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 用规范+GB+55021-2021》详细解读_第1页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 用规范+GB+55021-2021》详细解读_第2页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 用规范+GB+55021-2021》详细解读_第3页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 用规范+GB+55021-2021》详细解读_第4页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 用规范+GB+55021-2021》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2021》详细解读目录1总则2基本规定3调查、检测与监测4既有建筑安全性鉴定5既有建筑抗震鉴定目录6既有建筑加固附录A纤维复合材安全性能指标附录B结构加固用胶安全性能指标起草说明011总则为规范既有建筑的鉴定与加固工作,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既有建筑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建筑存在结构安全隐患,需要进行鉴定与加固。目的背景1.1目的和背景01021.2适用范围不适用于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等特殊类型建筑的鉴定与加固。本规范适用于既有建筑的鉴定与加固设计、施工及验收。鉴定与加固应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安全可靠原则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鉴定与加固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合理原则采用的鉴定与加固技术应成熟、可靠,并符合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技术可行原则鉴定与加固应考虑建筑的长期使用效果和节能减排等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原则1.3基本原则022基本规定2.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既有建筑的鉴定与加固,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适用于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地区的既有建筑,其抗震鉴定和加固应满足本规范的要求。既有建筑的鉴定与加固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鉴定与加固应综合考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加固设计应尽量减少对原结构的影响,尽可能利用原有结构的承载能力。2.2鉴定与加固原则03鉴定与加固过程中应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保加固后的建筑具有可追溯性。01既有建筑的鉴定应包括结构检测、结构分析和安全性评估等步骤。02加固设计应根据鉴定结果和加固原则进行,包括加固方案的制定、施工图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2.3鉴定与加固程序既有建筑的鉴定与加固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鉴定与加固单位应对鉴定结果和加固质量负责,确保加固后的建筑满足安全和使用要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应各司其职,共同保障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工作的顺利进行。2.4鉴定与加固责任033调查、检测与监测调查、检测与监测的范围包括建筑的场地、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分,以及建筑的使用历史和周边环境。调查、检测与监测的方法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如现场勘查、无损检测、结构监测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调查、检测与监测的目的了解既有建筑的结构性能、损伤状况和使用功能,为建筑鉴定提供可靠依据。3.1一般规定了解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评估场地对建筑的影响。场地调查地基基础检测地基基础监测检测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变形情况、承载能力等,判断其是否满足建筑安全使用的要求。对地基基础进行长期监测,了解其变形和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0302013.2场地和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调查了解建筑的结构形式、构造特点、材料性能等,评估其结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主体结构检测检测主体结构的损伤状况、裂缝分布、变形情况等,判断其结构性能和剩余寿命。主体结构监测对主体结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了解其变形、裂缝等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结构安全隐患。3.3主体结构044既有建筑安全性鉴定既有建筑安全性鉴定的目的和意义01确保建筑安全使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鉴定工作的基本原则02遵循科学、公正、准确、及时的原则,确保鉴定结果真实可靠。鉴定程序和要求03按照相关法规和规范要求,制定详细的鉴定程序,确保鉴定工作有序进行。4.1一般规定构件安全性评估对既有建筑的构件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承载能力、稳定性、耐久性等方面。构件损伤识别识别构件的损伤类型、程度及原因,为后续的加固设计提供依据。构件可靠性分析基于构件的安全性评估和损伤识别结果,对构件的可靠性进行分析。4.2构件层次安全性鉴定03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分析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估其对整体安全性的影响。01子系统划分与识别根据既有建筑的结构特点和使用功能,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如承重结构子系统、围护结构子系统等。02子系统安全性评估对各子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结构安全性、使用功能安全性等方面。4.3子系统层次安全性鉴定基于既有建筑的特点和鉴定要求,建立相应的鉴定系统,包括鉴定指标、鉴定方法等。鉴定系统建立根据鉴定系统的要求,对既有建筑的整体安全性进行评估。系统安全性评估根据系统安全性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加固措施和建议,确保既有建筑的安全使用。系统加固建议4.4鉴定系统层次安全性鉴定055既有建筑抗震鉴定抗震鉴定应以现行国家标准为依据,结合建筑实际情况进行。抗震鉴定应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性能、施工质量、使用状况等因素。抗震鉴定应明确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制定合理的鉴定方案。5.1一般规定场地类别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考虑地震地质环境和场地条件。地基基础应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对存在液化、沉降等问题的地基应进行加固处理。抗震鉴定应评估地基基础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加固建议。5.2场地与地基基础验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稳定性。对存在抗震能力不足的构件,应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案和建议。主体结构抗震能力验算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方法,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性能等因素。5.3主体结构抗震能力验算主体结构抗震措施鉴定应评估结构的整体性、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鉴定过程中应关注结构构件的连接、支撑和加固措施等细部构造。对存在抗震缺陷的结构,应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案和优化建议。5.4主体结构抗震措施鉴定066既有建筑加固010203加固前应对既有建筑的结构性能进行鉴定和评估,确定加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加固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并考虑施工方便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加固施工应保证质量,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6.1一般规定123加固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碳纤维、粘钢、高压灌浆等加固材料应经过试验验证,确保其性能和可靠性。加固材料的选用应根据既有建筑的结构特点、加固目的、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6.2材料地基基础加固前应对地基进行勘察,确定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加固方法应根据地基的土质、地下水位、荷载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可采用注浆、桩基加固等方法。加固后应对地基进行验收,确保加固效果符合设计要求。6.3地基基础加固

6.4主体结构整体加固主体结构整体加固应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损伤程度和加固目的进行设计。可采用增大截面法、外包钢法、预应力法等加固方法,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加固后应对结构进行整体验收,确保加固效果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构件加固应根据构件的损伤程度、受力特点和加固目的进行设计。可采用粘贴钢板法、碳纤维加固法等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加固。加固后应对构件进行验收,确保加固效果符合设计要求。6.5混凝土构件加固可采用焊接补强、螺栓连接等方法对钢构件进行加固。加固后应对构件进行验收,确保加固效果符合设计要求。钢构件加固应根据构件的损伤程度、受力特点和加固目的进行设计。6.6钢构件加固砌体构件加固应根据构件的损伤程度、受力特点和加固目的进行设计。可采用钢筋网片水泥砂浆面层法、钢筋混凝土板墙法等方法对砌体构件进行加固。加固后应对构件进行验收,确保加固效果符合设计要求。6.7砌体构件加固6.8木构件加固木构件加固应根据构件的损伤程度、受力特点和加固目的进行设计。可采用嵌补、增设钢构件等方法对木构件进行加固。加固后应对构件进行验收,确保加固效果符合设计要求。结构锚固技术是利用结构胶将钢筋、钢板等锚固材料牢固地粘结在混凝土等基材上的一种技术。结构锚固技术可用于梁、板、柱等构件的加固和连接,也可用于幕墙、广告牌等的安装和固定。结构锚固技术的施工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确保锚固效果和安全性。6.9结构锚固技术07附录A纤维复合材安全性能指标定义纤维复合材在拉伸过程中所能承受的最大拉伸应力。测试方法按照相关标准对纤维复合材进行拉伸试验,记录其断裂时的最大应力值。影响因素纤维种类、含量、取向以及基体性能等。拉伸强度123纤维复合材在弯曲负荷下抵抗破坏的能力。定义将纤维复合材制成标准试样,在三点或四点弯曲试验机上进行测试,记录其破坏时的最大应力值。测试方法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纤维含量和取向等。影响因素弯曲强度纤维复合材在压缩负荷下抵抗破坏的能力。定义测试方法影响因素将纤维复合材制成标准试样,在压缩试验机上进行测试,记录其破坏时的最大应力值。纤维含量、取向以及基体性能等。030201压缩强度定义纤维复合材在冲击负荷下吸收能量并抵抗破坏的能力。测试方法按照相关标准对纤维复合材进行冲击试验,记录其破坏时所吸收的能量值。影响因素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纤维含量和取向以及基体的韧性等。冲击韧性08附录B结构加固用胶安全性能指标胶粘剂应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能确保加固材料与基材之间的可靠粘结。胶粘剂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长期保持其性能稳定。胶粘剂应对人体无害,无刺激性气味,符合国家有关环保和卫生标准。胶粘剂基本要求拉伸剪切强度不挥发物含量耐老化性能耐介质侵蚀性安全性能指标01020304反映胶粘剂在受力状态下的粘结性能,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胶粘剂中不挥发物的含量影响其粘结性能和耐久性,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胶粘剂应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以保证加固结构的长期稳定性。胶粘剂应能抵抗化学介质侵蚀,确保加固结构在不同环境下的可靠性。09起草说明03主要内容概述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鉴定与加固的基本原则、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等。01编制背景介绍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的重要性,以及编制本规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02编制过程阐述本规范的编制过程,包括调研、资料收集、试验研究、征求意见和专家审查等环节。基本情况编制单位介绍参与本规范编制的主要单位,包括科研院所、高校、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等。起草人员列出本规范的主要起草人员,包括各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工程师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