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南镇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_第1页
浦南镇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_第2页
浦南镇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_第3页
浦南镇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_第4页
浦南镇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浦南镇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规划(2023-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管理单位:浦南镇人民政府评价单位: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24年4月

浦南镇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规划(2023-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PAGE2891总则1.1发展历程与规划编制背景1.1.1园区发展历程浦南镇工业集中区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东北部,临洪河、蔷薇河与通榆河三河交汇处,横跨太平、半滩、潘圩三个行政村,其前身为浦南太平工业集中区。根据《海州区加快工业集中区发展实施意见(暂行)》(海政办发〔2022〕32号)相关要求,浦南太平工业集中区应依托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现有东浦管桩、乐园集团等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2022年11月8日,海州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浦南镇工业集中区,园区四至范围与太平村村庄规划中的工业用地功能区一致,同时留足生态保护距离,批复中未明确规定园区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浦南镇工业集中区地理位置见附图1.1-1。1.1.2规划编制背景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当今国际产业经济集聚式发展的新趋势,是一种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现已成为世界上引人瞩目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同时也被实践证明是增强地方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发展方式。为加快提升亩产效益,激发乡镇工业发展潜力,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充分发挥乡镇工业集中区壮大工业、做优产业、富民增收的新引擎作用,浦南镇人民政府委托连云港市城乡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浦南镇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规划(2023-2035)》。本次规划四至范围北至规划太平大道北侧、东浦路,东至浦黄线、蔷薇河西侧,南至临洪河、通榆河,西至太拆线、临洪河,规划用地面积96.93公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环环评〔2020〕65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通知》(苏环办〔2020〕224号),编制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时应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因此,浦南镇人民政府委托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在浦南镇人民政府的大力协助下,我单位进行了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和环境现状调查,梳理园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论证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并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和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浦南镇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规划(2023-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1.2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规划范围:浦南镇工业集中区范围北至规划太平大道北侧、东浦路,东至浦黄线、蔷薇河西侧,南至临洪河、通榆河,西至太拆线、临洪河。包括2个片区,分别为北区(约54.22公顷)和南区(约42.71公顷),总面积约96.93公顷。规划期限:2023-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规划基准年为2023年。1.3规划目标和定位1.3.1发展定位和目标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健全安全环保等基础设施,实现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按照“绿色生态、高效智能、集约节约”的规划理念,坚持装备一流、环保一流、品牌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五个一流”战略方针,力争实现到2025年,园区经济总量突破15亿元,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增幅超过20%,至2035年全面建成标准现代化绿色环保型工业园区。1.3.2发展规模人口规模:根据规划产业布局和用地规划,规划产业人口作为引导性内容,规划产业人口近期为0.1万人,远期为0.2万人。用地规模:规划区总用地规模约为96.93公顷,近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为88.60公顷,主要为现状存量建设用地产业更新,优化产业结构模式,满足近期建设项目发展需求;远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6.93公顷,为园区产业长远发展提供足够的用地空间。产业规模:结合规划区近几年的企业生产总额和未来园区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的发展模式,规划近期年度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20%及以上,远期全面建成标准现代化绿色环保型工业园区,年度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40%及以上,力争建设成为百亿园区。1.3.3产业定位与体系总体产业定位以新材料为龙头,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为支撑,装备制造为依托,食品健康等产业为延伸。重点推进新材料产业优化升级,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产业,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做强做优;推动装备制造和食品健康等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以区域联动型产业发展模式为导向,构建融入区域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规划形成“2+n”的产业格局,即南、北2个产业发展片区,新材料、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纸制品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健康等多个产业发展类型,由310国道串联周边区域,促进产业联动发展。1、南部片区: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产业,依托现有的东浦管桩,推进建筑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优化空间布局,延伸产业链,拓展建材相关产业。2、北部片区: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产业、纸制品制造产业,同步推进装备制造和食品健康产业发展,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1.3.4公用设施规划给水工程规划1、水源、水厂及供水方式规划区内供水接自浦南镇区自来水管网。水源接自茅口(第三)水厂,现状规模30万立方米/天,规划远期规模60万立方米/天。水厂常用水源为沭新渠,应急水源为蔷薇湖。2、给水管网及泵站规划区内供水接自浦南镇区自来水管网,主要沿太拆线、东浦路、太平大道,太平中线铺设,并以上述管道为骨干形成本地区环网状供水输配系统,确保生活、生产和消防等供水安全,且便于地块用水从多方位开口接入。供水管管径为DN200-DN300毫米,覆盖规划区。给水管材宜采用球墨铸铁管或PE塑料管。给水管原则上敷设在道路东(或南)侧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给水管道覆土厚度,在车行道下不小于0.7米,人行道下不小于0.6米。排水工程规划1、污水处理厂区域规划期污水由市政管网接入浦南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置。浦南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2万立方米/日,满足现状和未来规划区产生的污水量需求。尾水出水水质近期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尾水排至临洪河,经东海尾水管道至临洪闸下。自2026年3月28日起,浦南污水处理厂尾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4440-2022)C标准。2、污水管网及泵站在规划区310国道和太拆线交叉路口东北侧,新建1处污水提升泵站,规划规模2000立方米/日,将规划区产生的污水由市政管网接入浦南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规划新建DN400-DN600污水干管,根据污水量分布,逐步形成对本片区的全面覆盖,避免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污水管道原则上布置在道路西(北)侧。规划区污水管网分时序、分片区建设,近期优先建设太兴路以北片区的污水管网。中远期再将规划区的其他区域纳入建设实施计划。雨水工程规划排水制度为雨污分流制,对企业雨水排口进行在线水量、水质监测,达标雨水接入园区雨水管网,分散、就近排入河道。规划区雨水主干管管径为DN600-DN800毫米,主要沿规划区现状及规划道路敷设。在道路有足够绿地(一般绿地宽度为10米以上)的条件下建设大排水系统,用管道连接小排水系统(指雨水管道)的检查井和大排水系统,构成双系统。遭遇超标准暴雨时,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互为补充,以达到消除积水或减少积水区域的目的。尽量利用自然、生态的状况,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进行径流水质与水量的管理,减少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冲击,主要采用“蓄、滞、渗、排”等措施,采用下凹式绿地、渗渠、多孔路面、雨水收集桶、调蓄水面等单一措施或几种措施相结合,在道路绿化带采用下凹式绿地、渗渠等,减少地面径流和市政管网的汇水。供电工程规划1、负荷预测规划区规划期用电负荷预测为30.79兆瓦,单位建设用电负荷密度约317.69千瓦/公顷。2、供电规划根据规划区用电负荷需求,规划区内各企业用电主要由110kV许安变和110kV临洪变提供。临洪变容量未来能够满足规划区现状和规划需求。燃气工程规划1、用气量预测本规划范围供气对象主要为:公建用气和工业用气等。规划区工业用地86.53公顷,天然气耗气量标准3万m3/公顷·年,预测工业用地用气量为259.59万立方米/年。根据上述指标分类计算,考虑5%的未预见量,预测至规划末期规划区天然气年总用气量为272.57万标准立方米/年。2、气源规划区规划管道燃气气源为天然气,天然气接自浦南镇区燃气管网。3、输配系统规划区燃气管网压力级制与城市输配系统一致,规划采用中-低压两级供气系统,主干管呈环状布置。采用Dn110-Dn200的中压管道进行供气。4、管道敷设中压管道管材主要采用燃气专用PE或钢管,直埋敷设于道路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中压燃气管道原则上南北向道路敷设在道路西侧,东西向道路敷设在道路南侧。供热工程规划1、热源规划规划区以新海发电厂作为规划范围内主供热源。2、供热介质采用高温蒸汽作供热介质。3、热力网型式采用二级双管制热力网,即热水管道采用闭式双管制。4、管网规划一级热网采用枝状布置的方式,主干线沿主要道路布置,支线由主干线向两侧引出,管道采用聚氨酯预制保温管道直埋敷设。管材应采用无缝钢管、电弧焊或高频焊焊接钢管。热补偿应充分利用管道的转角管段进行自然补偿,在计算允许的前提下,宜采用无补偿敷设的方式。管道原则上布置在道路的东(或南)侧。通信工程规划1、用户预测规划区电话线数约为0.5万线,按1:1.4放线比例放线,则线路容量约需0.7万线。2、联网通信管道规划区新建固定电话、移动通信、数据传输、有线电视、交通信号等通信线路均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同时对现有道路上架空线路进行入地改造,以美化环境。通信管道采用集约化建设方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集约化通信管道的建设规模,应当满足当前需要并适当超前,留足长远发展余地。通信管道与道路同步建设,根据终期容量依次埋设下地,通信线路可根据地区开发的进度,分期分批敷设,提高线路的使用效率。通信管道采用PVC塑料管或双壁波纹管,原则上布置在道路东侧或南侧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环卫工程规划1、规划目标形成规划区统一监管,分层实施的环卫行政管理体系与市场运作有效竞争的作业(服务)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一个科学、经济、合理的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基础上,形成一个区域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步发展的新格局。至规划期末,规划区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粪便纳管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2、环卫公共设施公共厕所:规划区共设置2座公共厕所,保留现状1处,规划新增1处。生活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00米,可放置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间,其他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废物箱:废物箱的设置应满足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一般设于道路两侧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服务半径70~100米;公共场所按间隔25~50米设置。道路两侧的废物箱间距:主干道、次干道100~200米,支路200~400米。3、环卫转运设施规划区生活垃圾转运至浦南镇垃圾中转站,最终运至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采取改革生产工艺、物质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等措施,危险废物处置建立危险废物管理体系、分类管理、分类收集贮存等措施。4、其他环卫设施规划区新增1处环卫工人休息处。规划区与浦南镇共用环卫车辆及其他环卫设施。2规划协调性分析2.1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目标定位: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健全安全环保等基础设施,实现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按照“绿色生态、高效智能、集约节约”的规划理念,坚持装备一流、环保一流、品牌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五个一流”战略方针,力争实现到2025年,园区经济总量突破15亿元,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增幅超过20%,至2035年全面建成标准现代化绿色环保型工业园区。产业体系与定位:总体产业定位以新材料为龙头,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为支撑,装备制造为依托,食品健康等产业为延伸。重点推进新材料产业优化升级,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产业,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做强做优;推动装备制造和食品健康等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以区域联动型产业发展模式为导向,构建融入区域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空间布局:规划形成“2+n”的产业格局,即南、北2个产业发展片区,新材料、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纸制品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健康等多个产业发展类型,由310国道串联周边区域,促进产业联动发展。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指标达到连云港市和海州区的相关要求,2035年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规划建设用地面积96.93公顷,比现状增加了8.33公顷。203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为0.31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力争2035年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100%,其中可再生能源达到15%。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环境保护目标、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环境管理、环境风险防控要求、监测监控体系、综合防灾体系建设任务,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经分析,本次规划着重突出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产业转型提升、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等理念,充分协调生产和生态空间,发展目标与定位、产业导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8~2030)》《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连云港市“十四五”沿海发展规划》《连云港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连云港市海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协调。2.2与土地利用相关规划协调性分析空间布局:规划将形成“一核两轴,两区三带”的功能结构。其中:“一核”是指新设置的综合服务核;“两轴”是指产业融合发展轴、产城融合发展轴;“两区”分别为南部片区和北部片区;“三带”是指三河景观带,即通榆河、临洪河和蔷薇河景观带。建设用地规划:园区规划范围面积共96.93公顷,规划均为城市建设用地。其中:(1)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17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1.21%,为科研用地。(2)规划工矿用地86.53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89.27%,为二类工业用地。(3)规划交通运输用地4.90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5.06%,为公路用地和城镇村道路用地。其中公路用地3.19公顷,城镇村道路用地1.71公顷。(4)规划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4.33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4.47%,为防护绿地。北区主要分布在太拆线西侧,是与农村居民点的安全防护隔离带,南区主要分布在蔷薇河沿线,是现状高压电线的管控廊道。通过叠图分析,园区规划范围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不涉及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建设用地均不占用水域和绿地,与《连云港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2023年度连云港市海州区预支空间规模指标落地上图方案》土地利用规划总体协调。园区规划范围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不涉及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与《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太平村村庄规划(2021-2035)》土地利用规划存在部分用地性质不相符的区域,待新一轮村庄规划完成编制后,与批复后的村庄规划不一致的地块应以村庄规划为准进行开发。2.3与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产业体系与定位:总体产业定位以新材料为龙头,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为支撑,装备制造为依托,食品健康等产业为延伸。重点推进新材料产业优化升级,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产业,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做强做优;推动装备制造和食品健康等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以区域联动型产业发展模式为导向,构建融入区域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空间布局:规划形成“2+n”的产业格局,即南、北2个产业发展片区,新材料、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纸制品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健康等多个产业发展类型,由310国道串联周边区域,促进产业联动发展。通过对照国家、省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要求进行分析,本次规划产业定位与《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17〕178号)、《“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信部规〔2021〕178号)、《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24〕26号)、《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20〕28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51号)、《江苏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连云港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连云港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协调。此外,园区规划产业发展类别均不属于国家、省、市产业政策中禁止、限制或淘汰类,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2022年版)》(长江办〔2022〕7号)、《〈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2022年版)〉江苏省实施细则》(苏长江办发〔2022〕55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限制、淘汰和禁止目录》(苏办发〔2018〕32号)、《连云港市基于空间控制单元的环境准入制度及负面清单管理办法(试行)》(连政办发〔2018〕9号)等产业政策文件相符。2.4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协调性分析1、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浦南镇工业集中区本次规划制定了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主要指标体系,明确了产业准入机制、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建设、环境管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要求,提出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的治理措施、监测监控体系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综上分析,以国家、江苏省和连云港市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相关要求为依据,产业园本次规划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规划》《美丽江苏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5年)》《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南通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规划》《连云港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2-2030年)》等要求相协调。2、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浦南镇工业集中区本次规划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能源结构优化、重点行业准入条件管控、工艺废气污染控制。园区由新海发电厂集中供热,目前已实现低氮燃烧;区内企业均使用天然气或电等清洁能源,无燃用高污染燃料的企业。规划发展的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可能涉及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应按要求加强相关污染物排放控制。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综上分析,本次规划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江苏省挥发性有机物清洁原料替代工作方案》《连云港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相协调。3、水污染防治方面浦南镇工业集中区本次规划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园区企业废水全部接管;完善园区污水管网主干管和支管的敷设,完善雨污分流体系建设,确保园区废水集中处理率为100%。同时要求加强企业内部废水管理,严格控制各企业接管废水达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各企业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各类废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并完善废水接管口和排放口监控系统建设。园区采用雨污分流制,规划期依托浦南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目前已建处理规模能够满足规划工业、生活污水处理需求。园区各企业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全部经各厂预处理达到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规划远期浦南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4440-2022)C标准。综上分析,本次规划与《“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要求相协调。4、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浦南镇工业集中区本次规划要求园区内各企业应采取分区防渗措施,车间生产区、废桶贮存场、废水处理区及废水收集管网及地面严格设置防腐防渗设施,所有的管道都安放在地面上、不设地下储存槽(罐),在处理或储存化学品的所有区域应设置防渗漏地基并设置围堰(混凝土),以确保任何物质的冒溢能被回收,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监测体系。综上分析,本次规划与《“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方案的通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下水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要求相协调。2.5与区域生态空间管控、“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的协调性分析2.5.1与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协调性分析园区范围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未违反相关管控要求。2.5.2与“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园区本次规划范围的北片区位于重点管控单元——浦南镇太平工业园,南片区位于优先保护区——通榆河(连云港市区)清水通道维护区内。经对比分析,本次规划与《连云港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具体管控要求相符。优先保护区管控要求本次规划与连云港市优先保护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协调性分析见表2.2-5。经对比分析,本次规划与《连云港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具体管控要求相符。重点管控单元管控要求本次规划与连云港市重点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协调性分析见表2.2-6。经对比分析,本次规划与《连云港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具体管控要求相符。3环境质量现状(1)环境空气质量=1\*GB3①环境质量现状根据《2022年连云港市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2022年,连云港市环境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和日均值第95百分位浓度分别为30微克/立方米和83微克/立方米,年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国家二级标准,第95百分位浓度超标,超标倍数为0.1倍。除PM2.5外,其余因子均达到环境空气国家二级标准。本轮规划环评进行了补充检测(区内1个点位、区外5个点位),补充监测结果显示,检测点位的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硫酸雾、氯化氢、氨、硫化氢、TVOC、氟化物、TSP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附录D参考限值以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相关标准。=2\*GB3②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根据连云港市市区近7年6个基本因子年平均值,近年来SO2、NO2、PM2.5、PM10、CO年均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O3有所上升。(2)地表水环境质量根据《2022年连云港市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2022年,通榆河、乌龙河、蔷薇河、大浦河(盐河-大浦闸段)水质能够达到Ⅲ类标准。根据补充监测结果,通榆河、蔷薇河水质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乌龙河COD指标达到Ⅳ类标准,其余指标为Ⅲ类,大浦河(大浦闸外段)、临洪河水质能够达到Ⅳ类标准。(3)声环境质量园区各类功能区的噪声测点均能达标,区内声环境功能区状况良好。(4)地下水环境质量根据地下水现状监测结果和分析评价,D1~D6点位钠离子和氯离子(氯化物)指标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Ⅴ类标准,其余各指标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Ⅳ类及以上标准。园区地下水中钠、氯含量较高,可能是由于区域地质原因导致的。(5)土壤环境质量根据土壤现状监测结果和分析评价,T1-T6监测指标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二类用地筛选值,T7、T8监测指标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中水田和其他类中较为严格标准,项目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6)底泥根据补充监测结果,底泥中各因子浓度均能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表1中水田和其他类中较为严格标准,大浦河排水通道处底泥环境质量现状较好。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大气环境本规划各污染物的二类区短期浓度贡献值、年均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均符合环境质量标准。根据计算叠加现状值后SO2、NOx和PM10保证率日平均和年平均质量浓度满足标准要求,甲苯、二甲苯、HCl、非甲烷总烃、和TVOC浓度叠加现状补充监测数据后,短期浓度均满足标准要求。因此,本规划环境影响可接受。(2)地表水环境浦南污水处理厂处理进水中的污染因子能满足浦南污水处理厂处理的设计要求,无超出原设计的特征污染物,废水处于污水处理厂接管能力和处理能力范围内,不会对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产生冲击。项目对出厂水质进行严格在线监测,确保达标排放。根据项目排水对大浦河和临洪河的影响预测及分析,在最不利情景时期—枯水期进行核算,COD、氨氮、TP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水30mg/L、1.5mg/L和0.3mg/L的标准,对受纳水体大浦河和临洪河水质影响不大,满足项目纳污水域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在评价范围内没有水环境保护目标,即不会对水环境保护目标产生影响,与现状生活污水直排相比,将有效改善现状河道水质,削减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因此其对相关水体的水质影响较小。枯水期废水非正常排放下,会形成小范围的水体污染情况。非正常工况为假设污水处理设施故障,导致污水未处理而直接排放的情况。本项目污水厂处理工艺比较成熟,管理措施比较完善。并配有进水、出水在线检测系统对污水处理工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随时发现设备故障并能及时报警,事故状态下可及时将废水引入应急池,待恢复正常后导入调节池进行污水的处理,保证出水水质,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3)地表水环境若废水或废液发生渗漏,污染物不会很快穿过包气带进入浅层地下水,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很小。深层地下水不会受到项目下渗污水的污染影响。园区内企业在建设和运行过程要做好防渗,在落实各项防渗措施后,本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较轻,从地下水环境保护角度看,其影响可以接受。(4)土壤环境根据土壤沉降预测结果:石油烃(即VOCs)、甲苯、二甲苯土壤沉降预测数值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二类用地污染风险筛选值;随着输入时间的延长,挥发性有机物在土壤中的累积量逐步增加,在考虑淋溶、径流排出及生物降解的情况下,挥发性有机物在土壤中的累积量将更小,因此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进入土壤环境造成的累积量是有限的,在可接受范围内。根据土壤环境影响分析可知,园区废气、废水、危废等对土壤的影响均较小。园区对可能产生土壤影响的各项途径均进行有效预防,在确保各项防治措施得以落实,并加强维护和园区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可有效控制园区内的废气、废水污染物下渗现象,避免污染土壤,因此园区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程度是可控的。(5)声环境建议加大园区内噪声源和区外环境敏感点的规划布局,并对各类声源采取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在相关防治措施落实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将声环境影响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会对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带来明显的不良影响。(6)生态环境园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对区域生态结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但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不利影响,可以基本上保证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7)环境健康风险本规划区废水均经企业预处理后接管,送至浦南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置,不会对周边水环境及人群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应加强污水管网的建设和监管,做到工业废水接管率100%的要求。

5规划方案综合论证与规划调整建议园区规划目标与发展定位与国家、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各个层次区域发展战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规划政策相协调。园区位于浦南镇东北部,临洪河、蔷薇河与通榆河三河交汇处,工业园周边生态环境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园区规划开发建设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保护区或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园区的选址总体合理。园区规划面积96.93公顷,形成一个综合性、生态型工业集中区。园区规划用地性质为建设用地,其中规划二类工业用地86.5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9公顷,防护绿地4.33公顷,科研用地1.17公顷。根据7.1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可知,园区土地资源能够支撑本次开发规模。同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资源消耗的控制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单位土地产出。对入区企业要设立门槛,对投资强度达不到相应要求、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不予进驻。综上分析,园区规划用地可满足入园企业对用地规模的需要。根据本次规划预测,规划区日污水产生量为1300立方米/日。浦南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2万立方米/日,满足现状和未来规划区产生的污水量需求。园区工业废水接管至浦南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从水量角度考虑可行。对于接管至浦南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需确保达到接管标准并进行接管考核,防止超接管标准排放,同时严格限制含重金属废水的接入。园区本次规划要求接管企业在污水总排口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确保污水水质达到浦南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因此,新增企业废水接管至浦南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从水质角度考虑可行。6不良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与协同降碳建议(1)大气环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进一步加快区内集中供热管网的建设,不断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区内新建项目应使用集中供热,如因特殊供热需求需自建供热装置的应使用清洁能源炉窑同时配套建设高效环保治理设施,不得新增分散燃煤锅炉和炉窑。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入驻项目的条件,禁止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工业项目入驻。优先引进污染轻、技术先进的项目,对大气污染严重、经治理后也难以达标的项目严禁入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对重点废气污染源实行监督监测,加强管理与监控,实行总量控制。按照总量控制规划建议值,严格控制单位工业用地面积的污染物排放源强,排放同类废气的企业应尽可能拉开距离,不可过于集中,以避免局部地区污染物浓度超标。涉及污染物排放监测的计量器具必须依法强制检定或定期校准,建设项目应配套建设便于检定或校准的设施。(2)地表水环境优先引进废水排水量少的项目,其次引进污染较轻,且易处理的排水项目,严格控制排水量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对水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在进入园区时,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水污染物处理达到要求,并实行排污许可制和总量控制。各企业废水须确保达到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必要时须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各企业应按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原则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各类废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要求相关企业针对自身污水特点,选择切实可行的预处理治理方案,经生态环境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各企业的特征污染物排放,除污染物浓度必须达标外还需满足生态环境部门下达的相应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园区应制定妥善的施工场地废水导排和引流措施,同时在施工场地内开挖临时排水沟,并修建临时沉淀池,避免施工废水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周围水体。建设过程中开挖产生的泥浆水、冲洗废水等进行简易沉淀后回用于施工过程中洒水降尘。(3)声环境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项目,需按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执行。建设项目在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采用隔声、吸声和消声等措施,以降低其源强,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工业企业在总图布置上应充分考虑高噪声设备的影响,合理布局,保证厂界噪声达标。对排放噪声超标的,或造成严重噪声污染的单位,要进行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区内的企业,使噪声源相对分散且远离噪声敏感区,避免造成污染。做好道路两侧的绿化,利用绿化带对噪声的散射和吸收作用,加大交通噪声的衰减,以达到阻隔削减噪声的目的。(4)固废一般工业边角料,溶剂、废弃包装材料等按循环经济原则和理念尽可能在厂内回收利用,或送原料生产厂家进行加工、提纯处理;废包装材料送回厂家综合处理。危险废物要尽可能减少其体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