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答案_第1页
2024届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答案_第2页
2024届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答案_第3页
2024届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答案_第4页
2024届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四、写作(60分)

考什么,我们就准备什么!审题规范读一读:读题的步骤和方法1.逐词逐句小声读,读要慢。2.明要求,抓关键。用笔在题干中圈出“题眼”(关键词语),用心体会题干要求。3.挖暗示,定区间。4.和命题人进行心灵交流。揣摩他出题的目的,想考哪些核心考点,可联系哪些相关知识。选择题提醒1、打破思维惯性,看准选对选错;2、回归文本,认真比对;3、用排除法,代入验证;4、选项看完,动态比较;5、举棋不定,第一感觉。3、主观题提醒一、认真审题,看懂关键词;二、落实关键词,怎么问怎么答,有几问做几答;三、分点作答,多点多词精答,有把握的放前面。四、先总后分,术语先行分析紧跟;五、筛选概括逐段逐段逐句逐句找,合并同类项,要概括不要照抄。翻译题切记几点文言句子一定要置于语境中整体理解。省略成分一定在翻译前补出来。翻译前力所能及地将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切记字字落实,遇到困难词语在语境中细揣摩,推断语境义。13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什么?从三类词语入手读懂诗歌:尊重文本,从其中的意象词、描绘词和情感词等关键点(要“五看”:看标题、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看题干,充分利用有效的诗歌信息)来把握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形象概括分析题、词句妙处赏析题、技巧手法赏析题、思想内容概括题思路要清晰答题一定做到要点化,标注清楚答案要点。答题思路先总后分,重要信息前置。现代文题目主要原则记在心黄金原则:题从文中出,答案文中来,“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答题“十二字”箴言:“怎么问,怎么答;问什么,答什么!”命题者必在题干中明示或暗示答题信息,认真审题,善于从题干中找出至少一个答题要点来。

破解“分值密码”为了考试公平,阅卷公正,高考评分标准一般都会将答案分解成若干个“点”,据“点”赋分。在语文主观题(作文除外)中,每个要点一般赋分是1~2分。据此,考生可借助题目赋分,判断出答案要点的数量,避免遗漏要点。切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小说构思技巧(布局谋篇)一、分析作品结构(情节安排)与主题关系四个关系:线索与顺序;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中间与结尾二、主要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材料安排+行文结构+叙事视角三、结合结构,分析主题体现四、其它谁在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技巧叙述,最后怎样表现主题1.开头、中间、结尾的特点与作用与首尾呼应。2.线索选择(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动线索,单线、双线交叉、多线。看故事情节是怎样围绕线索展开的)3.叙述人称(叙述视角)(一、二、三人称,各种叙述人称的选择及好处)4.顺序选用(叙述顺序的安排及作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5.选材剪裁(分析在刻画人物、叙述事件时,材料和中心的关系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6.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一波三折,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曲折有致;对比反衬,突出主体;情节突转,揭示主题。7.表达方式。分析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作文得高分秘诀“作文,不仅仅是一种个性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你与阅卷老师的心灵沟通!因此,怎样取得与阅卷老师的心理共鸣至关重要!”想办法在作文中打造一个亮点,相信一个就可以打动阅卷老师!1、认真仔细审读材料(每一个字都要读),读出材料主题(含义、情感倾向、寓意),把握整体,有全局观。2、围绕主题,认真构思,列写作提纲。

3、认真拟写标题,不要有错别字和语病标题直接反映材料。4、首段必须提出中心论点,必须点题。5、牢记黄金字数(850—950)。

牢记黄金段数(5-7-8)。6、作文牢记要有对话意识、思辨意识、时代意识。卷面------抓好形象工程

考场作文,如果有一个好的卷面,能够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大大提升他们对作文其他方面的评价指数,从而给予高分。所谓整洁的卷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字形正确、字体端正、字迹清晰;一是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书写位置得当;三是层次清楚,结构得当;四是谨慎修改,保持卷面清洁,不乱涂乱画。选文与课文近年来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异同的方法。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考卷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考卷选文外,其余4个均选自已学课文。

对策

命题人这样做旨在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只有“以本为本”(以课本为蓝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积累厚实的“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一、看具体语境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二、看对应位置

“因”和“乘”位置对应,由“乘”是“趁着”的意思,推断“因”也是此义。“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有利的形势。“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课堂演练: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放在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测度.

在句中,在名(代)词前,做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做词尾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特点(一)学生自主选择性增强:“四选”选课程:除三门核心课程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有选择性地加强能体现自己优势的课程。选考试:可以根据专业方向选择0-3门自主选考科目,选考科目每年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选专业:废除以校为本的梯次投档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并给予多次专业选择机会,避免考生为了读某所学校而不得不服从专业调配的现象。选学校:考生可在多所被录取的学校中选择自己最心仪的学校(二)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四种招考模式:统一高考招生、高职自主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等。多元选拔模式不仅利于学生发挥特长,而且使不同类型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有针对性地招收学生,实施因材施教。考试科目:高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自主确定0-3门选考科目。这种方式更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对考生素质与专业知识准备的需求。由此带来名校与名专业错位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三)人才选拔方式与国际高校逐步并轨本科新生录取主要考察八个方面标准:申请者高中阶段的全部成绩记录:修习课程的数量及取得的等级和分数。申请者的个性品质:领导力、性格、动机、意志力、主动性、独创性、创造性、独立思考能力、责任感、洞察力、成熟性以及对他人和社区事务的关心。可能对学校知识和文化活力的贡献:除了对申请者一系列知识兴趣和成绩的考察外,还考虑申请者对增进学校文化、社会经济和知识多样性的意愿和能力。学业表现与标准化测验:申请可能参加的ACT加写作或SAT推理,任何大学先修课程(AP)和国际文凭课程(IBHL)考试。学术充实项目成绩:各种学术充实项目。其他成绩证明:包括申请者在任何知识或创造性活动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在艺术表现和体验方面的成就、工作经历、在学校或社会组织或活动中的领导力、社区服务。各种机会:包括申请者获得的各种学术和非学术的机会,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及取得成绩。各种挑战:包括申请者曾遭受到的困难及不利情境,评审者会考察申请者应对和克服上述挑战过程中体现出的成熟性、决断力和洞察力。三、挑战与机遇:如何应对新高考

(一)改革首务是观念的转变像任何改革一样,高考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是参与体的观念与选择。好经,也会念歪。(二)利益相关者应该如何抉择1、学生:从小学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传统高考体制下应试教育方式埋没了许多考生自主性。不少考生能获得高分,却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如何选择专业、课程,如何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学生要实现从被迫选择向自主选择转变。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发展个性。生涯规划怎么做?2、基础教育:教育观念与教学改革避免从一种方式的应试教育沦为另一种方式的应试教育,关键是理念的变革。固守传统观念,减少考试科目未必能减少学生负担。基础教育必须从书面知识考试的迷局中走出来,从“考生培养”走向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真正以人格陶冶、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为导向。难题:老阵容与新竞争四教教师:教师是否会产生新失衡?潮汐现象?教室:走班制的挑战教材:新的,还是旧的?教法:慕课、翻转课堂的限度3、高等学校: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三大风险:选考科目选择的风险。新高考把0-3门科目考试的选择权交给了高校,选考科目应该做到既利于高校之间合理竞争,又利于专门人才培养需要。录取工作风险。新高考赋予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也意味着高校必须面对新的潜在风险。自主招生录取有事依赖高度主观化评审,这对录取人员的资格、素质、能力、伦理操守等提出更高要求。恪守公平、公正的底线是时代对高校的新考验。改革的主要内容03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一国家/改革要点国家要求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考试范围覆盖所有科目;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方案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学考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考试范围覆盖所有科目(14个科目)。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不参加语数外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学考分散在高中三年,目前只提供一次考试机会。合格性考试安排在每年7月初考试;高一末参加3个学科的考试;音体美3科安排在高三下学期4月考试,其余学科安排在高二末进行。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不合格学生可补考一次。02目标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

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

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

整体设计,统筹实施,试点先行。基本原则改革的主要内容03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二国家/改革要点国家要求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学校组织实施,客观记录;谁使用谁评价。方案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评价项目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组织实施,写实记录;高校结合招生录取要求使用评价材料,主要在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等环节使用,高校提前公布使用办法。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平台。改革的主要内容03改革高考科目设置三国家/改革要点国家要求不分文理科,统一高考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外语考试提供两次机会;3+3: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三科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科成绩组成;X选3:计入总成绩的学考三科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方案不分文理科,统一高考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外语考试提供两次机会;3+3: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三科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科成绩组成;6选3:计入总成绩的学考三科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选考三科参加等级性考试,目前只提供一次考试机会,与统一高考同步进行;计分方式:统一高考3科及等级性考试3科成绩均以标准分呈现,并最后合成标准分总分。改革的主要内容03改革招生录取制度四国家/改革要点国家要求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方案

专业科目要求:高校从6个选考科目中,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0—3门选考科目范围及优先录取条件(本科院校须提出1—3门),并提前2年公布;录取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03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制度五国家/改革要点国家要求录取途径:统一高考录取/分类考试录取;分类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生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高学生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学考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由招生学校负责组织实施。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直接使用学考成绩,并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职业适应性测试由招生学校负责组织实施。改革前后的变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变化从基础会考到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从“虚”到“实”。统一录取;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从文理分科到不分文理:不分文理;减少统一高考科目。从统一要求到“6选3”。从本科三个批次到本科一个批次。从统一录取到分类招生。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从争取加分政策到录取加分的“瘦身”。03内容改革前后的变化2015:录取加分的“瘦身”取消5项全国性鼓励类高考加分项目:体育特长生加分;中学生奥赛加分;科技类竞赛加分;省级优秀学生加分;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加分。以上原先都是加了10分投档。取消本省自定的国家二级运动员加分。取消本省自定的“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考生”中的“二女结扎户考生”加分。03内容高考综合改革的行动1、构建考试招生制度体系2、开展高考综合改革重点课题研究与样本校实验工作3、启动管理者和教师培训4、建设高考综合改革信息化管理平台5、开展专项调研,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高中办学条件改善及高中教师

编制补充等问题6、做好改革的风险评估及防控工作7、编写有关培训宣传材料8、研制加强高中教育管理的配套文件……高层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考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宝贵经验——第一,在促进公平公正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一是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差距显著缩小;二是招生录取程序更加严格规范;三是规则制度的笼子进一步织密扎紧。第二,在提升科学选才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一是考试形式由“固定组合”向“多元选择”转变;二是高职考试由“单一渠道”向“分类考试”转变;三是考试内容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

第三,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呈现出崭新气象。一是高中选课走班“走了起来”;二是综合素质评价“动了起来”;三是生涯规划教育“做了起来”。

第四,在扩大学生选择权和高校自主权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一是推动考生报考既选“学校”更选“专业”;二是推动高校招生既要“看分”更要“选人”;三是推动高校办学既要“招生”更要“育人”学生自由选择学校给高校生源带来的不确定性。学生选择自主性增强意味着高校生源不确定性提高。高校公信力,你怎么看?4、家长:对孩子与对学生是否错位?让孩子回归生活让孩子学会自主把学生还给学校

(三)难题:兴趣特长与全面发展的矛盾

以前我们要考6门?少考科目的利与弊?多次考试能否减负?基础教育应该打好什么基础?如何看待学生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四)学校与学生:机遇还是挑战?哪些是新挑战?哪些是新机遇?学校:不同类似的学校是否面临不同的挑战与机遇?“一流中学”与“二流中学”之争培训机构会不会有新机遇?学生:决战在哪些科目?数学、物理、外语?强项、兴趣项、选择项:理想与功利期待与忧虑从“走向科学选才之路”到“彷徨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公正与科学,何者为先?分层与分类,何者为度?①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看语气表达“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④其皆出于此乎?“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⑤其孰能讥之乎?“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公子畏死邪?何泣也?③吾真真不能忘汝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⑥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判断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感叹语气句中,表停顿,表舒缓语气表肯定语气表陈述或解释语气表祈使语气课堂演练: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⑤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李商隐《李贺小传》)四、看句式特点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是介词“比”的意思。定语后置句,“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句,“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省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