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南北朝的法律制度_第1页
三国南北朝的法律制度_第2页
三国南北朝的法律制度_第3页
三国南北朝的法律制度_第4页
三国南北朝的法律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公元220年——公元581年〕三国两晋时法律制度立法思想立法活动司法制度存留养亲法律儒家化魏律晋律北魏律北齐律律分南北二支,北优于南

登闻鼓直诉制度死刑复奏制三国两晋南朝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开展变化〔二〕两晋法规1、西晋——《晋律》以汉魏律为根底,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完成,故又称《泰始律》。该律曾经张斐、杜预分别注释,后人称之为”张杜律”。晋律第一次将以往属于“礼”的服制引入法典.将此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即以刑律来维护礼教,但凡违礼教的罪犯皆处以重刑。这自汉律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的又一重大开展。始于晋律的“准五服制罪”一直沿用至清末。晋律共20篇,它比魏律又有重大开展:〔1〕严格区别律令界限,提高正律地位;〔2〕篇章设置更加合理,法律条文简要得体;〔3〕法律概念进一步标准;〔4〕在内容上“礼律并重”;〔5〕规定保护地主官僚特权的法律制度2、东晋沿用《晋律》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朝.共一百六十余年.根本沿用晋律,在法制史上少有建树。这一状况的形成是有深刻社会原因的。晋室南迁以后,作为原来晋王朝统治支柱的北方士族地主大批逃到江南,他们根本无意恢复中原,于是偏安一隅,纵情享乐,崇尚释老,轻视名法,造成玄学佛教大为盛行,朝野上下弥漫着以清谈为高雅,以论律为俗务的社会风气,法典的编纂和法律的执行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社会思想状况也大大阻碍了律学的开展,即使少数几个于正史无传的主持修律者也无意于立法上的成就,“江左士大夫多不屑研求刑律,故其学无大开展”,造成了“晋以后律分南北二支,北优于南”的局面。与北朝相比,南朝的法律囿于晋律,至陈而止,对后世封建立法影响甚微。〔三〕北朝法规1、北魏——《北魏律》北魏律共20篇。其特点是“纳礼入律”。《北魏律》在立法拉术到达相当高的水平。其特点是进一步纳礼入律,如不仅八议、不敬、不孝入律,且疑狱依经断决推动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也融合了汉以来各族法律文化的精髓。程树德先生认为,“唐宋以来相沿之律,皆属北系,而寻流溯源.当以元魏之律为北系谙律之嚆〔好音〕矢。”〔1〕在刑罚原那么方面有:八议、官当、老小废疾减刑免罪等;〔2〕在罪名方面有:大不敬、不道、杀人等;〔3〕在刑名方面有:死刑、流刑、宫刑等。其特点是“纳礼入律”。2、东魏——《麟趾格》3、西魏——《大统式》4、北齐——《北齐律》北齐律共12篇。〔1〕它开创了十二篇的律典体例《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2〕首创了《名例律》的篇目〔3〕在刑名、罪名方面也有所创新它确立了“重罪十条”,为后世“十恶”提供了范例;还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为封建刑罚体系奠定了根底。〔4〕它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共949条。意义:1、在当时的立法活动中,《北齐律》的立法水平最高,所取得的成就最大2、北齐律是—部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开隋唐律之先河的重要法典。对后世影响极大。北齐律与唐律源流关系:唐律与齐律,篇目虽有分合,而仍其十二篇之旧,刑名虽有增损.而沿其五等之旧,十恶名称虽有歧出,而沿其重罪十条之旧。…故读唐律者,即可因之推见齐律。“今齐律虽佚.尚可于唐律中得其仿佛。”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开展变化法典名称法典的结构法典的主要内容曹魏律(魏新律)18篇(刑名)“八议”入律晋律

20篇(刑名、法例)“准五服以制罪”(服制定罪)南陈律加入“官当”内容北齐律

12篇(名例)“重罪十条”(即隋唐律中“十恶”)北周律“流刑分等”注:1.“法典的结构”一列,括号中的文字为第一篇的名称。2.北齐律开始的第一篇“名例律”成为以后历代封建法典中的第一篇,一直到清末1906年以后修律才发生变化。法经、秦六律、九章律有具律,曹魏律改称刑名,晋律一分为二成为刑名、法例,北齐律合并为名例律,以后名例律一篇历代相传。唐宋的法典都以北齐律的十二篇为法典结构。三、法律形式的变化1、律体例上调整《魏律》:《具律》——《刑名》,篇首《晋律》:《刑名》——《刑名》+《法例》《北齐律》:《刑名》+《法例》——《名例》2、令严格区分律令的界限

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太平御览》

3、格-----以格代科

4、式“八议”入律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时,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八议”制度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实行减免处分的法律规定,在适用刑罚上根据犯罪人不同的八种特定身份而具体地适用刑罚。所谓“议”是一种具体的适用刑罚的程序或方式,它包括议亲〔皇帝亲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传统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议功〔有大功勋〕、议贵〔贵族官僚〕、议勤〔为朝廷勤劳效劳〕、议宾〔前代皇室宗亲〕。此后,“八议”成为各代刑律的重要内容。唐律中的名例律在五刑、十恶之后即规定了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官当”制度是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权制度。是对“八议”确定的八类人以外的人适用减免原那么的扩大。〔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可以官当〕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北魏律·法例篇》规定:每一爵级抵当徒罪2年。南朝《陈律》规定更细,凡以官抵折徒刑,同赎刑结合使用。如官吏犯罪应判4—5年徒刑,许当徒2年,其余年限服劳役。假设判处3年徒刑,准许以官当徒2年,剩余1年可以赎罪。“重罪十条”的产生北齐为维护封建国家根本利益,在《北齐律》中首次规定“重罪十条”,是对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罪的总称。把“重罪十条”置于律首。作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增加了法律的威慑力量.“重罪十条”分别为:反逆〔造反〕、大逆〔毁坏皇帝宗庙、山陵与宫殿〕、叛〔叛变〕、降〔投降〕、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不道〔凶残杀人〕、不敬〔盗用皇室器物及对皇帝不尊重〕、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礼制服丧〕、不义〔杀本府长官与授业老师〕、内乱〔亲属间的乱伦行为〕。《北齐律》规定:“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这十条重罪一般不得适用议、当、免、赎、减等刑罚适用原那么。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准五服制罪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为标志,区分亲属的范围和等级的制度。按服制依亲属远近关系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服制不但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是亲属相犯时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如斩衰亲服制最高,尊长犯卑幼减免处分。卑幼犯尊长加重处分:缌麻亲服制最疏,尊长犯卑幼处分相对从重。卑幼犯尊长处分相对从轻。依五服制罪成为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影响广泛。直到明清。

斩衰〔缞〕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三年丧。齐衰一年,“期(jī)”,孙和孙女为祖父母、夫为妻;大功九个月的丧服,男子为姑母、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小功五个月的丧服,外祖父母是小功;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外甥,婿,妻之父母,舅父等都是缌麻。“准五服制罪”确实立《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准五服制罪”的制度。服制定罪是法律儒家化的表达,也是传统法律世俗化的表达。在这一原那么根底上,某人的行为是否犯罪要靠行为人与行为加之对象之间的血亲关系认定;罪轻罪重要靠血亲关系表达的尊卑等级认定。如父子打斗,父打子即使打坏所获罪责也很轻,而儿子打父亲往往会被处以重罪甚至处死;丈夫打妻子“非折伤勿论”,而妻子骂丈夫都是重罪;结婚选在双方尊亲属被押或服刑期间会被认为有罪。亲属相犯以服制论罪,服制越近,以尊犯卑,处置越轻;以卑犯尊,处置越重,服制越远,以尊犯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一〕司法机关中央:〔1〕审判机关仍为廷尉,或称大理。至北齐,廷尉改名并扩大为大理寺。〔2〕“中央三省制”逐渐形成。尚书台成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关,下设专理司法行政事务的部门。〔三公尚书、都官尚书〕——标志着中国司法制度逐渐走上司法行政与审判相别离而又相互制约的道路地方:州、郡、县行政长官兼理五、司法制度存留养亲,就是在符合“孀妇独子”等留养条件的情形下,经刑部提出留养申请,获得皇帝首肯后,免予死刑,在施以一定处分后准其留养。即使是罪犯,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及最严重的犯罪,仍要考虑不使其家绝后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古代法律特有的“存留养亲”或“留养承祀”制度。“存留养亲”制度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88年下诏创制的,为后世所沿袭。“诸犯死罪,假设祖父母、父母年七十已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那么从流,不在原、赦之列。”((魏书·刑罚志))独子死罪罪犯如有超过七十岁的祖父母、父母,可以上请皇帝裁决。独子流罪罪犯那么可伺候祖父母、父母至去世后再往服刑地点。北魏被以后唐宋元明清各代继承。《唐律琉议·名例》“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据律疏解释,年老应指八十岁以上,疾指笃疾,成丁指年二十一至五十九。经皇帝批准留养后如果祖父母、父母去世,或者家中进丁,应再次上奏,请皇帝裁决。宋与唐相同。

《大清律例》规定:“凡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者,而祖父母〔高、曾同〕、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笃、废〕应侍〔或老或疾〕,家无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即与独子无异,有司推问明白〕,开具所犯罪名〔并应侍缘由〕,奏闻,取自上裁。假设犯徒流〔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侍养〕者,止仗一百,余罪收赎,存留养亲〔军犯准此〕。”明清律缩小可留养的死罪范围,凡“非常赦所不原”的死罪都不得提请留养。但老、疾的范围有所扩大,年七十以上为老,疾包括废疾、笃疾。寡妇守寡满二十年以上,独子即可留养。“家无成丁”指罪犯以下没有年满十六岁的弟弟,“即与独子无异”。清代还规定,如罪犯所杀之人为独子,罪犯不得留养。免死即减为流刑,但独子流刑又可减免。因此清条例规定“免死流犯”都可折为杖一百、枷号两个月。死刑复奏制度死刑在这一时期被法定为两种,即绞刑和斩刑。死刑复奏制度是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根底。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表达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据《刑案汇览》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浙江巡抚就龚奴才误伤其父一案是否适用存留养亲曾上报请示刑部,案件判决几经曲折,朝野内外有很大影响。龚加红是浙江省常山县人,祖籍浙江义乌,生有一个儿子龚奴才。一日,龚奴才因得知妻子陈氏与人通奸,气愤之极,对陈氏拳脚相加,并顺手拿起剪刀要戳杀陈氏,被陈氏躲过。恰巧,龚加红闻讯赶来劝阻,龚奴才收手不及,误将父亲龚加红左肋戳伤。经过会审,龚奴才被改为斩监候,并不立即处死。后来又经过两次秋审,龚奴才没有被勾决处死。刑部按照惯例上报奏请将其改为缓决暂处。从嘉庆二十二年起到嘉庆二十五年四次缓决,龚奴才都因为所犯为十恶不赦的子殴父罪而不得减免。此时龚加红上书申请对龚奴才存留养亲。龚称自己夫妻二人均已年逾古稀,龚奴才到现在已经羁押了八年多,家中再无儿子,老两口处境艰难;而且龚奴才是误伤自己,平日孝敬父母,从来没有顶撞冒犯,请求将其存留养亲。龚加红的申请经县府,层层加注意见,证明属实,由浙江巡抚逐级上报,报到刑部。可以对其存留养亲。肺石之制《周礼·秋官·大司寇》“以肺石远(达)穷民。凡远近茕〔穷音〕独老幼之有欲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肺石因色红及形状如肺而得名。南朝梁武帝仿照此制,也在宫门外设肺石,并设函,“假设欲自申”可投书肺石函唐朝仍设肺石,“假设茕、独、老、幼不能自申者,乃立肺石之下(假设身在禁系者,亲、识代立)直诉制度——登闻鼓汉朝时在皇宫外设鼓,供人“上言变事”及“驿马军书当急闻者”击鼓也可用于喊冤。西晋时改称“登闻鼓”,专用于供人喊冤以后历代皆设登闻鼓。宋朝还设立了登闻鼓院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