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_第1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_第2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_第3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_第4页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由于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儿童接触密切,容易发生传染病,且可造成流行。第2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传染病的特性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1、病原体作用

病原体即环境中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等。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第3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传染性病原体经一定的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3、流行性传染病会在人群中造成流行,使某种传染病的发生率是往年的几倍或几十倍。当病原体的传染力超过了人群的免疫力时,就会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引起流行。流行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第4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5

4、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人体的免疫状态因病而异,个体之间也有差别。如,麻疹、水痘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称为持久免疫。流行性感冒痊愈后,经一段时间后可再度感染。5、可预防性。预防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传染病办法。第5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是传染源。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传给易感者,在外界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传播:如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均可经空气飞沫传播;第6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饮食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3)虫媒传播:蚊→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白蛉→白蛉热;蚤→鼠疫;虱→斑疹伤寒;(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5)医源性传播:如乙型传染性肝炎。(6)母婴传播:包括胎盘传播、哺乳传播和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母婴传播主要类型:出生前传播、出生时经产道传播、母乳传播、出生后母婴密切接触传播。第7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易感者(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免疫力,被传染后易发病的人,称为对该种传染病的易感者。未出过麻疹的儿童,没有对此病的免疫力,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多,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第8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传染病的分期(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身体,至出现症状这段时间。可据此确定检疫期限,如猩红热:12天。(2)前驱期:头痛、发烧、乏力等症状出现,此时已具有传染性。(3)症状明显期:逐渐表现出传染病的症状,具有特异性。(4)恢复期:体温、精神、食欲逐渐恢复正常。易恶化,需要加强护理,至康复。第9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传染病的预防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可终止。1.控制传染源:许多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传染性,而到了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对病人要尽量做到“三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蔓延。对于传染病人要倍加关怀,不可嫌弃,病人有好的心情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定要及时处理,如患狂犬病的狗,即使它是个可爱的宠物但也不能留。

第10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消灭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没有机会感染健康人。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消灭蚊蝇等,就是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者: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防病中也是很重要的。(人工自动免疫:菌苗、疫苗、类毒素)第11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常见传染病及预防(一)、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一般冬春季高发,南方夏秋也可初夏流行。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1、

病原体流感病毒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流感患者及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动物可传播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直接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第12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症状潜伏期数小时~4天,一般为1~2天起病急,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高热,畏寒、全身酸痛、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有的会咳嗽等,严重时会引起中耳炎、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可以致命。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第13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预防1)接种流感病毒疫苗2)注重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加强营养,提高学前儿童的抵抗能力3)流感流行期间,减少学前儿童外出次数第14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155、护理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温度湿度适宜2)患儿应卧床休息,饮食清淡易消化有营养,多喝水3)高烧时应采取措施降温4)结合药物治疗5)护理者戴口罩,护理患儿后洗手第15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且病毒都是经由空气传播的。普通感冒由腺病毒引起,患病期间通常鼻黏膜发炎,出现打喷嚏、流涕、鼻塞、喉咙痛、咳嗽、甚至发烧等病症,所以又称“鼻感冒”。普通感冒对人体的影响通常只限于呼吸系统。一般数天后便可痊愈。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致。流感症状影响全身,包括发热发冷、出汗、全身酸痛、头痛、骨痛、肌肉痛、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咳嗽、鼻塞等,严重时会引起肺炎及其他并发症,可以致命。流感病毒的特性是有不种类型,每十年左右便会出现新的病毒株型。第16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麻疹(多发于冬春季,病后终身免疫)1.病原体—麻疹病毒(存在于口、鼻、眼分泌物中)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3.症状⑴潜伏期一般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可有低烧。⑵前驱期一般3-4天。主要表为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多中度以上);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多泪、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第17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⑶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h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4)恢复期如果没有并发症,在出疹出透后,从面部起依出针顺序皮疹逐渐消退,患儿热度下降,上呼吸道症状也很快消退,精神好转。第18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预防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2)对接触者检疫3周第19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护理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温度,湿度适宜,避免吹风2)卧床休息,饮食清淡,有营养,易消化,多喝水3)保持患儿口、鼻、耳部位清洁4)高烧时应降温5)隔离护理,护理者戴口罩,护理后晒晒太阳,吹吹风

第20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水痘(多发于冬春两季,病后终身免疫)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VZV生活能力较弱,不耐高温,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剂灭活。但能在疱疹液中-65℃下存活8年。

第21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接触、母婴传播。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出疹前1-2天至出疹后5天都有传染性。儿童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亦可发生水痘。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也可接触污染物而间接传染。

2、症状⑴潜伏期:13-17天⑵前驱期:发热等不适,1~2日内出皮疹。⑶出疹期:丘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绿豆大小,周围有红晕,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粘膜可发疹。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微痒。一般不留疤痕,可引起神经皮肤再感染,表现为带状疱疹。第22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预防1)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远离水痘患者3)若接触患者应进行检疫4、护理1)保持皮肤清洁、内衣要勤换洗2)不可抓挠水疱部位,可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止痒3)勤剪指甲,防抓挠第23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百日咳(多发于冬春季节,5岁以下常见)1、病因: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鸡咳、鸬鹚咳。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第24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症状:潜伏期为1-2周,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数日后咳嗽加重,尤其夜间最为严重,逐渐转为痉咳期。痉咳期咳嗽短促,连咳十多声以致数十声无吸气间歇,脸憋得通红,鼻涕,眼泪流出,最后有一深长的吸气,发出“鸡鸣”或“犬吠”声,常常将食物吐出。2—6周后由痉咳期进入恢复期(2—3周)第25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预防:1)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2)加强体育锻炼,户外活动和“三浴”,提高抵抗力3)注意对空气、物品进行消毒,消除病原体第26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护理:1)对患儿进行隔离护理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3)及时对患儿的痰、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4)提供有营养的饮食,少食多餐,多喝水5)家长对待患儿应耐心,减轻其心理负担

第27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流行性腮腺炎(多发于冬春季)1、病因及传播途径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空气飞沫、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2、症状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疼痛。腮腺肿胀在发病1-3天最明显,以后渐退,约2周完全退尽。在发病初期的3-5天,可有发热、乏力、厌食等全身症状。

第28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并发症腮腺炎本身并不很严重,对机体严重危害的是它的并发症⑴脑膜炎:为儿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男性较女性多3-5倍。腮腺炎并发脑膜炎一般预后良好;不及时治疗,可留有永久后遗症甚至死亡。⑵睾丸炎:是男孩最常见的合并症,30%~40%的患者受累睾丸发生萎缩,10%左右的患者生育力受损。⑶卵巢炎:7%的青春期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但不影响日后生育功能。⑷胰腺炎⑸其他:乳腺炎、甲状腺炎、关节炎、泪腺炎、角膜炎等,一般在20天内恢复。第29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预防1)对患儿进行隔离护理2)可口服板蓝根冲剂进行预防第30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护理1)注意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2)腮腺肿痛可用湿毛巾做冷敷,也可外敷清热解毒的中药3)在腮肿期间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避免酸性或辛辣食物4)可寻求医生的帮助第31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猩红热(多发于冬春季节)

1、病因及传播途径

猩红热是由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细菌存于病人或病原携带者鼻咽部。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第32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33

2、症状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1.前驱期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2.出疹期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第33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34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莓舌”。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出疹时体温更高,皮疹遍布全身时,体温逐渐下降,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3.恢复期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第34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护理:1)应卧床休息,饮食清淡、稀软、多喝水2)注意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3)做好鼻咽部分泌物清洁4)皮疹发痒时不可随便抓挠,皮肤脱屑时不要用手撕第35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预防:及时隔离患,防止扩散感染。托幼机构的保育员若为带菌者,应暂时调离工作并予以青霉素治疗,待咽培养阴性后才能恢复工作。另外,改善居住卫生条件,加强室内通风及换气,对密切接触者给予药物预防,也有一定作用。第36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七)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1.病原体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甲肝病毒主要以人、猕猴、人猿等灵长类动物为宿主。

2.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要方式,日常生活接触(通过各种污染物品,如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

第37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症状⑴潜伏期大约为2-6周,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⑵病情初发时,会出现疲乏、不想吃饭,尿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烧等症状,严重时眼睛、皮肤发黄。⑶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第38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肝脏炎症。1.病原体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第39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传播途径⑴母婴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⑵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也会感染HBV。⑶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等)均可传播HBV。⑷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⑸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第40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常见症状⑴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感到恶心、厌油、腹泻。⑵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可出现黄疸,若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慢性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

第41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42病毒性肝炎预防:1、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乙肝,注射丙种球蛋白防治甲肝2、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做好清洁,消毒工作3、医用针头,针管用后应严格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注射器4、定期进行健康检查5、对于乙型肝炎,应避免母婴传播第42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43病毒性肝炎护理:应卧床休息,合理饮食。少吃多脂肪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等护理患儿后,应吸收消毒第43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八)、细菌性痢疾(菌痢)(多发于夏秋季)1、病原体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2、传播途径病菌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经口传染。3、症状⑴发病急,高热、腹痛、腹泻。⑵一日可腹泻几十次,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有总排不净大便的感觉)。大便内有黏液及脓血。⑶少数病人高热,很快抽风、昏迷,为中毒型痢疾。

第44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预防

⑴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⑵夏季可服用马齿苋煎剂进行预防。第45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465.护理1)及时送医治疗2)饮食应以流质、半流质、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忌食多渣,油腻,有刺激性食物。3)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勿长时间排便,防止脱肛。若脱肛,及时用手拖回,应卧床休息。4)做好消毒,隔离。第46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47(九)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5岁以下)1、病因及传播途径

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为饮食传播,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患者的水疱液、咽分泌物及粪便中均可带病毒。第47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482、症状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1)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2)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第48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49第49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503、预防:加强晨、午检4、护理1)患儿发烧时应卧床休息,多喝水,多吃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2)保持口腔清洁3)做好隔离消毒工作4)病情较重的及时送医寻求帮助第50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51(十)急性结膜炎(多见于春夏季、各年龄均可发病)1、病因及传播途径

俗称“红眼病”,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病。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第51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522、症状潜伏期为1—3日,可单眼发病,也可两眼同时发病。

眼睛常有脓性或黏性或水样分泌物。眼睛疼痛,怕光,有异物感。结膜炎发病部位是眼球表面以及上下眼睑。白眼珠发红。发病3—4日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1—2周后自愈。第52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533、预防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最好用流动水洗脸3)不可接触其他患有此病的人第53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Page

544、护理1)可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溶液清洗患儿眼睛2)白天点眼药水、晚上涂眼药膏3)患儿应隔离护理,所用物品及时消毒。第54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十一)、流行性乙型脑炎1、病因及传播途径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猪是主要传染源,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第55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症状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喷射性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2-3天后,体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出现抽风、昏迷现象。患儿易留后遗症,如不能说话、肢体瘫痪、智力减退等。第56页,共6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预防1)搞好环境卫生,灭蚊防蚊。这是预防和控制乙脑流行的关键。2)在流行前1—2个月接种乙脑疫苗。4、护理1)及时送医治疗2)合理处理患儿的高热和惊厥。3)注意患儿饮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