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探究:以西江苗寨为例8000字(论文)】_第1页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探究:以西江苗寨为例8000字(论文)】_第2页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探究:以西江苗寨为例8000字(论文)】_第3页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探究:以西江苗寨为例8000字(论文)】_第4页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探究:以西江苗寨为例8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近些年,民族文化旅游大规模兴起,为民族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善了民族地区落后的生活状况,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时期,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增强综合国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步骤。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使民族地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使民族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新业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区域,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旅游业的发展在为苗族人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当地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本文对民族文化旅游作以全新的阐述,结合西江苗寨的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西江苗寨民族文化旅游的可发展之路,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关建议。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相关发展1绪论1.1研究背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实现民族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的有效替代手段,对乡村经济发展和社区农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社区少数民族的发展方式由传统农业生产主导转变为旅游产业主导。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共生和均衡关系被打破,少数民族参与的发展活动多样化趋势明显,家庭发展资本的储量和组合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其次,民族村寨的木结构建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形成社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脆弱性背景。目前,我国关于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资源现状与保护、旅游产品开发、发展模式和策略等方面,缺乏对民族文化旅游社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问题的关注。参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少数民族发展是否具有文化旅游性以及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发展的文化旅游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值得重视。1.2研究目的和意义1.1.1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前人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借鉴文化旅游发展分析框架,选取西江苗寨为案例研究地。首先,西江苗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改变当地少数民族发展活动,对旅游开发前后少数民族发展方式的变化进行分析,借助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探究少数民族在旅游开发后的资本储量,借助农户发展资本评估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少数民族的发展资本和发展结果,探索如何应用民族文化旅游,将其作为文化旅游发展方法的发展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1.2研究意义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着两大困境,分别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文化旅游发展和少数民族发展的文化旅游发展,两大困境的解决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民族文化旅游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增加了少数民族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发展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确保少数民族发展的文化旅游。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西江苗寨少数民族的发展资本现状并进行分析评价,为民族文化旅游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同时也为培养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高我国民族村寨少数民族素质提供思路和指引,对提高少数民族发展资本和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3国内外研究现状桂榕、吕宛青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指出民族旅游社区地方再造及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旅游一生活空间格局的形成,并提出旅游化保护的观点;罗良伟、蔡波、郭凌认为,由于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一种固有的适宜性,因而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应采用不同的开发策略,并提出重点保护、控制开发的策略;「刊袁洁通过比较朗德苗寨及反排村旅游开发阶段揭示出苗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良警宇、李如月、仲兴认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应适度开发民族传统文化,使其良性变迁与传承,指出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角度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最早提出“文化旅游”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其主要内涵是“文化实质上涵盖了旅游的各个方面”,通过文化旅游,人们相互了解彼此的生活与思想。此后,关于文化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研究者进行了多方面的解决,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有:Kaley(2004)认为,文化旅游者和一般旅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对文化旅游是一种长期的,持续性的兴趣,是文化旅游的爱好者,而后者只是简单的偶尔在节假日出来一两次旅行。她指出,文化旅游者可分综合文化旅游者和特殊文化旅游者两类,特殊文化旅游是指那些只对特定或少数民族地理区域或文化感兴趣,并反复进行浏览的文化旅游爱好者。Arghe将旅游看作是一种特殊民族关系形式,认为那些以文化的独特性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地区尤为如此。沙洛特科夫(1982)著《非生产领域经济学》系统分析文化、艺术、教育、科研、体育等非生产领域的具体分析民族文化经济问题。1.4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法:依靠Elsevier、中国知网等电子数据库,对文化旅游发展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为本研究进一步的文化旅游发展分析框架构建提供理论素材。(2)田野调查法:采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法,通过访谈法深入了解西江苗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通过少数民族问卷调查了解西江少数民族发展资本状况和发展结果感知,收集文化旅游发展水平相关数据,为文化旅游发展水平分析提供数据来源。2相关概念界定2.1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定义,虽然不如文化范围广泛,但是在学术界也有不同见解。比较典型的有:覃德清(2002)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将民族文化定义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为诊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潘顺安(2004)认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建筑、饮食、服饰等物质义化,也包括传统习惯、娱乐、旅游、礼仪、宗教、公共道德和价值标准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综合乙前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结合本文的研究重点,从新的视角理解,民族文化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生活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观念的、制度的和器物的文明成果的总和;所谓旅游,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2.2民族文化旅游把民族文化与旅游加起来,因其概念内涵的丰富性,使得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和界定。许多专家及学者经常使用生态博物馆、民俗旅游学、民俗特色旅游、民族地区旅游、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少数民族专项旅游、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村寨、民俗特色旅游、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的相互重复,有的既有区别。但是总体上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对民族文化及其内涵加以产品化体现出来,以便吸引旅游者来消费的一种文化产品。因此,本文用民族文化旅游来统称上述所有的概念。民族文化旅游指的是少数民族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其次是少数民族间存在的文字,艺术、民族歌舞,民族的娱乐项目,自己的民族信仰,民族巫术,民族节日文化等。具体的说,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3西江苗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概况3.1贵州西江苗寨简介西江千户苗寨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牿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3.2西江苗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西江苗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几乎囊括了黔东南州全部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就是说,黔东南州的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在西江苗寨几乎都有,有以下几个方面:民族宗教。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崇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教。民族建筑。西江村寨依山傍水南而建,远看苗寨,吊脚楼层层叠叠,呈金字塔形。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民族旅游。黔东南州的诸多民族旅游,如苗族的“四月八”、“苗年节”、“对歌节”、“芦笙节”、“跳花节”、“姊妹节”,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赶坳节”,水族的“端节”,布依族的“三月三”等。民族服饰。苗族服饰是苗族历史特征、文化特征、美学特征的集中表现,最能表现苗族的特色和苗族的风格,是苗族历史记忆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形象的符号,是苗族信仰的形象展现,是苗族审美情感的表现。4西江苗寨的文化旅游现状调查分析4.1调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实际发放问卷227份,收回有效问卷227份。总设计问题17道,涵阔旅游者的基本情况;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理解;对西江苗寨的了解程度;景区的商业化程度等。4.2调查对象在参与问卷调查的人中有贵州本地(60%)和外地游客(40%)参与调查。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很感兴趣,也有少数的调查者说明不怎么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参与调查者的年龄从20岁以下到50岁以上,20~30岁之间的旅游者占总体的40%,普遍受教育程度高。调查结果显示,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普遍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对于西江苗寨有一定的出游意愿。西江苗寨对于旅游者的包容性很强,对年龄没有局限性,对于有意愿参与旅游的人们来说是一个老少皆宜的地方。虽然有9%的调查对象没有去过西江苗寨,但他们仍然表示有意愿出游。对于贵州本地的调查对象来说,他们主要是通过朋友介绍,或者因身处贵州本身了解西江苗寨。其他地区的对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及景区的相关宣传了解到此旅游地。4.3调查结果分析4.3.1西江苗寨的优势(1)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贵州省山多路陡,层峦叠峰,自然景色钟灵秀丽,但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并适宜农耕,然而在西江苗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梯田适宜开发,有利于庄稼生长,并拥有各种质量上乘的野生菌类、珍贵的药材。(2)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西江苗寨是苗族的聚集地,苗族祖先与中国历史传说中的蚩尤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其存在历史之长,几千年的沉淀与后代的继承发扬,让其形成了独具一格、生命力十分强大的民族文化,而深厚的文化才能带给游客独特的消费体验。(3)区域旅游发展潜在优势作为西南片区苗族的聚集地之一,贵州省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大力开发旅游事业,不仅有政策扶持,还有云南、广西、贵州形成的民族文化旅游群,形成旅游文化产业,将充分展现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形成资源共享、联动发展的格局,具有比较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4)独特的旅游资源拥有独特的吊脚楼建筑,难以被复制的“千户苗寨”景观。特色的蜡染、苗绣、银饰等手工艺品。浓郁的苗族风情。4.3.2劣势(1)基础设施薄弱,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四面环山,经济环境较差,但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不能发展农业与工业,才让贵州必须也只能走上以发展旅游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道路。(2)旅游产品单一虽经多年开发,西江苗寨已形成一定的旅游风格,但是这种风格流于形式,光靠几首拦寨歌、几首祝酒歌甚至一些花色普通设计粗糙的手工艺品是不能让游客们觉得不虚此行的,只有开发出多元的旅游项目,艺术类的、文学类的、制作类的、模仿类的并且每一种都能让游客参与其中,才能让游客有深刻的感情共鸣进而引发游客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需求与欲望。(3)过于商业化对于很多向往去西江苗寨的旅游者而言,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原生态的、初始化未经雕琢过的、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西江,绝不是刻意迎合的产物。5西江苗寨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5.1推力系统后劲不强首先,是重大影响事件产生的推力。西江苗寨的相关节日作为市场化并不完备的,是苗族人民自己的节日,长期处于被动选择的状态,知名度有待提升。发展至今,仍然面临推力系统后劲不强的问题,有时不但缺少推力,还会出现阻力。另外,屏边企业投资活力还比较弱,甚至出现了减弱的趋势。2017年,屏边实现招商引资项目78个,比2016年同期减少7.14%,其中新开工项目59个,同比减少16.9%,下降幅度较为明显。2019年滴水苗城美食节,招商动力不足,摊位尚有空余。民族体育活动可以吸引眼球,进行市场化开发运作,但在西江苗寨的一些民俗活动项目中,民俗活动项目活力都很弱,投资推动作用明显不足。5.2传统项目活力减弱且创新性不强旅游发展的成败主要取决于特色与比较优势,民族旅游同样如此,需要创新,具有创新竞争意识,培育创新机制。创新竞争就是利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挖掘相关资源及特色以形成旅游的主题,并将其转化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首先在旅游模式创新方面,需要分步骤地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项目管理、产业推进”的旅游开发思路,科学制定旅游开发的理念。苗族西江苗寨主要以对山歌爬花杆为主,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为辅,随着文艺演出越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传统的民俗活动在花山场上呈现出逐年弱化的趋势。打弹弓、玩磨秋、蹬脚架等活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5.3衍生品开发单一虽经多年开发,西江苗寨已形成一定的旅游风格,但是这种风格流于形式,光靠几首拦寨歌、几首祝酒歌甚至一些花色普通设计粗糙的手工艺品是不能让游客们觉得不虚此行的,只有开发出多元的旅游项目,艺术类的、文学类的、制作类的、模仿类的并且每一种都能让游客参与其中,才能让游客有深刻的感情共鸣进而引发游客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需求与欲望。对于很多向往去西江苗寨的旅游者而言,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原生态的、初始化未经雕琢过的、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西江,绝不是刻意迎合的产物。6发展建议6.1创新发展模式,加强资金支持旅游所需资金巨大,国家会对屏边西江苗寨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但是仅能满足活动初期的资金需要,随着进一步旅游开发,需要结合民间企业形成形成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格局。屏边西江苗寨的发展一直是政府主导,民间组织参与的模式,其招商引资力度不大。政府应发挥好带动作用,把握适度原则,引导企业从被动的参与到主动参与。市场化能以外包的形式在活动策划、广告宣传方面弥补先前的宣传策划的不足,同时又强调了市场规律与利益关联,建立“投资一一回报”机制,向着利益最大化和分配机制合理化的方向迈进。首先政府可以邀请企业、集体参与到活动中,为西江苗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政府要有政策支持,以保障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利的获得可以进一步提高积极性与创造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最终实现双赢。6.2科学打造西江苗寨旅游精品路线旅游资源开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是在旅游类别上的求多求新,而是表现在对有限旅游资源的无限创新,只有保持对旅游资源的创新设计,才会使一个旅游保持持久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保护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产业化的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节日,主要是组合开发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西江苗寨无论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独具特色,目前旅游资源大部分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应该考虑景点的联动效应,整合精品旅游线路。无论是民俗节庆文化,还是自然、红色历史文化,都需要进行整体包装,相关景区可以进行全年常态化的演出,在特色的民俗街区只需要买票即可畅玩所有民俗体验项目,在未来文化旅游中旅游项目的体验性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应该有所侧重与加强,在开发初期应该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与规划,后期请研发设计团队科学设计,推出不同的组合,以供游客选择。6.3深度开发衍生品,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旅游者旅游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节日旅游活动内容,注重文化体验的适度性是节日活动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开发者和当地政府应该注重发挥少数民族饮食、服饰、器具等附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挖掘少数民族饮食、服饰、器具、民间工艺等的文化产品累计价值,做好民族特色产品文化的开发。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路线,要关注旅游者的需求,当下旅游者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走向原真性,希望获得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旅游体验,其旅游产品需要极具特色才能满足旅游者游玩与购买的欲望。屏边旅游衍生品需要专门的开发设计团队,从旅游者的实际需要出发,走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尽可能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节庆旅游衍生品的设计应当做到:民族传统和现代化的平衡,既要保存传统的特质,又要吸纳现代化的养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民族发展的内在需要。参考文献[1]冯红梅.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初探[N].凯里学院学报,2014(10).[2]周真刚.贵州西江苗寨旅游开发研究评述.[N].中南大学院报2017[3]宁丽娟.贵州传统乡村旅游与民俗体育文化互动发展———以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8).[4]焦世泰.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西江苗寨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0).[5]贺祥,等.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