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原则_第1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原则_第2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原则_第3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原则_第4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生活经验列重要方针原则。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些方针原则,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一)高举旗帜,保持一致高举旗帜,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用这一理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工作。保持一致,就是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这是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只有高举旗帜,保持一致,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保证一个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一、坚持以马死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伟大的事业必须有伟大的理论为指导,领导伟大事业的党必须有伟大的理论来武装,从事伟大事业的民族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从根本上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兴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兴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正是有了邓小平理论这个主心骨,我们才经受住了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使社会主义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国际威望日益提高,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充分显示出风景这边更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首先是在全党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推动全党全国人民自觉实践这一理论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的过程。实践证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就有了灵魂,就有了正确方向,就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充分发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各种矛盾,克服各种困难,把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二、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更好,首先在于能否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们。“法轮功”问题的暴露,充分说明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很复杂,有时甚至还会是尖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不能以意识形态划线,也不会对别的国家输出我们的意识形态。但在我们国内,必须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清醒,切不可天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只能巩固和加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政治思想基础,造成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进而引起社会的动乱。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就是一个严重教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2)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制定并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和政策。(3)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趋向,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落伍。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自觉调整和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方面和环节。这就要求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进一步解放思、勇于创新,形成与改革开放和先进生产力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着力提高为的素质,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崇高精神的培养。这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大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力度,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样,“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二、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改革、发展、稳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论述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带全局性的重大关系问题时,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放在第一位。他指出:“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我们党确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要始终遵循这个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揽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这个大局,一切着眼大局,一切在大局下思考,一切在大局下行动。无论是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还是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都要同完成改革发展任务相结合,同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要全面准确地贯彻党中央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十分重视做好维护稳定的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从来没有遇到过而又绕不开的问题,长期积累的矛盾有些已经开始凸现出来,容易引发不稳定。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突出位置,花大力气做好工作。要紧紧抓住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认识到,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压倒一切。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增强法制观念,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不参与危害社会秩序的活动,不参加非法组织,坚决同破坏社会稳定的违法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上来。三、与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相结合精神文明建设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坚持与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决不能脱离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另搞一套。否则,不仅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甚至会干扰中心,损害大局。“文化大革命”期间,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搞“空头政治”,强调“政治挂帅”,用政治冲击一切,造成政治“空头政治”,强调“政治挂帅”,用政治冲击一切,造成政治与业务“两张皮”的现象,使我们的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也败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这一历史教训,我们应该永远记取。精神文明建设要结合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的业务工作进行。一切工作部门以用农村、企业、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融入各行各业发展目标、业务工作和内部管理之中。街道、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创建文明城市,要同加强地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城市经济和改善投资环境结合起来;创建文明村镇,要同广大农民求发展、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创建文明行业,要同规范行业行为、树立行业新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这是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受到干部群众欢迎的一条重要经验。要注意选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切入点,使我们的工作即符合中央总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又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比如,1998年春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生活保障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及时组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先进典型报告巡回报告,同时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向再就业延伸,开展“讲文明、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各地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了下岗职工送温暖、献爱心的浓厚氛围。这些工作角度选得好,做到了点子上,配合了中央的重要工作,服务了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从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再比如,1999年是建国50周年,为了给国庆50周年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央文明办会同10个部门在全国共同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只要选好切入点,精神文明建设既出社会效益。(三)服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是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工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服务群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一、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所领导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是我们战胜敌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重要法宝。邓小平说:“我们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工作的着眼点,始终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办人民群众之所需,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从群众的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深深植根于群众之中,夯实工作基础。群众看到精神文明建设确实为他们为了好事实事,为他们带来了实际利益,就会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二、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不仅表现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推动社会变革上,而且也表现在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和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上。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精神文明建设是党领导人民群众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事业,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充分体现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始终保持不竭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他们当中蕴藏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20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努力创造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为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已成为人民群众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只有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断取得新的进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善于发现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并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总结,积极地加以宣传和推广。要运用各项活动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形成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社会力量。三、坚持一切成果由群众认可邓小平指出,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有人民的观点,要有人民的标准,我们做工作主要考虑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衡量和检验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如何,必须以此为根本标准。开展工作一定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我们的工作不仅要看上级的评价,更重要的是看群众的评价。千好万好不如群众说好;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我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和创建活动的成绩怎样,最终要看群众的反映如何;各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产生,最终要根据群众的评判结果来决定。群众拥护的,就坚决坚持;群众反对的,就坚决纠正。(四)实事求是,务求实效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一切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认真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际效果。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干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从主观愿望、主观想象出发。要根据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发展进程、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来进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和教育科学文化还比较落后,人的思想首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在制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确定工作目标时,都要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据,既要树立信心,积极进取,又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既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搞硬件建设,一定要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从各地各部门实际出发在我国,不仅有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而且有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实际。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且还要从各地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每个省、市、县都有各自的情况,每个部门和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单位之间、城乡之间,情况千差万别。要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从当地具体实际出发,与当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一定要从本部门的具体实际出发,与各自的工作特点甜发展规律相符合。坚决克服那种“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的现象。对中央的要求、上级的部署,不能简单地上传下达,照搬照抄,要结合本地、本行业、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不能简单地、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否则,不是落后现实,丧失大好机遇,就是超越可以承受的能力,劳民伤财,事自愿违。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也不能离开各自的特点搞一个模式,否则,就会缺乏针对性,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导致形式主义,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三、从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出发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新的社会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产生着复杂的影响。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鼓励先进,照顾多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团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进步,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强调先进性和高标准。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累质如何,关系到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全党全社会做出表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广大群众要从基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抓起,注意基础性和广泛性。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大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引导人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的道德观念,学习先进,崇尚先进,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同时,还要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因人施教。要根据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老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不同的需要,遇到的各种不同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确定工作方式。各行各业、各群众团体都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对象,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四、从具体事情抓起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的特点。物质文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弹性大、易反复。因此,抓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抓一件是一件,抓一件成一件,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精神文明建设从具体事情抓起,要注意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活动形式来运作,但不能就活动抓活动,更不能搞没有实际内容的花架子。任何形式的活动,都要有很具体、很实在的内容,每年抓几件什么事情、抓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都要搞得清清楚楚,通过活动的开展,确实为老百姓多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精神文明建设从具体事情抓起,耍处理好工作部署和抓落实的关系。搞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注意抓好策划,搞好部署,更要注意认认真真地抓好落实。对要做的事情,要尽可能量化分解、责任到人、落到基层,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会议上。对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确保件件落到实处。精神文明建设从具体事情抓起,要处理好勇于创新与主题不变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充实新内容、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但绝不能因此对必须做、正在做的事情抓抓停停、晴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能半途而废。对看准了的事情,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事情,就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直至抓出成效。(五)重在建设,以人为本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新人上。-、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人为本的方针,是我们党总结过去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极端夸大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严重教训,在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中提出来的。从5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搞“大批判开路”,“横扫一切”,“全面专政”,强调“破就是一切,破就是立”,结果造成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这一严重的历史教训。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就指出:“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不是成功的。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同革命时期对反革命分子的打未和对反动制度的破坏,本来是原则上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牢记历史教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坚持对思想性质的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说,用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去解决;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精神文明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党的十五大把这一重要方针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顶基本政策,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方针,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至关重要。二、着力塑造人的高尚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在人的精神领域搞建设,塑造人的高尚精神。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摘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同时应该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主人的伟大事业,尤其需要体现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王义、社会主义精神;大力倡导新时期64字创业精神和伟大的抗洪精神;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的创造精神;大力倡导不怕邪、不怕压、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民族自立精神;大力倡导团结一致,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民族自强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性,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具有强大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领域存在的问题我国思想政治领域总的情况是好的。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错误观点时有出现。有人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有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和否定我们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有人推崇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主张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人主张私有化,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还有人无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质疑党的现行方针政策,甚至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对这些错误东西,我们虽不断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但它们时起时伏,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表现出来。对思想政治领域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正确处理思想政治领域存在的问题,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1)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和问题的工作方针,做到头脑清醒,冷静观察,掌握动态,心中有数,审时度势,慎重处理。正确区分探索中的认识问题和宣扬错误观点的立场问题,学术争鸣问题和政治倾向问题。(2)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对那些事关政治方向、事关大局的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分清是非,对那些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想政治观点,要进行批评和纠正,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决不能听之任之。当然,批评时不能武断,要充分摆事实,充分说理,让人们了解他们究竟错在哪里。(3)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政治家办报、办电台电视台、办出版社,亦一切新闻媒体,“使之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做到守土有责,严格宣传纪律,决不给错误的东西提供传播阵地。(4)坚持文化事业建设的正确方向。要充分考虑文化事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既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又不能消极地完全由市场所支配;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又不能迎合低级趣味。对那些腐朽没落的文化垃圾和生活万式,要坚决禁止,决不能任其泛滥。决不能以适应市场要求和群众需求为名动摇先进文化的前进力向,一切宣传和文化工作都要坚持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原则。(六)一靠教育,二靠法制精神文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法制,就是运用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把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一、德法并用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有两个:德治和法治。我国的儒家主张“德治”,认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高低,与对人们的教化及其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国的法家则主张“法治”,认为国家和社会的治乱兴衰,关键在于法律制度的有无与好环。事实上,单纯地依靠“德治”或“法治”,是治理不好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汉朝统治者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礼法并重”的主张。董仲舒论述了“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之辅,阴者阳之助也”。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德治与法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此作过许多有价值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闪光的观点,对历史的发展起过进步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党领导人民运用教育和法制手段治理国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毛泽东认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同时,又强调“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法制建设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鲜明地提出要通过教育,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激励人们投身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同时又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邓小平指出:“必要的法律设施,加上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报刊宣传和学校教育的配合,就可以形成全党全军全民的共同行动准则。”他强调:“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因可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法制,是我们党两手抓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认真贯彻一靠教育、二靠法制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不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强调:“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发展充分证明,只有一靠教育,二靠法制,教育与法制并用,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要靠思想道德体系,只要靠法律体系,二者缺一不可。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将进一步增强,迫切需要我们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和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是覆盖全社会的,都要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够反映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从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党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根据不断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木断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领域,改进教育方法。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及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面向新的世纪,我们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生活的新发展,紧密结合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对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的新要求,大力加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三个基本”(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四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为目的的思想建设,大力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基本内容、以新型人际关系为目的的道德建设。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经过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性的文明成果之一,也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法律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社会性、规范性、强制性、权威性,体现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协调发展,才能在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上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才能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依法有序地进行,才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直把立法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制定了300多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包括国家机构组织和公民基本权利、民事、刑事、诉讼、经济。行政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国务院制定了800多件行政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或批准了6000多件地方性法规。应该说,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在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主要领域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战略部署,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党的领导下,改革立法体制,加强立法工作,制定立法规划,提高立法质量,逐步建立一个部门齐全、结构严谨、规范协调、体例统一的科学而又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保障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公民权利,打下坚实的基础。立法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约束,使精神文明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三、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自律作用和法制的他律作用高尚精神的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树立,既要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自律作用,又要发挥法制的他律作用。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自律作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增强自律意识和自律精神,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要发挥法制的他律作用。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气。既要以法律为准绳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又要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使管理出素质、出秩序、出效率、出文明。进一步加强执法工作,制裁和打击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树立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营造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法制环境。(七)继承借鉴,开拓创新继承借鉴,开拓创新就是继承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借鉴一切对我有用的外来文化,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紧密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创造出发扬优良传统而又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之称,具有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国忧”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律已信条,“人无信则不立”的信誉品格,尊老爱幼、童叟无欺、见危相帮、助人为乐的道德观念,“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刚直气节,爱好和平、追求进步、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等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固基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等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激励着全国人民奋发向上,成为我们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的革命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有着强烈时代感召方和历史穿透力,历久弥新,光照千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把这些优秀传统和伟大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二、借鉴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这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目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要继承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借鉴外国的文明成果。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平规律的发展。”“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的世界各国人民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科学技术,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在学习和借鉴中,要特别注意吸收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注意吸收蕴含在人类现代文明成果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警惕和剔除那些腐朽没落的精神垃圾和不良文化,批判和抵制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和影响。三、在继承借鉴基础上勇于创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对前人和别人文明成果的简单组合和照抄照搬,而是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和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