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人民版历史-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2023年高考人民版历史-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2023年高考人民版历史-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2023年高考人民版历史-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2023年高考人民版历史-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4分,48分)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 (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B.说明宗法制已经形成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亲热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2.(2023福建漳州三模,24)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按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A.中心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B.忠孝全都的伦理道德观念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D.王权与神权形成严密联系君主姓氏战斗次数姬姓—姬姓130姬姓—非姬姓331非姬姓—君主姓氏战斗次数姬姓—姬姓130姬姓—非姬姓331非姬姓—非姬姓328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贵族政治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方国制向中心集权制过渡4.(2023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受宗法传统影响B.尽力推广分封制C.加强了中心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5.(2023山东聊城二模,25)“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说明秦朝()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6.(2023福建福州二模,25)据史书记载,汉景帝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对之,汉景帝“默然而沮”。这一记载说明汉初( )A.官员争权夺利现象严峻B.外戚干政局面得到扭转C.中心留意加强地方治理D.君主行使权力受到限制7.(2023甘肃兰州二模,25)唐朝赋税之事,归尚书省负责,开元之后,权移他官。设有转运使、盐铁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其目的在于( )增加政府税收C.减弱丞相权力

完善中心官制机构D.增加统治阶级力气8.(2023安徽马鞍山三模,26)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局部记载。这反映了宋初时太祖朝期曲进奉使于广政殿”宴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记载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

( )太宗朝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宴饮”边患问题得以解决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中心集权不断强化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心加强对地方的治理D.地方治理制度模式全都,正确并且全面的是()皇帝专制权力强化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特征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加强11.(2023福建泉州二模,27)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格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确定听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格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峻制约。不少皇帝实行“打老提”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转变这种局面。这说明白明朝( )A.君权与相权冲突不断激化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C.中心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雍正帝选择入职军机处的两位大臣之一是为官慎重留神的汉族官员张廷,另一位是雍正帝的心腹鄂尔泰。这表达出军机处(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剧了君权相权的冲突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D.确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二、非选择题(1325分,1412分,37分)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假设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牧、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假设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司马光《应诏论体要》材料二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摘编自钱穆《国史论》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心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12分)依据材料二,指出钱穆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其主要论据。(不得照抄原文)(7分)依据上述材料,分析钱穆对于古代官僚制度生疏的局限性。(6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农业社会的经济因素虽然不如政治因素那样,对行政区划的层级……边界的变迁带有根本性的影响,但对于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和地理分布趋势的变化却有直接的关系。秦代以来南方和北方郡县分布密度的逆转,正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和地理分布趋势变化过程的反映。——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结合材料与所学学问,围绕“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建置和地理分布”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规律严谨,史论结合)(12分)参考答案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A 依据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可知商朝祭祀对象的广泛性,说明礼制要求感恩亲人与有功之人,这表达了商朝人留意传统美德,A项正确;题干中商朝人祭祖对象的广泛不能说明宗法制已经形成,B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早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错误;从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社会等级并不森严,D项错误。2.C 材料强调周王对诸侯称呼上的区分,凸显统治阶级内部的血缘关系,无法表达中心对地方的治理和把握,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主对诸侯的称呼,不能表达“忠”,B项错误;据材料“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血缘联系”“周王按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C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王权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未表达神权颜色,D项错误。3.C 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的私有,A项错误;分封制渐渐被郡县制取代标志着贵族政治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B项错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尤其是“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之间的战斗次数较多,说明随着生产力的进展,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方国制存在于夏商之际,材料反映的是周朝宗法分封制,D项错误。4.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反映了嬴政深受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大力推广分封制,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D项错误。5.C 材料不能表达等级制度日趋固化,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监察制度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秦朝时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已经建立,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体制建立,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年消灭并渐渐消逝,D项错误。6.D 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汉景帝与丞相周亚夫之间的事,不是官员之间的事情,A项错误;题干述及的是丞相周亚夫阻挡汉景帝“立皇后兄长为侯”的事情,不属于外戚干政,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并未涉及中心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汉景帝有“立皇后兄长为侯”的打算,由于周亚夫引用汉高祖的商定,这一打算并没有实现,“汉景帝‘默然而沮’”,说明在汉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确定程度的限制,D项正确。7.C 材料反映的是税收权力的转移,无法表达增加政府税收,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丞相权力的转移,不是完善中心官制机构,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赋税由“尚书省负责”到“权移他官”,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赋税权力转移是为了加强皇权,减弱相权,与统治阶级力气增加与否无关,D项错误。8.D 材料未涉及边患问题,且宋代边患问题始终存在,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状况,没有表达中心对地方的集权,B项错误;由表格内容不能得出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的结论,C项错误;由表格中对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局部记载可知,宋太祖时出席曲宴的以武将为主,宋太宗时出席曲宴的以文臣为主,这说明北宋形成崇文抑武的局面,D项正确。9.C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可知是边疆地区,元朝时期并没有消灭大规模的人口增加状况,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元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没有涉及减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B项错误;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反映了这些地区在唐朝由少数民族自我治理,到元朝变成中心直接治理,说明中心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这些地区实行的治理制度是否与其他地区一样,仅是说明这些地区的赋税制度与内地全都,故D项错误。10.D 材料表达的是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心,中心权力集中于皇帝,即中心集权制度的强化,皇帝专制权力强化仅是其中一个方面,A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分割相权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与近代三权分立是有着本质区分的,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地方机构分为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分管军事、民政和财政、刑法和监察,三司之间互不隶属,简洁导致地方行政效率较低,C项不全面,故错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心集权,D项正确。11.D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皇权受到确定的制约,无法反映,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状况,而中心集权反映的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12.A 依据材料“慎重留神”“心腹”可知雍正帝选择军机大臣的标准是不违反皇帝意愿、皇帝的亲信,这都有利于皇帝个人决策,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清朝没有设置宰相,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的选择依据不是民族出身,而是与皇帝的亲信关系,C项错误;材料表达了军机处便于皇帝把握,不能制约皇权,D项错误。(1)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纲纪其外: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士人政府”。论据:君臣各掌其权,百官有职有权,君主不把握选官权。:官僚的职权均来自君主;官僚的作用是君主权力的延长;官僚对君主确定臣服。例如:秦代以来,地方行政建置逐步呈现出由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演化趋势。论述:在铁器未制造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凉快,易于耕种,农业得到有利的进展,到,显出了压倒性的优势。因此,秦汉时期郡县的地理分布北密南稀。两汉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如牛耕技术的进展,南方农业经济逐步向前,北方战乱相对频繁引发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同时,南方乐观进展经济。在南方加快开发的过程中,北方则经济凋敝、人口削减或迁移,南方的农业快速进展并渐渐赶上北方。随着南北农业经济进展态势的变,直接导致南方地方行政建置的增设、北方地方行政建置的削减。因此,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建置的地理分布渐渐呈现南北均衡状态,隋唐以后地方行政建置的地理分布则因经济重心的南移而逐步呈现出南密北稀状态。因此,秦代以来随着农业经济的进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地方行政建置的地理分布,呈现出由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演化趋势。首先,依据“农业社会的经济因素虽然不如政治因素那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