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法学 课件 张守文 第12-18章 所得税法律制度-税收诉讼理论与制度_第1页
财税法学 课件 张守文 第12-18章 所得税法律制度-税收诉讼理论与制度_第2页
财税法学 课件 张守文 第12-18章 所得税法律制度-税收诉讼理论与制度_第3页
财税法学 课件 张守文 第12-18章 所得税法律制度-税收诉讼理论与制度_第4页
财税法学 课件 张守文 第12-18章 所得税法律制度-税收诉讼理论与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税法学(第八版)

张守文著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第十二章所得税法律制度第一节所得税法律制度概述一、所得税的概念所得税是以所得为征税对象,并由获取所得的主体缴纳的一类税的总称。第一节所得税法律制度概述二、所得税的特点(一)征税对象是所得,计税依据是应税所得额(二)计税依据的确定较为复杂(三)比例税率与累进税率并用(四)所得税是直接税(五)在税款缴纳上实行总分结合第一节所得税法律制度概述三、所得税制度的基本模式(一)分类所得税制分类所得税制,是指依据来源的不同将所得分为若干类别,对不同类别的所得分别计税的所得税制度。(二)综合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就是把纳税人全年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综合起来,在进行法定宽免和扣除后,依法计征的一种所得税制度。第一节所得税法律制度概述三、所得税制度的基本模式(三)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或称混合所得税制,它是将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的优点兼收并蓄,实行分项课征和综合课征相结合的所得税制度。第一节所得税法律制度概述四、国所得税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所得税制度的确立亦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旧的所得税制度,并于1950年将所得税并入工商业税,到1958年时,又把所得税从工商业税中独立出来,定名为“工商所得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所得税制度有了迅速发展。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过程中,所得税制度的上述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革除。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至为重要。第二节企业所得税制度通例一、征税范围与税收管辖权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同样是所得,但具体哪些性质、种类、来源的所得要被征税,即征税对象的具体范围,需要由法律作出规定。而法律对征税范围的确定,需考虑获取所得的主体以及所得产生的地域,从而使征税范围的大小与税收管辖权直接相关。税收管辖权是国家征税的基础性权力,是各类税收征收管理的前提。第二节企业所得税制度通例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各国的企业所得税一般都适用比例税率,对此主要有两种解释:(1)企业所得税实质不是对人税,计税的依据也不是个人的综合负担能力,因此实行累进税率意义不大。(2)公司所得税实质上最终由股东负担,公司纯所得的多少与股东收入的多少并无确定关系,对公司所得适用累进税率征税,并不能真正起到调节股东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第二节企业所得税制度通例三、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合理性问题对此存在否定说和肯定说两派意见。否定说认为,对公司所得征税后再对股东所获股息征税,必然构成重复征税,因为征收这两类税的税源基础是同一的,都是公司的利润,并且,公司所得税的税负实质上仍是由股东负担的,同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相比,其税负是不公平、不一致的。肯定说认为,征收公司所得税是合理的,因为:(1)在法理上,公司与股东是两类不同的主体,应各自承担其纳税义务;(2)在经济上,公司的经济实力较强,且仅承担有限责任,在制度安排上比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更占有优势,因而应承担更多的税收;(3)在税收征管上,不征收公司所得税,股东就可以将股息所得累积保留在公司,逃避个人所得税的缴纳;(4)在保障财政收入方面,有助于保障国家获取稳定的财政收入。第二节企业所得税制度通例四、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税所得额,它是从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中减去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扣除项目金额-弥补亏损金额构成上述收入总额的项目主要包括经营所得(营业利润)、投资所得、资本利得以及其他收入。上述的扣除项目主要包括:(1)经营管理费用,如工资、原材料费用、差旅费、利息支出、广告费等;(2)折旧,如固定资产折旧;(3)各项税金,指法律允许扣除的各项税款;(4)其他费用,如意外损失、坏账损失等。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一、纳税主体(一)纳税主体的范围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两类:一类是企业,另一类是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二)纳税主体的分类与纳税义务的承担1.纳税主体的分类(1)居民企业。(2)非居民企业。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一、纳税主体(二)纳税主体的分类与纳税义务的承担2.纳税义务的承担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此外,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二、征税范围与税率(一)征税范围1.属于征税范围的各种收入(1)销售货物收入(2)提供劳务收入(3)转让财产收入(4)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5)利息收入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二、征税范围与税率(一)征税范围1.属于征税范围的各种收入(6)租金收入(7)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是指企业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8)接受捐赠收入(9)其他收入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二、征税范围与税率(一)征税范围2.不属于征税范围的收入(1)财政拨款。(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所谓行政事业性收费(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即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二、征税范围与税率(二)税率《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的税率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税率,另一类是预提所得税税率。根据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的一般税率为25%。从国际情况来看,这个税率水平在国际上是中等偏低的,也比较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税负的情况,同时,也兼顾了各类税法主体的利益。此外,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上述非居民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也被称为预提所得税,其适用的税率即预提所得税税率。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上述情况所适用的税率为20%。在我国签订的多个税收协定中,预提所得税税率往往仅为10%。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三、应税所得额的确定(一)应税所得额的总体确定依据企业所得税的基本原理,企业的全部收入,扣除不征税收入的部分,为应税收入,从应税收入中再扣除享受税收优惠(如适用免税、亏损结转规定)的收入,以及法定的扣除项目金额,为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或称应税所得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税收优惠数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上述公式,与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是一致的。依据该法的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可见,为了确定应税所得额,必须分别确定收入总额和各项应从收入总额中减除的项目的金额。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三、应税所得额的确定(二)应税所得额的具体确定1.扣除的基本原则(1)真实、相关、合理原则,即支出必须真实,确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收入的取得相关,且具有合理性。(2)支出与期间匹配原则。即支出要与其发生的期间相匹配,是根据不同支出的性质,来确定其应在当期直接扣除,还是应分在多个期间间接扣除(3)权利与义务对应原则。(4)不得重复扣除原则。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三、应税所得额的确定(二)应税所得额的具体确定2.准予扣除的基本项目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有相关性并具有合理性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3.准予扣除的具体项目(1)工薪支出。(2)社保支出。(3)特保支出。(4)借款费用。(5)利息支出。(6)汇兑损失。(7)三费支出。(8)捐赠支出。(9)招待支出。(10)宣传支出。(11)环保支出。(12)产险支出。(13)租赁支出。(14)劳保支出。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三、应税所得额的确定(二)应税所得额的具体确定4.不得扣除的项目(1)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2)企业所得税税款。(3)税收滞纳金。(4)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5)上述公益性捐赠支出以外的捐赠支出。(6)赞助支出,即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种非广告性质支出。(7)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即不符合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等准备金支出。(8)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三、应税所得额的确定(三)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如前所述,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因此,在税法上需要对资产的税务处理问题作出专门规定,主要涉及资产的分类、计税基础、折旧方法、扣除等问题。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三、应税所得额的确定(四)亏损的处理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也就是说,境外与境内的营业机构不得通过合并纳税来实现盈亏相抵。这对于贯彻独立纳税原则和属地纳税原则,对于保障国家的税收收入,都是很重要的。此外,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还规定了亏损结转制度,即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对于相关企业来说,亏损结转制度是一种税收优惠,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其持续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三、应税所得额的确定(五)非居民企业应税所得额的确定除非居民企业缴纳预提所得税的情况以外,在通常情况下,明确上述准予扣除的项目、不准扣除的项目、资产的税务处理,以及如何处理亏损等问题,有助于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此外,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如果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则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这也体现了所得税会计的基本精神或税法优先的原则。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四、应纳税额的计算(一)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在企业的应税所得额确定以后,用应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再减除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中应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后的余额,即为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上述公式中的减免税额和抵免税额,是指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国务院的税收优惠规定应减征、免征和抵免的应纳税额。在应纳税额的计算方面,税收优惠是很重要的内容。对此在后面还要单独介绍。此外,上述的抵免税额,涉及企业所得税法中重要的一类制度,即税收抵免制度,有必要单独予以介绍。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四、应纳税额的计算(二)税收抵免制度税收抵免制度是国际上采用较多的避免对跨国纳税人的所得进行双重征税的制度,在解决税收管辖权的冲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税收抵免可以分为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全额抵免和限额抵免等。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抵免限额为该项所得依照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5个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1)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应税所得;(2)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应税所得。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五、税收优惠制度(一)税收优惠的基本类型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对税收优惠制度有较为系统的规定,在税收优惠的类型方面,包括税率优惠、加计扣除、所得抵扣、加速折旧、减计收入、税额抵免等。上述类型,分别涉及税率上的优惠、税基上的优惠、直接的税额上的优惠。下面分别予以介绍。(二)税收优惠的具体制度1.收入免税、2.免征减征、3.税率优惠、4.加计扣除、5.所得抵扣、6.加速折旧、7.减计收入、8.税额抵免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六、源泉扣缴制度(一)扣缴义务人的指定对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取得工程作业和劳务所得应缴纳的所得税,税务机关可以指定工程价款或者劳务费的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可以指定扣缴义务人的情形包括:(1)预计工程作业或者提供劳务期限不足一个纳税年度,且有证据表明不履行纳税义务的;(2)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或者临时税务登记,且未委托中国境内的代理人履行纳税义务的;(3)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或者预缴申报的。上述的扣缴义务人,由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指定,并同时告知扣缴义务人所扣税款的计算依据、计算方法、扣缴期限和扣缴方式。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六、源泉扣缴制度(二)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义务对于上述非居民企业依法应当扣缴的所得税,扣缴义务人应依法履行扣缴义务;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由纳税人在所得发生地缴纳。纳税人未依法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从该纳税人在中国境内其他收入项目的支付人应付的款项中,追缴该纳税人的应纳税款。上述的所得发生地,是指依照法定的所得来源的确定原则确定的所得发生地。在中国境内存在多处所得发生地的,由纳税人选择其中之一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此外,税务机关在追缴该纳税人应纳税款时,应当将追缴理由、追缴数额、缴纳期限和缴纳方式等告知该纳税人。另外,扣缴义务人每次代扣的税款,应当自代扣之日起7日内缴入国库,并向所在地的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企业所得税报告表。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七、特别纳税调整制度(一)对转让定价的反避税规制(二)关联企业的信息披露义务(三)对避税地的反避税规制(四)对资本弱化的反避税规制(五)对无合理商业目的行为的反避税规制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八、征收管理(一)纳税地点与缴纳方式1.居民企业的纳税地点与缴纳方式2.非居民企业的纳税地点与缴纳方式3.对缴纳方式的特别规定(二)纳税时间1.税款计算期从税法原理上说,企业所得税一般是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第三节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八、征收管理(二)纳税时间2.税款缴库期基于国家财政收入均衡入库等方面的考虑,企业所得税虽然是按年计算,但要分期预缴。(三)计税本位币有鉴于此,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依法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以人民币计算;所得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计算的,应当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并缴纳税款。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一、个人所得税制度概述(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所得为征税对象,并由获取所得的个人缴纳的一种税。(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沿革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一)纳税主体1.居民个人2.非居民个人(二)征税范围(1)工资、薪金所得。(2)劳务报酬所得。(3)稿酬所得。(4)特许权使用费所得。(5)经营所得。(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7)财产租赁所得。(8)财产转让所得。(9)偶然所得。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三)税率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超额累进税率,适用于综合所得、经营所得;另一类是比例税率,其基本税率均为20%,适用于除上述两类所得以外的其他各类所得。(1)综合所得,适用3%至45%的超额累进税率。(参见表121)(2)经营所得,适用5%至35%的超额累进税率。(参见表122)(3)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四)应纳税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额应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计算,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同各类所得税一样,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关键也是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或确定。1.综合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6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在综合所得中,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70%计算。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四)应纳税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2.分类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1)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上述的成本、费用,是指纳税人从事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和分配计入成本的间接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上述的损失,是指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2)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四)应纳税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2.分类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3)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5)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四)应纳税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3.公益捐赠的扣除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4.税收抵免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可以从其应纳税额中抵免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但抵免额不得超过该纳税人境外所得依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五)税收减免(1)下列各项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1)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2)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3)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4)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5)保险赔款。6)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五)税收减免(1)下列各项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7)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8)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9)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以及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10)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免税所得。此类免税项目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五)税收减免(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具体幅度和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1)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2)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此外,国务院可以规定其他减税情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六)税收征管1.税款缴纳方式个人所得税的税款缴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纳税人自行申报,另一种是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2.纳税期限(1)综合所得的纳税期限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预扣预缴税款;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内办理汇算清缴。预扣预缴办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六)税收征管2.纳税期限(2)分类所得的纳税期限。纳税人取得经营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由纳税人在月度或者季度终了后15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并预缴税款;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31日前办理汇算清缴。纳税人取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按月或者按次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缴税款。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六)税收征管2.纳税期限(3)几种特殊情况。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内申报纳税。纳税人因移居境外注销中国户籍的,应当在注销中国户籍前办理税款清算。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缴税款,不办理汇算清缴。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从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月15日内申报纳税。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六)税收征管2.纳税期限(3)几种特殊情况。纳税人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月15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并缴纳税款。纳税人取得应税所得,扣缴义务人未扣缴税款的,纳税人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6月30日前,缴纳税款;税务机关通知限期缴纳的,纳税人应当按照期限缴纳税款。扣缴义务人每月或者每次预扣、代扣的税款,应当在次月15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纳税人办理汇算清缴退税或者扣缴义务人为纳税人办理汇算清缴退税的,税务机关审核后,按照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退税。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六)税收征管3.纳税地点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地点是:(1)实行代扣代缴方式纳税的,纳税地点为扣缴义务人所在地。(2)实行自行申报方式纳税的,纳税申报地点一般为收入来源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纳税人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薪所得的,可选择并固定在其中一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从境外取得所得的,应向境内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六)税收征管4.纳税调整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1)个人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本人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额,且无正当理由;(2)居民个人控制的,或者居民个人和居民企业共同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偏低的国家(地区)的企业,无合理经营需要,对应当归属于居民个人的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3)个人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第四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六)税收征管5.征管协助制度公安、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当协助税务机关确认纳税人的身份、金融账户信息。教育、卫生、医疗保障、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此外,有关部门依法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遵守《个人所得税法》的情况纳入信用信息系统,并实施联合激励或者惩戒。第十三章财产税法律制度第一节财产税制度概述一、财产税的概念财产税,是以财产为征税对象,并由对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或收益的主体缴纳的一类税。第一节财产税制度概述二、财产税的分类(一)一般财产税和特别财产税(二)静态财产税和动态财产税第一节财产税制度概述三、财产税制度的历史沿革(一)财产税制度的历史沿革概述(二)我国财产税制度的历史和现状第二节房产税法律制度一、房产税制度概述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并由对房屋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主体缴纳的一种财产税。第二节房产税法律制度二、我国房产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一)纳税主体我国房产税的纳税主体,是在我国境内拥有房屋产权的单位和个人。(二)征税范围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是在我国境内用于生产经营的房屋,其具体范围包括建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房屋。第二节房产税法律制度二、我国房产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三)计税依据和税率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是房产余值或房产租金收入。房产税实行比例税率,其中,依照房产余值计税的,税率为1.2%;房产出租的,以房租收入为计税依据,税率为12%。在明确了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率之后,即可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1.2%或者应纳税额=房租收入×12%第二节房产税法律制度二、我国房产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四)税收减免(1)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2)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费的单位自用的房产;(3)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4)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5)经财政部批准免税的其他房产,如危房、地下人防设施等。此外,目前适用免税规定的项目还包括:(1)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自用的房产;(2)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兴办的福利性、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自用的房产;(3)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自用的房产。另外,按政府规定价格出租的公有住房和廉租住房暂免征税。第二节房产税法律制度二、我国房产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五)税收征管房产税由房产所在地的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纳税人应依法向房产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房产税实行按年征收,分期缴纳,具体期限由各省级人民政府确定。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记账本位币的外资企业及外籍个人在缴纳房产税时,均应将其根据记账本位币计算的税款按照缴款上月最后一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参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外资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房产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号)。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一、土地税法律制度概述土地税是以土地为征税对象,由对土地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主体缴纳的一类税的总称。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二、土地使用税制度(一)土地使用税制度概述土地使用税是以应税土地为征税对象、对拥有土地资源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二)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1.纳税主体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主体,是指在我国境内拥有应税土地的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二、土地使用税制度(二)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2.征税范围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内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其中,城市的土地包括市区和郊区的土地;县城的土地是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镇的土地;建制镇的土地是指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土地。3.计税依据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应税土地面积。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二、土地使用税制度(二)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4.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行定额税率,且为幅度差别税额。不同地域每平方米土地的年税额分别为:(1)大城市1.5元至30元;(2)中等城市1.2元至24元;(3)小城市0.9元至18元;(4)县城、建制镇、工矿区0.6元至12元。在确定了计税依据和具体适用的税额的基础上,便可计算应纳税额,其公式为:应纳税额=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适用税额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二、土地使用税制度(二)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5.税收减免(1)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土地;(2)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土地;(3)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4)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带等公共用地;(5)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6)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土地使用税5年至10年;(7)由财政部另行规定免税的能源、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二、土地使用税制度(二)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5.税收减免此外,县以上地方税务局有权对以下土地确定是否予以定期减免:(1)个人所有的居住房屋及院落用地;(2)免税单位职工家属的宿舍用地;(3)民政部门举办的安置残疾人占一定比例的福利工厂用地;(4)集体和个人办的各类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用地。目前,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项目还包括下列各项:(1)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自用的土地;(2)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自用的土地;(3)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自用的土地。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二、土地使用税制度(二)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6.税收征管城镇土地使用税由土地所在地的地方税务机关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按年计算,分期(月、季、半年)缴纳,具体纳税期限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但对于新征收的土地,属于耕地的,自批准征收之日起满1年时起缴纳土地使用税;若征收的是非耕地,自批准征收的次月起缴纳土地使用税。此外,土地管理机关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提供土地使用权属资料,协助税务机关进行征收管理。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三、耕地占用税制度(一)耕地占用税制度概述耕地占用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征收的一种财产税。(二)我国耕地占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1.纳税主体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主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占用耕地建设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三、耕地占用税制度(二)我国耕地占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2.计税依据与适用税额耕地占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适用税额一次性征收,应纳税额为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平方米)乘以适用税额。其基本公式为:应纳税额=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适用税额上述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包括经批准占用的耕地面积和未经批准占用的耕地面积。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三、耕地占用税制度(二)我国耕地占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2.计税依据与适用税额上述的适用税额,为幅度比例税率,具体如下:(1)人均耕地不超过1亩的地区(以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为单位,下同),每平方米为10元至50元;(2)人均耕地超过1亩但不超过2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8元至40元;(3)人均耕地超过2亩但不超过3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6元至30元;(4)人均耕地超过3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5元至25元。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三、耕地占用税制度(二)我国耕地占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3.税收减免(1)军事设施、学校、幼儿园、社会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2)铁路线路、公路线路、飞机场跑道、停机坪、港口、航道、水利工程占用耕地,减按每平方米2元的税额征收耕地占用税。(3)农村居民在规定用地标准以内占用耕地新建自用住宅,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其中农村居民经批准搬迁,新建自用住宅占用耕地不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部分,免征耕地占用税。(4)农村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残疾军人以及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农村居民,在规定用地标准以内新建自用住宅,免征耕地占用税。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三、耕地占用税制度(二)我国耕地占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4.征收管理耕地占用税由税务机关依照《耕地占用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负责征收管理。5.协调机制税务机关应当与相关部门建立耕地占用税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和工作配合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等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向税务机关提供农用地转用、临时占地等信息,协助税务机关加强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四、土地增值税制度(一)土地增值税制度概述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土地权利而获取收益的主体,就其土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财产税。(二)我国土地增值税制度的主要内容1.纳税主体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主体,是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以下简称转让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2.征税范围土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而取得的收入,即转让房地产的收入。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四、土地增值税制度(二)我国土地增值税制度的主要内容3.计税依据土地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土地增值额,即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减除法定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4.税率和应纳税额的计算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额累进税率,具体规定为:(1)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50%的部分,税率为30%;(2)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的部分,税率为40%;(3)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部分,税率为50%;(4)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部分,税率为60%。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四、土地增值税制度(二)我国土地增值税制度的主要内容4.税率和应纳税额的计算其基本公式是:应纳税额=增值额×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在上面公式中适用税率分别为30%、40%、50%、60%的情况下,速算扣除系数分别为0、5%、15%、35%。5.税收减免(1)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2)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收、收回的房地产。第三节土地税法律制度四、土地增值税制度(二)我国土地增值税制度的主要内容6.税收征管土地增值税由税务机关征收。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关资料,包括有关房屋及建筑物产权、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数额、土地基准地价、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及权属变更等方面的资料,以协助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纳税人应当自转让房地产合同签订之日起7日内向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在税务机关核定的期限内缴纳土地增值税。纳税人转让的房地产坐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的,应按房地产所在地分别申报纳税。第四节契税法律制度一、契税法律制度概述契税是因土地、房屋权属发生移转变更而在当事人之间订立契约时,由产权承受人缴纳的一种财产税。第四节契税法律制度二、我国契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一)纳税主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应依法缴纳契税。(二)征税范围契税的征税范围包括转移土地、房屋权属的下述行为:(1)土地使用权出让;(2)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互换;(3)房屋买卖、赠与、互换。第四节契税法律制度二、我国契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三)计税依据契税的计税依据依不同情况可能是成交价格、价格差额或核定价格。(四)税率和应纳税额的计算契税实行幅度比例税率,税率为3%~5%。契税的具体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法律规定的税率幅度内提出,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在明确了计税依据和运用税率的基础上,即可计算契税的应纳税额。契税的应纳税额按照计税依据乘以具体适用税率计算,其计税公式为:应纳税额=计税依据×具体适用的税率第四节契税法律制度二、我国契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五)税收减免1.法定减免(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军事设施;(2)非营利性的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养老、救助;(3)承受荒山、荒地、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4)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之间变更土地、房屋权属;(5)法定继承人通过继承承受土地、房屋权属;(6)依照法律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第四节契税法律制度二、我国契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五)税收减免2.决定减免依据《契税法》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决定对下列情形免征或者减征契税:(1)因土地、房屋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征收、征用,重新承受土地、房屋权属;(2)因不可抗力灭失住房,重新承受住房权属。3.减免基础的变更纳税人改变有关土地、房屋的用途,或者有其他不再属于上述法定的免征、减征契税情形的,应当缴纳已经免征、减征的税款。第四节契税法律制度二、我国契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五)税收减免4.对个人购买家庭住房的规定(1)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家庭成员范围包括购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下同),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契税。(2)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以外,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2%的税率征收契税。这里的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是指已拥有一套住房的家庭,购买的家庭第二套住房。第四节契税法律制度二、我国契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六)税收征管契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的当日,或者纳税人取得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的当日。契税由土地、房屋所在地的税务机关依照《契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征收管理。纳税人应当在依法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手续前申报缴纳契税。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后,税务机关应当开具契税完税凭证。纳税人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查验契税完税、减免税凭证或者有关信息。未按照规定缴纳契税的,不动产登记机构不予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一、车船税制度概述车船税,是以车辆、船舶为征税对象,对拥有或管理车船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二、我国车船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一)纳税主体车船税的纳税主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符合税法规定的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亦即在我国境内拥有车船的单位和个人。(二)征税范围车船税的征税对象是车辆和船舶。其中,车辆的类型主要是乘用车、商用车(包括客车、货车)、挂车、其他车辆(包括专用作业车、轮式专用机械车)、摩托车;船舶的类型主要是机动船舶和游艇。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二、我国车船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三)计税依据在具体的计税依据方面,乘用车按发动机汽缸容量(排气量)分档计算,拖船、非机动驳船分别按照机动船舶税额的50%计算。(四)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车船税实行定额税率,需要依照《车船税法》所附的“车船税税目税额表”的规定(参见表132),从量定额计征。为了体现区别对待的精神,乘用车税目按照排气量的不同,分7档适用不同的幅度税额。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二、我国车船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五)税收减免依据《车船税法》的规定,下列车船免征车船税:(1)捕捞、养殖渔船;(2)军队、武装警察部队专用的车船;(3)警用车船;(4)悬挂应急救援专用号牌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车辆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专用船舶;(5)依照法律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的车船。(六)税收退还(1)已经缴纳车船税的车船,因质量原因,车船被退回生产企业或者经销商的,纳税人可以向纳税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自退货月份起至该纳税年度终了期间的税款,退货月份以退货发票所载日期的当月为准。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二、我国车船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六)税收退还(2)已完税车辆被盗抢、报废、灭失而申请车船税退税的,由纳税人纳税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3)纳税人在车辆登记地之外购买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由保险机构代收代缴车船税的,凭注明已收税款信息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单或保费发票,车辆登记地的主管税务机关不再征收该纳税年度的车船税,已经征收的应予退还。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二、我国车船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七)税收征管车船税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车船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取得车船所有权或者管理权的当月。车船税按年申报缴纳,具体申报纳税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车船税的纳税地点,为车船的登记地或者车船税扣缴义务人所在地。依法不需要办理登记的车船,车船税的纳税地点为车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所在地。此外,从事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为机动车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在收取保险费时依法代收车船税,并出具代收税款凭证。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三、船舶吨税概述船舶吨税,是对从境外港口进入境内港口的船舶,基于其对港口设施的使用,而依据其吨位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四、我国船舶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1.纳税主体和征税主体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港口进入境内港口的船舶(以下简称应税船舶),应当依法缴纳船舶吨税(以下简称吨税),由应税船舶负责人申报纳税。这里的船舶包括船籍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船舶,也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船舶。2.征税对象吨税的征税对象包括各类应税船舶,如客船和货船、机动船舶和非机动船舶,等等。3.适用税率吨税适用的税率分为优惠税率和普通税率两类。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四、我国船舶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4.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吨税按照船舶净吨位和吨税执照期限征收。吨税的应纳税额按照船舶净吨位乘以适用税率计算,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船舶净吨位×适用税率5.吨税执照的管理吨税执照对于吨税的征纳和证明纳税义务的履行非常重要。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四、我国船舶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6.税收减免根据《船舶吨税法》规定,下列船舶免征吨税:(1)应纳税额在人民币50元以下的船舶;(2)自境外以购买、受赠、继承等方式取得船舶所有权的初次进口到港的空载船舶;(3)吨税执照期满后24小时内不上下客货的船舶;(4)非机动船舶(不包括非机动驳船);(5)捕捞、养殖渔船;(6)避难、防疫隔离、修理、改造、终止运营或者拆解,并不上下客货的船舶;(7)军队、武装警察部队专用或者征用的船舶;(8)警用船舶;(9)依照法律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的船舶;(10)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船舶。此项国务院规定的免税内容,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四、我国船舶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7.纳税期限与纳税担保应税船舶负责人应当自海关填发吨税缴款凭证之日起15日内缴清税款。未按期缴清税款的,自滞纳税款之日起至缴清税款之日止,按日加收滞纳税款0.5‰的税款滞纳金。此外,应税船舶因不可抗力在未设立海关地点停泊的,船舶负责人应当立即向附近海关报告,并在不可抗力原因消除后,依法向海关申报纳税。另外,应税船舶到达港口前,经海关核准先行申报并办结出入境手续的,应税船舶负责人应当向海关提供与其依法履行吨税缴纳义务相适应的担保;应税船舶到达港口后,依照规定向海关申报纳税。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四、我国船舶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8.影响纳税的要素变化(1)应税船舶在吨税执照期限内,因修理导致净吨位变化的,吨税执照继续有效。应税船舶办理出入境手续时,应当提供船舶经过修理的证明文件。(2)应税船舶在吨税执照期限内,因税目税率调整或者船籍改变而导致适用税率变化的,吨税执照继续有效。(3)因船籍改变而导致适用税率变化的,应税船舶在办理出入境手续时,应当提供船籍改变的证明文件。第五节车船税与船舶吨税法律制度四、我国船舶吨税制度的主要内容9.税款的追补与退还海关发现少征或者漏征税款的,应当自应税船舶应当缴纳税款之日起1年内,补征税款。但因应税船舶违反规定造成少征或者漏征税款的,海关可以自应当缴纳税款之日起3年内追征税款,并自应当缴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征少征或者漏征税款0.5‰的滞纳金。此外,吨税执照在期满前毁损或者遗失的,应当向原发照海关书面申请核发吨税执照副本,不再补税。海关发现多征税款的,应当在24小时内通知应税船舶办理退还手续,并加算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第六节印花税法律制度一、印花税制度概述传统的印花税是以在经济活动中书立的应税凭证为征税对象,而向凭证的书立者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的印花税具有税源广、税负轻、征管方便等特点,在历史上曾被认为属于“取微用宏”的“良税”。征收印花税不仅有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加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第六节印花税法律制度二、我国印花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一)纳税主体印花税的纳税主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书立应税凭证、进行证券交易的单位和个人。(二)征税范围印花税的征税范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应税行为,即书立应税凭证和进行证券交易。第六节印花税法律制度二、我国印花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三)计税依据、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1.计税依据(1)应税合同的计税依据,为合同所列的金额,不包括列明的增值税税款;(2)应税产权转移书据的计税依据,为产权转移书据所列的金额,不包括列明的增值税税款;(3)应税营业账簿的计税依据,为账簿记载的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合计金额;(4)证券交易的计税依据,为成交金额。2.税率印花税实行比例税率,各类应税凭证和证券交易行为所适用的税率存在一定的差别。第六节印花税法律制度二、我国印花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三)计税依据、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3.应纳税额的计算印花税的应纳税额按照计税依据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计税依据×适用税率第六节印花税法律制度二、我国印花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四)税收减免依据《印花税法》规定,下列凭证免征印花税:(1)应税凭证的副本或者抄本;(2)依照法律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为获得馆舍书立的应税凭证;(3)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书立的应税凭证;(4)农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或者销售农产品书立的买卖合同和农业保险合同;(5)无息或者贴息借款合同、国际金融组织向中国提供优惠贷款书立的借款合同;(6)财产所有权人将财产赠与政府、学校、社会福利机构、慈善组织书立的产权转移书据;(7)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药品或者卫生材料书立的买卖合同;(8)个人与电子商务经营者订立的电子订单。第六节印花税法律制度二、我国印花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五)税收征管1.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与纳税期限印花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书立应税凭证或者完成证券交易的当日。印花税按季、按年或者按次计征。证券交易印花税按周解缴。2.纳税地点与主管税务机关纳税人为单位的,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印花税;纳税人为个人的,应当向应税凭证书立地或者纳税人居住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印花税。第六节印花税法律制度二、我国印花税制度的主要内容(五)税收征管3.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纳税人为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有代理人的,以其境内代理人为扣缴义务人;在境内没有代理人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印花税,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规定。4.税款缴纳方式印花税可以采用粘贴印花税票或者由税务机关依法开具其他完税凭证的方式缴纳。印花税票粘贴在应税凭证上的,由纳税人在每枚税票的骑缝处盖戳注销或者画销。上述印花税票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监制。第七节资源税法律制度一、资源税制度概述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开发、利用资源的数量或价值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第七节资源税法律制度二、我国的资源税制度(一)纳税主体资源税的纳税主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开发应税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二)征税范围按照我国《资源税法》的规定,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是法定的应税资源,由该法所附“税目税率表”确定。第七节资源税法律制度二、我国的资源税制度(三)税率由于资源税过去主要是实行定额税率,其弊端逐渐显现,因此,国家近年来将资源税制度改革的重点定为更多实行比例税率和从价计征。这在《资源税法》所附的“资源税税目税率表”中有突出体现。(四)应纳税额的计算在计税方式方面,资源税按照“资源税税目税率表”实行从价计征或者从量计征。“在具体应纳税额的计算方面,实行从价计征的,应纳税额按照应税资源产品(以下称应税产品)的销售额乘以具体适用税率计算。实行从量计征的,应纳税额按照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乘以具体适用税率计算。第七节资源税法律制度二、我国的资源税制度(五)税收减免与不征税的情形1.法定减免(1)从低丰度油气田开采的原油、天然气,减征20%资源税;(2)高含硫天然气、三次采油和从深水油气田开采的原油、天然气,减征30%资源税;(3)稠油、高凝油减征40%资源税;(4)从衰竭期矿山开采的矿产品,减征30%资源税。第七节资源税法律制度二、我国的资源税制度(五)税收减免与不征税的情形2.决定减免(1)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过程中,因意外事故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遭受重大损失;(2)纳税人开采共伴生矿、低品位矿、尾矿。3.对税收减免的限制纳税人的免税、减税项目,应当单独核算销售额或者销售数量;未单独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提供销售额或者销售数量的,不予免税或者减税。第七节资源税法律制度二、我国的资源税制度(五)税收减免与不征税的情形4.不征税的情形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应当依法缴纳资源税;但是,自用于连续生产应税产品的,不缴纳资源税。(六)对征收水资源税试点的特别规定我国的资源税制度仍在改革和发展之中,其中,征收资源税的试点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此,《资源税法》规定,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可依照该法的原则,对取用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试点征收水资源税。第七节资源税法律制度二、我国的资源税制度

(七)资源税的征管1.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纳税人销售应税产品,其资源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日;自用应税产品的,其资源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移送应税产品的当日。2.征税主体资源税由税务机关依照《资源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征收管理。第七节资源税法律制度二、我国的资源税制度

(七)资源税的征管3.纳税地点和纳税时间纳税人应当向应税产品开采地或者生产地的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资源税。资源税按月或者按季申报缴纳;不能按固定期限计算缴纳的,可以按次申报缴纳。纳税人按月或者按季申报缴纳的,应当自月度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按次申报缴纳的,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15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第八节环境税法律制度一、环境税制度概述环境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和我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法定主体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第八节环境税法律制度二、我国的环境税制度(一)纳税主体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主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二)征税对象和适用税额我国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是排污行为,而排污行为的客体,则是法定的应税污染物,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四类。上述不同税目的计税单位和适用税额各不相同。第八节环境税法律制度二、我国的环境税制度(三)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1.应税固体废物的计税依据2.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计税依据3.上述各类应税污染物的具体计税依据4.应纳税额的计算环境保护税的应纳税额按照下列方法计算:(1)应税大气污染物的应纳税额为污染当量数乘以具体适用税额;(2)应税水污染物的应纳税额为污染当量数乘以具体适用税额;(3)应税固体废物的应纳税额为固体废物排放量乘以具体适用税额;(4)应税噪声的应纳税额为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分贝数对应的具体适用税额。第八节环境税法律制度二、我国的环境税制度(四)税收减免依据《环境保护税法》的规定,下列情形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1)农业生产(不包括规模化养殖)排放应税污染物的;(2)机动车、铁路机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动污染源排放应税污染物的;(3)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所排放相应应税污染物,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4)纳税人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5)国务院批准免税的其他情形。此类情形须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第八节环境税法律制度二、我国的环境税制度(五)征收管理1.分工与协调2.纳税时间和地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排放应税污染物的当日。纳税人应当向应税污染物排放地的税务机关申报缴纳。3.纳税申报纳税人应当依法如实办理纳税申报,对申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第十四章税务管理制度第一节税收征管制度概述一、税收征管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税收征管法是调整在税收征纳及其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税收征管法》的适用范围方面,该法规定: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该法。由海关负责的关税、船舶吨税及海关代征税收的征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一节税收征管制度概述二、税收征管法的主要内容在我国,形式意义上的《税收征管法》主要规定了三大方面的制度,即税务管理制度、税款征收制度和税务检查制度。上述三大制度再加上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就构成了该法的主要内容。在实质意义上的税收征管法的主要内容并不限于上述三大制度,而是还包含着其他一些相关的制度。这些相关制度是一部法律难以涵盖的,对此在后面也将予以介绍。上述各类制度规定的核心内容,是相关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征纳双方的诸多权利、义务中,征税主体的税款征收权和税务管理权,以及纳税主体依法纳税的义务,通常最受关注,它们是整个税收征管制度存续的基础。事实上,没有纳税人的纳税义务的存在,没有征税主体的征管权,整个税收征管制度也就不会存在。第一节税收征管制度概述三、税务管理制度的地位税务管理制度在《税收征管法》及其配套制度中均居于重要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税务管理,就很难有效进行税款征收。有关税务管理的规定,是进行税款征收的重要制度基础和有力保障。正因如此,在《税收征管法》及相关规范性文件中有大量涉及税务管理制度的规定。由此可见此类制度在税收征纳程序方面的重要价值。一般说来,税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税务登记制度、账簿凭证管理制度、纳税申报管理制度、涉税发票管理制度、海关监督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密切相关,在税务管理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以下各节将对上述制度择要予以介绍。第二节税务登记管理制度一、登记主体与登记管理体制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均应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其他类型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以及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以外,也都应当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在管理体制方面,负责税务登记的主管机关,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实施属地管理,采取联合登记或分别登记的方式办理税务登记。有条件的城市,也可以按照“各区分散受理、全市集中处理”的原则办理税务登记。第二节税务登记管理制度二、设立登记一般说来,税务登记主要包括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这与工商登记的情况是对应或类似的。此外,税务登记还包括相对较为特殊的停业、复业登记,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在各类税务登记中,设立登记是基础性、原初性的登记,因而更受关注。第二节税务登记管理制度三、变更登记纳税人办理了设立登记以后,可能会发生相关事项变更的情况。如果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则应当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第二节税务登记管理制度四、停业、复业登记(一)停业登记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个体工商户需要停业的,应当在停业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登记。(二)复业登记纳税人应当于恢复生产经营之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复业登记,如实填写“停业复业报告书”,领回并启用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用簿及其停业前领用的发票。第二节税务登记管理制度五、注销登记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市场监督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按规定不需要在市场监督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纳税人被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市场监督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第二节税务登记管理制度六、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管证”)。第二节税务登记管理制度七、外出经营报验登记为了确保税务登记信息的准确完整,防止税收逃避,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和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依法负有一定的协助义务。第三节账簿、凭证管理制度一、账簿设置管理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以及其他辅助性账簿等,也称账册,是由具有一定格式而又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用以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第三节账簿、凭证管理制度二、账簿、凭证的使用和保管账簿、凭证必须依据有关的法律规定进行使用和保管。第三节账簿、凭证管理制度三、会计制度与税法制度的冲突及其解决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应当报送税务机关备案。上述制度或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相抵触的,应依照后者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第四节纳税申报管理制度一、纳税申报的主体纳税申报的主体是纳税人,只有纳税人才负有此义务。第四节纳税申报管理制度二、纳税申报的主要内容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的主要内容包括:(1)税种、税目;(2)应纳税项目;(3)适用税率或者单位税额;(4)计税依据;(5)扣除项目及标准;(6)应纳税额;(7)应退税或应减免税的项目及税额;(8)税款所属期限;等等。第四节纳税申报管理制度三、纳税申报的延期纳税人通常应严格按照法定的或税务机关依法确定的申报期限进行纳税申报,但这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纳税人享有延期申报的请求权。纳税人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确有困难,需要延期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延期申请,经税务机关核准,在核准的期限内办理。此外,纳税人因不可抗力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的,可以延期办理;但是,应当在不可抗力情形消除后立即向税务机关报告。税务机关应当查明事实,予以核准。另外,扣缴义务人申报有困难,或因不可抗力受阻而需要延期办理的,与上述纳税人延期申报的做法相同。第四节纳税申报管理制度四、纳税申报的方式《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也可以按照规定采取邮寄、数据电文或者其他方式办理上述申报、报送事项。据此,纳税申报的方式主要是现场申报、邮寄申报、电子申报等方式。扣缴义务人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作为一种广义的纳税申报,也可以采取以上几种申报方式。第五节涉税发票管理制度一、发票的印制与领用制度(一)发票的印制制度在发票管理体制方面,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的发票管理工作。在发票的印制方面,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确定的企业印制;其他发票,按照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的企业印制。禁止私自印制、伪造、变造发票。(二)发票的领用制度1.发票领用的一般程序2.临时使用的发票的领用第五节涉税发票管理制度二、发票的开具与使用、保管制度(一)发票的开具制度(1)开票主体。(2)开票程序。(3)开票地域。(4)禁止性规定。(二)发票的使用、保管制度1.发票的使用制度2.发票的保管制度第五节涉税发票管理制度三、发票的检查制度(一)税务机关的发票检查权(1)检查印制、领用、开具、取得、保管和缴销发票的情况;(2)调出发票查验;(3)查阅、复制与发票有关的凭证、资料;(4)向当事各方询问与发票有关的问题和情况;(5)在查处发票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