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制度_第1页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制度_第2页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制度_第3页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制度_第4页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制度演讲人:日期:目录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信息报告与处置制度目录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目录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首诊负责制度01首诊医师是病人首先接触的医师,负责接诊并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接诊病人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首诊医师需做出初步诊断。初步诊断对于需要紧急处理的病人,首诊医师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如止血、包扎、固定等,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会诊或转诊。治疗与抢救首诊医师需认真书写门诊病历,记录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初步诊断和处理意见等。书写病历明确首诊医师职责03建立奖惩机制对于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的医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违反制度的医师给予批评和处罚。01严格执行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首诊负责制的相关制度,确保首诊医师能够认真履行职责。02强化培训与教育加强对首诊医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和责任意识。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完善首诊流程优化就诊环境医疗机构应提供良好的就诊环境,设置清晰的指示标识,方便病人找到首诊科室。合理安排时间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就诊需求,合理安排首诊医师的出诊时间和班次。加强科室协作各科室之间应加强协作与沟通,确保病人在首诊科室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完善转诊流程对于需要转诊的病人,首诊医师应详细填写转诊单,注明转诊原因和目的科室,并安排专人护送或指导病人前往目的科室。设立质量监控部门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开展质量评估鼓励患者参与监督加强首诊质量监控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部门,负责对首诊负责制等医疗质量安全制度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对首诊负责制等医疗质量安全制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持续改进。制定首诊质量评价标准,明确首诊医师的职责和要求,为质量监控提供依据。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首诊质量的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医疗机构反映并提出改进建议。三级查房制度02

查房前准备与要求明确查房目的和计划根据患者病情和诊疗需要,明确查房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查房重点。患者资料准备整理患者病历、检查报告、影像资料等,确保查房时资料齐全、准确。查房人员准备主治医师应提前了解患者病情,做好查房准备;上级医师应熟悉患者病情,掌握查房重点。按照先主诉、后查体,再分析、讨论的顺序进行,重点讨论诊断、治疗、手术指征、风险评估等问题。查房顺序与内容详细记录查房过程、讨论内容及结论,包括患者病情变化、处理措施、下一步诊疗计划等。查房记录参加查房人员应遵守查房纪律,保持手机静音或关闭,不得随意进出查房现场。查房纪律与要求查房过程与记录主治医师应根据查房结论,及时调整诊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查房结论执行查房问题整改患者病情跟进对查房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并反馈整改结果,确保问题得到解决。主治医师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确保患者安全。030201查房后处理与跟进123制定三级查房质量评估标准和指标,包括查房准备、查房过程、查房结论执行等方面。评估标准与指标采用定期评估、抽查评估等方法,对三级查房质量进行评估,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评估方法与流程及时向相关科室和人员反馈评估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三级查房质量。评估结果反馈与改进三级查房质量评估会诊制度03当患者病情复杂、涉及多学科诊疗时,主管医师需向科室主任提出会诊申请,并填写会诊申请单。会诊申请科室主任根据患者病情及会诊需求,审核并批准会诊申请,确定会诊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会诊审批会诊申请与审批会诊由科室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参加人员就患者病情、诊断、治疗方案等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会诊过程中需详细记录讨论内容,包括患者病史、体查、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意见、治疗方案等,最终形成书面会诊意见。会诊过程与记录会诊记录会诊过程会诊意见执行主管医师需根据会诊意见调整诊疗方案,并及时向患者和家属沟通解释。会诊意见反馈主管医师需将会诊意见执行情况反馈给科室主任和参加会诊的医师,以便及时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会诊意见执行与反馈会诊效果评估科室主任需定期组织对会诊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治疗方案调整情况等。会诊改进根据会诊效果评估结果,科室需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并持续优化会诊流程和提高会诊质量。会诊效果评估与改进分级护理制度0403定期对护理级别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患者得到适宜的护理。01根据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将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02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采用不同颜色或样式的标识牌进行区分,以便医护人员快速识别。护理级别划分与标识针对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的患者,提供24小时专人护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针对病情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求。针对病情较稳定、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提供适当的护理帮助和指导,促进患者康复。针对病情较轻、生活完全自理的患者,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分级护理措施与要求建立护理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各项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针对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鼓励患者和家属参与护理质量评价,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并改进。护理质量监控与评估123定期对分级护理制度进行审查和修订,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分级护理制度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理念和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分级护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改进值班和交接班制度05医院应当建立医疗值班制度,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值班人员资质和人数。值班表应当在全院公开,值班表应当涵盖与患者诊疗相关的所有岗位和时间。值班安排值班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值班期间应当负责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患者的临时处理,并做好值班记录。同时,值班人员还应当根据患者情况,及时与相关医师沟通,确保患者诊疗工作的连续性。值班职责值班安排与职责交接班应当按时进行,接班人员应当提前到达岗位,与交班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接。交接内容应当包括患者病情、诊疗情况、后续注意事项等,交接内容应当详细、准确、完整,并做好交接班记录。交接班流程交接班双方应当在交接班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确保交接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交接班双方还应当共同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诊疗情况,确保患者诊疗工作的连续性。交接班要求交接班流程与要求值班期间紧急处理紧急处理流程值班期间如遇紧急情况,值班人员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报告。同时,还应当做好紧急处理记录。紧急处理要求值班人员应当具备紧急处理的能力和素质,必须保持手机畅通,随叫随到。在处理紧急情况时,应当保持冷静、迅速、准确,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质量评估标准医院应当建立值班与交接班质量评估制度,明确评估标准和方法。评估标准应当包括值班与交接班制度的执行情况、交接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紧急处理的能力和效果等。质量评估方法医院应当定期对值班与交接班工作进行质量评估,评估结果应当与科室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同时,医院还应当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持续提高值班与交接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值班与交接班质量评估信息报告与处置制度06信息报告范围与流程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等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范围发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后,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核实情况后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报告。报告流程VS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迅速组织专家进行调查核实,制定处置方案,并督促相关科室落实整改。处置要求处置过程中应坚持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确保处置结果合法、合理、有效。处置措施信息处置措施与要求对信息报告与处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处置效果进行评估。采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信息报告与处置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估内容评估方法信息报告与处置效果评估改进方向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持续改进医院应定期对信息报告与处置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医疗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信息报告与处置制度改进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07设立抢救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确保抢救工作有序进行。制定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包括初步评估、抢救措施、监护与观察等环节。规范抢救操作,确保各项措施准确、迅速、有效。抢救流程与规范配备齐全的抢救设备,如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并保持良好状态。抢救药品要齐全、充足,并定期检查、补充、更新。设备和药品要定点放置,方便取用,并有专人负责管理。抢救设备与药品管理对抢救小组成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抢救技能和应急能力。培训内容包括抢救流程、设备操作、药品使用等。定期对抢救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具备独立承担抢救工作的能力。抢救人员培训与考核分析抢救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和人员,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抢救结束后,要对抢救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病情改善情况等。急危重患者抢救效果评估术前讨论制度08参与人员手术医师、麻醉师、手术室护士、相关科室人员等。0102流程手术医师发起讨论,麻醉师评估麻醉风险,手术室护士确认手术器械和物品准备情况,相关科室人员提供专业意见,共同讨论制定手术方案。术前讨论参与人员与流程内容包括手术指征、手术风险、手术方案、麻醉方式、输血及血液制品使用、术后处理等。要求讨论应全面、细致、深入,确保手术安全可行,降低手术风险。同时,应尊重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手术方案和风险。术前讨论内容与要求术前讨论应详细记录在讨论本上,包括讨论时间、地点、参与人员、讨论内容等。记录讨论记录应妥善保存,作为医疗文书的一部分,以备查阅。保存术前讨论记录与保存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手术医师、麻醉师、手术室护士等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术前讨论制度进行持续改进。培训与考核加强对手术医师、麻醉师、手术室护士等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确保术前讨论制度的有效执行。术前讨论制度改进死亡病例讨论制度09参与人员科室主任、主管医师、相关医护人员、医院质量管理部门人员等。流程发现死亡病例后,主管医师应立即报告科室主任,并启动死亡病例讨论程序。讨论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由科室主任或指定主持人主持,按照既定流程进行。死亡病例讨论参与人员与流程包括病例诊断、治疗经过、死亡原因、经验教训、改进措施等。讨论内容讨论应全面、深入、客观,参与人员应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明确的结论和改进措施。要求死亡病例讨论内容与要求讨论过程应有专人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参与人员、讨论时间、地点、讨论内容等。讨论记录应妥善保存,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资料备查。死亡病例讨论记录与保存保存记录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改进反馈与改进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应对死亡病例讨论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和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相关科室落实执行。同时,医院应不断完善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查对制度10在医疗活动中,必须按照规定的查对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一步都符合规范要求。严格执行查对流程根据医疗活动的不同,明确需要查对的项目,如患者身份、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等。明确查对项目采用标准化的查对方法,如使用电子设备、条形码等进行查对,确保查对结果的准确性。规范查对方法查对流程与规范明确查对人员职责指定专人负责查对工作,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查对要求查对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查对要求和流程进行操作,不得有任何疏漏。建立查对意识强化查对人员的查对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查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查对人员职责与要求对于查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及时处理查对结果对于每一次查对的结果,都必须完整、准确地记录在医疗文书中,以便后续查阅和追溯。完整记录查对信息定期对查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定期总结分析查对结果处理与记录加强查对制度培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查对制度培训,提高其查对意识和技能水平。鼓励医务人员参与改进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查对制度的改进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查对制度根据医疗活动的变化和患者需求的变化,持续改进查对制度,确保其适应性和有效性。查对制度改进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1包括患者身份确认、手术部位标识、术前准备情况等。术前核查由麻醉医师主持,与手术医师、手术室护士共同核查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术中核查包括患者去向、手术标本、术后用药及注意事项等。术后核查手术安全核查流程与规范麻醉医师负责麻醉前安全核查,确保患者麻醉安全。手术室护士负责协助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进行手术安全核查,确保手术用品、设备等准备齐全、符合要求。手术医师负责确认手术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并确保手术操作符合诊疗规范。手术安全核查人员职责与要求核查结果处理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或补救,确保手术安全。核查记录手术安全核查应有记录,记录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并纳入病历管理。手术安全核查结果处理与记录定期组织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培训,提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意识和核查能力。定期分析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执行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持续优化手术安全核查流程与规范。鼓励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手术安全核查,提高核查效率和准确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改进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2根据手术难度、复杂程度及风险大小,将手术分为四级,并明确各级手术对应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手术分级标准对各级手术进行明确标识,便于医务人员识别和管理,确保手术安全。手术标识管理手术分级划分与标识手术分级审批与执行手术审批流程建立手术分级审批制度,明确各级手术的审批权限和流程,确保手术合理、安全进行。手术执行规范制定各级手术的执行规范,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等,确保手术过程规范、有序。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手术分级质量监控机制,对各级手术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手术质量符合标准。风险评估与预警对各级手术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预警措施,降低手术风险。手术分级质量监控与评估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改进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机制,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改进,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持续改进机制加强医务人员对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对手术分级管理的认识和执行力。培训与考核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13明确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定义和范围01医院应明确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定义和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医疗材料等方面的创新。申报与审批流程02医院应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的申报与审批流程,包括项目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伦理审查等环节,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评估与决策机制03医院应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或委员会,对申报的新技术和新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技术先进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并根据评估结果做出决策。新技术和新项目申报与审批医院应制定详细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计划与方案,包括项目目标、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方面的内容。实施计划与方案医院应对参与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的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培训与考核医院应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的监控与风险管理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监控与风险管理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与监控效果评估指标与方法医院应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的效果评估指标和方法体系,对项目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数据收集与分析医院应定期对新技术和新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包括项目实施情况、效果评估结果等方面的信息,为项目改进提供依据。持续改进机制医院应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的持续改进机制,根据效果评估结果和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对项目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新技术和新项目效果评估与改进制度修订与更新医院应定期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医疗技术和医疗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反馈与建议收集医院应建立反馈和建议收集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和患者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宣传与推广医院应加强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认知度和依从性,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14VS包括但不限于生命体征异常、严重电解质紊乱、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危急情况。报告流程发现危急值后,应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并记录在病历中。同时,需将危急值及处理措施上报至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报告范围危急值报告范围与流程医生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请相关科室会诊、转入ICU等。处理危急值时应遵循诊疗规范,确保患者安全。同时,需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处理措施要求危急值处理措施与要求评估方法通过定期回顾分析危急值报告及处理情况,评估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效果。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如加强培训、优化流程等,以提高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有效性。危急值报告效果评估与改进制度修订根据临床实践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要求,定期对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0102信息化建设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危急值的自动提醒、上报和分析等功能,提高危急值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危急值报告制度完善病历管理制度15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计算机打印的病历应当符合病历保存的要求,打印字迹应清楚易认,符合病历书写及规范。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需复写的病历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书写病历应当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病历书写规范与要求住院病历由科室负责保管,门诊病历由患者保管。患者住院期间,病历由科室统一保管,患者和家属不得翻阅、复印或封存病历。患者出院后,病历由病案室负责集中、统一保存与管理。借阅病历需办理借阅手续,阅后按期归还,借阅病历只限本院医疗、教学、科研人员。01020304病历保存与借阅流程ABCD病历质量监控与评估科室质控小组应当对本科室病历书写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各级医师应当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和要求,定期自查自纠。病历书写质量应当作为医师考核、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医院质控部门应当对全院病历书写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010204病历管理制度改进不断完善病历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和效率。加强医师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师对病历书写重要性的认识。推广电子病历系统,实现病历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便捷查询。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保障患者知情权和隐私权。0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6一线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标识为绿色。二线抗菌药物限制使用级,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标识为黄色。三线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标识为红色。抗菌药物分级划分与标识一线抗菌药物由初级职称医师开具,临床使用不需审批。二线抗菌药物由中级职称医师开具,必要时经高级职称医师或科主任审批。三线抗菌药物由高级职称医师开具,使用前必须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审批与执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全院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异常使用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定期对全院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等进行评价,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通报和干预。抗菌药物使用质量监控与评估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定期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调整。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改进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促进持续改进和提高。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7用血申请临床科室应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指征,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后,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审批流程输血科应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包括用血理由、输血适应症、患者知情同意等,符合要求的申请单方可进行备血。如遇特殊情况需大量输血或输注特殊血液成分时,需经输血科或医务部审批。临床用血申请与审批流程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报告输血科。同时,应对输血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输血开始及结束时间、输血种类、输血量、输血反应及处理措施等。过程监控输血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输血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将输血记录单送交输血科保存。记录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