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语文是什么_第1页
第一章语文是什么_第2页
第一章语文是什么_第3页
第一章语文是什么_第4页
第一章语文是什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语文是什么

第一节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一、古代的语文教育(P4-6)言文教育:“言”就是言语(口耳相传“潜语文”、“文”就是文字(出现在夏商)古文教育(春秋战国——语文独立设科):蒙学读本、经学读本、文选读本二、学科名称的演变p23-24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读经讲经、词章——国文——国语——国语、国文——语文第二节语文的含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语文”一词有两个解释,一是“语言和文字”,一是“语言和文学”。该词典在解释“语言”一词时称:“‘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这就是说:“语言文字”专指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吕叔湘认为:“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来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另一种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了。叶圣陶的解释(P24),语——语言,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第二章语文课程论第一节总论一、课程(p76)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二、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1版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三、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p77)(一)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经验(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三)从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并重第二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一、课程标准的含义及功能(p102)含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功能:(p10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第一部分前言信息载体:在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赖以附载的物质基础。即用于记录、传输、积累和保存信息的实体。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第一载体,是社会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社会中最方便、最复杂、最通用、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系统。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的第二载体。电磁波和电信号成为人类的第三信息载体。人类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文字运用:广义的语言文字运用,是指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一切情境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语言文字经验去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指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狭义的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与语文的感知、理解、记忆相对应,把感知、理解、记忆的语文经验在问题或任务情境中加以应用,即指自觉的课内语文学习性实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包括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地说,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法国学者魏明德认为:“在文化方面,全球化既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也可以产生最坏的结果。”而“最坏的结果”,就是加速每个文化对自身源头的忘却,“而只有一大盆共同的‘汤’,这似乎可以理解是文化的全球化了,但这只‘是一种建立在最平庸的参照和产品上的普遍的伪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们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经受全球其他国家、地区、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冲击。转变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认识世界。语文作为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当代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一方面,应宣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语文课程,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等。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但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且在全世界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应放眼全球,将世界优秀文化介绍给学生,使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及外来文化,并能够理性地审视外来文化,吸取外来文化、西方文明的精髓,为将来快速适应和融入国际社会,有效交流与沟通奠定文化基础。文化选择能力:文化选择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种是社会的文化选择,决定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线。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举什么样的文化旗帜,是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是进步还是落后的问题。另一种是个人的文化选择,它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深层问题,是对一种文化作用于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选取和采信,它包含着个体发展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导向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作为个体发展的方向,如培养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等,对个人的成才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对文化的选择和追求决定着他对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判断,判断正确,其人生发展目标就有可能实现;判断失误,并坚持错误导向,其人生发展目标就有可能落空。有研究者曾经对毕业十年后的一些大学生作过追踪调查发现:凡是对文化选择的目标定位正确,并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的毕业生,其成才的机率都很高,而那些文化选择和目标定位不明确,追求一些低俗文化,沉迷网吧,荒废学业者,成才的机率却很低。这不难想象,文化的选择和目标定位的正确对一个人的成才和发展是何等重要。文化是一种生态,是一种生活,同时又是对知识观念的理解和阐释,它制约着人们对生存、生活方式的选择。由此可见,知识结构越丰富、生存能力越强的人,他们对文化的选择和判断就越是正确,其发展成才的机率也就越高。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基础,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1.破译语言表达密码,领悟方法2.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尝试运用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主运用学会创造性地独立使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终极目标。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综合性:什么叫做综合?综合,指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各种不同而有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人教版为例:综合性学习所涵盖的内容广泛,有体验成长类的:《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让世界充满爱》、《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成长的烦恼》、《这就是我》;有自然风情类的《感受自然》、《背起行囊走四方》、《雨的诉说》、《莲文化的魅力》、《寻觅春天的踪迹》、《黄河,母亲河》、《说不尽的桥》、《马的世界》;有语言文字类:《好读书,读好书》、《漫游语文世界》、《走上辩论台》;有历史文化类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脚踏一方土》、《古诗苑漫步》、《走进小说天地》、《戏曲大舞台》、《乘着音乐的翅膀》、《到民间采风去》;有专题探究类的:《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也追星》、《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关注我们的社区》;有科技生活类的:《科海泛舟》、《漫话探险》、《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起源》,还有学习搜集资料的:《怎样搜集资料》。“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材中编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阶段(一)准备阶段——师生共拟活动方案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在确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的引导下,指导学生研制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案。这是培养学生规划、组织能力的过程。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活动主题;(2)活动的目的要求;(3)活动的形式、内容及时间安排;(4)活动的任务分工及其具体要求;(5)活动的预期结果及呈现方式;(6)相关条件与保障等。(二)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是综合性学习的关键。学生明确了活动的主题,制定了活动计划之后,便要进入活动的实践体验与问题解决阶段。主要内容包括:搜集、筛选信息资料;寻找问题解决的具体办法并实施直至取得相应的成果;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等活动。(三)总结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将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取得的学习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和发表。成果发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呈现,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办展览、搞竞赛、出墙报、编刊物、制网页等等。这个阶段是对成果的检验阶段,也是成果的分享阶段,还是学生相互评价、自我反思的阶段。实践性:“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教学实践性包括哪些层面的内容目前尚未有研究定论,笔者在查阅资料和实验过程中,认为如下理论比较符合教学实际,为此笔者引用了以下理论作为研究内容。1.语言实践。指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这是基础。2.思维实践。强调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感悟,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争辩,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3.情感实践。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兴趣。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努力营造氛围,唤起学生情感意识,与学生学习内容相互呼应,让学生乐学、好学,在积极的情感条件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4.行为实残。首先表现在内容上,注重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次,在途径上,运用多读书,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等途径。最后,在教学评估上,对教师的评估,重视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估重视知识能力、情感等的综合。就语文而言,语文实践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性实践和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1)语文学习性实践。从语文课程对于实践的诉求看,语文学习性实践是以语文为学习情境、内容、手段,且以语文素养的实践为目的。从实践对语文课程的诉求看,课内外的语文学习性实践都旨在实现语文的实践运用价值,是以培育实践性语文素养为目的的。(2)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是指,借助语言文字这个媒介,且不以语文素养为目的,包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如小学生阅读其他学科的教科书和日常的语言活动均是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其意不在学习语文,但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可间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是指,借助语言文字这个媒介,不以语文知识技能的认识而以其运用为目的,包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如小学生阅读其他学科的教科书和日常的语言活动均是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其意虽不在认识语文知识技能,但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可间接促进认识学生语文知识技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在朗读感悟中渗透人文性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有独特表现的优秀文艺作品,或富有语言发现力或能给予学生知识和性情陶冶的各类文章,就拿《珍珠鸟》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鸟的活泼、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喜爱。同一段文字的教学为例,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又能有所感悟,体会到雏鸟的活泼淘气及稚气可掬的情态。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划出描写鸟的句子,圈出动作描写的词。自己再反复朗读感受、体会。然后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同一个填空“这真是一个______的小家伙”,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个可爱的小家伙”“这真是一个淘气的小家伙”……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掌握语言不是单看他对语言的理解,而是看他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显然,没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文学审美就会大打折扣;而只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就不能深入作品情致理趣的探寻,人文精神的熏陶会被架空。2.在揣摩语言中体现人文性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呢?《九色鹿》的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朗读它的对白,共同揣摩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心理,同一角色的演员商讨表演技巧等,使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不同,表演时的方式、言行、神态都各不相同。对于“九色鹿”,有的学生演得很善良,有的演得美丽,有的又表现了她的机智……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赞赏中欣赏他们个性的张扬及创造能力的展现。在教学中,能发现认识作品的理趣情致,创造性感受作者的语言,体验作品中真善美对人的心灵的震撼,这正是工具性、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文教学价值追求。3.在想象体验中体现人文性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雾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雾凇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再找到并说出描写雾凇特点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接着我和学生想象自己以旅游者的身份去欣赏雾凇。我把北国的雾凇用录像播放出来,把抽象变具体,把静态变动态,把枯燥无味变趣味生动。通过优美的电视画面,学生更深刻地领略了雾凇的美景,更直观形象地判断和欣赏了雾凇的特点。这种方法,让学生对吉林雾凇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利用文字、画面、朗读,进一步使学生对雾凇的神奇、秀美印象深刻,更体会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秀美,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美的熏陶。4.在课堂表演中弘扬人文性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主要采用课堂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旨。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时采用了师生表演的形式,既源于课文,又是对课文的一次再创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语言,培养了思维,思想教育更是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构成从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出发分析语文素养的构成。如,彭小明把语文素养分为4个层面:(1)语文知识,包括语文陈述性知识(字、词、句、篇、语、修、辑、文)和程序性知识。(2)语文能力,包括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和语文实用能力,如语感、自学、创新等能力。(3)语文心智,包括和语文有关的观察、记忆、注意、思维、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和与语文有关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4)语文情意,包括与人的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时光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和人格、品行、思想修养等方面。崔峦在“在香港‘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交流’活动报告”中指出:语文素养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一般而言,“语文知识”是指“语言学知识、语用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等,而文化常识又与以上各种知识交织在一起,甚至起到统领作用或者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知识应当包括汉语拼音知识、词汇知识、句法知识、篇章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是语言发展的核心。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精彩片断的记诵等。学生通过语言典范的学习,能积累到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感。)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等。)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在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要让学生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语文素养的特点1.基础性其一,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其二,小学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开始阶段,无疑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是人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使学生初步掌握语文这个最基本的工具。”2.整体性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小学生语文素养是整体的,是综合在某一个学生身上所体现的出来的,各构成要素无法割裂,融合在一起。上述关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和结构的分析,我们得知,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复杂的、综合的、整体的。另一方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语文素养整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可能通过孤立的学习语文素养的几个方面来形成语文素养,换言之,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可能先通过在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再学习语文素养其它方面来形成小学生语文素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各构成要素简单的相加、归纳总结而成,而是各部分的融合。3.发展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而不是我们常说的‘语文素质’概念,其目的是强调语文素养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语文素养不是‘天赋’的,是‘后天’长期实践、训练习得的,或换句话说,语文素养是长期言语生活中的积累、发展、培育而成的。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可持续发展的,……。”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语文素养而言,同样具有发展性。小学生语文素养在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提供可能性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是将优秀的语言文化逐步内化为个体素养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持续进行着,小学生语文素养是不断前进、发展、上升的。(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人文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实践性3.民族性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特别应当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与汉语少形态变化、多同音词的特点有关。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它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刺激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掌握的难度也越大。汉字的多码性至少决定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初学难,另一方面是对于汉语书面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鲁迅曾说:“写山曰‘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苇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鲤鳗’,如见多鱼。数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的音形义三美一体,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汉字的特点还告诉我们,汉字教学必须坚持形音义统一的原则而辨形析义,辨音析义。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比较分析应当是汉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告诉小学生,“木”的字形像树,下部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部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于是他们也就生动地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不是既有趣又有效吗?部首反映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应当把握。有人曾经指责让小学生掌握“瓮”字的部首,这种意见是似是而非的。美国最着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信息的编码系统,有了编码系统,学生才能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迁移。造字学角度来看,汉字可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示字等,在教学时,可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生字的特点来帮助识别字的音、形、义。一、象形字教学如教学象形字“田”,首先让学生看图片或课件,一块块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对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具有重要作用。深刻地分析每个汉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加深记忆,并从美学的角度欣赏、书写汉字,还可以获得更多附加值。方方正正的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问“:你看到的是什么?”生“:田地。”“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用手画一画。”学生用手依图形画出。这样,学生从感官上很轻松,很自然,很直接地记住了“田”字。再如教学“鸟”字,在黑板上画一只简笔画的小鸟站在树枝上,把简笔画与生字“鸟”比较,指导学生记忆,学生一下便记住了“丿”是小鸟头上漂亮的翎毛“,”是小鸟弯曲美丽的脖子和曲线优美的身体,“勺”是小鸟明亮的眼睛,“一”是小鸟脚下的一根树枝,他们不仅牢牢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还知道了鸟是生活在树上的。二、会意字教学会意字的教学更有意思。“当一阵风刮过,地上会飞起很多细小的土粒,我们也可以在教室的某个角落看到这样的小土粒,这就是‘尘土’”。所以“小土”就是“尘”,像小土粒一样的东西也叫尘,如“灰尘、烟尘”。在教学“尖”字时,可以拿小刀把一枝铅笔削尖,让学生观察,并指着铅笔尖问“:这是什么?“”铅笔尖儿。“”如果我把一根棍子也削成这样,这个头叫什么?“”棍子尖。“”对,像这样上边小,下边大的东西,就形成了一个尖。如山尖、塔尖、笔尖、指尖。”教学“品”字结构的字时,我多运用举例法,举一反三,使学生认识并理解了很多“品”字结构的字,如:三人为众,人多了就称为众,众人、众多、群众;三口为品,多人、多次地尝为品,品尝、品味;三木为森,二木是表示树木多,称为“林”,而三木指更多的树木,称为“森”,所以,森林比树林要大得多。我还告诉学生,这样的字都称为“品”字结构,这种品字结构的字,你还在哪见过?学生说出“三金”,三个“水”,三个“日”,三个“石”,三个“土”,三个“火”。一一写在黑板上,并标上拼音,让学生认识这些字,并引导他们根据学习“众、品、森”的经验说说这些字的理解,孩子们说得很好,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也发展了学生思维。三、形声字教学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多、最常见的一种字。有一首歌谣对形声字概括的非常到位:“形声字,好识记,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在教学时,利用形声字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理解、辨别字义。如教学“粮”时,学生分析字形,左边是形旁“米”,右边是声旁“良”,读音“liáng”,师质疑“:‘米’是什么?“”吃的东西”“,一种食物”“,一种粮食”。师:对,米是一种粮食,可以吃的东西“,粮”和“食”组成的“粮食”是人物生存的必需品,指导学生扩词。由此,列举“娘、狼”等字。“娘”是“女”字旁,和女人有关“,娘”就是“妈妈”或像妈妈一样的女人,如“大娘、姨娘、婶娘”“;狼”是“犭”(反犬旁),与皮毛动物有关。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在学一个字的同时可以认识几个字,并区别形近字。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汉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生产、生活等多种信息。在教学中,应把从汉字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也都传递给学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头脑,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如,学习“筷子”的“筷”,通过分析字形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竹子做成用餐工具,说明他们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期。“贼”字是“贝”字旁“,贝”在古代是金钱,财富的表示,“戎”则含有战争、机会的意思,合在一起就可以理解为“贼”就是抢夺(别人)财富的人。(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由活力的语文课程1.打破课程间的界限,加强课程间的沟通与互补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美术的直观、音乐的熏陶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燕子》《江南春》《春日》这些有关春天的课文时,应组织学生外出踏青、春游,让学生们去野外领略春的气息,大自然的美景。音乐课上,放声歌唱歌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