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自评报告_第1页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自评报告_第2页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自评报告_第3页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自评报告_第4页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自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自评报告一、课程简介〔一〕课程名称和性质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文名称:MechanicalEngineeringMeasuringandTestingTechniques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专业根底课,36学时,其中包括试验课8学时。课程教学所要到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测试的根底知识、根本理论和根本方法;了解工程测试系统的组成;掌握信号分析、测试系统的静动态特性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及常见物理量测试的根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对常用机械工程参量进行测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二〕教材与参考书2000年开始采用由唐景林教授主编的教材《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主要参考书1《机械工程测量与试验技术》,黄长艺、卢文祥、熊诗波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根底》李迅波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三〕师资队伍简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12人,其中授课教师8人,实验教师4人,55岁以下教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占授课教师总数的37.5%;具有硕士学位教师5人,占授课教师总数的62.5%;副高职以上7人,占教师总数的58.3%。《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承当了多项科研和教改课题。近5年来,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80余篇〔部〕,完成或正在承当的科研和课程建设工程50余项。指导研究生的教授、副教授有5人,其中指导博士研究生的教授两人,指导博士研究生4人,指导硕士学位研究生30余名。〔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文件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了如下教学手段:1.组织力量编制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多媒体授课系统,2003年春季学期已对局部班级学生试用CAI课件授课,方案三年内普遍使用。2.自编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试题集,还有待继续扩充完善。3.开发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CAI辅助教学软件配合课堂教学,增强了教学效果。4.加强实验教学,实验为综合型实验,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增加了许多新型传感器,以增加学生实验的兴趣。5.在2001年、2002年分别投资12万元、和20万元购置了许多新型传感器和实验设备,已经投入使用,使学生的实验条件和试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6.在教学中,及时借鉴和吸收与本课程有关的最新成果并及时讲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7.主讲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情况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在现代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多作了解,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8.教学文件齐全,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历年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等资料保存完整,管理严格。〔五〕教学内容、方法与根本要求根本内容绪论测试系统的根本概念及测试技术的工程意义测试系统的组成课程性质,根本内容及学习方法信号分析根底信号的分类信号的时域和频域描述周期信号与离散频谱瞬变非周期信号与连续频谱测试系统分析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测试系统实现不失真测试的条件信号的获取参量型传感元件发电型传感元件其他类型传感元件信号的加工电桥调制与解调信号的记录与处理信号处理的根本方法典型测试系统实例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2、实验教学3、课外辅导答疑和习题课根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测试的根本概念、根本知识、根本原理;了解工程测试系统的组成;掌握信号分析、测试系统的静动态特性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及常见物理量测试的根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对常用机械工程参量进行测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与要求:实验内容:1、常用传感器的变换原理和应用,2、电阻应变片的认识和粘贴工艺及方法,3、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和电阻应变片灵敏度的测定和应用,4、不同的布片组桥方法对电桥输出的影响、布片组桥方法,5、动态应变测试系统的训练和动态测试系统的标定和使用,6、计算机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使用以及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根本要求了解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以及传感器使用的考前须知。认识电阻应变片的结构、规格、及变换原理,熟练掌握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方法,以及组桥和筛选的方法。了解电阻应变片灵敏度的物理意义,掌握电阻应变片灵敏度的测定方法,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掌握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初步掌握动态应变测试系统的使用、调试方法,可以自己组成动态应变测试系统。掌握动态应变测试系统的标定方法,掌握标定曲线的绘制,初步了解实际信号的测试,利用标定曲线,计算出实际测试数值。了解计算机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使用,了解机械工程测试系统的开展情况。掌握在复杂载荷作用下,测量单一载荷的方法。了解光线示波器振动子的幅频特性,作出幅频特性曲线。掌握不同的布片和组桥方法对电桥输出的影响,并且能够和实际的测试工作相联系。〔六〕考核方式笔试考核,百分制。实验环节:未上实验课、未完成实验报告或实验报告不及格者不允许参加笔试考核。〔七〕教学组织与管理课程组按学校教学规程组织教学,坚持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教学日历科学严谨,课前备课充分、细致,有完整的教案及讲义,课堂教学严肃认真,内容传授条理清楚,语言表达准确,课后辅导、交流,学生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坚持听课制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交流;采取传帮带,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言传身教,实行年轻教师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八〕教学研究与改革重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组织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实践,根本上做到每2周进行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内容包括教学法讨论、教学改革的方向、当前教学改革工程进行情况、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有教学法的研究论文发表,河北省教学成果奖1项。3年来较大的举措如开发《多媒体授课系统》和《测试系统平台课实验室建设》等,以上工程均已完成或即将完成,已经投入使用或即将投入使用。鉴于上述教学改革工程均属自行开发研制,还存在着改良、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今后的任务是:1、已经投入使用的,扩大范围普及使用;2、还没上网的尽快上网,以在普及使用的同时,广泛征询改良意见;3、在教学使用的过程中,逐步改良、提高、完善。二、自评方式1、学院成立了以院长张庆教授为组长的自评领导组,其成员包括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课程组组长唐景林教授、塑性成形系主任秦泗吉教授、机械设计系主任刘喜平教授、测试实验中心主任胡国清工程师。2、自评领导组屡次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学习,深入研讨省教育厅和学校下发的有关精品课程建设及评估文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握评估原那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等级,做好评价工作的思想准备和人力准备。3、召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组全体教师扩大会议,广泛发动全体任课教师参与评估活动,自觉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4、有组织的进行自查初评工作。领导组成员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某一方面的评价,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统一协调合作。5、在自查初评的根底上,领导组与有关教师进行专门的研讨,并相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三、自评结果遵照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和评估的通知精神,依据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经过认真评价打分,本课程总得分为94分,评估等级为A级。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得22.4分;教学内容得23.2分;教学条件得27分;教学效果得21.4分。见下表:自评结果评估主要方面评估工程评估要素评估标准评估等级得分A级B级C级A94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结构学历〔学位〕教师比例〔2分〕本科院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专科院校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0%。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50%;专科院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5%。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50%;专科院校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5%。A2高级职称教师比例〔2分〕〔30~50〕%〔20~30〕%或>50%<20%B1.2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2分〕≤50岁>50岁,≤58岁>58岁A2中青年教师培养(2分)中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取得良好效果有中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取得实际效果方案不完善、效果差A2学术水平教师水平与风范*〔4分〕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特色鲜明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能满足教学的根本需求。一般或较差A4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5分〕≥95%≥70%<70%A5指导研究生教师比例①②〔2分〕≥30%<30%没有A2科研立项和成果△③〔3分〕有校级以上科研、教学立项工程和获奖成果;人均年发表教学、科研论文0.5篇;参加科研教师比例≥60%。无校级以上科研、教学立项工程。人均年发表教学、科研论文<0.5篇;参加科研教师比例<60%。A3学术活动情况△〔2分〕校内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教师年开展学术活动≥8次。不定期开展学术活动,能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教师年开展学术活动≥4次。学术活动开展较差。教师年开展学术活动<4次。B1.2评估主要方面评估工程评估要素评估标准评估等级得分A级B级C级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计*〔5分〕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开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根底性和先进性,经典与现代关系处理得当。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注重更新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反映本学科研究成果;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根本处理得当。一般或较差A5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安排〔2分〕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联系实际,能表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注重教书育人。有缺陷或不合理。A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2分〕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到达实践教学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达不到实践教学方案的要求。B1.2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5分〕有方案,有措施,有效果。很少或没有。A5教学环节和方法改革*〔5分〕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在教学环节和方法改革中有明显特色,效果显著。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环节和方法改革上,有一定措施,效果好。很少或无。A5教学研究开展情况△*〔5分〕教研活动有制度,每学期≥10次。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能够及时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活动≥6次。教研活动开展较差,每学期活动<6次。A5评估主要方面评估工程评估要素评估标准评估等级得分A级B级C级教学条件教学文件和教材建设教学文件△*〔5分〕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学总结及教学辅助资料,反映进一步要求及教改经验,且执行严格有根本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学辅助资料,能执行。教学文件、资料不完备A5教材建设△*〔5分〕有符合大纲要求的自编公开出版教材或国家、省推荐使用的优秀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有质量较高的讲义和教学参考书。自编或选用教材符合教学大纲根本要求。有适用的讲义和教学参考书。选用教材不适用。A5教学手段网络资源建设〔2〕根本具备网络教学和网络维护能力,并能正常运行,根本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网络教学条件差,不能正常运行。不具备开展网络教学的能力。B1.2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情况〔3分〕具有根本的教学手段和进行CAI辅助教学的条件。局部课程有开发和使用CAI课件教学的能力。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有一定效果。很少或无。B1.8教学实验︵资料︶建设根本实验设备〔资料〕状况〔3分〕具有符合开出根本实验要求的全部设备〔资料〕,状态完备,使用率高。具有开设高水平选作实验的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技术。实验设备〔资料〕完整,状态较完备,使用率较高。设备〔资料〕不全或状态较差。A3教学实验〔资料〕数量及水平*〔5分〕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显著。能开出根本实验以外的综合实验、选修实验〔资料内容和数量充足〕。开出全部规定实验。数据稳定(资料根本完备)。达不到B级要求。A5实验〔资料〕人员配备〔3分〕有了解教学实验〔资料建设〕的教师和符合定编的实验人员。实验〔资料〕人员缺乏。A3评估主要方面评估工程评估要素评估标准评估等级得分A级B级C级实验讲义和指导书〔3分〕有完整、系统、能反映培养学生能力的自编实验讲义和指导书。有完整的实验讲义和指导书。实验讲义和指导书不完整。A3教学效果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辅导课情况〔2分〕有合理比例的启发式讨论或习题课。有一定比例的讨论课、习题课。讨论、习题课很少或没有。A2作业、习题、实验报告、总结等情况△〔2分〕绝大多数教师能通过认真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质量高。批改量≥70%。多数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批改量≥40%。教师批改作业草率。学生作业较差。B1.2考试情况△〔2分〕坚持教考别离,建立了较完备的试题库。试题质量高,成绩呈正态分布。积极探索考试内容、方根本做到教考别离,试题质量较高,成绩合理。达不到B级要求。A2课外教学指导〔2分〕开出相关课程系列讲座,组织、指导学生课外学术讲座和科技社会活动,有较好的成果或书面报告。能个别开出相关课程讲座,成效一般。达不到B级要求。B1.2讲课质量课程讲授效率〔2分〕在规定的学时内,提前完成课程全部教学要求。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根本要求。在规定的学时内,不能完成教学要求。A2讲课质量*〔5分〕70%以上的教师讲课有启发性,有深度,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优秀学生有钻研余地。多数教师能认真授课,能保证大多数学生掌握根本要求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不到B级要求。A5教学态度与教书育人*〔4分〕备课认真、充分、标准,工作负责,为人师表;绝大多数教师能了解掌握学生情况,严格要求并主动开展教育工作,效果明显。认真执行学校教学标准,作好本职工作;对学生要求严格,注意教书育人。达不到B级要求。A4综合评价后续课程评价〔2分〕多数学生能掌握根本要求,有一定灵活运用能力。多数学生能掌握根本要求。根本要求掌握较差。A2毕业班学生反映〔2分〕学生学到了根本内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能力。多数教师能做到教书育人。学生掌握了根本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较差。A2注:①对技术根底课的比例A级≥50%,30≤B级﹤50%,C级﹤30%;对专业课的比例A级≥70%,50%≤B级﹤70%,C级﹤50%,②此要素对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不做要求。③表中加△的评估要素的统计数据一般为近四年的数据。四、各项评分依据(—)师资队伍建设〔22.4分〕1师资结构(7.2分)(1)学历12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占25%,大于20%(附表1和附表2)。评估等级为A级,得2分。(2)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本课程现有教师12人,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1人,副高职以上占58.3%,大于50%(见附表1和附表2)。评估等级为B级,得1.2分。(3)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43.1岁,小于50岁(见附表1和附表2)。评估等级为A级,得2分。〔4〕中青年教师培养3年来我们有方案地进行了中青年教师培养。金淼于2002~2003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博士后;孙登月于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出国学习;谢红飙、许秀梅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评估等级为A级,得2分。2学术水平(15.2分)(1)教师水平与风范*本课主讲教师8人,平均教龄在15年以上,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特色鲜明;师德好学生评价高〔见附件9〕;学术造诣水平高,近5年来,先后发表各种学术论文80余篇,完成科研50余项〔见附表3和附表4〕。评估等级为A级,得4分。(2)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7名高级职称教师全部承当本科生“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主讲任务,授课率达100%,大于95%(见附表2),评估等级为A级,得5分。(3)指导研究生教师比例8名主讲教师中有5人参与指导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研究生教师比例达62.5%,大于50%(见附表2)。评估级为A级,得2分。(4)科研立项和成果有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立项工程20余项,五年人均发表教学、科研论文超过1篇,参加科研教师比例达91.7%,超过80%(见附表3和附表4)。评估等级为A级,得3分。(5)学术活动情况主讲教师不定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会议录用学术论文8篇;课程组每年开展学术活动在4次以上(见附表5和附表6)。评估等级为B级,得1.2分。(二)教学内容(24分)1课程内容(5分)本课程内容设计是以教材建设为主,相应课件建设为辅进行的组织编写新教材: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0年本教学组以组长唐景林教授为主编写了新教材〔见附件17〕,新教材更突出了机械工程测试的实际应用,又使测试系统更成体系,并且内容更简洁,对学生自学有较强的引导性;新教材在习题的设置上,除保存要求的根本习题外,又增加了局部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学习兴趣。为了配合新教材的使用,本课程组随后又陆续编制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及时跟踪本课程的最新教改成果和科研成果,以弥补教材在这方面的相对滞后。尽管这些课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为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考试的标准化,奠定了良好根底。评估等级为A级,得5分。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2分〕教学内容安排本课以讲授为主,突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见附件2〕。同时又增加了局部课堂讨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溶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不定期的安排课外讲座与讨论(见附表6)。评估等级为A级,得2分。3实践教学〔1.2分〕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本课程组的唐景林教授为学生举办过题为《传感器与日常生活》的讲座,并与学生进行了讨论〔见附表6〕。并且组织学生参观轧钢、锻压实验室,让学生了解测试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但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内容很少,所以今后应提高这类活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评估等级为B级,得1.2分。4.教学改革〔15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在机械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同步进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1〕1999年以前,本课程是机械设备专业的专业课,2000年学院决定将本课程升级为全院所有全部专业的必修课即院级平台课,学院成立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组,唐景林教授由任组长。2〕课程组成立后首先根据燕山大学机械类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后序的应用,组织编写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材。新教材更突出了机械工程测试的实际应用,又使测试系统更成体系,并且内容更简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见附件17〕。3〕整个实验教学由原来的各专业分开进行,改为所有机械类专业统一进行,成立了机械工程测试实验中心。评估等级为A级,得5分。(2)教学环节和方法改革近年来积极进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手段方面:组织力量制作了《多媒体授课系统》课件,已在2003年春季学期开始试用;加强实验教学,设计了多个综合型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见附表7)。以上改革已取得较显著成效。评估等级为A级,得5分。(3)教学研究开展情况课程组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研讨教学和教改课题,讨论和落实有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内容;每学期活动可达10次,教师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提高〔见附表七〕。评估等级为A级,得5分。(三)教学条件(28.2分)1教学文件和教材建设(10分)教学文件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教学总结、习题、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和教学辅助资料,包括《多媒体授课系统》、习题集,反映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求的教学辅助资料(见附件2-11、)。评估等级为A级,得5分。(2)教材建设有唐景林教授主编的教材和质量较高的教学参考书(见课程简介局部)。评估等级为A级,得5分。2教学手段〔4.2分〕(1)网络资源建设,2003年10月本课程组的全部微机实现了网络化,教师可以从网络中获得教学资源,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较短,利用的还不够充分,有待于今后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评估等级为B,级得1.2分。(2)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已开发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CAI课件,并已局部投部入使用(见附件10)。评估等级为A级,得3分。3教学实验室建设〔14分〕(1)根本实验设备状况本课程的实验设备完全能满足教学需要,实验仪器完好率达100%,利用率100%。评估等级为A级,得3分。(2)教学实验数量及水平本课程实验共有八个,又对学生根本概念和根本原理理解的实验,也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见附件〕。评估等级为A级,得5分。(3)实验人员配置实验室建设由有多年教学经验姜万碌教授和具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谢红飙老师以及测试中心主任胡国清工程师负责,具体实验指导由具有多年指导经验的胡国清、司玉祥、左红、袁林四人负责,评估等级为A级,得3分。(4)有完整系统能反映学生能力培养的自编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教学大纲(见附件9和附件10)。评估等级为A级,得3分。(四)、教学效果〔24.4分〕1主要教学环节质量(6.4分)(1)辅导课情况有一定比例的讨论课、习题课。每章讲授完成后,进行一次习题课,结合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讲解、答疑并启发学生展开讨论。习题课时间的长短由主讲教师根据情况自行决定。评估等级为A级,得2分。(2)作业、习题、实验报告、总结等情况本课程教师能认真批改作业和实验报告,批改量为100%。但局部学生不交作业。评估等级为B级,得1.2分。(3)考试情况实现了教考别离;考试结果说明,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见附件8〕。评估等级为A级,得2分。(4)课外教学活动能个别开出相关课程讲座,如由唐景林教授开出《传感器与日常生活》专题讲座〔见附表6〕。评估等级为B级,得1.2分。2讲课质量〔11分〕课程讲授效率全体教师均能在规定的学时内,按要求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大纲课时分配中,留有1个机动学时(见附件3)。评估等级为A级,得2分。讲课质量为了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组要求教师的讲课要有深度,富于启发性。为此,课程组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目前参加科研教师比例达83.3%,科研经历对教学过程起到了很好的深化作用,学生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见附件8),各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能应用本课知识进行设计。评估等级为A级,得5分。教学态度与教书育人本课程任课教师认真履行职责,治学严谨,教学效果好,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见附件9)。评估等级为A级,得4分。3综合评价〔4分〕后续课程评价多数学生能掌握本课程的根本要求,并灵活运用于毕业设计。〔见附件12!!!!〕得2分,评估等级为A级。毕业班学生反映学生学到了本课程的根本内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能力;多数教师能做到教书育人(见附件9)。评估等级为A级,得2分。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意见(一)存在问题通过我们认真的自查初评,本课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缺乏,主要问题如下:1、自行开发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CAI课件》和《试题库》还不够完善,还处在试用阶段。2、相关课程系列讲座开出的不多,组织、指导学生课外学术讲座和科技社会活动开展缺乏。3、习题课堂,教师讲解多,组织学生讨论少。4、学生对作课外实验积极性不高。(二)整改意见为了尽快改变本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使其逐步完善、成熟,经过我们认真研究,特提出如下整改意见:1、组织力量进一步完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CAI课件》。2、积极收集、筛选、积累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试题,充实《试题库》题量,改良《试题库》模式,早日实现完全由《试题库》出题。3、加强与兄弟院校同类学科组交流,学习、探讨启发式教学方式和组织、指导学生课外科技社会活动的经验和方法。附表一:任课教师队伍结构课程名称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师人数12人学历〔学位〕结构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人数%人数%人数%人数%325541.6216.7216.7职称结构副高职以上讲师助教人数%人数%人数%758.4541.600高级职称教师年龄结构年龄分布55岁以上人数55—40岁人数40岁以下人数264平均年龄44.2附表二:任课教师队伍自然状况课程名称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师人数12人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所学专业担任教学任务备注唐景林男43硕士教授、博导锻压主讲指导研究生谢红飙男35硕士高级实验师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讲金淼男37博士副教授锻压主讲指导研究生史荣女56硕士教授工程机械主讲指导研究生许秀梅女36硕士副教授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讲郑小军男42硕士讲师流体传动与控制主讲姜万碌男41博士教授、博导机械电子工程主讲指导研究生孙登月男41大学副教授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讲指导研究生胡国清男50大专工程师冶金机械实验司玉祥男53本科实验师冶金机械实验左红女48大专工程师机电实验袁林男35本科助理研究员冶炼设备实验注:“承当教学任务”指主讲、实验、辅导等。附表三:任课教师承当和完成教改、科研工程情况序号工程名称立项级别主持人参加人员起止时间获奖级别获奖时间无能耗压边原理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河北自然科学基金工程唐景林唐景林2003~2005大型锻件尺寸测量技术及装置研究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聂绍珉唐景林2001~2004大型立式冷旋压机研制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聂绍珉唐景林2003~2004轧制过程虚拟仿真理论建模及其应用杜凤山孙登月2003~2004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获奖证号:2004-085千吨水压机控制系统更新及可靠性研究大庆石化总厂机械厂赵静一姜万碌1999-2000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获奖证号:20002006-3工程机械液压元件综合试验台大庆石化总厂赵静一姜万碌1997~1998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连铸小方坯热送热装关键技术研究王海儒史荣2000~2002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2002-A-2-036延长大型轧机轴承寿命研究黄庆学史荣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IGC650HCW冷带轧机成套设备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部级王益群姜万碌1998-200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05-2-003-08液压机本体CAD系统国家计委聂绍珉金淼2001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2001JB3006-02新型短应力线扁带轧机研究刘建军谢红飙许秀梅1997-1998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982016-4高速超短齿条步进式冷床棒材输送系统赵文才许秀梅谢红飙1996-1998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9804036-08用X—H法轧制H型钢的试验研究国家计委赵文才谢红飙许秀梅1997-2000合同编号:95-528-03-02-01E热塑性成形组织演变-微观耦合建模理论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肖宏谢红飙2003-2005批准号:50275130波纹轨腰重轨加工过程物理和数值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文志许秀梅谢红飙2001~2003批准号:50175096板带轧制三维弹塑性边界元耦合数值模拟研究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肖宏谢红飙批准号:50175096不锈钢复合板轧制过程仿真及参数优化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张文志许秀梅谢红飙2002-2004批准号:502167二辊中厚板轧机改造设计秦皇岛麦斯塔工程赵永和谢红飙许秀梅2003-2004四辊中厚板轧机改造设计秦皇岛麦斯塔工程赵永和许秀梅谢红飙2003-20043454中厚板轧机机械设备能力测试与计算评估秦皇岛首钢板材赵永和谢红飙史荣许秀梅2003~2004拉深筋反向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淼金淼2004~2006充液成形及其在汽车覆盖件成形中的应用研究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聂绍珉金淼1998~200223化工压力容器CAD软件研究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聂绍珉金淼2000-200124基于流态复杂性测度的流量软测量模型及虚拟动态流量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姜万碌姜万碌2004~2005批准号:6037404225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混沌及智能故障诊断预报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王益群姜万碌1999~2001评议结果:优秀批准号:6987203126超声波微弱信号检测与目标模拟技术研究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工程张淑清姜万碌2001~2003批准号:60122427350轧机刚度测试孙登月孙登月胡国清200028大板坯机械驱动的非正弦振动装置研制鞍山钢铁集团李宪奎胡国清袁林2000~2002工程编号:7106129冷连轧机多学科建模与动态仿真及虚拟轧机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王益群姜万碌2001~2003批准号:6007402230卸煤车自动锚定机械手秦皇岛港务局三公司王益群姜万碌1999~200231TLC900运粱车悬挂试验王永昌胡国清袁林2003~200432测试技术实验平台建设胡国清胡国清左红司玉祥2001~200333等应变速率固定辊连续矫直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李宪奎胡国清1999~2000附表四:任课教师论文〔专著〕发表情况序号论文〔专著〕题目作者刊物名称刊号发表时间备注单片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其应用.张淑清姜万录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参编计算机图像技术及其应用姚家奕姜万录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参编冲压工艺理论与新技术李硕本金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1参编Numericalsimulationandexperimentalresearchonhydrauliccounter-pressuredeepdrawingofconicalpart唐景林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CN44-2187/TH2001.3圆锥形件充液拉深过程中的上限液池压力唐景林机械工程学报CN44-2187/TH2002.2锥盒形件液压成形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李群唐景林中国机械工程CN42-1294/TH2002.4充液成形装置及锥形件充液成形研究唐景林塑性工程学报CN11-3449/TG2001.3锥盒形件充液拉深工艺中起皱现象的数值模拟分析李群唐景林塑性工程学报CN11-3449/TG2003.4双重拉深筋力能特性的实验研究金淼中国机械工程CN42-1294/TH2004.2板材在模具圆角处的接触状态研究金淼中国机械工程CN42-1294/TH2003.6半圆形拉深筋尺寸参数对其阻力的影响金淼塑性工程学报CN11-3449/TG2003.12大口径管线钢管机械扩径工艺实验研究金淼锻压技术2001.3板料通过圆角时的影响因素研究金淼塑性工程学报CN11-3449/TG2001.1液压机本体CAD的现状与开展金淼锻压机械2000.1半圆形拉深筋力能特性的研究金淼第九届中日薄钢板成形技术交流会2000.11专用闭模挤压液压机的研究与开发金淼〔2〕锻压机械2000.2大口径直缝焊管UOE成形技术及开展策略金淼〔2〕锻压技术2000.3模具扇形角对机械扩径成形过程的影响金淼〔2〕塑性工程学报CN11-3449/TG2002.1管筒类件机械扩径的变形特征与规律金淼〔2〕2002CMES年会论文集:《制造业未来中国》,北京2002扩径力和扩径行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金淼〔2〕塑性工程学报CN11-3449/TG2002.3扩径模具直径对成形件品质的影响金淼〔2〕塑性工程学报CN11-3449/TG2003.4管线钢管机械扩径变形分析金淼〔3〕首届华北塑性加工学术会议2002.6石化压力容器壳体CAD软件的研究和开发金淼〔3〕锻压机械2002.4管筒形件的机械扩径成形条件金淼〔3〕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5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ofMechanicalExpandingThin-walledCylindricalParts金淼〔3〕Trans.NonferrousMet.Soc.China2003.6用显示动力学有限元法分析压下率对板带轧制压力分布的影响谢红飙钢铁研究学报CN11-2133/TF2002.12显示动力学有限元法分析板宽对板带轧制压力分布的影响谢红飙塑性工程学报CN11-3449/TG2003.2H型钢轧制中立辊锥角的影响研究谢红飙冶金设备CN11-2183/TF2004.6板带热连轧过程力能参数、温度和组织变化预报谢红飙(2)钢铁CN11-2118/TF2003.9SimulationofDynamicRecrystallizationUsingCellularAutomatonMethod谢红飙(2)JournalofironandsteelresearchCN11-3678/TF2004.3板带轧制过程多参数耦合模拟系统的开发谢红飙(3)钢铁CN11-2118/TF2004.6用显示动力学有限元法分析板带轧制压力分布谢红飙(3)燕山大学学报CN13-1219/N2003.4立辊锥角对H型钢翼缘宽展和轧制力的影响谢红飙燕山大学学报CN13-1219/N2005.1非对称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可逆冷轧过程的数值模拟许秀梅钢铁研究学报CN11-2133/TF2004.6基于有限元模拟的不锈钢/碳钢复合板极限压下量研究许秀梅重型机械CN61-1113/TH2003.11钢轨万能轧制过程的三维毯塑性有限元模拟研究许秀梅冶金设备CN11-2183/TF2004.12不锈钢-碳钢板热轧复合最小相对压下量确实定许秀梅重型机械CN61-1113/TH2004.9双金属复合板带可逆冷轧有限元模拟许秀梅(3)塑性工程学报CN11-3449/TG2004.8轧辊疲劳断裂分析专家系统研制许秀梅(3)重型机械CN61-1113/TH2002.7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带可逆冷轧过程有限元模拟许秀梅(3)轧钢CN11-2466/TF2004.2磁阻式传感器的应用及虚拟仪的开发史荣测试技术学报2003.12连铸过程液固温耦合计算机仿真史荣相关技术CVC轧机轧辊轴承载荷工况在线检测史荣机械工程学报CN44-2187/TH2003.1大型板带轧机工作辊轴承载荷分布实验研究史荣CN11-2118/TF2002.6斜刃剪扳机剪切能力测定与机架有限元分析史荣冶金设备CN11-2183/TF2001.4基于LabVIEW下液体鲜奶的动态特性模拟史荣中国乳品工业2003异型坯连铸过程流场与温度场耦合三维数值模拟史荣金属学报2001.7异型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动状况的三维数值模拟史荣钢铁研究学报CN11-2133/TF2002.10拟流函数法分析铝板铸轧过程的流动状态史荣(2)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1.2结晶器内钢水涡流流动对凝固传热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史荣(2)机械工程学报CN44-2187/TH2003.5异型坯连铸液固温耦合三维仿真系统史荣(2)系统仿真学报2001.9史荣(2)矿冶工程2000.12连铸小方坯远程热送热装过程温降计算模型史荣(3)钢铁CN11-2118/TF2001.3宝钢2050mm轧机主和轴承载荷特性的边界元法分析及试验研究史荣(4)机械工程学报CN44-2187/TH2001.2电液伺服系统的可拓控制策略研究姜万录机床与液压CN44-1259/TH2005基于超声检测的动态测试技术研究姜万录机床与液压CN44-1259/TH2004神经网络和证据理论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姜万录中国机械工程CN42-1294/TH2004.5关联维数分析方法及其在液压泵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姜万录传感技术学报2004.3一种基于正交小波包分析的混沌识别方法姜万录燕山大学学报CN13-1219/N2004.1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姜万录机床与液压CN44-1259/TH2003.10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现状及展望姜万录机床与液压CN44-1259/TH2003.6虚拟仪器――仪器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姜万录机床与液压CN44-1259/TH2002.12电液伺服阀阶跃响应测试及其小波消噪处理姜万录仪器仪表学报2002.6电液伺服阀动态特性测试及其小波消噪处理姜万录2002.9基于混沌振子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及应用姜万录机床与液压CN44-1259/TH2002.8Duffing振子的两种检测微弱信号的方法及区别姜万录燕山大学学报CN13-1219/N2002.4混沌工程学研究的新进展姜万录液压气动与密封CN44-1156/TH2002.4Duffing振子的微弱信号检测姜万录测控技术2002电液伺服阀性能测试实验台的改造姜万录机床与液压CN44-1259/TH2002.4电液伺服阀综合性能VICAT系统姜万录机床与液压CN44-1259/TH2002.2小波分析及其在伺服阀性能测试中的应用姜万录液压气动与密封CN44-1156/TH2001.1072煤车锚定机械手的PLC控制姜万录机床与液压CN44-1259/TH2001.673液压泵故障的小波变换诊断方法姜万录机械工程学报CN44-2187/TH2001.674PLC在10MN液压机技术改造中的应用姜万录机床与液压CN44-1259/TH2001.475混沌运动特征的数值试验分析姜万录机械工程学报CN44-2187/TH2000.1076Orthogonalwaveletpacketanalysisbasedchaosrecognitionmethod姜万录77Onultrasonicdetecting-baseddynamicflowmeasurementtechnology姜万录78VI-BasedTestingAndWaveletTransform-BasedNoiseSuppressionofDynamicCharacteristicsofServoValve姜万录3r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Instrument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5.579Chaos-BasedWeakSignalDetectionMethodandVirtualInstrument-BasedWeakUltrasonicSignalDetectingSystem姜万录2n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Instrument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3.480ApplicationofWaveletNoiseSuppressioninVirtualInstrumentTestingSystemforDynamicCharacteristicofServoValve姜万录InternationalSymposiumonPrecisionMechanicalMeasurements2002.881ChaoticSignalPatternRecognitionUsingOrthogonalWaveletPacketMethod姜万录1stInternationalSymposiumonInstrument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1.482ApplyingMultiresolutionAnalysisforProcessingofHydraulicPumpFaultSignal姜万录83五机架冷连轧机轧制力人工神经网络预报孙登月钢铁CN11-2118/TF2002.284冷轧带钢轧制力高精度快速仿真模型孙登月钢铁CN11-2118/TF2003.685环形件立弯成形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孙登月塑性工程学报CN11-3449/TG2001.1286冷连轧机出口厚度人工神经网络快速预报孙登月燕山大学学报CN13-1219/N2003.1872050轧机粗轧过程温度仿真模型的研究孙登月钢铁研究学报CN11-2133/TF2004.488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StudyonPlugShapeParameterofPresspiercingMill孙登月JournalofironandsteelresearchCN11-3678/TF2003.1189ColdContinuousRollingThicknessDynamicSimulation孙登月ProceedingsofAsianSimulationConference/the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imulationandScientificComputing2002.11附表五:任课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情况序号会议名称主办单位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备注1首届华北塑性加工学术会议省锻压学会2002.6秦皇岛金淼管线钢管机械扩径变形分析2第七届全国锻压学术年会省锻压学会1999.11厦门金淼V形弯曲模开口宽度对弯曲成形的影响3第九届中日薄钢板成形技术交流会中科院2000.11青岛金淼半圆形拉深筋力能特性的研究4第五届亚洲仿真国际会议2002.11上海孙登月ColdContinuousRollingThicknessDynamicSimulation5InternationalSymposiumonPrecisionMechanicalMeasurements浙江大学2002.3杭州姜万碌ApplicationofWaveletNoiseSuppressioninVirtualInstrumentTestingSystemforDynamicCharacteristicofServoValve62n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Instrument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浙江大学2003.4杭州姜万碌Chaos-BasedWeakSignalDetectionMethodandVirtualInstrument-BasedWeakUltrasonicSignalDetectingSystem73r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InstrumentationScienceandTechnol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