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写深度融合教学策略研究_第1页
高中语文读写深度融合教学策略研究_第2页
高中语文读写深度融合教学策略研究_第3页
高中语文读写深度融合教学策略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旨在情境、任务、活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同时,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学习任务群为学习单元,有效地将“写作任务”融合到“阅读任务”中,凸显读写融合的特点,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拟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探讨深度学习的要素。一、聚焦文本特质,做到“以读引写”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彼此相融、协同发展。“以读引写”是深度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由点到面、由外到内找准读写的训练点,做到读写一致。首先,立足大单元,全景式建构读写框架。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为主线,以学习任务群为内容,将读写的要素统整起来,综合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着眼“大单元”整体内容和目标,以“全景式”解读方式建构整体的读写图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选取《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四部经典小说(节选),旨在品鉴小说叙事特色,阐释小说的意义。立足大单元内容,教师可依据不同的读写目标,设计读写微专题。具体为:(1)母题与主题(生存困境)。精读《老人与海》,以老人五次与鲨鱼搏斗为例,围绕“困境与成长”写一篇800字的演讲稿。(2)扁平与原型(人物评论)。精读《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节选)》,选取典型的扁平或者圆形人物,探究其意义和作用,完成一篇人物评论。(3)叙事视角:请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文本节选部分,即“我”去监狱探视米考伯的经历。(4)矛盾与冲突。精读《老人与海》中“老人勇斗马林鱼”的场景,分析冲突的构成因素,运用此法改写《老人与海(节选)》的结尾。可见,“大单元”是读写教学的基本单位。不同的单元组合形式呈现出不同的读写要求,承载着不同的读写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大单元目标,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地提炼出读写目标、读写任务、读写评价标准,让学生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读写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其次,聚焦单篇,“聚点式”把握读写要点。经典的文本往往在语言表达、结构思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质。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有效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特质,挖掘文本的语言秩序、文化意蕴,构筑阅读的审美空间。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选取了《立在地球边上》《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四首现代诗,旨在提升学生鉴赏与创作新诗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意象铺排点”“意境审美点”“意义情蕴点”等角度,把握新诗解读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聚焦单篇独有的文本形式,挖掘“这一类”中“这一个”的特质。比如,笔者引导学生精读《红烛》,把握新诗的节奏动点,捕捉作者情感变化的意脉。(1)纵向情感变化:赞美(第一节)——困惑(第二节)——明白(第三节)——感伤(第四节)——困惑(第五节)——安慰(第六、七节)。(2)横向行字变化:第一节(5行)、第二节(7行)、第三节(11行)、第四节(3行)、第五节(9行)、第六节(6行)、第七节(4行)、第八节(2行)。可见,整首诗歌层次鲜明,情感结构对称,意脉变化起伏。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完成本单元“学写新诗”的写作任务,有效实现读写融合,促使学生思维不断进阶。二、创设层进任务,做到“以写促读”新课标中提出:“通过调查报告、文学评论等多种写作形式驱动阅读,逐层提升学生语文的读写能力。”可见,写作是写作者有意识地表达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过程。“以写促读”是深度语文学习的核心。教学中教师需要选准读写的“学习点”,创设有效情境任务,形成以“写——读——评”的思维模式,真正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创设真实的情境,唤醒“以写促读”的体验。有效创设真实的情境是开启认知、唤醒体验的重要锁钥。新课标中多次提及“情境”,强调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场域,真正让学生“批文入境”“由境生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屈原列传》《苏武传》为例,两篇文本都属于“人物史传”,又都兼有春秋笔法和实录精神特质。在教学中教师不妨抓住两篇文本“节制与恣肆”的叙事语言,创设以下读写情境:《人物·故事》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一档栏目。栏目以“历史影像”为基点,以光影结合的方式讲述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4月份该档节目将推出“历史人物纵横谈”,回到历史现场,讲述人物经历,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请你以《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为素材,分别撰写人物解说词。该学习情境巧妙引入读写话题,运用写作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更深、更透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效能。其次,巧设层级性任务,发展提升学生的读写思维。为了让读写有效落地,教师需要紧扣目标,逐层设计学习任务,真正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其中,为了让思维更连贯,借助“任务链”,开展读写关联性学习是教学的关键。比如,上述撰写“历史人物纵横谈”介绍词这一核心任务,教师需要紧扣《苏武传》《屈原列传》两篇文本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搜集史料、分析史评,比较归纳、辩证评判,进而自主地表达与运用。(1)寻幽探微,此“志”何云。联读两篇文本,为“屈原”“苏武”制作人物明信片(身份信息、形象特征、人生经历)。(2)品言读人,言“志”寄慨。精读《屈原列传》《苏武传》,研读有关苏武的语言和渔父的语言,比较辨析两篇传记文本语言表达的差异。(3)循言入理,情通千古。梳理两篇文本的情节,分析其叙事详略。(4)推敲史评,众说纷纭。搜集有关苏武、屈原的相关评价,选准评价角度,列出评价提纲。由此可见,读写任务链需要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阅读与鉴赏”为主线,多维分解核心任务,形成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学习模式。三、创设实践活动,做到“读写共生”深度读写结合绝不是简单的技法提炼,而是很强的实践性活动。读写共生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在阅读中提炼写作方法,在写作中升华阅读经验,学生需要在不断地实践运用中靠近“最近发展区”。首先,创设实践活动,激发读写积极性。为了使读写教学更加生动,教师需要综合运用游戏、演讲、竞赛等实践活动,多方位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实现读写教学更灵动、课堂更高效。以统编版高中必修(上)中苏洵的《六国论》为例,教师可以以“论点鲜明,学写议论文”为核心任务,创设以下实践活动:秦国统一天下改变了历史的格局,也引发了后人无限的思考。在文学史上,不少文人墨客从不同的角度,追古思今,探究事理。高一年级将开展“读经典,悟人生”的阅读活动,班级将以《六国论》为素材,组建辩论小团队,展开关于“强与弱”的论辩。请你为该论辩设计学习方案,最终形成微型学术讲座。其次,创设评价量表,有效生成读写成果。为了提升读写教学的效率,精准制定和实施评价量表是关键。科学的评价量表需要依据具体的读写内容,整合读写难点,进而全面有效地补充出量表的指标。比如,上述“强与弱”的辩论赛,重点应该是二者关系的辩证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六国论》,引导学生运用“二元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