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校本培训教材_第1页
教师校本培训教材_第2页
教师校本培训教材_第3页
教师校本培训教材_第4页
教师校本培训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邢台八中教师校本培训教材

学习.反思.提升

目录

校长寄语教育激情1、教育的激情不可缺2、教师:调出健康心态3、创新型教师的人格魅力4、创新型教师什么样赏识教育5、视觉盲点召唤赏识教育6、赏识教育:翘起你的大拇指7、赏识是教师手里最奇妙的力量8、赏识雨露课改动向9、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10、要处理好课改中的若干关系11、有研究才有创新可能12、新课改推动教师走校本教研之路13、新课改切忌“矫枉过正”14、新课程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为要求15、新课程需要的新技能16、从“教案”到“学案”如何转变?课堂探讨17、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18、探究式『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初探19、轻松但不失深邃20、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21、浅谈中学英语分层教学22、对搞好课堂讨论的建议23、转变教学策略24、怎样“动”才是自主的动?25、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教法)26、课堂上若干细节问题的处理艺术27、怎样构建一个好课堂感受洋思28、洋思中学的三条教学原则和八点具体做法管理有法29、师语九忌30、对调皮学生多点宽容31、莫把家长当成惩罚武器32、美丽的“谎言”33、鼓励也要讲方法34、尊重,点击道德教育的切入点35、从办公桌旁多把椅子说起36、称职教师的个人品质37、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38、改变评优规则人人享受成功39、如何对学生进行惩戒后的教育40、观念更新和角色转变——提高教师素质的几点随想41、把真诚与智慧奉献给学生42、学会赞美学生43、献出真爱给学生44.师生和谐不太难班级管理4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45、班级如何成就学生46、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关系47、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指导48、班主任的谈话艺术49、班主任如何统筹各科作业量反思空间50、再过20年之后……51、让教师工作有动力发展有空间52、给尖酸刻薄的老师提个醒53、先从魏书生怎样做人学起校长寄语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师这支队伍,必须建设好教师这支队伍。怎样建设好教师这支队伍?首先要加强学习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理念更新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理念是理想是生命,没有理念就没有生命,理念支配行为。因此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其次不断总结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地自我更新。苏格拉底说过:没有进行过审视和内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经过反思、升华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学习、总结、反思能使我们提升思想,更新观念,不断进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公式,即成长=经验﹢反思。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和水平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被看成是比任何时期都关键的重要因素。而全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在课改前就全面完成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直接、最有针对性,最有实效的途径。让我们积极投入到学习培训中去,勇于改变自身的心智模式,确立适合时代的教育新理念,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让课堂焕发青春活力。回报您的一定是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引领您走向更高的新境界。使您教中有样,教中有新,教的自信,其乐无穷!您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更加得心应手,您所取得的成就一定会迎来经久不息的掌声!教育的激情不可缺这些天在城里和乡下学校听课,教师们聚在一块谈天说地,免不了“在教言教”,许多老师坦言:“做教师太繁琐太乏味”,甚至于发出了“下辈子再也不想当老师”的感慨。这让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对教育事业,许多教师缺乏必要的激情。我记得我们以前的一位女教师,年过四十时学生还叫她“大姐姐”,因为她永远是那么热情洋溢,脸上总挂着微笑,喜欢和学生保持近的距离。当轮到她上课时,她不会一直呆在办公室等待上课铃响,她会珍惜上课前的一点点时间,与学生聊聊,时不时与学生幽默一下,这时候整个教室里面充满了欢声笑语。等到真正上课的时候,学生们正襟危坐认真听课,即使成绩最差的学生,都会竖起耳朵听她讲课,按照她的布置去做事情,而最顽皮的学生,一见到她就如吃了“定心丸”,变得克制和温顺起来。我想,这无疑体现了她的一种人格魅力,但这种人格魅力必定来源于她内心的激情,一份对党对人民教育事业充满热爱、近乎于膜拜而不断澎湃起伏着的激情。我一直都相信,教师是一个美好的词汇,绝大多数教师都爱岗敬业,爱生惜生如子,对每一位学生都倾注着极大的爱和热情;我也相信,没有哪个教师不愿意“弟子贤于师”,没有哪个教师不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许多教师付出心血后,并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于“种下甜瓜、收获恶果”,学生不守纪律,吵闹、打架,甚至于滋生出许多难于收拾的麻烦事情,而学业成绩却总是一塌糊涂。在这个时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会怎么做呢?是一脸冰霜或怒火冲天,然后出台惩罚实施“镇压”,或者不闻不问撒手不管,以冷漠的方式、孤立的政策来处理学生,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地爱着学生,尽可能理解、原谅学生有意无意的错误呢?这样的选择,就是真正教育工作者的分水岭:选择前者,即选择了生气、厌恶、暴躁和师道的偏离;选择后者,也就选择了大气、包容、民主和理性的回归。学生还是学生,老师也还是老师,学生没有被老师遗弃,老师也没有被学生视为虚无。我认为,这也是教育的一个大真理:谁遗弃了学生,谁也将被学生遗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绝对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正因为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决定了教育的艰巨性,教育具有教育主体和客体双方的复杂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件一挥而就的事情。认识到这一点,我想,我们这些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工作者,就会积极去化解职业本身的社会压力,就会妥善处理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碰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就会用一生的信念和源源不断的激情来呵护和浇灌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教师:调出健康心态作为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即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感等。这些心理感受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与学历,不同的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赋予自身相应的情绪、情感、动机、目标、态度、行为和结果。好的结果自然会给人一种成功而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人更加自信;反之,不好的结果便会给人一种不良的、甚至很糟糕的心理体验,使人感到自尊心受损而失去自信,压力与困惑接踵而来。不仅工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压抑,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会直接受到威胁。【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的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的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现代教师心理压力调节方法】换位思考认同法——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当你遇到认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换位思考。推移时间遗忘法——有时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积极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不要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你的未来。顺其自然自我解脱法——学会自我放松,在适当的情况下想说便说(找自己信得过的人),想休息便休息(劳逸结合),想娱乐便娱乐(自我发泄)……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并非追求完美)。注重过程淡化功利法——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例如,对待学历、职称、职务、乃至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需注意两点:一是你有奋斗目标要合理;二是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众人面前理智法——在众人面前最好多观察、思考,少盲目表现自己。人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自己在众人面前盲目表现之后,却后悔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损自己的形象而忧心忡忡。更新环境自我调节法——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美好事物的想像、恐怖事件的回避(耳不听、眼不见、心不烦)。音乐与生理保健法——各种声音通过耳朵被人感受,如他人的赞扬声、指责声、议论声、谩骂声等都会影响你的心态,因此,你可以多听一些优美的音乐,以缓解不愉快的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自我保健行为习惯极为重要。同时,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是不容忽视。自信自主激励法——即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信赖的。每桩伟业都是由信心开始。第一,要知道你所遇到的问题、压力和挫折别人同样也会遇到,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因此,别人能正视并勇敢面对的事,你如果想做,通过努力你也能做到。就算你没有成功,至少可以一搏,以防后悔。关键在于:机会对人是均等的,只有在准备中等待机会,才能善于抓住机会。所以,自我安慰、自我激励、自我控制情绪、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并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优势,走出属于自己的路。第二,得与失贯穿于人一生之中循环往复,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如果你能把困难和压力视为成功的前兆,使逆境成为成功的垫脚石,将危机当作机遇的起点,那么,你就能积极看待人生的苦恼。第三,你所承担的任务或你正在从事的工作,在你的以上中一定是最重要的。因此,千万不要与现实的工作和生活对抗,而是尽力保持平静的心情。创新型教师的人格魅力【解读一位有个性的教师】一位刚参加工作的男舞蹈教师,个性极强,特别反感参加开会、学习等集体活动,但他教学极为认真,甚至每天早晨带领学生出早功,学生非常崇拜他;他很尊重老教师、包括门卫师傅,但被管理者看来,他似乎藐视权威,挑战纪律。经过细心了解,他有一段很特殊的经历,作为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从小喜欢舞蹈,高中毕业时在父母的极力反对下,孤身一人到省会学习专业,和以乞讨为生的一个侏儒同租一间房子,两人互帮互助,他说从弱势群体的一员身上他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尊,所以当他真正从大学毕业后,视专业如生命。后来,管理者通过与他交朋友,给他任务,逐步引导培养他,即使他融入了集体,又使他保持了自己的个性。为了组织一场大型的演出,他接连两夜睡在舞蹈房;作为一位个性十足的班主任,他有独特的工作方式:一名学生因看望患急病的母亲,未来得及请假便返回了百里之外的老家一周,学生回来后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在得知情况后悄悄给学生的母亲写了一封信:“大娘,我为您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女儿而高兴,懂得孝敬老人的学生是好学生,顺便寄去一张健身光盘,也许会对您恢复健康有好处……”那个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班主任批评的学生,一周后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得知了老师的态度。她对老师充满了感激,各方面进步很快。这就是这位有个性教师的“赏识教育”。他说:“有时我们说得太多,而且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为什么要用一种定势去对待不同的学生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适应学生呢?尊重学生,培养个性,将来的人群才会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一生才会是多滋多味的,我们不能去简单地克隆学生的性格。”上述事例让我们充分看到,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没有独立性,就没有个性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教育的创新。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的个性倾向性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与行动。当然,这种独立性是建立在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的,因此说是完整的独立性。我们要培养鲜活的有个性的学生,首先要培养有个性的教师,尤其对个性尚未被磨灭的年轻教师的培养更为重要,使他们充满自信,不迷信定势,不屈从于权威,具有自己的意志和自主行动的倾向。实践表明:独立性强的教师抱负水准高,适应能力强,有革新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强。而信赖性强的人自信心弱,易受传统束缚,创造力竞争力也差。【好奇心越强创造性越高涨】江泽民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教育的创造往往是从教师开始的,而教师的创造源于教师的人格特征。目前中外学者关于人格特征的构成众说不一,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是由教师培养的,教师的好奇心越强,学生的创造性就会越高涨。创新型教师要把学生稚朴的好奇心系统地培养为科学的好奇心,教师本身就必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位中师老师曾经上过这样几节课:第一节课,没有任何板书,学生不能作笔记,只能闭着眼睛用耳朵听,教师读文字材料,看谁记得准记得多;第二节课,教师不讲一句话,全部板书,写了擦,擦了写,学生不能作笔记,只能用眼睛看,看谁记得准记得多;第三节课,教师演示了几个小学自然课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模仿;第四节课,面对因为好奇而无比兴奋的学生,老师说,我们每个人接受知识的途径要靠听觉、视觉、感觉,如果大家将来作为小学教师,把小学生的听觉学习能力、视觉学习能力和感觉学习能力培养好,综合运用好,你教出来的学生就会个个优秀。后来,有的学生说,这样的课我们终身难忘。好奇心是一种探索动机,进取动力,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世界挑战的精神。好奇心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好奇心,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失去想象创新无从谈起】想象力是创造的先导,是创新的动力。凡是创新型教师都充满了对学生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场景的想象。某校藏族中师班的一名98届毕业生,爱动脑,勤思考,大家都说他点子多,在实习前的试讲中,他选择了小学数学《多面体》这节课,这么抽象的课对他来讲是一次挑战。只见他,右手拿着一把菜刀,左手拿了一个形状极不规则的大土豆走上了讲台,他左手高举大土豆,问莫名其妙的学生:“这家伙身上有没有一个平面?”“没有!”大家异口同声。“咔嚓”一声用菜刀切下去,举起来又问大家:“有没有平面?”“有!”“几个?”“一个!”接连又是五刀,一个六面体出现了。然后,他与大家一起分析六面体的具体特点。刚刚返藏工作3年,这名同学在教学上已经出类拔萃了。【执著坚定$激情$开放】创新难免遇到困难甚至失败,可能还会遭到传统评价者的指责,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遭遇学生和家长的误解。因此创新型教师需要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其效能的证明需要时间,我校一位藏族中师班的班主任,6年前,制定了“我很重要”的班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当时显得班内较乱,甚至被人质疑。6年过去了,那个“切土豆”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教学风格;一名酷爱美术当时经常犯小错的学生,如今成了中央民族大学第一个通过了全国美术专业课考试的油画专业的藏族大学生;一名喜爱足球的男生,毕业前将积攒了3年的345.75元零钱交给了笔者,委托我捐给希望工程,其中仅硬币就有513个;另外一个女生,在上理科大专的第一年,就拿到了全国自学考试法律专科毕业证书,现在,她正着手参加计算机的全国等级考试。这么突出的学生,能不说是那位班主任6年前开始个性培养的结果吗?西方很多学者都认为,人的创造力、竞争力、工作效率与人的性格有关。成功人士大多充满激情,征服欲强,进取心强。笔者的一个同事——一位有经验的化学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情商因素的挖掘,了解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学生喜欢她,一上她的课就兴奋,她总是在学生的掌声中步入课堂。所以笔者认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稳定的情绪,还必须富有激情,其情感和思维是灵动的。托尔斯泰说:“我们创造,没有激情是不行的。”特鲁斯坦雅克也说:“如果有人认为世界上有什么比教学这一职业更为崇高,那么他们就是一点也不了解这一行。我们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充满了创造的激情。”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封闭不会引发创新,不会引起思维的开放,人格的开放能够互相启迪,求异求新。社会要开放,国家要开发,学校要开放,思维要开放。具有开放性人格特征的教师才会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善于通过实地观摩、专题交流、网络查询等手段和途径,借他山之后,学他人绝技。创新型教师善于沟通,爱好交流与学习,具有多维的价值观。创新的时代赋予了教师创新的机遇,创新的事业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舞台。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去创新。创新型教师什么样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是看资本的多少,而是看创新型人才的多少。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创新型教师。那么,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其次,对学生要倾注全心的爱。第一,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孔子之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关键在于他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博爱之心。他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他对学生不分智愚,不分长幼,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一概热心教诲和鼓励。第二,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第三,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无数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是一种很伟大的教育力量,曾经有个学生因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顶撞了老师。而这位教师没有作任何解释,只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去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良久,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缺点。第四,教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学生的责任感上,有一位老师在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某个问题时,没有讲清楚,他马上就在一个孩子的目光中看到了迷惘,他觉得辜负了孩子的信任,自责自己备课的疏忽。多年来,在他的面前一直浮现着这双迷惘的眼睛,这使他深深地愧疚,暗下决心绝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二、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那么,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银屏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1、突出一个“人”字所谓突出一个“人”字,是指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第一,重新反思课堂教学的本质。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不少教师把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惟一目标,至于学生是否乐意学,会不会学,善不善学,教师很少考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时时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第二,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主战场,但它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惟一途径。教育教学应当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渗透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之中。第三,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会探索未知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比学会一门技能更为重要。因为今天的学生将要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挑战。2、敢说一个“不”字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也就是说,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也就是说,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如教材里出现的东西是否都要教?是否可以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再者,书本上、教参上说的是否都是“真理”?例如不少教参把《凡卡》、《卖火柴小女孩》的中心思想确定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事实上文章里所反映的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客观存在着。我认为像这一类文章,有超越社会制度的价值,如对弱者、贫穷、不幸的关心,对幸福的期望和追求。3、讲究一个“思”字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某跨国公司在辞退一位员工时,老总和员工有这样的精彩对话:“我有30年的经验——”“不,你人有一年的经验,只是将它重复了30次!”读来令人深思,我由此联想到有些教师为什么教了几十年书,教学方法总是老一套,缺乏新意,教育教学实绩平平,恐怕与他对自己现有教学方法不能经常反思有关。四、具有创新能力1、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3、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4、要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确保自己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和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自我监近代性教学是一种动态性教学,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充满着精湛的教学艺术,它是教学的科学性和教学的艺术性的有机整合。视觉盲点召唤赏识教育日本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父母从不会抱怨孩子说话迟、说得差,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而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这个事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赏识是成功的教育。”我深深认同赏识教育的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去做。但在这一年多的班级工作中,有几件事情让我意识到我的工作中有一个很大的漏洞。【教育案例】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节班会课。我拿着课程表和时间表进了教室,安排前排的毕文杰同学,等到下课后用她的透明胶带把两张表粘贴到墙上,她欣然答应了。就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对毕文杰来说,简直是莫大的幸福:因为第二天,我正好与她爸爸相遇,他告诉我,昨天晚上,孩子唱着歌回的家,到了家还在唱,那股高兴劲就甭提了。我问她今天有什么高兴事,她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述说了一遍……真没想到,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区区小事,竟令孩子那么欣慰!毕文杰一向性格内向,平时安静,写作业的速度很慢。她爸爸曾多次告诫、训斥,也无济于事。可以说毕文杰没什么特殊的能让教师注意的闪光点。但从这件事之后,我经常抚摸她的头,鼓励她上课要踊跃发言,作业一定要加快速度。经过短短两周的时间,她这些小毛病已大有改进……【反思随笔】在推进“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也许很多老师都有和我相同的感触。当别人询问学生情况时,你可能说不出那些一般学生的情况,不像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然是我们赏识的对象;对于后进生,为了维护班级的正常秩序,老师往往更是倍加关注,用最大努力去赏识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表扬、鼓励。但是我发现在赏识、关注中,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忽略了处于我们视觉盲点的学生——那些不太起眼的让人省心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与观察,我发现这种处于我们视觉盲点的学生,一般有以下特点:成绩一般,行为良好不犯错;性格内向;平时安静。如果让你在脑海中搜寻自己班的学生时,最后几个被你想起来的基本就是处于自己视觉盲点的学生。但这些孩子自身有着很大的潜力,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在他们身上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在班级里,这部分力量的觉醒,将会对优等生构成一种刺激,对后进生形成一种带动,班级的风气也会因此而有较大的改善。像毕文杰这样的孩子,很少告别人的状,也不给老师添麻烦,即使有时想和老师说什么,也似乎从没希望能从老师这里得到什么反应。所以,我常认为这样的孩子没什么问题,真希望班里再多几个这样的孩子。我又想起一个叫王浩的小朋友,他妈妈曾给我写过一封信,告诉我王浩回家说:“今天杨老师对我笑了三次!”我知道微笑对于幼小的孩子意味着什么,但却没想到竟有孩子在意我对他的笑,甚至记在心中。这样的孩子却处在我视觉的盲点,使我往往忽视了他们向我传达的“请你关注我”的信息。为了强迫自己去关注那些让人省心的孩子,我把班里每一个孩子的姓名写在教育笔记本的后面,每天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孩子的情况。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反思一下忽视了哪些孩子,并及时进行补救。每一个儿童都是发展的主体,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其心理发展需要,因此,每一个儿童在老师心目中都应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那些处于我们视觉盲点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赏识教育的巨大力量。我们应以一颗公正、真诚和慎重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既不对那些出色的学生给以过分的关注和过多的溢美之词,也要放手适度引导那些有问题的后进生,还不能忽略那些处于我们视觉盲点的学生。这样,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眼里就都是一样的——富于个性,丰富多彩。赏识教育:翘起你的大拇指他是一位父亲,老三届毕业生,曾是工厂的普通工人。他有一个女儿,一个刚生下来不久就双耳全聋的女儿。二十年来,这两个普通的生命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女儿到三岁半时还不会讲一句话,到六岁却能认识两千多个汉字;八岁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小学阶段连跳两级;十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十六岁被辽宁师范大学录取成为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十七岁被评为全国最年轻的自强模范;二十岁赴美留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这位父亲是周弘,女儿是周婷婷。这种来自一个普通父亲的教育方法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新华日报》、中央电视台、各级地方台、英语BBC等近千家国内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教育成果,周弘《赏识你的孩子》、《常识教育系列丛书》畅销全国,并已在台湾地区出版,引起轰动,掀起了一股赏识教育旋风。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杨海波称赏识教育为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把周弘和赏识教育誉为“伟大爱的实践,科教兴国的精华。”十几年来,周弘运用赏识教育培养了一批超过或达到周婷婷同龄水平的早慧儿童,这些孩子在周弘赏识教育的培养下,有的被评为省“十佳少年”,有的在国际绘画大赛中获奖。十几年来,周弘在全国部分省市及新加坡、英国等地举行了千余场报告会,受到了当地家长的热烈欢迎。赏识教育的理念在数百万父母与老师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普遍反映就是觉醒了;而成千上万的孩子也因此得到了赏识阳光的照耀,在成长中出现了奇迹。从一位普普通通的父母,到著名的赏识教育家,周弘历经了无次数的磨砺、嬗变和升华。请听,周弘这位在家庭教育“觉醒了的父亲”上的内心独白:第一次觉醒:找到做合格父亲的感觉女儿婷婷生下来就聋,一岁多时因病雪上加霜,导致双耳全聋。我曾经对最要好的朋友说:“哪怕一把火把我家烧得精光,只要女儿能喊我一声‘爸爸’,我就心满意足了。”本来对命运已经屈服,可在婷婷出生的时候,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唤醒了我沸腾的父爱,我找到了一个做合格父亲的感觉。幸子虽患不治之症但却含笑离开了人世!她的父亲大岛茂坚强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对女儿付出了无尽的父爱。我想女儿虽失去了听力,但生命是最可贵的、最美好的,世上还有比生命和爱更宝贵的吗?我发誓要用自己沸腾的父爱和百分之百的努力,为婷婷打开有声的世界之路!为婷婷探索一条快乐成长之路!即使不能成功,女儿长大后也不会抱怨我——这个为她历经磨难的老爸。第二次觉醒:发现一个宝藏女儿七岁时,我在上海买了一本极其普通的书——《幼儿才能开发》。这本书是介绍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教育思想的。铃木发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他尝试用这种教育方法,一年培养出七百名达到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提琴神童,在全世界为之轰动。我就是看到这本书后再次觉醒的。铃木能把所有正常的孩子,而不是超常的孩子培养成小提琴神童,我为什么不能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婷婷培养成神童呢?我把女儿作为第一块试验田,从此,女儿做任何事我都以教她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去对待她。让她从中找感觉、尝甜头——找到“神童”的感觉,尝到成功的喜悦。就这样坚持了数年,结果奇迹产生了,婷婷用三年时间学完小学六年的课程,而且品学兼优,成了全国“十佳少年”,接着我把这种方法在其它聋童和健全孩子身上实验,实践证明这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方法太灵了。一批“周婷婷式”的早慧儿童应运而生。第三次觉醒:悟出一个道理——行在父母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一种方法成功率最高,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健全孩子在爸爸妈妈教育下,最后几乎百分之百地学会了说话、走路,这中间的奥妙是什么?家长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之所以成功,奥秘在于所有家长心灵深处都是绝对地相信自己孩子“行”这一个字上。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过程中,家长是天生的教育家,家长本能地拥有两个宝藏,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就承认差异。说话早的孩子行,说话迟的孩子也行,不仅承认差异,而且还要欣赏差异。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走路时,家长就要允许失败。孩子不小心跌跤后,会遇到家长的斥责吗?世上有没有这种事?绝对没有。孩子学走路时,哪怕跌十次跤,一百次跤,一千次跤,家长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持之以恒地相信孩子行,是我教育女儿的心得,也是让孩子心灵舒展,生命和谐的秘诀。第四次觉醒:满足一种需求——赏识我发现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可是,不知有多少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父母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本能地看到了孩子的优点。孩子上学后,父母开始怀疑孩子,认为孩子不行,目光总盯在孩子的缺点上。父母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孩子的无形生命好比一棵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有疯枝(缺点),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缺点的疯枝上,疯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颗粒不收。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优点的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是桃李满树缀枝头。现在的父母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慢;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父母总是习惯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现在的孩子得到的常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用十几年的生命体验得出一个结论;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氧气。我是怎么赏识女儿的呢?——当三岁半的女儿刚开口说话,把“水”说成“堆”时,全家人欣喜若狂。——当女儿用颤拦的小手画出第一幅杰作——几根蚯蚓般的线条时,全家人欢呼不已。——当女儿刚学会做应用题,十道题仅做对一题时,我却对着这道题惊呼:“太了不起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然做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啊,连碰都不敢碰呢!”——当女儿刚开始写作文,晚上吃饭的时间,就是一家人共同欣赏她的作品的时候,每当出现了一个好句子,他们就热烈鼓掌,拍手称快,于是激发了女儿写作的兴趣,于是女儿找到了作家的感觉,后来与我合作了一本书《从哑女到神童》,现在正在写一本书《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就物质生活而言,女儿并不比一般儿童富有,而就精神生活而言,女儿也许算得上是百万富翁。植物都朝着向阳的地方生长。赏识犹如生命的营养,常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第五次觉醒:达到一个目标——通中国家长最爱孩子,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但他们爱孩子,更爱面子。我也经历了由功利性赏识到对生命赏识的阶段。十岁时,女儿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伴随着这巨大的荣誉,女儿遇到了新的挫折,童年的磨难没有把她压垮,但是巨大的荣誉差点淹没了她。掌声、鲜花、闪光灯包围着一个刚刚十岁出头的小姑娘,女儿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飘飘然了。同学们按“神”的标准要求她,加上老师动不动就批评其他同学,“人家周婷婷做得如何,你们又做得如何”无形中又拉开了女儿与同学的距离。于是本来婷婷与班上同学融洽的关系慢慢开始疏远了,结果婷婷重新走向孤独,上学、放学的路上,没有同学和她一起走,女儿感到伤心,她发现自己笑都笑得不自然了。女儿含着泪把心中的痛苦告诉了我,我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只注意培养女儿的成功感,跳级、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成绩名列前茅等等,而现在的我才发现,成功了未必幸福、快乐。如果女儿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即使得到更多的荣誉,将来也不会有美满快乐的人生。赏识教育应该与幸福有约,一个与幸福有约的人,一定与成绩有缘。因此,赏识教育的目标就是一个字——通,让家长与孩子的生命处在和谐的状态。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更不是人外人。联想到我教育婷婷的过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婷婷小时候因为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很自卑,处于人下人的阶段;当了全国“十佳少年”后,有了极强的自信心,而且性格上乐观开朗,完全摆脱了小时候的自卑状态,于是心态有些膨胀,盲目自信,处于人上人状态;后来我开始关注女儿的幸福感、快乐感,关注其人格的塑造,使得她心灵舒展,关系和谐,人格健全,又回到人中人状态。有了这些人生经历后,婷婷人生的座右铭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她在荣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后,平静地对记者说:成功是附带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我要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一位哲人说,我们很少去想我们所有的,但我们常常想我们所没有的,这必然导致心灵的失落——眼朝上看,心境暗淡,脚往下滑,不能自拔。人生要眼朝下看,汲取能量,脚往上行,人生光明。我觉得处在这个时代,应该感谢生命,感谢这个时代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一个普通的家长得出一种教育思路,感谢女儿使我的精神生命得到升华。许多接触过赏识教育的家长告诉我,他们由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到学会赏识别人的孩子,由学会赏识孩子到学会自我赏识,他们拥有了亲子关系的和谐,拥有了内在心灵的和谐,心境永远是一片明朗。当孩子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赏识时,我们却给了他无尽的赏识,而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最渴望赏识的时候,却发现赏识离他们越来越远,所以我用生命发出呼唤;每个孩子身上都隐藏着巨大的潜力,需要我们做父母和教师的用赏识去发现和唤醒。归来吧,赏识!赏识是教师手里最奇妙的力量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基层学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随时将这些经验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加以提炼,形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教育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他的鼓励成功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等教育思想非常关注,但对其中所蕴含的赏识教育的思想却认识不多。近来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著作,我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感想。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赏识教育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情感和谐的师生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业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这种赏识表现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就是要协同师生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功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师生之间在期望、目标、观点上出现的一些不合谐的音符采取一种积极、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教师要允许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并应当主动地发现学生的“善良本性”,致力于挖掘他的(哪怕是极细小的)优点和特点。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赞赏若能与学生的意愿、兴趣及心理特征相吻合,则可能使学生优良的一面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中处于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一些不良行为或特征则会随之被淡化和减弱。因此,教师学会了解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教师在“移情”之中真正懂得欣赏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同时,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绝对权威”的作风,如果想做到真正地赏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就应该允许学生说“不”,甚至鼓励他们说“不”,让其充分地“表白”和“暴露”自我,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灵感”,开发其特长和潜能,促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地发挥,这样才能培养出我们今天素质教育中所强调的“具有独立人格、自我完善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真诚与审美的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人的时候,不要忽视:“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就个体发展而言,德、智、体密不可分,但“德”是体现个体精神面貌的决定因素,“德”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动力,调节着“才”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积极的正面教育,努力发掘其人格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对其善的行为多加赞赏,触发其处于潜意识状态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对那些能说出有独立精神体验和个性的话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肯定与赞赏。教师应该懂得珍惜和呵护学生那种纯真的感情,因为那是学生道德情感的萌芽。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不论自己的学生日后是成为将军、教授、市长,还是集体农庄的拖拉机手,只要具有美的心灵,那么这个学生就是值得我们欣赏与尊敬的,教师付出的道德教育操劳所得到的价值也是等价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是真正面向全体的学生并且瞄准“人”这一目标的,因此他特别注重学生的特性。他说:“我们不仅要把每个儿童培养成心灵手巧的劳动者,而且要给予他有个人特性的、互不雷同的创造的幸福,世上有多少人,就存在多少条通往共产主义幸福的道路,因为每一条道路必定要通过每个人独特的天赋、才能和才华”。因此他提议,教师们不要只是将学生培养成只知服从社会道德准则、循规蹈矩的公民,更要注重培养丰富多彩的“人”,要懂得欣赏学生各种不同的个性,抓住学生个性行为下的优良品质和美好心灵。一位平时比较调皮、爱迟到的学生,可能他的正义感非常强,乐于助人。只有善于抓住学生好的一面,给予及时的赞赏,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美好的道德萌芽真正地成长、成熟。在德育中对“美”的关注与推崇是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鲜明特色,同时也更加丰富地体现了他的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满、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不只是他制作了第一件劳动工具,而且还因为他能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而这种美涉及的可谓是人生活的全部,因而“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即然美同人思想面貌的形成、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那么,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是德育的良好途径。来自理性的、感性的、现实的、理想的、科学的、艺术的、大自然的、人类社会的、劳动的、休闲的、智育的、体育的……等领域的美都能对学生的道德起到陶冶和充实的作用,达到实实在在的德育效果。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并不赞同精英教育,特别在道德教育中,他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美的,在他们精神世界中都有美好的愿望与追求。只要通过教师的发掘和赏识,使学生能感受到自身和身边的美——首先是人性的、心灵的、还有科学的、自然的、人群的、自身的、家庭的、社会的……学生就会更加理解美、珍爱美,最终能创造美,从而构建美满的人生,创造美好的道德世界。【充满爱心的成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是最能深刻体现其赏识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它可以集中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首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其次,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这些思想,源远流长,为许多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所论述,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在30多年间,对3700多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观察,记录研究,他提出的结论是:“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教师的任务,就是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口号是“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认为只要教师善于运用这种教育,就有可能挽救一大批“差生”,他对教师们说:“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崇高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善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坚信,教育者要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尊重和欣赏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这也是成功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教育界人士提出要让儿童接受挫折教育,让学生脆弱的心理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锤打。我们认为不能操之过急,不能一步到位,要有个过程,而且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实际上,对中小学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常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赏识雨露●赏识教育是让父母、孩子都学会翘起大拇指的教育。●一个孩子自尊得不到保护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老师,不让最差的学生自卑。农民最关心的是禾苗是否舒展,老师更应该关注童心是否欢畅。●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了,可惜他们太不懂怎么爱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是动物,甚至是老母鸡也能做到的事,关键是会爱。●如果我们的教育是用今天的思想学昨天的知识来面对未来的社会,难免使我们的孩子将来要像堂吉诃德一样去大战风车。●充满功利色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一批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只有死知识而无活思想、只有高文化而无高修养的人来。●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大成功分解成许多的小成功,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不断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形成一种成功者的心态,而不是从失败走向失败,形成一种失败者的心态。●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中沉沦。●当今中国,在各行各业中'都需要上岗合格证的今天,惟有在教育孩子——这个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于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上,家长却从不需要合格证,也永远不会下岗,这也许正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都会满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亲吻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这个万物之灵而骄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一次课程的改革,不公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发送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新的学习方式带来哪些挑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策略将发生哪些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喾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要处理好课改中的若干关系【关于更新观念】我们要更新的是陈旧、过时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切教育观念。有些教育观念如“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等,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至今还是适用的,就应把它发扬光大;有些教育观念如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只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就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有些教育观念如“分数高、升学率高就是质量高”,虽然成了许多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和家长的共识,但因为它不全面,就应加以更新。【关于能力培养】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积极态度的基础。因此,基础教育不宜提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提法是对的,但不能由此得出传授知识不重要的结论。不要把“学会”与“会学”对立起来。不能因知识更新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得快,越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当然这里指的不是过时的知识,而是不断更新的知识;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对人、对社会、对知识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关于主体性问题】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今后,教师的责任仍然很重大,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更高。不能把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而学生的主体性在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生的自立能力还很有限,知识很有限,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很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逐步表现出来。主体性问题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不是教育一家就能完全解决的。【关于学习模式】课堂学习的模式包括接受模式和发现模式。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二者往往相辅相承、结伴而行。学习过程不可能全部由学生的发现来完成,因为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性学习还是主要的。而一个人在一生中,即使学识很渊博,也不能排除接受性学习。不能把接受性学习与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划等号。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而强调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和重要。在一定意义上,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理念、原则和学习方式,它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现在把它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为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充分展开提供相对独立、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当前在强调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同时,要着力改善接受性学习,积极探索接受性学习的新形式。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要因人、因时、因课制宜,不能一刀切。【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不能只强调培养发散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共同运作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融合的产物,是人类左右大脑皮层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形成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必须在明确任务及问题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在复合思维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同时,发散思维的结果并不都是有意义的,必须进行复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关于电脑与人脑】我们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但不能取代教师的职能。师生交往中情感的交流以及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电脑无能为力的。如果只用电脑,就会带来文化生态危机。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不需要对一般的知识死记硬背了,但这不等于不要对记忆能力进行训练。有些定理、公式、名篇名句,还需要熟读背诵,以便感悟、掌握和应用。疱丁解牛式的语文教学把很多时间用于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并要求学生去背这些东西,而不引导学生去认真读课文,去感悟、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该讲的也不讲,只是一味让学生阅读和背诵。【关于课堂形式】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满堂转”也不好。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不是形式参与,是全员全程参与还是部分人局部的参与。搞满堂问,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穷于应付,又怎能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又怎能通过多问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学就要求他们讨论,这不是真正的合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关于赏识激励】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激励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否定必要的批评和惩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要有度。一个孩子如果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将来走上社会后,怎能有面对挫折和挫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应该说是不完整的教育。当然,惩罚只是一种常规教育手段,要注意把握度和时机,注意实际效果,避免产生副作用。另外,在进行中外教育比较时,应实事求是。比如就中、美的基础教育而言,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应该说各有长短,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教学改革中,应该让中国学生多创新,强调美国学生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才是最恰当的。强调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不是要否定过去的成绩,丢掉我们的优势。我们对传统教育应该扬弃,而不应该“粉碎”或“颠覆”。不能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不停地翻烙饼,那样会使我们的教育永远在废墟上重建,永远是零起点。最近,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呼吁学点教育史,我认为很有必要。教育改革与创新不能割断历史。只有知道教育史上出现过哪些巨人,他们的贡献是什么,经验教训是什么,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除了学点教育史,还应提倡学点辩证法。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改革和创新中克服片面性,防止绝对化,少走弯路,少出现反复,才能使课程改革沿着科学的轨道不断前进。有研究才有创新可能教育科研意识、能力的薄弱一直是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通病”。在传统的教师角色界定中,教师只需按书本传授知识,无需研究创新。教育科研活动被闲置在学校工作的角落里。虽然过去了十几年,我们一直强调教育科研的作用,但由于课程改革的缓慢,教师们对教育科研的理解充其量仅停留在如何便捷地传授知识这方面,认识较片面、肤浅。甚至还存在有许多误区,比如,有的人认为教育科研是理论专家的事,中小学教师无需科研;有的人则认为教育科研应像专业研究者那样专门化,等等。当前随着新课程在学校的逐渐实施,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城市及乡村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能力的不足或缺失,已成为走进新课程的“绊脚石”。新课程从质上否定了传统单向的灌输做法,强调教师、学生、课程的互动关系,重视课程的生成性、体验性。一线的教师、学生成了课程的建构者、研究者、开发者(而非传统的专家学者)。教学大纲的退出、课程标准的启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它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发等,已迫使教师从被动的传授者走上了主动的研究者。我们小学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笔者虽然也曾与大多数教师一样对教育科研存有上述诸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但由于在平时教学中关于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所以在面对新课程时,显得较为从容。例如,当我面对着英语课本中诸多情境性、体验性的教学内容时,我和学生一起共同搜集有关资料、整合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听、说、写英语的实践;当我面对学生众多新疑问、新思维时,我善于引导他们自己动手研究解决。这样,不知不觉中就“入门”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科研意识对走进新课程的作用,也真切感受到新课程的实施没有既成的模式和预成的教案,确实需要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其实,一旦走入了新课程,我们教师自身也就成了教育科研者。这时,我们对教育科研的理解也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笔者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认为,教育科研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就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就是一种超越传统习俗的创新,就是对自己教育实践及认识的一种反思与重建。我们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内容,不仅包括教法的研究,更包括学法的研究、课程及课程资源的研究、学生的研究、教学仪器用具的研究等有关教育的全方位的立体的研究。我们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目的与价值,并不是非有某一级立项课题,获得什么级别的奖励,也不是力图创建什么经典理论成果,也不是推广什么教育科研成果,而是要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真诚的投入,其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于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我们应把教育科研视为中小学教师发展成长的一种需要,一种手段和方式。其实这也是当今大力提倡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科研”的本质内涵所在。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疏于教育科研就是一种工作的庸俗、低级,甚至是消极、不称职。面对新课程,我们中小学教师必须全力提升教育科研意识。眼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由此而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教师培训,在瞬息万变的21世纪,终身培训是每个人适应职业生活的最主要的武器。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是新课程教师培训一项十分紧迫的要求。目前,实验区教师普遍感到缺乏专业指导,随着实验范围的扩大,教师培训量大面广,而且后续培训更为关键,任务更加突出,仅靠专家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送教师外出学习,人力、财力都有困难,这些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更加凸现出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专家认为,需尽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更加灵活方便自主的终身教育,将把成才的道路锖以每个人脚下伴随知识经济的出现,未来教育与就业的界限将日益淡化,在学校和公共场所之间的交替活动,将成为每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基本生存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成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越来越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义务和为了谋生。那处“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教师看不到教育现象的蓬勃生命力,感觉不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那么,怠惰、消极、漠不关心的现象就会蔓延开来。教师就会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热情,因循守旧,消极应付。课改成败,系于教师。此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因此,整个实验过程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到底怎么改,没有现成的答案,要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摸索解决。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要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只有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这是身为教师者工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现代学校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有专家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组织绩效可以大幅度提高。把学校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这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事先把教师培训好了整装待发,教师的成长是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最为有效。有我国,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推广前景。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就是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等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所实施的培训。这种培训是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不能把眼光总盯在外出学习,应当积极提但是——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让参与式培训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一位校长所言,通识培训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功夫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为此,积极探索“参与$分享”式等双方积极互动的培训模式,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程培训,显得至关重要。传统的培训,形式上大多是讲座辅导,内容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但教师最渴望的是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之中。如今,在广大实验区,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正在形成,“自上而下”的培训、“实战式”培训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旋律。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开展课堂研讨、即席指导,将培训地点设在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讨。培训者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一会儿给教师讲,一会儿给学生讲,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还有的请教师先讲,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训者走上讲台,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教师讨论,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在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讲座学习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再单纯讲理论,而是分析案例,在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这种全新的培训,构建了一种新的学校文化,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们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还有的实验区选择适合互动、合作式学习活动的场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培训者在活动中交流、反思,实现自我提高。大课堂变成了五六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桌上摆放着彩色笔、大白纸、胶带和剪刀。每个人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培训方式,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教师们亲身感受到“参与式培训”的神奇魅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普遍认同的两个观点是:一、教师事关重大;二、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由此可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研活动相当薄弱。多年来,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有很强的依赖性,亟待建立自下而上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单位,将对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要成为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当前,教师的在职教育形式多样,一般是短期课程、单元式研究、教学观摩和研讨等。不可否认它们的作用,但所有这些都要面对理论到实践的转换问题。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这类培训后都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这种困惑长期以来困扰着教师。但教师普遍认为“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培训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这一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了不足,即有了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援,但缺少了纵向引领,尤其在当前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由此他们提出,研训一体,管训结合,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一起备课的方式最受欢迎,收获最大。教师认为:“理论是我们最缺乏的。”教研员说:“指导教学要避免盲目性,看来补上课程理论这一课迫在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