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学课件_第1页
中医眼科学课件_第2页
中医眼科学课件_第3页
中医眼科学课件_第4页
中医眼科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中医眼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绪论

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奠基时期独立发展兴盛时期衰落与复兴时期萌芽时期(上古~南北朝)散在重要文献黄帝内经基础理论(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病症针刺治疗神农本草病症、药物伤寒杂病论全身病性眼症返回奠基时期(隋唐时期)设置太医署,耳目口齿科独立重要文献专书《龙树眼论》第一部《刘皓眼论准的歌》

基础理论综合医书集中、专篇

诸病源候论50余种眼病-眼科病症学外台秘要

金针拨内障唐-配制义眼返回独立发展时期(宋朝~元朝)眼科独立中医眼科学基础理论五轮、八廓、内外障重要文献专书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综合医书太平圣惠方

五轮学说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宋—老花镜返回兴盛时期

(明朝~清朝鸦片战争以前)中医眼科发展迅速文献的质量、数量金针拨障术大量应用于临床重要文献专书明原机启微审视瑶函清目经大成银海指南综合医书普济方

证治准绳针灸大成返回眼球近视球形,中医称为眼珠。由两个不同弯曲半径的球面对合而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的巩膜。前后径平均为24毫米,垂直径平均为23毫米,水平径平均为23.5毫米。

眼球突出度12-14mm,两侧相差不超过2毫米。眼球外侧部分比较显露,易受外伤的部位。眼前段晶状体以前(含晶状体)眼后段晶状体以后

眼球由眼球壁与眼内容物组成一、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一)外层外层是由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故又称为纤维膜。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的巩膜。二者移行处称角巩膜缘。纤维膜坚韧而有弹性,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角膜:位于眼球前面,质地透明。表面光滑,是重要的屈光间质。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8毫米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8毫米角膜横径11.5-12毫米垂直径10.5-11毫米中央部厚度约0.5-0.55毫米周边厚度1毫米角膜的组织结构由前向后分为五层(1)上皮细胞层:由5-6层细胞组成,易与前弹力层分离,上皮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感染的条件下,一般于24小时可以修复。不遗留瘢痕。(2)前弹力层:是一层均匀一致无结构的透明薄膜,终止于角膜边缘,损伤后不能再生。(3)实质层:占整个角膜厚度9/10。厚200∪m约由200层纤维薄板组成,薄板又由纤维束组成,与角膜表面平行,排列极为规则,具有同等屈光指数,周围延伸至巩膜组织中,故炎症时可相互影响,本层无再生能力,一旦损伤,则为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为一透明的均质膜,由胶原纤维所组成,在前房角处分成细条,移行于小梁组织中,损伤后能再生。本层富有弹性。较为坚韧,当角膜溃疡穿孔前常可见后弹力层膨出,以至可达数天之久而不穿孔。(5)内皮细胞层:为整齐的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具有角膜一房水屏障功能,正常情况下房水不能透过此层渗入角膜组织中。内皮细胞损伤后易引起基质水肿,成年后损伤不能再生,缺损区主要由邻近的内皮细胞扩展和移行来覆盖。生理特点:1透明性2无血管,其营养主要靠角膜缘血管网和房水供应,代谢所需的氧,80%来自空气。3感觉神经丰富,角膜含有丰富的三叉神经末梢,故感觉特别敏锐,一旦受外界刺激,则立即发生保护性闭眼反应。因此,角膜既是眼球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它灵敏的感觉功能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

2.巩膜:位于角膜周边和后方,占整个纤维膜的5/6,表面被眼球筋膜包绕,前面被球结膜覆盖,内面与睫状体、脉络膜相连,后极部稍偏内侧有视神经从此穿过,穿过处的巩膜极薄,上有许多筛状孔,为巩膜筛板。巩膜颜色呈白色,但儿童因巩膜较薄,内面的色素组织可隐露而呈淡青色;老人因脂肪沉着而呈浅黄色。巩膜由致密交错的纤维组织构成,质地坚韧,不透明,具有保护球内组织的作用。

巩膜的厚度不均匀,后极部较厚,约1毫米,向前逐渐变薄,在直肌附着处更薄,仅0.3毫米。巩膜包括:①表层巩膜;②巩膜实质层;③棕黑板层。巩膜的血管和神经较少,但巩膜表层的血管相对要多一些,故较易发生炎症,且疼痛症状较为明显,而深层病变则常较迁延难愈。3.角巩膜缘:即角膜与巩膜移行区,宽约1.5-2.0毫米,由于透明的角膜嵌入不透明的巩膜内,并逐渐过渡到巩膜,所以在眼球表面没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一般认为,外观上角巩膜缘前部半透明区为角膜前弹力层止端到后弹力层止端;后部的白色巩膜区即后弹力层止端到巩膜突或虹膜根部,从临床角度讲,角巩膜缘是一些眼内手术常用的切口部位。角巩膜缘又是前房角的外壁,内有巩膜静脉窦和小梁网等结构。巩膜静脉窦又称输淋氏管,是围绕前房角一周的房水排出管,外侧和后方被巩膜围绕,内侧通过小梁网与前房沟通。小梁网为前房的网状结构,位于巩膜静脉窦内侧,小梁相互交错,形成富有间隙的海绵状结构,具有滤过网的作用,能阻止微粒或细菌进入巩膜静脉窦。角巩膜缘的组织结构:上皮细胞层干细胞生理特点:睫状充血内眼手术切口前房角的体表定位(二)中层中层即色素膜又称葡萄膜,因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故又称血管膜或色素膜。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1.虹膜:位于晶状体前面,其根部与睫状体相连,表面有很多精细条纹,呈放射状排列,称为虹膜纹理。纹理与纹理之间呈凹陷,称隐窝。距瞳孔缘约1.5毫米处有一环形锯齿状隆起环,称虹膜卷缩轮。虹膜的颜色因人种而异,白色人种色素少,虹膜色浅,呈浅黄或浅蓝色,有色人种色素多,虹膜色呈深棕褐色。瞳孔:虹膜中央的圆孔,直径约2.5-4毫米。两眼瞳孔相距59毫米。对光反射:瞳孔受光刺激时即缩小,这种运动称为对光反射。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使瞳孔开大;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动眼神经纤维〕支配,使瞳孔缩小。

虹膜由前向后可分为五层:①内皮细胞层②前界膜③基质层④色素上皮层⑤内界膜虹膜的生理特点:是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而使瞳孔缩小或扩大以调节眼内的光线强度。保证视网膜成像清晰。虹膜血管丰富,炎症时以渗出反应为主虹膜感觉来源于第V脑神经眼支的分支,故虹膜炎症时引起疼痛。2.睫状体:为环带状宽约6毫米,前后切面为三角形,起于虹膜根部,止于脉络膜前缘,外侧与巩膜相邻,内侧环绕晶状体赤道部。睫状体由睫状冠与睫状环组成。

睫状冠:睫状体前1/3较为肥厚的部分,血管极为丰富,误伤此处最易出血。其内侧表面有70-80个纵行突起,称睫状突,产生房水。扁平部或睫状环:睫状体后2/3较为扁平的部分,内眼手术常在扁平部作切口。晶状体悬韧带:从睫状体至晶状体赤道部,有纤细的韧带与晶状体相连。睫状体的组织结构由外向分为五层睫状肌纵形放射状环形血管层玻璃膜上皮细胞层内界膜睫状体的生理功能:产生房水参与调节炎症时产生剧烈疼痛睫状体的感觉神经来自睫状长、短神经,在睫状肌内形成神经丛,分布周密。3.脉络膜:位于巩膜与视网膜之间,前接睫状体扁平部,后至视乳头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脉络膜主要由血管组成。由外向内分为5层:①脉络膜上腔;脉络膜与巩膜之间有一空隙,,临床上脉络膜脱离即自此腔分离。②大血管层;③中血管层;④毛细血管层;⑤玻璃膜。为眼球血管最丰富的组织,占眼球血液总量的65%。中医整体观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络六腑五官五体九窍四肢百骸五脏精气——五脏六腑精气_五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眼的发育构成是五脏六腑精气作用的结果:(1)眼为精气之所汇(2)肾——骨之精——瞳仁(瞳孔及其后的所有结构)(3)肝——筋之精——黑眼(角膜)(4)心——血之精——络(血管)(5)肺——窠气之精——白眼(白睛——球结膜,巩膜)(6)脾——肌肉之精——约束(眼外肌等)若脏腑功能失调,既不能化生精气,亦不能输送精气至目,则目失精气的充养而影响视觉功能。《灵枢·大惑论》眼与五脏六腑的生理关系

脏腑——精气血——眼三者之间寻找联系。眼与肝的关系——

脏窍关系、气血关系

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侯——脏窍关系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上输供养目窍,维持眼的视觉功能;肝脏发生病变,反映于眼部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气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血津液上输至目,目得所养而能辨色视物肝气条达情志情志条达则气血均衡,气血均衡则长生久视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肝藏之血是至精至轻之血,可上达滋养头目,故为“真血”。《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阐释说:“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间混浊易行之血,因其轻清上升于高而难得,故谓之真也”肝主泪液,润泽目珠肝脉上连目系

眼与肝的关系——

现代研究

肝脏的机能正常——血浆维生素A浓度——感光色素视紫红质再合成——视网膜对弱光的敏感性——影响眼的暗适应功能

眼与胆的关系

胆汁

——肝之余气溢入胆,聚而成精

“神膏者,目内包涵膏液……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积而成者,能涵养瞳神,衰则有损”。助脾胃消化,从而化生气血以滋养养目珠

眼与心的关系

——血液和神志

心主血,血养目珠

全身之血皆始于心,而终归于心心气推动血液,输送至目,供养眼目

心合血脉,诸脉属目脉络在目的广泛分布,保证了气血充养于目有足够的通道“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心舍神明,目为心使

心为神舍藏之处,而统帅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精气皆汇聚于心,再输送至目中医诊断学望诊中望目察神的重要依据

眼与小肠的关系

——

与水谷精微,气血生化有关

分清别浊使得清者——即水谷之精气和津液,由脾输布到全身,使目得滋养;其浊者下注大肠,多余的津液下渗膀胱

心与小肠经脉相互络属心为火脏,小肠为火腑,易招火热之邪眼与脾的关系

——

与气血的关系

脾输精气,上贯于目

运化水谷气血生化有源

运化水湿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脾升清阳,通至目窍(主升清,温养目窍)水谷精微、清阳之气

脾气统血,循行目络

使血液在目络中运行而不外溢

眼与胃的关系

——

与气血生化有关

气血生化的第一道“工序”

清阳之气主要源于胃气

主降浊

眼与肺的关系

——

与气的关系

肺为气本,气和目明宗气的生成,和调节全身气机宗气能贯心脉而行气血肺主宣降,眼络通畅布散气血津液至全身通调水道,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眼与大肠的关系

主司传导

上承清纯之气下输糟粕之物是完成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的最后阶段

眼与肾的关系

——与精、津液关系肾主藏精,精充目明

肾生脑髓,目系属脑

目系属脑出于项,脑与髓均为肾精所化生

肾主津液,润养目珠肾调津液,输送至目,为目外润泽之水及充养目内之液提供物质保肾寓阴阳,涵养瞳神

眼与膀胱的关系——水液

水液汇聚之处贮藏津液,化气行水、排泄尿液

气化作用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因此,其功能作用往往与肾的机能状态密不可分经络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贯穿上下,联络脏腑、器官的作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灵枢·口问》:“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眼与十二经脉的生理关系

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

足阳明胃经

迎香

手太阳小肠经

支脉——睛明手阳明大肠经

支脉——迎香眼与十二经脉的生理关系

目外眦手太阳小肠经

1支脉、瞳子髎足少阳胆经瞳子髎、2支脉手少阳三焦经2支脉眼与十二经脉的生理关系

目系

手少阴心经

支脉足厥阴肝经

主脉,直接

足太阳膀胱经支脉入脑,玉枕穴眼与奇经八脉的生理关系

与眼直接有关的主要有督脉、任脉、阳蹻脉、阴蹻脉及阳维脉

督脉目内眦、目下中央任脉目眶下,承泣穴阳蹻脉、阴蹻脉交会于目内眦

阳维脉阳白穴

眼与经别及经筋的生理关系

十二经别

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眼内眦手少阴经脉和手太阳经脉经别

眼外眦足厥阴与足少阳经别目系足阳明、足少阳

经筋主要是约束骨骼,活动关节,维络周身主司人体正常活动功能目上网足太阳支筋

目下网足阳明支筋目外眦足少阳支筋——左右盼视眼睑开合病因病机的概念病指机体的一种痛苦的感觉、症状或体征。“病,疾加也”汉•许慎《说文解字》“病,疾益困也”“苦也”“损也”

《中华大字典》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机者,要也,变也,病之所由出也。”张介宾《类经·十三卷》学习病因病机的意义了解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发病规律以及临床表现。正确认识疾病,判别病因。针对病因采取正确治疗手段。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他学科的渗透与影响强调整体观念重视强调内因在疾病发生上的重要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正气不足(种子)发病(发芽)各种致病因素(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学习要求

掌握眼病常见病因及致病特点。了解眼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玄府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并熟悉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引起眼病的机理。第一节病因历代医家对眼病病因的认识远古:无目病病因的文字记载。中医眼科病因学说,导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奠基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经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系统详尽提出致病19因,经宋代《太平圣惠方》的补充及《三因方》的归类,标志着眼科病因学说的形成。后世发展:常见眼病病因六淫(风火湿寒燥暑)疠气七情饮食失宜(饥饱失常/饮食偏好/饮食不洁))劳伤外伤(异物眯目/撞刺伤目/烧灼伤目)其他因素(先天与衰老/继发于其他疾病)六淫致病特点与季节气候有关。既可单独致病,又可数邪复合而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侵袭途径:多从外部侵犯人体,常先侵犯肌表经络,或从口鼻而入。六淫致病,随体质而异。六淫致病随体质而异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概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器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譬如水火,水盛则火灭,火盛则水耗。物盛从化,理固然也。(清•吴谦《医宗金鉴》)

风邪致病特点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者,百病之长风性善行而数变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眼易受风邪相兼致病发病速,变化快强直、不用、震颤、动摇风为百病之长经云:“风为百病之长。”盖六气之中,唯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曰风寒,兼暑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与火,暑亦不兼寒;湿不兼燥,燥不兼寒;火不兼寒。由此观之,病之由乎风而起者自多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右眼(前面观)

风邪致病的常见症眼部:目痒、目涩、羞明、多泪、目赤、目昏、目胀痛、黑睛生翳、瞳神散大、胞睑浮肿、上胞下垂、目箚,胞轮振跳,风牵偏视,口眼喎斜,目睛润动,辘轳转关等。全身外风(伤风、风寒、风热、风湿、风邪中络、风水)内风(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火(温、热)邪致病特点火为热邪,其性上炎“阳胜则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火热易致肿疡“热胜则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火热易引动肝风火热易伤阴动血

“热郁血溢”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变化急骤,易扰神明“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火邪致病的常见症眼部:目赤而痛,灼热刺痒,碜涩羞明,眵多黄稠,热泪频流,睑肿掀痛,胞疮溃脓,大眦脓漏,胬肉攀睛,白睛赤肿,白睛溢血,火疳隆起,抱轮红赤,赤脉贯目,黑睛翳溃,蟹睛突起,血翳包睛,黄液上冲,血灌瞳神,瞳神缩小,瞳神干缺,绿风内障,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眼珠灌脓,睛高突起等。全身:外感温热证(热在卫分,热在气分,热入营血)内伤火热证实火证(心、肝、肺、胃等脏腑)虚火证(心、肺、肝、肾等阴虚)麦粒肿

正常眼底

视網膜中央静脉阻塞

湿邪致病特点湿性重着“因于湿,首如裹”《素问生气通天论》湿性秽浊湿性粘稠迟缓“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温病条辨》湿性趋下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遏伤阳气“湿胜则阳微”《外感温热篇》湿邪致病的常见症眼部:眵泪胶粘,胞睑肿胀,胞虚如球,睑弦赤烂,湿痒起泡,破溃后流黄水,睑眦糜烂垢腻,秽浊结痂,睑内生粟疮,白睛黄赤或污红,黑睛缘混浊,中央生星翳成灰白色雾状混浊,视瞻昏渺,云雾移睛,视瞻有异色,玻璃体混浊,眼底水肿,渗出,甚至视网膜脱离等。全身:外湿证(风湿表证、着痹、湿毒侵淫)内湿证多由脾虚所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湿犯上焦、湿阻中焦、湿邪下注)寒邪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性凝滞主痛“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痹论》寒性收引“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也”《素问·举痛论》寒性清澈“诸病水液,澄清清冷,皆属于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邪致病的常见症眼部:目昏冷泪,头目疼痛,胞睑紫胀,白睛血脉紫滞或淡红,眼底脉管血流瘀滞,眼部紧涩不适或口眼喎僻,或目珠偏斜。全身外寒证风寒表证、寒痹、寒邪束肺、寒伤脾胃、寒湿在表内寒证(脏腑阳气虚衰,虚寒证)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阴寒内盛燥邪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液竭者,则目涩。”燥邪易先犯肺“近交秋令,燥气加临,先伤于上,是为肺燥之咳。”《临症指南医案》燥邪致病的常见症眼部:眼干涩不舒,频频眨目,眼眵干结,白睛红赤少津,黑睛失去光泽,或变生翳障,视物不爽,甚至昏昧不明。全身外燥证温燥证凉燥证内燥证(津液耗伤)肺燥津伤、胃阴不足、津枯肠燥、精枯血燥暑邪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乃夏日炎暑也,盛热之气者,火也。”《丹溪心法》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灵枢·岁露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素问·刺志论》暑多夹湿邪。“长夏湿令,暑必兼湿。”叶天士《幼科要略》“暑令湿盛,必多兼感。”王孟英暑邪致病的常见症眼部:目赤,昏花。全身伤暑中暑暑湿暑热暑风疠气致病特点概念: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若夫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方,一方之病,染及合邑。”《医学心悟·论疫》“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温热论》发病急骤,传变迅速。致病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温疫论》疠气致病的常见症眼部目赤而痛,灼热刺痒,碜涩羞明,眵多黄稠,热泪频流全身伤寒、大头瘟、麻疹等七情致病特点情志致病,皆为内伤。情志变化持续时间过久,刺激强度过大。内伤脏腑,气病居多。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影响各有所主。不同脏腑病变可引起不同的情志变化。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郁,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易伤阴血(出血、瘀血)。加重病情,易于复发。情志所伤的相关因素内因性别、年龄(小儿-青少年-中年-衰老)禀赋、个性(气质、性格)外因:时间(“久谈言笑,伤也”《千金要方》)、强度(“喜怒不节,则伤脏”《灵枢·百病始生篇》)环境(生态、社会、人际关系)“境缘不遇,营求不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

李中梓七情致病的常见症眼部暴盲、目昏、目胀痛、白睛溢血、绿风内障、胞肿而软,气壅多泪、酸涩微赤、视瞻昏渺、云雾移睛、青盲全身:心伤、癫、狂、惊、悸、吐血、耳暴闭、血崩、不眠、嗜卧饮食失宜饥饱失常过饥“饥不得食,胃气已损,脾气已伤,而中气大不足也。”《医学正传》“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过饱“卒然多食饮,则肠满”《灵枢·百病始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时饥时饱“饥饱相搏,而脾气受伤,数月之调和,不敌一朝之紊乱也”《闲情偶寄·颐养部》饮食偏好(五味偏嗜,过食肥味厚腻)“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饮食不洁(水质污染、食物污染、食物变质)饮食失宜致病的常见症眼部视瞻昏渺、青盲、疳积上目、雀目、蟹睛痰核、肿胀、眼睑重缓、眼底水肿、渗出、溢血全身消瘦、面色无华、发育迟缓、胸腹胀满、心悸、疔疮疖毒、呃逆、呕吐、腹泻劳伤劳力太过“劳则喘气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也”《素问·举痛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素问·宣明五气篇》劳神太过“才所不胜而强思之,伤也;深忧重喜,皆有伤也”《养生月令》房劳“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类经》劳伤致病的常见症眼部:肝劳,能近怯远(近视)、目睛干涩全身短气、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头晕乏力、心悸失眠、脘腹痞闷,咽干口燥、身热腰疼、咳嗽吐血等外伤招致外邪乘虚而入影响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失调常见外伤:异物眯目撞刺伤目(钝器、锐器)烧灼伤目(烫伤、烧伤)其他因素先天与衰老先天眼疾(先天禀赋不足、妊期患病)常见眼病:胎患内障、高风内障老年性眼疾(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常见眼病:圆翳内障继发于其他疾病消渴、小儿疳积药物中毒现代病:空调病、电脑病、装修病(氨气、甲醛、苯系物)第二节病机[要求]一熟悉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引起眼病的机理。二了解眼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玄府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概说何谓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

《素问·至真要大论》首先提出“病机”概念,强调“审查病机、“谨守病机”归纳“病机十九条”张介宾说“机者,要也,变也,病之所由出也。”《类经·十三卷》脏腑病机气血津液病机经络玄府病机一、脏腑病机脏腑复习之一脏腑的内容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空。属阳。传化浊物,泻而不藏。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胆。脏腑复习之二脏腑表里关系由经脉来联系。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相互作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络与三焦相表里。脏腑复习之三五脏是构成五个生理系统的中心。心的系统:心、小肠、血、脉、舌。肝的系统:肝、胆、筋、目、爪甲、脾的系统:脾、胃、肌肉、四肢、口唇。肺的系统:肺、大肠、鼻、气管、皮毛。肾的系统:肾、膀胱、齿、髓、脑、耳、前后二阴。脏腑复习之四五脏之间的整体性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肺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脾与肺的关系、脾与肾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一)心与小肠功能失调1.生理上:心主血脉,诸脉皆属于目心主藏血,目为心之使血轮两眦内属于心2.病理上实证:心火亢盛虚证:阴亏血虚(二)肝与胆功能失调

1.生理上目为肝之窍,肝脉直接上连目系肝受血而能视肝气平和则目能辨色风轮黑睛内属于肝2.病理上实证肝胆实火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虚证肝阴亏虚肝血不足虚实夹杂证阴虚火旺肝风内动(三)脾与胃功能失调

1.生理上脾升胃降,目窍通利脾气统血,目得血养肉轮胞睑内属于脾2.病理上

实证:脾胃火炽脾胃湿热虚证脾虚气弱脾不统血脾胃升降失调(四)肺与大肠功能失调

1.生理上肺主气,肺气通利,目受滋益。气轮白睛内属于肺。2.病理上

实证肺失宣降风热袭肺风寒犯肺肺热壅盛虚证肺阴虚肺气虚(五)肾与膀胱功能失调

1.生理上肾主藏精,视物睛明气化正常,水不犯目水轮,瞳神内属于肾2.病理上

虚证肝肾阴虚肾阳虚衰肾精不足实证热结膀胱二、气血津液病机气血津液的整体性1.气、血、津液同脏腑经络间有密切的联系。2.气、血、津液在人体内保持动态的平衡。3.气、血、津液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4.气、血、津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二)(一)气失调气的复习

气的含义(两种)1.人体流动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2.脏腑的功能活动。气的作用物质的气:温煦、保卫、生化、固摄、动力等。(卫气、营气、宗气)机能活动的气(脏腑之气)。气的命名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气与血并根柢于先天,而长养于后天。(清·何梦瑶《医碥》卷一)1.气虚:失于温煦、推动、防御、固摄、气化之功,脏腑功能衰退。2.气陷:无力升举。3.气逆: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逆而上行。4.气滞: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致升降出入失常。胀闷疼痛为特点。(二)血失调血的复习血的概念与来源“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篇》由饮食物的精气所化生。血的作用1.营养作用:濡养脏腑。2.运载作用:血以载气,血为气母。1.血虚:血液亏少,脏腑组织失于濡养。心血虚与肝血虚常见。2.血热:血分有热或热邪侵犯血分,血行异常。3.血瘀: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积聚,或离经之血聚于体内。(三)津液失调津液复习概念及来源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分布于全身,有清、稠之分。来源于水谷。由胃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小肠的分清别浊,三焦的气化等作用而形成的。作用营养和润泽组织器官。调节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1.津液亏损:2.水液停滞3.痰浊停滞成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津液,或津液不能正常敷布凝集而成。眼部表现:胞睑、神膏、眼底等。全身表现:痰涎、眩晕、癫狂;肿块等。三、经络玄府病机人体的交通通讯网——经络系统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谚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生死。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宋·窦材《扁鹊心书》)经络复习经络的概念与功用“经”---径路、“络”----网络。孙络、浮络。经络的内容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络脉、其他(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诊断、治疗(药物归经、针灸推拿等)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1.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附近。2.手三阳经皆有1~2条脉终止于眼或眼附近。3.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连于目系者,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之三阳经。(一)经络失调

1.邪客经脉2.经气不利3.经气盛衰(二)络脉失调1.目络阻塞2.目络受损二、望诊(一)视功能检查

1.视力(中心视力)

(1)远视力

(2)近视力

(3)针孔视力、戴镜视力

2.视野

(1)周边视野(对比法/弧形视野计检查法)

(2)中心视野(平面视野)

3.色觉检查

4.立体视觉

5.对比敏感度(二)望胞睑(三)望两眦(四)望白睛(五)望黑睛(六)望瞳神、黄仁、晶珠(七)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八)检眼镜检查

1.检查屈光间质

2.眼底检查

(1)视神经乳头

(2)视网膜中央血管

(3)黄斑

(4)视网膜

(九)眼球1.眼球突出度检查2.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3.眼压检查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所施加的压力--眼压.(1)指压法:TnT-1T-2T-3T+1T+2T+3(2)眼压计测量法:修兹氏眼压计正常值10-21mmHg非接触性眼压计4.前房角镜检查三.闻诊四.切诊

第二节眼科常用辨证法一、辨外障与内障

1.外障

2.内障二、五轮辨证

(一)五轮学说

(二)五轮的基本内容

部位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命名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内应脏腑脾心肺肝肾(三)五轮辨证法肉轮辨证血轮辨证气轮辨证风轮辨证水轮辨证五轮辨证法胞睑病(肉轮)--与脾胃有关两眦病(血轮)--与心有关白睛病(气轮)--与肺有关黑睛病(风轮)--与肝胆有关瞳神病(水轮)--与肾有关三、辨眼科常见症状与体征(一)辨视觉

1.视物不清2.视力变化

3.视瞻有色4.视物易色

5.视物易形6.眼前飞影(二)辨目痛(三)辨目痒目涩(四)辨羞明(五)辨眵泪

(六)辨翳与膜

翳:

新翳宿翳眼部刺激症状有无翳表面粗糙光滑翳边缘不清清楚荧光素染色着色不着色发展趋势发展不发展、无变化(六)辨翳与膜

膜:(1)赤膜(2)白膜(七)辨眼位改变

白睛红赤与抱轮红赤的鉴别白睛红赤抱轮红赤白睛混赤位置赤脉远离黑睛赤脉围绕黑睛形态树枝状放射状二者深浅白睛浅层白睛深层同时存在颜色鲜红色紫红色活动性推之移动推之不动主病肺肝西医名称结膜充血睫状充血混合充血第三节眼科特殊检查一、眼底血管造影(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1.FFA的分期2.常见的异常眼底荧光(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以吲哚青绿为造影剂,观察脉络膜血管的情况。

视觉电生理(一)视网膜电图(二)视觉诱发电位(三)眼电图(四)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多焦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电图1.闪光ERG(F-ERG)

2.图形ERG(P-ERG视觉诱发电位1.闪光VEP(F-VEP)2.图形VEP(P-VEP)3.临床应用:

①视神经和视路疾病②继发于脱髓鞘疾病的视神经炎③检测弱视的治疗效果④判断婴幼儿和无语言能力儿童的视力⑤鉴别伪盲⑥预测屈光间质混浊的患者术后视功能

眼超声检查1.A型超声:用于眼球生物测量。2.B型超声:①在屈光间质混浊时,眼球内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②探查眼内肿物;③探查眼内异物;④视网膜脱离的诊断。3.彩色多普勒成像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眼科计算机图像分析1.角膜地形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3.扫描激光地形图暗适应

第一节内治法一、祛风法以整体观为基础的治疗方法,通过内服药物以祛除病邪,调整阴阳气血失调,调动自身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眼病,恢复视力的目的。第一节内治法一、祛风法理论探讨以疏散风邪为主要手段,治疗风邪引起的各种目病的治疗方法头为诸阳之会,目居头上,暴露于外,最易受风邪侵犯风为百病之长,常挟其他外邪为患祛风法主要针对外风而言。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第一节内治法临床运用祛风法是针对外风总的治法祛风清热祛风散寒祛风通络祛风止痒祛风除湿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第一节内治法临床运用祛风清热:治疗风热目病常选药物:桑叶、菊花、刺蒺藜、薄荷风热目翳之要:药木贼、蝉蜕、谷精草兼咽喉肿痛:桔梗、牛蒡子引经升散之首选药:柴胡、升麻、葛根、蔓荆子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第一节内治法临床运用祛风散寒法:治疗风寒、风湿目病风寒目病的常用药物:防风、荆芥、羌活祛风止痛之要药:藁本、白芷。风寒阳明经头痛用白芷,头顶痛用藁本;风寒目病之燥烈药:麻黄、细辛、桂枝。风寒风湿重证时选用。阳盛火炎、内热壅盛者禁用,气虚汗多、阳虚血少、疮疡频发者慎用。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第一节内治法组方技巧药性多辛散,注意配伍以纠其偏辛温峻剂用剂量递增法宜轻煎,不宜过煮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第一节内治法(一)祛风清热法:疏散风热,驱除外邪,适于风热犯目的各种眼病以辛凉发散药为主辛温发散药配伍寒凉清热药更为多见代表方:银翘散、羌活胜风汤、驱风散热饮子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一)祛风清热法:1、银翘散出自清代吴瑭《温病条辨》,原名“辛凉平剂银翘散方”,疏风清热之代表方剂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桔梗、牛蒡子:开泄肺气,清利咽喉荆芥穗、薄荷、淡豆豉:疏散风热芦根、竹叶、生甘草:清热以清肃上焦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一)祛风清热法:

2、羌活胜风汤出自元代倪维德之《原机启微》,治疗“风热不制之病”

白术、枳壳调治胃气为君羌活、川芎、白芷、独活、防风、前胡诸治风药,皆主升发为臣桔梗除寒热,薄荷、荆芥清利上焦,甘草和百药为佐柴胡解热,行少阳厥阴经,黄芩疗上热注目中赤痛为使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一)祛风清热法:

3、驱风散热饮子出自傅仁宇《审视瑶函》有祛风清热功效防风、羌活、牛蒡、薄荷:疏风散邪栀子、连翘、大黄:清热泻火解毒赤芍、归尾、川芎:凉血活血,消肿退赤甘草:调和诸药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一)祛风清热法:

鉴别三方皆为风热外侵而设银翘散为风热上犯肺卫之主方,用于多种病证属风热证型者羌活胜风汤疏散风之力强大,用于风重于热证型驱风散热饮子清热力强,用于热重于风证型。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二)祛风散寒法适用于风邪滞留经络所致之眼病治疗风寒犯目的各种证候代表方剂:四味大发散、荆防败毒散、明目细辛汤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二)祛风散寒法1、四味大发散发散风寒、祛风退翳适用于风寒外障重证麻黄:温辛发散细辛:辛温通窍散寒蔓荆子:清利头目,祛风退翳藁本:辛温散寒止痛八味大发散:本方加用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发散祛风之力更强。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二)祛风散寒法2、明目细辛汤出自《审视瑶函》祛风散寒、活血止痛治疗风寒犯目之瞳神紧小等症细辛、麻黄、防风、羌活、荆芥穗:辛温发表川芎、藁本、蔓荆子:上行头目,祛风止痛花椒:散寒止泪桃仁、红花、当归:活血行滞茯苓:益气健脾生地:甘寒养阴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二)祛风散寒法3、荆防败毒散出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发散风寒、祛风退翳适于一切风寒之外障眼病枳壳、茯苓:健脾调胃桔梗:除寒热羌活、独活、防风、荆芥、柴胡、前胡:发表散寒祛风甘草:调和诸药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二)祛风散寒法鉴别上述三方均为风寒犯目而设四味大发散:为散寒发表之重剂,适于风寒犯目而正气不虚者荆防败毒散:祛风退翳作用强于四味大发散而散寒不及明目细辛汤:既可发散风寒,又可活血祛瘀止痛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三)祛风通络法适用于风邪滞留经络所致之眼病本法主要针对外风而设代表方:正容汤、牵正散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三)祛风通络法1、正容汤《审视瑶函》祛风化痰,通络解痉风痰阻络之上睑下垂、风牵偏视、口眼歪斜白附子:善祛风而去头目之风僵蚕:化痰而善除络脉风邪全蝎:息风止痉,缓目中拘急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三)祛风通络法2、牵正散出自《杨氏家藏方》通络解痉,风化痰祛风痰阻络之上睑下垂、风牵偏视、口眼歪斜“祛风以羌、防;化痰须星、夏;生甘草清热;秦艽荣筋;面部需白附、僵蚕;筋舒需资木瓜、松节;姜散风邪,酒行药势。”白附子有毒,宜先煎久煎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三)祛风通络法鉴别上二方,正容汤祛痰力强而牵正散长于止痉。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八、补益法以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为主要作用的治法(一)益气补血法以补益气血,消除或改善气血虚证为主要作用的治疗方法1、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人参:主药,大补肺脾元气法白术:健脾除温

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中益脾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一)益气补血法2、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

补脾益气,升清举陷人参、黄芪、甘草:甘温之品,甘者中之味,温者中之气,气味皆中,故足以利中气白术:甘而微燥,故能健脾

当归:质润辛温,故能泽土升麻、紫胡:升清阳之气于地道也

陈皮:行气健脾导滞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一)益气补血法3、四物汤:出自《和剂局方》

补血和血调肝,为补血基础方熟地黄:以滋阳补血为主药当归、白芍:补血养血川芎:行气活血,使熟地、白芍补血而不滞血。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二)补益肝肾法以补益肝肾为主要作用,治疗肝肾亏虚眼病的治疗方法4、八珍汤:出自《正体类要》

气血双补眼科用于气血不足,目失所养、视物昏暗、眼睫无力、冷泪时流,翳陷不愈等症四君子汤:益四物汤补血养肝健脾四物汤:补血养肝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二)补益肝肾法以补益肝肾为主要作用,治疗肝肾亏虚眼病的治疗方法注意:1、肝肾同源、精血同源2、肝肾亏虚的阴与阳的差异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二)补益肝肾法(1)杞菊地黄丸:出自清代菁西园编纂的《医级宝鉴》(又名《医级》) 滋养肝肾,益精明目肝肾阳虚引起的冷泪、白涩症、腐皮遮睛、神水将枯,瞳神干缺,圆翳内障、高风雀目、暴盲、青风内障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枸杞、菊花而成,以加强滋补肝肾明目之效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二)补益肝肾法(2)右归饮:出自《景岳全书》

温肾填精肝肾不足,肾阳偏虚之青盲,高风雀目熟地:补肾填精,以利于阴中求阳肉桂、附子:滋补肾阳益火之原枣皮、枸杞、当归:滋肾养肝山药:补中益脾,以资化源菟丝子:滋肾明目杜仲、鹿角胶:温补肝肾。第七章眼病的治法与方剂(二)补益肝肾法3、驻景丸加减方:出自《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补养肝肾,益精明目治疗各种因肝肾不足所至之内外障眼病,外障如白涩证,神水将枯,内障如视瞻有色、视瞻昏渺,圆翳内障,高风雀目、青盲、暴盲菟丝子、枸杞子、楮实子:既滋肾阴,又补肾阳,阴阳双补,益精明目而养肝紫河车:补益肝肾,填精补髓,血肉有情之品寒水石:以抑制紫河车之温燥茺蔚子:补肝肾,通血脉,养阴明目生三七粉:活血通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