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_第1页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_第2页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_第3页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_第4页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40年代小说概述中长篇小说的繁荣自然是小说成熟的重要标志。写实的和抒情的小说在其时更深入地发展,一部分与现代主义的世界潮流融合。战时的国家分裂为三个地区,这种社会背景很深地影响了文学,便形成了国统区的讽刺和追忆小说、沦陷区的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解放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型小说,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局面。它们之间也不断渗透,相互影响。第一节暴露与讽喻一、概述“皖南事变”后,随着抗战的持续和深入,国统区掀起了讽刺暴露文学的高潮。这些小说深入民族生活的底蕴,解剖民族痼疾,揭露阻碍抗战、阻碍时代前进的反动黑暗势力,形成了40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的主潮。二、张天翼(一)创作概况抗日战争开始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进入了成熟的境界。讽刺的锋芒锐利而内涵深远,笔调冷峭而节奏快,且分寸把握得非常准确。(二)《华威先生》1、以速写方式塑造讽刺形象。2、利用逼真的细节凸现人物的主要特征。《华威先生》的成功在于作者运用漫画家夸张讽刺的手法,将一个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假装抗日又积极抓权,“包而不办”贪婪、虚伪抗战文化官僚的典型给予入木三分地揭示,从而有力地展示了国民党官僚在抗战之中是如何假抗战之名,行破坏抗战之实。在抗日统一战线刚刚形成之际,张天翼最早透过光明,看清了潜伏的危机,揭发出内部存在的争夺领导权的严酷性。华威这个人物形象,也因其包含着的历史预见性,而熠熠发光。三、沙汀(一)生平与创作简介沙汀三十年代开始创作,1932年加入“左联”,成为左翼又一新人。沙汀创作受俄国文学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写实精神、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他在短篇和长篇小说创作中均有较高成就,主要作品有:《法律外的航线》(1932年)、《土饼》(1936年)、《苦难》(1937年)、《播种者》(1946年),长篇小说《淘金记》(1943年)、《困兽记》(1945年)、《还乡记》(1948年)(三记),《勘察加小景》(1948年)、中篇小说《奇异的旅程》(1944年),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等。(二)小说创作1、概况沙汀在建国前的小说创作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1至1936)的创作包括三类题材,即知识分子、农民和绅士官僚。第二个阶段(1937至1944)是沙汀创作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他在创作上成就最为显著的时期。讽刺名篇《在其香居茶馆里》,通过方治国与邢幺吵吵的一场恶斗,喜剧性地讽刺了川北回龙镇当权派和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矛盾斗争,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基层政权的黑暗腐败及其兵役制度的虚伪骗局。第三阶段(1945至1949)即抗战胜利前后和解放战争时期,沙汀创作日丰。2、特点(1)严谨的客观描写手法。(2)严于选材,善于捕捉艺术细节,运用夸张和戏剧性情节,刻画出众多的旧时代农村基层统治者狰狞的喜剧形象。(3)语言幽默质朴,富于个性化和口语化,富于地方色彩。(4)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俗画。(5)真切、冷隽、辛辣的讽刺艺术。五、钱锺书(一)生平与创作简介钱锺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1910年10月20日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世家。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1935年,他毕业后到任英语教师。同年,赴英国留学。之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秋回国,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讲授欧洲文学,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的写作。1941年,回家探亲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诗学著作《谈艺录》、散文集《》的写作。1945年,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建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的翻译工作和《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受到冲击。1979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访问。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等,大受欢迎。这一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二)冷热钱锺书钱锺书在现代文学史上,很有戏剧性。在建国以后的文学史上,没有钱锺书的名字,在80年代初期的时候,他是作为出土文物被挖掘出来。80年代,《围城》成为畅销书。有七种文字的译本在国外流行。在广泛的社会阅读过程中,钱锺书的文学价值才浮现出来。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很多人把他看作是现代文学的第一流作家。在90年代,一些新锐学者也对钱锺书提出了质疑,主张“解构钱锺书的神话”,让钱锺书回到“优秀学者”的本位上去。(三)小说创作概况钱锺书的创作并不多,小说方面仅有短篇集《人·兽·鬼》,抗战胜利后发表长篇《围城》。(四)《围城》1、情节结构第1—4章:从写法国渡轮到上海家中一段时间,方鸿渐的生活。第5章:写从上海到内地(湖南三闾大学)途中的冒险经历。第6—7章:写三闾大学期间的生活。第8—9章:写方鸿渐从结婚到婚姻生活的解体。小说以抗战初期为背景,以方鸿渐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留学生及中上层知识分子生活命运。2、人物形象(1)方鸿渐:一个弱质知识分子的形象。主人公方鸿渐出身于一个败落的旧绅士家庭,受封建家庭的影响,形成了他屈从、软弱的性格。方鸿渐在爱情、事业、家庭、社会的“围城”中苦苦挣扎,结果是走投无路,被“围城”所吞噬。方鸿渐的悲剧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首先是社会原因;其次是文化原因;第三是性格原因。作品通过对方鸿渐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的批判否定意向,使方鸿渐这一形象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意义。(2)新儒林群像首先是一群欧美留学生。其次是三闾大学一群顶着学者、教授招牌的丑类。再次是外新内旧的小知识分子。作者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他们灰暗、丑陋的灵魂,形象地反映了这群知识分子的灵魂空虚与精神病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畸形世态和现实社会的腐朽龌龊。3、主题内涵(1)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表(2)小说的多意性内涵一是社会批判层面:《围城》是对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写,尤其是对教育界、知识界腐败现象的揭露与讽刺。二是文化批评层面:《围城》通过揭示一批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消极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和相应的人生态度,对中国文化予以反思和批判。三是人生哲学思考层面:小说借围困的主题,对人生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生命如围城,被围困最后又一无所有的荒诞处境。4、艺术特色(1)学识与智慧钱锺书把学者的知识熔铸在小说中,在描写、叙述、比喻等等都巧妙地容入知识、典故。钱钟书的幽默是机智的幽默。尤其是大量新奇、犀利、奇巧、多样的比喻句顺手拈来,妙语连珠。(2)象征与讽刺小说的标题就是一个整体象征寓言,是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人类困境的感受与精神的孤独感相联系的。作者的反讽技巧高超,大到主题意蕴的暗示,小到对人物隐秘心理和心理转折的发掘,对人情世态的精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都堪称独步。(3)细腻而婉转将宏观的悲剧意识与微观的喜剧情趣相结合,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渗入讽喻和喜剧,在喜剧中蕴涵悲凉气氛,融道德、风俗、人情的批判为一炉。第二节通俗与先锋一、概述沦陷区的小说因特殊的政治背景、进步青年读者的大量流失、商业文化更形凸出等缘故,通俗性作品得到大量发展的机会。以上海为首的沦陷区都市中,后期海派作家的小说便并行地呈现出通俗与先锋的两面。二、张爱玲(一)生平与创作简介——沪上才女的人生故事出身名门,家世显赫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张瑛,祖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在这个大家族中,上演着一幕幕活生生的世事变迁、聚散离合。不幸的童年给张爱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她对社会的看法未免偏执,人生感受凄凉悲观。她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并养成敏感、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天才少女张爱玲三岁背古诗,七岁就开始学写小说。中学时代就读于上海圣玛丽亚女校,受双重文化熏陶,并已崭露写作才华。港大学霸张爱玲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香港的大学生活对张爱玲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沪上传奇1942年,香港沦陷后返回上海,正式开始写作生涯。1943年是张爱玲奇迹般崛起于上海文坛的一年,创作了后来结集为《传奇》的一系列小说。海上花落1944年8月与胡兰成秘密结婚。两人爱得痴苦,负的轻薄。1947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胡兰成给予张爱玲的是伤害多于快乐。张爱玲付出的不仅是情感的代价,还有政治的代价。1952年她从大陆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定居。晚年张爱玲深居简出,一个人过着孤独的生活。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租住的公寓里寂寞的去世,终年75岁。(二)小说创作除小说集《传奇》外,张爱玲重要的小说作品有:《十八春》(后改名《半生缘》)《连环套》《华丽缘》等。1、思想主题(1)内容上,为普通人(都市男女)写传奇1)在现实中痛苦挣扎、缓慢毁灭的女人:2)懦弱、卑劣和令人绝望的男人:(2)意蕴上,人性的异化与境界的“荒凉”(3)主体意识上,怀疑精神的清醒的现代人2、代表作品分析(1)“香港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1)言情小说的外衣2)现代式的人生悲悯葛薇龙的爱情悲剧,是现代都市欲望压力之下的爱情毁灭。(2)“双城故事”:《倾城之恋》——拆解“倾城”的神话/解构爱情的神话1)古典豪门与现代都市小说的题材很特殊,故事存在着两个环境:一个是传统古典贵族的大家族内部,一个是现代大都市。大家族在现代城市里,失去了古典时代的威风,日益衰败、破落。给人一种毁灭感。同样是荒凉的意味。张爱玲家庭本身就是这样的大家族的。2)荒谬飘摇的爱情这种爱情或者婚姻,不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而是借助偶然的战争的外力促成的。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的正式成婚的速度,但这种婚姻靠得住吗?这里,仍然显示出苍凉的韵味。(3)“上海传奇”:《金锁记》——金钱锈蚀下的人性小说以一个日趋衰败的世家望族为背景,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曹七巧在黄金的枷锁下如何异化、丧失人性的悲惨故事,惊心动魄地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淫威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作品写出了她心灵扭曲的整个过程。1)金钱锈蚀下的人性①旧式婚姻的牺牲品②锁在黄金枷锁中的女人③变态、畸型的心理A、财产危机症B、虐待狂与性变态综上所述,曹七巧由人沦为金钱奴隶,是一位由爱情悲剧走向精神裂变而不自觉的悲剧性人物,一个体现了人性恶的典型。傅雷曾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悲剧变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还有什么更悲惨的﹖”所以,曹七巧的悲剧史是一部丑史,一部摧残自我与他人的血泪史。在这篇小说里,张爱玲挖掘了新旧交杂、中西交汇中的人所有的丰富复杂的心理。曹七巧既是中国旧家族制度的传人,也是资产阶级金钱崇拜的产物;她既充满了中国古老文化的荒凉没落感,也饱含了西方文明喷射出的精神毒液。《金锁记》对曹七巧等人的描绘在悲剧性的审美视角中,弥漫着苍凉沉重的人生失落感和对人性如风飘逝的叹息。2)《红楼梦》的笔法①对大家族生活及其人物的描写。②叙述方式具有《红楼梦》风格。3)月亮意象《金锁记》对月亮的描写,就是那种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的感悟,或者叫意象,共出现九次,在特定的语境中,暗示某种感情、烘托一种氛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3、艺术特色(1)叙述曲折有致(兼收“情节小说”和“性格心理小说”两者之长)(2)心理描写传神入微。(3)语言古今中西合璧(4)意象丰富新奇4、缺憾与不足(1)过于狭窄的题材,很少变化的古典风格。(2)过于创新:单凭着丰富的想象,逞着一支流转如踢踏舞的笔,不知不觉走上了纯粹趣味性的路。最无谓的俗事用繁华、典雅的语言来描述,不免繁缛累赘,枝蔓过多,文胜于质。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对葛薇龙到香港后的衣、食、住、行的描写,梁宅与周围环境的描写,过于细腻,给人哗众取宠之感。再如《连环套》中对霓喜在长崎的装扮是:“夜礼服上满钉水钻,像个细腰肥肚的玻璃瓶,装了一瓶萤火虫。”写得既怪又涩。(3)过于袭旧:对于旧小说语言、套路的袭用,更是几乎陷入“俗套滥调”之中。人物的对白,情节安排,描写过于受《红楼梦》的影响。如《连环套》的文本就是说明。(三)文学史贡献1、张爱玲的小说表现了上海都市文化的大背景,具有浓郁的小资情调。2、张爱玲的创作具有强烈的市民立场,她直面生活,执着于艺术表现,将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敏锐的艺术感觉结合在一起,这使她的作品具有展现人性世界的艺术魅力。3、张爱玲的小说揭示了人性与金钱的纠结,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人性的矛盾,任何人在受害的同时形成对别人的伤害。三、徐訏和无名氏张爱玲的雅俗共赏的小说,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国统区的徐訏、无名氏程度不同地也进入这种境界,日后的港台文学受张爱玲的影响很大,不可忽视。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是徐訏和无名氏。孤岛作家徐訏主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鬼恋》,长篇小说《风萧萧》等。徐訏的小说是“书斋的雅静与马路的繁闹融合的艺术”。所谓“马路的繁闹”是指他的奇幻故事满足东南沿海一带市民读者在悲琐繁杂生活中追求新奇和陌生的欲望;所谓“书斋的雅静”,是指他纯文人倾向,亦即他对理想人性的不懈追求等等。无名氏的主要作品有《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野兽·野兽·野兽》等。无名氏集通俗、先锋于一身,在本质上他是以通俗的形式探索生命的意义的纯文学作家。四、苏青和梅娘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与张爱玲小说具有些共性的,在沦陷区的上海有苏青,在北方的沦陷区又有“南玲北梅”里的梅娘。苏青的代表作为小说《结婚十年》;小说的内容为女性涉世而终遭幻灭,写男女情事大胆;文学风格为实录通俗的故事品格,但俗中又带有点无意的隽逸。而沦陷区作家梅娘,先后生活于东北和华北。她的作品以婚姻恋爱为题材,凸显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困境。其主要的代表作为《蚌》等水族系列小说。第四节现实与民间一、发展概况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解放区的小说创作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尤其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作家们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深入火热的革命斗争,深人工农兵群众,创作了一批从题材、主题、人物到语言形式都完全崭新的优秀小说,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一)作家队伍从作家队伍看,许多抗战前已登上文坛的作家,如丁玲、欧阳山、周立波、刘白羽等在创作上获得了新的突破,而且涌现出了如赵树理、孙犁、康濯、柳青、马烽、西戎、孔厥等一大批新人。(二)题材主题或深刻地反映了解放区新的生活和斗争,或真实地描写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反对日本侵略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斗争中的英雄事迹,或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战士无比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密切地配合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三)人物形象解放区的小说塑造了一大批工农兵新人形象,具有新的思想风貌,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是真实生动的血肉丰满的工农兵形象。(四)艺术风格从艺术风格看,解放区的小说初步形成了独具艺术个性的作家群体。如丁玲、周立波、孔厥、欧阳山、草明等,以对社会的敏锐感触、对社会的深刻剖析见长;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等则以大众化风格为其艺术追求的极致,成为影响最大的小说家群体;孙犁、康濯、秦兆阳、王林,萧也牧等则以抒情小说见长,放射出了特异的光彩;刘白羽的新闻体小说则以反映现实的迅速及时取胜。(五)艺术形式解放区的小说创立了为工农兵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二、短篇小说创作(一)农村题材1、孙犁:追求诗意的抒写者(1)生平与创作简介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河北省安平县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39年开始小说创作。1944年赴延安,在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2)小说创作1)选材上大都以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冀中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的事迹。2)立意上注重表现普通农民在战争和革命风雨洗礼下所焕发出来的优美精神情操,注重从激荡的时代风云中挖掘人性美的极致和生活的诗情画意,特别倾心于表现农村妇女在战争年代明轻重、识大体的高尚情操以及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3)艺术上注重抒情和风俗化的描写,带有诗化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第一,典型形象塑造方法上的独创性第二,散文式的结构第三,浓郁的抒情色彩第四,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4)女性形象着意刻画、赞美的人物都是农村青年劳动妇女形象,从这些纯真、健美的青年妇女身上挖掘出时代精神的美。5)成就与缺陷孙犁继承和发展了五四乡土抒情小说的优良传统。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孙犁用自己成功的艺术实践有力地表明文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大众化与独特的个人风格,是并不矛盾的。在孙犁及其艺术风格的引发下,在当代文学中形成了一个以表现河北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着力刻画普通劳动人民美好心灵,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2、康濯与孙犁一样,以描写农村新的生活、新的人物著称的作家,还有康濯(1920—1991)。康濯的小说着重从两个不同时代的对比中,表现农民精神世界的变化,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他的代表作有《灾难的明天》、《我的两家房东》等。《我的两家房东》通过农村姑娘金凤和农村干部栓柱争取婚姻自由获得胜利的描写,反映了在解放区人们冲决旧婚姻制度和旧传统思想的愿望要求。尽管写的是儿女间的琐事,读者却可以从中看到新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怎样深入到了农民的家庭生活。小说着重从新旧两个不同时代的对比描写中,表现农民精神世界的变化。在过去,房东家的两个女儿婚姻都不幸福,大女儿的丈夫闹了个坏女人,而二女儿金凤14岁就许给了人家,男方比她大17岁。在新社会新思想的感染下,大女儿离了婚,金凤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五四”时期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康濯的作品不同于孙犁多用浪漫主义彩笔,而着笔于从平凡的言语行动中表现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文笔细致而不烦琐,平淡而不刻板,具有清新、朴素的风格。3、孔厥同样写农村生活,美学追求却迥异于孙犁的,是孔厥。他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病态和缺陷进行解剖与表现。孔厥短篇小说集《受苦人》就着力于描写被旧社会压迫,性格扭曲的人物,或者革命队伍中思想作风有缺陷的人物。代表作《受苦人》即是叙述一个童养媳和年纪比她大一倍的丈夫的生活悲剧。小说男女主人公同样善良而又不幸,都同情对方,彼此却毫无爱情,因此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小说着眼点不在挖掘人物的精神美,而倾力于揭示封建婚姻制度的野蛮与丑恶,却同样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以后他的《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则是写一个童养媳怎样成长为一个抗日妇女先锋,边区女参议员的。揭示生活矛盾和人的处境的紧张感减弱,乐观的语调加强。孔厥以后又参与写作《新儿女英雄传》,因是长篇章回体,移至后面论述。4、其他其他描写农村新生活的短篇小说作家还有秦兆阳、葛洛、马烽、西戎、束为等,后三人构成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影响较大。(二)军事题材1、刘白羽刘白羽着力探求、努力表现的,是作为有觉悟的革命者的战士(包括各级干部)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政治委员》、《无敌三勇士》、《战火纷飞》、《血缘》和中篇小说《火光在前》等。2、其他描写军队生活的优秀短篇还有邵子南的《地雷阵》、谭虎的《“四斤半”》、刘石的《真假李板头》、胡田的《生长》和杨朔的《月黑夜》、《霜天》等。华山的《鸡毛信》、管桦的《雨来没有死》等,则描写了革命斗争中的少年英雄。(三)知识分子题材解放区短篇小说中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在数量上相对较少,这反映了创作思想上的片面性。代表作品:思基的《我的师傅》,韦君宜的《三个朋友》,丁玲的《在医院中》,莫耶的《丽萍的烦恼》和方纪的《纺车的力量》等。三、中长篇小说创作(一)土地改革运动题材(“土改”小说)1、《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翻身农民”的现代演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而细致地描写了土改运动的整个过程,既深刻地反映了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中尖锐复杂的阶级差异和阶级斗争,又形象地揭示了各阶层人的精神状态,进而表现出中国农村和农民在党领导下所取得的历史性巨变。(1)真实反映了土改运动中农村的阶级关系(2)细腻的心理刻画(3)浓郁的生活气息(4)语言细腻、蕴藉、凝练2、《暴风骤雨》:阶级对立的崭新叙事《暴风骤雨》则意在通过“暴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推翻地主阶级的革命来展现新的精神世界,对农村阶级关系的描写较为简单化、规范化,难见前者那样错综复杂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斗争双方壁垒分明,阶级对立几乎与政策条文相吻合,这不免削弱了作品的思想力度和深度。(1)具有理想主义色彩(2)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3)通过外部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4)语言单纯、明朗、简洁(二)工业题材这一时期解放区的创作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反映工业生产,表现工人阶级的作品不多,其中草明的中篇《原动力》是较优秀的、也是最早出现的一部。(三)“新英雄传奇”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和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小说,以抗日战争为题材,情节性强,穿插情爱、感情纠葛,被称为“新英雄传奇”。(四)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题材在解放区长篇小说中,还有表现新的时代中在党内,以及在农民之间、政府与农民之间,出现一些新的矛盾的作品。在这方面的最初成果是欧阳山的《高干大》与柳青的《种谷记》。四、赵树理(一)生平与创作简介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笔名野小、吴戴等。山西省沁水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从小参加农业劳动,饱尝被剥削的痛苦与辛酸。他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是彻底农民化了的,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父亲赵和清是生产上的多面手,兼通易卜星象和医术,常带儿子参加农村自乐性团体“八音会”。这独特的经历和艺术素养使赵树不但通晓农业生产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也熟悉农民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与艺术爱好。这为他后来形成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3年小学毕业后任农村小学教员。1925年考入长治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接触新文学。后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29年被山西阎锡山当局逮捕入狱,次年获释。在此前后,卖过字画,当过江湖郎中、差役、录事,教过私塾,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在参加实践中又深切地感到五四新文化存在脱离群众的缺点,决心在创作上作一番探索。在他看来,“中国当时的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他决心从事文艺大众化的工作,立志做一个“文摊文学家”。从1929年起,他先后创作了小说《铁牛的复职》、《盘龙峪》等,还写了不少小鼓词、小小说、小杂文等为农民群众所喜爱的通俗文艺,为写出真正大众化的作品作好了思想上、艺术上的准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周扬所说,他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颇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1936年任上党乡村师范语文教师。翌年参加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宣传和民政工作。1943年5月,赵树理根据他在山西辽县(今属左权县)乡下了解到的迫害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致死的案件,创作了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彭德怀为该书的出版题词:“象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紧接着,他于10月完成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不久,他读到公开发表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很快写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如短篇小说《地板》、《孟祥英翻身》、《福贵》、《催粮差》、《邪不压正》、《田寡妇看瓜》及长篇《李家庄的变迁》等。短短几年间,赵树理就以其率先实践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的丰硕成果而受到人们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郭沫若称赞《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为抗战以来文艺作品的杰出者”。茅盾认为《李有才板话》“标志了向大众化的前进的一步,这也是标志了进向民族形式的一步”。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座谈会,号召文艺工作者“向赵树理方向迈进”。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任《说说唱唱》、《曲艺》主编,并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建国后著有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作品。另写有评书、鼓词、剧本、评论等。1965年回山西文联工作。1970年9月23日,“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致死。他的创作已结集为《赵树理文集》和《赵树理文集续编》出版。不少作品已被译为英、法,德、俄、日等20余种文字,产生了国际的影响,赵树理的创作以农村生活斗争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为题材,塑造了一系列新型的农民形象。他的小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语言质朴凤趣,善于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性格,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贡献。(二)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1、“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的作品成为最能体现《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赵树理方向”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2、赵树理与“山药蛋派”“赵树理方向”的重要影响是,形成了以赵树理为代表,包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批小说家的“山药蛋派”。3、赵树理创作呈现的(不同于以往新文学作家)新历史特点(1)农民化与大众化1)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及其所代表的)这一代作家最突出的特点。2)赵树理的出现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欧化”现象,以及不能赢得最广大的农民读者,是一种反省与纠偏。他主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但由于隔绝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视野也难免比较窄小。(2)农村问题小说1)赵树理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革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绪的影响,追求创作与现实生活的配合,既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情感,也融入历史考察的理智。2)赵树理创作的“问题小说”与政治、政策联系太过紧密,故有难于保证“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的历史特点。(三)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1、赵树理小说的新素质(1)赵树理的小说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