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151-202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_第1页
《DB32T 4151-202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_第2页
《DB32T 4151-202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_第3页
《DB32T 4151-202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_第4页
《DB32T 4151-202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80.01

CCSB11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4151—202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constructionoftheecological-cleansmall

watershed

2021-12-09实施22022-01-09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4151—2021

II

DB32/T4151—202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调查、总体布局、建设措施、监测、评价等。

本文件适用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

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1577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GB/T1645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T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20465水土保持术语

GB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SL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219水环境监测规范

SL386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SL653小流域划分及编码规范

DB32/939化学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32/T3462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3术语和定义

GB/T2046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小流域smallwatershed

1

DB32/T4151—2021

面积一般不超过50km2的集水区,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可划分为平原区小流域和山丘区小流

域。

3.2

平原区小流域smallwatershedinplainregion

以自然汇水为基础,综合考虑行政边界、公路、铁路、沟(河)等边界而划分出的相对独立和

封闭的区域,宜控制在30km2~50km2。

3.3

山丘区小流域smallwatershedinhillyregion

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宜控制在3km2~30km2。

3.4

小流域综合治理comprehensivemanagementofsmallwatershed

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预防、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合理安排农林等各类用

地,因地制宜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3.5

生态清洁小流域ecological-cleansmallwatershed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面源污染控制、农村垃圾与污水处理、绿色产业发展、乡村环境

美化等措施相结合,具有水体清洁、防洪安全、环境优美、水土资源利用合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等特征的小流域。

4基本规定

4.1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全

面实施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协调高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小流域

名称与代码应符合SL653规定。

4.2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因地

制宜,注重自然恢复,显著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强化监督管理,创

新体制机制。

4.3治理区选择应依据水土保持规划,优先选择饮用水水源地、江河源头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等便于规模治理的区域。

2

DB32/T4151—2021

5调查

5.1一般规定

5.1.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前后,均应进行调查。

5.1.2实地调查应与遥感、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相结合。

5.1.3调查宜采用资料收集、询问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普查等相结合的方法。

5.1.4地块、沟(河)、村庄和水土保持措施等位置信息应在野外工作底图上标出,地图比例尺应

不低于1:10000。

5.1.5调查成果宜采用信息库管理。

5.2调查单元

5.2.1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调查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开发利用情

况。

5.2.2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在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范围内划分单元,实施详细调查。农林用地

以坡面地块为单元,行洪区以沟道为单元,建设用地以村庄或企事业单位为单元。

5.3调查内容

5.3.1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情况

5.3.1.1自然条件调查包括小流域的面积、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

重点是地形、降雨、风、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以及温度、霜等其他气象要素。填写附录A

表A.1至表A.3。

5.3.1.2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包括小流域的人口、劳动力及其转移、土地利用、地方特色产业、农村

各业产值、粮食与年人均纯收入等情况。填写附录A表A.4。

5.3.2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

5.3.2.1水土流失调查包括各类水土流失类型的分布、数量(面积)、水土流失强度与程度、危害

(对当地和下游)、原因(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填写附录A表A.5。

5.3.2.2水土保持状况调查应包括各项治理措施的数量、质量、效益、开展水土保持的主要过程、

经验和教训。填写附录A表A.6。

5.3.3地块

5.3.3.1地块调查包括坡度、坡长、土壤类型及颗粒组成、土层厚度、土地利用方式、植被、土壤

侵蚀强度、现有水利设施和水土保持措施、化肥及农药施用情况等。填写附录A表A.7。

5.3.3.2地块划分、编号及坡面调查方法参见附录B。

5.3.3.3每个地块单元的土壤侵蚀强度,宜采用附录B中B.4方法计算。

5.3.4沟(河)

5.3.4.1应对流域面积大于0.05km2的主沟道、各级子沟道进行调查,包括汇流面积、长度、纵

3

DB32/T4151—2021

坡、沟宽、年平均径流量、水质、水生植物、岸坡植被等。沿海、沿河沙土区等易于发生土壤侵蚀

的地区,农沟及其以上沟道均应列入调查范围。

5.3.4.2绘制小流域沟道分布图,包括天然侵蚀沟以及人工开挖的沟(河)。

5.3.4.3沟(河)道调查包括每一个沟道的汇流面积、沟长、沟宽、比降等基本特征和沟谷形态、

岸坡构造、滩地土地利用、植被特征、沟道治理和淤积等项目,同时调查固体废弃物与垃圾堆积、

污水排放、水质水量等情况。填写附录A表A.9。

5.3.4.4沟(河)道调查方法参见附录C。

5.3.5村庄及企事业单位

5.3.5.1应以自然村、企事业单位为单元进行调查,填写附录A表A.10至表A.14。

5.3.5.2自然村调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a)居民区面积、人口、地形和位置;

b)生活污水排放、处理和回用情况;

c)生活垃圾种类、数量和处置方式;

d)卫生厕所普及状况;

e)畜禽养殖和污染防治情况;

f)洪涝灾害及防护措施情况;

g)自然村范围内工业、污染源及污染防治情况。

5.3.5.3企事业单位调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a)企业名称、所在位置、占地规模;

b)企业主要污染物类型及数量;

c)污染物处置方式与治理情况。

5.3.6综合各项调查成果,汇总已建治理措施,填写附录A表A.15。

6总体布局

6.1一般规定

6.1.1应科学合理地布设防治措施,满足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需要,保持各项措施之间的协

调配合,实现设施配套齐全。

6.1.2坚持沟坡兼治,坡面以梯田、林草工程为主,沟道以拦沙坝、塘坝、谷坊等工程为主。

6.1.3坚持生态与经济兼顾,梯田与林草工程布置充分考虑其生产功能,加强雨水资源的合理利

用,根据农业生产等需要,配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集水较大的地区配置蓄排结合的蓄水排水工

程,以提高土地生产力。

6.1.4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在江河源头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较少的远山坡地宜根

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合理布置封育保护及其配套措施。

4

DB32/T4151—2021

6.1.5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类型宜按下列情形选择:

a)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小流域,宜建设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b)在具有山水、民俗旅游资源优势的区域,宜建设生态休闲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c)在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小流域,宜建设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d)在山洪等灾害严重的地区,应建设防灾减灾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e)在河流源头、重要水源地,应建设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6.1.5.1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应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地块、村庄、沟(河)道及湖

(库)周边,并明确反映在措施布局图中。

6.1.5.2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应以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及防治林下水土流失为主,应重

视农林复合经营,发展节水灌溉、建设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和人工湿地。

6.1.5.3生态休闲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应以提高自然风光旅游价值为目标,充分利用区域自然和人文

优势,注重生态与景观结合,措施配置应充分考虑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需

求。

6.1.5.4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应搞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控制和减少污染物

排放。

6.1.5.5防灾减灾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应以保证居民生活和生产安全,防治自然灾害为目标,合理布

设沟道治理工程和林草工程。

6.1.5.6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宜合理布置水源涵养林、调蓄工程和水源保护工程等,并配置

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6.2措施布局

6.2.1以小流域为单元,按自然修复区、综合整治区、环境景观提升区布设防治措施。

6.2.2自然修复区

主要采取封育保护措施,设置封禁警示牌、护栏,加强林草植被保护,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减

少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禁止人为垦荒等生产活动,保持土壤,涵养水源。

6.2.3综合整治区

6.2.3.1坡地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防治可根据地块的坡位、坡度、土层厚度和土地利用现状等,进

行各个地块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配置各类地块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需要灌溉的田块应按GB/T

50363规定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6.2.3.2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a)坡度小于7º的坡面下部,可修建水平梯田、等高垄作、地埂植物篱等措施,并完善坡面水

系和田间道路;

b)坡度在7º~20º、土层厚度超过25cm的坡面中上部位,宜整治为农田,可修建水平梯田、

反坡梯田等;

5

DB32/T4151—2021

c)坡度在20º~25º的坡面,宜作为经济林果用地,可配置水平沟或鱼鳞坑等措施;

d)坡度大于25º的坡面,应封禁育林、严禁开垦、乱砍、乱伐。

6.2.3.3村庄及企事业单位污染防治宜采取下列措施:

a)应根据小流域内村镇建设规划、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水排放量,合理布设污水处理和回收设

施,达标排放或回用;

b)设置垃圾收集设施,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置;

c)禁止在沟(河)、湖(库)内堆放作物秸秆;

d)企业应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开展生产,产生的废气、废渣按照环保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6.2.3.4防洪减灾宜采取下列措施:

a)分布在洪水淹没危险区的住户,应尽快搬迁;

b)限于条件不能搬迁的住户,须根据防洪标准,采取堤防达标建设措施,保护住户的安全;

c)严禁在沟(河)内建设影响沟(河)道连续性的阻水建筑物。

6.2.3.5生态自然、功能完好的沟(河)道,应以保护为主,不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6.2.3.6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应从保护生态的角度进行近自然治理,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a)清除影响河道行洪安全的垃圾、淤积物及其它障碍物;

b)采取的整治措施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

c)沟(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因地制宜营造一定宽度的植被过滤带,宜选用匍匐类的灌草

种,过滤进入沟(河)及湖库的泥沙杂物,减少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

d)沟(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应建截污工程并设立警示牌,防止污水排入沟(河)道及湖

库;

e)沟(河)道和湖库水位变化的水陆交错带,因地制宜栽植水生植物,保护或恢复人工湿

地。

6.2.4环境景观提升区

6.2.4.1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宜布置绿化美化工程,及时清理道路两侧、场院等地的“五堆”

(柴、土、粪、垃圾、建筑弃渣)和沟(河)内淤积物、堆积物和垃圾,保护村庄环境及沟(河)

水质。

6.2.4.2实施农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灌排系统布设宜与生态沟渠、生态塘坝等系统相结合,构

建田-沟-塘湿地生态系统,实行分级、分区、分时段综合处理和控制面源污染。结合乡村旅游建

设,以沟渠路串联景点,布置景观区、绿化带、娱乐设施等。

7建设措施

7.1自然修复工程

7.1.1封育保护宜布设于轻、中度水土流失、林草覆盖率大于30%的林地或草地;可设置封禁警示

6

DB32/T4151—2021

牌和护拦设施。为保障封育工程的成效性,应建立规章制度和管护队伍。

7.1.2封禁警示牌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设置于拟封禁区域的出入口、路旁等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

b)封禁警示牌应明确封禁范围、封禁管理规定或管护公约等;

c)每个封禁区域至少设置封禁标牌1处;

d)封禁标牌的形状、规格与材料与当地景观相协调。

7.1.3封育保护区内林草破坏严重,植被状况较差,恢复比较困难的区域出入路口可设置护栏、围

网等,并与当地景观协调。

7.2综合整治工程

7.2.1梯田工程

7.2.1.1梯田宜布设于坡度15°以下、土质较好、坡度相对较缓,距村庄较近、交通较便利、临近

水源的地方。

7.2.1.2梯田布局应以沟渠和田间道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耕作区形状宜为矩形、正方形或扇形。

在耕作区内布置梯田,梯田长边应平行于等高线,田块布局宜顺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

应与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田间道路统一布设。

7.2.1.3当梯田区以上为坡耕地或荒地时,应在梯田区上方横向布设截水沟,连接纵向排水沟,并

可分层选择相对平缓处修建蓄水池,提高蓄排、灌溉能力。

7.2.1.4梯田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a)梯田田面宽度应与地形坡度、土质和土层厚度等条件相适应;

b)梯田田坎高度和田坎侧坡应该与地形坡度、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土质条件相适应,田坎高

度一般不大于1.5m,田坎坡度应满足稳定要求;

c)格田田埂高度宜为30cm~40cm,畦田田埂高度宜为20cm~30cm,田埂顶宽宜为30

cm~40cm,田埂原则上用土修筑;土坎梯田田坎上宜布设植物篱,稳定田坎;

d)梯田田面长度主要根据地形地貌条件而定,兼顾机械耕作的要求,田面长度宜为100

m~200m;田面净宽宜大于5m,田面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1/200,田面高差一般应小于

0.3m;

e)梯田型式宜采取水平梯田或反坡梯田。田坎材质宜采用当地材质;

f)防御暴雨标准,宜采用10年一遇3h~6h最大降雨。

7.2.1.5在梯田区应自上而下纵横布设田间道路,并与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相结合,防止冲刷,保证

道路完整、畅通。

7.2.1.6根据水源和立地条件,在梯田中种植农作物或经果林。田面可结合间作套种,发展多种经

营,增加林草覆盖率。幼龄果园可布设覆盖与敷盖,防止水土流失。

7.2.2林草工程

7

DB32/T4151—2021

7.2.2.1经果林

7.2.2.1.1经果林宜布设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坡耕地和荒地。

7.2.2.1.2树种应选择适宜当地自然条件、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品种,早、中、晚熟品种搭

配,易储藏、宜运输。

7.2.2.1.3对于梯田上的经果林,宜结合布设覆盖或敷盖,条件许可时也可在幼树期台面套种花

生、大豆等或绿肥覆盖,坎坡种草。

7.2.2.2水土保持林草

7.2.2.2.1土层厚度大于25cm、坡度小于25°的坡地及沟(河)道两岸、湖泊水库四周、渠道沿线

及沿海风蚀区宜营造水土保持林。

7.2.2.2.2应遵循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经济价值高,根据不同治理对象、位置、水土流失强度、

立地条件等,选择不同树种。梯田田坎防护林树种宜为灌木;护坡林上栽灌木,下栽乔木。

7.2.2.2.3沿海地区水土保持林布设宜符合下列规定:

a)主林带走向应尽量垂直于主害风方向,偏角不大于30°,副林带和主林带相垂直,如因地形

地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

b)主林带由2至5行乔木、1至2行灌木组成,副林带宜乔、灌混交;

c)主林带间距宜为15H~20H(H为树高),副林带间距宜为主林带间距的1.5倍~3.0倍;

d)林带的株行距应满足所选树种的生长特性及防风要求。

7.2.2.2.4应采取水土保持整地措施。根据立地条件和林种的不同,可分别采取鱼鳞坑(呈“品”字

型排列)、水平阶或穴状等整地措施,具体要求应符合GB/T16453的规定。

7.2.2.2.5水土保持草宜布设于立地条件恶化、林草覆盖率小于10%的退耕地、沟坡、梯田田坎及村

头空地等。

7.2.2.2.6草种应选择抗逆性强,生长迅速、分蘖多而叶茂盛、根系发达,能快速形成地面覆盖的

品种。根据水土流失强度、立地条件和位置等,适地适草,同时可兼顾考虑选择有一定经济价值的

草种。

7.2.3坡面排蓄工程

7.2.3.1应根据坡面来水状况,结合小流域水源规划,按照高水高排、中水中排、低水低排、分层

利用的原则,合理布设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和蓄水池等坡面小型蓄排工程。

7.2.3.2截水沟

7.2.3.2.1蓄水型截水沟宜沿等高线布设,排水型截水沟比降宜取1%~2%,并与排水沟相接。

7.2.3.2.2截水沟的间距宜为20m~30m。

7.2.3.2.3存在纵向坡度的截水沟,应在沟中每5m~10m布设高20cm~30cm的小土挡防止冲刷;

若设计流速大于不冲流速应考虑在沟中设置衬砌防护。

7.2.3.2.4排水型截水沟排水一端应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做好防冲措施,一般可采用混凝

8

DB32/T4151—2021

土或砌石衬砌防护。

7.2.3.3排水沟

7.2.3.3.1排水沟一般布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其终端宜连接蓄水设施或排水沟道。

7.2.3.3.2当排水出口的位置在坡脚时,排水沟宜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当排水出口在坡面时,

排水沟宜沿等高线或与等高线斜交布设。

7.2.3.3.3一般土质排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跌水处应做防冲处理。

7.2.3.4蓄水池

7.2.3.4.1蓄水池宜布设在坡面汇流的低凹处,与排水沟终端相连,一个坡面可集中布设一个蓄水

池,也可根据需要布设若干蓄水池。

7.2.3.4.2蓄水池一般为矩形或圆形,宜采用砖砌、浆砌块石、钢筋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结构。

7.2.3.4.3池深大于1m的蓄水池内宜设取水阶梯,池周应设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及拦挡设施。

7.2.3.5沉沙池

7.2.3.5.1沉沙池宜布设在蓄水池进水口的上游。

7.2.3.5.2沉沙池为矩形,其宽度宜为相连排水沟宽的2倍,长度为池体宽度的2倍,并具有适当

的深度。

7.2.3沟(河)头防护工程

在沟(河)头应设置土埂、跌水防护、消能等沟头防护措施,防止坡面径流由沟头进入沟道或

使之有控制地进入沟道,制止沟头前进。

7.2.4谷坊

7.2.4.1谷坊工程应修建在沟底比降较大(5%~10%或更大),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

7.2.4.2谷坊工程的防御标准应为10a~20a一遇3h~6h最大暴雨,根据当地降雨情况,可采用小流

域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

7.3.4.2谷坊应遵循“量少坝矮”原则,高度不宜超过1m,应就地取材。

7.2.5拦沙坝

7.2.5.1在小流域上游有大面积裸露山体或植被破坏严重的沟(河)道内,宜根据沟(河)道走势

及两岸地形逐级布设拦沙坝,保护小流域下游村庄、农田、河道免受泥沙危害。

7.2.5.2坝址选择应与周围农田、道路、护岸、灌溉渠道等衔接,并与小流域内生产需水、生态旅

游、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7.2.5.3拦沙坝应与谷坊、小型塘坝等措施互相配合,联合运用。

7.2.5.4拦沙坝应拦沙不拦水,坝高不宜超过2m。防御暴雨标准宜采用10年一遇24h暴雨设计,

如附近有重要的建筑物或经济设施,按20年一遇24h暴雨设计。

7.2.5塘堰

7.2.5.1塘堰宜布设于丘陵区沟道或溪流,拦蓄坝址以上地面径流,抬高水位,为附近农田、经果

9

DB32/T4151—2021

林、人畜饮水等提供水源。

7.2.5.2塘堰宜选择靠近小流域用水区(灌溉、生活用水等),库容大,地质条件好,基础牢固,

基岩稳定,无断层、渗漏,利于布设建筑物,对周围村镇、工矿、交通的安全影响小的地段作为坝

址,且便于就近取材,施工条件较好。当有自流灌溉需要时,坝址应尽量比用水区位置高,实现自

流引水。

7.2.6岸坡防护工程

7.2.6.1护基的结构型式宜采用抛石、石笼、木桩等以天然材料为主的护基形式。

7.2.6.2抛石护基常用石质坚硬的石灰岩、花岗岩块石,块石体在水中的临界休止角可定为1:

1.4~1:1.5,抛石大小以能经受水流冲击,不被冲走为原则。

7.2.6.3石笼护基宜用铁丝、竹条等材料做成箱形或圆柱形,内填块石、砾石或卵石。笼的网格大

小以不漏失填充的石料为度,铺设厚度宜为40cm~50cm。

7.2.6.4护岸布设应与河(沟)岸带治理、湿地恢复、排洪渠(沟)等措施相结合,并保持河

(沟)道的自然形态及其纵向连续性。

7.2.6.5护岸高度宜参照附近现有完整护岸高程或两侧防护的农田标高确定,断面结构设计按照

GB50286相关要求执行;在小流域人群活动密集区应设置安全设施和警示标志。

7.2.6.6应在满足防洪、稳定、结构安全前提下,结合小流域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河床形

态、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等因素,优先选用植物、松木桩、生态混凝土预制构件、格宾、混凝土生

态砌块等生态护岸材料。

7.2.6.7护坡工程可采用工程措施护坡或生物措施护坡。在满足防护要求前提下,宜优先采用生态

护坡形式。

7.2.6.8坡度缓,水流流速小于1m/s,边坡宜采用植物护坡,坡比小于1:2的沙质或土质边坡,

可采用种草护坡,宜优先采用满足喜湿、抗冲和固土要求的当地多年生草种,草皮宜选择爬地矮

草。

7.2.6.9坡比小于1:1的岸坡,可采用挡墙、格状框架、生态砖、六棱砖、三维植物网植草等综合

护坡的形式。

7.2.6.10护坡设计可按SL386的规定执行。

7.2.7植被缓冲带

7.2.7.1小流域沟(河)、湖(库)滨带宜种植适生植物,形成植被缓冲带固土护坡,尽量保留小

流域现有河道水系,并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

7.2.7.2应结合河(库)岸坡防护措施、植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小流域绿化规划等统筹安

排。有条件的岸坡,宜先进行微地形改造,延长初雨径流在植被缓冲带的滞留时间。

7.2.7.3结合沟(河)、湖(库)岸坡稳定要求,优先选择固土护坡和净化功能强的本土植物。

7.3环境景观提升工程

10

DB32/T4151—2021

7.3.1景观生态工程

7.3.1.1景观生态工程指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构建的生态斑块、廊道等生态工程以及人工景观

工程,可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改善景观效果,体现小流域自然和人文特色。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工

程、自然景观生态工程、景观提升美化工程等。

7.3.1.2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是指按照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原理为保护小流域生物多样性而建设的农

田生态斑块建设工程和生物廊道建设工程,包括人工林地、园地、湿地、耕地,供动物活动的道

路、沟渠、桥涵等的生态覆被、缓冲带与生态岛等。

7.3.1.3自然景观生态工程是指为保护分布于小流域农田区域的具有独特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符

合景观生态学原理的自然景观而设立的工程,如天然林地、草地、水体等。

7.3.1.4景观提升美化工程主要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而建设的与小流域区域人文相适应的符合美

感的人工景观,如亲水平台、农田亭台等建筑物、农业主体公园、观赏植物以及名胜古迹等。

7.3.1.5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外观设计,宜根据小流域当地人文和自然环境特点或旅游开发要

求,进行必要的美化和提升。

7.3.2污水处理

7.3.2.1工业废水、畜禽养殖废水与生活污水等应分别进行收集和处理,达标后可作为生态用水。

工业废水、畜禽养殖废水与生活污水等集中排放至村镇集中处理厂时,应达到预处理或接管标准。

7.3.2.2排水管网宜尽量采用重力流,污水管网不得使用平、企口混凝土管。

7.3.2.3居住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可建设有动力处理工艺;其他村庄,可结合实际,

建设微动力或无动力的组合生态处理系统。

7.3.2.4旱厕改为水冲厕所时,应同步考虑粪尿回用方式或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采用集中处理时,

应同步建设污水收集管道,严禁污水排入小流域河道内。

7.3.2.5污水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a)村庄生活污水排放,应符合DB32/T3462的规定;

b)化学工业污水排放,应符合DB32/939的规定;

c)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GB5084的规定;

d)排入景观河道,应符合GB/T18921的规定;

e)应符合有关水源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要求及相关规定。

7.3.3生活垃圾处置

7.3.3.1垃圾收集点的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垃圾收运设施配套到位,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并及时转运,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

m;

b)配备数量:每30人宜配1只120L垃圾桶。

7.3.3.2小型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1

DB32/T4151—2021

a)选址应符合地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b)应在远离居住区的地点建设;

c)村级地箱式垃圾中转站占地面积宜为10m2~20m2。

7.3.4人工湿地工程

7.3.4.1在小流域村庄周边、水库库尾及河道滩地宜建设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拦截入河(库)

水流泥沙及污染物,改善水生态环境。

7.3.4.2湿地植物配置应满足净化水体污染物的功能,并与周边景观协调。

7.3.4.3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宜选用根系发达、耐污和去污效果好、容易管理的本土植物。沉水植

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应合理配置,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

7.3.4.4应对湿地植物定期进行修正和清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7.3.4.5受到破坏的湿地,应通过恢复改善其立地条件、栽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恢复湿地生态

系统。

7.3.4.6不宜在河道主河床栽植水生植物。

7.3.5田间生产道路

7.3.5.1田间道路要充分利用小流域内地形地貌条件,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

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改善小流域内的交通和生产生活条件。

7.3.5.2一般田间道路段路肩应高出路基两侧地面0.5m以上。

7.3.5.3田间道的路面宽度宜为3m~5m,生产路的路面宽度宜为1m~2m,路面应高出地面0.2

m~0.4m,宜采用碎石、素土等材质,暴雨冲刷严重区域宜采用泥结石、混凝土、沥青等材质。

7.3.5.4田间道纵坡宜根据地形条件合理确定,最大纵坡不超过8%;地面坡度超过8%的地方,道

路应随山就势,盘绕而上。田间道路存在边坡时,应采取种草或工程措施护坡。

7.3.5.5田间道路的布置应与灌排系统及田间工程的布置相协调,主要田间道应与小流域内外交通

相协调。宜设置必要的下田坡道、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

8监测

8.1污染源监测

8.1.1治理前后应对小流域污染源的种类、数量进行调查监测。

8.1.2对经过治理的污染源,应进行污染负荷削减量调查。

8.2水土流失监测

8.2.1应在小流域治理前、治理过程中以及治理完成后第1年,对坡面土壤流失量及小流域水土流

失量进行监测。

8.2.2根据坡面地块立地条件的变化,计算坡面地块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监测方法见附录B。

8.2.3可在小流域下游选取现有拦沙堰作为简易卡口站,通过测量堰前淤积泥沙量估算流域水土流

12

DB32/T4151—2021

失量。

8.3水体监测

8.3.1在治理前1年、治理中及治理完成后第1年,应对小流域出口河(沟)道水质变化情况实施

监测。

8.3.2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小流域径流、泥沙和水质等变化情况,具体监测指标及方法见附录D。

8.4治理效益监测

8.4.1治理后2年内,对小流域治理效益进行监测。

8.4.2监测内容包括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计算方法应符合GB/T15774规

定。

9评价

9.1应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小流域出口水质等方面进行评

价。

9.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符合下列评价指标:

a)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90%以上;

b)坡耕地全部得到治理,土壤侵蚀强度轻度以下;

c)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80%以上;

d)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面积的比例90%以上;

e)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所处水源保护地等级标准;

f)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

g)养殖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h)农药种类和用量符合GB/T8321规定。

13

DB32/T4151—2021

附录A

(资料性)

小流域调查表

表A.1给出了江苏省地域小流域地形及土壤情况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地地面土层厚

面积所属行政土地利地貌类坡度土壤质

块高程坡向度备注

hm2村村名用类型a型°地

号mcm

a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表A.2小流域气象情况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气温℃降水量mm

年平均蒸年日照

年年年年年多年平大风日主害风风无霜期

月月发量时数

最最平最最均降水5-9数d向d

降水量mmh

高低均大小量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表A.3小流域植被情况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地块面积高度林草覆盖率

所属行政村村名树种组成树龄

号hm2m%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14

DB32/T4151—2021

表A.4小流域社会经济情况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人口

人均耕地耕地面积农村各业总产值年人均纯收入

行政村名万人当地特色产业

hm2/人hm2万元元

总人口农业人口

合计

注:本表数据通过查阅统计年鉴获得。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表A.5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无明显流失面积水力侵蚀面积hm2

所属

地极强烈流

面积行政轻度流失a中度流失强烈流失剧烈流失原

块面占总面积比失

2村村因

号hm积例比比比比比

名面面面面

hm2%面积例例例例例

积积积积

%%%%%

a土壤侵蚀分级参照SL190执行。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表A.6小流域水土保持状况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面积治理面积

地块号所属行政村村名治理形式完成质量a效益

hm2hm2

a完成质量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15

DB32/T4151—2021

表A.7坡面地块现状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农药施用

植被覆土壤侵蚀化肥施

地块面积地貌坡度坡长土壤类型土地利主要植现有水现有水种类与强

盖度强度用强度b

编号hm2部位°ma用方式物种类利设施保措施度c

%t/(hm2·a)kg/hm2

ml/hm2

a填写所属的土类与亚类名称;

b填写一年内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按折纯量计算,折纯量是指将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氮、五氧

化二磷、氧化钾的量进行折算后的数量;

c填写施用的农药名称与相应年施用量,年施用量可通过调查年施药次数与单次剂量(稀释前)获取。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表A.8沟(河)道基本情况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汇流沟道平均基流行洪年平均沟道滩沟道岸坡植被存在问题(岸

道沟道形沟道水生

面积长度纵坡沟宽a沟宽b径流量水质c地土地坡坍塌、冲刷

编态特征d植物f主要植物种覆盖度

km2m%mmm3/s利用等)

号类%

a指沟道在枯水季的水面宽度;

b填写十年一遇洪水水面宽度;

c对有水的主沟道调查水质,根据GB3838判断,填写水质类别;

d填写沟道断面形态和平面形态,前者说明断面形态为单一化或多样化,后者说明沟道为自然弯曲、自然顺直或人

工顺直;

e填写主要水生植物种类。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16

DB32/T4151—2021

表A.9沟(河)治理工程及污水垃圾情况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沟(河)人为岸坡形式b

水池污水排放口垃圾堆放

扰动m拦水建

沟(河)拦沙坝谷坊

其中渠道筑物总容

编号数量植物工程综合自然座座

化a座座积个m3/d处m3

m护岸护岸护岸岸坡

mm3

a指经人工改造后,形成顺直且断面形式单一的沟道长度。

b填写各种岸坡形式的长度。岸坡形式可分为自然岸坡和人工岸坡,其中人工岸坡包括工程岸坡、植物岸坡或综合

岸坡三种形式。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表A.10村庄基本情况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居民区面积距流域出口距最近河道户数人口数量

序号自然村名所属镇、街道所属行政村

mm户人

m2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表A.11村庄污水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b距最近

规模距流域出口年用年排放污水处理年污水处处理后

村名污染源名称a河道污水去向

数量单位m水量m3量m3方式理量m3用途

m

a逐个填写污染源(养殖场、工厂及生活污水等)名称。

b养殖场规模数量填年存栏数;工厂规模数量填主要产品产量;宾馆、民俗旅游户规模数量按接待能力填写;学校

按在校师生人数;其他居民按常住人口总数填写。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17

DB32/T4151—2021

表A.12村庄厕所、生活垃圾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厕所

生活垃圾

人口户数

村名平均收集并处置数

人户已改厕

总数日产生量处理方式量

三格式其他L/dm3/d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表A.13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占地面积距流域出口距最近河道

序号企事业单位名称所属镇、街道

hm2mm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表A.14企事业单位污染物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小流域代码:

规模距流域出口距最近河道

企事业单位名称污染源处理方式a处理效果

数量单位mm

a处理方式包括中和、过滤、沉淀等。

调查人:记录人:校核人:调查日期:

18

DB32/T4151—2021

表A.15小流域治理现状表

水土保持林防护坝

封育保护污水处理

梯田hm2拦挡村庄m已治理

小流小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