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菊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_第1页
李开菊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_第2页
李开菊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_第3页
李开菊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_第4页
李开菊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章要点

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新东方政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戴高乐主义多边自主外交联合国

如何评价雅尔塔体制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及其终结?如何分析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怎样认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冷战后的新发展?如何正确评价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重点问题概念第一部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演变一,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构成(一)世界政治、世界政治格局

(二)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条件(三)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因素(三)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动因根本动因是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对外政策的调整。世界上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及斗争。(一)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二,战后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对峙(一)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二战结束时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苏两国的变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英、法两个世界强国被大大地削弱美国成为“全球性”强国苏联经受了战争的严峻考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国首脑会议会议名称(地点)时间参加国及政府首脑会议内容纽芬兰阿根廷湾的军舰上1941.8.9-12美(罗斯福)英(丘吉尔)协调全球战略部署,发表《大西洋宪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1941.11.22-261943.11.28-12.61945.2.4-121945.7.17-8.2美(罗斯福)黄(丘吉尔)中(蒋介石)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美(杜鲁门)英(丘吉尔、艾德礼)苏(斯大林)对日作战及远东问题,发表《开罗宣言》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未来的国际组织,战后处理德国、波兰疆界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发表《德黑兰宣言》战后德国处置,波兰政府与疆界,对日作战等问题,发表《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占领德国之原则,波兰问题,对日作战问题,以及对意、罗、保、匈、芬等国的政策,签署《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战后对德国的处置:分割成若干个国家战后重建波兰及疆界的划定(东部:寇松线,西部:奥得——尼斯河)英国渡海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斯大林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半年左右对日作战德黑兰会议(1943、11.28-12.6.)雅尔塔会议(1945.2.4——12、)《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对德国必须彻底击败之,消灭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惩办战犯,拆除一切军事设施,战后实行民主体制,对德国实行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需赔偿200亿美元,其中100亿给苏联。波兰应恢复其独立主权,波兰政府应由苏联支持的由波兰共产党领导的临时政府在更广泛的基础上组建,以吸收一些美英支持的流亡伦敦的“流亡政府”人员,并商定解决波兰边界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成立联合国组织,在表决实质性问题时苏美英法中五个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乌克兰、白俄罗斯为创始成员国。《雅尔塔协定》

苏、美、英三强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

(一)外蒙古(即后来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二)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

(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

(乙)大连商业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商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三)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提议,美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三国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定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

1945年2月11日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也称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雅尔塔体制是美苏按照各自实力瓜分世界的产物,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确定了美、苏两国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所体现的“东西”关系和美苏对抗,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积极作用对于迅速结束二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消除法西斯势力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起到了重大作用,从而为战后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它的建立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是可以实现合作与共处的。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的革命成果。消极作用美苏以各自的实力为基础划分势力范围,以践踏和损害一些中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大国的利益需求,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它人为划分边界、分裂国家,成为世界不稳定的祸根。造成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立,成为战后局势紧张、动荡的根源。(二)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冷战对峙1、两大阵营的形成2、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

冷战是相对热战而言,特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的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除直接的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政策和行动。所谓冷战体制,就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包括政治上包围、军事上对抗、经济上封锁、意识形态上对立的体制。冷战

遏制政策——理论依据

富尔顿演说——信号

冷战杜鲁门主义——全面开始柏林危机——高潮苏联解体——结束美国为首的阵营的形成抛出“杜鲁门主义”出笼“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调整对日本政策,把日本作为向远东以至亚洲扩张的工具美国组建帝国主义阵营的具体步骤B,苏联组成以自己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

签定

“华沙条约”

建立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建立中苏军事同盟

组建“经互会”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以地缘政治为核心所形成的板块式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在欧洲以一道具有象征意义的柏林墙为界,在亚洲以“三八线”为界,全球被分割为以美苏两大国为核心的两大政治板块、东西方两个世界美、苏作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两极,地位非常突出,也相对稳固。板块以条约和政治、军事、经济集团等形式固定化,几十年来虽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总体上相对稳定,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大阵营的特点2,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两大阵营冷战对峙

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

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政治上两面旗帜针锋相对

军事上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划马歇尔计约成立北冷战遏制和平演变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军事成立经互会成立华约针锋相对反和平演变(一)国际力量的动荡、分化与改组(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多种力量迅速发展

(三)美苏缓和与两极格局的终结三,两极格局的演变与终结1,民族独立国家大量涌现,第三世界崛起。2,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帝国主义阵营四分五裂。3,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一)国际力量的动荡、分化与改组帝国主义阵营四分五裂的表现法国提出“戴高乐主义”,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联邦德国开始奉行“新东方政策”日本推行“多边自主外交”。要求摆脱美国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苏南冲突苏阿关系的破裂苏联出兵阿富汗波兹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引发中苏边界武装冲突整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处在一种剧烈的变动之中。帝国主义阵营已经出现分化,但作为一个整体的西方联盟仍然在发挥作用;社会主义阵营已经解体,但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还有联盟关系;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力量这种大分化和大改组的结果是:两大阵营的对抗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并存的是日益状大的民族独立国家队伍、日本、西欧等,世界格局在酝酿着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动荡、分化、改组的特点1,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美苏争霸态势(二)美苏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多种力量迅速发展美攻苏守(50年代后期——60年代末)苏攻美守(70年代中后期)互有攻守(80年代前半期)美苏争夺的主要表现军备竞赛(争夺军事优势)插手地区冲突从常规武器到核武器从一般原子武器到远程核打击力量从地球表面到外层空间(争夺势力范围)美争夺的重点是欧洲,而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是中东和波斯湾以及中美洲和东南亚等。三次质的升级2,多种力量的迅速发展

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西欧联合的趋势增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三)美苏缓和与两极格局终结1,美苏之间的新缓和(1)美苏关系中的三次缓和(2)导致美苏新一轮缓和的原因(3)美苏新缓和的实质内容(1)美苏关系中的三次缓和第一次:始于50年代末,终于60年代初第二次:始于70年代前期,终于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第三次: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2)导致美苏新一轮缓和的原因美国:进入80年代,美国同苏联的对抗不仅没有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反而使美国的财政和贸易赤字不断增加,债务接连上升,严重削弱了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成为“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把主要力量用来振兴经济,以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地位,里根在第二任期改变了最初与苏对抗的政策,谋求与苏联的缓和。苏联:70年代以后,长期积累的问题使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但勃列日涅夫仍然推行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认识到内外包袱沉重,决定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摆脱冷战,谋求同美国的缓和。归根到底是美苏实力的相对衰落(3)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的目的及措施全球缓和战略的目的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为苏联国内改革和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打破70年代末以来苏美关系僵局,谋求与美国缓和关系核心是缓和与美国的关系2,两极格局的终结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双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经济上两种类型的经济体系并行发展、东西方国家间交往受到人为阻碍两大集团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长期相对稳定战后形成的两极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两极格局的终结

东欧剧变解散华约苏联解体1989年之后东欧剧变,随后,华沙条约组织宣布解散。1990年月10月,两个德国宣布统一。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件之后苏共解散,苏联国家分裂,到12月26日,苏联不再存在。曾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苏联至此彻底解体,宣告了两极政治格局的终结。东欧剧变解散华约德国统一苏联解体转换的时期世界进入新旧格局

3,两极格局解体的影响加速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大国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加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美苏制定的核游戏规则面临新的挑战,核扩散危险加剧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冲击增加了发展的困难导致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局势的动荡和新的热点的出现

一,当前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特点(一)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二)国际形势总体缓和,动荡因素仍然很多(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四)经济因素对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第二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面临新的挑战(一)联合国的创立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冷战后联合国存在的问题(三)当前联合国的改革(一)联合国的创立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联合国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联合国成立之初,受美国等少数西方大国的控制,成了它们的表决机器。随着美苏两国争霸斗争的展开,在冷战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联合国又成为美苏争夺的一个战场,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世界的纷纷加入,联合国的性质才逐渐恢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作用的具体表现(1)推进世界非殖民化进程(2)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3)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4)制定国际法与国际规范(二)冷战后联合国存在的问题

强权政治缠绕着联合国,影响着联合国作用的充分发挥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新问题联合国现有机制落后于形势的需要

联合国面临边缘化威胁(三)冷战后联合国的改革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安理会扩大应遵循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和按照地域分配的原则。挑选常任理事国不应过分强调经济和军事实力。挑选常任理事国应考虑其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经济贡献,地理分配并非考虑的唯一标准。有关安理会改革的不同态度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阐述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立场(2005年4月21日)

解决发展问题应是联合国改革的重点。安理会改革应通过磋商以达成广泛一致。应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三原则安理会改革是联合国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改革方案,中国认为,在目前各方分歧较大的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