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_第1页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_第2页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_第3页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_第4页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摘要三国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卓越人物在这个舞台上逞才驰智,创功立业。其中的刘备以仁义著于天下,他获得了民心、士心;他“三顾茅庐”思贤若渴,他知人善用;他能屈能伸,为了“兴复汉室”屈己事人,并能抓住时机,起死回生,由一位贩履织席的下层人物一跃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但是,他感情用事,为了兄弟之义,悍然放弃了“连孙抗曹”的既定国策,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其得与失,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足以让后人借鉴。关键词《三国演义》、仁德、三顾茅庐、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意气用事三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在这一期间,天下纷争,生灵涂炭,群雄并起,英才辈出,无数卓越人物在这一活跃的历史舞台上逞才驰智,创功立业,演出了一串串威武雄壮、气震山河的戏剧,写下了宏伟瑰丽的历史篇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正反映了这一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期。这本书通过记叙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运用各种艺术手法,给我们塑造了许多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如关羽的“义”、孔明的“智”、曹操的奸、张飞的“猛”,刘备的“仁”,无不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刘备从一位贩屦织席的下层人物,一跃而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其思想、性格等方面颇值得我们去探讨,我认为刘备的人物形象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通仁德待人,士民归心在三国群雄中,刘备既无过人之勇,也非一流的谋略家,但他深谙以德谋取民心这一真谛,在人们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正如人所说“刘皇叔仁义著于四海”。以仁德待人,这是刘备从起兵到称帝一直恪守的原则。他管理过的地方,政治廉明;率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他继陶谦之后,接管了徐州,虽为吕布所夺,在曹操破吕布之后,徐州百姓感其恩德“焚香庶道,请留刘使君为牧”。曹操南征,实力悬殊,樊城、新野之民明知跟随刘备将会大难临头,仍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连襄阳城中百姓,也“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当刘备在船上望见百姓渡河时两岸哭声不绝的凄惨景象,大声哭着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竟欲投江而死。还是手下的人扯住了他。听到此事的人都感动得哭起来。即使曹兵即至,众人劝他:“暂弃百姓,先行为上”。他却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刘备此言,莫不伤感。后人曾写诗称赞刘备:“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即使祸在眉睫,简雍劝刘备:“此大凶之兆也。应在今夜,主公可速弃百姓而走。”刘备还是说:“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仍然坚持与老百姓患难与共。即使遭了大难,刘备还心存百姓,大哭着说:“上数万百姓,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这种待民置安危而不顾的仁慈之心,又怎不教在战乱中寻求英主的老百姓真心归附呢?刘备不仅以仁义获得了民心,也以仁义获得了士心,刘备帮助陶谦解了徐州之围。陶谦认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德高才广”,愿意将徐州让给刘备,糜竺也劝刘备领了徐州,刘备却认为“今无端据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之人矣”“此事决不敢应命”。两次相让,竟至陶谦泣下曰:“君若舍我而去,我死不瞑目矣!”但刘备仍不肯从命。当时徐州殷富,户口百万,这对欲建功立业以图大事的刘备来说,是多么重要;陶谦至诚相让,又是一个多么好的机会。但他以“义”为本,不为所动,这样的高风亮节,令陶谦并手下诸人无不钦服。陶谦病危时,所想的仍是刘备,终于将徐州牧让给了刘备。这就是有名的“三让徐州”的故事。这“三让徐州”,可为刘备树立了一光辉形象。他以后落难时去投靠别人,大家都热情待他,我想这与此事大有关系。曹操以计捉了徐庶老母,徐庶因此向刘备辞行。孙乾劝刘备留住徐庶,让曹操杀了徐母,这样徐庶必定尽力抗曹。刘备严辞拒绝:“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母子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事”,众人想借此扣刘备为人质换取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同意这门婚事,整个过程由诸葛亮一手操持。对这次特大冒险,刘备是非常害怕的,可诸葛亮偏要他去,而且不把预定的计谋告诉刘备,也不经刘备同意,就叫孙乾往江东去说亲。刘备只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江东。此时,上下级关系竟倒置过来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信任到了何等程度。刘备临死时,将军国大事尽付与诸葛亮,并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若对诸葛亮没有深刻的了解,会如此信任他,将自己的一切都托付与他吗?而曹操在这方面就有着两面性,表面看来他求贤若渴,公开宣称不拘一格降人才,骨子里却忌才妒能,希望下面的人绝对服从他的意志,有敢和他相悖的,迟早得被除掉。刘备对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的情义与倚重是众所周知的,对非结义的赵云也十分爱重。第一次见到赵云,就十分敬重,便有不舍之心。但因赵云是公孙瓒的部将,只得与赵云“执手垂泪,不忍相离”而分别,以“相见有日”告慰。后在去汝南途中,于卧牛山遇见了“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的赵云。刘备喜出望外,说:“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相遇”。以后刘备对赵云虽不呼弟,其情却一如对关、张。当时长板坡大战时,刘备君臣、妻子相失,有人报告说:“赵子龙投曹操去也!”刘备十分自信地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子龙此,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能弃我也”。刘备之所以说得如此斩钉截铁,坚信不移,是因为他洞察赵云肺腑,深知其人。刘备取得长沙后,亲自到不肯投降的黄忠家里相请,黄忠感其诚意,欣然投降,刘备厚待黄忠,黄忠为刘备取得汉中立了大功,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之一。彝陵之战中,刘备见年轻将领关兴、张苞屡立大功,感叹说:“昔日从腾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正说之间,有说人报告:黄忠引五、六人投奔东吴去了。刘备笑着说:“黄汉升非反叛之人也,因朕矢口误言老者无用,彼必不服老,故奋力去相持矣。”果然,黄忠到彝陵营中,对守将吴班等人说了原因:“昨日主上言吾等老迈无用,故来此与东吴交锋,看吾斩将,老也不老!”刘备对马超也十分喜爱。马超为曹操所败后,势穷力孤,只得投奔张鲁,后率军攻打葭明关以拒刘备。刘备在关上观战,看到“门旗影里,马超纵骑持枪而出。狮盔兽带,银甲白袍;一为结束非凡,二者人才出众”。刘备不禁感叹:“人言‘锦马超’,名不虚传”。当看到马超与张飞大战一百余回合,不分胜负,赞叹马超“真虎将也”,对诸葛亮说:“吾见马超英勇,甚爱之,如何可得?”后来孔明用计降服了马超,刘备又多了一员能征惯战的将领。孔明虽料事如神,但在知人之明这方面,可不如刘备。刘备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评价了马谡:“联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并未将刘备的话放在心上,在第一次出师伐魏时,派马谡去守战略要地街亭,纸上谈兵的马谡不听副将王平劝阻,将兵马驻于死地,丢失了街亭。街亭一失,全局被动,致使一出祁山无功而返,诸葛亮用“空城计”才救了性命,后来不得不挥泪斩马谡。能屈能伸,待机而起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经常打败仗的英雄。他一生挫折连连,经常败到独自一人落荒而逃,但最后能击败群雄成为三分鼎立的一方之雄,的确有别人无法做到的长处。他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屈己事人,并能在逆境中抓住时机,起死回生。吕布赶走刘备,占领徐州,袁术趁火打劫,派大军攻打刘备。刘备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依靠负义的吕布,吕布让刘备到小沛安身,关羽、张飞很气愤,刘备却劝他们:“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不能说刘备心中没有怨愤。他在吕布走投无路时收留了他,但吕布却在刘备出兵在外时将徐州夺走,这可是刘备创业的根据地,它的丢失对刘备的事业来说是一次惨重的打击。刘备审时度势,知道徐州落入吕布手中,要想夺回已不可能。如果与吕布争夺,说不定连性命都会丢掉,自己只能“忍”字当头,等时机到了再杀吕布一个回马枪。后来终于等到机会,借曹操之手将吕布除掉。刘备虽然认命,忍气吞声驻扎小沛,但吕布不容他坐大,派兵来攻打。刘备只好去投奔生平大敌曹操。这次可冒了很大风险。刚到许都,就有人劝曹操,“刘备,英雄也,不早图,后必为患。”幸亏曹操认为“方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虽是如此,曹操对刘备防范这心未去。在“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种认识对刘备是一种致命威胁,刘备当时惊得连筷子都掉在地上。当时正打雷,他随机借雷声掩饰内心的不安,并解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见他连雷声都怕,才打消了疑心。在虎穴中的日子不好过,刘备看准曹操害怕袁绍、袁术合兵一处的心理,主要要求攻打袁术。曹操答应,并拔给他五万人马。这次脱身,正如刘备所说是“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这样,刘备既得了五万人马,又击破了返逆的袁术,获得了更大的名声。这次屈身曹操,刘备获得了振作事业的一次大好机会。衣带诏事件后,曹操攻打刘备,刘备惨败,单枪匹马落荒而逃,投奔袁绍。凭刘备的眼力,当然可看出袁绍处并非安身的好地方。在袁绍那里,因关羽斩了颜良、文丑,两次遇险,刘备灵机应变,才免了杀身之祸。后他以去荆州游说刘表,共拒曹操为名,脱离袁绍。到古城,与关羽、张飞等人相聚,后弃古城去汝南,又收了刘辟、龚都,这时,刘备又有了一批文臣武将,手中又有了安身立业的一定力量,他又赢得了一次冲刺事业的机会。曹操视刘备为人中之龙,绝不允许刘备的力量壮大,当他在仓亭大胜袁绍后,得知刘备欲乘虚攻打许昌,马上亲领大军来战刘备。由于力量悬殊,刘备又遭惨败,依孙乾的建议,投往荆州宗亲刘表。刘表派他去驻守新野,以拒曹操。在这里,刘备巧遇名士司马徽,了解自己屡次失败的原因,虽有关、张、赵等天下知名的勇将,却缺少全盘规划的经纶济世之才。他先遇到了徐庶,虽失去了他,但经“元直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请出了更杰出的绝世智囊――诸葛亮,以后在孔明的策划下,在劣势中联孙抗曹,赤壁大破曹操,并乘机取得荆州南部六郡,不但使自己的事业起死回生,而且也得到了日后打天下的重要根据地。执“义”伐吴丧师误国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兄弟之情,千古流颂。可正是这感人至深的兄弟之义,却使刘备葬送了蜀汉的大好前途。自关羽、张飞被害后,刘备不忘结拜时“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誓言,要兴师伐吴。群臣竭力劝阻。大将赵云一针见血指出:“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学士秦宓囚禁起来。诸葛亮也在救秦宓表中劝阻:“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这些道理,刘备都知道。但他将狭隘的兄弟之“义”置于国家大义之上,恶性膨胀的“小义”已控置了他的灵魂。他悍然放弃了“连孙抗曹”的既定国策,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兵法云“忿而用兵,失谋也”。将帅的骄躁与谨慎,多谋与寡算,直接关系战争的胜负。刘备久经沙场,也算是能征惯战之人。但彝陵之战是忿而用兵,难免失算。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愤而致战。”愤怒之火可以烧掉理智,烧掉智慧之源。事实上发兵之初,刘备既未考虑蜀初立,国势还不强;也未认真作好战争准备。连内部君臣的意见也没协调好,同时又不选好参谋人才。如果伐吴时将诸葛亮带上,战争的结局肯定会不同。在与吴军交战过程中,刘备又患有骄傲轻敌的毛病。刘备不了解陆逊。当孙权拜陆逊为都督后,刘备问周围的人:“陆逊何如人也?”马良告诉他:陆逊虽是东吴一书生,但年幼多才,深有谋略。前面东吴袭取荆州,都是他出的计谋。刘备听后,不但没有起警觉,反而火气更盛。马良提醒他:陆逊的才能,不逊于周瑜,不能轻敌。刘备却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为了躲避暑气,刘备命军队在山林里驻扎,“树棚连营七百里”。这样用兵,首尾难以相顾。又难集中兵力,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