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2011江西申论考试热点面对面_第1页
魏军-2011江西申论考试热点面对面_第2页
魏军-2011江西申论考试热点面对面_第3页
魏军-2011江西申论考试热点面对面_第4页
魏军-2011江西申论考试热点面对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申论考试热点面对面促进经济生态融合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促进经济与生态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一章提升生态保障水平以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充分利用山、水、林、湿地等生态要素,有效组合各种自然资源和绿色空间,构建城乡一体化、点线面结合、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第一节建设生态屏障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①工程,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及天然阔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易灾地区生物措施治理等重大工程。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释氧固碳能力。强化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区、防风固沙区、水土保持区和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突出抓好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依法保护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文化遗产地、地质公园,形成点面结合、功能互补的各类生态区域。①“一大四小”工程:“一大”指的是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四小”指的是县城和市府所在地的绿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绿化,农村自然村的绿化,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矿山裸露地的绿化。第二节加强生态治理以鄱阳湖湿地为核心,以国家级、省级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重点,采取自然修复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继续实施山江湖工程,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统筹鄱阳湖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实施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源头水资源保护工程,控制水库水体养殖污染,切实保护“一湖清水”。开展乡村河堤治理、丘陵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综合治理,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避灾搬迁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搞好森林资源管护,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强化自然保护区监管,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专栏12: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重点实施长江暨鄱阳湖源头水资源生态保护工程、五河源头综合治理工程、鄱阳湖流域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鄱阳湖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工程、鄱阳湖流域工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建设湿地示范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建设湿地公园,恢复湿地植被50万亩以上,治理五河入湖口湿地30万亩。鄱阳湖流域气象灾害应急示范工程:增设11部X波段移动天气雷达和4210个六要素自动站。升级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和完善中尺度数值预报、短时临近预报等业务系统。建设1个应急指挥中心,11个分中心。提升分行业、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减缓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压力。山江湖工程:开展鄱阳湖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建设鄱阳湖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鄱阳湖低碳技术研究院,建设鄱阳湖流域天地一体化的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及“数字鄱阳湖”,着力打造15个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5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成50个山江湖试验示范基地。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500个小流域,治理崩岗9500座(处),治理坡耕地330平方公里,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加强威胁30人以上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治理742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对其中558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66200人实施移民搬迁。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治理5000口废弃矿井,治理54处矿山地质环境重点区域,开展萍乡、赣州等矿区生态修复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受自然灾害威胁及生活极其贫困的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及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实施搬迁工程,建设移民住房5万户、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种质资源库建设工程:收集保存江西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种质资源,以植物为主,兼顾生物种质资源,为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及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第二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和协调管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一节创建循环型生产方式以冶金、化工、建材、造纸、印染、制药等行业为重点,推进清洁生产,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加强共伴生矿及尾矿综合利用。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优化企业结构和布局,鼓励企业间通过资源共享、废弃物利用等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进建筑、道路和农林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农业立体种植、养殖,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轮作复种、间套作等耕作方式,支持林纸一体化生产。第二节倡导绿色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推进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垃圾分类投放意识与行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绿色标识认证制度。第三节健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规模化水平。加快完善再制造旧件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合理配置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培育一批可再生资源专业回收、处理、利用企业,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第四节完善政策技术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全省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促进萍乡、景德镇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南昌、新余、九江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进萍乡市、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江铜集团、华春集团等单位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专栏13:循环经济重点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废物、公路垃圾等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支持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煤炭、石灰石等矿产共伴生矿和尾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动秸秆、废弃木料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打造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及土壤修复工程:加强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治理,对重金属排放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实施稀土、钨尾矿综合治理造地工程,开展受污染土壤、场地、水体和底泥等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尾矿库风险治理工程:关闭取缔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污染环境的尾矿库,对遗留污染物造成的土壤污染进行治理与生态修复。环境监控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鄱阳湖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在全省县城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在全省主要河流的县界断面、主要饮用水源地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网络,在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网络中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在线监控设施。第四章加强能源资源集约利用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推进全社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大力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第一节强化节能降耗完善节能法规,制定并严格执行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实行能效标识制度、节能产品认证制度、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和财政补贴制度。开展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全民行动,创建一批示范性节能公共机构。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节能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标煤。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奖惩制度。第二节加强水资源节约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支持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建设。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强化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加强水权制度建设。加快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广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换机制。加强城市节约用水,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型器具。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第三节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加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执行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整理农村废弃宅基地,大力发展节地型建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落实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第四节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省内资源向优势龙头企业集聚。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规范能源和矿产资源开采管理,严格控制特定矿种开采总量,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和工艺设备,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坚决制止乱挖滥采。支持赣州开展稀土矿产资源储备和筹建赣粤闽碳交易中心。专栏15:资源节约重点工程重点节能改造工程:继续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加大节能改造力度。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大高效节能家电、汽车、船舶、照明产品等推广力度,鼓励各级财政实行再次补贴,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和产业化工程:支持余热余压利用、高效机电产品等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产品示范项目,推动重大节能产品产业化生产和应用,提高高效节能技术产品的国有化率。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加大省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节能能力建设工程:在能源计量、统计和节能监测、监察、预测预警等方面,全面加强队伍、装备、信息化等能力水平,基本形成高效、协调的节能管理体系。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加强紧缺和优势矿产资源勘查,五年内找到5个以上大型规模、10个以上中型规模的矿床,新增资源/储量:铜300-500万吨,钨40-60万吨,金100-200吨,离子型稀土40-60万吨,铀2万吨,铁矿石4-6亿吨,原煤4-6亿吨,锂10万吨,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后备基地,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经济安全的矿产资源供给体系。第五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第一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综合运用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以及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多种手段,大幅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大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示范、推广,减少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市场,开展低碳城市和低碳县(市、区)试点,积极推进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建设。第二节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推广适应性技术,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评估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江西职业教育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对策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强国必先强教。”并号召全党全国“推进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中央提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贯彻中央决策,结合江西实际,我们认为,实施职业教育强省发展战略,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根本保证,加快职业教育从做大向做强转变是新时期教育强省的必然选择。一、我省已具备了从职教大省向职教强省转变的坚实基础长期以来,我省各级地方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支持发展职业教育。无论是在职业教育的投入上,还是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一直给予了高度的倾斜,我省职业教育无论是办学规模(万人学生数)还是办学质量(就业率)都已走在全国前列,已具备了从职教大省向职教强省转变的坚实基础。1、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明确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2008年初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全省教育工作包括职业教育工作作了部署安排,围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就业率的目标,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三个立足、三个对接、三个抓手”的基本思路。其中:“三个立足”,即立足本省、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三个对接”,即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市场对应、校长与厂长对话;“三个抓手”,即抓对接机制,抓组建职教集团,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建设。事实证明,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适应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和江西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随即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我省经济也深受影响。为刺激内需,2009年初国家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思路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省财政前八个月就下拨2亿元用于职工和农民工培训,同时落实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到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补贴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有效地解决了我省工业园区用工难问题,为我省经济摆脱金融危机影响走上健康发展轨道作出了贡献。2009年,全省工业园区有30.71万名员工进行了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有166家企业与职业学校签订了定单培养和校企合作协议,18家光伏企业与6个设区市教育部门合作建立6个光伏职业教育基地,解决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之间的矛盾,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连续6年保持在96%以上。关于我省职业教育“抓对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和做法,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赞扬,去年6月周济部长和鲁昕副部长给我省分管省长来信指出:“江西已经成为各地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你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为全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我省职业教育的规模已处在全国前列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在教育战线教职工的努力下,我省职业教育与全国一样,不断跃上新台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一定的质量。进入新世纪后,我省职业教育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实现了规模上的重大突破。2007年,全省每万人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为132.11人,列全国第5位,中部地区第2位,创历史最好水平。2008年,是我省职业院校自改革开放以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人数最多的一年。2009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新生31.6万人,在校学生达到79.9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连续三年超过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之比达到56:44,在校学生人数之比达到51:49,第一次实现了“双过半”。从2005年起,江西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占据着江西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9年,完成14.25万人招生任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57.8%;在校生42.66万人,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3.8%。江西职业教育已拥有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43所、普通中专65所、技工学校89所、职业中学352所、成人中专91所,以及职业培训(学校)机构1万余所(个),年培训能力达130万人次,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及示范性职业学校,成为了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坚与台柱。3、我省职业教育的集聚性发展已处在全国前列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江西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与时俱进,充分参与,根据省域内部的区位条件和省外经济区的扩散形势,通过对自身结构的创新整合、内涵建设和组建区域及行业职教集团,打造并初步形成了以江西昌九产业带、新宜萍产业带和沿江产业带的“三带”,及以位于赣北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纵贯南北的京九线和横穿东西的浙赣线、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对接的赣东、赣南江西边界县市和以庐山、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江西四大国家级景点为中心的“一湖两线三对接四景点”四大开发区域的重点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这里面,近几年形成的南昌、新余、赣州三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正是这种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呈现。其中,南昌市凭借省会城市优势,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两驾马车,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新余市走出了一条以小城市办大职教,面向农村广大市场,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打造“蓝色航母”的成功之路,被誉为“新余现象”。该市以仅有110万的人口,却拥有职业院校40所,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招生就业网络,形成了在校生5.5万的培训总规模,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职教普教比例达到了65:35,居全省之冠。赣州市在有效利用毗邻粤闽两省地理优势的条件下,形成了以赣州市高级技工学院为龙头的覆盖全赣南十八县区,对接珠闽三角需求的劳力培训网络。可以说,我省职业教育以其有所为和有所大为的办学特长及优势,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集聚性。4、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全国前列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职业教育积极探索走市场化的路子,在努力发展公办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进行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办学积极性,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以“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我省民办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发展迅速,跻身全国民办职教三强省市,正是对这种走市场化路子的一大亮点探索。2004年,我省有4所民办普通高校进入《中国青年报》组织评选的“全国民办高校20强”,与北京、陕西并列第一。2005年,全省60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有20.34万人,其中10所民办普通高校已注册接受本科和高职学历教育的在校生13.79万人,占当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同口径在校生125.48万人的10.99%,成为超各省平均数2倍的民办高职教育大省。2005年4月26日至27日,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省新余市召开,教育部周济部长、吴启迪副部长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到2008年底,我省民办职业学校以达到189所,在校生29.8万人。其中,民办高等职业学院10所、专修学院49所,在校生16.8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由2000年的47所发展到151所,增长2.2倍;在校学生由1.95万人发展到22.3万人,增长10.4倍。我省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通过建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在全国形成了品牌效应。为适应新时期江西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促进全省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的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我省已具备了从职教大省向职教强省转变的坚实基础。二、建设职业教育强省必须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我省的职业教育,我们认为,争取在下一个十年内,实现职业教育强省目标,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推动我省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完善教育结构、促进就业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1、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和提高教育投资综合效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不只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工厂也不能只有工程师,没有技师和工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为了适应多方面培养人才的需要。只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我省的教育事业才能腾飞。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我省的教育事业,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实行了倾斜政策。职业教育由于是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社会化资本进入较多的领域,政府投入比例相对较小。而在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构成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我省在全国教育界最具亮点的是职业教育,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也是职业教育。2、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江西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在省内的职业学校调研时发现,职业教育的对象不是社会精英阶层,而是普通劳动大众的子女,特别是那些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子女。职业教育可以提升劳动者的价值,是构建人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就在于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培养适应岗位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国家富强、公民素质的提高,正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要义所在。一般的农民子女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如果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走上社会就业,而是自行在社会上闯荡,很可能在受到歧视后成为不稳定的人群。在我们的调研中,几所职业学校的校长都对我们说:办好一所职业学校,就等于减少了一座监狱。因而,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西要实现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要靠科技生产力,要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就“科学”与“技术”而言,江西更应选择技术,造就千百万优秀技术人才是实现江西新型工业化的“不二法门”。江铃的崛起,得益于象袁振海班组这样一大批优秀技术工人。可以说,能大量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劳动者群体,是实现江西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进程来看,职业技术教育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从世界经济史看,英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工业崛起之路都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英国的工业革命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明,如纺织机、蒸汽机等都成为工业革命的象征。而这些发明、发现几乎全部出自于英国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工匠之手,可以说学徒制是历史上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我省的农民工就业难,而工业园区普遍存在招工难的现象,关键是园区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熟练技术工人,而农民工往往又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4、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我省每年有近7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这些人多数没有受过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劳动素质偏低,多数打工者都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的素质不能满足快速工业化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变为市民,更需要接收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里人,而不再像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迁徙。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三、我省建设职业教育强省有待破解的几个关键难题1、着力确立职业教育强省的发展目标这是江西教育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问题,也是教育经费投入产出效率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问题。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我省211工程学校只有象征性的一所,985学校尚属空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不小,但要做强,做成有全国影响力,我省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其中最短的腿在于软件,在于最优秀的教师队伍的形成,一二十年内难有若干大师出现,在于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的形成。而职业教育则不同,我省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民办职业教育进入前三强,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职业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其难度要大大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只要舍得投入,善于投入,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职业教育作为我省教育强省发展的突破口,我们的基础有保障,前景也很光明。同时,在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和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承载着为企业和基层提供大量适用人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解决就业问题、有效提高国民技能和素质等重大战略问题的历史使命,确立职业教育强省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为我省尽快改变发展落后的状况和实现在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提供可靠保障。2、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发展要实现职业教育强省的目标,我省仍然面临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一是计划色彩浓厚。如招生上仍然按分配指标的模式,人为造成竞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形成好学校吃不饱,差学校倒不了的境况,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接不上。又如撒胡椒面式的政府投入机制,难以集中精力办急事、大事,经费使用的效率和职业教育水平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提高。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部分公办学校没有办好的动力和压力,企业、行业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力量办学仍难享受“国民待遇”等,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难以释放。三是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一些学校在缺乏基本办学条件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寻租、利用信息不对称等不正当手段大肆招揽学生。以上涉及制度方面的因素,需要通过改革创新的方式,着力加以解决,为职业教育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3、坚持以政府扶持和统筹管理不放松相比普通教育,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和统筹管理仍显不足。从投入上来讲,职业教育投入普遍不足。如国发【2005】35号文规定省级政府应制定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但我省却仍未出台。省属技术和普通中专每年由财政增拨200元生均公用经费,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却不能增拨此款。政策规定教育附加费的30%要用于职业教育,农村技术培训经费要达到人均0.5元的标准,各市县都没有落实。从管理上来说,职业教育分散到各个部门,如教育部门掌管职业教育,劳动部门管理职业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又分属农业部门和扶贫部门负责,极易造成政出多门,管理不规范,使得掌握良好职业教育资源的职业院校的培训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得职业培训效率低,难以完成巨大的培训任务。正因为如此,如何创新政府扶持和统筹管理制度,对职教强省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4、坚持建立一套完整职教体系不放松目前,职业教育仍未形成上下沟通衔接,顺畅导入的生源保障和目标对接机制,使初、中、高各级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渠道不畅,缺乏职业技能教育的连续性。同时,职业教育仍未有效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当中,普教、职教、成教等诸类教育之间缺乏多层立交互通、多级分流、自由转轨的机制,不同类别教育在各个学习阶段、年段难以按照学生的能力和意愿,在不同时段选择就业和升学,如高职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深造的渠道狭窄、职业教育仍未形成与学历教育“本、硕、博”相对应的教育结构等。职业教育要有大发展,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四、建设职业教育强省的若干政策建议1、进一步提高认识,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全省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明确职业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我省职业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的成功经验,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真正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机制,认真分析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及时研究和解决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院校招生和就业等政策,加强宏观指导,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同时,省委省政府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建议择机召开高规格的全省职业教育攻坚动员大会,出台《关于建设职业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组织各有关方面编制《江西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实现手段、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等,体现省委省政府实现江西职业教育由做大向做强转变的决心,强力推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倾尽全力发展职业教育。2、建议逐步实行“9+2”免费教育“9+2”免费教育,就是在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省内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免除学费。此事意义重大,建议作为省委省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予以考虑。目前接受两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90%以上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他们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早日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以减轻家庭负担,改变贫困面貌。政府对这些学生免除学费,体现了党和国家关心弱势群体的政策。中等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我省若能先行一步,定能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全省每年招收30万左右中职学生,所需经费不菲,建议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并向中央申请部分转移支付解决经费缺口。3、明确职业教育公共物品特性,引导和建立多元化职业教育投入机制职业教育是公共物品在我省甚至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是成立的,政府不能回避这方面的责任。建立政府投入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承办职业教育第一主体的责任,切实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特别要增加职业院校实习训练基地建设、师资培训、专业设备投入、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投入,短期要确保城市教育附加费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占比达到30%以上,并建立与当前财政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职业教育投入增长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