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课题结题申请材料_第1页
有效教学课题结题申请材料_第2页
有效教学课题结题申请材料_第3页
有效教学课题结题申请材料_第4页
有效教学课题结题申请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编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开展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结题申请·审批书课题编号KHBO97001-JKW09059课题名称“两备、两思、两提升”有效备课的实验研究填表日期2010年4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开展教育〔ESD〕工程全国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制2009年4月声明本鉴定申请的研究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中国可持续开展教育〔ESD〕工程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拥有宣传介绍、推广应用本成果的权力。特此声明。课题负责人〔签章〕年月日填表说明一、本表仅适用于列入中国可持续开展教育〔ESD〕工程“十一五”期间的课题鉴定结题申请。二、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如实地填写表内栏目。无内容填写的栏目可空白;所填栏目不够用时可加附页。三、“工作报告”“研究总报告”“课题成果报告”的写法和要求见该栏目的“内容提示”。四、课题研究完成后直接向鉴定组织单位报送鉴定材料3套,每套材料包括:本课题《结题申请·审批书》3份〔原件1份,复印件2份,A4纸型,左侧装订〕、课题最终研究成果〔成果主件及必要的附件〕3份、《课题申请·评审书》复印件3份。五、中国可持续开展教育〔ESD〕工程工作委员会秘书处通讯地址:北京100162信箱9分箱,邮政编码:100162〔师恩强收〕一、根本情况提交鉴定的成果成果主件有效备课的结题报告成果附件

关于有效备课的理论研究〔论文集〕关于有效备课的实证研究1〔典型教学设计〕关于有效备课的实证研究2〔典型课件〕4.有效备课的学习笔记申请鉴定方式

原方案成果形式

原方案完成时间

2010.04通讯地址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化学教研组271600

联系

电子信箱

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和职称承当任务柳方生肥城市泰西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备课程序尹承云肥城市泰西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备课原那么高瑞祥肥城市泰西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现状及对策孙远辉肥城市泰西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备课关键闫庆云肥城市泰西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备课原那么王凤肥城市泰西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现状及对策荣启波肥城市泰西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备课程序二、工作报告〔不超过2000字〕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方案执行情况;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引用情况;成果的代表作等。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校申报的课题《“两备、两思、两提升”有效备课的实验研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开展教育〔ESD〕工程“十一五”重点课题“可持续开展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于2009年被可持续开展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办公室批准立项,肥城市教研室和学校分级指导和管理,研究周期为一年。开展该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坚持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扎实开展有效备课策略研究,积极探索有效备课方法,促进了新课改内涵开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开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到适合我校有效备课的策略及方法,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将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报告如下:一、课题立项前的准备和研究情况“‘两备、两思、两提升’有效备课”,是在宋杰校长主持下,经过全校化学组的共同努力,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历经“单项准备、局部优化、整体构建、传播开展”四个阶段的持续探讨,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化学教研组的有效备课体系。2008年,在赵红梅、柳方生的主持下,我们对近几年来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我们认为,为了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指导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对有效备课作进一步深化,确立了新的研究课题“‘两备、两思、两提升’有效备课的实验研究”。研究课题确立之后,我们立即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课题领导小组由宋杰任组长,赵西美、刘庆健、周伟任副组长;课题研究小组由赵红梅任组长,柳方生任副组长,尹承云等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还特别聘请了肥城市教研室周春生主任为课题研究参谋。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实施情况课题组在认真总结前段研究情况的根底上,精心制订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了有效备课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调查中学化学教师的备课现状,深入剖析并研究与之相对应的策略;研究中学化学有效备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那么;研究中学化学有效备课的根本形式和具体操作策略;研究化学教学有效备课的根本理念及应侧重的关键局部。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高效,我们依据课题实施方案,屡次召开专题会议,细化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案,并进行了具体分工。自课题研究进行以来,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加强理论培训,学习先进经验,有效地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保证了各项研究的顺利进行。三、课题研究的成果:〔一〕实践成果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组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到达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地讲,主要有以下感受和成果。1、提高了教师备课的质量。备课是上课的第一步,教师那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整合课程资源,把握学生学习的具体特点,对课堂教学的程序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课题组研究的根底上,我们按照“自主备课〔对学生、课程、情境等资源进行设计和应用〕——集体备课〔文本、面对面、网络群〕——教学中备课〔把握好预设与生成〕——教学反思〔教师反思个人、教师反思学生、学生反思教师〕”的步骤开展实验,使教师们掌握有效备课的根本实用策略,真正起到群策群力,吸众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作用,显示出省时、效率高等优点,逐步缩小差异,提高教师有效备课的效率,形成了我组教师备课的特色。3、有效备课促进教师教学艺术的可持续提高和开展。课题实验的过程亦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过程,我校教师在不断学习、探索与反思中逐渐真正做到深入文本、以生为本、标准流程,能营造“实在”、“和谐”、富有“美感”的教学境界,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目标,在教学试验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对教学策略进行了有效选择,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扎实有效。在追求“有特色、有风格、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局部教师的教学个性也得以表达和张扬,促进自己教学艺术的可持续提高和开展,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开展。其中,孙远辉老师执教的《硝酸的性质》,获肥城市优质课一等奖,《金属铝的性质》获泰安市优质课二等奖。3、学生学习的成果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老师与学生的和谐开展,是知识、能力与兴趣的有机统一。一年来,经过课题的研究,老师们备课中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策略和注意力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与体验中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在班级中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调研检测分析显示,我校化学成绩在原来根底上有明显提高,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4、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开展、特色开展、可持续开展的科研轨道。通过课题研究,学校一大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各项素养得到明显提高,这批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有效教学研究的有力推动者和实践者,从而实现了“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有机整合,全面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二〕书面材料1.有效备课研究论文集〔文本〕自从开展有效教学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深入探讨有效备课策略,积极撰写论文。本教师论文集共收集论文8篇,其中,课题负责人的一篇论文《一套简易装置在化学实验中的多种用途》在国家级刊物《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发表。2.有效备课优秀教学设计集〔文本〕主要是依据课题研究目标,将有效备课的探索与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在课题研究上走出一条新路。本集精选了10个代表性案例,其中,课题负责人《硫的转化》教学设计在全国实验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3.搭建了课题研究的网络平台〔博客〕在我校的博客上开辟了有效备课课题研究专栏。专栏内容包括课题方案总结、实施过程、成果展示、理论和实践探讨等内容,为宣传本课题、推进和深化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网络平台。4.编写了有关的学案课题研究期间,编写了有关材料、过关检测题等大量文字材料。其中柳方生闫庆云等老师参与编写的西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总复习优化设计5.有效备课的优秀课件制作在课题研究的根底上,精选了是个典型课件。其中,孙远辉老师利用《硝酸的性质》可见授课,获肥城市优质课一等奖,《金属铝的性质》获泰安市优质课二等奖。6.总结出教学研究的新鲜经验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学初,柳方生老师还在全市教研会上作了《两备、两思、两提升有效备课的实验研究》的经验介绍。四月中旬,泰安市在泰西中学举办了有效备课现场会,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同时,赵红梅被评为肥城市兼职研究员,柳方生被评为肥城市兼职教研员。三、研究总报告〔不少于15000字,可另附页〕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成果的社会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设想。

“‘两备、两思、两提升’有效备课的实验研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开展教育〔ESD〕工程“十一五”重点课题“可持续开展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在可持续开展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和肥城市教育局的领导和指导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按规化完成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到达了预期的效果,先提交研究报告如下,敬请各位专家审议。一、有效备课的形成和根本思想以课改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实施到今天,内容涉及中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根本理念、根本原那么、课程内容、教育文化、教育实施、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这次课改关系新世纪亿万学生的成长和可持续开展。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新一轮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和原那么:如,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都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给现有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开展带来了机遇。备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的课程改革,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落实对教师实施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然而,有关调查说明,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3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7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预示了备课的低效。同时,科技进步带来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随之应运而生,集体备课成为“教案之和”的代名词,“拿来主义”更是多数教师的惯用做法。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了为到达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透过种种现象可以看出,显然,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有效教学”的理念格格不入,致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觉得探索新课程有效备课策略势在必行。本着提高教学质量从提高备课质量开始的设想,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师有效备课策略研究”课题。

有效备课策略研究坚持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以扎实开展有效备课策略研究,实现有效备课,促进新课改内涵开展为目标,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开展为核心,以教学改革深化课题研究为根本形式,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找到适合我校有效备课的策略及方法,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有效备课的根本程序和主要观点

有效备课的实验研究,最终要反映在对备课模式的设计和运用上。两备、两思、两提升有效备课的根本程序,包括横向的宏观备课程序和纵向的微观备课结构。(一)宏观备课程序——三段五环节备课程序

个人自主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课个人自主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课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教学后的反思与总结

教学中备课教学中备课教学后备课教学前备课1.个人自主备课自主备课就是教师独立完成的备课,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教师实现自我开展和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是根底层次,即第一次备课就是教师拿到教材后,凭着自己的认知水平,凭着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挖掘进行备课。其次是开展层次,就是查阅参考资料、教学参考书后,对自己的备课进行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真正读懂编者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本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再次,教师要把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2.集体备课独立备课,知识薄弱,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不能对问题进行最大的猜测,难以形成高效的教学设计,会给教学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教师的集体备课,是帮助教师达成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共识,是一种教学思想、理念的普及。促进了教师从意识间的合作走向了行为上的合作,从单一的知识结构形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形成了教师间平等、互助、合作、共进步的良好风气,为教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提供了可行的模型。个性化教学那么是在此根底上,通过各自的课堂实践,深化对思想、理念的理解。另外,集体备课的形式,不再仅是传统备课中的面对面,它可以是文本,也可以使网络平台,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备课的效率。3.个人再备课教师要在集体备课后对个人备课的教案进行创造性的再修改,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高效。集体备课只能解决一节课中“宏观”的问题,具体的细枝末节还得靠教师本人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自己的“教情”、“精耕细作”。在继承根底上,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加以创新和开发,到达借“他山之石”,攻我“新课程之玉”的目的。教学事件的设计与安排要表达在灵活性,“取人之长,补人之短”,关键是在“活”字上下工夫,“从我做起”,最终“设计属于我的教学过程”。4.教学中备课教学前备课并非是备课的结束和终结,而仅仅是一个阶段,课堂就是备课的第二战场,所以,要依据课堂做好及时调整备课,做到二次跟进。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成功的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动态中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广角度的预设下,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这是符合促进学生开展的宗旨的。有了这样的预设,课堂变得严谨而周密,环环相扣,教学效果非常好。生成是指在执行预设过程中的“变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课堂的“突发事件”,甚至是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并产生创造灵感、教学机智、随机调控、即时发挥,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向提高科学素养的方向转化,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应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心中有案,教中无案,预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5.教学后备课上完课是课堂教学的结束,但对备课来说,并没有结束。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遗憾应是自我感到的遗憾,只有主动遗憾,才说明发现了缺乏,才会对你今后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教师的自我专业化开展产生催化作用。正所谓感觉到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会更深刻地感觉它。绝不能课一上完就马放南山,认为没必要想了,应再次对这节课进行“教学设计”,这才是“反思备课”,也称“后设备课”,是全程备课的续曲。课后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对课前准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水平的估计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劣得失等逐项进行反思、检视、分析、评价、总结,以及时补救本次教学所失和改良后续课堂教学的一项课堂教学后活动。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自我检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经常保持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自知。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也有的专家认为: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反思。可见,课后反思是教师提高自我的有效措施,其实许多名师就自觉地进行着这一行动,且收到显著的成效。课后反思实际上是一次防止教学重复失误,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的再备课,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对于教师的备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写教学反思:是否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教学中是否有非常精彩的环节;学生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教学设计是否有缺乏之处。写教学反思要“短、平、快”,要短小精悍,写真实感受,有话那么长,无话那么短,没有一定格式,没有字数限制,坚持写教后反思,教师们就会在不断反思中逐渐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成为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二〕微观的备课结构落实好微观的备课结构是实现有效备课目标的关键。经过研究我们提出了有效备课应制定一个方案、建立两种理念、用好三大资源、坚持四条原那么、把握好五个关键、处理好六大关系。1.制定一个备课方案方案的制定主要由年级备课组的教师共同完成,它包括:长期方案〔学科教学进度方案〕——主要考虑教学的时间安排和相应内容的安排。中期方案〔单元方案〕——将课程分成一个个局部〔课时〕,并且每一个局部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课时方案——每一堂要完成的具体目标,这种教学目标通过什么样的内容和活动方式、要使用哪种资源和材料,如何稳固、扩展、评价,以及为了这一切教和学的活动的高效教师采取何种方式和手段鼓励显示积极参与。2.建立两种理念理念是决定一切事情成功与失败的先决因素,教学上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你就无法完成新时期、新课程所赋予的教与学的使命,等于没有灵魂的教学。注定于失败而结局。有效教学的研究,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教学理念。⑴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备课理念:首先要明确角色意识,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制者和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通俗比喻为“教师搭台,让学生唱戏”。在备课时教师要着重考虑如何做一名促进者、指导者、鼓励者、营造者、参与者。其次,要树立问题意识,新课程有效备课过程中要努力表达“三维”目标,要通过文本研究发现问题,重视学生们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等要做全面设计;再次,确立效劳意识,教师要从心灵深处走下神圣的讲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有效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效劳;第四,要树立对话意识,备课是教师提前与学生、与文本、与情境进行“无声”的对话的过程,备课也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过程的设计;最后,要确立持续开展意识,教学前备课并非是备课的结束和终结,而仅仅是一个阶段,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备课,教学结束后还要备课,学生的问题没有解决,课还没有真正备完。⑵树立终身学习、每上课必备课的理念: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上下,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新时代呼唤有现代科学素养、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职业技能的教师。我们必须更新知识,不仅要对自己所教学科加深造诣,而且也要注意涉足相关学科,要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了解最新学科开展情况,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地用新知识、新技能武装自己的头脑,做一个与时代合拍的、具有高尚师德和高超师能的新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造就具有多种知识技能、较强活动能力和广博的根底知识的新人。只有做终身的、自觉地、持续地学习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良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充实自己、超越自我,应对新课程带来的各种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是教育开展的根本,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更是备课等根底性教学活动质量提升的保证。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书,课文都快背下来了,根本就用不着备课;还有教师认为,这么简单的内容,拿着课本就去上,也绝对不会教错的,不如留出时间多改几本作业,多给学生作些辅导。看看教师写的教案,也大多是抄写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教案上只有教什么,没有怎么教。有的教案好一些,但认真一分析就会发现,它和范例教案是一样的,是照抄的范例教案。这哪里是在备课?就是机械的应付。“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一遇到课堂的动态生成就砸锅了。这种盲目自满的落后认识和流于形式的备课活动,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课外大量布置作业,学生厌学,教师年复一年地抱怨“这届学生还不如上一届”。我们认为,备课的价值是一定要肯定的,教师上课必须先备课,无备课上课是肯定不行的。大凡天下之事,预那么立,不预那么废,恐怕是颠扑不破的。否认与轻视备课〔教学预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方案都将失去意义,“学校工作也会变成一种自流的现象”。3.用好三大资源⑴学生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全体学生,掌握和分析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开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要想备好课,“备好学生”是必不缺少的首要环节。为此,我们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做好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伴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产生的,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局部。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根底;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开展。主要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开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到达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映?”“教师应怎样应对?”②重新认识学生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这些已有积累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③钻研教材,把握好“逻辑起点”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所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它的前后联系,真正做到沟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只有把握了“逻辑起点”,教学中才能大胆取舍,灵活施教。反之,那么很难创造性地搞好教学。④要关注“现实起点”,机智调整“教学进程”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往往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缺少对学生的真正把握。我们应学会在课堂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底,以便及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实现教学的自如化。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我们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倾听,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倾听中了解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住课堂的学习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开展区,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构建好知识结构体系,这是一堂好课的关键。把握好了,课堂学习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⑤找准学生问题点,重点突破。上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结构化的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整理并归纳,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生成高质量的问题,上交给任课教师,教师根据这些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重点突破。⑵课程备课程,就是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整合。新课程要求教师变“教书者”为“课程实施者”,因此,教科书之于教师,只是选用、处理,用来开展学生的文本之一。面对教材,教师首先是筛选与选择有效课程资源,继而开发与研究课程资源,最后优化和设计课程资源。把优化的课程资源合理地整合到教学设计中,通过合理整合,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真正到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开展。①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是创造性地“用教材”的根底和前提。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加工和创造的素材,教师有责任去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对于教材,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参上的条条框框,打破陈旧的观点,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给知识注入个人的学识、生活的经历、时代的观点,让教材知识生活化。②变教材为“载体”。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例子,一个开展学生能力的“媒介”。教师必须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阅读过程中的需要、障碍等,把它设计成开展学生素能的“载体”。③离开书桌亲身体验教材。像学生那样去体验学习过程,去图书馆,去网络查一查,找一找资源,去大自然中嗅一嗅,摸一摸,能够操作的,自己一定要先行动动手;可以去社会上了解的,自己要去调查访问。带着这种真切而鲜活的体验走进课堂,才会和学生产生学习共鸣。④根据实际整合教学内容,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化学教科书是使学生到达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是将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和一定的呈现形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化学教材对化学课程理念的表达,对化学课程内容的落实,并不是只有一种逻辑体系也并不是只有一种呈现风格,也就是说,化学课程内容可以按照多种逻辑关系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多种版本的化学教科书。由于新课程隐含着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也不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所以,教师在“用教科书教”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课程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使课程更贴学生生活;要灵活面对不同学生的需要,处理好根底和开展的关系;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多种版本的教科书进行二度开发,将它们优化整合成符合学生、学校和当地实际的课程。⑤“备教具”。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教具准备也是属于课程开发范畴。教具准备的目的,是更好地辅助教学,将更好呈现教学内容,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与技能,又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一是建构“多元辅助教学”理念。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开展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教学道具,教学需要什么教具,就应该设计什么教具;二是提高针对性和适应性。根据教学情境创设的需要,具体设计教学道具。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准备,都要做到适度、使用、适用,“该用啥时,就用啥”。⑥“备课件设计”。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学校教育开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拓展和丰富了课程资源,提供和创设了声情并茂、静动结合、影像图片等可视性强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了平台。最关键是掌握一个“度”,也就是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度”。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根据学科内容、课程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创设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⑶情境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新课程教师要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平安、人文的教学情境,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不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苦学”变成“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①用好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或重要课题的情境,表达了“化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一是大量的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二是大量的与科技、社会、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阅读、选学材料。三是大量的图片、资料,微观的也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图片、资料可上网查寻适宜的素材。创设的情境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和选择信息,以利于新知识的引入或发现问题。要突出化学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目光去观察思考,从化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②创设好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理想状态。教师要通过创设比拟性问题情境、设过程性问题情境、思维性问题情境、兴趣性问题情境、经验性问题情境等,创设各种新颖的、灵活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并要逐步地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不断吸引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创设好思维情境。创设思维情境是指教师创设能够激起学生思维“顶峰”的条件与时机,以激起学生思维的高度兴奋,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开放性、多向性、流畅性、灵活性与独创性,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最正确的灵感状态或准灵感状态,期待“奇迹”的发生,以便探寻课堂教学的高潮。创设发散性思维情境、逆向思维情境、直觉思维情境、批判思维情境、想象思维情境等,激活学生思维火花。④创设好活动情境。创设活动情境,主要通过以故事创设情境、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以音乐创设情境、以角色创设情境、以演示创设情境、以多感官参与创设情境等活动创设情境,理解现实内涵,增强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乐趣。⑤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媒体情境。教师创设太多太杂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为地将黑板变成“白板”,内容多、密度大、速度快,外表上思维强度高,实际上降低了思维质量,变成以机器灌人。这需要进一步明确情境教学的目的和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科学适度地进行情境教学。

4.坚持四条原那么⑴层次性原那么新课程备课应注重问题设置的阶梯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为难的场面:我们设置了一个“简单”的题目,而学生却无从下手,这通常都是由问题设置的梯度不当引起的。新课程备课中设置问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那么,尽量让问题处在学生的“最近开展区”内。⑵差异性原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注重师生情感互动,先获得学生的信任,最后形成一条感情的链条,紧紧把师生连接起来,也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提高学习效率打下感情根底。⑶主体性原那么开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根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体系。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要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备课时应充分表达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置了情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课堂的气氛比拟活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才会乐于学习知识;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电视和多媒体等,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背景,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2、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有些教师总是疑心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不放心将课堂教给学生。特别是在实验课,担忧学生不懂做或者做不好。而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问题应该由学生发现,知识应该由学生去探讨与重现,所以教师应该放心让学生去操纵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主体地位、主体意识获得开展的有效动力就是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其主动、自觉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开发自身开展潜能的能力。为到达这个目标,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将教学变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去参与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研究者,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增强他们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豪感。第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要通过讨论问题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去探索。探究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学习,组间讨论并互相评价,组间质疑并解答的方式进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出一个大致的方向,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方向选择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各自的思维,发挥积极主动性,而且也培养了合作的精神。第三、.变重知识掌握为重能力的提高。教学要开展学生潜能,使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技能,奠定“终身学习”的根底,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以此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包括: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②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学生在探索问题之前,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使学生能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当中。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开拓潜力,走向成功的潜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育的必然要求。④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设计的能力。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的本质特点是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其中最具生命力的价值是“发现”,所以实验是科学的根底。⑷根底性原那么普通高中教育是处于九年义务教育之上的较高层面的根底教育阶段,在高中时期打好根底,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建立一个稳定的生长点,因此,确定开展为本的目标,必须以根底性学习培养为着力点,在最本质、最根本的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根底性原那么意味着:第一,高中课程内容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根底,使其具备开展的能力;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根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开展。第二,根底性反映出课程目标是比拟低的、有限的,全体学生都能到达。第三,课程内容在表达时代性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这些“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既表达文化的独立性,又表达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真、善、美得共同追求。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确实定、教学内容的选用等方面,根据新课程标准认真把握“根底性”这一原那么。5.把握好五个关键⑴备好目标整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①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化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开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开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两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②认真制定符合课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目标是行为的导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要、明确、具体。

③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到达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⑵备好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得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课堂改革入手,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

①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现代教学观认为,教育的真正含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由传统的重教轻学转向以学论教是现代教学观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开展为本,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②教师要从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做起。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效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开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活动的时机,提供“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和时间,使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使课堂教学的根本环节表达学生学会学习的一般过程。③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法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如何从化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和转化问题使它变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如何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化学思维”的习惯,养成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

④辩证地认识和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新课标针对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状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学习方式是唯一的选择,也绝不意味着反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实际上,在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总会呈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探索和接受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状况。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学习,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⑶备好生成知识①创设情景,“引导生成”。人的思维过程其实是知、情、意和谐统一的过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等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开展。所以我们备课时,要刻意地去创设一些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创设使学生不断探索研究和发现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将必修一“硅无机非金属材料”时,我们在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备“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我们播放了央视《生活》报道:因而竟用硫磺熏致癌物超标百倍等视频,“教学的中心即生活”,备课时,在实际生活中去选定某些典型真实的事例,设计出能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识产生强烈刺激或构成挑战的问题,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加强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使教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②师生互动,“关注生成”。在备课时,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师生参与、师生互动的环节,时刻考虑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师生的行为参与和真正的认知参与。另外,我们应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另外,教师要学会“蹲下来”跟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距离,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信、可依的学习伙伴。此外,课堂师生互动还可以采取生生互动、两两互动、小组互动等,③反应调控,“顿悟生成”。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在学生的答案中不经意地发现一些亮点,其实那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顿悟,也可以说是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用固定的备好了的内容去套住学生的思维,我们必须学会用心去倾听、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并转化成我们可以利用的有效教学资源,更好地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让智慧之光闪耀课堂!4.⑷备活教法我们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说明选择和动用教学方法要有艺术性。新课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开展的需要。另外教师要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认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白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认真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勇于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通过不断追求,构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上独有的“自我”。⑸备足化学活动

新课标提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而化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化学化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开展”,真正表达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根底的有效课堂教学。

①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时机,变“听化学”为“做化学”。学生对化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阐述、动脑思考,通过一系列的“动”,能良好地促进学生在“做化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开展,体会化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化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化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根底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开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局部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开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化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外表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合作交流是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广阔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根底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根底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根底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6.处理好六大关系⑴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备课包括写教案,写教案不是备课的全部。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从直接关系看,临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准备教具器械是备课,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是备课,与别人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等也是备课——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广义的备课是大备课,终生备课,它以学科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所谓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狭义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包括手写和打印,是看得见的存在,是教案存在的主要形式。我们认为,写教案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不管是简案还是详案,都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一定的把握。课型不同,对教案的内容、形式、详略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教师备课时要吸收备课经验精华,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知识本位的习惯性认识怪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备课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和感悟,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针对这一点,我们学校逐渐树立了“抓大〔备课〕管小〔写教案〕”的改革意识。一是要使教师认识到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项内容,鼓励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到课前准备上;二是改革教案的编写方式,让教师尽量放开,不拘一格,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案都是好教案;三是改变检查方式,不是一味地醉心于数页数、看环节、是否整洁等,而是深入教师之间,采用集体研讨、说课等形式,将这些过去看不见、不好查的隐形工作显现出来;四是改变原有的备课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备课创新。⑵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开展的有效形式。每位教师在集体活动中,可以坦诚交流自己的教学的理念,交换对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与看法,从而营造出共同心向的信息厂和情感厂。它只是备课的一种形式,单纯地把它从一种手段变成目的,便成为“为集体备课而集体备课”,或“为反对集体备课而张扬个人备课”,都是流于形式的备课。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不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也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根底上每一位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适当地进行个性化修改,也可根据自己的设想再设计教学流程,进行个人加减,以表达教学的个性。集体备课的初衷是为了到达不打或少打“败仗”,并不能保证一定打“胜仗”,过分迷信集体备课的教案,将集体备课教案的功能无限制地放大,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会出现“消化不良”,甚至于出现“歪嘴和尚念错经”的情况。长此以往,使得一些教师连根本的备课能力也会丧失。所以,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它们都是备课的两种根本形式,判断备课形式的优劣,要有辩证的思维。集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人,但是,不顾个体备课的优劣,一味提倡集体备课,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集体备课是指备课组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形成统一教案的过程,集体备课坚持求同存异的原那么,大家共同的看法往往被吸引,而不同的观点往往被否认,对上课对象来说,考虑到了同一年级的共性,而忽略了作为一个班级的个性,其针对性是不如个人备课的。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布卢姆所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备课其实也是动态延伸的过程,备课是有始无终的,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是从备课的开始,而在目标达成的实际操作中,对预设的调整、修正,对课堂新情况的随机应变,是备课的继续和提升。“随机应变”是应对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是在备课中纳入灵活的弹性成分,以课堂学习为根本取向,实现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最优化。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而且是个特殊的社会舞台,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远比物理空间更加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少设定,多设想。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当然有其规定性,课标、教材一经确定就相对稳定,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开展的情境。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考虑在内,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置还是课堂组织方式确实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在备课中,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回到学生那个年龄层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精神,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中的“可能”,设想学生经验根底上的“可能”,设想其“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当我们在独立研究了课标和教材之后,才可在此根底上设计一般性学习目标。另外,教师在备课设想中还应渗透应变策略。课堂教学的开放必然带来教学的多样性、多变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作为预案,从教材内容的角度看,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拟设应对预案;一是在容易产生疑问的内容上,多角度地拟设应对预案;三是在生成性问题上,诱导学生思辨,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性,拟设应对预案。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看,要从学生的个体需求、交流合作需求以及其好奇和乐于探究的需求等来拟设应对预案。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即时情况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富有弹性,具有充分的应变意识和策略。⑷处理好课标与教材的关系课标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表达。但由于作者对课标的理解不同,课标的呈现在不同版本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准确无误的理解课标真实含义与教材表述之间的细微差异,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去整合教材,拓展教材。其次,教材涉及的根本理论、根本概念要理解准确、透彻;重要公式、推导过程清楚熟练;掌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选择典型案例与例题;收集教材研究的最新信息。再次,有效备课既反对自由主义的瞎吹胡侃,又反对实用主义的“学以致用”;既反对虚无主义的“用教材教”,又反对墨守陈规的“教教材”。抓住课标基准点,保证教学的大方向,抓住教材的关键点,保障教学的有效性。迷失基准点的教学是低效教学。实践说明,教学低效在于无序,无效在于无悟,负效在于无知。最后有效备课要有整体的方案性,不光备课时教案,还要备单元教案,主题教案,复习教案,对整个教学体系有清晰的宏观把握。可惜,许多教师恰恰就是习惯于只备课时教案,缺乏整体观念。⑸处理好“情境”与“情感”的交汇关系

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讲道,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心灵,教育的最高理念乃是从人的心灵深处引出智慧的内核,教师以心灵导师的身份来启迪生命。优秀教师要拥有一颗能够唤起共鸣、交流情感、融合思想、激发潜能的心灵。拥有这种心灵的人必定是富有情感、富有激情的教师。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情感,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明确主题,活泼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有人说知识可以检测,方法能够提炼,似乎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表达。其实,情境的创设在唤醒情感共鸣、引起情感共振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大多处于创意不错,开发缺乏的处境。因为备课时往往无视了“情境”如何与“情感”交汇,“情境”如何与“情感”共鸣。

创设情境应该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情境交融才会有感人至深的体会;情境交汇,才能有过目不忘的理解。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课堂上感染学生情绪的情,打动学生心弦的是情,调动学生思维的是情,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拥有积极向上的感情,学才会有主动,愉快的学习。研究说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取决于情感意志开展的优劣,情意主要包括求知动机、人生抱负、意志调控、自我意识、学习兴趣、社会责任等。历史与责任交汇;理想与抱负交汇;真理与探索交汇;挫折与鼓励交汇;生活与学习交汇。抓住交汇点,就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到了实处。⑹处理好即时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在实际备课中,有些教师只顾及眼前的即时目标,看不到长远目标;只重视微观的细节问题,不懂得从宏观进行调控把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长远目标,一是即时目标。所谓长远目标是指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教学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关注学生终身开展的目标。所谓即时目标是指具体的某一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当堂完成的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短期目标,课程目标是长远目标,是一种粗线条的目标,即培养教育学生的总体目标,每一堂课都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有些目标外表看来没有马上到达,但通过学生的多方位体验,已深入其内心,对其思维方式的改善、情感的养育、知识领域的补充有很大效益,这不是狭隘明确预设的知识技能目标所能涵盖得了的。但在考试评价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很多教师把知识、技能目标摆在重要位置,重视考试目标,而忽略了与学生的终身开展息息相关的素质目标。这种做法违背了辩证法中联系和开展的观点,不顾整体目标而抓局部目标,急功近利,不利于教学长远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进行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设计的过程中,都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各个要素都要考虑周详,安排得当。否那么,培养出的人就可能畸形开展,成为“次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另外,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把一本教材和整套教材结合起来,把每一个知识点或每一节,甚至每一个单元在整个教学中对人的开展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在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做好总体目标到课时目标的逐级分解,使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注重同一层次内部不同目标间的协调与配合,让它们构成整体,形成合力,以此实现教学目标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真正做到在实现即时目标的过程中促进长期目标的达成,并将长期目标的达成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三、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一〕理论支撑

1.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论或强加的结构来限制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良教学方法和策略。

2.调查法: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根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有效备课与管理行为,在实验的开始、实施和结题时,均进行单项或综合性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

3.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良教学策略。4.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本钱学科的有效备课策略和模式,撰写论文。

6.文献法: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跟踪当前教育开展趋势,了解我国当前教育现状,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二〕实践操作1.构建新的有效备课理念。教师的备课,实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具备全新的课程理念和改革意识,同时掌握多方面全方位的课程创生技能。通过有效备课理念的不断学习,教师明白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道理。树立了新的备课理念和意识。如:“先学后教”的理念、学生的全面开展意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意识、教学过程的实践化和综合化意识、课程评价的开展性意识、课程管理的开放性意识。教师还重新建构自身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能力体系,包括校本课程的研发能力、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综合课程的实施能力、课程实施的评价能力等,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2.自主学习,师生共备。我们一直认为备课是老师的特权,学生无权干预。可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他们才是正真有权利评价我们备课好坏的群体。根据研究的方法步骤,我们对突出课题主体特色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强行推进,首先破“先备后教”为“师生共备”,提倡教师在设计教案前,先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填写“问题征询表”,教师在收集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后,把教材中那些抽象深奥的概念或原理、难懂的知识等,“翻译”成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具体化的知识,或设计成一些富有启发性、提示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预习中理解这些难懂的知识,使备课有的放矢。其二,改“先讲后学”为“先学后教”,教师备课时,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备课时先树立“退居二线,效劳学生”的意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其三,变“知识备课”为“目标备课”,传统的知识教学已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目标陈述策略是有效教学研究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以三维目标为准那么,确立准确、简明、可操作的课时目标,使每节课教师清清楚楚的教,学生明明白白的学。其四,我们把教案的设计权及编纂权一局部给学生,师生共同揣摩、双向交流、相互沟通,打破传统的只有教师一人闭门造车,一厢情愿抛出的教案。而且在教案的编制上,我们可以在掌控总体方向的根底上,将发言权交还学生,多让学生参与,多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边教边改,边改边创,把“死教案”变为“活教案”,最终师生共同打造出充满灵气的优秀备课设计。3.体验生成,生命课堂。通过有效备课实现了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使学生问题、文本问题、教师问题集合一体得到彻底有效解决。四、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学术价值及社会影响1.突破性进展⑴将有效备课理念应用于实践。有效备课使教师的备课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思考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开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开展的时机;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要从“施工图纸”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学设计转变;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从依从教参的一次备课转变为研究课堂的二次开发。⑵自主学习,师生共备。“先备后教”为“师生共备”,提倡教师在设计教案前,先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填写“问题征询表”,教师在收集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再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和指导方案,使备课有的放矢。有效落实了“以学定教”理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⑶有效备课实现了多元参照的多维思考。多维思考方式改变了过去以教学参考书为教学设计的唯一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根底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思考,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理论思考。主要是指新课程理念,如“体验式学习”、“自助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其次是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需要一个表达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标题。再次是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本班学生的认识根底、认知风格等具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然后是资源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参考集体备课时教师提供的资源、学生的课外生活经验、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声像资源、网络资源等,探索教参以外的可利用的有价值资源。最后是方法思考。教师设计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斟酌选取最正确教学方法,以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开展。⑷构建了“三段五环节”的有效备课模式为了使“两思、两备、两提升”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研究构建了一套“三段五环节”模式。该模式包括一个总的模式要求和一系列微观备课的操作程序。尤其是该模式提倡的“制定一个方案、建立两种理念、用好三大资源、坚持四条原那么、把握好五个关键、处理好六大关系”环节,成为区别于其它备课模式的一大亮点。⑸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登上备课平台,就可以和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这就弥补了传统集体备课的备课人数、备课时间、备课资源、备课地点有限的种种缺乏。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教师如果单打独斗将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于新课程而言,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设计的探讨要比在网上下载一些课件的意义大得多。所以,网上集体备课的开放性,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多重交互性,迅速及时性等特点都是其应该大力提倡的原因。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集体备课理论的完善和开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这也是区别于其它备课形式的又一亮点。⑹通过有效备课研究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气氛备课的过程,是“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更是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的工作,总是在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构建,充满着研究和创造。好的学校教研气氛,将极大激发教师课程研发的积极性,推动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①教研组的改良教研组是学校教研的基层组织。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学科教学为唯一任务,以“老带新”为唯一形式的教研组工作,已经不适时宜了。随着教师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教研组需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的职能,才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开展,才有利于教师备课时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比方:组织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切磋教育经验,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方案及评价体系等,以到达集体备课,共同提高的目的;或是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探讨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再进行交流、研讨等来提高教学效果;或是针对本校教育教学状况,开展研究性课题的设计,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或是联系当前学科专业的新进展,结合教学所需,进行学习和探讨……总的来说,教研组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开展,要求加强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的综合运用,以“改良实践,合作参与,公开讨论”,促进教师专业开展目标的实现,正所谓“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②构建学习型学校教师的备课,是一个知识学习、生产与分享的系统,这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相互学习。这也就决定了学校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师开展环境,制定切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方案,重视教师个性特点的张扬,促进不同教师自身教学风格与特色的形成。对于学校领导而言,不仅要善于选择与使用教师,更要善于和教师对话、沟通,激发他们事业的斗志和向上的激情。也让教师真正感觉到:学校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居所,是神圣的人类灵魂的殿堂,更是自身成长和开展的摇篮。在社会变革、教学改革如此迅猛的今天,教师能与时俱进,游刃有余,正是依赖于学校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气氛。2.应用价值⑴有效备课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主要由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备课从某种角度来说,处理好主体、主导和依据这三者的关系,是保证上好课的前提。而在三个要素中,教材是纽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流程的设置。所以,解读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备读教材又是备课的前提,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探求有效的备课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自然而然“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就能安排好教学环节,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自始至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⑵有效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高中化学课本的内容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有些知识可能是教师知识储藏的盲区。现代科学技术在迅猛开展,人类处在知识增殖的时代,课本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在备课中,集腋成裘集沙成丘,在积累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而这些素养首先表达在教案上,然后在课堂上检验。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联系自己的教学,才能深刻领悟化学教学的理论和化学教育现象的实质,才能在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上得到提高。⑶有效备课促进教学艺术的持续开展。在教学实践中,可获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备课中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对教学策略的把握,对教学理念的领悟,对学生情况的了解,都要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从而在不断反应、反思和评价中找到得失。积累经验,厚积薄发,挖掘自身潜力,促进自己教学艺术的可持续提高和开展。2.成果推广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广阔中小学中的得到应用和推广。另外,亦可适用于有较好组织结构的成人继续教育、各种形式的培训领域等。总3.社会影响〔⑴本课题研究对国内学术和实践领域的影响。课题组成员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书籍在国内实践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泰安市同类学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仍有许多学校慕名联系有效备课课题组,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