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医学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及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1页
西方医学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及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2页
西方医学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及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3页
西方医学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及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4页
西方医学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及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医学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医学心理学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医学心理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哥顿挺大学哲学教授洛采(B.H.Lotze)提出的。他在1852年出版了一本命名为《医学心理学》的著作,全书共有三篇。第一篇的标题为“生理的一般的基本概念”,明确地采用了心理生理学一词,讨论了心身问题、颅相学和灵魂的位置;第二篇的标题为“精神生活的元素与生活的机制”,论述了感觉、感情、运动和本能、空间知觉;第三篇的标题为“健康与疾病的心理生活的发展”,分章论述了意识的状态、精神生活发展的条件和精神生活的扰乱(即心理病理学)。洛采在书中虽然列举了较多的生理学事实,但他的哲学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因而他的心理学也是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在理论上影响不大。德国学者威廉·冯特(William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说明人的高级心理现象,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的范畴,进入了科学的行列。他被公认为现代心理学的开创人,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应从他写起。冯特和洛采一样,从一名医生转向生理学,而后又转向心理学,被称为第一位心理学家。在他以前,只有心理学而没有心理学家。冯特在1867年出版了《医学物理学手册》一书,论述了用实验方法研究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医学心理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但真正应用心理学于医学临床实际,解决临床问题,推动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应首推美国的魏特曼(L.Witmer)。他是冯特的学生,1892年获得了冯特的博士学位。他学成回美国后于189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治所(或称临床心理门诊,psychologicalclinic)专门诊断治疗有情绪问题或学习困难的儿童。他在美国心理学会讲授心理学中的“临床方法”,首次创造了“临床心理学”这一术语。他认为“心理治疗所”这一结构的使命应该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培训人才,为社会服务。这位用心理学的知识为医学临床服务的心理学家被后人尊称为美国的“临床心理学之父”。由于医学心理学在美国发展较为迅速,以下重点介绍美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在美国,医学心理学的工作是由心理学家而不象德国是由医学家发起推动的,并且一开始就使用了临床心理学这一术语,所以医学心理学的工作是在临床心理学的概念指导下进行的。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下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师于冯特的美国心理学的先驱者霍尔(G.S.Hall)、卡特尔(J.M.Cattell)、魏特曼等回到美国,在他们的推动下,美国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霍尔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回美后于1881年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心理学,并于1883年在该校创立了美国第一个供研究用的实验室。他的兴趣是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大规模地使用问卷方法研究儿童的认识范围。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由于他的推动而得到发展,他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奠基人和首任主席。1887年创办了《美国心理学杂志》。1909年为庆祝克拉克(Clark)大学20周年校庆,霍尔邀请弗洛伊德和几位早期的精神分析专家到美国开会讲学。他们首次将心理分析介绍到美国,对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分析在美国流行与霍尔的介绍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组织出版了具有心理分析内容的《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他本人还勉励自己的学生从事临床医学和研究工作,同时促进心理测验的发展。卡特尔(1860-1944),曾是霍尔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1883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从师冯特并兼做冯特的助手。他是获得心理学博士的第一位美国人。1888年学成回国,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时,正好魏特曼大学毕业。卡特尔的学位论文是《反应时与个别差异》。他于1890年首先提出了“心理测验”(mentaltest)这一术语,用以探查个人间的差异。他所谓的心理测验不仅指智力测验,而且还包括自感觉敏锐度到解决难题的一切能力的测验,测定人的能力的广度和变异,并订出第一套标准化了的测验方法。与此同时,法国的比奈(A.Binet,1857-1911)也于1889年在巴黎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05年他和西蒙(T.Simon)根据当时法国教育部的要求编出了一份测定智力年龄(mentalage)的测验量表,用来检查小学生留级的原因是由于先天智力不足,还是后天习惯不良。这一测验立即广泛流传,英国心理学家H.Goddard于1908年将此量表引进美国,并加以修订和推广。1916年斯坦福大学的同事们将比奈-西蒙量表修订成为斯坦福-比奈量表。这一方法是当时公认的最佳心理测验。它第一次应用智商(IQ),即心理年龄与时序年龄的比率这一概念,它能反映出一个儿童的智力发展比其他儿童先进或落后的程度,在临床上有使用价值。此外,在本世纪初,由于精神病人的悲惨遭遇和不公正对待,美国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心理卫生运动。事情的起因是当时耶鲁大学商科大学生皮尔司(C.W.Beers)的哥哥患有癫痫病,皮尔司担心兄弟间遗传因子相同,自己也会患同样的病。他由于过份紧张而企图跳楼自杀,以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住了三年。病愈后,他以生动的文笔于1908年发表名著《一颗失而复得的心》(Amindthatfounditself),叙述了他住院间的经历,揭露精神病人所遭受的粗暴而又残酷的痛苦折磨和过的非人生活,呼吁改善对精神病人的待遇。此书一出版,立即受到社会舆论的重视。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1812-1910)和著名的精神病学家阿道夫迈耶(AdolfMeyer)给予了赞助和支持,并认为这本书所叙述的即是心理卫生。同年在康涅狄克州成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推动了这一运动,接着许多州纷纷成立心理卫生协会,并于第二年(1909)成立了美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后者领导着这一运动,大大改变了社会人士对精神病人的看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童工不断增多。因教育上的失误,使儿童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对儿童问题的研究和指导,在早期临床心理学中即占有重要地位。1908年,芝加哥成立了第一个儿童行为指导诊疗所(childguidanceclinic),治疗儿童的异常行为并寻找病因。所长W.Healy是精神病学家,对鉴定儿童的心理能力感兴趣,他聘用心理学家G.Fernald从事心理测验工作,开创了心理学家到临床诊疗所工作的模式。从上述几个方面的活动,可以看到:学龄儿童的智力是可以客观测量的,儿童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精神病人也是人,应该得到正常人一样的医疗待遇和心理上的安慰。由于病人心理上的问题也是医学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促使心理学家参与并从事医疗卫生领域的工作。但是在本世纪最初的30年,临床心理在心理学中还是一个较小的和发展较慢的领域。虽有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受聘于儿童行为指导诊疗所、州立精神病院、精神发育迟滞和身体残废儿童的治疗机构和大学,但因当时对临床心理学家的职能没有法定标准或要求,在大学里也没有特别的或有组织的训练计划,临床心理学家的基本任务只是从事心理测验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心理学家制定的心理测验被用来鉴定应征入伍的人,并对数以百万计的人进行了测验,人们对测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测验受到重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估计对1,726,000人进行了集体心理测验,对83,000人进行了个别测验。在精神病院和残疾儿童治疗机构中,临床心理学家仅仅被看作是心理测验者(memtaltesters),主要从事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在儿童行为指导运动的推动下,不少新的诊疗机构成立了“处理小组”。组长由有经验的精神病学家担任,负责心理治疗和重要的临床决策。在小组成员中,临床心理学家则主要负责心理测验和人事教育及其他辅导治疗。还有一些社会工作者对病人的家庭、社会背景进行调查记录,并与其他援助机构进行联络。D.M.Lonttit于1939年调查了在儿童行为指导所工作的111位心理学家,发现86%的人从事“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的工作,其次是教育指导和职业指导,心理治疗仅占第六位,人数很少。当时大多数临床心理学家未获得博士学位,地位不如精神病学家,他们在精神病院也只能作一些测验等辅助诊断工作。一般很少过问临床心理治疗的问题。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后,心理学家不仅仅是协助部队各兵种筛选合格的服役人员。由于战场伤亡人员随战线的延长而增多,缺乏有训练的精神病学家来进行必要的诊断和治疗工作,而在部队服役的有不少攻读过心理学课程的士兵,其中有200名于1944年经过5周的短期特殊训练后,被美国部队委任为军官,派到部队医院和其他医疗单位工作,成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参与了比过去更加广泛的临床工作。他们不仅对伤残士兵进行测验,而且进行个别或集体的心理治疗的康复处理。临床心理学工作者中从事心理治疗的工作并成为他们主要职能的比例日益增长。战后复员,他们立志要当临床心理学家,纷纷向美国各大学或研究机构提出申请,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与此同时,战后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veteransadministration,VA)发现为数众多的一大批情感受扰的退伍人员需要处理(给予门诊或住院的治疗)。这一机构,也象在部队里那样需要大量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协助,需要他们进行诊断、测查、研究、心理治疗和监督管理,因而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新的、酬劳优厚的位置。虽然当初需要大量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并不要求他们具备博士学位的资格,但是逐渐发现受过训练能被聘用的临床心理学家仍然太少。退伍军人管理局为此曾与有资格的大学商定了一个合作训练计划。参与训练计划的大学毕业生,每周有一半时间在退伍军人管理局所属各种机构如医院或门诊进行临床训练。这一计划训练了一大批临床心理学家,并在退伍军人管理局所属机构任职。多年来几乎每年超过700名的大学毕业生参加这一训练计划。退伍军人管理局成为临床心理学家的最大雇主。1951年退伍军人管理局决定:凡担任临床心理学家职务的必须具有博士学位。美国心理学会(APA)对训练临床心理学家的计划予以支持,成立了临床心理学训练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计划。1949年在科罗拉多(Colorado)的Boulder城举行会议,讨论临床心理学的定义和结构,制定临床心理学专业毕业训练的一般方针。会议决定训练计划必须是博士学位的计划。临床心理学家须同时接受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训练,首先应是一位心理学家,然后是一位临床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必须具有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能够对心理卫生领域做出独特的贡献,同时还接受一年实习医师的训练以获得临床医师必备的工作技能。这种科学和临床技能两结合的训练计划称为Boulder培养方式,它是美国培养训练临床心理学家的主要方式。美国心理学会曾为临床心理学家的训练订出详细的条文规定,只有按条文规定制订的培训方案才能得到美国心理学会的批准。阿拉巴马(Alabama)大学的训练计划便是其中的一例。

50年代,临床心理学家的地位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了明显的改变。临床心理学已明确地被认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有特殊的训练要求。由于得到联邦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和较多就业的机会,大大扩展了医学心理学家的训练。50年代美国每年授予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总数中有一半是给临床心理学专业的。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有兴趣成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这一阶段,临床心理学家从事心理测验工作也与30年代以前所作的不同。测验的种类和范围大大扩展,包括了新颖的投射测验技术和成套测验,所做的测验报告不仅要包括被试的问题和性格的分析与解释(即要作出心理评估或诊断),而且还要对治疗的最佳方案提出建议。临床心理学家不再单纯是仅向上级提供心理测验结果的技术员。当他们涉及心理治疗领域的时候,就把当时流行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说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先秦诸子曾提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致中和”“兼相爱”“群分论”等构建社会和谐的理论与方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应吸取先秦诸子思想的营养,修己安人,求大同、存小异,尊重万物并与之共存共荣,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关键词:先秦诸子

“和”、“同”思想

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同”思想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先秦诸子“和”、“同”思想“和”、“同”的概念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公元前773年,郑桓公为周司徒,问周太史伯阳父王室命运,史伯认为周王室将亡,周幽王“去和而取同”,并进一步解释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和”就是“以他平他”,也就是指各种事物的配合与协调,各种不同的丰富的多样的事物相生相克,相互作用整合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共同发展,这才是事物的生生之道,故曰“和实生物”。相反,“以同裨同”则是单一性的,毫无差别的“同”相互简单叠加,那么事物将得不到发展和前进,故曰“同则不继”,即“以同裨同,尽乃弃也”。春秋末期的晏婴进一步丰富了“和”的内涵,他认为“和”不仅仅是不同质的事物的调和与兼容,还包括互相矛盾的事物的相成相济,即对立统一的事物或两个方面,例如:可否、大小、高下、刚柔等,而这种相互对立统一的范畴的平和与统一包含了差别、矛盾、对立的统一,更可贵的是他用“和”、“同”的思想来论述君臣关系:“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1](《昭公二十年》)可中有否,故“献其否”以“成其可”,否中有可,而非绝对之否,故“献其可”以“去其否”。这样,通过“济莫不及,正反相异而实相济”,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局面。“和”就是不同事物间的相互兼容,突出了调和的作用。“同”则有两层意思,一是简单的同质物质相加,另一方面是各种事物间存在的共同性。“和”、“同”本质上就是共同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和如何对待个性的问题。那么,先秦诸子又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呢?孔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概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子路》)。何晏《集解》曰:“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朱熹解释:“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3](《论语集注》)。“无乖戾”就是兼容,对他人的个体性持充分的尊重态度,于是在行事中宽容大度,执中正直,文质彬彬,是为君子。“有阿比”即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个性,完全泯灭了丰富的差别性,因此处理各种关系是盲目附和,阿谀奉承,此所谓小人也。那么将如何达到君子的“和”呢?孔子主张用“礼”来规范,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中相对恒常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等级制度,伦理的表现形式。在具体应用中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颜渊》)。人只有约束自己,遵循礼制才能达到和谐的局面。“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但他对不同弟子问“仁”有不同的回答,这也恰好体现了“仁”是一个“全德”,是“大”,是“一”,故也是“同”。但这个“大”、“一”里面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德行,可以说这些不同之德的“和”才构成了“仁”这个“同”。也就是说“仁”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共同性。基于此,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要求人们从亲亲到仁民,最终把亲情推广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理想中。孟子同样重视“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公孙丑下》)。在个性与共性的问题上肯定了万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5](《滕文公上》),客观自然万物并非以整齐划一的形式存在,同时也认为物可依据其共性分为不同的类别:“凡同类者,举相似也”[5](《告子上》),正如“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5](《公孙丑上》)。在此基础上他也强调客观万物之间有着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和谐共存的规律,必须尊重事物的差异性,进一步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5](《尽心上》)。朱熹将“爱”解释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与四时合其序”,“取物以顺时”,另一方面要“养物”,“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5](《告子上》)。这就要求人们在承认客观差异性的基础上合理地加以利用和调节,以达到和谐的局面。孔孟的“和”、“同”其实是在肯定尊重不同事物差异性的基础上,要求不同事物相互包容,以达到和谐的状态。道家亦强调“和”、“同”。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第四十二章》),道是世界的本质,是万物之母,道更是万物生存的依据和变化规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4](《第三十九章》),这里的“一”就是“道”,也就是“大”、“同”。在“道”之下又包含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即“万物”。那么这不同事物的差异性又将如何统一于“道”这个“同”而达到“和”呢?老子作了这样的解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第二十五章》).意为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为法。河上公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道是最高最先的,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超然存于万物之上,“天法道”意味着万物不能违背只能遵守它的运行规律。正如韩非子在《解老篇》中所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这样在老子那里,“和”是万物对道的顺从。主张天道自然,强调自然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有所作为。对人与自然的区别刻意剔除人的主观意识和能动作用,试图使人回到纯自然状态,“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4](《第八十章》)要求消灭一切技术,无视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要求,完全回到自然——“道”。老子反对个体差异性。在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上主张消灭个性完全统一与“道”——“同”,由此来达到和谐。可以说,“同”是达到“和”的手段,“和”又是“同”的目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承认万物有其特性,不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本性和长处,“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6](《外篇•至乐》),应当充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特性,因其特征而用之。根据具体情况培养人才,任用人才,使他们“各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这正体现了庄子在个体差异性和共性的问题上的豁达宽容态度,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6](《天道》)。他既主张天和又强调人和。庄子要求人际交往中要宽容大度“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6](《庚桑楚》),这一点与孔子的“和而不同”既有相似之处,更有所发展,那就是进一步提出了个性间相互融合的具体标准和方法。“鱼造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6](《内篇·大宗师》)。庄子希望人与人相处就像鱼和鱼同游于水中那样,自适自然,自然而然,强调“君子之交淡若水”,以“水”喻“道”,“淡若水”指复归于道。君子之间的交流往来应当以虚无无为的原则为标准,放弃互相利用,不为名利,以达到“和”。如果说庄子提出了个性相处的标准,那么墨子则是提出了具体做法:“兼相爱,交相利”[7](《天志》),“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7](《兼爱》)。不同事物间要想达到“和”的境界,就要相亲相爱,互惠互利。只有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所以兼爱互利是治生之道,但墨子的思想中也有其局限性。《墨子•尚同上》云“上之所是,必皆所是;所非,必皆非之。”这种唯唯诺诺,阿谀奉承的思想是不足取的。在人类社会和谐的问题上,荀子提出了“群分论”。他认为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能群”,而“群”必须靠“分”来维持,“(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8](《王制》)能群是人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的“群”是建立在“分”的基础上的一个有机统一,强调基于“分”下的“和”。“分”是“能群”的关键,有长幼亲疏之分,有等级贵贱之分等。“分”强调差别,荀子肯定自然、社会中各种差别存在的客观性,并进一步把它作为群的必要条件。

先秦诸子对“和”、“同”的阐述和论证,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讲和气,虚怀若谷,虚心纳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天人协调。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和”、“同”思想做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二、先秦诸子“和”、“同”思想的现代启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全方位,多角度通过个人、政府、社会各群体的共同努力,调节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一〉、“修己安人”,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类社会是无数个人的整和,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修身则是基础之基础。先秦诸子对人与人的和谐做了大量的论述。只有“志同道合”、“同心同德”才能做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首先,要注重个人修养,培养一种与他人和社会群体和谐的道德品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三十三章》韩非子认为:“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者谓明”「11」《喻老》。庄子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6](《内篇•逍遥游》)个人要充分认识自己,并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此才能将仁、义、礼、智扩而充之,承担“平治天下”的社会使命,实现兼善天下的社会理想。其次,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要乐观,旷达,宽以待人。孔子提出两条原则,一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雍也》),另一条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颜渊篇》),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应该具有宽广无私的胸怀,处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梁惠王上》)以平等为准则,达到爱意浓浓的“和”。孟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出宽和处世,营造“和”的人际关系。这种“和”的人际关系亦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东西。再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古代士人精神的基本内容,更应该是现代人的普遍意识。庄子曰:“既以与人,己愈有”[6](《田子方》)强调帮助别人。在今天,我们要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先富带后富,先进帮后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私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救助弱势群体及贫困人口,深刻认识到“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5](《梁惠王上》)的人生之道。河南省委最近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的“讲正气,树新风”教育活动,要求各级党政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加强道德修养、发扬优良作风,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这正是先秦诸子“修己安人”的现代诠释,是构建现代人际和谐的具体举措。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吸取和借鉴先人的“修己安人”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修养。在人际关系上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相亲相爱,互惠互利,人人平等,互相帮助,光明坦荡,是非分明,在人与人交往中不依存附和,求大同,存小异,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尊重自然规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日月星辰,四时运行的和谐有序,人与自然的协调有序,其核心就是和合的存有方式。在面对人口资源压力加大的问题面前,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念。在先秦诸子那里,天与人存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9」《中庸》。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6」《齐物论》。道家侧重于“天道”,儒家更注重“人道”,正是天道与人道的互补合构,天理与人性相类相通,孕育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整体观。我们要摒弃“人是万物的主人”、“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偏狭观念,深刻认识人类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与天地万物互相依存,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和平等性。其次,尊重自然规律。天地万物有其自身的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8](《天论》)。“常”就是常道,即自然的规律,人类不能无视自然规律而肆意妄为,而只能尊重和因循这一规律。“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丧死无憾也”[5](《梁惠王上》)。可见只有遵循了自然运行规律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庄子也持相同的态度:“圣人处物不是伤物。不伤物者,物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6](《外篇•知北游》)。再次,回报自然,保护自然。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还应当回报自然,再造自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沙漠绿化、保护水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原貌。重创绿水蓝天,再见天高云淡。先秦哲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人有重要的启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但存方寸土,留于子孙耕”。一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决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树立“民胞物与”的观念,懂得珍惜,尊重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与万物共荣共存。热爱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恢复自然的和谐,重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健康发展。〈三〉、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首先,要树立“民本”意识。“民本”一词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先秦诸子发展了这一思想。“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5](《尽心下》),“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12」。党和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民本”意识,高度重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在具体工作中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群众,听取民意,体恤民情,建立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梁惠王下》。其次,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5」《滕文公上》,必须让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并且各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安居乐业。儒家尤其反对“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级分化现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9」《礼运》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要大力改善、创造就业环境,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原则,进行税制改革,增加公共开支,支持落后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