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侦查探究9500字(论文)】_第1页
【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侦查探究9500字(论文)】_第2页
【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侦查探究9500字(论文)】_第3页
【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侦查探究9500字(论文)】_第4页
【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侦查探究95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侦查研究摘要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是指犯罪分子将传统的制作和贩卖假证件的模式,即传统的线下交易模式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得犯罪变得更加隐秘和高发,进而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犯罪分子该类案件犯罪团伙往往遍布全国多个省市,通过互联网技术升级作案手段,具有复杂的犯罪团伙组织和密布的产业链条等特点,导致公安机关在面对该类犯罪案件的线索发现、侦查措施、调查取证等方面犯难。面对这样的现状,需要公安机关拓宽案源渠道,加强网络管控和地区重点人口动态防控,以及注重电子证据的收集。同时将治理与侦查结合起来,对案件高发地的银行,物流行业和印刷行业等企业加强合作,在查验环节和宣传方面要更加重视。关键词:互联网手段;隐秘性;组织性;侦防结合目录一、绪论 一、绪论(一)研究现状网络制贩假证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的线下制贩假证的交易流程转移到线上。[1]参见于志刚:《网络犯罪的发展轨迹与刑法分则的转型路径》,载《法商研究》2014年第4期,第44-53页该类犯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兴起,其高速发展态势和制假售假犯罪分子的日益猖獗,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国家公权力的权威。面对刑事案件高发,案件形式越发复杂的现状,公安机关迫切需要一个涵盖调查实践、总结整理和完善[1]参见于志刚:《网络犯罪的发展轨迹与刑法分则的转型路径》,载《法商研究》2014年第4期,第44-53页(二)研究意义在理论研究方面,缺乏对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的侦查对策的文献资料。相关侦查研究基本为传统制售假证犯罪的侦查研究,对于以网络为主要工具的新型制贩假证犯罪缺乏认识,需要总结和归纳新的侦查经验。本文通过对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的近年典型案例入手,通过分析该类犯罪的特点和趋势,结合学习和实践对当前公安机关可能存在的侦查方面的难点提出相应的侦查对策,以期拓展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的侦查思路。在实际操作方面,公安机关在面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时,常常因为调取证据不全面、难以发现该类犯罪分子在网上的痕迹等原因,使得对于该类案件的打击力度不足。[2]参见梁武彬:《制贩假票证犯罪发展新趋势及侦查革新[2]参见梁武彬:《制贩假票证犯罪发展新趋势及侦查革新》,载《公安学刊》2010年第5期,第46-47页(三)研究依据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输入“网络”“制贩假证”关键词后,从2014年至2021年,法院对网络相关的制贩假证案件共进行了55起判决,55件案件中,定性为刑事案件的案件有54起,其中涉嫌伪造证件和印章的有43起。从发生案件的地域和审理的法院的省份来看,制贩假证案件遍布全国各地,多发于湖南,江苏,广东等地。从裁判年份来看,2014年网络制贩假证案件处于高发态势,2015年至2017年网络制贩假证案件数量大幅下降,从2018年开始数目逐渐增加,至2020年数目达到与2014年持平的水平。在法院审理的判决书中可以发现,网络制贩假证犯罪大部分为团伙犯罪,主要涉嫌伪造变造、买卖企事业和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以及身份证,判罚刑期根据犯罪嫌疑人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从拘役至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之间进行划分。二、网络制贩假证案件的概念和特点(一)网络制贩假证案件的定义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将传统的制作和贩卖假证件的模式与互联网的运用相结合,进而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其中,“证”是用于证明身份和权利义务等法律效力的“证明”,“假证”即是对真实证件的伪造,法律上不具有任何效力。“制”是仿造以假乱真的虚假证件。“贩”即制假犯罪分子向买方贩卖制作的伪造证件。犯罪分子在网上发布所谓的“制证”信息,客户下单后便开始制作。因而现在的网络制贩假证案件中,“贩”应该放在“制”前。“网络”即互联网,该类犯罪案件犯罪分子的主要犯罪渠道。我国公安机关对于此类利用互联网实施的贩卖虚假证件,严重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极为重视,将其作为每年开展“净网”行动的主要打击目标。(二)网络制贩假证案件的特质1.犯罪主体的特点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近六年的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刑事判决书中的犯罪主体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1)网络制贩假证案件的犯罪主体以文化程度偏低的中年男性为主。(2)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案发月份较为集中,虽然不同地区案发的月份略有不同,但显示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多发于该地区的旅游旺季和求职高峰月份。(3)犯罪空间广域化,网络制贩假证犯罪的产业链条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向周边城市的辐射性分布。(4)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犯罪团伙中的核心成员,大多是来自同一乡镇的同族或邻居。[3][3]参见陈福连、王金鑫:《制贩假证违法犯罪研究》,载《公安学刊》2003年第4期,第34-36页以2019年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对谢求乐制贩假证案的刑事判决书为例,被告人谢求乐和被告人谢豪均为湖南省双峰县的农民,包括同为被告人的王世伟和史继刚在内,四人最高为初中学历,其中被告人谢求乐甚至是个文盲。他们在家乡土地上购置出租屋用于制造假证,通过微信招揽需要购买假证的人员,通过网络社交软件寻找下家贩卖制作的假证。他们在求职期大量制作伪造的特种行业工作证明,从中非法牟利。案件范围涉及多省,对多种行业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2.网络制贩假证案件的成因一方面,网络制贩假证案件犯罪的产生来自于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俗话说“看证不看人”,各式各样的证件成为了社会上行走的通行证。这种证件成为身份符号的社会,“假证”让没有证件的相关人可以“一跃龙门”,获取不符合其身份的地位和权力。粗暴的划分和不细致的监管,促成了社会对于假证需求的市场,是该类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和本质成因。网络制贩假证案件的兴起来源于普通人内心不劳而获的贪欲,对物质和精神虚荣有渴求,隐形市场的存在助长了产业的暗中生长。另一方面,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假证的查验审核存在问题,不能正确识别证件的真伪是假证流通广、需求度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4][4]参见周建和:《浅析厦门市伪造印章、证件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载《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第72-73页3.发案量总数大,增长快随着人口增长,社会岗位竞争变得激烈,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假证的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恶性的社会现象,网络制贩假证案件也一直处于高发的态势,对公民的身份信息安全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良性运转都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公安机关认识到了假证带来的危害,从2013年开始对市面上的制贩假证犯罪打击力度不断上升,也取得了亮眼的战果。但近年来,犯罪分子为逃避公安机关的抓捕,将网络制贩假证的犯罪模式转变为链条式,把集团分散成分工明确的许多小型集团,用互联网取代过去的传统线下模式,让网络制贩假证犯罪变得难以察觉,犯罪分子也变得更加猖獗大肆作案。这一点也能够从中国裁判文书网近年来数量逐渐回升的判例数目中可见一斑。面对更狡猾的犯罪分子,亟需公安机关革新侦查模式。4.隐蔽的犯罪流程(1)主要通过网络实施犯罪行为与传统线下制贩假证犯罪相比,网络制贩假证犯罪的犯罪分子主要以网络为犯罪工具进行制贩假证犯罪活动。对电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的犯罪人员在犯罪活动中,会通过网络手段隐藏自己的犯罪行为,且具有较强反侦查意识。大型的团伙往往有遍布多省市的制作作坊,关系盘根错节。人员分散,分工明确,让网络制贩假证犯罪的流程实施更加隐蔽。由各级经销商负责宣传推广寄送,制证刻章一应俱全,涉及国家政府机关假证制作的网络制贩假证团伙还会有黑客等专门黑入官方网站或改变网站域名以达成“假证防伪验真”的目的。[5][5]参见杜锦:《防控和侦破制贩假证小案存在的问题——以S省为研究范围》,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第29-33页(2)假证的交易网络制贩假证犯罪分子一般通过多渠道散发制贩假证的信息,其中包括各类电商平台,QQ群,微信群,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甚至攻击一些网站,尤其是一些人事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论坛等,在这些网页上添加弹窗和广告,通过虚假的宣传进行诱导。买证人与网络联络员达成交易后,联络员会要求买方与当地经销商进行联系,为假证的定制需求和完成日期等进行协商。然后,经销商将买证人的信息以及假证定制需求传达给线下进行制作。(3)假证的印制寄送线下作坊收到证件信息和假证定制需求后,便开始着手制作假证。假证作坊除了要预备制作场地外,还要为制作假证做好印刷材料的准备和印刷设备的采购。制假者通常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或对印刷行业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熟悉印刷原理和过程,并对当地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选择当地不易被发现的隐蔽偏僻的地点,如郊区农村地区和周边社区以及城乡连接处等地进行假证印刷。作坊一般会伪装成库房,粮仓或者是民宅等。假证制作完成后,地方作坊将根据经销商提供的买方地理信息,利用物流快递的隐藏高效运输模式直接将伪造证书邮寄给买方。(4)官网防伪验真“官网防伪验真”是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流程的最后阶段,只有具有专业性质的假证件才需要“官网防伪验真”,如身份证等。买方收到证件后,制贩假证犯罪分子会通过这样一个检验环节,向买方确保假证的“正常使用”。殊不知这也是犯罪分子悉心设计的一个陷阱。犯罪分子一般会向买方提供一是虚假认证的网页提供查询,以证明自己从而达成交易。假证售卖自然不会有进一步的售后,一旦买方的假证被查验出来,苦果只会由买方一人承担,同时买方提供的个人信息也会被制假证犯罪分子进一步利用,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5.近年来该类犯罪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公安机关对网络制贩假证案件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和相关证件的防伪系统不断完善,网络制贩假证犯罪分子开始转变思路,不再大肆售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印章和证件,而是利用买家的虚荣心和牟利的想法,网络制贩假证犯罪分子将目光放在了需求量大且不易被察觉的假准考证,假车票和假学生证、学位证上。互联网让制贩假证的成本变低,让制作出来的假证更“真”。犯罪分子用低廉的价格吸引客户,舍弃过去在路边和公共场所张贴小广告的方式,转而通过微信,QQ群引流发展下线的模式,逐渐成为了现阶段网络制贩假证犯罪发展的趋势。(三)衍生多种犯罪,加剧社会危害网络制贩假证犯罪肆意使用和贩卖公民信息,影响功能公民身份安全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用于以假乱真的假证又会衍生出多种形式的犯罪,进而加剧对社会的危害。比如诈骗犯罪分子就可以利用假证提高了实施诈骗的成功率,同时,在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中,经常会出现以假证为销赃工具的其他类型案件。强大的市场需求扩大了网络制贩假证的发展规模。网络制贩的假证也为公安机关在案件的侦破中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侦查人员在追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一旦犯罪嫌疑人使用了虚假的证件,便可能会让整起案件的侦查陷入僵局,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三、网络制贩假证案件的侦查难点与传统制贩假证犯罪案件相比,网络制贩假证犯罪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呈现智能化发展趋势,不被时间和空间所束缚,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造成了更严重的危害。随着犯罪行为越来越隐蔽,以及犯罪嫌疑人反侦察意识越来越强,公安机关侦查网络制贩假证犯罪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当前公安机关在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的侦查中,主要的侦查难点在于线索难搜集、调查难展开、证据难收集、治理有漏洞四个方面。(一)案件线索难获取与传统制贩假证犯罪案件不同,网络制贩假证犯罪以网络为主要犯罪工具,执行过程完全通过互联网,卖家和买家没有实际上的接触,也就不存在能够勘查的现场。这种非接触性质给侦查机关在收集此类犯罪案件线索的过程中带来了许多困难。目前,网上制贩假证犯罪多为团伙作案,线下犯罪窝点隐蔽,产业链条分散,导致公安机关在侦查此类案件线索极难获取。即便侦查人员根据线索追查到案件的相关人,他们还会用虚假的身份伪装自己,使得侦查人员难以确定作案人身份导致线索中断,案件调查陷入僵局。在2020年4月四川警方破获的一起特大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制贩假证案中,从2019年10月开始的前期调查起,历时半年时间终于将整起案件涉及的全部犯罪嫌疑人全部追捕归案。具体流程如下图:图1案件过程简图该起案件代理代售中间商遍及全国18个省市区,案件主要犯罪嫌疑人在2019年11月起在全国各地逃窜隐藏自己,专案组在后续的侦查和抓捕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二)案件调查难推进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涉案人员往往具有遍布多省市、涉案人员数目多的特性,这样就导致了不仅抓捕实际不好把握,一旦某个地区的人员落网,便会惊动其他省市。案件的核心人物一旦隐藏起来,便会使得案件的侦破进程推进和开展受阻,让公安机关前功尽弃,收获寥寥。[6][6]参见高源:《非接触性犯罪的基本诠释与侦查对策》,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第107-117页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中近几年的判例中发现,制贩假证犯罪分子从不抛头露面,而是通过利用论坛、QQ群、微信群、网店的方式进行假证售卖,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侦察意识。当侦查人员在获取网络制贩假证犯罪线索后,与犯罪嫌疑人进行沟通联络时,对方会很敏感的察觉到我们在有意识的收集他们的证据,从而中断和我们的联络。即便我们确定了犯罪分子的所在地,对方也可能先我们一步转移,给我们的案件调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2019年1月10日唐山警方侦破的特大网络制贩假证案中,当警方锁定35岁彭某为首的15名可疑人员,并发现犯罪嫌疑人的制售假证窝点后,引起了犯罪嫌疑人的警觉。犯罪嫌疑人开始有组织的转移人员和设备,当警方组织力量准备抓捕前夕,才发现整个犯罪团伙已经转移到了温州的窝点。经调查发现该犯罪嫌疑人团伙的窝点遍布国内数个省市,同时这些伪造者不仅伪造国内文件,还将伪造链条延伸到国外,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倘若公安机关没有及时发现该犯罪团伙的行动,贸然抓捕,不仅不能获得预料的战果,还会惊动这样一个巨型团伙,导致前期侦查获得的线索尽失,致使工作陷入僵局。(三)案件证据难收集证据是固定犯罪事实的重要依据,证据的搜集是侦查工作中的核心。对于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的破获,固定证据是破获案件,惩治犯罪分子重中之重。网络制贩假证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联络、资金流转等操作,实体证据难以被发现,虚拟证据又不易留存。[7][7]参见吉锴:《对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行为的定性分析——以罗某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案为视角》,第5-10页(四)基础治理有漏洞据调查,在制售假票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几乎都是来自城市的外来人员,其中刑满释放人员和有犯罪记录的刑满释放人员比例高达30%。然而,在人口管理上却严重脱离了对犯罪嫌疑人的监管。同时制贩假证屡禁不止的原因,与群众对假证的非法性质认识不清,相关基础服务机构无法构建牢靠的识别系统有很大关系。公安机关是武装性质的行政机关不假,但宣传工作是未雨绸缪,预防犯罪,发动群众联防联控的重中之重,需要公安机关给予高度重视。目前这些在基础治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与公安机关“严打轻防”的思想是分不开的。[8][8]参见陈好为:《通讯网络诈骗犯罪实务问题研究》,第6-8页(四)针对网络制贩假证案件的侦查对策网络制贩假证犯罪犯罪发展迅速,面对这一现状,需要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开拓侦查思维,重新完善侦查方向。公安机关在案件的高发时期进行的重点打击虽有显著收效,但也让犯罪分子更加警觉,让他们的反侦察手段更加健全。侦查工作还需要结合社会治理工作,对重点地进行定期的视察,与相关企业加强联络,在犯罪的早期阶段就掌握犯罪嫌疑人的位置和人员信息,与案件侦查同样重要。基于以上因素,本文对于公安机关在线索搜集、网络管控、取证工作、动态防控侦防治理方面提出四点侦查对策。(一)发掘更多案源,加强线索搜集电子商务平台是销售假证的重要渠道,无论是线上宣发、售卖,甚至是交易支付阶段也与电商平台紧密相关。交易的资金主要通过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进行转移。因此,公安侦查机关应与电商平台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因为制贩假证犯罪受到显著的季节性影响,当网店的收入存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或银行资本出现异常增长的情况,电商平台和金融机构就应向公安机关申请介入。公安机关在侦查制贩假证犯罪的过程中,也应向各类电商平台收集可疑门店的账户信息,同时结合调取的银行流水对相关开户人展开调查,明确是否涉嫌犯罪活动和虚假宣传。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就要着手为案件的侦破搜集线索。[9][9]参见梁武彬:《论打击制贩假证犯罪破案战役中存在的问题——以S省为研究范围》,载《犯罪研究》2012年第1期,第65-71页网络制贩假证犯罪分子一般会通过物流快递的方式,将假证寄送给买方。因而公安机关要加深与犯罪高发地物流行业和印刷原料厂的沟通协作,对快递运输和原料输送渠道实施重点布控的同时,以周为单位对物流订单进行数据碰撞比对,找出某一时间大批量运输的订单,顺藤摸瓜。(二)加强网络管控,寻找可疑信息网络是网络制贩假证犯罪的主阵地,犯罪分子利用网络,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生意”,更会滥用公民不慎在互联网上遗落的个人信息,对公民身份权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公安机关可以通过定期通过检索关键字的方式对网站、论坛贴吧和网店、QQ群、微信群以及二手交易平台等进行监督审查,筛查可疑信息的方式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控。同时进一步加强网上排查,加强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政府官方网站的巡查力度。[10]参见程方园、胡帅:《假章假证类犯罪案件疑难问题实证研究》,载《河南工程学院学报》[10]参见程方园、胡帅:《假章假证类犯罪案件疑难问题实证研究》,载《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58-64页(三)注重电子取证,明确案件事实网络制贩假证犯罪过程包括网络宣传交易和线下制作两个阶段。公安机关在侦破网络制贩假证案件后,往往会展示在窝点内缴获的各类假证,但背后的电子证据却鲜少被提及。这与电子证据数量庞大,难以收集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电子证据的收集,要在保护措施方面做到细致全面,按照刑事诉讼法的各个方面对犯罪依据、涉案资金数额、犯罪组织结构等进行精准收集。电子证据包括联络内容,交易信息,交易流程等重要线索,其地位不仅仅是侦查犯罪的证据,更是对案件正确定性,对犯罪分子正确判罚的重要法律依据。只有正确收集电子证据,才能真正明确案件事实,进而展开下一步的侦查工作,彻底摧毁整个网络制贩假证团伙。(四)实现动态防控,侦查治理结合公安机关要突破“重打轻防”的思维漏洞,实现组织内部各警种的通力协作。一方面要立足于刑侦工作信息化建设,对可能存在与已经确定的制贩假证高危人员身份明晰并实行分级管控。[12]参见[12]参见崔振兴:《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侦查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9-26页五、结论面对当今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愈发猖獗,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的现象,公安机关必须手腕强硬,对该犯罪行为严厉打击。但由于网络制贩假证犯罪案件隐蔽,犯罪分子数目多,犯罪窝点分布广,具有反侦查意识等特点,公安机关在此类犯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也缺乏针对性和方向性的指导,使得公安机关难以对该类犯罪案件进行有效遏制。本文在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侦查实践中存在的侦查难点为指导,分析了网上制假售假犯罪的犯罪主体、犯罪手段和犯罪特点,重点提出四项对策:首先,在线索获取上,需要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加大对网络情报的获取,深挖各类相关信息的来源,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其次,对于此类犯罪具有窝点分布广内部层级复杂的特性,在侦查工作中要仔细跟踪挖掘,拓展案源,从多维度确定犯罪分子的行动范围和行动轨迹,一举抓获。再次,面对数量庞大和易损失的电子数据,应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和提取固定。电子证据作为对案件的定性和嫌疑人定罪的必要证据,收集和报管方面要多加注意。最后,在侦查策略方面,公安机关要加大对本地区重点人群的控制力度,及时发现有潜在危险的外来高危人员,全面采集其个人信息,了解相关人员动态,对其予以重点控制。除此之外,不能忽视宣传工作,这也能有效打击制贩假证犯罪。以上四点实施妥当,定能使制贩假证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1]于志刚.网络犯罪的发展轨迹与刑法分则的转型路径[J].法商研究,2014(4):44-53.[2]梁武彬.制贩假票证犯罪发展新趋势及侦查革新[J].公安学刊,2010(5):46-47.[3]贾贺萌.大数据背景下的侦查机关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0(6):15-16.[4]陈福连,王金鑫.制贩假证违法犯罪研究[J].公安学刊,2003(4):34-36.[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