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2.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3.漫画《我们将阻止并且严格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反映了当时俄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余粮收集制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4.列宁《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列宁据此做出的重大举动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 B.推行斯大林模式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采用“战时共产主义”5.下表是苏俄(联)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34.5544.24A.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俄(联)经济的发展B.苏俄(联)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联)农业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6.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7.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的“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A.国家允许私人经营大中小企业B.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支配余粮C.苏维埃政府无偿征收农民的余粮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8.“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A.义务劳动制的实行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9.这是某同学上课做的笔记,笔记的部分内容如下:这主要反映了苏俄(联)()A.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的变化B.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C.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的变化D.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10.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它()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体制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D.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11.“集体农庄的道路……是劳动农民唯一正确的道路。”“使全体份地变为统一的大块土地,归劳动组合集体使用……是全民的国有财产。”“富农和被剥夺了选举权的人都不准加入劳动组合。”“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这说明斯大林体制实际上()A.长期执行行政指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C.在短时间内迅速推进了工业化D.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12.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13.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C.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D.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14.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C.放弃部门管理体制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15.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A.违背自然规律 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16.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17.苏联某一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逐步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较缓,后来甚至导致苏联经济全面滑坡。该时期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18.“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9.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为挽救面临危机的苏联经济,都进行了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A.对工业结构未能合理调整B.未能打破长期僵化的斯大林模式C.没有改变农民被掠夺的局面D.企业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扩大20.1990年秋天……苏联出现了此起彼伏的罢工、游行示威等活动……苏联国民经济下滑2%,1991年又下滑11%。导致这一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当年苏联社会出现大动荡等政治狂热现象B.工人的罢工、游行示威、选举等活动的影响C.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指导思想的失误D.“斯大林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突破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就越尖锐。——《世界历史》杂志材料三“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实践效果如何?(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3)材料三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有何突出特点?邓小平的这种观点同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有何联系?【解析】本题材料主要反映了列宁、斯大林、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体制的一些认识。列宁认为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四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道:“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是指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2)材料二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3)材料三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4)材料四中“苏联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23.苏联解体二十多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材料二一位曾任苏联某杂志的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以上均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2)根据材料二,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的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只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答案】A2.【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经济严格管控,取消了商品自由贸易,黄金无法发挥其商品经济中的购买功能,这与材料中“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的含义相符,故选A项。【答案】A3.【解析】1919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供给,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答案】B4.【解析】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实施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答案】C5.【解析】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促进了农业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答案】C6.【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即苏俄(联)“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答案】D7.【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苏俄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自由支配剩余粮食,故选B项。【答案】B8.【解析】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的计划控制,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答案】D9.【解析】从题干可知,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而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答案】D10.【解析】“斯大林模式”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终止,A项错误;B项的表述不全面,没有提到国内情况;C项的表述错误。【答案】D11.【解析】题干材料说明斯大林只是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根据当时苏联的国情进行灵活变通,故选D项。【答案】D12.【解析】苏联工业化是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利益,为重工业的发展筹集资金,故符合题目中“剥夺年代”的表述。【答案】D13.【解析】题干材料不能反映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改革,故选C项。但是材料反映了“没有土豆吃”这一现实情况,这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也与农业集体化直接相关,揭示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为即将开始的改革提供支持,所以A、B、D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故排除。【答案】C14.【解析】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满足了农民的愿望,直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答案】D15.【解析】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注重考虑农民利益,B、C错误。D与题干无关。【答案】A16.【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进行的改革,只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性变革。分析各选项可知,B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答案】B17.【解析】列宁时期并未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其在与美国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军备竞赛并未升级,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其执政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增,美苏军备竞赛逐步加剧,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并未与美国开展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其改革的重点先是经济,后转向政治,故D项错误。【答案】C18.【解析】开创了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A项说法错误;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故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19.【解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僵化,故选B项。【答案】B20.【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的指导思想,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答案】C二、非选择题21.【解析】本题材料主要反映了列宁、斯大林、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体制的一些认识。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斯大林将社会主义体制固定为一种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邓小平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限制,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观点。【答案】(1)问题: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探索: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方面遭到失败,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新经济政策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后来被逐步取消。(2)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单一的公有制存在;社会主义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就是一切权力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就越尖锐。(3)特点: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等限制。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教训。22.【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小问,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