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1.了解区域的要素组成;2.理解区域的整体性特点;3.理解区域的差异性和区域关联;4.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考点分布考题统计核心素养命题趋势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2023北京卷,12题,3分2021浙江1月卷,7-8题,4分2021浙江6月卷,6-7题,4分2021山东卷,5-6题,6分2020北京卷,1-2题,6分2020天津卷,18题,18分2020全国卷Ⅱ,1-2题,8分2019天津卷,6-7题,8分

区域认知: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与区域的整体发展关系。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的差异性,学会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综合思维:结合材料,思考针对区域自然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地理实践力:归纳、分析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单独考查本知识点的高考题较少,但大多数考题的区域背景或多或少涉及区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差异以及区域空间尺度,且大多会结合生产、生活问题和真实情境为材料进行考查。考情分析考情和考向分析(2021-2023年)根据2021-2023年考情分析,提取考点大考点2:区域发展(核心原理,重难点)1.区域特征的分析(重点,常见考向);2.区域差异的比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难点,常见考向);1.区域概念、分类、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非重点,非常见考向);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重难点,常见考向);大考点1:区域及其整体性和关联性(核心原理,重难点)区域与区域发展章节知识体系区域与区域发展不同类型的区域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区域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资源跨区域调配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原因及其综合治理措施调配原因、影响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兴衰、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城市辐射功能辐射功能特点、影响因素、影响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合作产业结构及其升级产业转移和国际合作区域流域内协调发展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01

多种多样的区域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定义: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②划分基础:它是人们基于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③特点: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边界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自然区域边界往往并不是固定的行政区划边界往往在一定时间内是明确的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④类型:按自然特征划分:按某种自然特征划分的区域为自然区域。例如我国季风区、三大自然分区、内外流区、地势阶梯分区等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我国的地势阶梯图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④类型:按人文特征划分:按照某种人文特征或人文需要划分的区域为人文区域。例如我国行政区划图,农业分布图,方言分布图等我国行政区划图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图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④类型:按综合特征划分:综合了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定的。例如我国生态脆弱区评价图,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我国主体功能区图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图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④类型:按特定行政管理目标划分:为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划定;为了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而划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划定;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等进行划分。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④类型:按客观存在的区域划分:有的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如中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等。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⑤区域划分的目的:区域划分目的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社会公平,促进区域协调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⑤区域特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整体性:定义:区域各地理要素或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意义: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举例: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⑤区域特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差异性:定义: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区域内部存在一定的差异。区域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区域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意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举例:新疆长绒棉基地与陕西苹果基地之间存在差异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⑤区域特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开放性:定义:区域之间存在联系,地理空间呈现开放性。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方式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意义: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举例: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经济全球化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⑤区域特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层次性:定义:一方面指一个大区域内包含着若干小区域。另一方面指区域内部彼此关联形成的层次关系。意义:不同等级的区域,其结构、内外部联系及相应的研究手段均有不同举例:我国东部季风区可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1.区域⑤区域特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动态性:定义:区域是变化的,一方面体现在有新的区域出现,另一方面体现在现有区域随社会需要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意义: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区域进行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举例:改革开放后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国行政区划在1949年后有多次调整江西省婺源县曾经属于安徽省徽州地区,在建国前,由于特殊原因,婺源曾经多次在安徽和江西之间变动,最终划分为江西省上饶市。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2.不同尺度的区域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城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可以相互促进发展。同一尺度的区域,因面积、地理位置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广东省-改革开放初期,利用沿海优势迅速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居内陆,发展速度小于沿海地区基础知识--区域及其类型TEACH3.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02

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知识点1区域的整体性(基础)区域要素: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因素:人口、文化、经济等。区域要素可以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要素之间的关系: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知识点1区域的整体性(基础)区域整体性表现(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主要表现: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如捕鱼、采矿、风能发电;②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控制了污染企业的数量和分布,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如,干旱地区的人水协调: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节水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同时,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条件,要保持人水协调,以免给环境造成过大压力。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1.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2.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自然要素)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2.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自然要素)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2.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自然要素)人类活动差异成因具体表现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素质、增长速度、人口迁移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分布、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气候、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线点密度、形态、交通便捷程度等差异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人文要素)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4.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1.东南丘陵地区的立体农业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3.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4.林下经济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5.稻——鱼(稻——虾、螺、蛙、)生态系统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6.养耕共生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7.庭院经济03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①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北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共同的区位条件是: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②不同区域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存在差异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例如:南亚的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条件好,人口稠密,但却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依然能够发展的很好;例如:日本,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③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都江堰的结构及功能:宝瓶口:李冰父子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击穿玉垒山引水东流。当时的人们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形状酷似瓶口的山口,故取名“宝瓶口”。飞沙堰:飞沙堰位子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其有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携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鱼嘴: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人们用竹、木、卵石等材料,在岷江的工心就分水堰,形如鱼嘴。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宽而浅;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60%的江水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而当水位较高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④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出现环境问题例如,美国大平原地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黑风暴,最严重的地区一个月内尘暴天数长达25天,主要原因就是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力侵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①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②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例如,沙特阿拉伯因盛产石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上富裕国家之一。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图瓦卢等众多小岛国,矿产资源极度缺乏,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部分处于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③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源,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④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荷兰与北海油田瑞士与金融技术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和开发利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农业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充足稳定的自然资源保障,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业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对其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组合状况,及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资源型产业的布局具有重大影响信息社会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趋于弱化自然资源的作用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的特点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①数量的有限性: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②分布的不平衡性:因地制宜。③资源间的联系性:注意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④利用的发展性:提高科技水平,挖掘开发潜力。横向、纵向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横向即从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②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图所示:横向、纵向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典例讲解(2023年海南卷)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雅鲁藏布江流域河谷深切,相对高差约6000米,有些山谷出口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冲(洪)积扇。当地居民因地制宜,依山而居,开垦农田、饲养牲畜(图)。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居民在该地定居生活的原因。【答案】河谷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冲积扇地形平坦;有泥沙堆积,土壤肥沃;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解析】【分析】本题以雅鲁藏布江流域河谷为材料,涉及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而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利于发展农业,适宜人类生存;冲(洪)积扇是由河流挟带泥沙堆积形成的,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因此居民在该地定居生活。典例讲解(2023年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3题详解】该村落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A、B图中聚居地比较集中,不具备散村聚落结构特点,A错误;C图中有较多水稻田,该村落以桑基鱼塘为主,并未大面积种植水稻,C错误;D图聚居地较分散,且符合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D正确。故选D。D典例讲解(2023年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4题详解】该村落地处滨水低地,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因此水闸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而不是抵御外敌、蓄水发电、美化环境,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岭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势过低的区域排水不畅,多洪涝灾害。C(2022年河北卷)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山川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市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口岸交流频繁。瑞丽市经济以二、三产业为主,木姐市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着两市协同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影响两市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

)A.地形条件 B.经济产业 C.交通设施 D.口岸发展影响两市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地形条件,A正确;经济产业、交通设施、口岸发展对城市形态和扩展方向影响小,BCD错误。A典例讲解典例讲解(2023年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11.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11题详解】读图可知,抚顺市早期城市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河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D典例讲解(2023年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12.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12题详解】南岸煤炭开采时间长,环境污染更严重,A错误;城区煤炭资源枯竭不利于南岸城市发展,B错误;北岸发展空间比南岸大,C错误;抚顺市煤矿和钢铁工业等主要分布在南岸,由于经济依赖重化工业,所以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重新转回浑河南岸,D正确。故选D。D典例讲解(2023年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13.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13题详解】抚顺市城市形态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因此为优化功能布局,城区应向南或向北扩展,AC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北部发展空间大,且环境质量较好,城区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正确。故选D。D典例讲解(2023年全国甲卷)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1)评价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条件。【答案】(1)有利: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沿海地形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降水分干湿季,干季易发旱灾;高原山地面积比例大,不利于推广灌溉农业。【小问1详解】评价需要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读图可知,埃塞俄比亚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沿海地区等高线较稀疏,地形较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条件:根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降水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仅在湿季种植作物,降水季节变化大,干季易发旱灾;从整个国家看,等高线相对密集,高原山地面积比例大,对推广灌溉农业阻力较大。典例讲解(2023年全国甲卷)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2)指出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答案】(2)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农业是经济支柱,农业人口占比大,推广灌溉技术,发展灌溉农业,有利于带动当地农业技术发展与进步,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国内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同时也是出口创汇的支柱,因此推广灌溉技术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该国人口超过1亿,对粮食需求量大,推广灌溉技术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典例讲解(2023年全国甲卷)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3)说明埃塞俄比亚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概农机具的社会经济原因。【答案】(3)经济落后,资金不足;水利、电力、工业、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小问3详解】灌溉农机具的大规模引进需要资金的支持,根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经济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灌溉农机具灌溉农田需要完善的水利设施及相对便利的道路交通,也需要耗能及后续的维修保养,而埃塞尔比亚基础设施落后,保障条件差。典例讲解(2023年浙江6月卷)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材料二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一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3)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3)上部:水源充足,且地下水位较浅,引水灌溉便利,且土层最为深厚;中部:地形坡度和缓,土壤间隙适中,透水性较强,气体流通好,且土壤较肥沃,开垦农用地种植,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