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主题探究14000字(论文)】_第1页
【挪威的森林主题探究14000字(论文)】_第2页
【挪威的森林主题探究14000字(论文)】_第3页
【挪威的森林主题探究14000字(论文)】_第4页
【挪威的森林主题探究14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挪威的森林》主题研究摘要 III前言《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对亲身经历过的历史节点产生的思考与感悟。日本现代有很多作者对于青年群体的彷徨、无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对那种淡淡的哀伤刻画最细腻,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大的,无疑是屡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村上春树了。深入剖析《挪威的森林》的主题,目的在于结合作品构建出的特殊的空间与时间和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探寻身陷“孤独困境”者的自救良方。《挪威的森林》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研究村上本人为主,如2001年稻草人编著的《遇见100%的村上春树》虽然也有对《挪威的森林》的理解,但以剖析村上来阐释文本内涵为主。2005年苏静、江江编著的《嗨,村上春树》主要以对其所有创意作品的感悟和评论,其中也以两位女主人公为对象进行解析。2009年杨炳菁的《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从小说中呈现的后现代内容和艺术手法为阐释对象。国外的研究现状也基本如此,如2009年内田树的《当心村上春树》,2015年黑古一夫编著的《村上春树批判》,2017年汤川丰、小山铁郎编著的《阅读村上春树的午后》等国外作品,也都是研究村上其人及其作品,不单单指向《挪威的森林》。本文以这部《挪威的森林》为基点,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透视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孤独意识”,用社会历史批评和叙事研究,结合文学创作心理学等方法,挖掘作品蕴藏的深层内涵。创新之处在于以对村上春树的研究为辅助,将重心放在《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本身,对作品的主题进行阐释和解读,探究这种孤独意识和文本自身对读者的疗愈作用。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的同时,希望能使读者更深入的、全面的了解这部作品,也为今后关于《挪威的森林》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点。PAGE22-一、《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式孤独探源工业时代的大机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只要活在世上,就没办法避免与人交流,当交流遇到某些阻碍之时,人往往就会感到孤独。囿于这种孤独的作者以自己的生活实感创作了这部《挪威的森林》,正如书名来源一般,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也是这样一首静谧、忧伤,却莫名令人沉醉的歌曲。接下来我将从社会环境和村上春树本人的经历两方面入手,来找寻这种带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孤独之源。(一)社会环境与时代的孤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作为战败国,传统的理性价值跟精神支柱开始动摇。美军依照《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在日本国土之上驻军,一定程度上也从外部改变了日本的社会结构。但在经济方面,却因为得到了美国的扶持腾空而起,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迅猛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很快便过度成资本主义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则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日本进入现代大众消费社会。人们踏入了摈弃精神、排斥思想、物质至上的畸形时期,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也经历着从精神性向物质性的转变。人们生活在高速运转的金钱社会当中,但在过分追求物质享乐与工业发展背后,经济上富足的日本国民精神上却日益空虚。人文精神丧失,生活机械化和程序化,失去了自由和个性发展的沃土。民众对日本现有畸形的文化失去了信任,陷入了一种极度的迷茫,这种发自内心的字我不确定直接导致没有途径确认自我存在的价值,人们成失去个人主体性的机器,唯一的任务就是为经济腾飞添砖加瓦。他们知道改变不了现实,又难以做到坦然接受现实,无奈之下的他们普遍感到了人生的空虚和孤独。这种虚无主义、悲观主义抬头的大环境之下,60年代“全共斗”运动的失败更是让其大肆蔓延。用革命手段反对扭曲的制度、反对资本主义的浪潮被政府强权镇压,站在思想前沿阵地的学生们失去了精神斗志,更逞论随着年纪增长失去了斗争意识的中老年群体。20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步入“后工业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加快,生活状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中发生极大的变形和扭曲。外部世界的飞速变化,导致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中迷茫,在社会中失位,就像“无赖派”作家宣扬的自甘堕落一样,只有沉醉在及时行乐的感官享受中,泯灭自身的精神信仰,才能勉强活下去。而文学在这个独特的场域之中,也经历着一场痛苦的蜕变,它不再是革命家手中的大旗,也不是战士们手中的冲锋号。它正处于精神跟物质大变革的双重挤压之下,艰难的于缝隙之中寻求出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创作主体自身感情的具象化。小说中人物淡淡的哀愁、难以言说的孤独感,都是创作者内心体验在作品中的真情流露。可以说,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压抑下,青年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被极度扭曲,具体就表现在他们内心之中强烈的幻灭感,以及因此产生的失落与孤独。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开启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国家,这自然不是第一次引入先进思想。明治时期的日本,在经历了政治变革之后正式迈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行列,文学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就是直接移植西方的流派或主张,例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就像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栽种了外来文化中优良品种的种子一般,这些种子迅速开花结果,这也使得日本近代文学之中或多或少存在这西方的影子。在尝到了吸收外国尤其是西方的经验和模式的甜头之后,日本就竭力保持与世界强国同步发展。二战后的这次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浅田彰出了一本概括西方各种文化理论的著作—《结构与力》,曾一度成为日本“文化热”的象征。随后,在日本“翻译并介绍从法国及美国传来的新文化理论也盛行起来包括从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派诸理论,从巴尔特、富科、德理达、拉冈、克里斯蒂娃到耶鲁反结构主义学派……”①于是日本很快进入了新的“世界主义”,80年代至今,日本的后现代主义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明显的反映。村上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与我们常说后工业社会是同义词。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多元性,即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共生。(二)村上春树孤独的个人因素村上春树与1949年1月12日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里出生。因为他的父母都曾经当过高中语文教师,加之村上春树系家中独子,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村上春树很小的时候,就能听到父母在谈论8世纪的诗歌或是中世纪的故事,这使得村上幼小心灵里早早就种下了渴望阅读的种子。村上春树的父母虽然对他要求严格,但在阅读方面还是给予其相当程度的自由。除书籍外,音乐是村上春树的兴趣爱好。村上春树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同时在音乐方面显露出了极高的天分。在他十五岁的时,就开始省自己的午饭钱来购买大量的唱片。到大学毕业为止,他已经收集了六千多张唱片,这不仅证明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显示出他的家庭在他经济层面带来了满足。也正因如此,他的童年以及少年阶段没有受到过特别的压力,也没有遇到过难以磨平的创伤和个人危机需要自己应付。所以,作为独生子女的他,精神层面的孤独寂寞是他成长阶段当中主要的感受。家长们往往只注重他们的物质需求从而忽视精神世界,这也加剧了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村上春树常常一个人在家里阅读、听音乐、逗猫,用自娱自乐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的孤独,这也使得他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影响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基调情感或情绪的基调。”②他笔下的主人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与其相伴的也无非就是:猫、外国书籍、音乐(多是爵士乐)等,可以说村上春树把自己的脾性、爱好投射到了给了他创造出的人物。《挪威的森林》的小说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初期。对村上春树而言,这个时代最大的事情便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生的学生运动和“安保运动”,这时的他正就读于接纳了众多外国留学生的具有开明风气的东京名校——早稻田大学。“这一运动很快的波及到全国。学生们主张大学必须自治,反对大学与政府强权勾结。示威游行导致新宿站及周边地区的铁路、公交中断。政府派出大批警察,用警棍顿号,水枪、催泪弹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不少学生被打的头破血流,有的还被捕。村上当时也是一个热血青年。”③村上当然也参与了此次活动,成了反对强权,向警察们扔石头的一份子。他所在的早稻田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罢课运动,最后被政府强权镇压,这次独特的经历给他以后的人生与文学方面的创作带来的长足深远的影响。同时村上春树又热衷于旅游,20年代80年代后,他陆续到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国家旅行。这趟地中海之旅,让他对西方文化传统有了更多更深的认知,而《挪威的森林》正是在此间期间发表的。村上少年时代就大量阅读家中订阅的有关世界文学和世界历史方面的杂志,高中时便开始直接阅读英文原版的世界名著,考取大学后学习的范围也只限于外国文学。西方作家之中,最受村上推崇的菲茨杰拉德所处的“爵士时代”与村上春树的笔下“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同时精神上十分匮乏。而村上这种独特的阅读喜好,加之这种在日本和西方的双重文化氛围中交错生活的独特经历,比处在单一文化群体中的人更容易具有多元的视角,也就更能够从多元化接受的角度去进行构思和表现,这就是村上春树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俘获大批“村上春树迷”的文化优势。这种混杂的文化在《挪威的森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的人物沉迷于这些西方的文化符号之中,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进行西式的消费。小说描写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已经不重要了,它的背景适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现代化都市。而这些东西也许在他看来本就是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们能否传达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这也使得他的小说体现出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在深入挖掘《挪威的森林》文化观念和精神实质之后,发现这部小说是建立在传统文学精神之上的,是充斥着日本民族敏感的情感的,是符合日本民族性审美范畴“物哀”理念的,村上在他的作品中展现本国的情感和传统“物哀”的美学理想是自然的,这种态度在他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有所体现。如“我”在面对观念开放的女友绿子时,常常忍不住劝诫她应温柔,跟她在一起吃地道的关西风味的菜;“我”喜欢忧郁的直子也有因为直子对“我”在的情感上的依赖,出于一种男性比女性承担更多责任的传统立场的因素;“我”也不涉及到暴力、色情、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这些都处于东方的伦理道德观念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二、《挪威的森林》中孤独的救赎《挪威的森林》是在飞机上对直子的回忆中开始,在未知的地点中呼唤绿子中结束。然而直子与绿子这两段不同的情感之间,并不能区分出一个孰优孰劣,首尾呼应的情节设定暗示了渡边在直子和绿子的爱恋之间探索青春意义,但不能因此把这部作品定性为自我成长的主题。小说中出现的每个人,都深陷于孤独的场域之中,每个人都渴望摆脱孤独,期盼理解和真爱。(一)用情爱对抗孤独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这种激励理论中十分重要一项就是归属与爱的需求。而在文学上,爱情则是贯穿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不变的主题。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描写爱情的诗歌,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人就已经认识到了爱情对人的重要性,这种在爱与被爱中互相肯定的情感,是有利于人们获取安全感,从孤独困境中抽身的。1.主人公渡边纵观村上笔下的主人公,他们身上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主人公‘我’的职业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类似的特点:他们心地善良又怀有正义感,但对人的态度总是不温不火,不重名利,也大都是经历了日本60年代学生运动洗礼的青年一代。娱乐方式总是在酒吧里唱歌、跳舞,没什么朋友,对他们的父母更是知之甚少。学生运动失败后,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青少年的热血点不燃国家的强权,甚至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们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他们孤独、迷惘、失落。《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渡边也不例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长了一张普通的脸,个人能力平平,生活水平也一般。他是一个孤独的人,喜欢徒步旅行、游泳跟看书诸如这些一个人就能做得很好的活动,既不主动参与人际交往,也不排斥所有的社交活动,有些不合群,但对朋友是实打实的坦诚。既不主动理解别人,也不奢望别人理解他。用情爱来对抗孤独,主人公渡边应该说是深谙此道。在高中毕业前的那段时间里,渡边就曾同一个长处和有点让他难以忘怀的女孩谈过恋爱。那女孩哭着求渡边留下来,但他却义无反顾的抛下女孩,由此可见他在感情中并没有多投入,只不过是想在木月自杀后找点一个可以暂时躲进去的避风港,而这在书中也只不过是寥寥几笔就一带而过的故事。正如永泽所说“亲切热情倒是不假,但就是不能打心眼里爱上某个人,而总是有个地方保持清醒,并且有一种饥渴感,如此而已—这我看得明白。”这句话即使是放在直子与绿子身上,也是十分贴切的。渡边很爱直子,甚至把她的来信读上几百遍,而且在直子休学后,他一直为了直子重返社会儿不懈努力。二人还常常一起散步,这不是普通恋爱之中两人在不相熟之时通过压马路来沟通感情的初级阶段。有时他们会诉诸语言,有时则不会,但这和他们互通书信一样,都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是俩个思想与情感并不在一个频段上的灵魂之间的彼此试探。在这段感情之中,渡边本是被动的一方,却因为那夜身体上完美的契合之后,转变为较为主动的一方。即使是渡边要因此和直子一起承受那份孤苦的,那份无可奈何,他也甘之如饴的向前迈步。反观绿子,她的出现对渡边的影响则是正向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他那被木月和直子带离的精神,在和绿子相识相知之后似乎又重新找到了栖身之所。渡边与绿子在一起时,总是做一些很日常的事儿,可以用“吃喝”来概括,这与直子的“散步”有本质上的区别。绿子就像散发着光和热的小太阳,让渡边冷淡的心一点一点的热了起来。虽然小说的最后并没有明确表示渡边是否走出阴影与绿子在一起,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自杀,就说明他从绿子身上还是寻到了对抗孤独的一丝希望。在我所处的文化语境与所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性爱是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基础之上的,具有明确恋爱关系的两个人,当爱情发展到某个特定阶段而自发进行的一种肉体交流。同时这二者就如同鱼和水—水中可以没有鱼,但鱼却离不开水,尽管那样的生态环境会有些单调。但渡边所处的这个时期,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传统观念被颠覆,新的观念尚未形成,在这种混沌的环境下,极度的精神空虚。加之西方性解放思想的涌入,这种通过单纯肉体上的宣泄来疏散自己的寂寞和空虚,在当时的日本是十分常见的。也因此在渡边的认知里,性作为生命的基本需求是可以将其与感情和婚姻分离开来的。所以文中才会大量出现关于“自慰”,“找陌生女孩睡觉”。当陌生女子试图了解渡边,想走进他的世界时,他冷漠的不予回应。而渡边对待性爱的态度在面对直子与绿子时候又出现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再视其为工具,不让其玷污自己纯洁的感情。2.娴静抑郁直子小说题目“挪威的森林”,就是直子最喜欢的一首歌名。可见直子对于这部小说的重要性,如果不对直子深入了解,那也就没有分析其他人物形象的价值了。小说中的直子娴静古典,美的有些梦幻。作为木月的女朋友,从小便与木月形影不离的直子,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逃避现实社会的复杂,可因为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得不被动面对外面的世界,面对他们不擅长的人际交往。而当木月毫无征兆的自杀之后,这个世界就随之崩塌了。相较于直子自己和木月,渡边是一个更加坚强的人,于是渡边的身份就从木月与直子的私密世界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桥梁,变成了直子的保险绳。在这之后渡边曾一次次尝试将他从孤独的泥沼中之中拉上来,但仅仅是努力不坠入那口“井”对直子来说就已然不易,更逞论以常人的姿态生活。最终悄无声息的自我了结,跟木月一样把生命定格在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直子是一个不纯粹的人,企图交出自己由别人引导着前进,又不想完完全全消解自己,无论是青梅竹马的木月,还是一腔热忱的渡边。起初的她并不是完全没有社交的,“直子领来一个同班女生,四人一同去动物园,去游泳池,去看电影。”④但这样的社交对她来说只是一种添头,这样的女伴也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直子的孤独,在于长久的与社会的脱离。尤其是在木月死后,直子完完全全得把自己封闭起来,甚至连自身所处的环境坐标也定位到了与世隔绝的阿美寮。作为渡边心上永远的倩影,他有多么爱直子不消多说,但无论是面对这样百般呵护直子的渡边,还是一同构建精神世界的木月,直子的身体始终是无法打开,没法拥有和谐的性爱。从性与爱的主次关系来看,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直子本人可能并不喜欢他们二人其中的任何一个,只是需要向木月这么一个头脑机敏、谈吐潇洒并且早已相识的对象索取爱;或者渡边这样知根知底且足够坚强对抗孤独的人。直子性心理上的动情反应,是无法准确把握的生命体验。所以我们有理由判断直子在木月面前身体一直无法打开的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生日那夜与渡边之间一场令人难忘的性爱体验从结果上来讲,确实唤起了直子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让她住进阿美寮。从这一角度来看,“湿”这种性爱冲动可以看做是动物本能的求生反应。当然,一种真正的爱和一种对于可靠情感的需要或许是相辅相成的,尽管并不一定互相吻合。心理学上把高敏感人群称之为“HSP”,当他们遇到同样的境遇是,总会遭受比一般人更多的痛苦,同时他们也会因此受到生机与活力的损害。可以说,姐姐与木月的接连自杀轰塌了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高墙,直子的内心世界成了一片废墟,她的人生彻底被滚滚落下的碎石所掩埋,生命旅程早早的定格在美好的年华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3.外刚内柔的绿子绿子是一个活泼开朗、思想开放、敢爱敢恨又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正如渡边是木月、直子连接现世生活的桥梁,绿子也是渡边通向外部世界的纽带。作为读者最喜爱的角色,绿子与直子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直子和木月的世界对于渡边来说,是一个纯真美好的存在,但那始终是一个17岁的世界,所有常驻民都因为无法忍受俗世凡尘而被死亡吞噬。所以绿子的出现,对渡边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件事。《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很少交代角色详尽的家庭背景。但生活在“小林书店”的绿子,却详细描述了身边的亲人、朋友、恋人,相比于其他角色,绿子就像是一个装着很多书籍小书店。但尽管如此,绿子还是孤独的要命。和她所代表的的现实世界一样,绿子孤独的源头也来自现实世界。她的亲人相继离去,唯一的姐姐还忙着约会。对姐姐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直接点明这个姐姐对绿子而言也是形同虚设。虽然绿子从小父母健全,但忙碌的工作使得这对父母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她的内心,粗糙的情感也从来没给她撒娇的机会。如此的家庭背景就使得绿子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惹人喜爱。第一次见到绿子时,渡边就形容到“全身迸发出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简直就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眸子宛如独立的生命体那样快活地转动不已,或笑或怒,或惊讶或气馁”⑤。这种的小鹿一样的生机勃勃,到底来自何处呢?难道是靠着会烹饪会经营的能力么?会关西料理的女孩子我想在日本数不胜数,但未必有几个会剩下乳罩钱来买自己喜欢的煎锅;靠吃苦耐劳的品质么?穷苦人家出身的也有很多具有这种品质的女孩,但他们同样不是爱音乐爱泡吧的绿子。当渡边说万宝路不是女孩子吸的烟时,绿子回应没什么,反正吸什么都同样没滋味。甚至说道父亲病重之时,绿子还是“怎么也悲伤不起来”。可见绿子是把喜好凌驾于生存本身之上的,她那顽强的生命活力也许不完全来自于她所喜爱热爱事物的正向反馈,但那些负面的情绪也不足以让她受到重大创伤。她惯用一种戏谑的、不在乎的态度来面对独孤,这与上节中的直子是截然不同的。在小说描述直子时,往往进入直子的内心世界,营造出两人独处的精神氛围;而在描述绿子的时候,总是牵出许多绿子的生活事件,例如父母去世、照看店铺、做饭、上课等等。村上在描述绿子与渡边相见的场景时,往往使用大量的语言描写,这种高强度的对话跟抽烟、烧菜、喝酒、上课一样,都是绿子为了让自己“悲哀不起来”所进行的努力,这种独特的努力对绿子而言可以把种种灾难跟不如意轻松化。这种强烈的倾诉欲望,以及对渡边毫不怯懦的主动追求的情感,都是她内心极其孤独的表现,由于现实世界以及内心孤独的矛盾,使得绿子不得不在承受孤独的同时具备面对生活的勇气。在把渡边从那个几乎将渡边烧成灰烬的青春世界中拉出来,唤醒他体内那个鲜活、真实的自我,让他有勇气正视现世生活的过程中,渡边对他的倾听与陪伴,也让她自身获得了身心愉悦与精神满足,可以说是对绿子身上正能量的一种反哺。绿子是整部《挪威的森林》里唯一“健全”的角色,也会从男友紧紧的抱拥之中寻求安慰。她毫不忌讳跟渡边对性问题大谈特谈,也在某些时刻对性有很强烈的需求。这个荒诞世界里唯一的亮色也有着脆弱的一面,非活不可比非死不可的人更需要关心,他们同样敏感、脆弱,只是他们伪装的很好。(二)用死亡来对抗孤独《挪威的森林》扉页上写道“献给许许多多的忌日”,一种淡淡的死亡气息在品读作品前就弥漫在读者心头。生物学上的死亡是指机体生命体征完全消失,哲学意义上死亡是维持系统存在的属性遇到不可逆的终止。宗教语境下探究死亡的奥秘是为了得以投胎、永生;艺术视角下的死亡更加注重思想上和美学上的审美价值;《挪威的森林》中的死亡则是一个排解孤独的出口。1.埋葬身体的木月木月是一个压抑自我的少年,是一个不接纳现实也不被现实接纳的反叛者。木月的死是充满诗意的,是抛弃肉体以求给一个美好灿烂的、年轻的、高傲的灵魂寻得适宜栖居之地的过程。书中村上借渡边之口,说出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⑥这句哲学意味十足的话阐明了作者的生死观:死亡并非是生命体的终极。这与佛教中的涅槃一样,舍弃肉身、断绝苦乐的死,是为了远离业果得大自在,是修行的至高境界。小说没有用太多笔墨来丰满木月的人物形象,但从渡边回忆中的只言片语我们能窥见一个头脑机敏、谈吐潇洒,与其他人沟通存在障碍的人物形象。除了在渡边和直子面前,他完全不是一个健谈的人。明明具备出色的才能,却把这才能连同自己一起锁起来,不但选择避世,甚至最终选择一死了之来彻底的断开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很多人认为,木月是懦弱的,面对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解决而是回避,没有直面俗世的勇气,当他即将结束高中生活不得不进入大学步入社会时,选择了自杀,是不成熟的表现。这当然是一种不客观的评价,也是一种发人深省的言论——为什么只有向世俗妥协才叫成长?小说中仅仅交代了木月的父亲是一个蛮有钱的牙医,除此之外他们父子二人便没有再多的交际。当孩子的心里出现精神症结时,家长的态度是不管不问,觉得孩子心里能装得下什么东西,多买两件漂亮衣服,多塞一些零花钱就万事大吉了。等到孩子走向歧路的时候,甚至走向死亡的时候,感叹一句,唉,果然还只是个孩子,不懂事。这是何其不负责的言论呐!木月是可怜的。正如上节所说,直子在生日那夜里跟渡边发生一场难忘的性关系,产生了继续活下去的冲动,才鼓起勇气逃进与世隔绝的阿美寮。木月是没有一个合理的契机让他能够不顾身边人的非议踏进那里,更何况直子的死足以证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无助于解决都市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同样的,木月也没有办法像其他人一样通过一场非现实的爱来自救。直子做完胸腔手术木月很少去探望,在直子最需要的时候,木月以不喜欢医院为由常常缺席。不能简单的因此来判断木月不是真正爱直子,但也说明两人之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交流,很难把这种复杂的情感定义为纯粹的爱。况且木月对直子的爱,读者自始至终都是从直子的描述中感受到的,而回忆往往是内心的一种谣言。直子是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将性与爱分离开来的,从直子始终无法对木月打开,这也侧面印证了两人之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也正因如此,木月始终无法像其他人那样通过性麻醉缓解他内心的孤独与空虚。需要注意的是,性是人最原始的欲望,是先于人的社会概念本身存在的,尤其是在哪个普遍用性来排解自身焦虑的时代,但这种明显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论调,这种非道德的观念显然也无法让木月完成自我救赎。最后木月只能选择死亡来当做自己唯一的出口。当生活的痛苦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死有什么难?没有办法打破他所处的自我封闭与孤独无助这个闭环,仅仅十七岁的他只能选择自杀。2.埋葬灵魂的永泽永泽是书中最优秀的一个人物:出身豪门,英俊潇洒,东大毕业,事业有成,天生就具备领袖气质。他拥有许多木月不曾拥有的优越条件,但还是向肉欲低头,向物质利益妥协,轻易的葬送了自己年轻的、鲜活的灵魂。佛洛依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和自我是内心欲望的一体两面,前者个体无法察觉,后者是可意识到的;超我与本我一样是个体无法感知的,但它遵循“道德原则”,主要机能是约束个体行为。从人格结构理论角度看,永泽是一个摒弃超我、完全顺从本我的典型人物。他与木月最大的不同在于:木月并非全心全意的爱直子,永泽是百分之百的不爱他的女友。他的女友初美是一个娴静善良、气质优雅的迷人女性。初美在渡边眼中是完美的,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漂亮”的。尽管比初美更漂亮的女孩很多,但能被当做渡边少年心中的憧憬,即使十二三年过去,依然能让渡边感到为之震颤的仅此一人。这样一位“特殊的女性”,无论何时都应该有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女性,永泽不仅毫不珍惜,反而深深的伤害了她,甚至说是间接杀害了不为过。永泽的努力,都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因此他始终保持着激情,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积极。同时他也具备足以适应、把握,甚至掌控的天赋,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讲,他都是那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人物:他在消费化、欲望化的社会中如鱼得水,把自己变成资本主义的傀儡,就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工具。即便是粗鲁的践踏真心爱着他,包容他的初美,他残酷的心湖也不会掀起一丝波澜。永泽是一个内心彷徨、苦闷的富家子弟,他的身上充满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西方社会普遍认可的主张。他虽然是书中对于性问题最放纵的角色,但他并不是通过性麻醉来对抗孤独的典型,不能单纯的把他归为性奴隶,对他而言,性与爱根本无关紧要,他只是在畸形社会中丧失了理想主义和纯真自我的,埋葬了自我灵魂的可怜虫。三、《挪威的森林》对孤独的疗愈作用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当今人们的娱乐活动种类复杂多样,纸质书籍的影响力不复以往。大量以逐利为主要目的自媒体作品大行其道,这种制作粗糙、文案劣质作品是没办法真正带人走出孤独的心灵困境的。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能够担起给人指引方向,滋润干涸的心田之重任的。所以本章我将从《挪威的森林》对读者的心灵疗愈作用进行论述,作为上一章书中角色的孤独困境与救赎的补充与延伸。独特的文风博纳科夫说过:“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些空洞的废话。”基于“想写点什么”的创作出发点进行写作的村上春树,在风格这一方面的确是十分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文学形式,不仅让他成为闻名世界的畅销书作家,也让他的作品走进了读者的内心。1.散文化的文风自从私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坛上出现,就收到无数读者所追捧,这种带有明显散文特点的小说文体在崇尚“物哀”之美,讲求真情流露的日本可以说是寻到了沃土,甚至一度在文坛上占据了主要地位。即便是从小就接触西方文学思想的村上春树,将他的这部最具代表性作品《挪威的森林》划分为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私小说也无不妥。基于这种私小说的特质,《挪威的森林》中叙述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来讲并非十分完整,也并不具备精心设计的曲折情节。同时第一人称视角的使用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每每读来仿佛坐到他曾经营的酒吧之中,一位衣着整洁的中年大叔在你面前一边握着杯子,一边把他的心中所想娓娓道来一般。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人们难免受到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而村上春树作为一个敏感且细腻的作家,自然是无法从这个桎梏中跳脱出来。经历了日本乃至全世界最特殊的时期,身处大时代的浪潮之中,但他并没有对经济、政治置喙,反而把视点聚焦到在纷杂繁复的历史浪潮中浮沉的人的身上。也正因如此,读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中爱与被爱,抛弃与被抛弃等等感情体验上,把注意力集中在体悟孤独困境与自我救赎的方式上。而作者所期待得到读者的共鸣就在这种微妙的氛围之下悄然产生了。2.天马行空的比喻《挪威的森林》中充斥着一些天马行空的比喻,例如把绿子比作一只充满活力的小动物,用腐烂到黏糊糊的绿色液体来形容枯燥和孤独等等。这种奇妙的比喻使得读者的想象空间得以极大程度的扩展开来,把一个个杂乱无章的生活片段用充满童真的句段呈现出来,从而让文章有一种读过之后就难以忘怀的味道。此外,文中的凝练的对话也是十分值得推敲的。主人公渡边总是能够寥寥几句就交代出很多信息,而这些语句往往也带有哲理色彩。心理学上有一种治疗方法叫做沙盘疗法,大体流程如下:患者选择一些陈列架上的玩具在沙箱上随意摆放,进而组成一个沙箱作品。治疗者与患者共同完成作品的制作,体验患者心理发展与变化过程。同时也能通过陪伴和沟通,对其紧张和焦虑等心理疾病的症状进行缓解与治疗。而村上春树这种充满童真,带有游戏色彩的比喻和寓言式的对话方式,恰如沙盘疗法一样,可以说是具备一定的程度的疗愈作用的。(二)“此处”与“他处”的二重世界《挪威的森林》疗愈功用的另一方面在于作者善于利用“此处”和“他处”这种二重世界的对照来让生活在现世中的都市人体悟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作品中构建了一个桃花源一般的世界“阿美寮”,而根据相关学者考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社会现实之中,并不存在一个这样远离尘嚣,建立在山水之间的,可以供直子入住并自由支配生活内容的疗养院。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分医生还是病人,身份地位和所做的各种劳动一律平等,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可以说是现实世界去芜存菁后诞生的一处乌托邦。这与整个东亚都市人栉风沐雨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狭窄的生存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拉远是大相径庭的。在这个作者精心搭建的“他处”空间之中,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消解了人与人之间利益纠葛,距离自然就被拉近,整体氛围也就十分友善和睦,这种作法抽薪止沸一般直指患者的病灶,使其身心得以合理的调节与修复,使其审慎、客观的看待自身的孤独困境问题。在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同时,又激发出患者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善”。此外,村上春树还在他的另一部青春小说《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中为了表达对旧时恋人直子的缅忆,到小车站里看狗。沿途所见的屋宇和生活状态都与都市生活相去甚远—那是一副传统的、纯朴但有个性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和“阿美寮”一样通过“他处”来表达生活在“此处”人对简单的、自由的生活怀念与向往。这种构建平行于当前时空的第二重世界在村上其他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如《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海边的卡夫卡》等。这一系列二重世界的设计,都是区分“此处”与“他处”的符号,都代表了作者心中向往的精神净土。在这里角色可以拥有绝对的自由,一定程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