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_第1页
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_第2页
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_第3页
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_第4页
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1页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非物质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地质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指天然形成并基础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环境。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环境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2页(二)组成环境主要原因

生物原因、化学原因、物理原因及社会心理原因。(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1.生态系统(ecosystem)(P10)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经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共同组成生物与环境结合体。组成生态系统四个个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命物质2.生态平衡(ecologicalbalance)(P10):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百分比,一直保持一个动态平衡关系。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3页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4页二、人与环境关系(一)人与环境物质统一性(P12)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5页(二)人对环境适应性(P13)(三)人与环境相互作用(P13)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6页三、环境污染

因为各种人为或自然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重大改变,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P15)。严重环境污染叫公害(publicnuisance)。因严重环境污染而引发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7页(一)环境污染物起源(P15)1.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2.生活性污染:生活三废(粪便、垃圾、污水)3.其它污染:

交通性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中所含HC、NOx、B(a)P、CO、Pb等。

物理性污染、抗生素滥用、自然灾害污染物种类进入环境并能引发环境污染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pollutant)。主要分三大类:

1.化学性;2.物理性;3.生物性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8页(二)污染物在环境中分布及转归

1.相互渗透

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9页2.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和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P11)

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浓度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环境中一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层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这种过程为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10页举例:在DDT浓度为0.00005PPM湖水中生长藻类物质其DDT含量为0.04PPM、鱼为2.07PPM、水鸟类为75.5PPM

若以富集系数表示:湖水→藻类→鱼类→水鸟类

1

800(倍)41400(倍)

1.51×106(倍)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必备条件:

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②进入生物体类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③在生物放大过程中多经过食物链进行;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步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性伤害。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11页3.转化⑴物理转化;⑵化学转化;⑶生物转化;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12页四.环境污染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环境污染物吸收1、呼吸道2、消化道3、皮肤(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分布于储存1、分布2、储存(三)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转化(四)环境污染物排泄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13页五.环境污染物常见毒性指标(一)致死剂量(lethaldose)

包含:①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lethaldose,LD100);②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lethaldose,LD01);③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tolerancedose,LD0);④半数致死剂量(medianlethaldose,LD50)(二)阈剂量(thresholddose)

可分为:急性阈剂量(acutethresholddose,Limac);

慢性阈剂量(chronicthresholddose,Limch)(三)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noeffectdose,ED0)(四)安全限值.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14页六、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影响(一)人体对环境污染作用反应(p23)

1.正常调整2.代偿状态3.失代偿状态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15页死亡患病机能代偿生理反应异常变动生理反应正常范围内变动正常调整代偿状态

失代偿状态

作用强度人体对环境致病原因反应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16页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p23):生物体内发生与发病机制相关联关键事件指示物,是机体因为暴露各种环境因子所引发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生化、生理、免疫、遗传等任何可测定改变。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二)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特点(P24)

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

4.长久性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17页(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

1.特异性损害

⑴急性作用短时间大量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可引发急性中毒

⑵慢性作用

①慢性中毒(chronicpoisoning)污染物低浓度长时间重复对机体作用可引发慢性中毒,尤其是蓄积性高化学物。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18页②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依据大量研究资料,将878种化学物依据其对人致癌危险分为四类:

1类:对人致癌,这类致癌物已在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试验方面取得了充分证据;

2A类:对人很可能致癌,有充分动物试验结果证实,但当前尚缺乏人类流行病学调查证据;

2B类:对人可能致癌,这类化学物质经动物试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都有一定线索,但均未能确切证实其有致癌性;

3类:对人致癌性尚无法分类,即可疑对人致癌。

4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19页③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④)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⑶对免疫功效影响:抑制免疫功效、引发变态反应⑷干扰内分泌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DCs)美国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EPA)内分泌干扰物审查和试验咨询委员会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定义为:干扰生物体内维持自稳及调整发育过程中激素产生、释放、代谢、结合、排泄、交互作用外源性物质。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20页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21页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22页2.非特异性损害(四)环境污染引发疾病1.公害病

公害(publicnuisance)按我国定义是指:凡污染或破坏环境对公众健康、安全、生命及公私财产等造成危害。由公害而造成发生某种地域性疾病称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公害病特点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23页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24页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25页2.职业病3.传染病4.食物中毒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26页(五)影响环境污染物健康损害程度原因

1、污染物理化特征

2、剂量或强度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P32),它表示化学物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关系。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27页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P32)它表示化学物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学效应发生率之间关系,普通以百分率表示。

环境中不一样化学物有不一样类型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①对人体有毒元素或化合物;对这类物质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允许限量问题(环境中最高允许浓度,人体最高允许负荷量等)。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28页1008060402004102550100200

体内甲基汞总负荷量(mg)反应率%感觉异常发音困难运动失调耳聋死亡甲基汞中毒症状发生率与人体总负荷量关系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29页

最高允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MAC

是指长久接触或摄入有害物后不会对其本身及下一代引发当代医学方法所能发觉任何病理改变或超出生理适应范围健康情况改变最高浓度,也就是常见卫生标准。②人体必须元素及化合物:这类物质剂量—反应关系较为复杂。少了不能满足生理需要产生疾病;过多造成中毒。在实际工作中极难确定进入体内化学物质数量所以经常以在环境中化学物质浓度或强度来代表剂量,即接触水平—反应关系或暴露珠平—反应关系(exposure-responserelationship)来表示剂量—反应关系,因接触水平与剂量是亲密相关。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30页饮水中氟含量和龋齿数、斑釉齿关系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31页3.作用连续时间污染物在体内蓄积量可用以下模式表示:y=I/k(1-eˉkt)y—污染物在体内蓄积量I—吸收量(I=每日摄入量×吸收系数)t—作用时间(d)k—排泄率(k=Ln2

/t1/2)依据此公式也可推算出污染物在体内最大蓄积量即:y∞=I×t1/2×1.44因为y=时间为t时体内蓄积量若:t=0y0=0若:t=∞y∞=I/k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第32页因k=Ln2

/t1/2故y∞=I/Ln2/t1/2=I×t1/2×1.44举例:若天天吸收1mg甲基汞,其在人体内生物半减期为70天,计算其最大蓄积量及到达最大蓄积量需多少天?y∞=1×70×1.44≈100mg70×7=490(天)4、环境原因联合作用

相加作用协同作用独立作用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