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含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红楼梦》的开篇神话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D.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B.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C.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D.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答案】1.B2.C3.B【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并非作者的观点,而是曹雪芹的观点。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应是其先人。3.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是证明“大荒山、无稽崖”是“无可稽考”之处;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大荒山”就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古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上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土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易:改变B.视五人之死视:看、对待C.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奴仆那样。D.亦以明死生之大明:表明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蹈死: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B.大阉亦逡巡畏义逡巡:犹疑不决C.且矫诏纷出矫诏:纠正诏书D.佯狂不知所之者佯狂:假装疯狂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佯狂不知所之者③发其志土之悲哉④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发”字不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发”字相同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发”字不同D.两个“之”不同,两个“发”字相同7.下面是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B.第二段评议了五人视死如归、临难不苟的英勇行为,点明了作记的缘由。C.第一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使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D.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昂不顾”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8.翻译下列句子(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土之悲哉?【答案】4.B5.C6.C7.D8.(1)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这又是什么缘故呢?(2)怎么能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墓道上用力握住自己的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解析】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视”应译为“比较”。5.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矫诏”应译为“假托皇帝命令”。6.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①中“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②中“之”,动词,“到……去”。两个“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③中的“发”,抒发④中的“发”,表现、显露。两个“发”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故本题选C项。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是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正确使用的能力。D项,错在“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正确的理解应为: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对比,突出五人之死的意义的重大。8.试题分析:题干是“翻译下列句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激昂大义”:“为大义所激励”;“蹈”:“踏上”;“顾”:“顾惜”;“亦曷故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第二句关键点:“安……哉”:“怎么……呢”;“屈”:“使……拜倒”;“发”:“抒发”;“之”:“的”。参考译文: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那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义无反顾,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将我们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继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也有的削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叹息,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来说明生死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B.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C.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D.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蔺相如”是春秋时赵国大臣。蔺相如请命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给赵城,用计骗回和氏璧,并叫随从化装从小路逃走,完璧归赵。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宾指傧相,迎宾礼赞的官吏。C.“武安君”是秦国大将白起的封号,其“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D.“渑池”是地名,公元前279年,秦王约赵王会于渑池。宴会上秦王请赵王鼓瑟以辱赵王。蔺相如随行,便以刺杀秦王相威胁,请秦王为赵王击缶。11.下列各句不属于论述作者不相信“蔺相如完璧归赵”观点的一项是()A.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B.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C.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D.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答案】9.B10.A11.C【解析】9.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要抓住句子中容易断开的地方先断。比如本题,要注意本句是正反对比分析予璧与不予的利害,所以应在“曲在秦”“曲在赵”“则莫如弃璧”“则莫如弗予”前后断句,据此推断B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1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A项,“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大臣。1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不属于论述作者不相信“蔺相如完璧归赵”观点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正确使用论据的能力。C项,作者为蔺相如设定的分析道理的话,不是作者要直接论证自己观点的论据。参考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默写12.完成下列各个空。(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不仁;_____________,不知;_____________,不武。(2)念高危,_________________;惧满溢,_________________。(3)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徒以吾两人在也。(4)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5)不得已,变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答案】(1).因人之力而敝之(2).失其所与(3).以乱易整(4).则思谦冲而自牧(5).则思江海下百川(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7).大行不顾细谨(8).诡踪迹(9).草行露宿【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敝”、“与”、“易”、“谦冲”、“牧”、“顾”、“行”、“谨”、“诡”、“踪”、“宿”,理解字义去记忆。另外,较长的句子,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不能掉字。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下坡或者上坡侯德云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周的心情也很不平静。说实话,如果早知道那个黄昏有交通事故发生,我会拒绝老周来接我。也就是说,我会避免让老周的奥迪轿车从那个下坡路或者上坡路经过。避免了这件事,我们两个就会在晚上六点钟准时走进农家菜馆,点几个可口的小菜,比如小葱拌毛虾、干煎黄花鱼、酱焖海兔什么的,再来一钵“王妈疙瘩汤”,好好地小酌一番。可惜,交通事故这东西不像地震,事先还能给你个预兆。交通事故不是这样,一点说法都没有,咔嚓一声,就发生了。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我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坐好,奥迪便缓缓驶出县政府的大门。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像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周先把奥迪开回了家,然后我们打车奔向富丽华大酒店。看老周的架势,真的要一醉方休了。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1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14.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15.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答案】13.BE14.①重情义,热心助人。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15.赞同老周:①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有理性。②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反对老周:①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②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解析】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B项,“我”只是提醒老周别管闲事,以免惹出麻烦,后来的救人行动“我”都全程参与其中,与袖手旁观说风凉话的“看客”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E项,“我”的县政府机关干部身份是通过对通过对机关的位置和路的下坡上坡的描写中表露出来的,“我”的言行和处事方式不能表明这种身份。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老周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结合文本内容“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分析可知,老周重情义,热心助人。以此类推,可知老周有责任感,有理智等。点睛: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含义和作用。简析小说结尾写“老周”变得“如此兴奋”的原因及作用。原因可从小说中的情节中概括出,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至于其作用的回答,也应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看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可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奠定一种感情基调,与下文作对比,也可以是交待有关背景,与结尾呼应等。如果在中间,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是过渡、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一般都是对文章的总结、深化、升华,是对全文主旨的概括。如本题引发读者深思。16.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需要明确态度,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需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赞同老周,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有理性,符合老周的人物形象特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拿来与送来林默涵①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②“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③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④“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⑤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⑥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16.第①自然段中“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指的是()A.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种种无用的东西。B.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精神鸦片。C.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D.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的文化遭毒品。17.第②自然段中有两个“鸦片战争”,前一个用引号,后一个没有用,这是为什么?()A.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直接引用;C.前一个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D.前一个加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18.第③自然段“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19.根据第④自然段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定义。【答案】16.C17.A18.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送来”各种东西19.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根据需要,有辨别有选择地自己来拿,是为拿来主义。【解析】16.试题分析:把这句话放回原文,作者的观点,拿来主义是有鉴别的,而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所以这些主义应是指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点评:本题在于引导学生开动脑子,挖出作者的潜台词,重点理解误解一词。这种出题方式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动脑能力。17.试题分析:前一个属于特定称谓需要加引导来强调一下,已经出现了一次,所以下一个就不用加引号了。考点: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点评:本题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引号的作用,引号的作用主要有7种,1.表示引用的部分。2.表示特定称谓。3.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4.表示否定和讽刺。5.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6.特殊疑问表示否定。7.表示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18.试题分析:第二自然段通过写鸦片战争来例举送来的危害。考点:本题考查对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点评:此类题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分析,进行总结概括。初步了解杂文行文特点。19.试题分析:这为代词,承前指,前面提到英国、德国、日本送来的东西。所以答题时只要把这三句话进行概括则可。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点评:本题通过指示代词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什么使人们产生了恐慌,是三国送来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拿来的,慢慢的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思想,引出拿来主义。20.试题分析:第四段开头的一句话就已指出了观点。所以只要适当整合一下则可。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的词语。点评:理解重点词语,也就是通过这一词语理解作者的观点。杂文的观点句与议论文相似,有可能在开头,也有可能在结尾,还可能在中间。有些句子需要适当整合一下。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20.下列对所学课文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拿来主义》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其中“大宅子”喻文化遗产,“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烟灯烟枪”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B.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尔斯华馁带我们认识了一位用生命坚守着社会的良知,至死不渝的保持诚信善良、负责敬业的美好品质的格斯拉先生。“品质”既指靴子的品质,也指人的品质。C.杨绛先生对“老王”感到愧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个幸运者对于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的善良的不幸者的内疚,有没能理解老王想和杨绛夫妇成为真正朋友的心意,没把老王当作平等的朋友相待的后悔等等。D.《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节提出“积其德义”的观点,第二节阐释“积其德义”的重要性,末节具体阐述“积其德义”的措施及“及其德义”后的理想政治蓝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所学课文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分析所学课文。A项,错在“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正确的应该是:“鸦片”是精华和糟粕互见部分。2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B.年轻的律师与诸多租客共用一个厨房,他发现自己放在冰箱里的食物经常不胫而走。C.警方搜集了歹徒所留下的线索,按图索骥,很快抓住犯罪嫌疑人,宣告案件告破。D.在今天的表彰大会上,主持人请一位劳动模范介绍自己的事迹,这位劳模却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其实很多同事干得比我更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按图索骥: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A项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应用“震耳欲聋”。B项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多指消息等。此处应用“不翼而飞”:既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又可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D项出言无状:说话放肆,没有礼貌。用在此处不合语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节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B.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昨天回应美日等对中国防空识别区的相关言论时指出,所谓引发地区紧张完全是无稽之谈,奉劝有关方面停止挑事生非。C.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他的论文受到与会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很高评价。D.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造成不合逻辑,“三折、四折甚至五折”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C搭配不当,“他的论文”不能“给予了很高评价”。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3.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项羽本纪》是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