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_第1页
高三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_第2页
高三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_第3页
高三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_第4页
高三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秦汉唐元明清475B.C1840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魏晋南北朝夏宋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政治文明——政治制度演进物质文明——经济结构及特点精神文明——主流思想演变、科技与文化2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包含三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1世纪2、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1)夏朝:奴隶制建立(2)商朝:奴隶制发展(3)西周:强盛(4)春秋:奴隶制衰亡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1)战国;封建制度形成(2)秦汉:封建社会大一统(3)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4)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5)宋、元:民族融合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6)明清(鸦片战争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概况▲中国古代史包含三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其所产生的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有哪些?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夏、商、周(分封制、宗法制)战国清朝形成发展

(汉唐宋元)顶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475年——1840--1912年秦5西周秦汉唐元明清475B.C1840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魏晋南北朝·设军机处夏宋古代中国文明——政治制度演进主要内容·分封制·宗法制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秦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

·中央机构

·郡县制·郡国并行·刺史制

·选官制(察举制)·选官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正副相·三司使·废丞相

·内阁制1912年封建君主制度结束·选官制(九品中正)·王位世袭制·行省制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刺史制(州)司府县道州县路州县省府县省路府县其中,地方机构是何?6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的形成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7(1)原因:(2)目的:(3)对象:(4)权利:(5)义务:(6)主要封国:(7)影响:(8)崩溃原因:注意:西周的分封制的对象不只是依据血缘关系。考点1.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疆域广阔,需要加强统治,加强王权。巩固政权,扩展统治范围。王族子弟(主体)、功臣、先代旧贵族。受封者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受封诸侯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鲁、齐、燕、卫、宋、晋等。前期: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拓展疆域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削弱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壮大。8(1)渊源:(2)目的:(3)分配政治权力的依据和原则:(4)实质:(5)作用:(6)影响: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之比较?2.西周的宗法制源于氏族公社的父系家长制。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①依据血缘,②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血缘贵族政治)强化王权,保证贵族特权;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凝聚宗族,促进团结。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宗族意识、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9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10破坏:主要原因:根本原因:表现: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表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宗法分封制崩溃,士阶层活跃,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百家争鸣”4、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被破坏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115.西周政治的特点1、地方分权、贵族统治和等级制度是分封制的基本特征2、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3、族权与王权结合,用族权维护王权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家国一体的政治局面4、周初对商朝遗民怀柔安抚的方法,说明了周人政治的成熟和宽阔的胸襟。5、西周时期是我国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的结合12考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2.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实战演练AD13考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4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5.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6.(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5题)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A.宗法传统的影响B.封建政府的提倡C.小农经济的稳定D.儒家思想的流传实战演练BCA14

(2009年海南)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可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D15

(2009年广东)“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王位继承制度

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B16

[2009·北京卷]

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B.井田制

C.分封制D.郡县制C

[解析]“封”黄帝之后于蓟,表明与蓟城有关的制度是分封制。17(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D18(2011·海南卷)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C192012上海单科历史《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D20(2012·浙江文综)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有关“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C。从题干信息可知,秦晋可婚,晋鲁不可婚。由所学知识可知,因此,鲁、燕为姬姓周贵族,宋为非姬姓商贵族。2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22(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2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D241、概念: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1)专制主义:(2)中央集权:2.形成发展历程:萌芽---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发展---强化---顶峰---结束---考点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国家政权的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战国;秦朝;西汉: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辛亥革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制度结束)。253、基本内容:(1)皇帝制;(2)中央行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4)监察制度;(5)选官制度。4、主要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2)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3)思想文化专制统治。5、基本矛盾和趋势:两大矛盾:三个趋势: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③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66、实行原因:(历史阶段整合)(1)经济根源:(2)政治根源:(3)理论根源:(4)实践基础:

(5)从地理角度看: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强大。

背靠大陆,腹地开阔,适于农耕,易于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故相继建立了专制主义帝国。277、历史作用:封建社会前期(明清以前),起积极作用为主······(1)积极作用:

①政治: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外交:利于抵御外患维护统一与领土完整,促进中外交流;③经济: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民族: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2)消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明朝时期),起消极作用为主······(理解?)①政治上:皇权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思想文化上: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③经济上: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28专制主义(决策方式)思想:法家思想君主专制皇权至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思想文化,控制加强君相矛盾中央地方矛盾积极作用:(初期、中期)政治安定;维护统一;组织生产;调整矛盾;民族融合;经文交流;中外交流;抵御外患。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政治腐败;束缚萌芽;文化专制;阻碍进步。中央集权(组织形式)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完善于隋唐顶峰于明清结束于民国经济:自然经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手段核心概念

发展过程经济基础指导思想

作用

矛盾趋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解29①起止:②特点:

③弊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1、皇帝制度前221年嬴政开创,后为历朝封建最高统治者所沿用,1912年溥仪结束。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个人意志,独断性、随意性。30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2、中央官制:皇帝三公九卿★掌握三公职权★特点:相互牵制,权归皇帝三公九卿制31①出现:②全面推行:③特点:A、直属中央B、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④影响: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地方行政制度:4、监察制度: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御使5、选官制度:世袭制;军功爵制郡县制春秋战国;秦朝

县(道)

--设郡守(行政)、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

亭(十里一亭,治安及公文传递)3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秦代三公分掌权力、互不统属、听命皇帝。丞相权力受到御史大夫牵制。◎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应该注意的问题331.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 D.明朝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4.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实战演练CAB34(2011·浙江文综·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区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35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形成“中朝”,启用布衣参议要政;重用亲信近臣于参与决策。使丞相为首机构演化成为执行机构。汉武帝削弱相权有哪些措施?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36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中(内)朝外朝有事上报实际的决策机构实际的执行机构2、中央行政制度:3、地方:(1)西汉初:郡国并行制(2)后:郡县制-州郡县制(东汉)※内(中)朝人员构成?职责所在?内外朝制度374、监察制度:(1)中央:御史大夫(自学)(2)地方:刺史制度①创立者:②概况:③职责:汉武帝全国设13个监察区(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选官制度:察举制度(1)创立者:(2)选官的方式及依据:(3)发展演变:(4)评价: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德才、孝廉)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按出生门第)当时较完善,但具封闭性(如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且民意无从体现(如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汉武帝38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实战演练ACA39(2011·北京文综·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1)“天之变局”是指: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402、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政事堂(议政场所)吏户礼兵刑工官吏任免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工程建设户籍、土地、赋税①草拟②审核③执行(1)各省部职责:(2)特点:①相权一分为三,君权独尊;②行政效率提高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完善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3、地方:道-州-县4、监察制度:御史台(自学)吏曰贵,户曰富,礼曰贫,兵曰武,刑曰威,工曰贱。

41(1)时间:(2)选官的方式及依据:(3)发展演变:(4)评价:隋朝-清朝(1905年废除)自上而下的考试//考试的成绩(学识)从明朝开始“八股取士”(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加以限定)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统治基础②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及文化素养,有利于效率提高③促成了读书风尚和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⑤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学(诗歌)和艺术(如书法)的繁荣积极:局限: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科举制是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实质是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5、选官制度:科举制4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实战演练AC43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得以实现在、要通过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2008年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BCB44皇帝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二府——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大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三司(掌财政)参知政事(副相)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45宋代中央机构?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2、中央机构:(1)设中书门下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长官简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总体:同平章事(行政)、参知政事(行政)

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

一参二府三司制463、地方行政制度:路-州-县4、监察制度:中央:提点刑狱司(自学)5、选官制度:改革科举制地方:设通判47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实战演练BDD48(09年浙江卷)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B.(2012·广东文综·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解析】选C。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492、中央行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一省二院”皇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最高行政;直辖腹里军事宗教及西藏等※区别唐元两代中书省的不同元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行省、路、府、州、县中央:①废三省,设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宰相权;②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藏族地区(藏、川、青)。元在中央只设立了中书省,其职责略同于唐朝时代的尚书省,主要职责是总领全国各行中书省的政务。综上,故唐元两代的中书省是不一样的。50行省制(1)原因:(2)设立:(3)职责:(4)中央对行省的控制:(5)影响:▲10个行省+2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辖地)▲元分五级:省-路-府-州-县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权力受中央节制(表现?)中央监察(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和省官互迁元朝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①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②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为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监察制度:御史台

5、选官制度:科举制51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比较点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时代拥有权力与中央关系作用和影响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战国开始,盛行封建社会确立于元朝,沿用至今拥有封地和统治权只有俸禄,无封地,无统治权只有俸禄,无封地,无统治权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中央节制,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纵横联系】

52元朝的中书省实质上是继承发展了唐朝哪一部门的职能

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吏部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辖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

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东、山西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地区CBB实战演练53(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542、中央行政制度:

①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②明成祖朱棣(永乐帝):设内阁特点:为加强皇权而设;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司;在实际中又受司礼监太监的牵制皇帝六部内阁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1、进一步加强皇权原因:发展:性质:作用:废丞相,政务繁重,加强君权。明太祖: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内阁明宣宗:可以“票拟”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强化君主专制553、地方行政制度:承宣布政使司(即行省)-府-县4、监察制度:采取特务统治,设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等负责侦查监视官吏和平民中央地方都察院按察使司都察院提刑按察使司5、选官制度:八股取士56应该注意的问题◎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参与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有制约君权作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57明太祖曾经写诗描述自己:“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商品经济发达,形成不少富足的大商人B.明太祖废除了丞相,皇帝的事务增加C.明太祖时,精减官僚机构,导致办事人员不足D.明朝后来设置殿阁大学士解决此问题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先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此诗反映出:A.秦时设置的丞相在明代成为闲职,不再处理政事B.明太祖独揽大权,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C.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D.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BBB实战演练58(09年浙江文综)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浙江省瑞安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10月考试)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BC59(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5题)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C60.(2013年重庆高考5题)《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B61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皇帝

①军机处

内阁日常事务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时间:目的:职责:特点:作用: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顶峰1、皇权达到顶峰2、中央行政制度:清雍正帝用兵西北而设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简、速、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②行密折制:623、地方行政制度:省-道-府-县四级4、监察制度:5、选官制度:督察院科举制63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D清军机处清朝和绅在乾隆五十年同时担任了13个重要职务,如首席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九门提督等,然而嘉庆年间,当和绅被问罪时,他的罪名却与其掌握的权力无多大的关系,如“娶出宫女子为次妻,其大罪四”,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和绅谨小慎微,工作毫无失误B和绅出身贫寒,对官员礼数不够精通C和绅位高权重,锋芒毕露,专权乱政D和绅所掌握的职权有名无实,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六部制DDC实战演练64(2013年山东高考12题)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答案】C65(2013年江苏高考5题)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答案】B66(1)强化皇权(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2)改革中央机构(核心:分权):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3)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核心:分权)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等。(4)改革官吏选拔制度:秦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5)加强思想控制(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归纳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方法67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

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对专制主义的冲击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

李贽: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明后期68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以致命一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空前解放民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