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第三次)语文试卷_第1页
陕西省商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第三次)语文试卷_第2页
陕西省商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第三次)语文试卷_第3页
陕西省商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第三次)语文试卷_第4页
陕西省商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第三次)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商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第三次)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远清先生的新作《世界华文文学概论》以世界华文文学发展史为线索,在学界定论与个人观点的对话式语境中,对20世纪至今的世界华文文学,从概念厘定、学科发展、时代意义、作家作品等维度完成对文学思潮、文学社团和文学人物的探讨。本书立足于“概论”,目的是为世华文学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材料,而非某一向度学术论题的精耕。不同于其他世华文学史的撰写方式,本书的体例特色是“个人写史”。作者在现象/文本的确立及分析上,融入了自我的学术思考。因此,跳脱时间建构和空间建构的传统写史方法,他以问题引领,环绕“概念”和“学科”,将世华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基础论题与核心论题作为写作重点。第一章至第四章集聚各种文学论争。例如第一章解析“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华人文学、华文文学、华裔文学三个领域的研究对象一度缠绕在一起,因此文中推出两个基本辨析。一是“华人文学到底应不应该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范畴”,作者见解是“华人文学作品不管有无中译本,都应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一种研究对象。这不仅可以拓展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版图,而且可以起到对照和互为补充的作用”。一是“中国大陆文学是不是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对象”,作者观点是“把中国大陆文学的人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说世界华文文学要拿出巨大的篇幅来描绘中国大陆文学地图,而只是在参照意义上,把它作为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比较的对象”。继而,在明晰这两个问题之后,他展开进阶式思考,即如何理解华文文学的“华”?“华文文学本是个多元文化、多重视角的多面体,有互不雷同的层面和维度。确认这种立体状态,把华人文学和中国大陆文学涵盖进去,才能认识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本书凝练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四种品格为:国际性、移动性、本土性和边缘性。从世华文学学术史考察,这四类仍然是通识性的学科认定,文中清晰界定“本土性”,即“本土特质、本土视角、本土精神或本土意识”。我认为,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作者对“移动性”的阐释,首先,“不能单纯局限在从中国移动出去的作家身上,还应注意从国外移民进中国的作家”,旅台马华作家(旅台的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是典型个案。其次,“移动性”的外延被扩宽,不仅是作家的移动性,而且是学科本身的移动性,正由于作家的移动制造学科研究内涵的动态化。而其中包含的更深层研究逻辑显现在学科的“移动”与学科的“争议”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文中提炼的三组关系辨析值得后续深入探讨:“汉语的”还是“华语的”?“语种的”还是“语系的”?“海内的”还是“海外的”?“海外华文文学对新中国文学的贡献”是本书的大亮点,应该说,它从比较视域做出华文文学在当下的价值判断,但略有些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对象依然是作家,被归纳为“先行者”“松动者”“参与者”“丰富者”四种类型,采用论题研究,而不是将重心放置于某些作家对新中国文学的个体参与,则会夯实海外华文文学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可或缺性。(摘编自戴瑶琴《基于概念厘定与实例解析的个人文学史——评〈世界华文文学概论〉》)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华文文学概论》从多个维度探讨了20世纪至今的世界华文文学的思潮等方面的相关问题。B.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世华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基础论题,对此,古远清推出两个,基本辨析。C.古远清认为,认识世华文学学科特点,必须要确认华文文学的立体状态,涵盖进华人文学和中国大陆文学。D.本文作者认为,《世界华文文学概论》对世华文学的“本土性”界定清晰,对“移动性”的分析值得重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从创作的目的、体例、对新中国文学的贡献等方面对古远清的著作进行评述。B.文章举《世界华文文学概论》第一章的内容,意在证明这本书的体例特色是“个人写史”。C.文章既指出《世界华文文学概论》的大亮点,也指出其不足之处,体现出文章的思辨性。D.“我认为”“应该说”等语使文章立论审慎;“首先”“其次”等语使文章论证思路更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远清对20世纪至今的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既聚焦各种文学论争,又融入自己的学术思考。B.古远清认为中国大陆文学虽可纳入世华文学研究的对象,但只需将其作为参照,无需重点研究。C.世界华文文学的“移动性”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研究逻辑,学科的“移动”直接造成了学科的“争议”。D.古远清用比较思维对华文文学在当代的价值做出判断,不足在于重点研究不同类型的作家群体。【答案】1.B2.A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世华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基础论题”错。根据第二段可知,古远清将世华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基础论题与核心论题作为写作重点,而世华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作者列举的一个例子。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文章没有从对新中国文学的贡献这个方面评述古远清的著作,文章还从内容方面对古远清的著作进行了评述。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不足在于重点研究不同类型的作家群体”错误。根据原文“但略有些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对象依然是作家”可知,不足之处不是重点研究不同类型的作家,而是这部分的研究对象只有作家。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50年,你可能每个月定期做一次体检。但这时,你已不再需要做包括静脉穿刺采血等各种痛苦而烦琐的检查,也不需要等待一周才能看到你的血液检测结果,你只要坐着不动,从你口鼻中呼出的,或从你的体内释放出来的挥发性分子会慢慢进入复杂的人工智能仪器,它就是被称为“深鼻”的未来的电子鼻“医生”。“深鼻”对收集到的人体发出的气体分子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庞大的嗅觉数据库进行比较,将气味与导致这些气味产生的各种病症进行对比匹配,生成并打印关于你的健康状况的诊断结果。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或进行药物调整。这是研究人类嗅觉系统工作原理的美国科学家阿列克谢•库拉科夫向我们展示的有关未来医疗保健的一个场景。库拉科夫是一位神经科学家,他正在研究人类如何感知气味,并根据气味的“可闻”特性对数百万挥发性分子进行分类。他计划将现有的气味编入一个综合性人工智能网络。该网络一旦建成,“深鼻”将能够识别某个人特有的气味,也能识别医学上或其他领域内为人们感兴趣的任何其他气味。而能为你识别气味并作出诊断的将是一块计算机芯片。届时,医生诊断病情也变得轻松多了,患者也可免去许多痛苦且烦琐的检查。那么,气味真的能够说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吗?当然可以。气味作为一种信息源非常有用,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将丰富的气味信息用于病情诊断。最新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包括癌症、肺结核和帕全森病,都可以通过挥发性化合物改变人的气味。我们的身体会释放代谢产物,其中一些分子是挥发物,成为人体释放的气味的一部分,或被称为“气味指纹”。当人生病时,身体的代谢功能会产生变化,会释放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挥发性分子,我们的“气味指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些“气味指纹”会携带我们健康状况的信息。例如,帕金森病患者的皮肤皮脂腺会分泌一种蜡状富含油脂的生物液体,敏感的“深鼻”可以从稀薄的空气中检测发现它的存在。电子鼻“嗅闻”诊病可以让医生更早、更容易地发现疾病,甚至可以避免一些侵入性的诊断方式。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诊断系统。因此,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利用电子鼻的可能性。构建一种人工嗅探器,配备可定期更新的专用标准软件。它可以像鼻子一样捕捉气味,也可以像大脑一样对气味进行解释,这就是阿列克谢•库拉科夫设想的“深鼻”,一种电子嗅觉人工智能。要做到这一切,“深鼻”需要模仿人脑的神经机制,但是,目前科学家们还未弄清楚人脑识别不同气味的内在机制。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嗅觉行为比我们的视觉能力更复杂,也更难理解。识别一种气味是一个精确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必须共同“奏响”一曲“协奏曲”。鼻腔里有数以百万计的嗅觉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有着微小的手指状突起,它们被称为“纤毛”。鼻上皮组织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纤毛就悬浮在这些黏液中。神经元的另一端是轴突,轴突向上伸展,穿过颅骨内的特殊通道,一直通向大脑中一个叫作“嗅球”的区域。这个大脑区域因其形似洋葱而得名。气味分子进入鼻腔,与纤毛结合,鼻腔里的嗅觉神经元将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嗅球,由嗅球进行解释,从而产生我们的嗅觉感知。同时,嗅觉神经元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大脑嗅觉皮层,由嗅觉皮层的神经机制来确定气味的浓淡程度。一些分子与某些嗅觉感受器结合,但不与其他嗅觉感受器结合。这取决于气味分子与受体的具体组合,我们会闻到玫瑰的香味或狗屎的难闻气味,但气味分子与嗅觉感受器的组合非常复杂,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握手”也是神秘难测。“深鼻”研究者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模拟鼻腔中神经元的电子鼻需要配备一些化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与进入的气味分子相互作用,检测它们的存在,随后向电子大脑——“深鼻”发送电信号,对检测到的分子作出解释。在库拉科夫的设想中,电子鼻应是一个多层网络,能够识别不同的气味分子,以及其中不同的化学基团。电子嗅觉诊断疾病要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大概还要几十年。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观察到实验动物经过着色的神经元反应,但是模拟鼻腔内嗅觉神经元与气味分子结合所需的技术——检测我们代谢物的化学传感器还没有发明出来。一旦这项工作完成,构建一个电子鼻来发现健康问题就相当简单了。(摘编自方陵生《电子鼻:未来的疾病诊断专家》)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来的电子鼻“医生”“深鼻”,使用起来将更快捷方便,有助于人类医生诊断病情,也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免受各种痛苦。B.人身体释放的代谢产物中有一些分子是挥发物,成为人体释放的气味的一部分,这些挥发物可以为电子鼻诊断提供依据。C.未来的电子鼻“医生”“深鼻”,需要安装一种人工嗅探器,配备可定期更新的专用标准软件,具备模仿人脑神经机制的功能。D.识别一种气味是一个由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共同参与的精确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嗅觉行为比视觉能力更复杂,更难理解。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2050年,到医院看病时,坐着不动,人工智能仪器就能根据你口鼻中呼出的,或从你的体内释放出来的挥发性分子,给你作出准确诊断。B.鼻腔里有数以百万计的嗅觉神经元,其一端是微小的手指状突起叫“纤毛”,另一端是轴突,气味分子和“轴突”结合,从而产生嗅觉感知。C.我们之所以能闻到不同的气味,是由于一些分子与某些嗅觉感受器结合,但不与其他嗅觉感受器结合,气味分子与嗅觉感受器的组合非常复杂。D.模拟鼻腔中神经元的电子鼻需要配备一些化学传感器,进入的气味分子与之相互作用,随后向电子大脑——“深鼻”发送电信号,从而确定其存在并作出解释。6.电子鼻“深鼻”的研究面临哪些困难?请简要概述。【答案】4.A5.C6.①气味的收集、分类以及建立庞大的嗅觉数据库,任务繁重复杂。②目前科学家们还未弄清楚人脑识别不同气味的内在机制。③检测我们代谢物的化学传感器还没有发明出来。【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也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免受各种痛苦”错,原文是“你已不再需要做包括静脉穿刺采血等各种痛苦而烦琐的检查”,这里只是指的检查的痛苦,没有说减少治疗时的痛苦。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将对未来的一个科学设想说成必然会实现的事实。B.“气味分子和‘轴突’结合,从而产生嗅觉感知”错,原文是:气味分子进入鼻腔,与纤毛结合,鼻腔里的嗅觉神经元将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嗅球,由嗅球进行解释,从而产生我们的嗅觉感知。D.“从而确定其存在并作出解释”错,原文是:这些传感器与进入的气味分子相互作用,检测它们的存在,随后向电子大脑——“深鼻”发送电信号,对检测到的分子作出解释。选项“确定其存在并作出解释”说成了同时进行。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嗅觉行为比我们的视觉能力更复杂,也更难理解。识别一种气味是一个精确而复杂的过程”“气味分子与嗅觉感受器的组合非常复杂”可知,气味的收集、分类以及建立庞大的嗅觉数据库,任务繁重复杂。②结合“目前科学家们还未弄清楚人脑识别不同气味的内在机制”可知,目前科学家们还未弄清楚人脑识别不同气味的内在机制。③结合“模拟鼻腔内嗅觉神经元与气味分子结合所需的技术——检测我们代谢物的化学传感器还没有发明出来”可知,检测我们代谢物的化学传感器还没有发明出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战争[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天蒙蒙亮,在五位旅客刚刚过了一宿的一节令人窒息、烟雾弥漫的二等车厢里,推推搡搡地拥上来一个大块头女人——她那模样儿看上去简直就像一件鼓鼓囊囊的行李包裹,跟在她背后气喘吁吁的,是她的丈夫——一个瘦弱不堪的小男人。那个小男人最后落了座,彬彬有礼地向那些给他妻子帮过忙、让过座的旅客道了谢。随后,他转过身来,朝着正在把自己的大衣领子拉下来的那个女人,彬彬有礼地问道:“你一切都好,亲爱的?”妻子并没有搭理他,却把大衣领子又往上拉到眼边,遮住自己的脸孔。“这个世道可糟透了。”那个丈夫喃喃自语,苦笑了一下。他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应该向他的同行旅伴讲一讲,那个可怜的女人确实值得人们同情,因为这场战争要把他们辛苦了一辈子养大的那个年方二十的独子从她身边夺走。他突然接到了一份电报,说他三天之内就要开拔了,要求爸爸妈妈即速赶来给他送行。至于那个身穿外套的女人呢,她的身子一直在歪歪扭扭地蠕动着,不时还发出野兽一般的咆哮声。她深信,尽管刚才她的丈夫对种种情况都做了说明,也是无济于事,因为从那些十之八九跟她一样身陷困境的人们那里,就连一点儿同情的影子都引不起来的。他们中间有一个人在全神贯注地听了以后,就说:“你好歹还得要感谢上帝,因为你的儿子毕竟是现在才开拔到前线去。我的那个儿子,打从战争爆发的头一天,就叫他上了前线。”“那么我呢?我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外甥都上了前线。”另一个旅客接下去说。“你说的也许不错,可是,就我们来说,那是我们的独子哪。”那个丈夫竟然放胆地说。“胡扯淡。”另一个旅客插话说,他是一个红脸膛的大胖子,暗淡无光的蓝眼睛里布满血丝。他心里一直在扑扑地跳动着。他一面拼命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别让人们发现他早就掉落了的那两颗大门牙,“胡扯淡。难道说我们生儿育女,就是给自己圈好处吗?”在座的其他旅客都十分难堪,瞪起两眼直瞅着他。那个战争一爆发、儿子就上了前线的父亲,叹了一口气说:“你这话可说对啦。原来我们的孩子不是属于我们的,他们是属于国家的……”“胡说八道。”那个大胖子旅客立刻反驳说,“试问我们生儿育女时,可曾想到过国家没有?他们一生下来,就把我们自己的生命跟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了。说穿了,就是这么回事。要知道我们是属于他们的,可他们从来都不是属于我们的。他们一到了二十岁,就像我们当年二十岁时一模一样。如今,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我们对国家的爱,当然啦,还是不减当年,可现在我们对孩子的爱却总比它更强烈。在座各位中间不是有人乐于顶替儿子上前线去吗?”这时四周一片沉默,每个人都点头表示赞同。“那么,我说,”那个大胖子继续说道,“我们的那些孩子一到了二十岁时,他们认为自己对国家的爱甚至应该超过对我们的爱,难道说这就不自然吗?如果说国家是一种天然的必需品,就像我们每人为了不饿死都得要吃的面包一样,那就非得要有人去保卫它不可。而我们的儿子,他们一到二十岁,果然就去了,而且,他们也都是乐于以身殉国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停止哭泣,每一个人都应该放声大笑,就像我现在这样——因为我的儿子在临死以前给我发来一个电报,说他也死得其所了。正如你们看到的,哀之所以连丧服都不肯穿……原因就在这里。”他抖一抖自己身上的浅黄色外套给众人看。这时,他那缺了两颗大门牙的上嘴唇正在颤抖着,两眼泪汪汪而又凝止不动。他的这篇宏论也就在一阵尖笑声(这本该是一阵呜咽声)中马上结束了。“确实如此……确实如此……”人们众口一词地说。挤在角落里、用外套遮住自己的那个女人,一直都在正襟危坐地倾听着。要知道最近三个月来,她在深切的悲痛中千方百计地从她丈夫和朋友们的言谈里去找一些宽心话,既可以安慰她,又可以指点她,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如何心甘情愿地把她的儿子送出去,那里说不上是死路,也许只不过是一种危险的营生罢了,不过,她从他们滔滔不绝的言谈之中,哪怕是片言只语都没有找到……于是她心中的悲痛也就越发沉重了,因为她暗自琢磨,恐怕谁都不能替她分忧解愁。可是刚才那位旅客所说的那些话,却使她为之愕然,几欲晕倒。她突然察觉到,问题不能归咎于别人理解不了她,而是偏偏怪她自己,达不到别人家父母那么高的思想境界,他们不仅在送别自己的儿子,甚至在获悉他们不幸阵亡的时候,也都是甘之如饴,从不号啕大哭。她抬起头来,从她那个角落里探出身子,聚精会神地听着那个大胖子絮絮叨叨地给旅伴们讲他的儿子如何激昂慷慨,乐于为国家杀身成仁的具体过程。她恍惚觉得自己磕磕绊绊地走进了一个她从来都没有梦见过的陌生世界,在那里,她满心喜悦地听到:每一个人都在向那个一谈到儿子之死时还能如此以苦为乐的父亲表示祝贺。蓦然间,她仿佛一点儿都没有听到刚才大家的谈话,几乎就像大梦初醒似的,转过身来向大胖子旅客问道:“那么……你儿子是真的死了吗?”每个人都用眼光上下打量着她。那个胖旅客也转过身来瞅着她,他瞪起那双凸出的、极度泪汪汪的浅蓝色大眼睛,讳莫如深地端详着她的脸孔。他花了好半天时间想回答,可他总是说不出话来。他一个劲儿瞅着她,简直好像是——直到此刻听到了那个愚蠢的、自相矛盾的问题——他这才突然一下子觉察到:他的儿子是真的死了——永远——永远——一去不复返了。他的脸孔一下子收缩,变成怪样;随后,他连忙从口袋里抓出一块手绢来,猛地发出一阵催人泪下、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不由得使四座为之一惊。(选自[关]克林斯•布鲁克斯[美]罗伯特•沃•潘伦《小说鉴赏》,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人的丈夫虽然瘦弱,但是对自己的妻子十分关心,想让同行旅伴理解他妻子的悲伤。B.从旅客们接二连三的插话中不难看出当时战事的艰难与惨烈,有很多年轻人上了前线。C.失去儿子的胖旅客在长篇的独白中,对伤亡和悲痛的意义作了激动人心又富有哲理的论述。D.女人无法从丈夫与朋友们的言谈中找到安慰,却被同样儿子阵亡的胖旅客所说的话吸引。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语如果删去,表达效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那个胖旅客也转过身来瞅着她,他瞪起那双凸出的、极度泪汪汪的浅蓝色大眼睛,讳莫如深地端详着她的脸孔。9.若将小说全文这样改写:胖旅客仅有的一个儿子上了前线,他用本篇小说中的话语跟同车厢的旅客们进行争辩,劝说他们要笑着面对孩子们以身殉国。到了某个车站,他接到一份告知几子阵亡消息的电报,立刻迸发出一阵“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而大家都大吃一惊地瞅着他,为什么这样的写法同原小说一比,就要大为逊色呢?请从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效果中任选三个角度作简要分析。【答案】7.D8.①原句中“极度”与前文“两眼泪汪汪而又凝止不动”相照应,并且表明程度有加深,使读者读到结尾时理解胖旅客态度的转变并非突如其来,他也在逐步被影响改变。若删去该词则不具有这种效果。②原句中“讳莫如深”突出胖旅客态度的奇怪之处,暗示胖旅客有深藏的秘密,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为下文情节的转折蓄势。若删去该词则不具有这种效果。9.①情节:原小说包含着两个“故事”——一个是那个女人改变态度的故事,另一个则是那个胖旅客改变态度的故事,情节模式更加曲折、复杂;而改写的这篇小说只保留了胖旅客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②人物:原小说中女人逐步被胖旅客的发言吸引,而胖旅客思想上原本达到和谐一致,却被那个女人所提出的问题破坏,看似对立的双方不断互相影响以致最后思想态度完全颠倒,两个人物互为映衬和对照,前后的转变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富;而改写的这篇小说侧重突出胖旅客因为战争夺走独子的生命而悲伤,人物形象比较扁平。③主题:原小说通过描写战争对个体生活和命运的影响来揭示战争的残酷和人类在战争中的无助感,并且借战争背景来表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创伤有意抗拒和回避,主题更多元;而改写的这篇小说通过一个胖旅客失去独子来揭露战争的残酷,主题比较单一。④艺术效果:原小说中胖旅客失去儿子却未表现出悲伤的情绪,甚至还有自豪之意。读者始终被这处反常造成的悬念牢牢抓住注意力,作者通过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逆向受挫来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改写的这篇小说胖旅客的情绪变化符合常人的生活逻辑,完全在读者的认知范围内,因此缺少读者阅读原小说时因期待视野受挫而产生的阅读动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同样儿子阵亡”错。文中并未交代女人的儿子阵亡,且原文第十三段有“那里说不上是死路”。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句中“极度”修饰的是“泪汪汪的浅蓝色大眼睛”,“极度”表示程度加深;前文也写到他的眼睛,“两眼泪汪汪而又凝止不动”,两次写眼睛形成照应,我们发现他的情感在发生变化,“极度”能够凸显这种变化,他正在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而结尾他的情绪爆发“猛地发出一阵催人泪下、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其实从“极度”这个词里能够找到根据。若删去该词则不具有这种效果。②原句中“讳莫如深”原指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今泛指隐瞒得很深,唯恐暴露。当妇人问“那么……你儿子是真的死了吗?”时,老人“讳莫如深”地端详着她的脸孔,这个词让人感到老人态度的奇怪之处,暗示老人有深藏的秘密;老人的表现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为下文情节的转折蓄势。若删去该词则不具有这种效果。【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①情节:原小说包含着两个“故事,一个女人的独子被要求上战场,她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痛苦又悲伤;但在胖旅客一番慷慨陈词之后态度发生了改变。另一个是胖旅客的故事,他的儿子死在了战场上,而他原本没有特别难过,甚至感到自豪,但在女人追问“你儿子真的死了吗”时情绪突然崩溃,他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两个故事,情节模式更加曲折、复杂。而改写的这篇小说只保留了胖旅客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②人物:原小说中女人开始时悲伤、难过,但听了胖旅客的话之后她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她突然察觉到,问题不能归咎于别人理解不了她,而是偏偏怪她自己,达不到别人家父母那么高的思想境界”;而胖旅客原本对儿子的死感到自豪,他的思想和情感是一致的;但在女人追问之下突然“发出一阵催人泪下、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两个人互相受到对方的影响,以致最后思想态度完全颠倒,两个人物互为映的转变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富。而改写的这篇小说开头胖旅客“劝说他们要笑着面对孩子们以身殉国”,但接到儿子阵亡的电报后“立刻迸发出一阵“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侧重突出胖旅客因为战争夺走独子的生命而悲伤,人物形象比较扁平。③主题:原小说女人因为独子要上战场而难过,“她的身子一直在歪歪扭扭地蠕动着,不时还发出野兽一般的咆哮声”,她对这件事是抗拒的;其他旅客也一样,有的是战争刚开始儿子就上了前线,有的不光是儿子,还有外甥也上了前线,胖旅客的儿子更是牺牲在战场上,人们都悲伤而无助。总之,通过描写战争对个体生活和命运的影响来揭示战争的残酷和人类在战争中的无助感,并且借战争背景来表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创伤有意抗拒和回避,主题更多元。但改写的这篇小说只是写胖旅客的儿子失去了他的独子,揭露战争的残酷,主题比较单一。④艺术效果:原小说中老人失去儿子却未表现出悲伤的情绪,甚至还有自豪之意。他向人们述说着自己的看法,“要知道我们是属于他们的,可他们从来都不是属于我们的”“如果说国家是一种天然的必需品……他们也都是乐于以身殉国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停止哭泣,每一个人都应该放声大笑,就像我现在这样——因为我的儿子在临死以前给我发来一个电报,说他也死得其所了”,一般人肯定会为了儿子的死而悲伤难过,胖旅客却觉得自豪,觉得儿子死得其所,读者始终被这处反常造成的悬念牢牢抓住注意力,作者通过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逆向受挫来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改写的这篇小说老人的情绪变化符合常人的生活逻辑,在听到儿子死讯时“心肝欲裂”“难以抑制的啜泣”,完全在读者的认知范围内,因此缺少读者阅读原小说时因期待视野受挫而产生的阅读动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通于物者,不可惊以怪;喻于道者,不可动以奇;察于辞者,不可耀以名;审于形者,不可遁以状。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夫无规矩,虽奚仲不能以定方圆;无准绳,虽鲁般不能以定曲直。是故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惠施死,而庄子寝说言,见世莫可为语者也。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今剑或绝侧羸文,啮缺卷絍,而称以顷襄之剑,则贵人争带之;琴或拨剌枉桡,阔解漏越,而称为楚庄之琴,侧室争鼓之。苗山之诞,羊头之销,虽水断龙舟,陆刺兕甲,莫之服带;山桐之琴,涧梓之腹,虽鸣廉修营,唐牙莫之鼓也。通人则不然。服剑者期于铦利,而不期于墨阳、莫邪;乘马者期于千里,而不期于骅骝、绿耳;鼓琴者期于鸣廉修营,而不期于滥胁、号钟;诵《诗》《书》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范》《商颂》。圣人见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浊之于耳听。众人则不然。中无主以受之,譬若遗腹子之上陇,以礼哭泣之,而无所归心。故夫李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玉石之相类者,唯良工能识之;书传之微者,唯圣人能论之。今取新圣人书,名之孔、墨,则弟子句指而受者必众矣。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晓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书以喻意,以为知者也。诚得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不为古今易意,摅书明指以示之,虽阖棺亦不恨矣。(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年A之少B为C闾丈人D说E救敲F不给G何道之H能明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喻,指明白,与成语“喻之以理”“引喻失义”中“喻”意思不同。B.寝,指停止,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寝”意思不同。C.服,指佩带,与《过秦论》中“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的“服”意思不同。D.恨,指怨恨,与《归去来兮辞》中“恨晨光之羸微”的“恨”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传学说的人一定要先假托神农、黄帝的名义,然后才能让人们乐于接受他们的学说,这是因为世俗之人大多是尊古而贱今的。B.一把号称曾经归属于楚顷襄王的宝剑,即使其棱边花纹已经磨损,锋刃已经卷曲,但仍有尊贵人士因看中它的名气而争相要它。C.作者认为,弹琴者应弹奏用山中桐木和山涧梓木做成的琴,只期望其音色雅正优美,音调清脆和谐,而不必在乎它是否是名琴。D.众人不同于通人,他们心中毫无主见,只是被动接受,就像遗腹子给父亲上坟,虽按礼节哭祭父亲,但心中没有对父亲的哀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2)玉石之相类者,唯良工能识之;书传之微者,唯圣人能论之。【答案】10.BEG11.D12.C13.(1)做学问的人被这些言论蒙蔽,尊崇他们所听到的传闻,共同正身而坐来称道它,理正衣领来诵读它。

(2)玉和石头看起来类似,只有优秀的工匠才能识别它们;书传等典籍中的含蓄隐晦之处,只有圣人才能阐发议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项托以他这样小的年龄,向乡里的长者发表议论,恐怕他躲避长者的拐杖敲打都来不及,哪里还能说明发表自己的主张?“少”用以修饰“年”,“之”是定语后置标志,故“以年之少”是介宾结构,A处不能断开,B处需要断开表强调;“为闾丈人”是“说”的状语,CD两处不能断开,E处需要断开;“救敲不给”是主谓结构,“敲”指敲打,“救敲”指阻止敲打,“不给”指不充裕、来不及,F处不能断开,G处需要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明白;使……明白,开导;比喻,举例。句意:明白道理的人。/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人。/援引例证以说明事理失去了本义。指引用的例证不妥当。B.正确。停止;睡觉。句意:庄子就停止了辩论。/这样之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C.正确。佩带,臣服。句意:但就是没人佩带它。/强国请求臣服,弱国前来朝见。

D.错误。遗憾;怨恨。句意:那么即使死去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只是怨恨天刚刚放亮。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弹琴者应弹奏用山中桐木和山涧梓木做成的琴”错误,原文中提及“山桐之琴,涧梓之腹”,是为了说明即使这样的琴音色雅正优美,音调清脆和谐,但人们就是不愿弹奏它,这并不是说弹琴一定要弹用山中桐木和山涧梓木做成的琴。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蔽于论”,被言论蒙蔽;“相与”,共同,一起;“危坐”,正身而坐。(2)“良工”,优秀的工匠;“识”,识别;“微”,含蓄隐晦。参考译文:精通事物的人,是不能用诡怪来惊吓他的;明白道理的人,是不能用奇异来惊动他的;明察言辩的人,是不能用虚名来迷惑他的;审察物形的人,是不能用假象蒙骗他的。世俗之人,大多尊崇古时而轻视今世,所以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的人,一定要假托神农、黄帝的名义然后才能让人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学说主张。乱世的昏庸君主,总要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由来粉饰得高深莫测,以此来抬高自己。做学问的人被这些言论蒙蔽,尊崇他们所听到的传闻,共同正身而坐来称道它,理正衣领来诵读它。这就说明这些人分辨是非的界限不明确。没有了规矩,即使是奚仲也无法凭他的技艺来确定方圆;没有了准绳,即使是鲁般也无法凭他的技术来确定曲直。所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拉断琴弦,砸破琴瑟,因为他知道这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欣赏他的琴技乐曲了;惠施死后,庄子就停止了辩论,因为他知道这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同他谈论了。项托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孔子也有听项托说话的气度。项托以他这样小的年龄,向乡里的长者发表议论,恐怕他躲避长者的拐杖敲打都来不及,哪里还能说明发表自己的主张?现在有一种磨去棱边花纹,卷曲了锋刃的宝剑,如果有人声称此剑曾是楚顷襄王的古剑,那么尊贵人士会争相佩带它;现在有一种琴声走调、琴身歪斜破损的琴,如果有人声称此琴曾是楚庄王的古琴,那么富贵人家的姬妾会争相弹奏它。苗山的短矛,羊头状的刀,虽然能在水中砍断龙舟,能在陆地刺穿犀皮铠甲,但就是没人佩带它;山中桐木制成的琴瑟,山涧梓木做成的琴身,虽然音色雅正优美,音调清脆和谐,但师堂、伯牙这样的名乐师就是不愿弹奏它。通达事理的圣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佩带宝剑只期望它锋利,而不期望它是墨阳、莫邪那样的名剑;他们骑马只期望它日行千里,而不期望它是骅骝、绿耳那样的名马;他们弹琴只期望琴声雅正和谐,而不期望它是滥胁、号钟那样的古琴;他们诵读《诗》《书》只期望能通晓事理,明白道理,而不一定非选《洪范》《商颂》这样的古籍。圣人对是非的分辨,就像眼睛对黑白的分辨,耳朵对清浊音的分辨一样。众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心中没有任何主见而盲目接受,好比遗腹子给父亲上坟,按照礼节哭祭父亲,内心却没有对父亲的哀悼。所以孪生兄弟长相一样,只有他们的母亲才能分清;玉和石头看起来类似,只有优秀的工匠才能识别它们;书传等典籍中的含蓄隐晦之处,只有圣人才能阐发议论。现今如果拿当代圣贤的著述,托名是孔、墨的经典,那么恭恭敬敬地去学习和接受的弟子一定很多。所以美人,不一定要像西施一类的;通达之士,不一定要像孔、墨之类的。明白事理,通晓事物,因而能著书来阐明自己的思想,来启发世人的智慧。如果能得到头脑清楚明白的士人,心中有高明透彻的见解,能观照各种事物,不因古今的差异来改变自己的主见,并能将书中的宗旨思想阐述清楚明白以指示他人,那么即使死去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和徐斯选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辛弃疾逸气轩眉宇。似王良①、轻车熟路,骅骝欲舞。我觉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龙云雨。时与命、犹须天付。兰佩芳菲无人问,叹灵均、欲向重华诉。空壹郁,共谁语?儿曹不料扬雄赋,怪当年、甘泉②误说,青葱玉树。风引船回沧溟阔,目断三山③伊阻。但笑指、吾庐何许。门外苍官④千百辈,尽堂堂、八尺须髯古。谁载酒,带湖去。【注】①王良:一名孙无政,晋之善御马者,为赵简子御。②甘泉:指西汉扬雄的赋作《甘泉赋》,曾被左思误评,③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④苍官:松柏的别称。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曾经以为友人必然高中,如王良驾车轻车熟路,如蛟龙得雨顺势腾飞。B.“空壹”两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屈原和徐斯远的郁闷孤独之情。C.“门外”两句和“逸气”句的友人形象相呼应,反衬友人淡泊功名的趣味。D.结尾两句照应标题,以邀请友人来到环境清幽的带湖饮酒作乐来归结全篇。15.全词多处运用典故来表达对友人落第的安慰。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兰佩”两句运用屈原欲向舜帝陈辞的典故,将徐斯远和屈原相提并论,指出像屈原那么优秀的人也会怀才不遇,不被重用,那么你应试落第岂不是正常?劝慰友人看淡自己应试不第的事。②“怪当年”两句运用扬雄的《甘泉赋》被左思误评的典故,指出是主考官的无才无识、遗弃贤才才致使徐斯远落第,以对主考官的斥责来劝慰友人。③“风引”两句运用三山的典故,说明理想虚无缥缈很难实现,暗示友人不必过分追求功名,带湖饮酒,襟怀高朗才够畅快。【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反衬友人淡泊功名趣味”错,意在劝说友人徐斯远要淡泊功名。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兰佩”两句是说屈原是个兰佩芳菲即品性高洁、才华过人的古代志士,他犹且无人过问,怀抱冷落,为此曾经激愤地向重华(舜)陈辞,那么友人的不遇岂不分所该当?这里的用典,既包含着词人对天下才士收场一例凄凉的悲愤感,又表达了他以重比轻、要友人看轻自己的落第的用意。②“怪当年”两句意思是,主考官就像是当年左思误评扬雄之《甘泉赋》一样,不识徐斯远文章之妙,以致使其落第。由朋友及于考官,表达他对于考官无才乏学,埋没人才的讽刺,指出是主考官的无才无识、遗弃贤才才致使徐斯远落第,以对主考官的斥责来劝慰友人。③“风引”两句意思是,友人徐斯远落第,其报国理想难以实现,就像是乘船去寻找传说中的仙山,因其虚无缥缈,所以总是难以到达。运用三山的典故,说明理想虚无缥缈很难实现,暗示友人不必过分追求功名,带湖饮酒,襟怀高朗才够畅快。(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工巧致。(2)诸葛亮《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意思一致。(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张养浩途经潼关,遥望古都,感叹昔日秦汉恢宏奢华的宫殿,如今皆荡然无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各抱地势②.钩心斗角③.陟罚臧否④.不宜异同⑤.伤心秦汉经行处⑥.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势”“钩”“陟”“臧”“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美好事物的体验,永远不会嫌多。就像一位嗜饮者,尽管已经品尝过不少美酒,但当一瓶新的佳酿端到面前,他怎么会①?这次去的地方更远。车子穿过前一天行经的万亩苹果林,驶向大山深处。行行复行行,车子又从高处迂曲下行,转过几个弯后,面前②,出现了一处开阔的平坝。这个地方是普雄镇,四围连绵的山脉像是一道道错落摆放的屏风,()。稻田浓重恣肆的金黄色,像是无数桶颜料被一只巨手从天上倾倒下来,又均匀地泼洒开来。脑海里忽然跳出了波兰大诗人密茨凯维奇的诗句:“好一片田野,五谷为之着色!”一个上面写着“四川省非遗彝族尝新米节体验基地”的大牌子矗立在稻田深处并像热情的主人一样欢迎着刚刚来到稻田边的我们。稻田中阡陌交错,在好几条木板铺成的道路上,排列着整整齐齐又人满为患的队伍,有男人的队伍,也有女人的队伍,他们身着传统的彝族节日服饰,色彩绚烂。队伍中的每个人都等距离地站立着,手中高举着一把黄伞,与丰收的原野一样的颜色。在这里,一个盛大的仪式即将开始,仿佛箭矢塔上了弓弦,③。不,这个比喻并不恰切。剑拔弩张总是与某种紧张的情势相连,但眼前的场面却是庄重里有从容,严肃中有轻松。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大片稻田被围拢在中间 B.中间是一大片被围拢的稻田C.围拢在中间的是一大片稻田 D.将一大片稻田围拢在中间【答案】17.①无动于衷(或不为所动)②豁然开朗(或柳暗花明)③蓄势待发18.我们刚刚来到稻田边,看到稻田深处矗立着一个大牌子,牌子上面写着“四川省非遗彝族尝新米节体验基地”,它像热情的主人一样欢迎着我们。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①语境是说面对佳酿诱惑的态度,可用“无动于衷(或不为所动)”。无动于衷: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不为所动:指不受外力影响而变动,引申为:不管别人说什么或者怎么诱惑你,都能坚持自己的初衷和原则,立场坚定。②语境是说转过弯后眼前出现转机,可用“豁然开朗(或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③“仿佛箭矢塔上了弓弦”是说做好了准备,可用“蓄势待发”。蓄势待发:意思是指随时准备进攻。【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单独成句:大牌子像热情的主人一样欢迎着我们。然后把修饰语独立出来,添加必要的成分,变为分句:把“一个上面写着‘四川省非遗彝族尝新米节体验基地’的大牌子”变为“牌子上面写着‘四川省非遗彝族尝新米节体验基地’”;把“大牌子矗立在稻田深处”变为“看到稻田深处矗立着一个大牌子”;把“刚刚来到稻田边的我们”变为“我们刚刚来到稻田边”。最后调整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连贯表达。【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这个句子的主语承前省略,为“山脉”,故“将一大片稻田围拢在中间”与前文衔接最严密,其他三项主语不一致,与前文衔接不连贯。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城工程之先进堪称奇迹,首先,在选择地理位置和工程设计方面,采用了“顺应自然,用险制塞”的原则。利用山川形便,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河流转折处或平川往来必经之地修筑关城隘口,控制险要,不仅最大地减少工程量、节省资金,还能使城墙更加坚固,达到阻挡敌人的效果。其次,在修筑长城的技术和材料方面,采取了多种与时俱进的先进工艺。如夯土版筑工艺。即先在土地上挖沟,埋入基石,①然后围绕着基石搭建成用木板的木盒,②分多次将黄泥填入木盒中,③用杵将每层夯捣坚实。④再如石片交错叠压垒砌版工艺,即先将在山中开采出的石头切割成厚重的石片和石块,并将石片、石块的不平之处磨平,⑤之后将石头交错叠压垒砌。⑥古人没有水泥,用于砌垒长城的砂浆是沙子、碎石粒等材料组成,其间加入大量糯米水调和,⑦其强度比用石灰、砂浆的混凝土还要坚固。20.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以“长城工程的先进”为主语对上文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答案】20.语句①可修改为:然后围绕着基石用木板搭建成木盒。语句⑥可修改为:古人没有水泥,用于砌垒长城的砂浆是由沙子、碎石粒等材料组成。语句⑦可修改为:其强度比用石灰、砂浆的混凝土还要高。21.示例:长城工程的先进体现在地理位置的选择和工程设计,以及修筑的技术和材料两大方面:利用自然地形条件节约成本并使城墙更坚固;采取先进工艺体现古人智慧。【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①语序不当,“用木板”应修饰“搭建”而不是“木盒”,故将“用木板”调整至“搭建”之前,并删去“的”。语句⑥成分残缺,结构“由……组成”不完整,故在“沙子”前添加“由”。语句⑦搭配不当,“强度”和“坚固”不搭配,故将“坚固”改为“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本题要求以“长城工程的先进”为主语对上文进行压缩,根据开头词的提示,筛选长城工程先进性体现的方面:根据“在选择地理位置和工程设计方面”概括出“地理位置的选择和工程设计”;根据“在修筑长城的技术和材料方面”概括出“修筑的技术和材料”。再筛选具体表现:根据“采用了‘顺应自然,用险制塞’的原则。利用山川形便,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河流转折处或平川往来必经之地修筑关城隘口,控制险要,不仅最大地减少工程量、节省资金,还能使城墙更加坚固,达到阻挡敌人的效果”概括出“利用自然地形条件节约成本并使城墙更坚固”,根据“采取了多种与时俱进的先进工艺”概括出“采取先进工艺体现古人智慧”。最后用“长城工程的先进体现在……”连贯成句,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在进入“知识付费”时代,在网络上观看视频、学习课程、下载论文等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但一些平台在购买版权后,会巧立各种名目连环收费,招致用户的反感和声讨;有些用户就会到其他不正规的网站上去免费获取资源,让购买版权的平台利益受损,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作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需要搜索相关资料;未来进入大学,文献的检索与引用更是学习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