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有解析: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有解析: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有解析: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有解析: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有解析: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一、(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荫”指的是祖先恩荫,“知”的意思是主持、担任。两个动作是并列的,应断开,故排除B、C两项;“永昭陵”指皇帝的陵墓,“京西转运使”为官职名,作“配”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因此排除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的最高官衔,明清时对县长官的称呼,“京兆尹”指首都一带的官员,它们都不是知府的简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错,原文是王诜宴请辽使,纯礼主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5分)译文:(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5分)译文:答案(1)(我)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2)愚人粗野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务,致力;去,去除;虑,担心;岂,表反问语气,哪里,哪有。(2)村野,粗鄙;蔽罪,判罪,定罪;辜,辜负;好生,爱惜生灵。参考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贡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回到朝中,他被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身份)出任遂州知府。沪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冷静地对待,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姓在家里悬挂他的画像,把他像神仙一样供奉,称为“范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诛杀。纯礼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库吏偷丝大多判处死罪,纯礼说:“因为纷乱的丝杀人,我不忍心。”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朝廷又任命他为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前任府尹治政苛刻严酷,范纯礼说:“宽厚和刚猛相互结合,这是圣人的教诲。(我)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概以宽大处理事务。皇帝直接下诰命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野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样做)凭什么告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要外面的人通过此事知道陛下不滥用刑罚,足够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挑拨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崇福宫提举。崇宁五年,纯礼复任左朝议大夫、鸿庆宫提举。去世时,享年七十六岁。二、(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四个选项的前三处断句均一致,从第四处开始不同。结合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舞阴大姓李氏不肯投降,皇帝派人去招降,他仍不肯投降,故应断为“不肯”;“云”在此处意为“说”,“云”字以下为不肯投降的理由,故其前后均需断开,故排除B、C两项。在“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中,“孤孙”表示辈分(南阳赵氏家族单传的孙子),“憙”是人名,“孤孙憙”一起做该句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收考”指拘捕拷问。“考”是“拷问”的意思,而非“考察,取证”。A项的“下车”和D项的“京师”在高中必修教材《张衡传》中出现过,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游于三辅,因入京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赵憙忠于职守,死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中“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可知,将盗贼余党迁往异地的不是赵憙,而是皇上。另“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属无中生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5分)译文:(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5分)译文: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专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省略句等。(1)重点词语:“枉”指“违犯”,“更”指“更换”,“欲”指“要求”,“复”指“再”。(2)重点词语:“大蝗”是词类活用,“出现蝗灾”的意思;“辄”指“就”;“岁屡”指“连年”;“年”指“收成”。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人。赵憙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结纳宾客,后来就去复仇。但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为,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避开我。”更始帝刘玄即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满二十岁,等到引见后,就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到舞阴去,而李氏终于投降。光武帝刘秀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勇功侯。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友善,多次写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光武帝怀疑此事。等到邓奉失败,光武帝得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信,才吃惊地说:“赵憙真是有德行的人。”后来被任命为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他强横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大家都很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而没有被揭发,就不断地追查他们的奸情,拘捕拷问李子春,他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他最终都没有理会。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光武帝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还想要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希望能让他活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任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和各郡一起讨伐捕捉,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称:“惩罚坏人只应限于他自身,可以把其余同党全部迁徙到离京城近的郡中。”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安置到颍川、陈留。于是推荐提拔有善行的人,诛杀铲除坏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建武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爵位关内侯。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贡,光武帝命令赵憙主管边疆事务,想一个长治久安的办法。建初五年,赵憙病重,汉章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去世的时候,汉章帝前去祭吊。时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三、(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作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盗悉窜他境”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至夜户不闭”是曾公亮“为政有能声”的表现,C、D两项均为“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显然不合适;“(使客)移书诘盗”是省略主语的连动结构,A项断为“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显然语意和结构都不通。据此可得出答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应该指朝廷中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主管某部门的官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曲解原文,原文“使(之)谕以指意”的意思是:朝廷派赵滋前去告谕皇上的旨意。是只派赵滋前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分)译文:(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5分)译文: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2)苏轼曾私下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锡:通“赐”,赐予。是:代词,这。虔:恭敬。安:心安。(2)从容:私下。救正:纠正弊病。持禄:保持禄位。固宠:加固宠幸。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县知县。百姓在镜湖旁边耕种农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滥。曾公亮设置闸门,将水排到曹娥江,百姓在这件事情上得到益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于晚上不用关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了口袋中的东西,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随从之人偷藏而已。”搜查使者的随从,果然如此。曾公亮明达详熟公文法令,任职时间长,熟悉懂得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盗取民田产银,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物,盗取民田产银虽然是强盗行为,却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这件事坚持争论,于是朝廷就下达给有关官员讨论,比照抢劫盗窃禁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纵容百姓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计较,将要生出事端。曾公亮说:“(事情)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朝廷)派赵滋前去告谕(皇上的)旨意,边境的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加封曾公亮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意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道:“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被任命为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兼管永兴军。过了一年,返回京城。不久以太傅的身份退休。元丰元年去世,享年八十岁。皇帝亲临哭悼,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正直厚道庄重,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律,循规蹈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加到巨万。当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知道皇上正偏向他,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革各事,一概听从,而表面上装作不同意。曾经派儿子曾孝宽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异议,这样皇帝更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谢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私下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专题内容考查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括分析和句子翻译,同时要注意对实词的考查。考查形式单项选择,每题3分;主观题两个句子,每句5分。趋势分析2020年,题型保持相对稳定。文章以人物传记类为主,但也不排除古代散文,如游记类、自序类、说理类等文章。题组1文言文断句对话断句法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解析“曰”是对话标志词,可作为断句依据,其后一般断开。“答曰”“弟子曰”,两个“曰”字后可停顿。“其故”是“问”的宾语,“问其故”后可停顿。参考译文杨朱路过宋国东面的旅社。旅社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丑陋的受尊宠,美丽的被冷落。杨朱问他是什么缘故,旅社中的老年男子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并不觉得她美丽;那丑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是我不觉得她丑陋。”杨朱对他的弟子说:“行为良善而能去除自我炫耀的心念,到哪里会不受喜爱呢!”语法断句法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季札)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答案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解析这段文字中,“难”“政”“子”“然”“郑”等名词、代词,“至”“及”“为”等动词,都是重要的断句标志。名词、代词一般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后一般断开。动词一般是句子的中心,找到动词,会更容易判断主语或宾语,从而判断断句位置。参考译文(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穷奢极侈,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非常欣赏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虚词断句法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答案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边读边译,然后根据句末语气词“也”“焉”断开一部分句子,再根据常用于句首的词“故”“此”断开一部分。参考译文尧不用帝王的身份去会见善绻,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尧是天子,善绻是平民。尧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因为善绻是得道的人。对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衡量自己的德行智谋不如善绻,所以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这就叫作无比公正。不是无比公正,谁又能礼遇贤者呢?句式断句法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节选自顾炎武《廉耻》)答案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解析这段文字中,“弃礼义”与“捐廉耻”皆为动宾结构,呈并列形式,要断开;“非一朝一夕之故”是判断句;“松柏后凋于岁寒”与“鸡鸣不已于风雨”两句结构相同,都是介词结构后置,两句呈并列形式,应断开。参考译文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廉耻被抛弃,(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修辞断句法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断句。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取材于《初潭集》)答案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解析先将此段通读几遍,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对称句式“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和顶真修辞“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断开几处,余下再仔细翻译、推断。参考译文叶廷珪说:“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业,一直到步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书卷。吃饭的时候读书觉得嘴里香甜,疲倦的时候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没有不借来的,借来没有不读的,读没有不读完全篇才终止的。常常遗憾(自己)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完。在那么多书里,挑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题组2文化常识判断对错。错误的,说出错误原因。类型一:人的称谓(含名、字、号)、年龄1.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答案√2.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答案×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是出生后取的。3.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答案×称自己往往称名,称他人名为不尊;称别人往往称字。4.“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答案√5.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答案ד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6.“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答案√7.“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具匠心,各有所爱所好。()答案√8.“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答案√类型二:古代官职(含官职的任免升降)、部门1.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答案√2.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答案√3.比部,三国魏始设,为尚书列曹之一,明清时对刑部及其司官的习称;尚书、门下、内史(中书)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答案√4.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答案√5.“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答案×礼部主管“科举取士”。6.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即主试者。一般以朝廷名望大臣担任。()答案√7.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爱民富民的地方官。()答案√8.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答案√9.“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答案√10.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答案√11.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答案ד户籍”应由户部掌管。12.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署”表代理、暂任官职。()答案√13.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答案√14.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答案√类型三:天文历法1.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答案√2.古代“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答案ד晦”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3.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答案√4.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答案ד辰时”指上午7点到9点,即上午8点前后。类型四:古代地理1.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答案√2.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答案√3.“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答案√4.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答案√5.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答案√6.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答案√7.京兆:指京师所在地区,也指管理京师地区的衙门;京兆尹,即管理京师地区的行政长官。()答案√8.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答案ד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称为“河”。类型五:科举制度1.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答案√2.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3.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答案√4.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答案ד乡试”三年举行一次。5.“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答案√6.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答案×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7.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答案×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始”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8.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答案√类型六:风俗礼仪1.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答案√2.“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故以姬为姓。()答案√3.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死亡有不同的称谓,称皇帝死为“崩”,诸侯或大官死为“薨”。()答案√4.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答案√5.“昆弟”指兄弟。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答案ד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6.请老,告老,指官吏因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答案√7.“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答案ד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8.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答案×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类型七:年号、庙号、谥号等1.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答案√2.《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答案√3.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谥号。()答案√4.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将其即位的这一年称建元元年。()答案√5.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答案√题组3内容概括分析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窟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答案B解析“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便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上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听从庞籍征召,担任并州通判。麟州窟野河西岸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且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承担罪责,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的官吏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努力实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扶立他们所看重的和交好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人说:“诸公现在不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那样全国的人都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达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作臣下的道义来要求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于是接受了征召。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安守忠,字信臣,并州晋阳人。晋天福八年,以守忠为牙内指挥使,领绣州刺史。周显德四年春,改鞍辔库使。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未几,改卫州刺史。宋初,入为左卫将军。蜀平,太祖知远俗苦苛虐,南郑为走集之地,故特命守忠知兴元府以抚绥之。四年,改汉州刺史。时寇难甫平,使车旁午①,公帑不足,守忠出私钱以给用。每遣使,太祖必戒之曰:“安守忠在蜀,能律己以正,汝行见之,当效其为人也。”开宝五年,知辽州。民有阴召并②寇谋内应者,事泄,守忠悉斩以徇。九年,命将征太原,守忠受诏与孙晏宣由辽州入,既而与路罗寨监押马继恩遇,乃相与会兵入贼境,燔寨四十余,获牛羊数千。雍熙二年,改知易州,徙夏州。每西戎犯边,战无不捷。淳化二年,徙知雄州。方与僚佐宴饮,有军校谋变,擐甲及阍,阍者仓卒入白。守忠言笑自若,徐顾坐客曰:“此辈酒狂尔,擒之可也。”人服其量焉。明年,加耀州观察使,兼判雄州。未几,召还,条陈边事,敷奏称旨,赐钱五百万。五年,又知沧州。至道初,移雄州。三年,复知沧州,拜感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徙宋州,兼制置营田使。威德兼著,吏民不忍其去。咸平三年,入觐,遣还未行,暴卒,年六十九,赠太尉。守忠谨悫淡薄,为治简静。太祖居藩日,素相厚善,及受禅后,每优任之,守忠处之益谦。从征太原,多与谋略,人罕知之者。所至藩郡,乐施予,丰宴犒,且喜与士大夫游从,故时论多与之。(选自《宋史·安守忠传》,有删改)[注]①旁午:指交错,纷繁。②并:指并州,现在的山西太原一带。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守忠在蜀地任职时,为官清廉。由于战争刚刚平息,满目疮痍,民生凋敝,库藏的钱财不足,他就用自己的钱来贴补。B.安守忠军事才能卓越,战功显赫。征伐太原,“燔寨四十余,获牛羊数千”,但因不是主帅,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参与了谋略。C.安守忠改任雄州知州,处变不惊。面对军校的阴谋叛乱,不仅有胆,而且有识,从容面对,在谈笑之间消除了祸端。D.安守忠谨慎诚实,淡泊名利,处理政务冷静,太祖驻守藩镇时,就一向优厚地对待他,太祖即位后,更是优先任用。答案B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题中B项,“很少有人知道他参与了谋略”的主要原因是他为人谦逊。参考译文安守忠,字信臣,并州晋阳(今属山西太原)人。后晋天福八年,朝廷任命安守忠为牙内指挥使,兼任绣州刺史。后周显德四年春,改任为鞍辔库使。正值淮南刚攻下,(后周世宗柴荣)命令安守忠急速前去宣布告谕。当时藩镇大臣傲慢不顺从,接待朝廷使者大多很傲慢,安守忠以正礼相待,不辱使命。不久,改为卫州刺史。宋朝初年,(安守忠)入朝为左卫将军。蜀地平定后,太祖知道边远地区苦于严苛残暴的统治,而南郑是交通要冲,所以特别任命安守忠为兴元府知府加以安抚。四年,改为汉州刺史。当时战争刚刚平息,朝廷使臣来往纷繁,官府库藏的金帛不足,安守忠拿出自己的钱来供使用。每次派遣使臣,太祖必定告诫他们说:“安守忠在蜀地,能严以律己,你们此行见到他,应当效法他的为人。”开宝五年,任辽州知州。百姓中有人暗中召来并州的敌寇谋划作内应的,事情败露,安守忠把他们全部斩首示众。九年,朝廷任命将领征伐太原,安守忠接受诏令与孙晏宣由辽州进入,不久与路罗寨监押马继恩相遇,于是会合兵力深入敌境,烧毁四十多寨,缴获牛羊数千。雍熙二年,改任易州知州,调任夏州知州。每次西戎侵犯边境,(安守忠)战无不胜。淳化二年,转为雄州知州。正与僚属宴饮时,有军校阴谋叛乱,披甲到了门口,守门人仓促进去禀报。安守忠谈笑自如,慢慢回头看着座上宾客说:“这人饮酒发疯罢了,捉住他就可以了。”人们佩服他的气量。第二年,加官耀州观察使,兼任雄州通判。不久,(安守忠)被召回,分条陈述边境之事,符合皇帝旨意,赐给五百万铜钱。五年,又为沧州知州。至道初年,转为雄州知州。三年,再为沧州知州,授职为感德军节度观察留后。转任宋州,兼任制置营田使。安守忠的声威德行都很显著,官吏百姓不忍他离去。咸平三年,入朝晋见皇帝,派遣回去还未出行,突然死去,享年六十九岁,赠官太尉。安守忠谨慎忠厚淡泊名利,处理政务简要平静。太祖为节度使时,对他很好,太祖登上皇位后,常优先任用他,安守忠由此更加谦逊。跟随征伐太原时,常常参与谋略,但人们很少知道这些事。每到一个藩镇,(安守忠)都乐于施予,会安排丰盛的宴席犒劳大家,并且喜欢与士大夫交往,所以当时的舆论大多赞许他。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贾谊[明]李贽①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传》云。”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论也。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尽依司马氏之旧,又甚有见,但不宜更添论赞于后也。何也?论赞须具旷古双眼,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今观仲舒不计功谋利之云,似矣。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何也?夫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也。今既不肯计功谋利矣,而欲明灾异者何也?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于害,而又谓仁人不计利,谓越无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其视贾谊之通达国体,真实切用何如耶?班氏何知,知有旧时所闻耳,而欲以贬谊,岂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之盗矣。其未得富贵也,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其既得富贵也,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岂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故余因读贾、晁二子经世论策,痛班氏之溺于闻见,敢于论议,遂为歌曰:驷不及舌,慎莫作孽!通达国体,刘向自别。三表五饵,非疏匪拙。彼何人斯?千里之绝。汉廷诸子,谊实度越。利不可谋,何其迂阔!何以用之?皤须鹤发。从容庙廊,冠冕佩玦。世儒拱手,不知何说。(选自《焚书》卷五)[注]①李贽,字卓吾。明代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向认为贾谊通晓国家治理之道,如果能得到重用,一定能让国家兴盛,却被庸臣残害,很让人痛惜。B.李卓吾认为,班固的文章很有文采,他对孝武帝以前的人物,都按照司马氏的旧论,很有见解。C.作者认为董仲舒的言行自相矛盾,他是寻章摘句的儒生。D.文章论点明确,赞美了贾谊,也兼评了董仲舒,对班固褒扬,而对刘向贬抑,认为他不及班固。答案D解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D项,“对班固褒扬,而对刘向贬抑”错,班固和刘向对调,文章是褒刘向贬班固。参考译文班固评论(《汉书》《后汉书》纪传结尾部分有“赞”,相当于对人物或史实的总评)说:“刘向认为:‘贾谊解说夏商周三代和秦朝安定与动乱的观点,他的论断很好,通晓洞达国家的典章制度,即使古时候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如果他在当时能得到重用,一定能让国家兴盛,却被庸臣残害,很让人哀悼痛惜!’我们回顾历史,看孝文帝沉静地身体力行,来改变风俗,贾谊所陈述的政治主张基本上得到了实施。至于说到他想改革制度,认为汉是土德,(古代君主认为自己的统治与金木水火土中某一物质的属性相符,该物质能给他的统治带来祥瑞征兆,则称有某德,或以某德王,如黄帝有土德之瑞,炎帝以火德王等),颜色崇尚黄色(上,通‘尚’),数字以五为吉利数字,等到他把这种政治主张试用于属国,用五饵三表的政策来对付单于,他的办法本来就很浅薄了。贾谊英年早逝,虽然没做到公卿,也不算是不得志。他所著述的五十八篇著作,选择那些言论时事切中肯綮的收录在《传》中。”李卓吾说:班氏只是一个书生,只应该按照司马迁的体例来修订历史,不应该自己发表议论。自己立论就不免受到别的经史书籍上的观点的影响,反而成了秽物(比喻平庸的见识)。班氏很有文采,他对孝武帝以前的人物,都按照司马氏的旧论,又很有见解,但不应该再在后面添加论赞。为什么呢?评论必须具有洞察历史的真知灼见,不是光有点文采的人就能做到的。刘向也是文儒,但是他的筋骨、肝肠胜过班固,人品不一样,所以见识也就不同,是有学问而自然有文采的人。虽然没超出“文人”的境界,但是跟班固相比就远胜于他了。汉代的儒者最推崇董仲舒,现在看仲舒不计功谋利的观点,这评价大致是恰当的了。但董氏却因为明察灾祸与异常之事下狱被判处死罪,为什么呢?想弄清楚灾祸与异常之事,这是想要趋利避害呀。现在既然不肯算计、谋求功利,却想要洞察灾异之事的原因是什么呢?既然想明察灾异之事来求得避免祸患,却又说仁德的人不算计利益,认为越国人没有一个有仁德的人又是为什么呢?他所说的话自相矛盾了。况且天下何尝有不计较功利的人呢?如果不是确实知道它对我有利,可以成就我的事业,那么还用得着推崇道义、明白道理吗?他与贾谊的通晓国家大事,(主张)切合实用比起来怎么样呢?(二人孰高孰下呢?)班氏懂得什么,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罢了,却想凭借这个来批评贾谊,难道不可笑吗?董氏是寻章摘句的儒生(指只会死读书,解释书中的字词而不切实际),他的迂腐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如此,董氏只是迂腐,并不是虚伪,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墙的窃贼了。他们没有得到富贵时,想办法获得美好的名声来得到朝廷的富贵,凡是能够欺骗世人盗取名声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他们得到富贵之后,又用朝廷给他的富贵来替自己赢得美好的声名,凡是遇到危难时可以苟且偷生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难道不是真的爬墙的窃贼吗?这些人又是仲舒的罪人,班固的罪人(意为他们的品行道德还远不如董、班,在他们面前会觉得惭愧,感到有罪),却也敢于随声附和来议论贾生。所以我因为读了贾谊、晁错二人治理天下的论策(论、策均为一种文体),痛恨班氏受到自己见闻的影响,(没有见识却)敢于来发议论,于是作歌道:马还没有舌头跑得快,小心不要说错话造孽呀!(贾谊是否)通晓洞达国家的典章制度,刘向自然能判断(别,区别、辨别,引申为判断,意为刘向能作出恰当的评价)。三表五饵,不是浅薄愚笨的见解。贾谊是什么人呢?是千里挑一的人才呀!汉朝诸人,贾谊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度越,指远远超过他人)。(董氏认为)不能谋求利益,见解是多么迂腐呀!谁可以采用他的主张呢?恐怕只有白胡子白头发的仙人才能这样吧(不谋求利益)!(贾谊)从容站立在庙堂之上,戴着帽子,佩着玉玦。世上的儒生拱手表示钦服,不知道有什么话说(指佩服之极)。题组4文言句式判断句下列各项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且相如素贱人D.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答案A解析A.“者”用在时间词“今”后,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也”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总是在沛公身上。可见句中虽然有“……者……也”,有时也并不表示判断。B.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C.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D.用“皆”表示判断。被动句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将军身被坚执锐答案D解析A.“于”,表被动的标志;B.“见……于”,表被动的标志;C.“为”,表被动的标志;D.“被”,此处不表被动,通“披”,意思为“穿”。宾语前置句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①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②彼且奚适也))B.eq\b\lc\{\rc\(\a\vs4\al\co1(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②何为其然也))C.eq\b\lc\{\rc\(\a\vs4\al\co1(①沛公安在,②古之人不余欺也))D.eq\b\lc\{\rc\(\a\vs4\al\co1(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俯察品类之盛))答案D解析D.①句为宾语(“谁”)前置句,②句为定语(“盛”)后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①“之”、②“奚”前置。B.①“自”、②“何”前置。C.①“安”、②“余”前置。状语后置句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答案C解析“于”应译为“到”。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翻译时应提前。定语后置句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答案D解析D.否定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定语后置句。A.定语“知其事者”后置。B.“千里者”后置。C.“有异态者”后置。省略句仿照示例,在相应的位置用括号补注的方式补出下列各句的省略成分。示例:见燕使者咸阳宫(秦王)见燕使者(于)咸阳宫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答:②去来江口守空船答:③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答:④寓形宇内复几时答:⑤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答:⑥蟹六跪而二螯答: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答:⑧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答:答案①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②(商人)去来(我)(于)江口守空船③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往),得(于)夜见汉使④寓形(于)宇内复几时⑤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⑥蟹(有)六跪而(有)二螯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⑧(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题组5句子翻译1.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选自《晋书》,有删改)(1)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译文:(2)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译文:答案(1)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关键词:亲,母亲;谮,中伤、说诬陷的话;由是,因此)(2)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关键词:乡里,乡里人;以为,认为;孝感,孝顺感动)参考译文王祥生性非常孝顺。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常常派他清扫牛粪。王祥(却)更加恭敬谨慎地做这些事。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都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有一次继母一心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下衣裳正要剖开冰面来抓鱼,冰面忽然自己解冻,一对鲤鱼跃出,他拿着鲤鱼回了家。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于是又有数十只黄雀飞入他的帐幕,他又拿来进献继母。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家里的丹柰结了果实,继母命他看守,每当风雨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他的孝心竟到了如此地步。2.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何景明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其(何景明)持论,谓:“诗溺于陶①,谢②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文靡于隋,韩③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韩。”其意盖诋梦阳,非笃论也。(选自《明史·文苑传》,有删改)[注]①指陶渊明。②指谢灵运。③指韩愈。(1)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译文:(2)其意盖诋梦阳,非笃论也。译文:答案(1)议论的人说何景明的才气本来不如李梦阳,但他的诗秀逸妥帖,与李梦阳比反而超过了他。(关键词:谓,认为、说;逊,不如、比不上;视,比较)(2)这个意思大概是在毁谤李梦阳,不是确切的观点。(关键词:盖,大概;诋,诋毁;笃论,确切的观点)参考译文何景明与李梦阳同有国士风度。两人写诗文,刚开始相处得很好,成名之后,却相互诋毁。李梦阳主要提倡摹仿,何景明则主要崇尚个人的创造,两人各自坚持观点不相让。议论的人说何景明的才气本来不如李梦阳,但他的诗秀逸妥帖,与李梦阳比反而超过了他。何景明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古诗在陶渊明时陷入困境,谢灵运奋力振兴它,古诗的写作方法在谢灵运时就消亡了。文章在隋朝时萎靡不振,韩愈奋力振兴它,古文的写作方法在韩愈时就消亡了。”这个意思大概是在毁谤李梦阳,不是确切的观点。3.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删改)(1)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译文:(2)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译文:答案(1)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的确是这样。(关键词:完璧,完璧归赵;称,称赞;以为,认为;信,果真、的确。)(2)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起它的愤怒呢?(关键词:决,解决;奈之何,为什么;挑,激起、挑动)参考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的确是这样。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而勒索赵国的和氏璧,这时说要得到和氏璧,是实情,不是借此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起它的愤怒呢?……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与秦国的强硬较量,以友好方式使廉颇悔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保全赵国,的确是上天偏袒成全他啊!4.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王东亭①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②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即相贬笑,公曰:“不然。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注]①王东亭:即王珣,是东晋初年大臣王导的孙子,曾因功被封为东亭侯。②公:即桓宣武,桓温。(1)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译文:(2)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译文:答案(1)(王珣)继承祖辈的仕籍做官后,名声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人品门第上能成为全府所景仰的榜样。(关键词:承藉,承先人仕籍做官;人地,人品门第;望,用作名词,景仰的人)(2)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关键词:名价,名声;是,这;公辅,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器,人才)参考译文东亭侯王珣担任桓温的主簿,继承祖辈的仕籍做官后,名声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人品门第上能成为全府所景仰的榜样。当初,(王珣)回答桓温问话时有失礼之处,可是他神色自若。在座的宾客立刻贬低并且嘲笑他,桓温说:“不是这样的。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后来在初一僚属进见的时候,桓温从后院骑着马直冲出来。手下的人都被吓得躲闪跌倒,王珣却稳坐不动。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5.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闾丘卭曰:“不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骥,天下之俊马也。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服翼①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服翼也。辟闾、巨阙,天下之利器也,击石不缺,刺石不锉,使之与管稿决目出眯,其便未必能过管稿②也。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卭何以异哉?”(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注]①服翼:蝙蝠的别名。②管稿:草木的杆子。管,读作“菅(jiān)”,小草。(1)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译文:(2)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卭何以异哉?译文:答案(1)假使让它们与狸鼬一起在锅灶之间赛跑,它们的速度未必能超过狸鼬。(关键词:使,假使;疾,速度;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于釜灶之间”,状语后置句)(2)由此看来,花白头发或秃顶的老人,和我相比凭借什么来区别呢?(关键词:华发,白头发的人;堕颠,秃顶的人;何以异,即“以何异”,凭借什么来区别,或有什么不同)参考译文闾丘卭说:“不是这样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骥,都是天下著名的骏马。假使让它们与狸鼬之类一起在锅灶之间赛跑,它们的速度未必能超过狸鼬。黄鹄白鹤,一飞千里,假使让它们与燕子、蝙蝠一起在堂屋走廊下、住宅房间里比赛飞翔,它们的轻便未必能超过燕子和蝙蝠。辟闾、巨阙,是天下最锐利的宝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