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固件制造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紧固件制造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紧固件制造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紧固件制造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紧固件制造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ZJJGJXXX—2024紧固件制造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规范本文件规定了紧固件制造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内容及要求、环境保护应急管理和档案与台帐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紧固件制造企业全生命周期内开展各项境保护的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5.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62.1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GB15562.2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GBGB18218185971859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34330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T35770合规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37822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HJ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4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5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6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91.1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16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393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2T/ZJJGJXXX—2024HJ819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HJ941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2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总则HJ1200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工业固体废物(试行)HJ1259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管理台账制定技术导则HJ/T1276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HJ2000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2025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DB33/844—2011DB33/887—2013DB33/2146—2018DB33/2260—2020酸洗废水排放总铁浓度限值工业企业废水氮、磷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工业涂装工序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紧固件制造企业依法取得相关行政许可的从事紧固件生产的全部或部分工序的企业或其分公司、子公司所属的独立核算成本的生产单位。下文简称“企业”。3.2全生命周期紧固件制造企业项目前期、建设期、运营期和退役期的整个过程。4总体要求4.1基本要求4.1.1按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环境保护合规管理。4.1.2建立环境保护合规管理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明确责任部门与责任人,进行定期考核。4.1.3污染治理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暂停运转、闲置或者拆除、改造、更新治理设施,必须事先报经所在地的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批准。企业需做好生产及环保设施处于异常(如检修、开停机、事故状态下)情况时污染物的收集和处置。4.1.4依法依规、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环境信息,进行信息公开。4.1.5遵守节能降碳计划或行动方案。4.1.6制定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经费预算。4.1.7宜按GB/T35770的要求建立环境保护合规管理体系。3T/ZJJGJXXX—20244.2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人员要求4.2.1建立以领导为核心的管理架构,明确领导的职责。4.2.2设置环境保护管理岗位,配置专、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4.2.3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应持续接受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技能培训,每年不少于8学时。4.2.4环境保护管理人员有相应专业知识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及时获取和准确理解履行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直接责任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规范建立和修订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管理档案和台账;——实施企业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规范指导运营企业环境保护设施;——开展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活动,建立管理对策;——实施企业日常环境隐患排查。5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内容及要求5.1管理内容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包括项目前期、建设期、运营期和退役期全生命周期的环境保护合规管理。5.2管理要求5.2.1项目前期5.2.1.1可行性研究5.2.1.1.1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编写生态环境保护章节,按照HJ819、HJ942、HJ2000等标准要求识别盘元、抛丸、拉丝、调直、断料、滚丝、辗牙、热处理、电镀等相关生产工序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和环节,针对项目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提出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措施,明确环保投资估算。5.2.1.1.2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分析论证产品、原料、工艺路线选择,污染物产生与处置方式,资源综合利用途径等是否符合清洁生产、低碳节能、循环经济等国家及地方环保法规和标准的规定。5.2.1.2环境影响评价5.2.1.2.1企业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确定环评类别,按HJ2.1和地方环境保护管理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规定程序报批或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流程见附录A。5.2.1.2.2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防治环境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拟发生变动的,企业应对照《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识别变动是否属于重大变动,属于重大变动的,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不属于重大变动的纳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5.2.1.3初步设计4T/ZJJGJXXX—20245.2.1.3.15.2.1.3.25.2.1.3.3建设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初步设计包括环境保护篇章,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防护、修复措施及环境保护投资概初步设计方案宜选取先进或者适用的回收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除尘灰等进行综合利用。5.2.2建设期5.2.2.1施工期生态环境管理5.2.2.1.1建设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5.2.2.1.2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建设纳入施工合同,明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各自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5.2.2.1.3按HJ/T393的要求做好施工期间的扬尘污染防治。5.2.2.1.4对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振动采取减振、降噪措施和限制施工时段。5.2.2.1.5对施工期产生废水进行集中收集,分类分质处理,回用或达标排放。在施工工地车辆出口设置车辆冲洗平台,做到全覆盖冲洗,洗车废水经收集、处理后回用。5.2.2.1.6对施工中产生的剩余土石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等采取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措施;鼓励企业优先建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暂存设施,施工固废及时妥善处置和在规范场所暂存,避免造成二次污染。5.2.2.1.7对管线、地下池体、罐区、固废贮存场所防渗工程等环境保护隐蔽工程的施工,采取旁站、拍摄影像资料等现场监理的方式进行记录。5.2.2.2排污口设置5.2.2.2.1按照《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HJ91.1、HJ/T397的要求,规范设置排污口。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设置应符合GB15562.1、GB15562.2、HJ1276的要求。5.2.2.2.2在主要噪声排放车间、设备房外墙壁上设置噪声排放源标志牌。5.2.2.2.3需向外环境排放污废水的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入河排污口审批手续,规范设置入河排污口并设置废水排放口标志牌。5.2.2.3排污许可证申领5.2.2.3.1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并明确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在启动生产设施或者在实际排污之前,按照HJ942、HJ819等规范填报、申请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申领流程见附录B。5.2.2.3.2企业在申请排污许可证时,应当按照HJ819的要求编制自行监测方案并报当地生态环境部5.2.2.4环境风险及应急5T/ZJJGJXXX—20245.2.2.4.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企业应按照HJ169、HJ941等开展环境风险识别、制定或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相关主管部门备案。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及演练。5.2.2.4.2企业可按照GB18218、HJ169等规定进行环境风险源、风险物质识别排查,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风险隐患。5.2.2.4.3具体环境保护应急管理见第6章的规定。5.2.2.5竣工环境保护验收5.2.2.5.1建设项目竣工后,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污染影响类》等相关文件,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开展验收监测,并编制验收报告。验收报告包括验收监测报告、验收意见和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等内容。5.2.2.5.2需要对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调试的,调试前企业须取得排污许可证,在调试期间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排污许可等相关环境保护管理规定。5.2.2.5.3企业应按照相关规定通过其网站或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竣工日期、调试日期,公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并将验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存档备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流程见附录C。5.2.3运营期5.2.3.1大气污染防治5.2.3.1.1在废气处理场所醒目位置悬挂岗位操作手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污染治理设施工艺流程图等标牌。5.2.3.1.2开展定期巡检,各项废气收集管道应无破损、无堵塞,污染治理设施完好、正常运行。5.2.3.1.3加强物料储存、输送、装卸及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废气的精细化管理,采取密闭、封闭、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减少无组织污染物的排放。5.2.3.1.4涉VOCs(挥发性有机物)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使用等环节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无组织排放管理,按GB37822的规定执行。5.2.3.1.5企业根据生产工序实际产生的废气,经处理后的有组织排放废气分别应符合GB16297—1996中表2中的二级标准、GB14554、GB37822、DB33/2146-2018中表6的要求。5.2.3.2水污染防治5.2.3.2.1废水收集——单独收集和处理含有GB8978中规定的第一类污染物的废水,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应达标,不应稀释排放;——含第一类污染物的废水输送应采用明管或架空管,管道应防腐、防渗漏、防堵塞,并做好标识,标明所含污染物和输送方向;——厂区排水应采用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产生废水的工段或车间宜在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安装流量计,做好日常废水收集台账记录。5.2.3.2.2在废水处理场所醒目位置悬挂岗位操作手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污染治理设施工艺流程图等标牌。6T/ZJJGJXXX—20245.2.3.2.3定期开展厂区管网及生产设施的巡查和检修,无跑冒滴漏,废水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明管、明渠无杂物覆盖。5.2.3.2.4安装废水自动监测监控设备的,应与设备厂商、日常运行维护单位进行联系,确保自动监测监控设备正常运行,规范建立自动监测监控设备运行、维护记录等台账资料。5.2.3.2.5需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应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入河排污口审批手续,规范设置入河排污口。5.2.3.2.6不同生产企业产生的污水经处理后应分别符合GB8978-1996中表4的三级标准、GB21900—2008表5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DB33/2260—2020表1间接排放限值、DB33/887-2013中表1、DB33/844-2011表1二级的要求。5.2.3.3噪声污染防治5.2.3.3.1在噪声排放场所醒目位置悬挂岗位操作手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标牌。5.2.3.3.2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采取隔声、消声、吸声、减振等方式进行治理。5.2.3.3.3开展定期巡检,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应能正常使用。5.2.3.3.4企业噪声排放应符合GB12348—2008中3类排放标准的要求。5.2.3.4工业固体废物5.2.3.4.1按照GB5085.7、GB34330等标准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等,对产生的除产品和副产品以外的物质,进行固体废物鉴别及属性识别。5.2.3.4.2固体废物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按GB18599、GB18597、HJ2025等规定执行。采用库房、包装工具(罐、桶、包装袋等)贮存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过程的污染控制,其贮存过程应满足相应防渗漏、防雨淋、防扬尘等环境保护要求。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及设置场所按照GB18597的规定执行。5.2.3.4.3固体废物贮存场所标识标牌的设置应符合GB15562.2的规定。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按照规定设置识别标志。5.2.3.4.4工业固体废物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委外转移利用、处置。需委外转移利用处置应满足以下要求。——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委托外单位运输、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前,核实受托方的主体资格及技术能力,并签订污染防治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各方污染防治要求和责任主体。——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转移危险废物的,通过国家危险废物信息管理系统填写、运行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开危险废物转移相关污染环境防治信息。——需要跨省转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的,转移过程按照相关要求执行。5.2.3.4.5按照HJ1259的要求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通过国家危险废物信息管理系统向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申报危险废物有关资料。5.2.3.5生态保护与修复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批复文件、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场地硬化、绿化。7T/ZJJGJXXX—20245.2.3.6重污染天气应对企业宜按照主管部门要求开展重污染天气绩效评级,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对应的应急减排措施。5.2.3.7碳排放管控依据《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列为重点排放单位的企业,应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并制定监测计划。5.2.3.8清洁生产企业宜按照清洁生产相关要求,结合地方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实施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宜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工艺和设备,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清洁生产。5.2.3.9排污许可证后管理5.2.3.9.1自行监测a)企业按照规定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定期进行比对监测。b)按照已备案的自行监测方案,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并在省级或设区的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建立的公布平台上向社会公开自行监测信息,相关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5年。5.2.3.9.2台收记录a)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格式、内容和频次,如实记录并存档原辅料信息、燃料信息、污染监测原始结果等。b)企业应根据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的动态流向,建立各环节的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有关信息,并通过国家危险废物信息管理系统向所在地生态环等标准及管理文件的相关要求。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宜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制定指南》等标准及管理文件要求。c)台账宜存档电子台账和纸质台账两种形式,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5.2.3.9.3执行报告a)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内容、频次和时间要求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填报并提交执行报告。执行报告应包括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排污单位基本信息、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台账管理情况、超标排放或者污染防治设施异常情况说明等内容。列入重点管理的企业其季度执行报告还应包括各月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信息。b)工业固体废物相关内容应按照HJ1200要求统计相关信息。8T/ZJJGJXXX—20245.2.3.9.4信息公开排污单位应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如实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污染物排放信息应包括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自行监测数据等;其中,水污染物排入市政排水管网的,还应包括污水接入市政排水管网位置、排放方式等信息。5.2.3.9.5其他情况a)排污单位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审批部门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变更手续。b)排污单位适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发生变化,需要对排污许可证进行变更的,审批部门可以依法对排污许可证相应事项进行变更。c)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项目;生产经营场所、污染物排放口位置或者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发生变化;污染物排放口数量或者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增加。d)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5年,排污单位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应当于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0日前向审批部门提出申请。5.2.4退役期5.2.4.1拆除活动污染防治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按照《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试行)》的要求执行。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流程见附录D。5.2.4.2场地调查及修复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及修复按照《污染地块土壤环保管理办法(试行)》和HJ25.1、HJ25.2、HJ25.3、HJ25.4、HJ25.5、HJ25.6的相关要求执行。场地调查与修复流程见附录E。5.2.4.3生态修复按照HJ2035的要求开展场地生态修复。5.2.4.4跟踪监测管理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封场后,按GB18599的要求,开展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跟踪监测。6环境保护应急管理6.1应急预案6.1.1企业应根据事故风险辨识、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编制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各类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9T/ZJJGJXXX—2024a)废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b)污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c)停水、停电事故应急预案;d)固体废弃物泄漏突发应急预案;e)自然灾害等引发的环保治理设备事故应急预案。6.2应急保障6.2.1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6.2.2配备心要的应急物资和通讯设备,设备应24h保持通信畅通。6.2.3应定期做好应急物资(含机械设备设施)检查工作。6.2.4应急物资和人员配备应满足企业的应急要求。7档案与台账管理7.1环境保护管理档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简介、生产经营情况、主要厂址启用情况、企业环境保护宗旨与目标;——企业环评、验收、排污许可证等环境保护合规文件;——企业环境保护岗位、职能与人员;——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其更新记录;——污染物收集、储存及治理设施设置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安全达标建设等报告编制、修订情况,及企业所接受的各类环境保护内外部审核报告和结论。7.2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