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1页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2页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3页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4页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4230102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03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一:1978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安徽的定远、凤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况使他们心酸。安徽凤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有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

还有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1978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20世纪50年代,有三分之一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材料二: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一、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1)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顺口溜

集中劳动统一经营吃“大锅饭”(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3.时间、地点:一、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花鼓4.过程:

请你从这份协议中,分析农民改革的方式、责任、利益。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①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责任: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利益:剩下全是自己的一、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方式:分田到户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人民公社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制劳动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土地公有集中劳动以家庭为单位统一经营自主经营大锅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土地公有,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重点: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1978年后)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8年前)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②发展: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达93%。4.过程:

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一、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作用:

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5.作用:

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②推动了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1956年三大改造之一农业合作化1952年土地改革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地主私有↓农民私有土地私有制↓土地公有制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规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土地公有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极大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挫伤生产者积极性激发农民劳动热情,带来农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因为城市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二、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1.原因:二、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

公私合营后,我国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有制,所有制形式比较单一,甚至连小商业也是公有制,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如以前的小卖部半夜12点敲门也可以卖货,实行公有制后按八小时工作制,营业员到点下班。北京的馄饨摊没了,上海的弄堂里的莲心粥消失了。所有制形式单一

材料二:那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广州日报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1.原因:二、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三:“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30多年前的青岛电冰箱厂(海尔集团的前身)吃“大锅饭”,工人缺乏积极性(2)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因为城市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2、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3.内容:(1)所有制形式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二、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管理方式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单一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活力增强扩大企业自主权②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③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中外合资企业)经济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改革前改革后④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3.内容: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4.中心环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二、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国家企业工人管得太多,太死没有生产自主权,缺乏活力吃大锅饭,没有劳动积极性政企分开扩大自主权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5.意义:二、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创业初期海尔冰箱厂原貌 2016年年营业额突破千亿,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201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海尔集团连续十三年蝉联家电行业第一品牌。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三、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传统经济学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都不认为社会主义能搞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坚持搞公有制,就不能搞市场经济。——摘自百度百科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PlannedEconomy)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三、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南巡讲话

1992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已经退休两年的邓小平带着家人,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一路上邓小平发表了6次讲话。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完全可以利用市场经济。

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三、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平南巡就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有问题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摆正了。 ——负责陪同邓小平的原广东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三、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4.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