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27647-2024 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_第1页
(高清版)GBT 27647-2024 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_第2页
(高清版)GBT 27647-2024 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_第3页
(高清版)GBT 27647-2024 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_第4页
(高清版)GBT 27647-2024 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2024-03-15发布2024-10-01实施IGB/T27647—2024 l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一般要求 24.1评估方法 24.2评估对象 24.3评估时段 24.4参照对象 24.5评估内容 35生态状况风险评估 35.1评估指标 35.2数据获取 35.3评估方法 45.4结果判定 56受威胁程度风险评估 66.1受威胁因子类型及确定 66.2数据获取 76.3评估方法 76.4结果判定 87管理有效性风险评估 87.1c评估指标 87.2数据获取 97.3评估方法 97.4结果判定 98生态风险评估 9建设项目生态风险分析与监测 9.1基本要求 9.2生态风险分析 9.3生态风险监测 10评估报告 附录A(资料性)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报告提纲 参考文献 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GB/T27647—2011《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与GB/T27647—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更改了“范围”(见第1章,2011年版的第1章);——更改了“术语和定义”的所有内容(见第3章,2011年版的第3章);——更改了“一般要求”(见第4章,2011年版的第4章);——增加了“生态状况风险评估”一章(见第5章);——增加了“受威胁程度风险评估”一章(见第6章);——增加了“管理有效性风险评估”一章(见第7章);——更改了“生态风险评估”一章(见第8章,2011年版第5章~第7章);——增加了“建设项目生态风险分析与监测”一章(见第9章)。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68)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1年首次发布为GB/T27647—2011;——本次为第一次修订。1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湿地生态状况、湿地受威胁程度、湿地管理有效性及湿地生态风险等级的评估,以及开发与利用建设项目生态风险分析与监测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湿地生态风险评估,也适用于开发与利用建设项目对湿地生态风险影响的评估。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7378(所有部分)海洋监测规范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Y/T2516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SL219水环境监测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湿地生态风险wetlandecologicalrisk湿地¹生态系统受到外在或内在的威胁作用或存在潜在威胁因子,导致湿地生态状况发生改变,进而危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可能性。注:湿地生态风险来源于湿地本身的生态状况、湿地受威胁情况以及湿地管理有效性等三方面。当前,开发与利用建设项目是威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一种常见情况。湿地生态状况wetlandecologicalstatus在相应的时空尺度下,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组分、过程、服务等状况。未受人为干扰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湿地指示物种wetlandindicatorspecies湿地特定生境的生物物种。1)本文件所指的湿地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定义的湿地。2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或潜在威胁的因素。湿地植被适生区域wetlandvegetationsuitablearea适宜水生、湿生植物生长且形成稳定植物群落的湿地区域。湿地受威胁程度threateningdegreeofwetland湿地受到威胁作用时,反映湿地变化程度的分级状况。湿地生态风险等级wetlandecologicalriskdegree反映湿地生态风险程度的分级状况。4一般要求4.1评估方法评估方法应遵循以下要求。a)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然湿地率、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水质等指标采用定量评估;湿地水文指标、管理有效性指标(除湿地保护率)采用定性描述评估。b)评估地点选择、调查样线或样方设置、品样采集与资料收集等方法应符合湿地调查监测技术规程或标准。c)对湿地生态状况与湿地受威胁程度2项评估,在同一项评估内同一项指标仅能被使用1次,不应被重复选用;同时,避免关键指标被遗漏,导致评估结果发生改变。d)秉持客观公正的评估态度,贯穿于资料收集、遥感诊断、现地调查与核实、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估报告编制等评估全过程。e)从加强湿地保护出发,本文件在指标选取、类型确定、结果判定等方面,均遵循择一从重的原则,即选择导致湿地生态风险等级最高的其中1项作为评估结果。4.2评估对象评估对象以湿地斑块作为基本单元,开展湿地生态风险评估。4.3评估时段对于湿地生态状况风险评估,选取可以客观反映指标情况的最佳季节;对于湿地受威胁程度风险评估,选取湿地受威胁因子存在或潜在存在,并产生显著影响的季节;对于湿地管理有效性风险评估,评估时段不受限制,以评估年度为准。针对湿地受威胁程度评估,根据需要选取参照对象进行对比评估。a)当采用时间序列替代进行对比评估的,以前期状态良好的湿地作为参照,收集相关资料或信息,将评估年度与前期进行纵向对比得出评估结果(即时间替代法)。前期的年限以评估年度开始前5年及以上的其中1年为宜。b)当采用地理空间替代进行对比评估的,以周边状态保存良好的、类型相同的湿地作为参照,收3集相关资料或信息,横向对比得出评估结果(即空间替代法)。c)当同时开展时间替代法和空间替代法对比评估时,应选择湿地受威胁程度严重的作为评估结果。4.5评估内容湿地生态风险评估综合湿地生态状况、受威胁程度、管理有效性三部分风险评估。当涉及湿地的开发与利用建设项目,增加“建设项目生态风险分析与监测”相关内容。5生态状况风险评估5.1评估指标评估指标由6项一级指标和15项二级指标构成,如表1所列。表1评估指标及其调查方法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单位调查方法1.自然湿地率"1湿地总面积数据收集、遥感诊断、现地调查、核实2自然湿地面积2.植被盖度3湿地植被面积4湿地植被适生区域面积3.变异系数湿地指示物种“5物种数种数据收集、现地调查、核实6种群数量头、只或条等/hm²数据收集、现地调查、核实7生物量kg/hm²现地实测、遥感诊断、核实自然资源储量8林木蓄积量m³/hm²遥感诊断、现地调查、核实9鲜草量kg/hm²遥感诊断、现地调查、核实泥炭层厚度(泥炭沼泽,必现地调查、数据收集4.有害生物成灾面积比例*全年有害生物实际成灾总面积数据收集、现地调查、核实湿地总面积5.水文*水源补给状况遥感诊断、现地调查、核实积水状况—水流出状况—6.水质*(地表水、地下水或海水)——数据收集、现地水样采集注:“*”为必选指标。5.2数据获取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诊断、现地调查或样品试验分析所得,获取评估年度的二级指标和水质的相关数据(见表2)。除水质指标外,其他一级指标通过二级指标整理、分析或计算得到。有害生物数据获取应符合LY/T1681、LY/T2516的规定;地表水水质数据获取应符合GB38384GB/T27647—2024的规定;地下水水质数据获取应符合GB/T14848、HJ164的规定;海水水质数据获取应符合SL219、GB17378(所有部分)的规定。水文指标定性描述划分如下:a)水源补给状况分为4类:水源补给永久性且水量充足、水源补给季节性且水量充足、水源补给季节性且水量不足、水源补给间歇性且水量不足;b)积水状况分为4类:永久性积水、季节性积水、间歇性积水、干涸;c)水流出状况分为4类:永久性水流出、季节性水流出、间歇性水流出、断流。5.3评估方法5.3.1一级指标计算自然湿地率(C₁)按公式(1)计算:式中:C₁——自然湿地率;Sa——自然湿地总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S、——湿地总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5.3.1.2植被盖度(C₂)湿地的植被盖度(C₂)按公式(2)计算:式中:C₂——植被盖度;Pn——湿地植被覆盖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P——湿地植被适生区域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5.3.1.3有害生物成灾面积比例(C₃)湿地的有害生物成灾面积比例(C₃)按公式(3)计算:式中:C₃——有害生物成灾面积比例;Qn——湿地全年有害生物实际成灾总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Qs——湿地总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5.3.1.4湿地指示物种与自然资源储量变异系数(C₄)从二级指标中选取1项指标作为评估指标,湿地指示物种与自然资源储量变异系数(C₄)按公式(4)~公式(6)计算:……………5GB/T27647—2024C₄——湿地指示物种或自然资源储量变异系数;S₄——分别与湿地指示物种物种数(单位为种)、种群数量[单位为头、只或条等每公顷(头、只或条/hm²)]、生物量[单位为千克每公顷(kg/hm²)]、自然资源储量林木蓄积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m³/hm²)]、鲜草量[单位为千克每公顷(kg/hm²)]、泥炭层厚度[单位为米(m)]M₄——湿地指示物种物种数(单位为种)、种群数量[单位为头、只或条等每公顷(头、只或条等/hm²)]、生物量[单位为千克每公顷(kg/hm²)]、自然资源储量林木蓄积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m³/hm²)]、鲜草量[单位为千克每公顷(kg/hm²)]与泥炭层厚度[单位为米(m)]M;——湿地指示物种物种数(单位为种)、种群数量[单位为头、只或条等每公顷(头、只或条/hm²)]、生物量[单位为千克每公顷(kg/hm²)]、自然资源储量林木蓄积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m³/hm²)]、鲜草量[单位为千克每公顷(kg/hm²)]、泥炭层厚度[单位为米(m)]的况见表2。5.4结果判定根据表2的一级指标取值范围或定性描述结果,评估等级判定顺序为:a)当6项一级指标中最低等级为“差”,则评估等级判定为“差”;表2湿地生态状况风险评估等级划分取值表序号一级指标取值范围和等级划分优良中差1自然湿地率(C₁)2植被盖度(C?)3有害生物成灾面积比例6表2湿地生态状况风险评估等级划分取值表(续)序号一级指标取值范围和等级划分优良中差4湿地指示物种与自然资源储量变异系数(C₄)5水文足,水文特征稳定季节性水源补给、积水或水流出,水量充足,水文特征较稳定足或部分水文特征改变间歇性水源补给、积水或水流出,干涸或断流,水文特征基本改变6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I类、Ⅱ类,海水第一类地表水和地下水Ⅲ类,海水第二类地表水和地下水IV类,海水第三类V类,海水第四类6受威胁程度风险评估6.1受威胁因子类型及确定湿地受威胁因子类型及其说明见表3。表3湿地受威胁因子序号类型说明1污染当固体废弃物无明显造成水体污染,而造成占用湿地面积,则归为本表的序号3“占用”2围垦3除保障防洪安全以外的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临时占用等把湿地改变为非湿地,造成自然湿地面积减少4人为水文干扰湿地来水被截取、湿地被排水等人为活动使得湿地水文过程受到干扰,导致湿地干旱缺水、干涸、断流5自然水文变化大气降水、上游来水不足或地下水位下降等自然因素,导致湿地干旱缺水、干涸、断流6泥沙淤积来水中泥沙颗粒在湿地逐渐沉积下来,造成湿地面积或容积逐渐缩小7过度利用种群数量下降,湿地植被盖度或植被面积下降,或者相应的湿地自然资源储量下降8生物危害外来有害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侵占或取代湿地本地物种,或者有害生物(如病虫害)、疫源疫病发生后导致本地物种死亡,或造成本地物种种群数量降低,或植被盖度下降9其他除了上述情况,导致湿地存在生态风险的其他因子湿地受威胁因子的评估指标见图1。在评估过程中,首先开展湿地受威胁因子类型的现地预调查,建立受威胁因子与指标两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甄别和确定湿地受威胁因子的类型。7GB/T27647—2024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水质水文二级指标水源补给状况、积水状况或水流出状况湿地总面积、自然湿地面积参照对象时间序列法空间替代法√√植被盖度湿地植被面积、湿地植被适生区域面积物种数、种群数量或生物量有害生物成灾全年有害生物实际成灾总面积、湿地总面积比例面积受威胁因子污染围垦占用人为水文干扰自然水文变化泥沙淤积过度利用生物危害序号8462375注:本图指标的单位,与表1的规定相同。图1评估指标及参照对象选取示意图当湿地存在多个受威胁因子同时作用时,应确定主导因子。6.2数据获取根据4.4确定参照对象,按5.2的数据获取方法,获取参照对象相关指标数据(见图1)。6.3评估方法6.3.1一般要求评估方法要求如下。物成灾面积比例”二者可直接用于表征湿地受威胁程度(见图1)。b)水文指标根据水源补给状况、积水状况和水流出状况,根据表2定性描述表征湿地受威胁程度。c)自然湿地率通过表1的二级指标和公式(1)计算得到;植被盖度通过表1的二级指标和公式(2)计算得到;“有害生物成灾面积比例”通过表1的二级指标和公式(3)计算得到。d)自然湿地率、植被盖度以及湿地指示物种和自然资源储量的二级指标,再通过公式(7)计算得到湿地受威胁程度。e)除“污染”威胁因子外,每个受威胁因子仅可以从图1所列的一级指标中选取1项,用于表征湿地受威胁程度(P)。6.3.2受威胁程度计算湿地受威胁程度(P)按公式(7)计算:8序号序号式中:P——湿地受威胁程度;Is——参照对象的指标;I评——评估对象的指标。I和I参单位分别与表1规定一致。湿地受威胁程度划分为安全、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等级,见图2。在公式(7)中:a)当Ir=I参,表明湿地受威胁因子对评估对象不产生威胁,湿地受威胁程度(P)记为“安全”;b)当Ir<I参,表明湿地受威胁因子对评估对象产生威胁,湿地受威胁程度(P)按照图2的取值范围进行湿地受威胁程度等级划分。12345678围垦泥沙淤积生物危害水质等级未降低水质等级降低1级水质等级降低2级水质等级降低3级积水和水流出,水积水或水流出,水积水或水流出,水积水或水流出,干量充足,水文特征量充足,水文特征量不足或部分水文涸或断流,水文特稳定较稳定特征改变征基木改变P=0%0%<P<5%5%≤P<10%图2湿地受威胁程度风险评估示意图6.4结果判定根据图2的受威胁因子评估等级划分,结果判定顺序为:a)当8项受威胁因子中最低等级为“严重”,则评估等级判定为“严重”;b)当8项受威胁因子中最低等级为“中度”,则评估等级判定为“中度”;c)当8项受威胁因子中最低等级为“轻度”,则评估等级判定为“轻度”;d)当8项受威胁因子的等级均为“安全”,则评估等级判定为“安全”。7管理有效性风险评估7.1评估指标包括湿地保护率、负面清单、管理机构和队伍、管护监测设施设备、管护执法宣教监测等5项。97.2数据获取通过评估对象所在地的林草管理部门,收集湿地受保护的面积、列入环保督察或绿盾行动等要求整7.3评估方法7.3.1湿地保护率(Cs)计算湿地保护率(Cs)按公式(8)计算:C₅——湿地保护率;描述见表4。表4湿地管理有效性风险评估表序号指标湿地管理有效性优良中差1湿地保护率(Cs)45%≤C;<52%2负面清单无负面清单有负面清单,但全部整改到位整改不到位有负面清单,多个情况整改不到位3管理机构和队伍有机构和有正式编制的专职管护和科研监测人员有机构和有正式编制的管护人员聘用或临时管护人员无4设备有完善、先进、专业化的管护监测站点和管护监测设备监测设备能维持目前管理现状管护监测设备老化无5监测有,并且定期开展,效果好有,并且定期开展,但效果一般部分有开展无7.4结果判定根据表4指标取值范围或定性描述情况,结果判定顺序为:8生态风险评估根据表5,综合湿地生态状况、受威胁程度和管理有效性评估结果,评估等级判定顺序为:a)当3项类型中最低等级为“红色”,则评估等级判定为“红色”;b)当3项类型中最低等级为“橙色”,则评估等级判定为“橙色”;c)当3项类型中最低等级为“黄色”,则评估等级判定为“黄色”;d)当3项类型的等级均为“蓝色”,则评估等级判定为“蓝色”。表5湿地生态风险评估等级表类型湿地生态风险评估等级蓝色(低风险)黄色(一般风险)橙色(较大风险)红色(重大风险)生态状况风险评估优良中差受威胁程度风险评估安全轻度中度严重管理有效性风险评估优良中差9建设项目生态风险分析与监测9.1基本要求开发与利用建设项目,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临时工程等及由工程引发的移民和受项目影响而迁建、改建和新建的工程。根据表3湿地受威胁因子类型,湿地范围及周边的开发与利用建设项目,可能会导致湿地被污染、围垦、占生态风险评估之外,增加建设项目生态风险分析与监测有关内容。9.2生态风险分析针对未动工但已规划设计或正在规划设计的项目,具体如下:a)资料收集:收集项目有关的规划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等资料,确定项目的工程类型、b)方案评估:开展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和替代方案的评估,在方案综合比选后,考虑经济技术可行性,从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角度明确推荐方案;及移民安置等,分析对湿地生态风险等级;d)风险预测:在施工期,预测湿地生态风险发生的概湿地生态风险等级;e)在同一评估对象内存在多个建设项目时,考虑湿地生态风险的叠加效应;f)结果处理:对于“蓝色”或“黄色”评估结果的项目,9.3生态风险监测针对正在施工或投入运营的项目,具体如下:a)监测期限:施工期监测评估为整个施工过程;运营期监测评估持续到湿地生态状况二级指标不变化或变化程度忽略不计为止;b)监测频率: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类型、布局、规模等来确定,施工期宜每季或每半年监测1次,运营期宜每半年或每年监测1次;c)监测指标:采用表1所列的湿地生态状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建议采用预测模型开展建设项目对湿地生态状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影响的预测,增强评估结果的可靠性;d)数据获取:按照5.2的规定获取监测指标的数据;e)结果处理:当发现湿地生态风险等级由低向高变化或趋势时,对于施工期,评估报告应建议立即停止施工,提出采取补救措施和开展整改、重新制定规划设计方案等内容;对于运营期,评估报告应建议立即启动应急补救措施、开展整改等内容。10评估报告内容。评估报告提纲见附录A。(资料性)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报告提纲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报告提纲见图A.1。第一章基本情况、行政区、地理位置、而积与范围二、自然环境三、自然资源四、保护管理五、建设项H(有,必选:无,不选:下同第二章评估总则、评估日的二、评估对象三、评估内容四、评估年度、评估时段五、评估指标选取六、受威胁因了类型确定七、参照对象选取四、样品采集与处理五、数据统计分析六、建设项口生态风险分析与监测方法第四章评估结果·、生态状况风险评估二、受威胁程度风险评估三、管理有效性风险评估四、生态风险等级评估五、建设项目生态风险分析与监测结果第五章结论一建议一、结论二、建议图A.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