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项复习-专题十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教学 模板_第1页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项复习-专题十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教学 模板_第2页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项复习-专题十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教学 模板_第3页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项复习-专题十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教学 模板_第4页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项复习-专题十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教学 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八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知识导图]课时1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考点1美苏冷战/两极格局1.根本原因: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2.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1)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VS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2)经济上:1948年,马歇尔计划—影响/目的:复兴欧洲经济,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VS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3)军事上:1949年,北约VS1955,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4)地缘政治: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国1949年分裂。3.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4.影响。(1)积极: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2)消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力量的成长,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考点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时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2.表现。(1)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1967年)。(2)日本经济的“起飞”。(3)中国的振兴(“两弹一星”和外交成就)。(4)第三世界崛起(1955年万隆会议,1961年不结盟运动,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考点3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历程1.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2.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表现: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广大发展中国家)。

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但不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根源,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考点4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表现。(1)国家的宏观调控。(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1946年,以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为标志)。(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考点5国家的宏观调控1.特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2.背景。(1)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4)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和凯恩斯主义的盛行。3.影响。(1)积极:经济增长一度较快,50—70年代初,出现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2)消极: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调整: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4.国际协调。(1)措施: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短期贷款,救急组织)、世界银行(长期贷款,救贫组织)、关贸总协定(削减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等国际经济组织。(2)影响: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非实行计划经济,制定经济计划只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手段。⊙考点6社会结构的新变化表现:(1)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第三产业兴起。(2)阶级关系:“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考点7

“福利国家”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产阶级统治。2.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3.评价。(1)积极:缓和了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2)消极: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助长了人们的惰性。⊙考点8社会运动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2.妇女运动。3.学生运动、反对越南战争。(2023春·四川高二统考学业考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虽然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是(

)A.坚持自由放任

B.实行计划经济C.鼓励垄断行为 D.加大政府干预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是,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据所学,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据所学,二战后,英国和日本等并未实行计划经济,排除B项;据所学,二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限制而非鼓励垄断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1.(2023春·浙江绍兴高一统考学业考试)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1947年,为了从经济上遏制苏联,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A.推动成立“北约”B.提出杜鲁门主义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C2.(2022春·甘肃高一统考学业考试)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的电报中称:“国际社会将形成两个世界规模的中心,这两个阵营为支配世界经济而进行的斗争将决定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命运。”为此美国(

)A.签署《联合国家宣言》B.成立华沙条约组织C.实施“马歇尔计划”D.推行“杜鲁门主义”C3.(2023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有学者认为,“冷战”政策在实践中表现为组织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进行核战争恫吓,加强宣传攻势,破坏正常经济关系,干涉他国内政等。据此,下列举措与“冷战”有关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B.推行马歇尔计划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D.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B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冷战(世界)。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援助西欧,目的是加强对西欧的控制,遏制苏联,是美国在经济上对苏联的“冷战”措施,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了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以渡过危机,和“冷战”无关,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是为了打败法西斯,和“冷战”无关,排除C项;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是为了配合苏联工业化建设,和“冷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下列关于冷战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冷战是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B.“杜鲁门主义”演说是苏联对美国发动冷战的标志C.冷战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世界两极格局的逐渐形成D.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B5.(双选)据统计,美国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5037亿美元,人均收入1883美元;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741亿美元,人均收入为2579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其繁荣的原因有(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D.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加强AD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据材料“美国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5037亿美元,人均收入1883美元;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741亿美元,人均收入为2579美元”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A、D两项正确;美国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二战后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并不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故本题选A、D两项。6.(双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这一时期冲击两极格局的因素主要有(

)A.欧共体的成立B.不结盟运动的形成C.中国崛起,成为世界重要力量中心D.苏联解体AB结合所学,1967年欧共体成立,不结盟运动形成于1961年,它们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A、B两项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崛起,成为世界重要力量中心,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A、B两项组合符合题意。课时2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及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考点1二战后苏联的改革1.改革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概括。(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①内容:A.经济: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B.思想: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②侧重点:农业领域。③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①侧重点: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②结果/影响:A.苏联军事实力增强;B.没有突破传统体制,体制更加僵化;C.与美国军备竞赛,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缓慢。(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①措施:A.经济上: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B.政治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C.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②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原因:A.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B.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考点2东欧剧变1.时间:1989—1992年。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3.从苏联、东欧的改革失败到中国改革成功的启示。(1)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是艰难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才能成功。(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农、轻、重的协调发展问题。(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考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重大成就(1954、1956、1964、1970、1978、1992、2001、2017年)。(1)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1956年,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3)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6)1992年,南方谈话,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8)2017年,召开中共十九大。2.对内改革。(1)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对外开放。(1)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4)2000年,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5)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考点4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近代以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三个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战前/1914年前。(2)一战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8—1939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3)二战后/1945年后。2.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1)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2)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3)联合国的推动。(4)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3.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1)亚洲:印度独立: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1947年,印巴分治。(2)非洲:①埃及:1952年,埃及纳赛尔领导武装起义,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从英国手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②阿尔及利亚:1954—1962年,阿尔及利亚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③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3)拉丁美洲:①古巴: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②巴拿马: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4.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影响。(1)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第三世界崛起。(2)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3)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亚非拉人民经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锻炼,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考点5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整体上面临着哪些共同挑战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2.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3.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2023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在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其中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着不懈努力。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中国家“不懈努力”的是(

)①万隆会议的召开②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③不结盟运动的形成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冷战对峙时期的国际。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团结,符合题意;③不结盟运动的主要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该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因此不结盟运动的形成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不懈努力”,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是在日内瓦会议上,这次会议上英美等国家都参加了,它们不属于发展中国家,不符合题意;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是苏联组建的,苏联也不是发展中国家,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答案:C1.(2023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在1985年骤然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并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的苏联领导人是(

)A.戈尔巴乔夫 B.勃列日涅夫C.赫鲁晓夫 D.斯大林A2.(2023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中,相对比较公允的是(

)A.“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导致了苏联解体”B.“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否定”C.“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改革充满复杂矛盾”D.“提高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C3.(2023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二战前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这主要说明(

)A.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B.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露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东欧)。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遭遇的挫折表明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C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还提及陷入困境,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模式可循,A、D两项所述未能完整概括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