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三首》《古代诗歌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三首》《古代诗歌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三首》《古代诗歌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3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三首》《古代诗歌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4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三首》《古代诗歌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迢迢牵牛星》同步品读全文迢迢牵牛星(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创作背景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作者简介佚名,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译文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河汉,即银河。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擢(zhuó):伸出。素:洁白。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弄:摆弄。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涕:眼泪。零:落下。清且浅:清又浅。相去:相离,相隔。去,离。复几许:又能有多远。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一说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一水:指银河。间:在……中间;空间。脉(mò)脉:相视无言的样子。东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内容梳理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既指牵牛星迢迢,也指织女星迢迢;既指牵牛星皎皎,也指织女星皎皎。“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实写了星空之景,“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皎皎”叠音,使诗歌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盘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娲练和纯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运用比喻的修辞(或“夸张的手法”)写出织女对牛郎的思念,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织女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的不满。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是写景句。“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及,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中心思想借用了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而不能相见的故事,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表现了织女想念牛郎而又不能相见的悲伤无奈之情,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或借天上的牛郎织女星故事,以织女思念牛郎写人间的夫妇离别之苦,表达了深沉的哀怨之情。)默写考点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运用了互文,交代背景的句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动作描写,描写织女的姿态美,意在表现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牛郎织女可望却不可及的句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描写了牛郎和织女虽然只有一水之隔,但却相视无言的爱情悲剧;直接写出相视无言,抒发别离之苦的诗句选择高频考点1织女对牛郎的情感,不是牛郎对织女2情感是痛苦忧伤的,不是欢乐愉快的理解考点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皎皎”“迢迢”,既是实写星空星辰的清亮,也是想象人之情态,写出织女的娇美姿态,还表现了内心之感受。“纤纤”状写素手之修美,“札札”状写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墓声,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和织女勤劳的形象。“盈盈”写水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含情的样子。一水之隔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情景并生,哀怨动人。《天上的街市》中写到“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本诗中也写到“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两首诗中均强调天河的“浅”,其用意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解。《天上的街市》中把银河写得“浅浅的”,“不甚宽广”,这样牛郎织女可以自由来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迢迢牵牛星》中的牛郎织女相距并不太远,但只能隔河相视,不能相守相语。全诗表达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天下有情人的离恨相思之浓之深,是对封建礼教无声的控诉。诗中说织女“终日”织布,为何却“不成章”?织女虽“终日”织布,但内心饱受相思之苦,无心织布之事,因此“不成章”。《寒食》同步品读全文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创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借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作者简介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译文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太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东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内容梳理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飘飞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刻画了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诗中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暗含委婉的讽谏。中心思想作者通过描写寒食节时皇宫里的情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特权的腐败现象,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嘲讽和讽刺之意。写作手法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善于选取典型景物,表现了皇室的气派,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对当时受宠的权贵进行委婉的讽刺。默写考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热闹非凡,引人遐思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写古代宫廷寒食节的情况,其中诗人以汉比喻唐,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宦官当道的腐败现象选择高频考点1暮春时节,不是早春。2情感是讽刺,不是感谢。理解考点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不可以。因为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深刻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君平以《寒食》诗得名”尤其在遣词炼字方面颇具匠心。请结合“飞”字来体会诗人用字的精妙。“飞”就是落花随风飞舞。“飞”字的动态感十足,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写出了春天的落英缤纷之姿,极具画面感,引人联想。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金写花而暗写风,与后句中的“东风”和谐呼应。“日暮汉宫传蜡烛”中的“传”字有何妙处?“日暮汉宫传蜡烛”,意思是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写的是黄昏时宫中向宠臣分赐蜡烛的习俗和热闹情景。诗中用“传”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十五夜望月》同步品读全文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作者简介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译文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内容梳理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景物有月光、庭院、乌鸦、露水、桂花。用“地白”从视觉角度写中庭月色澄静素洁,用“树栖鸦”从听觉角度写鸦部栖树情状,烘托了月夜的寂静,秋露打湿挂花,暗写诗人望月,用“无声”细致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气氛。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抒情)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更具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心境。诗人借景抒情,由己及人,全诗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地、树、鸦、露、桂花、月等事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的凄清、孤寂气氛,将离别思聚,希望与家人团聚、对月怀人大情怀表现的委婉动人,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或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1“中庭地白树栖鸦”使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2间接抒情默写考点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景物的句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思亲之愁的句子选择高频考点1是委婉的表达,不是直接抒发情感(不是直接抒情)2节日是中秋节理解考点常识:本诗体裁为七言绝句。展开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我漫步在庭院之中,遥看那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夜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乌鸦栖息在枝头,静静得感受着这片月色。秋色渐浓,清冷的露水悄无声息的打湿了树上的桂花,一阵幽香沁人心脾。“冷霜无声湿桂花”一句中“冷”字用得极妙,试作分析“冷”字本意是寒冷的意思(或这里有表示秋天的意思),秋夜的凉意,表达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凄凉之感。“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可否换成“在”?为什么?不可以。“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望月怀想,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籍深沉。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马诗》同步品读全文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创作背景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作者简介李贺,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体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译文大漠:广大的沙漠。燕山:在河北省。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钩:古代兵器。何当:何时。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清秋:清朗的秋天。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内容梳理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沙如雪”“月似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沙如雪”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出沙场的颜色和寒冷的感觉,“月似钩”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前两句单纯写景,并无深意。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以“何当”领起作反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诗人借马言志: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立业呢?中心思想本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望得到重用、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写作手法1托物言志,借咏马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默写考点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运用了比喻,描写边塞景色的句子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表达为国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句子选择高频考点1大漠沙如雪,像是铺上一层白雪,不是真的铺上。2间接的托物言志,不是直接抒情理解考点常识:本诗体裁为五言绝句。体现作者此时身处边疆的词是燕山。请你运用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画面。示例: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诗歌后两句借马抒情,表达了什么情感?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石灰吟》同步品读全文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创作背景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作者简介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译文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浑:全。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内容梳理1.千锤万凿出深山,——(石灰)只有经过万次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此句重在强调石灰的前身经历了巨大痛苦。2.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烈火焚烧”,指烧炼石灰石“若等闲”使人感到此句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3.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是“烈火焚烧”的必然结果,“浑不怕”与“若等闲”一脉相承。4.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胸隐,立志要做正直、纯洁、清白的人。中心思想作者以石灰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写作手法1诗歌通篇用象征/托物言志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借吟石灰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干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2最后一句直抒胸臆默写考点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强调石灰的前身经历了巨大痛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侧面表现自己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的诗句。选择高频考点1直抒胸臆2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没有强调石灰在深山中隐藏之深。理解考点常识:本诗体裁为七言绝句。“千锤万凿出深山”中的数“千”万”和动词“锤””凿”,在诗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干锤万凿出深山”中的数词“万”和动“凿”不仅写出了石灰石开采的不易,还强调了石灰石的开采挖掘过程所经历的痛苦之大。尾句中的“清白”有什么含义?一语双关,尾句中的“清白”既指石灰洁白,又指高尚的节操。请写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精神。《竹石》同步品读全文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郑板桥为自己的一幅名画《竹石图》所题的诗,是一首题画诗。作者简介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译文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立根:扎根,生根。原:原来。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磨:折磨,挫折,磨炼。击:打击。坚劲:坚强有力。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内容梳理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前两句诗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一个“咬”字使竹拟人化,写出竹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这二个字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补以“不放松”,更是使劲竹之坚定意志表露无遗。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蕴含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蕴含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岩”之前加“破”字,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后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