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战国时期_第1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战国时期_第2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战国时期_第3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战国时期_第4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战国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形势的变化:割据、兼并、统一各国变法运动士阶层的崛起与百家争鸣第三编中国的封建社会第一章战国时期一、中国史学的五朵金花

史学界习惯把战国秦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时期,关于封建社会起源于何时,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记载,也被江誉为中国史学的五朵金花之一:古史分期、农民战争、资本主义萌芽、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和让步政策。

二、封建社会的开端?1、西周封建说。以范文澜《中国通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和王亚南《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研究》为代表,主张西周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瓦解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2、战国封建说。以郭沫若为代表,也是中学教科书所采用的观点,在其《中国史稿》中把公元前475年作为战国的开始;杨宽的《战国史》则以赵、韩、魏三家灭亡智氏的前453年为界;吕振羽则认为以三家分晋的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为界。3、西汉封建说。以侯外庐、赵锡元为代表,侯在1956年《历史研究》上发表了《论中国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一文,认为只是在汉初才有固定的法典。赵则在《吉林大学学报》发表《试论中国奴隶制形成和消亡的具体途径》,认为到汉武帝时封建制度才形成。4、东汉封建说。以周谷城为代表,周在1950年7月2日《文汇报》上发表《中国奴隶社会论》,到东汉封建社会才开始末。5、魏晋封建说。以王仲荤为代表,他在1956年第5期《文史哲》发表了《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认为到黄巾大起义才埋藏奴隶制中国。

三、战国时期的特点1、这是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法改革的时代,从李悝、吴起到商鞅的变法,从而最终确立封建制度,完成了新旧制度的转变,因此战国是个大变革时期;2、这是一个战争不断的时期,战争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点,七雄为争夺天下,发动了连年的战争,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战役,经历了魏独霸中原到魏齐争霸、齐秦并尊、齐赵日削到最后秦一统六国几个阶段。3、这是一次思想文化的大解放时期,继春秋诸子之后又有了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出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4、这是一个社会经济飞跃发展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改革,新的封建制度代替了旧制度,封建制度也显出了其生命力,农民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社会经济有了飞跃发展。第一节战国时期的战争

战争是战国时期的特点,七雄之间进行了长期的兼并战争,从双方实力的消长可分为四个阶段:魏国独霸中原时期、秦齐对峙、秦赵大战和秦统一时期。*******

一、魏独霸中原

由于魏国最早进行变法,使它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迁都大梁,并采取内结赵韩,西筑长城以守秦,而向东发展的策略。东方的齐国于是联合赵国,结成齐赵联盟共同对付魏国。前354年,赵进攻臣服于韩的的卫国,于是魏起兵伐赵,包围了赵都城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采避实击虚的办法,利用魏国内空虚的机会,袭击魏都大梁,迫使魏回兵自救,并在桂陵(山东荷泽)设伏,大败魏军,此即围魏救赵的战例。

1、围魏救赵兵家有云:“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说的是战国“围魏救赵”之经典战役———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攻赵都邯郸,赵王向齐国求援,齐大将田忌、军师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势必空虚,遂引兵直逼魏都大梁,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结束魏国在中原的霸权。2、减灶诱敌公元前342年,魏惠王又派兵大举攻韩,韩向齐求救,齐派田盼、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攻魏救韩,魏派庞涓、太子申前来迎战,孙膑利用庞涓轻视齐军的弱点,以逐日减灶诱敌的方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赶,当魏军追到马陵(炎城马陵山)时,被齐军包围,十万魏军被歼,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魏丧失霸主地位,魏惠王朝见齐威王,齐代魏为霸主,由魏独霸中原变为齐秦对峙时期。

二、秦、齐对峙

魏国衰落以后,出现了秦、齐两大强国东西对峙的局面。两国彼此展开了争取同盟、孤立敌国的斗争,而魏、赵、韩等国内部也分成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两派,从而展开了合纵与连横的活动

1、合纵连横合纵是指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南北为纵,东连齐或西联秦,东西相连为横,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联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公元前322年,魏先用张仪为相,提出魏与秦韩联合攻齐楚的连横策略,后被逐,起用倡导合纵的公孙衍为相,发起了联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的合纵战略,推楚怀王为合纵长,但因内部各怀鬼胎而使五国伐秦失败。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匐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此必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史记·张仪列传》2、乐毅伐齐

齐国强大时,曾对燕国进行过武装干涉。燕昭王即位后发奋图强,积极准备报仇雪恨。公元前284年,乐毅奉命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伐齐,在济水之西大败齐军。初战告捷后,乐毅遣还秦、韩之师,亲统燕军长驱直入,攻破齐都临淄。齐湣逃至莒,为楚将所杀。接着,乐毅分兵五路,用六个月时间,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只有莒(山东莒县)和即墨(山东平度一带)未下,几乎使齐国陷于灭亡的境地。

3、田单败燕

燕惠王时,乐毅为将,发掘齐人祖坟,引起齐国不满。即墨首领田单积极准备反攻。他把城中的一千多头牛集中起来,给牛身上穿上画有龙虎斑纹的大红外套,角上捆上利刀,尾部扎上浸过油脂的芦苇,并让人在城墙根下挖了几十个洞。天黑以后,点燃牛尾,放牛出城,五千壮士紧随其后,形成巨大的“火牛阵”。燕军束手无策,非死即伤,一败涂地,被全部赶出齐国。

三、秦赵大战时期秦赵长平之战,这是战国史上最为酷烈的一次战争,前262年,秦派白起攻打韩国,韩向赵求援,赵派老将廉颇率大军驻扎长平,采取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双方对峙三年,前260年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向秦大举进军,中秦埋伏,全军40万降兵全被白起坑杀,只放回240人,赵的实力损失殆尽。

五国合纵攻秦的最后失败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合纵攻秦,楚考烈王为纵长,一直攻到蕞,今临潼,但最后失败,从而开始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时期。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函谷向东开,宾客尽西来。经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虎视群雄的西部大国,遂开始了长期的征战,中国的历史即将展开崭新的一页。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前221年定都咸阳战国甲胄弩

四、统一的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以来的割据混战局面,第一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消除了封建割据和守旧势力,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对中国以后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统一使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从事劳动生产,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变法

战国七雄为了能实现富国强兵,在特殊的压力下,各国奋发图强,积极积极推行变法,使战国成为一个变法改革的时代。

一、李悝变法为打击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确立封建制度,增强国力,以利于争霸,在魏文侯时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

实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发展生产

推行平籴法。

颁布《法经》实行法治。

推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打击奴隶主的世卿世禄制度

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2、变法的意义魏李悝变法,巩固了地主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强大,成为战国初期最富强的国家,使魏独霸中原,也刺激了各国变法的热情,李悝变法是战国早期最为成功的变法范例。

二、楚国吴起变法前382年主持变法。其内容主要有:废贵族特权,选贤举能,提出废公族疏远者,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裁减冗官,整治吏治。发展武力,奖励军功,提出了要在强兵的口号。

楚国因为变法,发展了经济,壮大了国力,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

吴起变法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族作乱、围攻吴起,吴起奔向楚王的尸体,趴在上面。攻击吴起的人因为刺杀吴起,也同时刺伤了楚王尸体。等到将楚王安葬之后,新太子即位,于是让令尹全部诛杀、射杀吴起和射中楚王尸体的人。于是因射杀吴起而被家灭九族的有70多家。

三、秦国商鞅变法

地处西垂的秦国在战国初期仍旧落后,国家政权由旧贵族垄断,习俗原始,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同时军事力量也薄弱,在内外矛盾中,迫使秦国进行变法。秦孝公,拜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为取信于民,南门立柱,在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先后两次变法,内容主要有: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制定法律,实行连坐法。

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明令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普遍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

统一度量衡。焚烧儒家经典,而明法令,统一思想。改革陋习,成年男子必须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

商鞅和商鞅变法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阸,忸之以庆赏,鰌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阸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征)。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议兵》2、商鞅变法的意义是新兴地主对奴隶制度所进行的一次政治和经济上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目的是打击奴隶主贵族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制度,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推动了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君的权力,发展了军事力量,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齐威王的改革措施

齐威王在淳于髡和邹忌的协助下,对吏治进行了整顿,同时要求广开言路,鼓励臣民书谏谤议。他曾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将齐国从封闭专制的政治羁绊中解放出来:“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从此,齐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国力也随之强盛起来。

四、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

公元前355年,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改革。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国君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符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并根据考察的结果进行赏罚,提拔重用忠诚可靠之臣,贬除狡诈奸滑之人。最好采取隐密的权术,表面上不露声色,装作不听、不看、不知,使臣下捉摸不透国君的真实意图。

五、赵国的改革

赵烈侯时,公仲连任相国,他主持了赵国的改革。公仲连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化人民、建立选官制度和改善财政方面。公仲连推荐了牛畜欣、荀欣、徐越等三位有才之士。他们分别向烈侯提出了改革的建议,“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赵烈侯委三人以重任,并奖赏荐才有功的公仲连。

七、战国时期变法的影响通过变法,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变法,基本上废除了分封制而确立了郡县制变法发展了军事力量,倡导了法家思想,使国势迅速强大。

战国时期变法的共同特点:1、都依靠和重用了有才干的人实施改革。2、都促进了本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由弱变强的效果。3、变法都推动了封建化的运动和进程。第三节战国时期新制度的确立

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郡县制。

各国都建立了以普遍兵役制为基础的新型军事体制。

各国都颁行了封建性质的成文法典。

建立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的爵秩制度。封建制度和封建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确立。

官僚组织的建立《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企至,必有大赏。”五失:“夸以迣,贵以大,擅制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

第四节士阶层的崛起与百家争鸣战国的士阶层百家争鸣

一、新阶级关系的确立

战国时期的阶级结构有地主:封建国家地主、食封贵族地主、军功官僚地主、豪民地主、及商人地主、中小地主等各种类型;农民主要有公民、佃农、自耕农等;此外还有士阶层,如谋士、侠士、力士、隐士、变法之士等。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家争鸣”。此外,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斗争非常尖锐,对于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各个阶级和阶层必然各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愿望和要求。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各国贵族养士之风甚浓。产生了诸多学派——人们称之为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诸子百家学派代表人物所处时期代表著作主要观点儒家孔丘春秋整理《诗》《书》著《春秋》“仁”、“礼”孟轲战国《孟子》性善论;“义”;“仁政”;“民为重,君为轻”荀况战国《荀子》性恶论;要用礼仪来改造人道家李儿春秋末《老子》反对战争,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研究“自然”、“忍耐”庄周战国《庄子》认为一切都是虚伪的;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批评。诸子百家——续表法家李悝战国《法经》————韩非战国末《韩非子》提出一套适合封建专制君主需要的理论;强调法、术、势。墨家墨翟春秋战国之际《墨子》兼爱、非议、主张节约兵家孙武战国《孙子兵法》反对战争;提出“不战而去任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充满辩证法的观点。孙膑战国《孙膑兵法》强调以“盈”胜“虚”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十种: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汉书·艺文志》总分类(源于刘歆《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儒家53家,836篇 道家37家,993篇阴阳家21家,369篇 法家10家,217篇名家7家,36篇 墨家6家,86篇从横家12家,107篇 杂家20家,403篇农家9家,114篇 小说家15家,1380篇诸子共189家,4324篇六略共38种,596家,13269卷(篇)孟子仁政论性善论民本论修养论荀子唯物天道论性恶论明分使群德主刑辅墨子兼爱与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老子本体论辩证法无为和以退为进历史退化论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消极自由的人生观名家逻辑问题:合同异离坚白白马非马三、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修道德”,主张“自隐无名”。他对当时的社会不满,批评宫殿整洁,田地荒芜,仓库空虚的情况,认为一切弊病均起于当权者的过多要求,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智”、“绝巧弃利”,清静无为。清静无为,自然会使百姓安居乐业。

《史记》记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福建泉州老君岩老子后来被道教尊为教祖。唐朝自称老子之后,追尊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帛书《老子》1、老子的主要思想他用超绝一切的道取代商周天的权威,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万物之宗。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鼓吹愚民政策,他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其理想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世界。精华在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界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庄子

庄子名周,宋国人,做过漆园吏,以打草鞋为副业,他追求“道我同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使人生的苦恼和生死都得到解脱的真人的最高理想境界。他走向了不可知论,“庄周梦蝶”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无的,都是没有用的,都是自找麻烦,他竭力逃避现实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精神领域里找到一种安慰,是一种精神的自我麻醉法。

四、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时期发展情况代表人物主要情况春秋开创孔丘儒家的创始人,主张以得治民。“仁”,“礼”

战国

发展并完善理论

孟轲性善论;除“仁”外,还提出“义”,“仁”、“义”相铺相乘;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其逻辑思维是:人性善→仁义→仁政→爱民→爱民之道在养民荀况性恶论;唯物主义思想家;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其逻辑思维是:人性恶→需用礼仪来改造人→要尊师重礼→重君父与法纪→一切君父与法纪以人为本秦朝被禁——焚书坑儒西汉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三纲”二、孔子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孔子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身长九尺六寸(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他周游列国,但主要从事于教育。

孔子标准像1、孔子的主要思想其政治思想他崇拜“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社会,主张正名和德治。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人克已复礼为仁,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提出了爱人的概念。在政治上爱人的表现就是要节用而爱人,使民有时。孔子倡仁的终极目的的在于克已复礼,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做到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宣扬天命,但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一方面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敬而远之。

孔子以仁为核心,以修已安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的产生。3、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的对象上,有教无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要有怀疑精神,要多闻阙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

做到四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己见)、毋我(惟我正确)、毋意(臆断)。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元《加封孔子制》

4、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主要思想他主张性善说,人与生俱来的就有四端,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政治上主张温和的改良,要法先王,实行托古改制。提出了仁政主张。仁政的前提是制民恒产。仁政必自经界始,恢复井田制。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倡导养浩然之气,培养大丈夫精神。他的历史观是典型的历史循环论。5、荀子的思想他主张性恶论,人的天性都是好利疾恶和好声色的。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戡天的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君民关系上,则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五、墨家墨翟,鲁人是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平民,自称为贱人。后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留有《墨子》一书,成员称墨者,最高首领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