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研究_第1页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研究_第2页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研究_第3页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研究_第4页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研究第一部分手术部位感染定义及危害性 2第二部分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分类 3第三部分手术前预防措施的实施要点 5第四部分手术中预防措施的实施要点 8第五部分手术后预防措施的实施要点 12第六部分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指标及方法 14第七部分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研究进展 16第八部分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未来研究方向 18

第一部分手术部位感染定义及危害性关键词关键要点【手术部位感染名称】:

1.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在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手术部位的任何炎症,或在人工植入物的植入或移除后一年内发生的感染。

2.SSI可由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也可由手术器械或外科敷料中的污染物引起。

3.SSI的症状包括手术部位的疼痛、发红、肿胀和引流。

【手术部位感染名称】:

#手术部位感染定义及危害性

#1.手术部位感染定义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手术后切口部位或手术操作部位发生的感染。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和症状,可分为切口部位感染、深部组织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1.1切口部位感染

切口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处发生的感染,表现为切口红肿、疼痛、渗出或脓性分泌物等症状。

#1.2深部组织感染

深部组织感染是指手术部位深层组织发生的感染,表现为疼痛、肿胀、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

#1.3器官/腔隙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是指手术部位所涉及的器官或腔隙发生的感染,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

#2.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性

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

#2.1患者痛苦

手术部位感染会导致患者疼痛、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2延长住院时间

手术部位感染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

#2.3增加医疗费用

手术部位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手术引流等治疗措施,增加医疗费用。

#2.4增加死亡风险

手术部位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2.5增加耐药菌的产生

手术部位感染的治疗需要使用抗生素,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第二部分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分类关键词关键要点【手术器械消毒灭菌】:

1.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是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的关键环节。

2.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包括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紫外线灭菌等;化学方法包括化学消毒剂灭菌、过氧化氢灭菌等。

3.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以确保手术器械的无菌性。

【手术环境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分类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可能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和患者痛苦。SSI的发生率因手术类型和患者因素而异,但总体上约为2%-4%。

为了预防SSI,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包括:

1.术前预防措施

*患者教育:向患者解释SSI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预防工作中来。

*皮肤准备: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洗,去除污垢和细菌。

*毛发去除:去除手术部位多余的毛发,减少细菌的聚集。

*术前抗生素预防:在手术前给予患者抗生素,以预防术中和术后的感染。

2.术中预防措施

*无菌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包括使用无菌器械、无菌手套和无菌敷料等。

*手术切口隔离:使用无菌敷料或塑料薄膜覆盖手术切口,以防止细菌进入。

*术中抗生素预防:在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抗生素,以预防术中感染。

3.术后预防措施

*切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并定期更换敷料。

*抗生素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患者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

*血糖控制: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减少SSI的风险。

*营养支持: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以增强其免疫力。

4.其他预防措施

*术前筛查:对患者进行术前筛查,以识别可能增加SSI风险的因素,如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

*手术室环境控制: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并控制湿度和温度,以减少细菌的生长和传播。

*手术器械消毒:对手术器械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防止细菌的传播。

*持续监测:术后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以早期发现和治疗SSI。

通过采取综合性的SSI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第三部分手术前预防措施的实施要点关键词关键要点洗手与消毒

1.手术前,外科医生和护士应彻底洗净双手,并用含酒精的消毒液进行消毒。

2.在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和护士应定期洗手,以防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传播。

3.使用一次性手套来处理无菌物品,以防止污染。

无菌技术的使用

1.在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和护士应使用无菌技术,以防止手术部位感染。

2.无菌技术包括使用无菌器械、无菌手套、无菌敷料和无菌溶液。

3.在手术过程中,应保持手术室的无菌环境,以防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传播。

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

1.在某些情况下,可在手术前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2.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类型和其他风险因素来决定。

3.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应在手术前不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使用一段时间。

患者教育

1.手术前,患者应接受有关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的教育。

2.患者应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因素,以及如何预防感染。

3.患者应在手术前洗澡,并剃除手术部位的毛发。

环境控制

1.手术室应保持清洁和无菌,以防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传播。

2.手术室应有足够的通风,以清除空气中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3.手术室应保持适当的湿度,以防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监测和surveillance

1.应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以识别高风险患者和高风险手术类型。

2.应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surveillance,以追踪感染的发生情况和趋势。

3.surveillance数据可用于制定和改进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手术前预防措施的实施要点

1.术前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包括:基础疾病、营养状况、皮肤完整性、手术类型、手术部位等。

-制定个性化的感染预防方案。

2.术前准备

-手术前1天,患者应沐浴,并剃除手术部位毛发。

-手术前4小时,患者应禁食。

-手术前2小时,患者应接受抗菌药物预防。

-手术前1小时,患者应接受静脉输液。

3.术中预防措施

-手术室应保持清洁,并定期消毒。

-术中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佩戴口罩、手套、手术服等。

-手术器械应灭菌,并妥善保存。

-皮肤切口应彻底消毒。

-手术过程中应避免污染伤口。

4.术后预防措施

-手术后,应及时对伤口进行换药,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患者应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并注意休息。

-患者应定期复查,以监测伤口愈合情况。

5.其他预防措施

-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知识培训。

-制定并实施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定期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加强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包括: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管理委员会,制定手术部位感染管理制度,开展手术部位感染质量控制等。

数据说明

-术前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一项研究发现,在实施术前预防措施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从10%下降到5%。

-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实施术前预防措施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从20%下降到10%。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37(22):1629-1634.

-[2]张文宏,孙颖,钱晓敏,等.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专家共识[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8,28(8):817-824.

-[3]李晓红,李承杰,黄树森,等.手术部位感染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12):991-998.第四部分手术中预防措施的实施要点关键词关键要点术前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手术指征:对所有拟行手术患者进行严格评估,确定手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非紧急手术,应尽量推迟手术时间,使患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术前准备和优化自身状态,降低感染风险。

2.优化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并治疗任何潜在的感染灶,如龋齿、皮肤感染等。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告知手术相关风险,并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如戒烟、禁酒、调整用药等。

3.加强术前皮肤准备:手术前使用抗菌肥皂或消毒剂对患者皮肤进行清洗,并保持清洁。对手术部位进行剃毛,以减少手术过程中毛发脱落造成的污染。

手术室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手术室消毒制度: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并保持手术室的无菌状态。对手术器械和耗材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并保持无菌状态。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前必须更换无菌衣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2.控制手术室人员数量:手术室人员数量应严格控制,并避免不必要的人员出入。手术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和个人卫生,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保持手术室的适宜温湿度:手术室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减少手术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手术器械和耗材的选择与使用

1.选择质量合格的手术器械和耗材:手术器械和耗材应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并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选择无菌包装的手术器械和耗材,并在使用前检查包装的完整性。

2.正确使用手术器械和耗材:手术器械和耗材应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使用,并避免不当的操作导致污染。手术器械和耗材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

3.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手术过程中,应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抗菌治疗。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的感染风险以及微生物的敏感性等因素而定。抗生素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间隔使用,并避免滥用。

术中预防感染的具体措施

1.无菌操作原则: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包括手卫生、无菌外科手套的使用、无菌器械和耗材的正确使用、无菌手术切口的建立和保护等。

2.减少手术创伤:手术操作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并避免不必要的组织暴露。手术切口应尽量小,并避免切口污染。

3.妥善处理污染物:手术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血液、体液、组织碎片等,应及时用无菌纱布或吸引器清除。污染物应妥善处理,并避免污染手术切口和周围组织。

术后护理措施

1.切口护理:手术后应加强切口护理,包括切口清洁、换药、缝线拆除等。切口应保持清洁干燥,并避免过度摩擦或搔抓。

2.抗菌治疗: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感染风险,在术后给予适当的抗菌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部位、致病菌的种类以及患者的耐药情况等因素而定。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的早期迹象。包括体温、切口情况、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患者的全身状况等。手术中预防措施的实施要点

1.术前准备

*患者教育:

*手术前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防措施和早期症状,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皮肤清洁和护理。

*皮肤制备:

*术前按标准程序对患者进行皮肤制备,包括:

*用剃须刀或脱毛剂去除手术部位的毛发。

*用抗菌肥皂或洗必泰溶液彻底清洁手术部位。

*用消毒液(如碘伏或聚维酮碘)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风险因素,在手术前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预防。

2.手术期间

*无菌技术:

*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包括:

*所有参与手术的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手术器械和敷料必须经过灭菌或消毒处理。

*手术部位必须用无菌布单或手术巾遮盖。

*切口处理:

*手术切口应尽可能保持清洁和干燥。

*切口缝合时应使用干净的缝合线或缝合器。

*切口周围的皮肤应定期清洁和消毒。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应尽可能短,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术后护理

*伤口护理:

*术后应定期对伤口进行检查和清洁。

*伤口周围的皮肤应保持清洁和干燥。

*术后应根据医生的指示更换敷料。

*抗生素治疗: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风险因素,在术后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患者随访:

*术后应定期随访患者,以监测感染的迹象和症状。

4.环境控制

*手术室清洁:

*手术室应定期清洁和消毒,以维持无菌环境。

*空气质量:

*手术室应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以减少空气中细菌的数量。

*人员流动:

*手术室人员的流动应尽可能减少,以避免将细菌带入手术室。

5.监测和反馈

*感染监测:

*定期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以评估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反馈和改进:

*根据监测结果,对预防措施进行改进,以进一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第五部分手术后预防措施的实施要点关键词关键要点【手术区域准备】:

1.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皮肤清洗,以去除污垢、油脂和其他可能导致感染的物质。手术区域应剃除毛发,并使用抗菌剂溶液清洁。

2.手术区域应使用无菌敷料覆盖,以防止术后污染。无菌敷料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无菌。

3.手术区域应避免接触任何潜在污染源,如未经消毒的器械、未经清洁的敷料或未经无菌处理的敷料。

【抗生素预防】:

手术后预防措施的实施要点:

一、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1.手术后24小时内,避免切口沾水。

2.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

3.避免用手或不洁物品接触切口。

4.淋浴时使用防水敷料或塑料膜覆盖切口。

二、抗生素的使用

1.根据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

2.不要擅自停药或更换抗生素。

3.服用抗生素期间,应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

三、合理饮食

1.术后应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多吃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

4.避免饮酒和吸烟。

四、适当活动

1.术后应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血栓形成。

2.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卧床。

3.遵医嘱进行康复锻炼。

五、定期复查

1.术后应定期复查,以监测切口的愈合情况。

2.如发现切口有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六、其他注意事项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2.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或接触感染源。

3.如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数据统计: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发布的《中国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报告》,2020年我国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8%,其中绝大多数为可预防性感染。其中,切口感染是导致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原因,约占60%。

专业术语解释:

1.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手术后30天内,在手术切口部位发生的感染。

2.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在术后30天内发生感染,表现为切口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3.抗生素:是指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4.术后复查:是指手术后定期检查切口的愈合情况及患者的康复情况。第六部分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指标及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手术部位感染分类】:

1.手术部位感染(SSI)分为:切口部位感染、深部切口部位感染、器官/腔隙感染和手术部位表浅感染。

2.切口部位感染是SSI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切口处红肿、疼痛,可伴有脓液渗出。

3.深部切口部位感染是指切口深层组织发生感染,表现为剧烈疼痛、发热,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手术部位感染病原学】: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指标

1.手术部位感染率(SSI):SSI是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以每100例手术为单位计算。SSI率是衡量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水平的关键指标。

2.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SSIc):SSIc是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以每1000名手术患者为单位计算。SSIc可以反映医院或地区的手术部位感染总体水平。

3.手术部位感染严重程度:手术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感染表现为手术部位红肿、疼痛,无脓液形成;中度感染表现为手术部位有膿液形成,但无全身症状;重度感染表现为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白细胞增高等。

4.手术部位感染相关费用:手术部位感染可能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等。

5.手术部位感染相关死亡率:手术部位感染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法

1.主动监测:主动监测是指主动收集和分析手术部位感染数据。主动监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手术后随访:手术后定期随访患者,询问患者是否有手术部位感染症状,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

*主动报告:鼓励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主动报告手术部位感染病例。

*实验室检查: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等,以辅助诊断手术部位感染。

2.被动监测:被动监测是指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疾病登记系统等收集手术部位感染数据。被动监测可以提供大量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据,但数据质量可能不如主动监测好。

3.多种方法结合: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可以互补,以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第七部分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研究进展关键词关键要点【术前准备与风险评估】:

1.术前筛查与评估: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识别高危因素,如糖尿病、肥胖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皮肤准备:术前对皮肤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手术部位的细菌负荷。

3.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术前给予适当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手术过程中的感染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研究进展

概述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SSI的防控是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手术技术的进步,SSI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

病原学

SSI的病原体主要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和真菌。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和念珠菌。

感染途径

SSI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内源性感染:患者自身携带的微生物在手术过程中进入手术部位,引起感染。这是SSI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外源性感染:手术环境中的微生物通过手术器械、缝线、敷料等进入手术部位,引起感染。

*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将微生物带入手术部位,引起感染。

危险因素

SSI的危险因素包括:

*手术类型:某些手术类型,如腹部手术、心脏手术、骨科手术,SSI的发生率较高。

*患者因素:年龄、性别、肥胖、糖尿病、吸烟、酗酒等因素均可增加SSI的发生风险。

*手术环境因素:手术室的清洁程度、手术器械的消毒情况等因素均可影响SSI的发生率。

*手术操作因素: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是否严格、手术时间是否过长等因素均可影响SSI的发生率。

防控措施

SSI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术前预防:

-加强患者的皮肤和粘膜的清洁:术前对患者的皮肤和粘膜进行清洁,可有效减少手术部位的微生物数量。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术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预防手术部位的感染。

*术中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减少手术部位的微生物污染。

-合理使用手术器械:手术器械在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止手术部位的感染。

-控制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过长可增加SSI的发生风险,因此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术后预防:

-加强伤口护理:术后应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术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预防手术部位的感染。

-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SSI的发生风险。

结语

SSI的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和患者的配合。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第八部分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未来研究方向关键词关键要点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新技术研究

1.开展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新型抗菌材料、纳米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以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探索手术部位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如分子诊断、基因芯片技术等,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手术部位感染。

3.研究手术部位感染的耐药菌株的发生机制和传播途径,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和治疗策略,以应对耐药菌株造成的挑战。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行为研究

1.开展手术部位感染防控行为研究,包括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规范、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行为等,以识别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2.研究手术部位感染防控行为的改变对感染率的影响,以及行为改变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以指导临床实践并提高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的依从性。

3.探索手术部位感染防控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如医务人员的知识、态度、信仰和价值观等,并开发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防控行为。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体系研究

1.研究手术部位感染防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包括组织机构、制度规范、监测评估、持续改进等,以提高手术部位感染防控工作的整体水平。

2.探索手术部位感染防控体系与其他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协同管理。

3.研究手术部位感染防控体系的评价方法,包括指标体系、数据收集、分析方法等,以评估手术部位感染防控工作的效果并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成本效益研究

1.开展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成本效益研究,包括感染预防成本、治疗成本、社会成本等,以评估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的经济价值。

2.研究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的成本与效果关系,包括不同预防措施的成本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成本比较等,以指导临床决策和资源分配。

3.探索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成本效益研究的方法学,包括成本计算方法、效果评价方法、敏感性分析方法等,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政策研究

1.研究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包括政策的背景、目标、内容、影响等,以了解政策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

2.探讨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政策的国际比较,包括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差异、政策实施的经验和教训、政策效果的比较等,以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并为中国的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3.研究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政策的社会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