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汗出异常辨证疏义_第1页
《伤寒杂病论》汗出异常辨证疏义_第2页
《伤寒杂病论》汗出异常辨证疏义_第3页
《伤寒杂病论》汗出异常辨证疏义_第4页
《伤寒杂病论》汗出异常辨证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杂病论》汗出异常辨证疏义《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汗出异常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多汗、无汗两大类病证。可分为无汗风寒表实证、表寒里热证、脾虚水气证。多汗:阳明热盛证、阳明腑实证、瘀热互结证、膀胱蓄水证、营卫不和证、阳虚阴盛证等。标签:《伤寒杂病论》;汗出异常;辨证。《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汗出异常的内容极为丰富,如自汗出、汗自出、病常自汗出、汗出澈澈然、澈然微汗出、浆浆汗出、大汗出、汗出多、无汗、但头汗出、从腰以下不得汗、额上生汗、额上微汗出、手足澈然汗出等。虽然,散在于各篇之中,看似杂乱无章,但却有规律可循。现将其概括为无汗(生理状态下的当汗不汗)和多汗(生理状态下的不当汗而汗)两大类疏理如下。1无汗:基本含义:无汗是指机体因邪闭、表实、津血不足等因素,导致当汗出而不汗出的病理状态。辨证分型:风寒表实证:原文:《伤寒论》第35条、第235条。释义:本证风寒之邪外束,卫阳不舒,正邪交争,经气不利,气血不通,因经脉所过,病之所及,故“头痛”,“身疼腰痛”;阳郁而发热,失司玄府而“无汗”,欠温则“恶寒”。盖太阳病又或阳明病者,言病之来源,证为病之一端,因此阳明病现表实证者,亦用麻黄汤主之。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原文:《伤寒论》第31条。释义:足太阳经为一身之藩篱,“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1]本证因外感寒邪,阻遏卫阳,凝滞气血,致经气不利,故“项背强几几”;“阳加于阴为之汗”,今卫阳被遏,失其“温分肉……司开阖”之能,故“无汗恶风”。治法:发汗解肌,升津舒脉,祛风除湿方药:葛根汤表寒里热证:原文:《伤寒论》第38条。释义:如果太阳中风,当现汗出,脉浮缓之症,而本证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与其来源相矛盾,故不为表虚。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者,当为表实证之主症,但又现烦躁者,当为化热之端倪,故表寒里热之证可凿。治法:发汗解表,清热除烦方药:大青龙汤脾虚水气证:原文:《伤寒论》第28条。释义:本证自外感而来,症虽似外感,但已成变证。用汗法,下法不效可为变证之佐证。此证因误治伤脾,脾气虚弱,失于运化,水湿内停,结于胃脘,壅遏气机,而见“心下满痛”;脾弱不升,津亏于肺,肺失通调,膀胱则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2]“头项强痛”者,为水气之邪,侵膀胱经,经气不舒。脾虚营弱,水气内盛,卫阳被郁,而见“翕翕发热,无汗”。治法:温阳利水方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多汗:基本含义:多汗是由于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气不固,营阴外泄而引起的汗液排泄失常的病证。辨证分型阳明热盛证:原文:第219条。释义:《景岳全书・伤寒典》解释:“合病者,乃两经三经同病也。”腹满、谵语、遗尿,乃阳明里热炽盛,既扰神明,又碍气化之症;身重、难以转侧,似湿病之症;而口不仁面垢,为热在少阳。[3]虽说三阳合病,但阳明热盛为主证,故施白虎清热除烦之剂。治法: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方药:白虎汤阳明腑实证:原文:《伤寒论》第217条、第220条、第253条。释义:阳明提纲证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说明阳明之证多有腑实。阳明多气多血,易生燥热,热炽于经,则迫津外泄而见汗出。手足汗出者,皆因脾胃所主之故。内腑乏津则燥热盛极,故燥屎成。扰于神明,神乱则谵语,因此阳明腑实,其证谛矣。治法:峻下热结方药:大承气汤湿热蕴结证:原文:《伤寒论》第236条。释义:病从阳明发展而来,阳明本有热,“此卷瘀热在里”,点明了本证的病机。头者诸阳之会,热性驱上,当迫津外泄,今热为湿邪所郁,不能宣达而致内蕴,三焦气化失司,湿与热相熏蒸,则“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三焦气化失司,内热灼津则“小便不利,渴引水浆”。[4]治法:清热利胆退黄方药:茵陈蒿汤膀胱蓄水证:原文:《伤寒论》第73条、第71条。释义:《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5],总结了津液代谢过程。本证为汗法所伤,汗泄伤津则内燥,肺失宣肃,通调失司,膀胱气化不行则见汗出、口渴、小便不利。治法: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药:五苓散风水挟热证:原文:《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23条。释义:风水者,邪自外侵,内扰肌腠,使肺失宣肃,津液泛溢于表。“脉浮”者言病邪居表。“无大热”者言化热之初,热势不盛。“续自汗出”说明热迫津外泄。“不渴”示虽有热,但未伤阴津。故为风水挟热证。治法:疏风泄热,发汗利水方药:越婢汤里实热证:原文:《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19条。释义:黄疸病多瘀热所发。本证“腹满”为里实,“小便不利而赤”为热盛,因实热在里,迫津外泄则“自汗出”,表和者,言外无表证,仅有里实之证存在。治法:通腑泄热方药:大黄硝石汤水热互结证:原文:《伤寒论》第136条。释义:原文明释前者“热结在里”,后者“水结在胸胁”,实热与水饮互结,而成“结胸”。水为阴邪,所以热仅表现为“无大热”。头为诸阳之会,热性驱上,水热互结,热而不盛,迫津于外,故“但头微汗出”。治法:泻热逐水方药:大陷胸汤饮热内结证:原文:《伤寒论》第147条。释义:原文中“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似少阳柴胡汤证,但又见“但头汗出”,“渴而不呕”,“心烦”,“小便不利”之症,皆是津伤化热之征象,故予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和解枢机,清热布津,调和气化,和解表里,则汗出病去,阳气畅达。治法: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热扰心胸证:原文:《伤寒论》第228条。释义:本证自阳明而来,“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憾,饥不能食,但头汗出”,皆因过下而伤损胃气,致胃内空虚,外邪乘虚内入,阳明多热,与邪搏结,上薰胸胁,热扰神明,而见“心中懊憾”;热消水谷而“饥”,胃气伤损而“不能食”,阳热迫津于诸阳之会,故“但头汗出”,故本证为热扰心胸证。治法:清宣郁热方药:栀子豉汤营卫不和证:原文:《伤寒论》第12条、第13条、第53条、第54条、第95条。释义:汗之所成,乃阳加于阴所化,阳者化气之力,阴者水谷之精。营卫者,中焦之所出,又为化汗之源,二者失和则“热自发”,“汗自出”,外邪易侵,治当调和营卫。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阳虚阴盛证:原文:《伤寒论》第353条、第354条、第388条、第389条。释义:因误治而伤及脾,卫阳为中焦所化,脾伤卫虚,既不卫肌表,又不温肌腠,故虚而不敛见“汗出”。脾虚不化或内生湿盛则“下利清谷”。脾阳失温,四末不荣则“四肢疼”或“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后天之本虚弱,血源不足,阳气极虚,鼓动无力则“脉微欲绝”。治法:回阳救逆方药:四逆汤邪盛阳虚证原文:《伤寒论》第175条。释义:风性开泄,在外伤于卫阳,阳气已虚,卫外不固,失于温煦而现“汗出,恶风不欲去衣”;在内肺被邪扰,宣降不利,故短气。湿流关节,重而粘滞,阻遏气血运行,筋无血荣,而“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因风湿相搏为患,为实邪所结,故“近之则痛剧”。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药:甘草附子汤邪热壅肺证:原文:《伤寒论》第63条、第162条。释义:观原文汗后、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想古人有“误汗伤阳,误下伤阴”之戒,因桂枝本为解肌之用,用于表证,不可更行之嘱,说明本方证所主非表证,故汗出而喘又非解表之剂可解。无大热者,言其有热,但此热区别于白虎加人参汤证之大热。此瞪为邪热壅肺,彼证为阳明热盛,气阴两伤。治法:辛凉疏表,清热平喘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三小结:《伤寒杂病论》关于汗出异常的记述,内容丰富,虽散在于各篇,但辨证详实,用药精当,对于临床极富参考价值。辨证主要从无汗与多汗两个方面入手,无汗者多表证,须汗法可解;多汗者,或邪热为主,兼夹他邪;或阳虚为主,兼有邪乘。前类治宜清热为主,兼祛邪为辅;后类当温阳为主,辅以祛邪。可见,仲景治”汗出异常”之法也是执简驭繁,堪称经典。参考文献[1]田代华等.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