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血液_第1页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血液_第2页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血液_第3页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血液_第4页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血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血型与输血第一节概述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性:40~50%女性:37~48%55%45%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的红色粘稠液体。(一)血液的组成(二)血量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液。)循环血量:血量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循环血量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处、流动很慢的血液称储存血量。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血浆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二、血浆成分

特性/功能水91%-92%血浆蛋白6%白蛋白5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激素结合,使其不易经肾脏排出球蛋白38%脂类与维生素的载体纤维蛋白原7%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其他1%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及营养功能电解质:Na+、K+、Cl-、HCO3-等离子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肌酸酐、尿酸、胆红素气体:氧、二氧化碳、氮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类、胆固醇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1、颜色和比重颜色

动脉血:鲜红色

静脉血:暗红色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红细胞:1.090~1.092三、血液的理化性质第一节概述2、血液的粘滞性来源:内摩擦决定因素:血细胞比容血液的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液:4~5

血浆:1.6~2.4◆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Na+、Cl-)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血浆蛋白)形成。3、血浆渗透压渗透压的概念: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其高低取决于溶质的微粒数,与微粒的大小无关。第一节概述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维持血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交换和分布,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正常分布,促使组织液中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第一节概述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第一节概述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如0.9%NaCl溶液。低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高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而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第一节概述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取决于:①血液缓冲系统

②肺排酸功能③肾排酸保碱功能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备条件四、血浆PH值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

第一节概述第三章血液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血型与输血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一、红细胞形态特点双凹碟形,无核数量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红细胞血红蛋白120-160g/L110-150g/L(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第二节血细胞生理(1)可塑变形性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①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②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③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2)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数值:男子为0~15mm/h,女子为0~20mm/h第二节血细胞生理血沉快慢取决于—红细胞是否容易相互叠连导致红细胞相互叠连的原因—血浆成分改变意义:①血沉与悬浮稳定性成反变关系。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3)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第二节血细胞生理0.9%NaCl溶液→0.42%NaCl溶液→0.35%NaCl溶液红细胞正常发生溶血全部溶血2、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CO2(主要功能)(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红细胞的这两项功能都是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完成的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场所:骨髓过程: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第二节血细胞生理(1)生成的原料①铁:Hb合成必须原料。

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再利用。

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②蛋白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还需要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主要来自肉类及豆类食物。第二节血细胞生理(2)促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Β121、是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2、缺乏时,DNA合成↓,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VB12的吸收需要胃粘膜的壁细胞产生的内因子的参与2、红细胞的破坏正常人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血管外破坏:90%衰老红细胞通过骨髓、脾脏等处的微小孔隙时,易滞留与此而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内破坏:10%衰老红细胞在血管内受湍急血流的冲击而破坏。第二节血细胞生理(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细胞↓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

爆式促进因子→↓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网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骨髓

缺氧、RBC↓或Hb↓↓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二、白细胞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百分比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与消化嗜酸性粒细胞

2~4%

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

0.5~1%

参与变态反应淋巴细胞

20~40%

T细胞

细胞免疫

B细胞

体液免疫单核细胞

4~8%

吞噬、免疫白细胞的数量(4.0~10.0)×109/L(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与吞噬能力,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1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限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应答,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关系密切。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颗粒中有肝素及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故具有抗凝血、使局部充血水肿及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等作用,主要参与人体过敏反应。单核细胞:功能与中性粒细胞相似,也有变形与吞噬能力。离开血管到组织间隙发育成巨噬细胞,起重要免疫作用。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及体液免疫作用(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三、血小板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体积甚小,直径2~4μm,呈双凸扁盘状;正常数值为100~300×109/L。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粘附:指血小板粘着于非血小板表面黏附是血小板在止血过程和血栓形成中十分重要的起始步骤◆聚集: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在一起的现象第一时相:发生迅速,可逆性聚集第二时相:发生缓慢,不可逆性聚集◆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储存在颗粒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向外排放。◆吸附: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使损伤部位凝血因子浓集,有利于血液凝固。◆收缩:血小板内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硬化。(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出血时间: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测定出血延续时间2、促进血液凝固3、维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原因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血小板粘附、聚集(初步止血)启动凝血系统,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二期止血)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合成原料调节因素寿命(天)红细胞蛋白质、铁、叶酸、VB12爆式促进激活物,促红细胞生成素、激素120白细胞中性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5单核细胞3个月淋巴细胞难确认血小板血小板生成素、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因子),血小板本身(抑制因子)7-14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三章血液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血型与输血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清:在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逐渐回缩,并析出透明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1、多数凝血因子在正常情况下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有限水解而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后才具有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凝血因子的激活2、除FIV

是钙离子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3、除FIII正常时只存在于血管外的组织,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凝血因子的特征: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二)血液凝固的过程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凝血酶原的激活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二)血液凝固的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途径内源性凝血激活途径: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X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凝血激活途径:由来自于血液外的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两者的作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作用,而内源性凝血途径则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放大和维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二)血液凝固的过程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三)抗凝和促凝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正常血管内皮作为一个屏障,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的接触具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血功能2.生理性抗凝物质(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有抗凝血酶Ⅲ等,通过与凝血酶及FⅨa-Ⅻa等分子活性中心的ser结合而抑制其活性(2)蛋白质C系统: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活化的蛋白质C(蛋白质S)FⅧa、FVa水解灭活纤维蛋白溶解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抑制FXa催化活性,形成四合体,灭活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4)肝素(heparin)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具有强的抗凝作用,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间接抗凝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EPI抑制凝血过程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二、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系统包括纤溶抑制物纤溶过程纤维蛋白的降解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纤溶酶原+_激活物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依赖因子Ⅻ激活物激活物的抑制物抗纤溶酶_++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三章血液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血型与输血第四节血型和输血一、人类的血型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目前已发现25个不同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称为凝集原(抗原)。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抗体)。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液混合,将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