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私下里,他们是同气相求、私交甚厚的知己好友;官场上,他们是刚正不阿、敢作敢为的铁腕能臣。他们都怀有立身行道,辅世养民的政治抱负,但他们却在政治立场上却是所操之术多异,和而不同。革新和守旧的差异,使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政治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顶级文学家王安石和顶级史学家司马光在行政治国方面的一次交锋,进一步领略王安石的论辩风采。导—王安石和司马光

王安石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文章创作背景及相关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3.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状的反驳。4.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决心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体会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答司马谏议书回复,答复书信,古代的一种文体。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官职名称,全称为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答司马谏议书》:回复给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解题:王安石“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与…书报…书上…书答…书《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苏武书》(李陵)王安石走近人物革新派:王安石VS守旧派:司马光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病逝于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宋神宗支持之下,他坚持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主张改革旧政,反对因循守旧,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同时也体现了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人生经历:少年时期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21岁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48岁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65岁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在文学上也主张革新,积极参加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刚劲。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主要作品散文《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文集《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他曾随父亲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劳苦阶层,对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有所了解,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议事敢于坚持己见,不随声附和。他身居宰相高位,仍清廉自守。就连他的政敌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王安石道德品行高。因其极为固执,不允许任何人反对他,人称“拗相公”。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变法精神”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从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司马光王安石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甚为怡当、王安石的文章在气势上常人所不能及,所发议论多带锋芒、无平庸之气。朝廷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赠谥号为“文”。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政敌”与“诤友”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罢黜新法北宋中期,内外交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为改变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实行新法,遭到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兄弟等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抨击新政,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作了回信,信虽然简短,但逐一驳斥了对方对新法的责难,辩明了司马光所指责自己的多条罪状,批判了土大夫们因循守旧、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表明变法是正确的,自己要坚持改革的决心。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回信。文章背景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lǔ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bàng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wéi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wéi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wéi,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研读第一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谦辞,常用于对话或书信中,相当于“我”陈述,禀告谦辞,私下,私自常常缘故,原因认为表被动,被给您回信又,再通“辩”,分辩,辩白书信往来同“鲁”…的原因希望我判断句判断句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和您往来交好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一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蒙受您的优厚对待,在书信往来时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出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您或许能谅解我。1.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写信的原因和目的。2.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司马光反复来信,对王安石变法横加指责,所以王安石写此信要详加解释,为自己辩解。思3.从第一段中来看,王安石给司马光回信时使用的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4.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王安石: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思5.这样一位有礼节、有风度的王安石却与司马光“每议事不合”,原因是什么?两人“所操之术多异故也”。6.“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的“术”指什么?治国之道、政治主张思研读第二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句首语气词,无实义尤其,特别用来...的我认为认为皇帝是状语后置状语后置施行古今异义词,整顿财政批驳,驳斥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本来给,替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非议。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之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员管理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古代圣贤之君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办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病,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夺利益;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奸佞小人,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劝谏。至于(天下对我的)这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它会这样的。1.第二段交代了什么内容?逐一反驳司马光对自己实施新法弊端的指责。2.司马光是如何指责王安石的?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3.王安石是如何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的?思展指责致天下怨谤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反驳固前知其如此也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驳论文研读第三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得过且过顾念,忧虑那么为何,为什么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只,仅计划考虑适宜认为正确值得才相互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动词,做领教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美德。皇上才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么众多的反对者为什么不会大吵大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怨恨他的是百姓啊,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而改变计划,考虑到这样做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正确且看不到有什么值得改悔的缘故。如果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施恩泽给百姓,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1.第三段交代了什么内容?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自己的不满,进一步明确自己对于变法的立场和态度。2.从第三段中找到王安石坚决实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人(一般人)习于苟且。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思3.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思研读第四段无由用语入情入理,表现出对司马光的尊敬和敬仰。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代书信的客套话】没有缘由见面,我内心不胜仰慕到极点!用语入情入理,表现出对司马光的尊敬和敬仰。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见面缘由用作自称的谦辞,我路思文行一.写信原因和目的二.批驳保守派指责三.表明改革坚定态度驳“侵官”驳“生事”驳“征利”驳“拒谏”驳“致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