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_第1页
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_第2页
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_第3页
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_第4页
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1页一、概念:是由麻风杆菌引发慢性传染性疾病(属丙类传染病),其潜伏期通常为2—5年,最长可达10余年。未经治疗麻风病人是传染源,其皮肤及粘膜损坏处含有大量麻风杆菌,细菌常随破损皮肤和鼻分泌物排出体外引发传输。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2页二、传染方式和路径

麻风病主要传染方式是经过长久亲密直接接触、间接接触传染,空气飞沫传染。1、直接接触传染:多菌型麻风病人上呼吸道是向外界环境排菌最主要路径。皮肤破损时,也可向外排菌。2、间接接触传染:麻风病人破损皮肤或粘膜排出麻风菌污染生活用具、水源和土壤,当健康人接触这些带菌物品、水、土壤时有传染可能。前提条件:本身破损皮肤和皮肤粘膜。3、皮肤和呼吸道是主要路径,现在很多人认为呼吸道是麻风杆菌主要入口。4、传输媒介传染可能性(以吸血昆虫为媒介)。5、消化道传输不定。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3页三、麻风病症状

麻风菌侵入人体后,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之含有不一样程度免疫力,能快速建立有效免疫反应,抑制麻风菌繁殖或杀灭麻风菌而不发病,产生所谓“亚临床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缺点时,细菌繁殖到一定数量就能使机体发生临床损害。显著麻风症状或体征出现前,一个别病人可有全身不适,肢体酸胀,局部皮肤蚁行感,烧灼感,鼻出血或低热。麻风也是多系统性疾病,从单一微小皮损到神经、眼、骨骼、肌肉、内脏等受累,并可出现畸残,能够说没有一个人类传染病临床表现似麻风病多样化,往往累及临床各科。然而皮肤和周围神经症状与体征出现最早也最常见,且是麻风病诊疗、分型与判别诊疗主要依据。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4页1、皮肤症状:⑴、斑疹:与皮面平行,仅为皮肤不足色素从容,麻风病斑疹往往伴有浸润、闭汗、毛发脱落、浅感觉障碍或萎缩,直径普通在1㎝左右。红斑:主要是暗红色,数目少,面积大,边缘清楚。浅色斑:色泽比皮色淡,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色素缺乏斑:皮损处色素脱失,像白斑。色素从容斑:局部皮肤色素增多所致。靶型斑:红斑与浅色斑一圈圈相互镶嵌而成,靶形状或称徽章样状。⑵、丘疹:高出皮面针头大小限界性坚实突起,位于表皮。⑶、结节:高出皮面,黄豆至鸡蛋大小损害。⑷、斑块:高出皮面较显著损害,面积大,扁平状、环状或不规则形。⑸、弥漫性浸润:表面光亮,略带粉红色,无显著边缘,看上去像酒醉样或水肿样,好发于耳、面部、上下肢。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5页⑹、疱疹:为不足腔内含透明或稍混浊浆液高出平面损害。⑺、溃疡:①麻风性溃疡、②肢端神经血管功效障碍性溃疡。⑻、萎缩:是皮损消褪后一个继发性病变,主要是因为真皮或皮下组织浸润吸收后结缔组织破坏所致,多见于大鱼际、小鱼际肌肉萎缩。⑼、癍痕:为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破坏后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形成。⑽、其它损害:皮肤风团样、苔藓样、角化过分、钙化或鱼鳞样变。⑾、皮肤附件损害:①毛发:毛发和体毛脱落是麻风病表现之一,眉毛脱落是其最早表现之一。原因是内分泌腺受累,麻风肉芽肿压迫、破坏毛囊所致。②汗腺、皮脂腺:局部浸润,汗腺、皮脂腺萎缩破坏,造成闭汗而皮肤干燥。原因一是局部炎症细胞浸润,汗腺、皮脂腺萎缩、破坏;二是周围神经受累,排汗和皮脂功效受阻。③甲、甲板增厚,粗糙,变色,失去光泽而破裂。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6页2、神经症状:

⑴形态改变:①神经粗大,主要而常见特征之一,因为增生及炎症反应所致。②神经脓疡与钙化,神经组织坏死,继而钙盐从容。③神经纤维化,因为神经长久充血水肿,使之变性破坏神经纤维被增生结缔组织修复而取代。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7页⑵功效障碍:

①浅感觉障碍:是麻风主要症状和体征,是致残主要原因,初起有蚁行感,紧绷感,刺痛感,甚至奇痒。②神经痛:麻风病常见、又难以忍受自觉症状。③运动障碍:主要是受损神经不一样而出现对应表现。④营养性障碍:Ⅰ、皮肤营养障碍:皮肤干燥、粗糙、变薄;Ⅱ、骨营养障碍:脱钙,骨质疏松,萎缩,骨吸收;Ⅲ、肌肉营养障碍:肌变性、萎缩。⑤循环障碍:神经受损后,血管舒张功效紊乱,肢体循环发生障碍,局部温度降低,易发生疼痛和冻伤等。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8页3、眼、耳、鼻、喉症状:临床上因麻风杆菌损害神经和对应组织而引发对应临床症状,如视力连续减退、结膜炎、角膜炎、睑内翻、睑外翻等;耳浸润、耳垂肥大、耳廓脱落;鼻梁塌陷、鼻骨吸收;口裂变小,牙齿脱落等。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9页四、麻风分类(五级分类法)

麻风病分类对诊疗、治疗、预防、管理及科学研究等都有主要意义,伴随医学水平发展和提升,以及对麻风病认识逐步深入,麻风病分类也在不停地完善和发展。五级分类法是以光谱概念来分,即免疫力最强TT和免疫力最弱LL之间,存在着很多免疫力和稳定性不一样界限类麻风,从TT(结核样型麻风)、BT(界限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B(中间界限类麻风)、BL(界限类偏瘤型麻风)、LL(瘤型麻风)象一片连续光谱,各型类麻风之间是连续移行,能够演变。TTBTBBBLLLI↑↑↑↑↑↑结核样型界限类偏中间界限类界限类瘤型未定类结核样型偏瘤型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10页1、TT:结核样型麻风

皮损局限而单一,通常只有一、两块,分布不对称,呈红色或暗红色,边缘清楚,皮肤感觉丧失,有一至两条神经损害,常见受累是尺神经、腓总神经或耳大神经,神经功效出现早而显著,能够发生严重肌肉萎缩,运动功效障碍及畸形,普通眉毛、毛发不脱落,常规皮肤查菌阴性。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11页2、BT:界限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皮损数目较多,表面粗糙、干燥、边缘较清楚,周围有多个卫星状损害,分布不对称且浅感觉障碍显著,麻木,神经粗大显著、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对称,较硬、畸形出现早而重,毛发普通不脱落,皮肤涂片查菌普通阳性(1+--2+)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12页3、BB:中间界限类麻风皮损较多而复杂,含有多形性和多色性,大小不一,分布广泛但不对称,皮损边缘个别清楚个别不清楚,或者内缘清楚外缘含糊,在皮损内部或皮损外缘多有一空白区或者免疫区。有面部皮损呈蝙蝠状称“双形面孔”或“蝙蝠状面孔”。皮损处麻木及感觉消失,神经损害多发不对称,中度粗大,质较软较均匀,毛发可脱落,常不对称,治疗可再生,皮肤涂片查菌阳性(2+--4+)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13页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14页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15页4、BL:界限类偏瘤型麻风皮损有斑疹、斑块、浸润、结节等,呈淡红或棕褐色,表面光滑,有皮损呈环行,内缘较清楚外缘含糊,有内外缘均含糊不清,皮损分布广泛,但不完全对称,浅感觉障碍出现较迟且较轻,周围神经损害多对称,眉毛脱落不对称,晚期病人头发可脱落,皮肤查菌阳性(4+--5+)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16页5、LL:瘤型麻风早期皮损为淡红斑或浅色斑,小而多,分布广泛对称,边缘含糊,表面光滑,无显著感觉障碍和闭汗,有时仅有蚁行感和微痒等感觉异常,伴随病情改变,能够出现面部浸润及眼结合膜充血,形成“酒醉样面孔”和“狮面状”,神经损害不显著,可出现广泛、对称神经干粗大均匀、质软,可造成严重畸残,双眉外1/3成对称性脱落,睫毛、腋毛、体毛也脱落。皮肤查菌阳性(5+--6+)

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17页6、I:未定类麻风是各型麻风早期表现,其临床症状与组织改变无两级型麻风特点,故称为未定类,常演变为其它类型麻风。通常有一块或数块不对称浅色斑或淡色斑皮损,边缘较清楚,普通有轻微浅感觉障碍,无神经损害,运动障碍或畸形不显著,毛发普通不脱落,皮肤查菌多为阴性,少数阳性,但菌量少。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18页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19页麻风足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20页麻风足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21页爪形指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22页爪形手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23页猿手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24页猿手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25页五、麻风化疗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麻风联合化疗方案将麻风病分为多菌型和少菌型两种类型,多菌型主要是指皮损大于或等于6块,神经损伤大于或等于2条,查菌阳性;少菌型麻风主要是指皮损1-5块,神经损伤1条或无,查菌阴性。多菌型主要包含BB、BL、LL三种类型,少菌型主要包含I、BT、TT三种类型。不论临床怎样分型,只要皮肤查菌阳性,就应该使用多菌型化疗方案,皮肤查菌阴性就使用少菌型化疗方案。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26页1、常见药:氨苯砜DDS利副平RFP氯苯吩嗪B—6632、化疗方案为:依据麻风检菌,可将麻风病分为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两类:⑴多菌型MB(成人):RFP600mg每个月一次,监服;DDS100mg天天一次,自服;B­—663300mg每个月一次,监服;B—66350mg天天一次,自服。疗程24个月。⑵少菌型PB(成人):RFP600mg每个月一次,监服;DDS100mg天天一次,自服。疗程6个月。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27页六、麻风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⑴、显著进步:活动性皮损面积缩小50%或50%以上,结节显著缩小变平,浸润显著吸收,皮肤查菌指数每年下降0.5或0.5以上对数单位。⑵、进步:活动性皮损面积缩小不到50%,结节变小,浸润有一定程度吸收,皮肤查菌指数每年有所下降。⑶、无改变(无进步):皮损及细菌指数基础无改变。多菌型麻风临床和细菌检验无进步者,应分析原因正确处理,如考虑为耐药者应马上上报。少菌型麻风在完成疗程时,皮损无进步,甚至出现新损害或皮肤查菌阳性者,可按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方案治疗。⑷、恶变:皮损扩充或出现新皮损,细菌指数升高。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28页七、麻风临床治愈及停药标准1、治愈标准:完成MDT治疗病例,在监测期活动性症状完全消失,皮肤查菌阴性后每3个月查菌一次,连续两次仍为阴性者,则判定为临床治愈。2、停药标准:完成要求联合化疗疗程后,在以下情况下,应停顿治疗,进行监测:⑴、多菌型麻风:①临床显著进步,皮损大个别消退或连续消退;②皮肤查菌阴性或细菌指数较治疗开始时下降1.0或1.0以上,并连续下降。⑵、少菌型麻风:①原有皮损有消退或无扩充,未出现新皮损;②无新神经受累或肌肉麻痹现象。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29页八、麻风反应及其处理

1、概念:麻风反应是指在麻风病慢性过程中,因为免疫状态改变而突然发生病情活跃或加剧,如原有皮肤红肿、扩充、出现许多新皮损,有猛烈周围神经肿胀,疼痛等全身症状,麻风反应能够是麻风病初发或复发首次症状,又是各型麻风演变主要原因之一。2、分类:麻风反应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3、处理:强松6个月方案:第一个月:天天40mg;第二个月:天天30mg;第三个月:天天20mg;第四个月:天天15mg;第五个月:天天10mg;第六个月:天天5mg。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30页九、麻风病诊疗关键点

1、浅感觉障碍与闭汗:是麻风病最常见和较早期表现,也是患者就医原因之一。2、神经粗大:是麻风病主要特征和诊疗依据之一,但并非麻风病所特有,也可见于其它疾病。3、麻风杆菌:皮肤涂片或组织病理切片抗酸染色查见麻风杆菌,是诊疗麻风病可靠依据,但查均阴性不能排除麻风。4、特异性病理改变:诊疗新病例时,均应做皮肤活检。麻风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第31页麻风病诊疗口诀红斑白斑,红云白癣;不痛不痒,手脚麻木;皮肤干燥,不见出汗;筋络粗大,疼痛麻痹;眉毛脱落,耳垂肥大;肌肉萎缩,吊脚行走;烂脚烂手,溃疡不愈;嘴歪眼翻,口角下垂;虎口无肉,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