通过点画用笔呈现在观众面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溢而笔凝。”清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也说:“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然非积数十年之功,不禽=臻此妙境。”墨法的灵活运用是在熟练的笔法基础上去发挥的。作书,笔锋到处,水墨已下注入纸,所以运笔的轻重缓疾、提按顿挫,会使笔毫之内的水墨在纸上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即是“墨法源于笔法”的意思。一个书家墨法的成功运用,是与其扎实的笔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精能者,往往用墨也能灵活挥运、无不如意。陈绎曾将蹲、驻、提、捺、过、抢、衄几种用笔归为“血法”,正是这个道理。3.2浓墨与章法、字法的关系刘墉的书法以行书最具特色,也最能代表其书法水平,其行书的主要特征:一是“肥”。这是刘墉吸收了苏轼和“馆阁体”的特点,并进行夸张而形成的。刘墉喜用狼毫笔和极浓的墨在腊笺上写字,蘸墨又极饱满,所以用墨厚重,笔划肥厚,浑厚敦实。看起来肥胖,缺乏筋骨,但细细品味,发现每一笔都锋正毫健,骨络分明,体丰骨劲,别具面目。因此,刘墉的字给人以重量感,无半点圆滑甜俗习气。二是富有“静”趣。刘墉写字,起笔藏锋,收笔回锋,无筋骨暴露之弊。字体肥厚,墨色浓重沉郁。章法上字字独立,行行分明,毫无哗众取宠之态,有一种肃穆宁静之趣。三是对比强烈。《行书》轴,清,刘墉书。纸本,纵134.5cm,横61cm。是刘墉录明代陈白沙的一首诗,内容为:“衡岳千寻云万寻,丹青难写梦中心。人间铁笛无吹处,又向秋风寄此音”,现收藏于济南市博物馆。此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于端庄中含秀润,圆转中见雄阔。既有颜体雄伟大气的气魄,又有苏书姿媚圆润的风采,应属刘墉精要之作。刘墉的墨法“以浓用拙,以燥用巧”,擅长以“浓墨助其采”。像小楷《苏轼诗<题合龙怀贤阁)》中的“南”“葛”等字,《韩愈“柳州罗池庙碑”<迎享送神诗>》中的“兮”“高”“报”等字,墨气都很浓。由此可见,他被时人称为“浓墨宰相”确非无据。但用“浓”字来概括刘墉书法的用墨特点并不准确,用一个“丰”字来加以形容或许更加合适。刘墉的书法在历史上曾有“墨猪”之诮,但这只是一种表浅的意见。如果仔细品味刘墉书法的原作,就会发现他作品中“浓墨”非但没有使自己的字变成“墨猪”,反而增添了字的光彩,这是因为他的用墨充满了“活趣”。他的字只是表面看来肥厚臃肿,实际却是在“丰貌”之下隐含着“劲骨”——那些墨块非但并不“板滞”,反而晶莹剔透,层次清楚,光彩照人。透过层次丰富的墨色轮廓,点画内部笔毫运动的轨迹清晰可见,如“绵里裹铁”。这就使他的书法味厚神藏,在朴素的外表下透露出内蕴的风采。综上所述,刘墉书法“善学”“善变”,在用笔、结字、用墨和体势等方面,都与前人和同时代人拉开了较大的距离,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其晚年书法得益于对北朝碑版的学习,增加了“拙”“厚”趣味,给人一种“气象雍容”“味厚神藏”“气韵生动”“神采超逸”的审美感受,开拓了一种“有余不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图2:刘墉行书:苏东坡跋石钟山记刘墉擅长楷书、行书,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传世佳作也一直保持十分稳定的价值与成交率,其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晚年时虽精有所衰,但皆堪称精品佳作。刘墉一生书法曾经数度变化,年轻时珠圆玉润,中年笔力雄健,到晚年则趋于平淡。少年的时候他学赵孟頫、董其昌,笔法稚嫩妍美,“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刘墉书学苏东坡、颜真卿、钟繇等,笔法雄深雅健,骨肉相兼,气苍韵遒;到了晚年,刘墉的书法渐趋平淡而入炉火纯青之境,论者比喻它为黄钟大吕之音,超然尘外。刘墉每每对客挥毫作书时,所用的执笔法是大拇指与食指成圆圈状,也就是所谓“龙睛之法”,以向人显示自己纯运腕力,而当他自己闭门作书的时候,则又是另一番情景,“笔如舞滚龙,左右盘旋,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会掉到地上”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能随心所欲。刘墉行书苏东坡跋石钟山记

钤印:刘墉、石庵落款:梅邨仁丈大人雅属即希正腕,庚申秋日石庵刘墉。鉴藏印:飞卿过眼、栩缘所藏,家英辑藏清儒翰墨记、小莽苍苍斋,朵云轩鉴定。备注:朵云轩旧藏带火漆。这幅小行楷,书作于庚申(1800年)秋日,是刘墉年逾八旬时一幅精作,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且字字醇厚含蓄,精彩绝伦,行云流水般已达到“人书俱老”的仙家意境。挥墨间,藏锋敛锐而具神清气爽之乘,墨浓笔沉而无迟涩痴滞之弊,堪称佳作。第四章刘墉墨法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对伊汀州书法影响刘墉行草书最大的特点就“黑”、“浓”、“重”。“黑”就是墨黑,用墨特别黑。但使用黑墨并不是刘墉的首创,因为苏轼以前书家都强调墨的黑,都以黑为尚;苏轼以前几乎没有人使用淡墨。这里,刘墉的“黑”是黑的过分,时人不接受这种黑而讥讽为“墨猪”。用墨黑必然“浓”,浓重的用笔,则更加深了黑的色调。在“黑”“浓”的同时,刘墉用笔还突出一个“重”字,于是,浓墨加黑加重的结果导致了“黑墨团团”,与他同时代的王文治的淡墨形成强烈的对比。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历经数百年之后,那些在书写风格上与时人相同、与古人相同的书家,也就是那些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